各位久等了~克里斯萬用琺瑯鑄鐵深鍋終於完成了!
我簡單說明幾項這隻鍋子的重點:
1. 這是琺瑯鑄鐵鍋
2. 我們的琺瑯有通過LFGB檢測
3. 外徑24cm 深7cm
4. 斜開口設計 加熱效率高 收汁效果超快
5. 盾型木柄加強抓握感
6. 鍋蓋貼合性佳透氣性好
雖說很多人詬病24cm的鍋子怎麼夠用
但是要想喔~這是「斜口的鑄鐵鍋」
這代表兩件事:
鍋壁更容易接觸到爐火受熱更均勻
食材會更容易受熱
炒一鍋滿滿青菜或菇類
很快就熟化扁塌了
加熱效率極高
有在用鑄鐵鍋的朋友都知道
買琺瑯鑄鐵鍋最好照顧
好清潔好照顧
要不要養鍋隨你決定
養不養都能用
這都是擁有一面鍋牆的男人
解決了以往遇到的各種痛點
挑揀各種細節集成的一隻鍋
能煎能炒能燉煮
只要你想的到能放進去的都能辦到
成果令我非常滿意
我也很自豪地推薦給各位
克里斯萬用琺瑯鑄鐵深鍋
【料理萬用公式課|拆解「好吃」的關鍵,一秒構思主廚料理】
✅掌握多種料理萬用公式:料理點子不枯竭,創造多元風味
✅活用食材創造美味:看到食材就能快速構思出料理
✅建立並鞏固料理基礎:7大刀法+3大食材管理原則
✅5大料理主題:清炒到油炸、家常菜到異國風,掌握料理必備技能
✅重現店家專業風味:商用料理秘方獨家大揭秘!
🔥限時優惠特價中🔥超值預購價低於36折!
結帳時使用折扣碼「table300」還能折 $300 喔~
🔗 課程詳細介紹:hi.sat.cool/lcoGH
哈囉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 我是Chris!
本頻道的宗旨 就是希望能讓更多朋友從零開始下廚
我希望用最貼近家庭廚房的方式將料理觀念 及實用的技能傳達給各位
讓在廚房外徘徊的朋友們也能夠開啟下廚的第一步
歡迎您跟我一同成長
放開舒服享受下廚的樂趣吧
▓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christable1613/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hris_table1613/
商業合作 業務洽詢請來信
ian.dreamermedia@gmail.com
克里斯餐桌
說到粽子裡面的靈魂
當然是那又肥又Q彈的紅燒五花肉啊!
每年到這時候就是練煮的高峰期
但經常有人失敗
不是這差一點就是那差一點~
我今天帶你們分析一次差在哪裡
重點就在----「豬皮」🐷
先問問各位一個問題:
你們吃過布丁、果凍、奶酪吧?
如果你喜歡做甜點都知道吉利丁是什麼吧?
來~看一下吉利丁包裝旁邊的英文寫著「Gelatin」
#這個Gelatin就是明膠啦
👉🏻明膠就是動物膠
從動物身上提取出來的東西
學徒時期的我看到吉利丁片外盒上寫的
產地:德國
成份:豬皮
蛤?我每天做的奶酪是用豬皮做的?
這對當時年幼的我大吃了一斤😱
好啦不扯遠!
我要說的是豬皮裡面含有明膠
但不是生的狀態
我們在滷製的過程就是要改變它的結構
首先 先了解豬皮的成分
🐷豬皮含有很多蛋白質
其中主要為三股螺旋結構
這是一種很穩固的結構
能提供表皮支撐還能防水
這個三股螺旋結構把它打開就會轉變成明膠
✅假如要做出一個充滿焦糖風味的五花肉
其豬皮要保有軟嫩與彈性
就必須在滷汁低糖度狀態預先滷製
使豬皮中蛋白質的三股螺旋結構
因加熱後遭受破壞打開鬆散後就會轉變成明膠
✅而在低糖度的滷之中水分的活性較高
加上明膠具有親水特性
使得水分也會填充到結構中
這時豬皮才會達到軟爛黏牙的口感
🙋🏻好~到這邊的狀態就是我們常吃的控肉飯啦
軟軟而且淺醬油色的狀態
💁🏻你要這個狀態包進粽子也可以
但我知道你不會滿足於此
所以我們再更進一步提高糖分的濃度
✅就是要透過收汁讓水分蒸發使糖濃度提高
利用高滲透壓將豬皮表面的水份滲出
使蛋白質收縮產生彈性
這部份主要是表面被重新塑型喔
內部仍保有水潤感與彈性
‼️注意 因為高濃度的滷汁在高滲透壓狀態下
水分已經不易進入明膠網絡
加上糖份濃度提高也會讓沸點上升
原本明膠的鬆散網絡在高溫下會變得略微緊實
#就是一個由緊變鬆又變緊的過程🤦🏻
✅後段這高濃度滷汁的一連串反應
就會使已經滷透軟爛的豬皮變得Q彈
加上滷汁濃縮後也會產生梅納反應
會讓整塊五花肉的香氣更複雜
❓所以很多人想做出焦糖色的紅燒五花
發現做完豬皮太韌很難咬
原因大多就是出在第一階段
要嘛時間滷太短豬皮還沒透
不然就是太快進入收汁階段
#總之就是要先把豬皮滷透就對了
至於要滷多久就看喜好
#大多是1小時起跳
#有些人1.5~2小時都有
⭕如果怕進到第二階段肉會滷太爛
產生皮肉分離不好操作
可以先把肉撈起來大火快速收汁
收到剩20%的水分空間再把肉丟回去
小火收到定位
這也是一種偷吃步的方式
❓焦糖在哪裡?
在液體進來之前就先炒好了
主要是添增風味跟色澤
滷汁的階段溫度不足以產生焦糖化反應
🙋🏻最後得注意
明膠在高濃度鹽糖的環境中
會造成部份脫水 使膠體變得緊實
所以豬皮放涼後會變得超~~級Q彈而難以入口喔
這點你們去外面買滷豬腳回家就知道了吧
在現場挑覺得好嫩好Q彈
買回家放涼了變橡皮筋
吃頓飯變成在訓練咀嚼肌
不用擔心啦~重新加熱後就會恢復軟嫩Q彈啦
✅紅燒五花肉
五花肉 2斤
醬油 30g
蠔油 15g
冰糖 70g
紹興酒 75g
蔥 2條
月桂葉 2片
五香粉 1g
白胡椒粉 1g
btw~
知道為什麼很多零食素食者不能吃了吧
3 months ago | [YT] | 413
View 12 replies
克里斯餐桌
「鮭魚到底能不能生食?」
這是個三天兩頭就會冒出來的問題
由於大多人都不願直球對決
以致各位常得到一些太極拳回應:
「啊你就不要吃啊」
「不要啦~外面的都不新鮮」
「去店裡吃比較安全」
等等等等....
逛傳統市場的魚攤上有鮭魚
法式美式賣場也有鮭魚
看起來都一樣
為啥這攤老闆說不能生食
那邊賣場的包裝上也註明不能生食
🤷🏻🤷🏻why??
不就直挺挺地整條鮭魚擺在那嗎?
跟我們在日料店裡看到的有何不同?
首先~
讓我簡單粗暴地說明「符合生食的原則」
1. 生物本身不得自帶毒素或高風險過敏原
✔ 例如河豚含有神經毒素就不能直接生食。
✔ 野生魚類(尤其淡水)會帶寄生蟲,風險高。
2. 屠體健康沒有疾病或腐敗跡象
✔ 包括養殖魚施藥不過量、無病死魚混充。
✔ 魚眼清澈、肉質緊實、無異味。
3. 口感與風味在生肉狀態下有「吃下去的價值」
✔ 有些肉適合熟吃,有些生食腥味重。
✔ 鮭魚、鮪魚、干貝明顯就很美味
4. 全程低溫冷鏈(0~2°C),未曾斷冷退冰
✔ 這是生食安全的關鍵門檻。
✔ 冷藏 ≠ 冷鏈,不是冰箱有涼就算。
其它像微生物與蟲檢測、生產加工廠衛生規範、食品標示與可溯性等等就不細說了
#有些魚類還得加上「急速冷凍殺寄生蟲」的規範才能生食
⭕123點大致上沒什麼問題
像河豚得到專業的場所吃
你也不會上山下海打獵就直接生啃
更不會買臭的魚
‼️只有第4點最關鍵---冷鏈
全世界能生食鮭魚最大宗來自挪威養殖鮭魚
可控的環境跟飼料降低寄生蟲風險
可以冰鮮的方式空運到各國市場
你若凌晨到魚港看到的鮭魚
是一箱一箱保麗龍裝的
全家鮭魚整整齊齊
安祥地躺在裡面
打開還會自帶LED發光
沒騙你~漁港第一手鮮魚就是這麼閃耀
就像你清晨道菜市場買到剛採收的菜一樣
這是我們能接觸到最前端的漁獲了
🧔🏻你會看到各種人來拉貨
有傳統市場的魚販、餐廳的老闆、廚師
還有我這種為了做一碗POKE半夜跑來買整條鮭魚的瘋子
✋🏻好~到這邊都沒問題
問題是你在漁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以後
A點移動到B點 還有B點以後的事情
❄️通常漁港的入口附近都會有冰車提供商家們打碎冰
就是一台裝滿碎冰的貨車
車尾一堆人排隊瘋狂鏟冰
就是為了讓你買完魚回到店裡能足夠保冰
不管你在崁仔頂或者前鎮漁港都有這樣的冰車
🤷🏻但也不見得每個人買完魚都會打完冰再走
有些攤位上會提供一些碎冰 不多就是(而且血水很多)
有些量比較大的市場老闆
整籃整箱載上車就趕回去擺攤
你說中途冷鏈有沒有斷我不知道
我只祈禱他的3噸半車斗自帶冷氣🙏🏻🙏🏻
那既然冷鏈到這邊已經出現問號了
所以生食的冒險也該到這止步
更不用說傳統市場攤位上沒有完善的低溫環境
當然 趁早買還是新鮮的!
熟食絕對沒問題!😊😊
🙋♂️講到這邊你可能又把腦子動到美式賣場去了
這樣規模的賣場食安規範必定得照最高標準
想必可以生食吧?
嘿~你很聰明!但人家也不是傻子
問你做生意每天要祈求什麼事?
當然是客人不出事啊~
👉🏻前面提到老闆廚師去市場拉貨
他們明白自己的需求
必定得確保食材安全抵達餐廳
所以該做的措施都得做足
‼️再回頭看廣大的消費族群
要教育到每個人都能做到食安規範嗎?
不可能🙅🏻
那怎麼辦?🤷🏻🤷🏻
我有好的鮭魚但又不能告訴大家可以生食
於是當我逛了賣場的熟(生)食區立刻明白了!
🧑🏻🍳對啊~可以做成壽司或切成生魚片啊!
吃過買過壽司的人一定都明白
需要低溫保鮮並且馬上吃完
至於整條開好的肉
就在上面標示不可生食
這樣不就能滿足兩邊的需求
又可以防呆降低風險
🤦🏻你永遠不知道這些把會員卡當成免死金牌的客人
會不會帶著你的鮭魚逛了一圈賣場又反悔丟回去
跟你看對眼的鮭魚不知道擁抱過多少人
而且~放生鮮的冰箱很多是落地開放式的吧
由於不可控因素太多~
所以賣場得在鮭魚上標示「不可生食 」
同一條鮭魚
整塊沒切不能生食
切片組合就能生食
既然貨源沒問題也按照標準
那答案很簡單就是「行政考量」😁
我的鮭魚按照標準的流程進來賣場
冷鏈也都沒問題
不能生食太可惜
不然我做點壽司給客人解饞吧
🧑🏻🍳這是我以廚師的角度得出的結論
🙋🏻總結
雖然眼前看到的都是鮭魚
但能不能生食並不是絕對的
關鍵在於「來源」、「保存」、「處理」方式是否到位
魚沒問題
人也沒問題
🙋🏻話又說回來
既然知道到漁港買第一手鮭魚是符合生食條件的
那我帶著冰箱打好碎冰
不就能開心帶回家享受鮭魚自由了嗎?
是 也不是
要享受鮭魚自由可不是一時興起
你要面對的除了食安的自律還有設備的準備
這些都是後期付出的成本😊😊
以下列出基本的設備清單:
1.保冷箱或保冷袋
2.廚房流理台空間要足夠無雜物
3.砧板要夠長,至少要80cm※
4.可以一把出刃打全部;或者25cm會比較好操作
5.刀刃要保持鋒利,自己學或給店家磨
6.不鏽鋼的tray 手套 酒精
7.乾淨的白毛巾(建議白色)
8.真空包裝機(如果你一個月內吃得完就沒差)
9.冰箱空間要夠
10.凌晨兩三點去漁市場而且一回家就把魚處理完
如果平常沒有這些工具
建議還是乖乖到餐廳享用吧
麻煩的事交給專業
吃的安心又輕鬆
當然如果想入坑挑戰
教學我也都做好了
Fighting!!💪🏻
※常見的鮭魚尺寸落在6~9公斤左右
以我節目上買的為例大約6~7公斤算中偏小
長度約80~90cm
買鮭魚的時候可以說明需求
#鮭魚生食 #鮭魚自由
4 months ago (edited) | [YT] | 600
View 16 replies
克里斯餐桌
圖片說明:我怎麼在炸洋蔥圈?
在我還沒進餐廳上班前
家裡擺過夜市賣過炸物
我試過原料行很多種酥炸粉
直到開始進餐廳上班
每家餐廳的炸物也都不同
有中式 日式 美式等等..
炸物很有趣的地方是
單一種粉也可以炸
複合式的粉也可以炸
而且不管沾乾的 溼的
或者各種反覆沾
炸出來都有不同的質地
重點是下鍋瞬間就能看出效果
所以錄課程錄到一半
我常常脫稿自己加戲
腦子裡突然跳出:
「 啊 寫課綱的時候怎麼沒想到? 不來點啥得很可惜 」
其實這個章節本來是在講解酥炸粉的應用
是以前在美式餐廳常用的配方
本來課程是要講炸雞
因為炸的時間很長
我想說:
「這段時間順便炸洋蔥圈好了 還能墊底擺盤!」
這也是以前聽同事聊過而已
我甚至從來沒炸過
因為想說材料都到齊了
今天錄完洋蔥也會剩
等待炸雞的時間用來準備洋蔥圈很足夠
然後下鍋後我才驚覺:
「我又脫稿了?」
團隊似乎也開始對我的脫稿習慣了😂
加入我的線上課程
會有很多正課以外的收穫
這不只是一堂按食譜操作的課程
你會得到更多靈活的技巧
應用在日常料理中😉
目前課程募資&早鳥優惠
已經進入倒數2週的階段
還在觀望的朋友們動作要快喔~
結帳時使用我的折扣碼「table300」
還可以再折扣 $300元喔!
課程詳細介紹:hi.sat.cool/zFR2N
10 months ago | [YT] | 448
View 4 replies
克里斯餐桌
先不廢話,直接說好消息
我的線上課程 #料理萬用公式課 目前學員數已經突破1000人了!
老實說我真的沒想到
第一次開課就能有這樣的好成績
真心感謝大家的愛戴和支持讓我受寵受驚
我們會繼續認真準備課程
讓來上課的大家都可以收穫滿滿
其實這次做這堂線上課程真的不簡單
因為合作的拍攝團隊、製作團隊都在台北
所以我們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北上出差
然後一拍就是連續6天
加上課程中的料理細節和講解比較多
所以每天的拍攝時間也不短
其實是真的蠻累的...
但我必須說,這一切都值得
做YT頻道這幾年來
我一直都秉持著讓每個人都能親手做出好吃料理的信念
但YT影片的主題比較發散
沒辦法分門別類 或是集中細節去教導一些知識
這次終於有機會系統化、有規劃的去呈現我的料理思路
有種「我終於把我想表達的東西做出來了」的感覺
而且不用擔心片長或被流量綁架
能盡情地把我的想法給好給滿
希望大家之後上課的時候能感受到我的用心
從【備料技巧→烹飪方式→調味公式】
親手規劃出一道好吃的料理
「這堂課適合完全不會下廚的新手嗎?」
這點不用擔心喔
因為我從做YT節目開始
就是針對新手所設計的內容
這些年也時常收到很多觀眾的私訊
說看了我的影片才開始第一次下廚的新手
而且就算是從業廚師
也會從我的影片中得到啟發
但我這堂課,能讓新手們少走彎路
課程裡我會教料理必學的刀工、備料、烹調方式
從正確的握刀方法 到怎麼判斷油紋
新手小白也能一步步學 多多練習
這堂課就是幫助你提升廚藝的墊腳石
我做這堂線上課程
其實也是想跟市場其他資源做出區別
因為我不單單只教你菜譜
而是把料理的複雜流程劃分成各個架構
讓你知道這些架構底下的邏輯是什麼
需要用到什麼技巧完成
以後你就不會只是照著別人做
而是真的知道該怎麼做、為什麼要這麼做
以後就能自己復刻出想吃的料理
甚至創造自己專屬的拿手菜
希望我的課程能幫助你的廚藝更升級喔!
【料理萬用公式課|拆解「好吃」的關鍵,一秒構思主廚料理】
✅掌握多種料理萬用公式:料理點子不枯竭,創造多元風味
✅活用食材創造美味:看到食材就能快速構思出料理
✅建立並鞏固料理基礎:7大刀法+3大食材管理原則
✅5大料理主題:清炒到油炸、家常菜到異國風,掌握料理必備技能
✅重現店家專業風味:商用料理秘方獨家大揭秘!
結帳時使用折扣碼「table300」還可以折 $300 喔!
快來跟我上課吧👉hi.sat.cool/A70w8
11 months ago | [YT] | 548
View 15 replies
克里斯餐桌
你們看完《 #黑白大廚 》了嗎?我還沒看完不要爆我雷
但是預告片裡面那個帥哥 #遭受低估 吸引我的注意
因為它某些核心理念跟我很類似
唉再說我也要爆雷了😂
重點是他用的鹽是馬爾頓海鹽!
這是很多廚師都推薦的海鹽
我自己當然也有一盒啊
那集看完後我馬上轉身去櫃子上翻出來瞧瞧
有些時日沒用了不知道它最近過得如何(?
結果打開一看....
欸?怎們有黑色點點....?
啊靠! 是小強的扁便!
而且看這數量....應該住一陣子了!
怎麼可能?這鹽欸?牠想醃了自己嗎?
本強不在(家)該不會去洗腎了吧?
馬上跑去常光顧的肉舖補貨
跟老闆聊起此事
他傻眼 說小強不會被鹹死嗎?
而且第一次聽說鹽巴裡面長小強
因為我平常使用的鯨魚海鹽也是紙罐裝
也常常不蓋啊
然後現在才發現馬爾頓海鹽換包裝了
新包裝多了格子看起來像香水罐😂
你們覺得哪個好看?
每個廚師都會有自己的核心理念
《黑白大廚》就我以創作者的角度看
比較偏向製作取向
對人物刻劃相當用心
把每個廚師對料理的想法描述地很完整
這才是吸引我的地方
把想法用料理忠實呈現出來
也是我想開線上課程的目的
在拍YT節目時
我只需要想好如何做好這集的料理
把這道菜所需的想法表達出來就好
但是做線上課程不同
在我的「料理萬用公課」中
我需要把我的核心理念展開架構
透過我設計的料理分類
告訴各位
這樣切跟那樣切有何不同?
這道菜是不是只能用一種烹飪方式 ?
這樣調味我們可以直接完成或繼續變化
也就是從食材準備--烹飪方式--調味方式
都會讓你獨立思考
去呈現出自己想要的料理
所以在這堂課中
我不是要教你只做好一道菜而已
每道菜我都是循序漸進變化
讓你知道每個技巧的延伸如何應用在別道料理
甚至看到中途你就知道如何反推
把前面的料理做別種變化
希望上完這堂課的你
也可以跟我一樣
在廚房信手拈來端出好菜喔
【料理萬用公式課|拆解「好吃」的關鍵,一秒構思主廚料理】
🔥現正熱烈募資中🔥
結帳時輸入折扣碼「table300」可以再折 $300 喔!
課程詳細介紹:hi.sat.cool/dhASJ
#料理萬用公式 #克里斯餐桌 #線上課程 #拆解料理 #好吃的關鍵 #黑白大廚
11 months ago | [YT] | 189
View 7 replies
克里斯餐桌
終於想起YT帳密了
這陣子很流行的酸菜魚
到處開到處關
這種酸辣口味的料理我非常喜歡
吃了幾家總覺得這少一點那少一點
就不能多個願望一次滿足嗎?
有啦~自己做
這次的想法主要有兩個
第一個重口味的湯底必須是濃白湯
那個味蕾包覆感才過癮
第二個是調味要堆疊上去
光靠辛香料跟酸菜可不夠
朝這方向加強隼沒錯
這集內容算多
已經進可能刪減
像開魚就留部份
如果想看之後再剪
【 酸辣濃厚的酸菜魚 】餐廳美味家裡實現 | 整條魚做到底 |雪白濃厚的魚高湯 | 酸菜就是芥菜啊| #終於想起YT帳密了
https://youtu.be/7fFCCp8qOhM
#酸菜魚
1 year ago | [YT] | 516
View 9 replies
克里斯餐桌
大多粉絲朋友私訊問我該不該買刀架
還是說把刀子插在水槽門邊就好呢
我直接奉勸各位別把刀插在水槽底下
我不知道是誰設計出來這個腦洞
總之我看過太多放在那裡生鏽的刀了
因為不鏽鋼只是抗鏽能力佳
不代表永不生鏽啊
理想的存放刀具的位置
應該要遠離熱源跟潮濕
熱源會造成品質變異
譬如把手黏膠鬆脫
或者材質劣化等等
潮濕可能會造成生鏽或黴菌
以這兩個條件
你能放刀的位置不外乎就這幾個選擇
工作檯面上 牆壁上 內務櫃
嗯 對 內務櫃
有藏刀的師傅們內務櫃都很精彩
跟你們玩模型的意思一樣
(好啦不扯了 )
你說我以往放在檯面上的直立式刀架好嗎?
好也~~~不好!
好的方面是作展示架
拍攝效果不錯 還能遮醜
說不好的地方就是佔空間
我的廚房空間其實完全不適合放直立刀架
一組放上去大概佔了三四個調味罐的空間了
大家可能覺得疑惑..
「畫面上看起來很舒適啊~怎麼會?」
那是為了拍攝效果
每個畫面我都得不斷移動調味罐的位置
實際上畫面以外堆滿東西啊
所以大部分要問直立刀架的朋友
都被我紛紛勸退
因為你真的要想想適不適合你
「就直接買壁掛式的磁吸刀架就好啊」
這又是另一個痛點
目前市面上看到的壁掛式磁吸刀架有兩種
不鏽鋼以及天然材質
不鏽鋼製在餐飲業很泛用
我待過的餐廳也有
優點就是粗勇耐用
而且 「磁鐵一整條無縫隙」
這是我最愛的一點
磁鐵沒有間隙可以更有效利用空間
但是有一點我不知道算不算得上優點
至少對我來說是缺點
就是有些磁力太強!
有時候刀子剛靠近就 喀!一聲貼上去
拿刀也得小心不要硬拔
所以刀子總有一面傷痕累累
再來刀架用久多少會生鏽
這應該是習慣不好的師傅
刀子溼的就放回去
可想而知當時刀子多慘
我自己的都只敢放內務櫃
(內務櫃是刀子的安全屋)
#所以好的用刀習慣真的要養成啊
天然材質不是木頭就是竹子
一般為家庭面向居多
想來也是避開了上述的雷點
只是有一點我一直想不通
這些天然材質刀架的磁鐵
總是塞一顆顆圓形磁鐵
然後一條塞個大約四顆(看長度)
明明刀架長長一條卻只能放四把刀
常常放不對位置錯以為沒磁力
不然就是位置偏一點
被一股無形的力量往旁邊拉(驚)
Why~~我不懂
是為了省成本嗎?
這很讓人困擾啊
這些問題我都深刻體驗過
該勸退的我都勸退
不該買的不要買
遇不到好刀架沒關係
我自己做吧!
#克里斯磁吸刀架上市囉~
長:400mm
寬:62mm
厚:21mm
材質為竹子
竹子如果作為砧板我是敬謝不敏
因為太硬啦
切個菜嘎嘎響好不舒服
但是拿來做刀架非常好!
堅固耐用
既然是自己出的刀架
所以呢~~
#磁鐵整條無縫隙!
一次把痛點都解決!
也是了了我一樁心願啊
以主廚刀為例
最多可以放6把
外加一把小刀
左右邊會有一段空間沒塞磁鐵
這是為了安全
刀是接觸食材的第一線
除了平常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
最後我們得給它一個舒適的家
遠離熱源 遠離潮濕
還要注意安全
所以掛刀架的地方
我會選擇在備料區的左或右(依慣用手
就是你切菜位置的左或右邊牆面
總之往角落去就對了
就算你是直立刀架也是
高度不要太高
以常用的刀為基準就好
像我有一把25cm的筋引
就以它為最高來掛
我自己家裡不會再出現更長的刀了
太牙給~就算用完也是收進內務櫃
至於刀刃要朝左還是右
也是以慣用手方向
如果右手就是刀刃朝右
朝活動範圍反方向
跟刀口不要對人一樣意思
照片上朝左純粹是為了想拍logo
各位還是以使用狀況為主
使用時請養成兩個習慣:
一 以刀背為軸心上下刀架
上刀架時先讓刀背靠上去再平貼
取下時刀背貼著翻起刀面再取下
這麼做是為了避免磁力吸附的瞬間
刀刃直接敲到刀架損傷
二 請卡在刀柄處
也就是像照片中那樣
刀柄卡在刀架的上緣
這樣放會更牢靠
👉賣場連結:www.christable.com.tw/products/40cm竹製磁吸刀架
#克里斯竹製磁吸刀架
#是磁吸不是慈禧
1 year ago | [YT] | 308
View 13 replies
克里斯餐桌
「飯菜要會煮!啊謀你哪天回家,爸媽問你做廚師這麼久,怎不煮點什麼?難道你要說你只會煮龍蝦鮑魚嗎?」
這是影響我廚師生涯很深的一段話
--------------------------------------
「飯菜」在餐廳裡指的是員工餐
在我學徒時期的前幾份工作
根本沒聽過飯菜(員工餐)
員工吃飯都是趁空班自理
*補充說明:「空班」是餐廳術語,指的是午餐到晚餐餐期之間的營業空檔,通常我們會說「等等空班一起去買咖啡吧」(內場同事約外場的起手式)
有時候一上班
大家就已經在call機裡面討論中午要買什麼
都在餐廳上班了還要叫便當
這其實還蠻好笑的
但這確實發生在很多餐廳
直到後來我進了一家鐵板燒餐廳
這裡對煮飯菜制定了規矩
餐廳有供早餐跟晚餐
但是規定是廚師煮給大家吃!
所以廚師們都得排班煮飯菜
早餐比較隨意
可能準備蛋餅、一鍋羹麵或炒飯炒麵就可以
但晚餐就硬了!
晚餐規定要有三菜一湯還有飯
雖然說已經做了幾年不像樣的餐飲業
但當時我從來沒煮過產品以外的料理
突然要煮給十幾個同事吃(從小朋友到資深廚師都有)
心理壓力超大!
所以剛開始輪值煮飯菜我根本不敢
只能無奈跳過
戰力不足被跳過輪值的我
心理壓力又+1
好一陣子後的某日下班前
一個平日看起來吊兒啷鐺的前輩
打完卡回頭跟我說
「飯菜要會煮!啊謀你哪天回家,爸媽問你做廚師這麼久,怎不煮點什麼?難道你要說你只會煮龍蝦鮑魚嗎?」
就是這句話點醒我
我做廚師可不只是為了按表操課啊
這樣跟工廠有何兩樣?
那我活著跟鹹魚有何兩樣?
接下來大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我空班都不敢休息
跟在前輩們身邊學習煮飯菜
有些廚師煮飯菜不太動腦
直接照公司的調味(但食材會換便宜的因為餐廳的產品單價高)
有些廚師做菜很家常風味
做的飯菜跟家裡的差不多
中規中矩
而有些廚師會盡力發揮
想盡辦法把飯菜搞成很豐富的料理
這一輪看下來引起我很大的興趣
#這比每天上班按表操課有趣多了!
你們知道的
當水瓶座的人開關被打開
會做出什麼奇怪事連自己都想不到
我就是某個開關突然被打開
想把過往看過的吃過的通通都做一輪
於是下定決心加入輪值
拿同事的胃做實驗(?
#第一個挑戰是同事
手上的牌得分配平均
三菜一湯裡面夾帶一道實驗品
三道做前輩那邊學到的安全牌
同事是最好的實驗對象
好不好吃直接寫在臉上甚至會直接講
好吃會給你稱讚
不好吃下次直接去麥當勞
所以飯菜煮得怎麼樣 看出席率就知道
非常殘酷也很有挑戰
實驗品中印象最深的是南蠻漬
那時高雄某家日式料理吃到飽剛興起
南蠻雞是熱門商品
我拿起廚房看到的調味料東湊西試
最後做出跟那家店87%像的味道
還有同事一吃就說
「這不是XXXX的南蠻雞嗎?」(爽)
#另一個挑戰是食材
由於餐廳得控制成本
做飯菜畢竟不是做來賣的
不能隨心所欲叫想用的食材
所以如何清冰箱清得不著痕跡
不讓同事發現這是剩菜做的
也是個技術挑戰
有時叫菜的同事問我明天煮飯菜要叫啥?
我打開冰箱看看
「不用叫!」
喊出這三個字超霸氣
--------------------------------------
開始做飯菜後
連工作上跟客人的話題也變多了
當時我正處於一個打開開關的時期
甚至回家下廚頻率也變多
大多來用餐的客人也都喜歡聊做菜
所以這話題總是可以滔滔不絕聊很久
有次同事還問我怎麼跟客人在聊鍋子(有夠能聊
#這也是我想做料理教學的轉捩點
直到後來
只要還有保持聯繫的同事
對我的印象就是
「那個飯菜很好吃的師傅」
光聽到這句
就覺得廚師這工作值了!
--------------------------------------
經營「克里斯餐桌」這個頻道算是實現我的初衷
所以開播到現在7年下來
每一集節目我都用盡心盡力製作
希望你們有感受到我的用心
今年我想將過去所學集大全
梳理成有系統有脈絡的課程
從過去什麼都不會煮的小學徒
到現在打開冰箱就能信手拈來
將過去的經驗和思維
通通規劃進課程裡面
期待能幫助你們
從無到有、從有到更好
有條有理地做出想吃的料理
課程的設計與製作我都全程參與
目前正在與團隊籌備中
希望能得到你們的意見
所以請各位撥出一點時間填寫問卷
告訴我你們需要什麼
讓我的課程可以更完整!
問卷連結:www.surveycake.com/s/zm4xY
1 year ago | [YT] | 2,866
View 73 replies
克里斯餐桌
媽媽於7月6日晚上10:30安詳地離開了
我們並沒有難過太久
因為知道媽媽得到解脫
離開這附不由自主 被病魔殘害的身軀
7月6日晚上
我看到手機有爸爸跟Yumi先後未接來電
心裡覺得一慌
因為快11點了
拿起手機手有點顫抖
猶豫了一下回撥給爸爸
電話那頭爸爸平靜地說
「媽媽回去了」
我掛完電話攤坐在椅子上發呆
晃悠悠地走去上了廁所
途中按奈不住搥了牆壁
回到座位上放空了一會就開始大哭
用力地將情緒發洩出來後
告訴自己
「夠了 還有很多是等著我處理」
回家的路上我盡可能把剩下的眼淚哭完
我得保持冷靜回家
到家看到無語的爸爸
還有哭得稀哩嘩啦的Yumi
掀開布簾看到媽媽當下我很平靜
因為我看到的媽媽
是睡得如此香甜
表情絲毫沒有任何痛苦掙扎
我叫了聲媽媽
輕輕撫摸她的臉龐還有溫度
彷彿剛剛入睡
讓人不忍心叫醒她
媽媽臥床兩年
知道自己身體不聽使喚
每次她想跟我們說話卻說不清楚
就難過到哭
看了讓人很不忍
我無法想像一個靈魂自由的人
關在一副無法自主的身體是什麼樣的惡夢
從上次經歷重大手術後
媽媽身體依舊每況愈下
開銷也開始不堪負荷
家人商量著把媽媽送給機構照護
只是這些機構除了月費還會有押金
對我們來說也是龐大支出
媽媽可能也不捨我們這樣辛苦
選擇在這個時候離開
其實我是知道的
媽媽雖然失智不認人
但是我們講話她都有聽到
靈魂還在 心還在
身體做不出反應而已
靈堂前我告訴媽媽
「妳可以好好用嘴巴吃飯了 不用再灌牛奶了」
「我現在過得很幸福 妳不用擔心」
我們將在7/14送走媽媽
最後會用樹葬讓媽媽回歸自然
她後半生都關在家裡
唯一出門就是往返醫院
我希望她從此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1 year ago (edited) | [YT] | 3,791
View 212 replies
克里斯餐桌
新的刀架打樣好了
為了日後有更多厚顏無恥的露出畫面
得讓這面牆體面一點
我決定動手整(遮)線
前陣子要安置打樣好的刀架
但是不管安哪裡
首先最大的問題還是牆面上凌亂的管線
有兩條電線跟一條RO管
平常拍攝都會盡可能避開
Fouce在眼前的畫面就好
逛了振宇跟特力屋
找整線相關材料
怎麼看就是少一味
因為考量更多的是在畫面露出好看
漫無目的逛到水管區突然想到
「工業風水管肯定很酷!」
管子是算長度的
我用的料不多應該不貴吧?
理想是骨感的
現實是豐滿的
我需要的長度雖然短
但是貴是貴在各種接頭
直角三通等等零件夯不啷鐺加起來都破千了
這也太豐滿了吧 我實在花不下去!
我有個很會做道具的導演朋友
建議我找塑膠管再上漆
若是當個背景效果是不錯的
於是我便在家附近水電材料行
買了人生第一條六分管
外加幾顆轉接頭
居然不到兩百塊!?
手上只有線鋸機
很難切但還是切出了需要的長度
盡可能不要再多買工具
再看宅水電的影片現學烤管
彎出需要的角度
雖然還是烤焦了
但是上漆蓋過就看不出來
希望沒氣死那天看我限動的師傅們😅
朋友推的這款漆效果很好
這是汽車材料行買的防撞漆
質感粗糙消光
讓管子看起還很不塑膠
最後再買了最小罐的模型漆
用棉花棒把插頭線路都刷成黑色
組裝起來超好看
而且總花費約三百出頭
重點是效果奇佳啊!
以後拍攝空間就清爽多了哈哈
1 year ago (edited) | [YT] | 267
View 17 replies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