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在這裡分享關於社會/經濟/歷史/投資的知識。
孫驍驥,歷史作者,常年致力於經濟史研究及趨勢分析。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和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獲歷史哲學碩士(MPhil)和新聞學碩士(MA)。特許市場技術分析師(CMT)持證人。
著有:《巨嬰資本主義:當代政治經濟困境的歷史辨析》《股惑:百年中國股史的九個瞬間》《購物兇猛:20世紀中國消費史》《致窮: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等書。
Mr. Sun was born in the 1980s.
He received his research degrees from CUHK and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Now he is a writer and youtuber focusing on economic and societal issues.
Published works:
Infantile Capitalis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Predicament of Our Time
Conceit and Crash: A History of the Stock Market in China 1872-1998
Shopping Mania: The History of Consumer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Deceit and Scandal behind the South Sea Bubble in 1720
版權聲明:
本頻道所有內容版權歸“政經孫老師”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臉書專頁:政經孫老師
Telegram:t.me/sunlaoshi999
政經孫老師
【真正的左派應該是什麼樣子?】把現今的政治爭端視作左右之爭,是不確切的。被貼上「左派」標籤的人只能算是社會中的寄生蟲和顛覆分子而已,他們和「左派」這個詞的原意沒有什麼關係。
如果我們把左定義為進步和先鋒,將右定義為保守和傳統,那麼所謂的「左派」其實是指社會中少數的前衛和先鋒派人士,而這些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先鋒派,不是因為他們壞或蠢,而是因為他們掌握了知識和權力。
知識和權力自古以來乃貴族的專屬,因此,左派其實是貴族階層當中一些具有先鋒性的、離經叛道的知識貴族。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帶有實驗和探索性質,也帶有很強的解構和顛覆性質,這是因為,知識本身就帶有解構和顛覆性。
具體來說,這些人更類似於科學實驗人員,無論他們進行的是自然科學實驗還是社會科學實驗,都不影響其思想和行為的性質。例如,歐洲核子能組織的科研人員更接近於左派;奧本海默或愛因斯坦更接近於左派;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更接近於左派。如果追根溯源,古希臘三哲以前的那些充滿奇思妙想的思想家更像是左派。
既然是實驗,就有很大概率失敗,失敗的代價很有可能是某種災難。例如化學實驗失敗可能帶來毀滅性的爆炸,社會主義實驗的失敗可能帶來社會解體和人道災難。所以,先鋒型的實驗人員只能是社會中的極少數人,實驗也必須限定在實驗室的小範圍之內,因為整體而言,人類社會根本經不起實驗的折騰。但實驗也是必須進行的,因為世俗化的文明害怕自己的衰老,因此一定會不停地尋求世俗意義上新的可能性和出路。
我們今天看到的西方「左派」是些什麼東西呢?他們其實是由混入城邦內部的敵對分子、異邦人以及墮落的城邦公民組成,是一個內部及其雜亂無章的群體。他們既不屬於具有實驗性的知識貴族,也不是固守傳統價值的宗教祭司。他們僅是顛覆城邦的「自由基」,是加速城邦衰老和價值鏈解體的化學活性劑。
因此,別再說什麼左右之爭了。面對現實吧,今天的政治爭端是城邦公民和顛覆勢力的鬥爭。
3 weeks ago | [YT] | 2,046
View 106 replies
政經孫老師
【新三十年戰爭不可避免】我記得以前在Youtube上觀看過Charlie Kirk的一些影片,內容主要是他在大學校園和一些篤信「多元主義」和「極端左翼」的學生進行社會公共話題的辯論。當然,由於對方大多是被左翼教育洗腦徹底洗傻掉的學生,因此這也談不上是辯論,而只是Charlie Kirk單方面用基本的常識對這些學生進行「再教育」。
在我看來,此人是一個溫和的中間派,他只是主張「愛國」和「常識」,而並沒有站在更為保守的宗教立場上來發表政見。後來我瞭解到他還是川普的堅定支持者,這我也能理解,因為川普在我眼裡也是屬於中間派。以基督信仰為依託的純粹保守主義在今天美國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美國很大程度上已經無神論化了,而且其藍本還是無神論化之後的歐洲,具體來說大概就是18、19世紀的歐洲。
但是,Charlie Kirk這樣一個中間派、溫和派的人,這個刻意避開過多談論宗教的世俗愛國主義者,居然在美國被刺殺。這說明,心平氣和地講道理已經不再有效。今日的美國社會已經變質,至少某些州,某些城市,某些大學和機構,很難說那些地方還屬於美國。法國大革命以降的文化革命之火至今依然在西方文明的核心地帶——美國延燒,幾乎快要燒毀了文明大廈的地基。
我經常告誡大家,未來我們面臨的不是三戰,而是「新三十年戰爭」,它是宗教的、意識形態的、文明的戰爭,開戰範圍不限於國家之間,也包括國家內部的社群之間。Charlie Kirk被刺殺,可以說打響了新三十年戰爭美國戰區的第一槍。美國愛國者的反擊作戰勢在必行,矛盾已不可能以純和平方式解決,中間派的退讓只會令自己失去政治上的立足之地。
3 weeks ago (edited) | [YT] | 3,046
View 232 replies
政經孫老師
【自由的定義,或自由與危險】普通民眾對「自由」的理解來自於大眾媒體的洗腦,而大眾媒體對自由的理解,來自於用一種粗鄙簡單的方法理解洛克(John Locke)對於自由的解釋。
在《政府論》當中,洛克將政府的目的定義為保護生命、財產和自由。自由在洛克的語境裡其實是指一種受到法律保護的公民權利。因此準確地說,洛克是在定義權利,而不是自由。所謂的權利,來自於服從性的第二社會契約(pactum subjectionis)所約定的那些人們可以享受的好處,例如自由發表言論、自由出賣勞動、自由購物、自由積累財富等等。
但是,洛克所說的自由權利,僅僅存在於現代的政府和國家內部,它是一種範圍非常狹小的、特定歷史階段的人工權利。在社會契約訂立之前或廢除之後,它並不存在,在契約之外的世界,它也不存在。因此,洛克從來沒有說清楚甚麼是自由,實際上他也並不關心這個問題。
真正的自由,具有兩層含義。第一是指人最基本的存在狀態,其次是指面對這種狀態時人的選擇。就存在狀態而言,原始的、野生的生命本身就呈現出一種自由狀態。那種既無保護也無限制的叢林法則,就是最基本的自由定義。
譬如,你在荒野或者叢林之中可以對周圍任何人或物體做你想做的任何事,不用承擔任何道德上的後果。同樣,周圍的任何人或動物也可以對你做任何他想做的事而無需承擔道德後果。也就是說,蠻荒的自然環境就意味著絕對自由的(你想做什麼都可以),但也代表絕對危險的(別人想對你做什麼都可以)。自由和危險始終是相伴相隨。不理解這一點,就不可能理解自由。
諷刺的是,人類是一種極端厭惡風險的動物,因此人類害怕自由蘊含的危險。這就是為什麼弗洛姆(Erich Fromm)判斷說人是傾向於「逃避自由」而不是擁抱自由,因為擁抱真正的自由並不符合人的心理特性。風險厭惡的心理驅使人們從絕對自由的狀態逃向國家和保姆型政府的庇護之下。洛克所說的自由,正是逃避自由之後產生的所謂「自由權利」。
因此,權利表面起源於社會契約,但根本的來源其實是「逃避自由」。而在人類的龐大群體當中,總有天賦異稟的極少數人,他們克服了心理上的風險厭惡缺陷,敢於直面自由並且接受自由的挑戰,屬於奧德修斯式的人物。
這種人格屬性多見於歷史上的探險家、遠征隊、殖民者等等。他們深知,要想擁抱真正的自由,就必須直面真正的危險。與危險共舞就是與自由共舞。至於說那些擁有「自由權利」的羊群,他們雖然得以安穩而愚蠢地生活下去,但卻永遠失去了真正的自由,生生世世都被圈養在塗滿蜜糖的鐵籠之中。
1 month ago | [YT] | 1,075
View 46 replies
政經孫老師
【美國的成功,在於它沒有歷史】美國之所以能成為今天的世界領導者,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它沒有沉重的歷史負擔。很多卑劣無知之人嘲笑美國歷史甚短,乃至於毫無歷史傳統。但是,反觀那些擁有所謂悠久歷史的國家,在今天無不是落後的國家。
古希臘羅馬文明何其繁盛,然而當代的希臘和意大利都屬於不思進取的巨嬰國家。兩河流域乃人類歷史發源之地,而該區域的國家在今天基本屬於野蠻落後的國家。至於所謂的東方歷史古國,早已是腐敗墮落至極,更不必說。
美國的起源是殖民公司的拓殖地,美國的創建者是不服從國教的自由拓荒者。美國的建立並不是依靠任何現成的歷史,而是依靠受上帝庇佑的拓荒者的自由精神,它除了具有反抗大公教會的新教徒的特征之外,更具有強烈的自然主義特點。換句話說,就是人在自然面前的絕對自由,同時也絕對危險的狀態。因此,人必須自己對自己負責,不存在任何的歷史庇護所。
早期的美國文學,就帶有明顯的自然主義傾向,例如愛默生、梭羅等人的散文作品,惠特曼等人的詩歌,乃至於自稱為社會主義者的傑克•倫敦,他在本質上還是一個自然主義者。純正的美國精神,是一種卸下歷史的負擔,轉而擁抱自然、歌頌自然,與自然搏鬥、征服自然的精神。這種可貴的自然主義,讓早期的美國人具有了在荒蕪的土地上拓荒和建設的能力,使他們更像是人類具有開拓精神的祖先。《荷馬史詩》裡面的英雄本身沒有歷史,歷史不過是英雄們不成器的後代對偉大祖先的緬懷。
讓美國人充滿創造力和拓殖能力的並非甚麼歷史,而是文學和詩歌,是迪奧尼索斯精神。而隨著時間流逝,現在的美國也開始不斷累積他們的歷史,變得越來越像老氣橫秋、血氣衰頹的歐洲。美國正逐漸成為一個歷史大國,這說明美國的活力在衰弱。
1 month ago | [YT] | 1,926
View 128 replies
政經孫老師
【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鴉片?】據說這句話是馬克思說的。我認為這句話說得很對。宗教的作用之一確實是提供麻醉的效果,但這種效果恰恰說明了宗教的必要性。
麻醉的感覺其實是人類的「剛需」,人需要超越現實的麻醉感來暫時忘卻生活的痛苦,讓自己能夠在短暫的逃避之後有勇氣繼續活下去。這就是為甚麼,帶有麻醉功能的酒精類飲料,始終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成長。沒有酒精,沒有麻醉,談何文明?
人人都需要麻醉,就像人人都需要吃飯。問題關鍵不在於該不該吃飯或麻醉,而在於你吃什麼,用什麼東西來麻醉。人人皆知應該吃有營養的健康食物,但未必人人都知道應該使用正確而健康的麻醉方法。事實上,這個世界上的主流宗教(邪教除外)就是經過歷史檢驗的,相對健康的麻醉方法。
傲慢而虛偽的現代人假裝自己超越了宗教信仰,假裝自己不需要麻醉。但諷刺的是,現代人卻是人類歷史上最需要被麻醉的人種。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陌生化,高度集中化,潛在壓力巨大的社會。每個人都是隨時可能發病的精神病人。如果不加以麻醉而直面殘酷的現實,我想大部分人會直接瘋掉。
現代人之所以還沒有集體發瘋,是因為他們找到了新的集體麻醉劑,那就是金錢和成功。「金錢宗教」代替了傳統的宗教。對於金錢和成功的幻想與追逐,為現代人提供了關於未來的想象,讓他們可以忍受現實的痛苦而不去自殺或造反。
但我必須要告訴你,金錢的新宗教秩序最終還是會崩潰。因為量化寬鬆摧毀了金錢的內在價值,金融投機則是埋葬現代金錢宗教的力量。實際上,人們的信仰現在已經從純粹的金錢慢慢轉移到了不擇手段的投機獲利。用以自我麻醉的東西越來越低級,就好像人們吃的東西從一開始精心烹飪的食品逐漸退化為未經烹煮的生蛆的腐肉。麻醉越低級,人心越險惡。人最終將化為禽獸。
2 months ago | [YT] | 1,725
View 129 replies
政經孫老師
【華人政治的悲劇在於,沒有保守主義傳統】華人的鍵盤政治家以及無知網友,頗喜歡談論保守主義(conservatism)。但他們其實根本就搞不明白甚麼是保守主義。保守主義作為一個近代西方概念,並不是簡單的保守或守舊,它有嚴格的政治學定義。
英式保守主義的意義,在於尊重君主立憲和基督教聖公會傳統。英國保守主義政治家塞西爾男爵(Hugh Cecil)甚至認為,最核心的保守主義價值並不在於政治本身,而是要守護英國聖公會的信仰傳統,並把異教者驅逐出英國政治體系。
而美國的保守主義基礎,按照斯特勞斯(Leo Strauss)的說法,來自於所謂的「自然權利」。自然權利就是上帝的自然秩序在人的靈魂當中的自然流露,從而形成人內在的秩序和生活形態。它在很多方面帶有基督新教(或者更準確來說是背叛國教者)的信仰痕跡。
換言之,保守主義首先來自於先驗的信仰,而不是世俗政治。美國的保守主義和英國的保守主義並不相同。他們之間的根本性矛盾,恰恰在於對基督信仰理解的不同,比如對於聖公會的態度,對於馬丁路德的評價等等俱不相同。
從這個角度看華人的所謂保守主義,就顯得非常的荒謬和可笑。現在華人佔主流人口的國家,都不是基督教國家,甚至歷史上都沒有基督教傳統。華人群體普遍也不信仰所謂的「自然權利」和先驗的自然秩序。
華人的文化傳統,是一種「後驗」的文化。「後驗」的意思是指,一切知識都來源於後天的經驗,完全地從經驗中學習甚麼是對自己有利的,甚麼是有弊的。以「後驗」為核心的文化,是一種上限非常低的文化,它只會造成人們極度的自私和功利,完全無法培養出珍貴的利他、奉獻、犧牲、團結等等道德品質。而這些品質才是良政的前提條件。
華人不具備保守主義政治的信仰條件,因此華人鍵盤政治家談論的保守主義,只能是一種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是一些根本沒有必要去聽的廢話和屁話。
2 months ago | [YT] | 1,864
View 181 replies
政經孫老師
【大罷免既是台灣之幸,也是台灣之悲】台灣的大罷免運動,簡單來理解,就是清除國會當中的通敵分子。尤其是大量國民黨立委被批「親中通共」而遭到罷免。總的來說,這是一件好事,起碼大多數台灣人還知道通敵背叛是不可饒恕之事。但是悲哀也恰恰在於此。
在任何一個正常國家,「該不該背叛,該不該投敵」都不可能成為內政的討論議題。它純粹是一個國防安全問題,應該交由國安機關依法進行嚴厲的處置,例如對相關違法人員審判、收押、流放等。這根本沒什麼好討論的。
「反共護台」成為台灣左右選票的政治議題,恰恰說明台灣不是一個成熟的民主共和國。因為「不通敵」應該是國內所有政黨的共識,在這個共識之下,政黨之間再坐下來討論更加有意義的內部政治問題。
造成這一不合理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國民黨是台灣沉重的歷史包袱,而且這個歷史包袱不會自己退出歷史舞台。
實際上,一個政黨退出歷史舞台,並不是奇怪的現象。歷史上很多有名的大政黨,最後都完全退出了政治舞台,例如美國的建國大黨——聯邦黨,雖然建國有功,但是該黨在19世紀初便徹底失去了選民支持。之後,聯邦黨的政敵,民主共和黨成為執政大黨,但它很快便分裂為民主黨和輝格黨,形成新時代的政黨輪替格局。
如果台灣還算是一個正常的民主共和國,那麼國民黨就應該如同美國歷史上的聯邦黨一樣,退出歷史舞台。然後,一家獨大的民進黨應該分裂,產生民主黨和進步黨之類的新型政黨輪替格局。在這種新政黨格局之下,台灣的政治議題討論會更有意義。
但是很遺憾,要做到這樣的轉變,台灣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2 months ago | [YT] | 3,265
View 427 replies
政經孫老師
【為甚麼政治的根本目的是國防和戰爭?】施密特(Carl Schmitt)有一個著名論斷,點破了政治的本質:「既不存在無空間的政治理念,也不存在無政治理念的空間。」善哉此言。然而,在這個道德淪喪、世道澆漓的時代,無論生活於何種制度下的人們,似乎都淡忘了政治的地緣屬性,忘記了政治到底是甚麼。
即使在所謂的民主政體國家,其國民現在也傾向於以非常膚淺的方式去理解政治。例如,將民主政治的最終目的理解為投票選舉,然後將投票選舉的目的理解為實現所謂的自由、平等與社會福利。
我不否認以上諸項都是政治的具體目標,但它們只不過佔據了政治全部內容當中非常小的比例。真正的政治絕不是以選票為幌子向國家要福利。那不過是流氓無賴的偽政治。真的政治必定是一種帶有人類學色彩的地緣政治(也就是施密特所說的空間)。
國家存在的目的,是以暴力手段保護國境之內的習俗與生活方式。實際上,人類不同族群的各種迥異的生活形態,大致是按照地理和環境特點分佈的,受到自然的宰制。在這方面,人類和其他動物沒有區別。
所謂的文化多樣性,其實可被還原為生物學現象。它無非是同一物種下屬的亞種群的習性區別而已。而亞種群的產生,是因為歷史上物種遷徙造成對不同自然環境的回饋不同。回饋系統的積累效應,造成亞種群臨時形成的習慣逐漸內化為固定的文化基因。也就是所謂的國家民族之類的概念。
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要在地緣意義上盡量保持這種差異性,或者說,維持亞種群的多樣性。因為,這樣比較有利於物種在整體上的生存和延續(類似於讓家族的孩子從事不同職業,以便將來有更多的機會和選擇)。地緣政治的終極目的,是保護國境內的亞種群生活習慣不被外來侵略者改變。制度只不過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具體決策機制而已,是一種純粹的工具。
真正的政治,或者說領導者和決策者需要考慮的政治,必然是地緣政治。只有地緣政治才直接涉及多樣性和整體的利益,換言之就是該如何增加人類這個物種未來的生存機會。軍隊和國境線保護的其實不僅是國民的安全,更是在保護人類整體基因的多樣性,避免亞種趨同化。因此,以國防為目標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以國防為目標的地緣政治是善良的地緣政治。
2 months ago | [YT] | 984
View 29 replies
政經孫老師
【將民主視為最高價值的國家必定野蠻無恥】啟蒙主義之後,禮崩樂壞、群氓橫行,群氓的特點是被閹割掉了超越性的信仰,因而將世俗物質世界的規則視為絕對真理。對民主制度價值的過分升華便是一種典型的群氓思維。
群氓將民主制度視為至高之善,這種見識是非常膚淺的。民主制度只是一種工具和方法,而不是原因或目的。民主的原因和前提,在於洞悉人性的普遍之惡,如果不加制衡,則任何等級的人都有欺辱、傾軋他人的可能。這樣的透徹之見,顯然是基督教信仰的珍貴遺產之一。
作為最大的世界性宗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顯著的區別在於對性惡論和原罪論的堅持。這種堅持在今天看來是明智的。正是持續數千年的這種堅持才衍生出了現代的普遍民主制度(區別於古希臘奴隸制民主制)。
基督教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認為,民主制度中的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權力機構都是帶有原罪的機構,因為其參與者都是帶有原罪的人。其中任何一派的罪人獨攬大權之後,必然傾軋欺辱其他的罪人。因此,只有用互相制衡的方法才能最大程度減輕罪人之間相互傾軋的現象。
尼布爾在《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會》當中寫到,「社會一直都是為生存而鬥爭的暴力場合,即自然界中的某種存在」,而宗教的力量則是「產生於個人良知中的敏銳直覺」。政治制度僅僅是一種庸俗的社會工具,它本身並不提供道德價值。它是道德價值帶來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只有宗教才能為混亂的世俗政治提供超越性的穩定道德,因此,在世俗的民主制度之上,必須有宗教機構與之形成制衡。
可以說,完整的民主制度,首先應該在民主制和基督教之間保持某種道德張力。但這種必要的道德張力今天還存在嗎?今天的民主制度,顯然是一種無神論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民主制度。民主制度下的人不再自認為罪人,而是將自己視為完人或聖人。無法被超越性道德約束的民主已然化身為利維坦巨獸,不停地吞噬靈魂、踐踏公義。拋棄基督教神學而專信民主利維坦的國家必然是群氓之國,是野蠻無恥之國。
3 months ago | [YT] | 1,357
View 159 replies
政經孫老師
【打破階層固化是偽命題】近代以來,流氓無產者們頻頻振臂高呼:「打破階層固化」。殊不知,「階層固化」這件事根本不需要你去打破,大自然本身就會打破階層固化,甚至可以說,自然規律必定會造成「階層流動」以及「階層崩潰」。它符合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就是,由於系統中不能做功的能量必然越來越多,最後系統內部的秩序會因此解體,這個不斷解體的宏觀秩序中也包括了社會等級秩序。
相反,需要人們付出極大努力的事情,反而是「維持階層固化」,因為維持階層和等級秩序是反自然的事情,等於是為封閉系統重新注入能量,它需要人們付出熱血、辛勞和汗水;「打破階層固化」則是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實現的事情,因為大自然的規律會自動實現它。
流氓無產階級最擅長偷懶和佔便宜,他們把大自然本身的規律硬說成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成果,以此獲得短暫的虛榮。無產階級革命理論,本質上是在碰瓷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可以說,無產階級革命理論是一種假的理論,根本就不存在甚麼無產階級革命。
真實存在的理論和規律究竟是甚麼呢?對人類而言,塵世間真正存在的基本規律,恐怕是猶如無間地獄一樣的沉淪與輪迴。
古希臘先賢傾向於將時代和人理解為具有金屬般的堅硬質地。例如赫西俄德(Hesiod)以金屬來劃分時代,按照時代精神的高貴和低賤,將人類的歷史分為黃金、白銀、青銅、黑鐵時代。蘇格拉底等人則是把人類的階層分為黃金到黑鐵的等級序列。古典思想認為,不同的等級之間無法互相轉換,就像堅硬的金屬無法互相轉換。
但實際上,古典思想在這方面過於天真。人類與其說像金屬之類的固體,還不如說像水之類的流體,或者真菌一樣的附著體和感染體。
人的自我劣等化速度是極快的。黃金、白銀這樣稀少的貴族階層,只要持續多代不與其他階層通婚,其基因庫的類型數量就會急速衰減。基因類型衰減到極致,會造成無論如何都沒法避免近親結婚,其結果就是後代患遺傳疾病的概率上升數十倍。貴族的「固化」結果,就是後代變成劣等的殘疾人或智力低下的人。由於其基因的退化,這個階層很快就會被底層推翻,社會爆發內部的反叛和戰爭。
貴族階層為了避免基因庫類型減少而造成的近親結婚,就只能和底層通婚,生出混血的後代。但由於底層數量龐大,在經過N代的雜交繁殖之後,所謂的貴族也會在基因上慢慢被同化,最後與平民和奴隸無異。這個時候,社會等級秩序也很容易被推翻。人類依然是生活在戰爭和動蕩之中。
階層不可能固化的原因在於,人在本質上就不是金屬,不是金銀銅鐵,而是某種液體或者泡沫一樣的東西。我們生活的俗世,就是一個大染缸,把原本不同顏色的液體不斷攪拌混合在一起。只要經過足夠長的時間,這染缸內的液體顏色將會越來越深,最終混合為一缸黑水。
3 months ago (edited) | [YT] | 1,202
View 72 replies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