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vy散戶慢富之路

Hi 你好,我是Zavy。這是一個分享投資理財知識的頻道,如果喜歡影片內容,歡迎按讚、訂閱,並打開小鈴鐺持續追蹤。

筆者原為一介上班族,投資靠自行摸索,多方嘗試,目前主要採指數型ETF加資產配置的長期投資策略,額外加上部分配合總經週期的主動操作部位。建立這個專頁,主要是希望記錄自己在投資與生活上的想法。

影片內容如有涉及投資知識的部分,我會力求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說明,讓觀眾不會感覺到像是在啃課本或是一般的教學文章。重點會放在幫助理解、建立概念,而不是拘泥於名詞定義或複雜的公式計算。

=======================
本頻道所有影片與貼文內容,均僅為個人經驗與心得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投資偏好與風險屬性人人不同,唯有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進行任何投資前均應謹慎評估,盈虧自負
=======================




Zavy散戶慢富之路

【稍安勿躁】

過去一週美股呈現震盪整理,現貨盤交易時間短看起來也許好一些,但看期貨就會發現每天上下影線都很長,這種忽漲忽跌、上沖下洗的走法,就是市場紀要裡提醒要避免短線進出的原因。

細數從10/10長黑以來,市場上影響短線漲跌的事件包括:

[1] 川普TACO,讓暴跌後的全球股市回穩

[2] 台積電財報與財測特優,預估未來5年AI相關營收複合成長40%

[3] 甲骨文財報沒100也算得上90分,同時澄清AI專案毛利率會有35%,澄清媒體對其毛利率的疑慮

[4] 聯準會明白表示將於未來數月結束縮表,也沒有改變目前降息路徑的想法

[5] 汽車零件商破產,導致兩間小型地區銀行爆出壞帳與授信問題

上述的第5點,爆出壞帳的Zions和Western Alliance,都只是市值不足百億的小銀行,雖然也牽連到大型銀行出現呆帳,但規模無足輕重,市場擔憂的是其背後是否還有更多未浮現的地雷。

除此之外其餘4個都是利多,而且都是來自政府、貨幣政策當局,與產業龍頭的重量級利多。但市場對這些利多的反應是--台積電ADR財報後下挫,甲骨文財報後重挫,停止縮表沒有引發多少反應,指數維持在10/10長黑的中點附近整理。

----
如果大家還記得,上次發生這種財報「考100分還不夠」的,就是nVidia,當它從2023年初到2024年中暴漲10倍後,從破兩百的營收成長率回落時,即使所有人都知道這種成長率只會出現在初期爆發時,不可能長期持續。

*** 問題通常不在於什麼事情,而是位階 ***

----
同樣的,最近的黃金走法 (對照股市來看),讓我開始有種它「越來越像風險資產」的感覺。

這只是感覺,說不上有什麼明確根據,黃金確實有央行買盤支撐,但央行顯然不是「因為黃金一直在漲,所以趕快買」的交易者。就像兩年前所有人拼命來問債券、想All-in長債、想借錢質押放大配息,因為當時大家都認為一定會漲。

當逐利投機的買盤成為主角,避險資產也可以表現得像風險資產。

*** 問題不在事件或商品本身,而是當下參與者的組成 ***

----
稍安勿躁,小弟仍然維持靜觀其變、不要FOMO的建議。

3 days ago (edited) | [YT] | 130

Zavy散戶慢富之路

以下是回覆留言提問的內容,提供大家參考。

請了解目前僅僅只有一個晚上的行情結果,因此都只是很不成熟的想法,現在超前去談這些,正確率可能跟擲茭差不多,後續視狀況再更新。
.
⭕️先靜觀其變

這次事件不僅只是消息,而是對貿易與經濟有實質影響的事,當然仍會走向談判,但無論如何不會是一兩天的事,歹戲拖棚很有可能。而稀土是目前科技製造業最關鍵且壟斷性最高的原物料,優先觀察費半的狀況。

10/10費半跌6.3%、台積電ADR跌6.4%、新加坡富台指跌5.5%,考慮台積電在富台指權重只有20%,在加權指數是40% (0050更是佔到60%),星期一台股直接-6%開場不無可能。若真如此,可想而知很多股票,尤其前陣子飆太兇的題材股、投機股,可能會直接關門跑不掉,因此下禮拜前三天,我目前的計劃只有「看戲」。
.
⭕️這波V上來主要股市幾乎都沒回測過季線、半年線、年線,因此就依序觀察支撐,加上前高也是回測的目標。

以回測前高為例,台股回測到2024-08的前高需要跌11% (也差不多就是現在季線的位置),標普回測2025-02前高要9%,NQ-100要12%左右,因此我認為這波10%是基本消費,剩下的需要邊走邊看。
.
⭕️提防這一波是「複雜的修正波」

直接狂殺跌得乾脆當然最好,但這一波我認為要提防拖泥帶水的跌法,時間也可能因此拉長。

原因是現在普遍還很樂觀 (請逛逛那些人很多的投資粉專,看看底下是不是很多人想趕快衝進去接、開槓桿借錢去接的),跌了就有人接、接了再跌、再接、然後再跌,結果就可能形成像2022那種絞肉機式下跌,當然幅度應該不會像2022那麼大,也不會那麼久。

初步先考慮從-10%往下接,然後步調放慢一點,不要一看到反彈就急著重押。
.
⭕️市場層面的參考指標

✅ S&P500 Put/Call ratio達到1.20以上 (CNN指標目前參考性有所減損,有些項目分數卡住上不去,所以跌下來可能會很快降到極度恐懼,但即使如此仍不要躁進,多看其他指標)

✅ 碰觸到60日布林通道下緣 (要是能到240日通道下緣就太夢幻了)

✅ 50日市場寬度降到15%以下低檔 (如果200日寬度也能下到這水準就太夢幻了)

✅ SPY、QQQ、0050交易量出現明顯的peak (建議單日值與10日均量並行參考,投機性更高的槓桿型TQQQ、00651L也很好用)

✅ 回測到年線 (從前天高點,各指數都需要10%~20%跌幅才能回測到年線,這已是相當大的幅度)
✅ VIX達到40以上

✅ 台股融資餘額跌幅大於指數跌幅

✅ 很多人被扛出去 (喂)、出現畢業文

✅ 跌到Fed要出來喊話、停止縮表等等的

📌以上項目都不一定會發生,但有發生應該視為機會。
📌我們永遠抓不到最低點,永遠都要有買進後繼續跌的準備。
.
⭕️先不管後面怎麼走、需要修正多久,只要「經濟確定落底」或「市場跌夠多」其中之一成立就該進場,這次的低點八成就是之前說過的:「最接近經濟低點的市場低點」。

要在市場長期存活,這是必經之路。
榮景期還在前方,避免被恐懼影響判斷。

1 week ago | [YT] | 189

Zavy散戶慢富之路

在雙十節,也是本月市場紀要將要結算的最後一刻,川大統領再度發出憤怒的一擊,這一擊仍是對著中國,憤怒則可能是因為同一天和平獎又落選了。

從川普貼文內容,事因是中國發函多國考慮採行稀土出口管制,既然是同時致函多國,應該相當程度是事實,不是亂放話,時間點是以哈停戰後,也就是真的剛出爐的事情。所以上面的和平獎是玩笑話,這一次不能算是川普挑時機搞事,起點是中國。

昨晚美股開盤還小漲0.2%左右,消息一出跳水到-0.9%,然後一路下殺到收盤,盤中反彈小到幾無作用,月線形同不存在,簡言之還完全沒有剎車的跡象。

最終標普大跌2.71%,1天跌掉一個月漲幅,剛好回到9/10的位置;NQ-100跌3.56%;費半崩6.32%。

---
**** 問題通常不在於什麼事情,而是位階 ****
市場表現通常不是關乎事件本身如何,而是當下參與者的組成。

金融市場裡同時存在千百種人,有太多太多與我們操作內容、想法、習性都天差地遠的人,因此不需要對市場的過度反應感到不解,反正不論漲跌市場一直都是過動的。

4月份對等關稅時,標普跌了21%,那斯達克100跌了25%。對我而言,即使發生得早於原本預期,但15~25%也就是中期修正的正常幅度,就算100%持股扛過去也沒關係的規格。

但對某些人來說,5%已經是他不願承受要逃了的水準;對另一些人,也許甚至是生死交關的程度。

跟風進場的小白多、想賺快錢的投機者多、高槓桿者多,當市場上充斥的是這些不穩定的籌碼,自然一點風吹草動就足以引發大面積的逃竄。

----
昨晚除了股市大跌之外,黃金是上漲的,但意義不大,連前一天黑K的一半都沒過;美元指數是下跌的,但一樣平淡無奇,最多只能算突破回測,且還沒測到頸線。

只有公債明顯大漲,這是與4月份最大的不同。

為什麼? 我也不知道。其實也沒那麼重要。

問題通常不在於什麼事情,而是位階。

----
這一波從4月上來,除了相對顛簸的印度算是一步一腳印之外,其他股市幾乎都是不回頭地漲,半年線、年線沒有回測過,至於季線那個算有測過嗎? 我也說不上來,好像有又好像算不上。

無論川習會還會不會,這件事是牽涉到實質貿易管制的,不是單純的消息面影響而已,靜觀其變。

1 week ago (edited) | [YT] | 103

Zavy散戶慢富之路

【這次不一樣】

隨著股市持續上漲,近期又開始出現把目前AI驅動的行情類比為網路泡沫的話題,另一方面,也有反論指出網路泡沫都是不賺錢的公司,目前AI產業是有實際獲利支撐的,兩者不一樣。

網路泡沫是後人起的名字,因為最終泡沫爆掉的戰犯是這些以「網路商務模式」為導向的公司,比如AOL、亞馬遜(當時只是網路書店)。當時的確一大堆掛著.com名號、網路概念的新創股瘋狂吸引資本,但最後證實能把夢想變現的寥寥無幾,終究滅頂在歷史的洪流裡。

然而除了這些公司之外,90年代後半的融漲還包含了思科、甲骨文、高通、微軟、台積、聯電,以及封測、主機板、電腦、筆電代工等等廠商,它們也確確實實是賺得鉢滿盆滿(註1)。

----
如果要把90年代的泡沫定義在「網路商務」這個最狹義的範圍上,那今天對應的群體應該是「真正以AI終端服務為業務」的公司。

如果把晶片、伺服器、算力租借這些賣鏟子、賣軍火的行業納進來,那談90年代時也必須把賺得風生水起的電腦軟硬體產業算進來。

「網路泡沫都是本夢比公司,AI產業有實際獲利支撐」這個說法,我認為有用「最狹義的網路產業」去對比「廣義的AI產業」之嫌。

----
不是「這次不一樣」,是現在還沒到「跟上次一樣」的時候。

我同意現在有泡沫,但也認為這個泡沫還有一段可以走。

「網路泡沫都是本夢比公司,AI產業有實際獲利支撐」,我相信這個論述在未來的兩三年會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大聲,隨著榮景期的狂熱,讓所有人都相信這次是真的,這次不一樣。

小弟的拙見是,宜再深思。

---
註1: 附圖的台股財報數字,看EPS的話要同時考慮公司的股本膨脹 (當時都是配股給員工當獎金,股票股利也是慷慨配,省錢),或者直接看稅後淨利的”金額”。
如果一家公司股本膨脹5倍,EPS沒變,那就代表他賺到5倍的錢,例如聯電94年股本81億,EPS 4.97元;2000年時股本翻14倍到1147億,EPS還是有4.57元。


台股財報資料來源: GoodInfo!台灣股市資訊網
美股EPS資料來源: CNYES鉅亨網

2 weeks ago | [YT] | 119

Zavy散戶慢富之路

由於檔案問題,影片必須重做,本次專題影片「製造業週期後篇」將會延後到10/3發布,請見諒。

3 weeks ago | [YT] | 127

Zavy散戶慢富之路

美國關稅再出招,包含藥品100%、家具櫥櫃50%,以及卡車25%等項目,自10月1日開始執行。這些是川普已在自己社群上發布,算是確定的訊息。除此之外,路透社與WSJ報導美國也在考慮依「晶片含量」對各類電子產品課稅,雖是報載消息,但財政部長的確放出要把半導體更大部分移回美國生產的言論,所以這一項應該也不是空穴來風。

依據現有訊息,新的關稅項目主要是援引232條款,也就是不在之前被宣告違法,目前正在上訴最高法院的範圍裡。

----
原本的對等關稅被判違法之後,檯面上關於貿易協議進程的消息就明顯少了很多,因為其他國家顯然會傾向觀望,推進協議的動力會減弱。畢竟判決前誰也不能肯定結果,如果最後判決對等關稅合法,也就跟現況一樣而已;若是判無效,那就賺到,現在趕快談好簽下去的,到時反而變成冤大頭。

這些新關稅措施,可以視為是美國政府針對法院判決的不確定性買保險,維持對貿易對手國的壓力,繼續推進貿易談判的一種方式。

----
上週五台股出現比較明顯的跌勢,被認為是因為新關稅消息加上連假效應,但晚上的美股則是因經濟數據正面而反彈,並沒出現什麼恐慌。

市場會怎麼反應消息,常常不是取決於消息本身,而是位階,就像以前舉過的山崩比喻,邊坡不穩定,一點外部擾動就足以引發崩塌。我們不會知道週五的下跌是不是起跌,抑或只是再跳一步前的小蹲一下,但當下短期位階的確偏高,新關稅也會再度增加不確定性,對於後續的短線行情,會需要把重點多放在風險上。

而只要風險控制得當,自然就不需要害怕回檔。在長線仍是經濟擴張期的多頭背景下,修正是機會,大幅修正則是好機會。最怕的是風險沒控好,不只跌下來時多受傷,到了低檔還沒錢買,那就是最不理想的狀況了。

3 weeks ago (edited) | [YT] | 100

Zavy散戶慢富之路

【順勢與逆勢】

順勢對還是逆勢對?

最近隨著市場熱度上升,也越來越多類似的爭論在上演。在同一個時間點上(現在),一邊有人說市場已經漲高,要居高思危;另一邊就會有人說投資就是要順勢,市場在漲就要跟上,大家吵來吵去,個個都有道理。

小弟尊崇的Howard Marks以身為逆向投資人自豪,我在社群上發表的看法與自己的操作,也都偏向逆勢交易的概念。但事實上,我認為平常看到的順勢與逆勢之爭多半是不正確的命題,原因是多數這類討論都沒有考慮時間尺度,因而變成拘泥於表象意義,只想分出「追漲」與「買跌」孰對孰錯的爭論。

----
說到根本上,任何交易從買進到賣出,不管相隔的時間長短,都只有順勢的才會賺錢。

所謂的「逆勢交易」、「逆向投資」,其實就是在「更長期的順勢」之下,用「較短期的逆勢」獲取更好的安全邊際而已。

長線投資人因為市場長期上漲,於是在下跌時買進,這個上漲可能是指二十年、三十年的趨勢,而下跌則是幾個月到一兩年的事。

短期投機者確認空頭趨勢做空,在反彈時加空,這個空頭可能是幾個月的趨勢,反彈則是幾天、一兩個禮拜的事。

短線交易者追逐獲利的漲勢,很可能是長線投資人漲高調節的時候;
長線投資人逆勢買進的時機,對短線投機者可能是做空的順勢。

重點在於,對「同一個操作者」來說,順勢跟逆勢都是對的,因為它們指的是「不同時間尺度」的事情:
順勢是背景,逆勢是時機。

----
你不是他、他不是你,操作週期不同、風格不同、目的不同,所以跟別人吵這個問題不會有答案,每個人的答案都屬於他自己,不適用於別人。

把問題想透徹一點,避免流於表象意義,會有助於我們在投資的觀念上更清楚地認識自己,避免被一些「不符己用」的他人意見影響。

1 month ago (edited) | [YT] | 140

Zavy散戶慢富之路

【衡量風險】

前幾天出現了空軍畢業文,有個網友在台指期23800左右放空,被軋到25200爆倉,虧了1650萬資產歸零。雖然我也有點懷疑內容真實程度,因為槓桿倍率實在誇張,但就借題發揮一下。

即使面對經濟下行、風險升高的時期,頻道始終只建議減碼,不建議全清、重壓避險資產,更不建議放空,因為更上一層的商業週期還在擴張,經濟背景還是成長,我們就應該保有基本部位,在符合趨勢的基礎上,再去加上主動操作。

逆勢而為加上高度槓桿,本來就是很危險的事。

----
平心而論,問題核心不在於做多或做空、看對或看錯。
對已經24000的台股來說,1400點其實只是6%不到,而台指期1點價值是200元。1400點就能賠掉1650萬,漲跌6%就能賠光全部資產,簡單算術就能知道這期貨合約價值有多大,是他全部身家的多少倍。

押單邊、高槓桿、凹單,這是賭博心態跟沒有風控所產生的結果。

索羅斯說:「重點不在看對或看錯,而是你看對時賺多少,看錯時賠多少」。

所有操作問題的核心都不是對錯,長期累積結果的關鍵也不是準度或勝率
-- 投資的底層邏輯從來都是風險管理。

計劃多漂亮、願景多美好是一回事,走得到最後才是重點。

----
假設你現在投入100萬買台股指數,如果明天開始就是中期修正15%~25%規格的下跌,你的資產價值可能下跌25萬;要是真的看錯,明天開始就是大型空頭,台股是淺碟市場估悲觀一點跌60%好了,你可能要承受60萬的帳面損失。

如果你年薪60萬,這筆損失會是你5個月(中期修正)或一年(大型空頭)的薪水;
如果你每月開支是4萬元,那就相當於半年到15個月的開銷;
如果一個便當200元(吃得蠻好),這筆錢價值1250到3000個便當;
如果你總資產是500萬,那相當於身家可能減損5到12%....

你可以用各種標準衡量損失有多大,把單純的數字轉換成能讓你有體感的事物。

如果是中期修正,跌下去再過高可能要半年到一年;
如果是大型空頭,光下跌期間就可能要兩年,再過高可能要5、6年後。

這段時間裡,有沒有其他可預期的支出?
如果有預料外的開支要如何因應,有沒有準備?

這些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
關鍵的問題只有一個: 「你願意承受多少損失、能夠忍受多久?」

1 month ago | [YT] | 142

Zavy散戶慢富之路

近日最受注目的話題,是某個資深女演員公開自身遭到性侵的事件。

雖然我不是握有事實的人,無法論斷事情真偽,但我認為被害者可以對著公眾揭露這樣的事情,可信度不容忽視,而若這些都是真的,那就已經是犯法的問題,不再只是不當、踰矩的行為而已。

很多人注意到,被害人同行的演藝圈裡並沒有多少人出面聲援,而目前資料顯示,同電視台也有其他女員工受到不堪言語的騷擾,像這樣長期存在、受害者眾的行為,至今卻聞所未聞,直到她挺身而出。

輿論推測的原因也很容易理解,就是演藝圈就這麼大,大家都有生活壓力,不想得罪有權有勢的電視台高層。而被害人本身是個資深演員,論資歷、收入與資產已無後顧之憂,她自己也說無所謂,反正又不是靠這家電視台賺錢。

----
當然遭遇這樣的侵害,任何人都不該隱忍,但世事有時就是這麼直接而殘酷:

** 只是有沒有選擇,有沒有退路而已 **

我們的人生中受到不公的機會非常多,尤其在職場,應該沒有人一輩子都覺得自己很受照顧、萬事順利的,但多數時候我們都會選擇承受,不論無奈、委屈、憤恨,都默默往肚子裡吞,然後繼續向前走。

現在的社會人們似乎擁有自由,但最終仍會發現,生存壓力還是那道卡在我們脖子上,制約我們做任何決定的枷鎖。

除非你投胎投得很好,或是擁有超凡入聖才能的天選之子,就像現在那些所有巨頭捧著錢求上門的頂級AI人才一樣,不然一般人能夠期望的,就是讓自己的財務基礎能夠更穩固,遇到不如意時有選擇的權力。

----
不管是學習其他技能、發展其他副業、或是投資,其實求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讓自己擁有額外的收入來源,讓自己有其他的路走,從而不受限於現在的路。

財務自由的目的是自由,不是財富
你不需要大富大貴,但讓自己有得選擇非常重要。

1 month ago | [YT] | 232

Zavy散戶慢富之路

【美股泡沫即將崩盤?】

前幾天突然有人跟我說美股現在估值已經達到歷史新高,超越1929大蕭條之前與網路泡沫的水準,問我是不是會崩盤。我當時有點摸不著頭腦,因為不知道「估值歷史新高」的說法從何而來,於是他傳了這張圖給我(附圖一),圖上標示的來源是Bloomberg。

搜尋一下,這張圖確實在各大社群平台上都引發不小的討論,留言也出現很多泡沫、崩盤的論調,當然包含巴菲特現金部位拉高、一些唱空的投資大師看法,以及最近Howard Marks備忘錄內容等等的事情都被拿來當做例證,還有人說想要「空下去財富自由」的。

----
[1] 首先,我問他覺得「崩盤」是要跌多少,他也說不出來 (常常把崩這個字眼掛在嘴上的人通常如此)。我個人對「崩盤」兩個字的定義就是大型空頭,也就是超越實質衰退20~35%跌幅,會進到4成以上腰斬等級的修正才算。

[2] 美股現在估值偏高? 是,以目前價位來說確實不便宜,但偏高不代表過高,更不是高到沒天理,在生產力循環美股估值持續上升是正常現象。即使估值真的過高,也不等於馬上要崩盤,更不是叫我們去放空,請記得「市場的不合理,可以持續到多數對做的人都撐不住破產為止」。
(這是假設「估值真的過高的話」,不是說我認為現在的市場已經不合理)

[3] Howrad Marks講的是美股處於泡沫「初期階段」,因此建議考慮一些防禦配置,這跟馬上要崩盤是天差地遠,人家都已經講「初期」了,不要自己過度引申。
(我完全同意大師的看法,但他是長線,而且是信貸市場的人,我的波段操作做的會跟他完全不一樣)

[4] 巴菲特每次拉高現金部位都要持續好幾年,除了它的投資週期很長,波克夏本身的資產規模也是重要原因。如果我們是行人,可以原地向後轉,那波克夏就是油輪,迴轉半徑跟所需時間都很長。

[5] 看這張圖上的說明,它所謂的估值是綜合多種指標的結果,包含本益比、前瞻本益比、席勒本益比、股價淨值比....等等的多種估值指標綜合而成,也包含俗稱「巴菲特指標」的市值/GDP比值。這些指標都有它們的意義,當然也有侷限,以當前環境來說,我認為股淨比 (包含Q ratio其實也很大部分取決於淨值)、巴菲特指標這些可能需要重新思考。

----
首先,其實我認為股淨比一直都不是衡量估值的好指標,當一家公司市值低於帳面淨值時,你也許能說它便宜,但當市值高於淨值,是要高多少才算貴,這沒有任何基準可言。因為股票的價值本就奠基於盈利能力上,辦公室、廠房值多少錢不是重點 (除非他要賣掉變現,但真要賣資產算不算好事還很難說)。

而現在的美股主流,大多是資訊科技、軟體服務相關的,屬於輕資產型公司,並非依靠大量資產、設備來營運的傳統製造業,股價淨值比相對高是很正常的。

----
再來談談巴菲特指標,當初巴老提到這個指標是在2001年底的一篇文章裡,也就是網路泡沫崩盤走到半路時,我們可以把這視為是巴老「基於90之前的年代」所得的看法。

但是當前美股領頭企業幾乎都是賺全世界的錢,別說NVidia、Apple、Microsoft這些,就連Costco、Pepsi、PFizer等等都是。事實上現在這個時代,站得上排頭的企業皆是如此,即使不是美國公司也一樣,比如台積電、三星、字節跳動。

把全世界賺來的錢,拿來除以單一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意義顯然對不太上,更遑論現在投資美股的資金,也遠遠不止是來自美國國內而已。

這個指標在巴菲特提出時並沒有問題,在90年代之前的背景它很可能有用,但環境今非昔比。
巴菲特指標網路泡沫時的高點是147%,這個高點在2018年就被超越,然後繼續上升7年到現在213%,已是當年高點的一倍半。

當你把這樣的數據加進去計算裡,當然很容易把算出來的總合結果顯著拉高。

----
我認為美股或全球股市短期內崩潰的機會非常小,如同最近一直在講的,接下來的修正最多是中期修正的層級,我們極高機率還有最後一個製造業週期,那才是泡沫與狂熱真正會發生的時候。

當然不論何時,保有基本的風險意識都是好事,因為在市場裡持續活著遠比一把暴賺重要。但留意風險、管理風險,不等於規避風險,規避風險的結果通常是也規避掉報酬,只會產生更大的、而且100%的長期風險,就是購買力下降。

市場上各種多空論調永遠不會缺席,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適當地承受風險,並保持合理的思考與分析,避免雜訊干擾。

1 month ago (edited) | [YT] |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