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itium Media 端傳媒

端傳媒成立於2015年,專注原創深度報導,已獲得逾100項新聞及攝影大獎。端傳媒是靠會員付費訂閱維繫的獨立媒體機構,成為訂閱會員,支持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不是被選來休息」 教宗方濟各未竟的改革之路】

4月21日,天主教教廷宣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瑪爾大之家辭世,享壽88歲。當日是復活節後星期一。方濟各是首位來自美洲、耶穌會出身的教宗,也是千年來首位非歐洲籍的教宗。出生於阿根廷,他對社會正義的關注格外受到外界矚目。作為世界上最大宗教組織的領袖,也是唯一能以主權身份展開外交活動的牧者,他的取態時常受到持各種不同立場的人士所反對,甚至抨擊。

辭世前不到24小時,來到聖伯多祿廣場與信徒打招呼前,身體羸弱的方濟各仍接見了美國副總統范斯,他的復活節文告重複著12年來的一貫立場,關懷社會上最弱勢、最邊緣的人,「沒有真正的裁軍沒有真正的和平」。世界往他擔心的方向奔去,但他無力回天。自1958年加入耶穌會,近70年包括阿根廷政治等經歷塑造他獨特的立場,也開啓天主教會的改革之路。要理解方濟各的變革,必須從他的成長背景談起。

選擇「方濟各」為名,他曾希望帶領一個與人民同在的教會。方濟各沒有直接改變教義,卻改變了教會處理性別倫理的模式,指人面對複雜的情況,有很多減輕罪責的可能性,因此應該以慈悲的角度看待,不能作出非黑即白的定論。對於樞機的「疑問」,方濟各曾選擇行使不回應的權力。

對於教會公共參與的重點,方濟各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他的立場仍然根植於天主教的社會教義,但在墮胎、性別、移民、對華、以至戰爭等議題皆顯現與前幾代教宗不同的作風。作為六百年來,第一個與榮休教宗共存的在位教宗,他亦面對來自保守派和基督民族主義的批評。方濟各試圖開啟一條怎樣的改革之路?他給天主教會帶來怎樣的改變?最後的日子做了哪些努力?方濟各總是說:「我有我的方法和規則」。


✍️ 點擊閱讀全文:buff.ly/NNapiyL

1 week ago | [YT] | 41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從烏克蘭提供名單和社媒帳號,比對出中國傭兵赴俄作戰的規律】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社交媒體上發佈貼文,稱烏軍在頓涅茨克州前綫俘虜了兩名中國公民,並配發了一則短視頻,顯示一名被俘人士在疑似地堡的地點接受審問,激動地用肢體語言和擬聲講述被無人機襲擊的經過,並夾雜著簡短的中文解釋,此外也能聼到一名譯員在輕聲翻譯。隨後澤連斯基和烏克蘭安全局發佈了兩名被俘人士更詳細的情況和審訊畫面。

諸多軍事評論判斷,隨著庫爾斯克(台譯:庫斯克)戰役結束、俄軍在頓巴斯方向完成調整,俄軍從4月初開啓了在頓巴斯的春季大規模攻勢。由此來看,這兩名中國公民參與的行動很可能都是這場攻勢的一部分。此外,其他數名加入俄、烏兩軍作戰的中國大陸和台灣籍士兵的陣亡或失蹤地點也在這一地區,足見雙方在這些戰綫上投入的兵力之多、部隊組成之複雜。

澤連斯基還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給出了許多關於中國公民為俄羅斯作戰的信息,指「中國問題」很嚴重,並指烏方掌握了155名為俄作戰的中國公民的名字和護照信息,但認爲真實數字要「多得多」。數家烏克蘭和西方主流媒體援引烏克蘭情報部門提供的名單,確認了澤連斯基透露數字的真實性。

烏克蘭為兩名中國籍被俘人士召開了一場新聞發佈會。二人的神態略顯迷茫和緊張,但面對烏克蘭國内外媒體的輪番提問仍談了兩個小時,講述得最仔細的,是自己剛剛經歷的戰鬥與被俘的全過程。烏克蘭媒體在披露為俄羅斯作戰的中國僱傭兵信息時,附上兩份相關名單。

一位端傳媒曾採訪過的赴俄參戰人員在看過名單後透露,「這名單絕對是準確的」,在處理長名單中的數據後,端傳媒初步總結出中國公民赴俄作戰的規律,但155人名單遠未窮盡為俄羅斯參戰的全部中國公民。

✏️ 閱讀端傳媒的這篇深度文章,我們標示出華人參戰者在俄烏前線的分佈,並核對名單中的參戰人員,揭示他們在社媒上的另一面:buff.ly/ynxUGTH

📷:Maxym Marusenk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2 weeks ago | [YT] | 56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巴拿馬港口交易中美混戰 李嘉誠見證港中關係分水嶺】

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商業王國可能正面臨創業以來最嚴峻的困局,他親自與美國財團敲定千億港元交易、把捲入地緣政治漩渦的巴拿馬港口營運權打包出售後,形勢急轉直下,中共在港政治機器對李嘉誠和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發起前所未見的輿論攻勢。一生精於駕馭政治風險的李嘉誠,其「去風險」的大刁已成為風險本身。

原訂於4月2日達成的協議暫緩簽署,接近長和高層的消息人士只留下一句「原因大家都明」。李嘉誠的案例不單涉及長和的福祉,其發展也將影響香港企業在國際的觀感和地位。從前香港企業有區別於中國企業的獨立定位,但歷經國安法立法和持續施壓,香港企業是「中國政府代理人」的觀感越趨明顯,交易隨時發展成北京政治規訓港商的分水嶺事件,形塑政商關係的新常態。

這樁千億商業交易捲起中美政治風暴,即使長和強調交易是純商業性質,華盛頓及北京皆顯然不認為是純商業運作。美國總統特朗普(川普)對國會宣布「勝利」,指美國政府將收回巴拿馬運河。北京則高調開炮,直指這單交易看似「合法」但有著「非法目的」。

多年前,李嘉誠曾表示「政治跟經濟根本是手和腳的關係,假如兩者背道而馳,就難以處理。」如今,和記出售除中國和香港以外、在全球23個國家所擁有的43個港口的經營權,形同香港企業勢力完全退出。歡迎點擊閱讀兩篇深度文章:

✍️ 從巴拿馬陷入地緣政治狹縫解析中美港口大戰:buff.ly/0bRCRwv
✍️ 潮湧之下,香港和北京曾幾何時「河水不犯井水」的政商關係是否正步入分水嶺時刻:buff.ly/5CUB1nf

4 weeks ago | [YT] | 19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三和大神」:中國特色零工維權邊緣生存記】

「大神」,常常是外界對三和零工的稱呼。不過,並非所有來到三和的人都會自我認同為「大神」。他們為什麼被稱為「大神」?他們的困境是自身選擇還是社會原因?我們了解過「三和人才市場」的日結工,在深圳整治市容行動下的邊緣生活狀態。

吃完12元一葷兩素的自選快餐,帶上兩個充電寶,從清湖地鐵站上車,坐一個小時地鐵,進入「關內」某區來到了守橋的地點,這裏是市井繁華地段。晚上8點,在深圳守天橋的夜班日結工作展開。這裏是深圳龍華汽車站,魚龍混雜。原三和人力公司所在的景樂市場改造後,勞務中介的中心聚集到了龍華汽車站,這裏就成了新的「三和大神」基地。負責招工的人手裏拿着幾張身份證,高呼「守橋保安!」「12小時160!」,遞出身份證的舉動便代表對方搶到了一個名額。

第一次看到天橋保安的招工信息是在北京「四通橋事件」發生後,沒過幾天,深圳就出現了這類崗位的招工。龍華的日結保安涉及各類公共活動和維穩。長期做這類工作的人主要是活動於龍華汽車站及周邊的零工,在互聯網上,他們被稱為「三和大神」。

在領導眼裏,他們是一堆站樁的活體稻草人,更重要的是維持秩序,以及威懾潛在的暴力。這些職責也可以被歸為「維穩」。其中,防疫保安是一個只屬於疫情三年的特殊崗位,從2020年出現到2022年達到高峰,隨着年底封控結束而消失。很多臨時工懷念它的高薪,而與高薪相對應的,則是「維權」。有人戲謔地稱這種維權方式為「才藝表演」,「藝術家,大神天生是演員。」

維權多了,街道辦會臨時取消項目,這樣又導致了新的維權。如此循環,中介和政府因此更加排斥「三和大神」。龍華臨時工與工頭之間因為勞務派遣和外包呈現出一種複雜的關係,兩者如何改變維權的意義?

👉歡迎閱讀「中國特色零工」系列的上下篇報導,揭示在一開始具有貶義色彩的「大神」一詞背後,三和零工的真正日常:buff.ly/mdrXPi3

1 month ago | [YT] | 32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中國電商快遞在美國的「最後一英里」,物流鏈「降維打擊」深不見底】

2023年2月,黃卓和許多其他走線到美國的移民一樣,在一份又一份或骯髒 (Dirty)、或危險 (Dangerous) 、或艱苦的 (Difficult) 的「3D」工作間打轉。一直到他知道了「快遞司機」這個行當,他才終於摸到美國夢的邊角,擁有了他曾經憧憬的人身與經濟的自由。在上工第一天,他從早上七點開始送貨,一直至次日凌晨一點半才收工,總共送了118個包裹。

這些包裹都來自中國,準確地說,都來自中國的跨境電商平台Shein。其中的大部分包裹都承載著一段漫長的旅程:它們從中國的倉庫出發,乘著包機,被運抵各大洲的主要港口,在經過清關檢查,再被分送至美國各個地區的倉庫。漫長的物流鏈的最後一環,走的是所謂的「最後一英里」。在美國,派送成本高昂,但像黃卓這樣的勞動力,則容許了中國的快遞運營模式,得以在美國反向輸出。

美國人做不了的,高頻﹑勞動密集﹑「不是人幹」的工作,因為一波又一波有著美國夢的華人勞工,而成為了可能。然而,當這條新賽道「捲」起來,第一批被捲進去的,也是這些底層的華人。

過去幾年,來自中國的電商平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全球市場擴張,Shein、Temu等企業憑藉極速供應鏈、低價策略與精準的數據營運,迅速在歐美市場掀起消費熱潮。這種「出海」模式不僅重塑了全球零售格局,也引發了關於勞工權益、環境影響、監管挑戰等諸多討論。

端傳媒推出「中國電商出海」系列報道,深入剖析Shein等中國電商如何崛起,探討這些平台在全球市場的競爭策略、供應鏈運作及其帶來的連鎖影響,試圖回答:中國電商的全球化進程,將如何重塑全球消費與製造業?系列首篇報道,深入剖析一條華人主導的北美高速物流鏈,在紐約直擊輸出美國的中國式勞動密集物流模式:buff.ly/epIwBrS

1 month ago | [YT] | 34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紀念「端聞」播出100集,限時專屬優惠訂閱端傳媒🎙️

這週,我們迎來了「端聞」的第 100 集!從第一集到現在,我們持續用聲音記錄世界,這 100 集的累積,不只來自我們的堅持,更來自每一位端傳媒會員的支持。

如果你喜歡「端聞」,希望這樣的新聞播客能夠持續下去,歡迎點擊連結,訂閱端傳媒,支持我們製作更多深度報導,讓更多人通過音頻聽見彼此的聲音,看見更大的世界。

端聞100集限時專屬優惠
🩷 暢讀會員首年9折:buff.ly/yUYUJnf
💙 尊享會員(端 X 華爾街日報雙會籍)首年75折:buff.ly/yb2d6A9
*優惠截止時間:3月14日 23:59(UTC+8)

2 months ago | [YT] | 47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特朗普上任首月:哪些政策是煙霧彈?】

特朗普新政府上任一個月,在政治上,看似引領起一波革命,無論是關於經濟與關稅,還是關於性別與種族,都要登高一呼。

但從民調上可以看出,「認可特朗普」跟「認為特朗普做什麼都是對的」是兩件不同的事:許多認可特朗普的選民、特別是獨立選民,都至少對新政府一些重大政策有所保留。上任以來所放出的種種宣示和訊號當中,有些非常顯眼、非常能夠引發正反各方的情緒反應;而在這些煙霧彈的掩護之下,許多至關重要的改變也就更難得到重視。

✍️端傳媒的這篇深度文章,盤點了那些分別是煙霧彈和實際正改造聯邦政府的政策:buff.ly/3Qzt5SJ

2 months ago | [YT] | 16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中國集採藥爭議:這藥空前的便宜,能有效果嗎?】

今年過年,剛做媽媽的張曉葉給每個發來祝福的人都回送了一個叮囑:若去醫院開藥,務必多問一句「這是不是集採的」。2024年6月,懷孕14週後,她的小腹和腰部沒規律地疼,害怕「小孩出問題」,當即去了醫院。醫生解釋這是常見的孕期合併併發症,接著開了一道名為「複方甘草片」的藥,讓她按時吃。

經歷身心俱疲的幾個月後,她才真正獲得了轉機。知名醫師問詢後,斬釘截鐵告訴她:這不是她身體的問題,純粹是藥的問題。接著小聲建議她,自行買美能原研藥。在電商平台這藥的價格比「複方甘草片」貴不少,但吃了三天,指數立刻恢復原樣,此後再沒異常。

集採是中國於2018年起實施的國家組織藥品談判採購制度。過去在中國公立醫院體制下,與國際同行相比偏低的收入令醫院和醫生只能依靠「以藥養醫」,這進一步推高了藥價,也加劇了醫患間的不信任。集採制度瞄準的即為此現象。在集採早期,關於它的正面評價並不少,但它其實還依附在中國醫改的大背景中。

不少普通人對原研藥與仿製藥的區別有了一定的瞭解。原研藥是指創新性新藥,成本高、研發時間長、成功率低的特點,決定了它相對高昂的價格。在20年的專利保護期到期後,其他企業可以根據原研藥的主要成分生產出仿製藥。一款能被納入集採的國產仿制藥必須達到的最低門檻是:通過仿製藥一致性評價。評定方式一般包括「藥學等效性」和「生物等效性」。不過「等效」並不意味著藥效完全相同。令人擔憂的是,由於後續監管缺位,決定了集採藥療效的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恐淪為「一次性評價」。

💊點擊閱讀端傳媒的這篇深度報導,了解從醫護和患者間衝進公共輿論的集採藥爭議,為何用藥選擇權逐漸被剝奪,而爭議之外,擔憂也在大家的心中蔓延:buff.ly/4b50xKe

2 months ago | [YT] | 36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B站、推特與跨性別醫療:中國青少年藥娘的生存之旅】

由於性教育的缺失和跨性別醫療資源的匱乏,對於在中國大陸的跨性別青少年群體而言,「我是誰?」、「我如何成為要做的那個自己?」都是很難回答的問題。無論是在一線城市,還是小型城鎮,曾經是小學生、中學生的她們,在社交網絡和流行文化中慢慢得出自己的答案,並與素不相識的「世界上另一個我」頻頻分享實操經驗。

在嗶哩嗶哩(下稱B站)算法精準將同類和聯想詞條視頻推送到用戶。年少時,克克看的視頻以動漫為主,有很多二次元美少女形象,算法自然關聯到「化妝」、「僞音」和「女裝大佬」。開始,有趣的視頻符合克克的「獵奇」需求。但刷太多之後,她會主動要求在學校運動會頂假髮、穿JK制服,逗樂同學、給他們加油。

同學看不到的,是克克的重度抑鬱狀態。「女裝」漸漸從緩解焦慮的手段變成對自己的獎勵。一次,精神科醫生問她:哪個藥物組合更能緩解情緒。她脫口而出:「其實和吃藥比起來,我在女裝狀態下會很放鬆,我覺得那才是我」。經過心理健康和人格測試,她忍不住搜索問卷相關信息後才知道,原來有一個詞叫「跨性別」。

在很多大陸跨性別社群裏,B站被提及的頻次極高。大陸政府在性別議題上始終諱莫如深,審核人員透露B站內部達成一致,只要「不明目張膽出現彩虹旗,就隨它在生活區裏待著吧」,流行文化視頻間接承擔起性教育責任。

陪伴互聯網生長的Z時代,由此認識了「跨性別」這個名詞,但課本上沒有答案。關於個人身份認同的緊要問題,沒有一個得到「體面的回答」。不是必須服用激素藥物才能被稱為藥娘,也不是所有服用激素藥物的人都自我認同為藥娘。在社群之外的現實生活裏,包容和理解是稀缺的,這也是為什麼她們一次次不斷回到社群的懷抱,幾乎只能通過網絡和社群找到自己的歸屬。

記者多年跟隨這個自我認同為「藥娘」的社群,了解她們如何在學校與家庭之外,在匱乏甚至嚴酷的官方系統之外,於社交網絡上找到自己與彼此。


💡點擊閱讀全文:buff.ly/4jRaiiX

2 months ago | [YT] | 47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德州孤星下,反抗土地法案的華人問誰未發聲】

上個星期,德州的最新立法季正式開始。今年立法季中,一條名為SB103的法案,讓德州的華人社群又一次陷入不安;這條法案,禁止來自中國、伊朗、朝鮮或俄羅斯的政府實體、企業或個人在德州購置不動產,綠卡持有者除外。兩年前,一條措辭幾乎一模一樣的法案,讓德州的華人社群前所未有地群起反對。

新冠疫情、間諜氣球和TikTok數據安全等議題先後佔據着美國政客的視線。德州與特定國家外國人持有土地相關的法案,也始於當地議員對「國家安全」的擔憂。2021年,德州議會全票通過禁止德州企業和政府與中、伊、朝、俄的公司實體簽訂涉及關鍵基礎設施的合同。到了2023年,共和黨參議員以此為基礎,起草了引發華人大量關注的SB147——德州華人社群稱之為「土地法案」,它讓人們想起了美國對於禁止華人購買土地、禁止亞裔持有土地的歷史。

德州不是孤例。根據端傳媒綜合統計,自2023年起,有40個州審議了215條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特定國家外國實體擁有不動產所有權的法案,其中有12個州得到通過的法律明確提到禁止中國個人購買或持有某種形式的土地。數字仍在上升,但德州卻還不在這個列表之中,與當地華人社群的積極反抗有很大關係。

有的德州華人面對歧視性的法案的威脅時,堅持每天去議會大廈,他們說「兩句話足夠了,希望他們知道這個法案仍有人重視」、「這樣他們就不會在華人疲勞的時候,迅速安排聽證和投票,打大家一個措手不及」。點擊閱讀這篇深度文章,查看立法進程如何掀起德州華人的抗爭波瀾: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114-international-chin…

2 months ago | [YT] |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