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龍安安 Universe

📖閱讀X📱科技X🏡生活X🎮遊戲
持續記錄死亡前的黃金體驗鎮魂曲



阿龍安安 Universe

【 十年職業經驗、一百個專業問題,你以為是一個酷企劃,但這個主題根本沒人想點進來 】

遊戲產業一年賺進上千億美元,但你知道嗎?

幾乎沒人真正瞭解背後的「營運、研發、行銷」是怎麼運作的。

最近我原本打算規劃一個內容企劃——想把在遊戲業工作 10 年來的經驗,整理出 100 個 Q&A,跟大家分享「到底我平常都在忙什麼」。

但越研究越發現一個殘酷事實:關心遊戲營運的人,少得可怕。

這系列,可能連演算法都不想理我,不信的話你看這篇文章的按讚留言分享就知道了 XD

職場知識很值錢沒錯,但前提是你「剛好」需要,這裡面技術有多硬核,我相信觀眾就有多快滑掉。

說真的,看人分析營運流程,不會比看人吃印度路邊攤還有趣。

我自己都關掉五百部類似的專業影片跟文章,也同時看了五百部吃印度路邊攤的影片,更別說其他一般人。

▋1. 誰會想看「遊戲營運」的內容?

遊戲營運的細節,跟光纖工程師怎麼把線拉進家裡一樣——你只想網路又快又穩,誰會關心他到底怎麼從光化箱到你家?

玩家也是,遊戲好不好玩才是重點,誰在意你後台怎麼跑流程分析數據?

所以如果我真的硬要做這系列教學,觀眾大概只剩下兩種人:一種已經在做營運研發,另一種是想跳進來做營運研發。

老實講……這群人開個 LINE 群應該就能塞完了……

現在群組裡的家人朋友老鐵們,大概還有一半不想理你 XD

▋2. 為什麼旅遊、生活影片的關注度比較高?

很多人根本沒打算去印度、非洲或巴西,但還是會看別人拍的旅遊 Vlog。

WHY?

因為「看看也爽」啊!就像在沙發上環遊世界,哪怕一輩子不會去,也能過個視覺上的乾癮。

最有趣的是,我本人願意花 20 分鐘看一個人坐臥鋪火車橫越中國,卻不太會想看某人拆解一款遊戲的留存率曲線。

WHY?

因為一個是做夢,一個是做事 ​ XD

同樣道理,為什麼生活類影片永遠有市場?

因為我們都對別人怎麼過日子很好奇:別人家長什麼樣、別人一天在幹嘛、別人怎麼煮飯、收納、打掃……這些細節跟我們息息相關,自然想看。

但如果是職場內的深度技巧?

不好意思,那就要剛好是你在用的,才會引起一點興趣。

你會想看「一個人怎麼收納衣櫃」、但不一定會想看「一個遊戲營運怎麼做資料分析」,前者讓你覺得:「欸我也可以試試!」,後者只會讓你想關掉。

WHY?

共鳴感,才是觀看的關鍵。

▋3. 如何擴大內容的「TA(目標受眾)」?

如果真的想讓「遊戲營運」變得不只圈內人想看,那就得改變說故事的方式,要吸引圈外人,不是靠講更深,而是靠講得更輕更簡單更好吞!

想想志祺七七怎麼做?

用動畫、配音、節奏感,讓艱澀的議題變成大家茶餘飯後也能理解的內容。

同樣的,營運也不是不能講,只是要講得有趣。

讓「我原本沒興趣」的觀眾,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看完五分鐘。

我在無數會議不斷拍桌遊戲要大眾化,就不要這麼哈扣,要哈扣就不要想大眾,差點自己做影片就忘了這點==

與其說做知識教學,不如說這應該變成是一場「職業探險秀」——帶觀眾潛入遊戲營運人員的日常現場。

不再是冰冷流程圖,而是用故事、動態、轉場、角色視角,讓人忍不住想知道:

這群人到底在忙什麼?

我就問《木曜4超玩》的《一日系列》誰沒看過?

▋4. 目前的兩難與可能的出路

要靠個人,把一個又專業又冷門的主題做成這種爆款?

你得是企劃、編劇、設計、剪輯、動畫、行銷一條龍的狠人,還要懂得找合作、拉流量、丟對話題。

除非你終日不倦,不然別想出圈,Skr。

或者,先轉換思路,打破「我只做遊戲營運內容」的限制,先做更泛用的「遊戲產業文化」或「玩家趨勢」話題,再把其中一小部分延伸到「營運幕後」的深度解析。

讓更多人看完有興趣,再往下挖掘更專業的內容。

一開始就講「遊戲營運怎麼設計活動」,觀眾可能秒關。

但如果我先講「為什麼最近手遊都在跟轉生變成史萊姆連動?」、「為什麼課金最猛的玩家,永遠不是你以為的那群人?」那觀眾就可能看下去,而我也就有機會慢慢帶他們走進真正的幕後世界。

▋5. 也許最終結論是……

就像旅遊節目拍遍世界的角落,還有人願意看;職業紀實也可以變得很有趣,前提是「願意多花心思把專業知識包裝成人人都聽得懂、看得爽的內容」。

如果我能把遊戲營運做成一個「外行人都覺得神奇的世界」,或許就能跨越原本小圈子的限制。

專業不該是隔離的牆,而是讓人一看就想進來的門。

如果連不玩遊戲的人都能說一句「欸幹,酷喔」,那就成功了。

以上,是我目前對「遊戲營運 10 年 Q&A」企劃的初步反思。

我曾經以為,內容的價值在於分享技巧。

但後來我發現,真正讓人記住的,是那些讓人心裡一震的瞬間,真正有傳播力的內容,不是知識濃度最高的內容,而是能跨越理解門檻、引發共鳴、激發出各種應用的內容,就像這篇文章,484觸爛,該分享惹ㄅ。

重點不在於你教了多少內行人,而在於你能不能讓一個外行人說出:「這東西,好像也跟我有關?」——我想這樣的內容,才有機會成為真正的爆款。

知識不是為了展示專業,而是為了點燃好奇。

1 month ago | [YT] | 1

阿龍安安 Universe

【全包式搬家後,我才發現人生需要的,遠不只是一個新住處】
——「不是遊戲業的人生」的離職躺平日記,也可以很有轉折

你是否曾經以為,離職後只要「休息一下」就能重新出發?

結果卻發現,每一段新開始,都要先面對比想像更多的麻煩事——像是搬家。

最近,我實際體驗了全包式搬家服務,發現它不僅帶給我舒適,更帶來一連串「我到底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的思考。

如果你正卡在生活的某個轉折點,或正在醞釀一場 Gap Year 的「躺平計劃」,歡迎你來看看這篇經驗。

▋1. 全包式搬家:真的省心,但也有意想不到的雷點

一開始,我以為「全包式」意味著「給錢、裝箱、拎包走人」,像丟一個魔法指令給NPC,自己就能躺在沙發上等一切搞定。

事實上——還是有很多小細節需要你自己做。

冷凍庫打開的那一刻:食物要先趕快處理或暫放,不然就浪費;

櫃子裡的一堆灰塵、黴菌:原來搬家前沒整理,搬過去以後還是你的;

紙製窗簾的失敗:想省錢或懶得挑選,往往就是睡不好、光線滲漏,看似小事,卻是住起來很煩的雷。

就算有人幫你打包、搬運,每一個「細節抉擇」還是得自己扛。

但好處是:你會意識到「哦,我應該把生活品質提升到什麼程度」,而不再隨便就將就了。

▋2. 搬家的「金手指」:專業人員 + 自己的心態重設

在網路小說裡,主角常常一開場就獲得「外掛能力」。

搬家也有兩大外掛能力可以用:

1.專業人員的高效率:
用最快的速度幫你打包零碎物件,甚至貼心到連時鐘都包得好好的。

幫你「分類標記」每一箱貨物,附上一張清單對照表,省掉後續找東西的麻煩。

2.自己的決斷力:
搬家是篩選物品最好的時機,你可以趁此認真思考「哪些是必要,哪些只是佔空間?」

跳脫「舊生活」的束縛,開始打造「想要的新房間樣子」。

說到底,就算有專業人員的幫忙,最終能否搬出你理想中的環境,還是取決於你怎麼想、怎麼做。

▋3. 從遊戲業離職到 Gap Year:我真正在追求什麼?

如果你跟我一樣,曾在壓力大的產業奮鬥,心想「乾脆離職躺平算了」,那搬家就是個很有像徵性的轉折。

離職後的搬家,不只是物品的移動,更是一種心理重整。

當我看到專業搬家公司把所有雜物打包得整整齊齊,我才發現,原來我們也能讓「混亂的生活」暫時停下,重新定義自己的步調。

你可以在過程裡享受那種「終於有餘裕面對下一階段人生」的愉悅感,也會對「未來要去哪裡、要怎麼生活」有更多空間去想像。

▋4. 被忽略的小細節:紙窗簾、廚房黴斑、馬桶…

有趣的是,越是期待「全部由別人代勞」,往往越容易在事後爆雷。

紙窗簾的失敗教訓: 它或許便宜,但根本無法遮光,早上光線照進來的那一瞬間,你就注定睡不安穩。

廚房電器衛生死角: 你以為前屋主清理乾淨,結果打開冰箱製冰機整組發黴。你不徹底洗,之後還是你在用。

馬桶與水箱浮球: 看似小問題,卻可能讓水一直外流。搬家後才發現,原來要來個「動手DIY」。

搬家不是搬完就結束,而是提醒你「先把環境調整到可安心生活的狀態」,對你後續的身心健康影響可不小。

▋5. 總結:為什麼「全包式搬家」讓我想到人生轉折?

很多人以為「搬完家,就沒事了」。其實,「重新開始」這件事,從來不只搬家那幾個小時,而是一連串的「選擇與取捨」過程。

你選擇要不要DIY紙窗簾,就像你選擇要不要面對生活品質;

你決定要不要一鼓作氣清理好電器、黴斑,就像你決定要不要把舊問題拖到新生活;

全包式搬家不只是「錢能解決的事」,更是在重新檢視自己真正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或許,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搬家過程中,你會先遇到一連串瑣碎難題,但如果肯花心思去面對、去思考,你會得到的不僅是一個新住處,而是讓自己往更理想的人生邁進。

如果你也在考慮搬家,或正在經歷人生轉折期:
先想想,你要的「新生活」是什麼? 不僅只是把東西挪到新家而已。

訂出預算和優先順序:打包交給專業、還是自己 DIY?哪些地方該做好清潔、改造?

用這段過程,來反思你的工作、生活方式:你是否也像紙窗簾一樣,暫時遮住問題,卻始終解決不了?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或者你剛好也要搬家,歡迎轉分享給更多朋友。

要是你有任何關於「全包式搬家」或「Gap Year、躺平計劃」的疑問,也可以在留言區一起討論。

最後,你願意幫自己的生活做一次乾淨俐落的搬家嗎?

不只是搬行李,而是搬走所有不必要的束縛,讓下一段路走得更輕盈、更隨心所欲。

— 以上,是我在「不是遊戲業的人生」裡,實際踩過的坑,也嘗到的甜。期待我們都能在搬家後,搬出一個全新的自己。

1 month ago | [YT] | 0

阿龍安安 Universe

【失業日記 Day 6:離職後,我才發現,搬家,是我重新整理人生的起點 】

離職的第一週,我深刻體會到一件事:時間原來能過得這麼快。

以前上班時,禮拜三都能熬成禮拜八,可現在卻感覺 blink 一下,一週就飛走了。

這些狀況雖然突如其來,卻讓我更篤定:搬家是我此刻最需要的大掃除行動。

把積累多年的房間重新歸位、把想丟掉的東西痛快丟掉,好像也順便丟掉了我在職場上背負的一堆壓力。

接下來,分享一下我「邊搬家、邊重新整理人生」的幾個心得,希望對你也有啟發。

▋1. 搬家其實是重新理解「自我」的時刻

我在清點物品的過程中,才驚覺自己留了超多從未再翻閱的物品:

過去工作的紀念小物

半年沒開機的主機、遊戲或 PS4

N 年前就說「我一定要開始的計畫」的教材

東西累積之後,會帶來一種「我是不是早就該放手,但卻抓得很緊」的焦慮感。

因為在沒時間思考時,我們常懶得處理物品,也懶得面對「要不要放棄」的問題。

心理學家曾提到「齊格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人在未完成的事情上,注意力會不斷被牽引,你越囤積那些「沒用但又捨不得丟」的物品,心裡越容易被卡住。

搬家就是個絕佳時刻:把那些「半懸而未決」的東西,直接歸零、重設,大腦才有更大空間面對新的機會。

▋2. 離職後,空閒帶來的不是「無聊」,而是「時間洪流」

很多人想像離職後就是每天閒到發慌、漫長到爆,結果我完全相反:

每天都在收納打包、聯絡搬家公司

重新整理所有 3C 電子裝備的盒子

跑醫院、買藥,對抗一場突如其來的身體狀況

還得拍影片、直播、更新筆記

做完這些,才發現時間根本不夠用。這種高速流逝感,說來既刺激又無奈,因為你同時會感受到:「我到底做了什麼?怎麼就一天過了?」

當你連放空的時間都被雜務填滿,大腦就少了整理、創造新想法的「空白」。

適度留些「無所事事」的時段,反而會啟動創造力,也能讓人更清晰地思考未來方向。

所以別全都塞滿行程,偶爾停下來放空,反而更能感到「離職後的自由」。

▋3. 斷捨離,不只在物品,也在關係和習慣

在整理房間時,我順帶刪了幾個通訊軟體群組,以及一些早就無意義卻一直保留的聯絡人。為什麼?

因為仔細想想,很多關係、群組或習慣,都像「堆積在櫃子角落、連自己都忘了的盒子」。它在那裡,佔著空間,卻幾乎沒帶來任何幫助。

曾經以為會再聯絡的舊同事,其實三年多沒說過一句話

曾經想在群組裡追蹤的活動,卻從未再參加

稀裡糊塗留下來的 App 通知,一直在分散我的注意力

這些都和「我不想再背在身上的負擔」差不多。

敢於在此刻徹底汰舊換新,才能讓自己更聚焦在真正想投入的生活模式。

▋4. 身體給的警訊,往往是你該調整步調的信號

離職後的那幾天,一方面開心,一方面卻累到昏頭,最後還掛急診。

別懷疑,身體最不會說謊。

當我不斷切換各種新挑戰、又想一次把所有事做完,其實就容易耗盡能量。

暈眩、頭痛,就是身體在告訴我:「你可以慢一點,不用無時無刻在衝刺。」

小病反而成了我暫停下來、反省自己節奏的契機。

如果你也在轉換跑道或離職休息的階段,別因為突然的空閒就排滿事情,記得預留體力給「健康」。

別等到身體出狀況才發現自己其實不必那麼拚。

▋5. 用「搬家儀式」替自己打下新階段的基礎

搬家不單單是住進新房子,也是一個「儀式感」。

我特別安排了這幾個步驟:

大掃除:先把舊房所有不要的東西集中處理、捐贈或丟棄。

逐一歸位:把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收在同一個分類箱,未來比較好找,也比較珍惜。

預留空白:別把新家塞得太滿,一開始只用最需要的物品,就像給自己留一塊「實驗空間」,未來想加點新設備或新佈置都不怕。

這些行為看似「整理東西」,其實也在替我腦袋舉辦一場重新啟動的典禮。

▋結語:離職後,丟掉「沒完成的執念」才能看見真正的自由

在許多文化裡,「搬家」經常被視為一個重大轉折,而我發現,離職+搬家這套組合拳,根本是「從舊我畢業」的儀式——

你會驚訝於自己竟然囤了多少不再需要的物品

也會發現自己其實正在累積勇氣,面對未來未知的挑戰

與其害怕那些來勢洶洶的改變,不如用這次機會檢視、清理,然後敞開空間,迎接新的可能。

如果你也正在經歷相似的轉折期,歡迎在底下留言:

你最想先斷捨離哪一樣「人生庫存」?

又或者,你也有哪一件想讓別人「順手帶走」的東西?

分享出來,一起把那些擾人的「未完成」,通通丟出生命清單。重新出發時,才有輕盈的步伐!

「走出舊房,就是走出過去。把房間騰出空間,也把自己騰出新可能。」

1 month ago | [YT] | 1

阿龍安安 Universe

【失業日記 Day 4::突發狀況、維修人生與「神奇綠茶」解膩術】

離職後的日子,總以為可以好好休息、閒情逸致過生活,結果——

第四天就遇到了一連串「意想不到」的事件。希望透過這篇分享,讓你在工作或生活中,即使突發狀況一大堆,也能用輕鬆的方法度過難關。

▋1. 廚餘機壞了!我的「油膩」危機

今天起床後,打開廚餘機才發現它「罷工」了。
- 購買時間:2023 年 4 月
- 壞掉時間:2025 年 3 月,剛好整整使用兩年。

這台「廚餘大師 Pro」,平時能烘乾廚餘,很環保也很方便。

結果現在突然不加熱,裡面飄著一堆油乎乎的殘渣,看起來就像失去靈魂的沼澤。

打給客服,客服回應:

「可能是裡面油太多了,建議先用一些葉菜類、或其他可以吸油的東西去試試看……」

沒想到,我的腦中竟然冒出了「綠茶去油解膩」的想法!我直接把一瓶雙鮮綠茶倒進廚餘機裡,結果……

真的神奇!那堆油脂突然凝結,整個機器運轉竟變順暢,彷彿被施了魔法。

完全沒想到「雙鮮綠茶」還能拿來救廚餘機(廠商看到這幕應該會很驚喜吧)。

▋2. 上吐下瀉的考驗:傳染還是食物中毒?

就在我忙著處理廚餘機時,朋友們聚在一起打《魔物獵人》,結果有位夥伴——我們就暫稱他「翊涵」——吃了大顆桃子後,上吐下瀉,整個人虛脫。

原本以為只是空腹太久導致的不適,沒想到他吐到跟彩虹噴泉一樣,最後只好送到慈濟急診室。

到了醫院,發現不只我們這一團,居然還有兩三組病患也是相同症狀:
反覆嘔吐、拉肚子,疑似傳染性腸胃炎。

醫生甚至提醒:

「這可能是傳染性的,吃飯、飲食器具別再混用了。」

想想真的有點後怕,如果是傳染的,那我們幾個要輪番遭殃嗎?

看來,離職後的自由時光,就在這樣的突發「腸胃風暴」裡,被吹得七零八落。

▋3. 離職後的突發狀況:不只是「維修電器」,也是「維修人心」

最近幾天,各種需要「修理」的事情同時發生:

壞掉的廚餘機,得想辦法申請保固或自己 DIY 救援。

夥伴們輪番生病,急診之旅讓人心力憔悴。

這也讓我發現,離職後的生活並不都是浪漫的冒險,而是更貼近真實人生:「壞了就得修」,無論是機器、健康,還是心情狀態。

除了面對突發事件,我們還要關照自己,重整心態、調配時間,也要學會向外尋求幫助。

▋4. 離職之後,留給自己的「空白」和「韌性」

眼看這幾天狀況連連,也讓我重回「快節奏」的生活模式。

原本以為離開職場,能放慢步調,卻發現外面的世界更考驗人的反應和韌性。

時間管理:離職後不再有穩定工作時間,但也因此,需要更自律地安排生活,才能留出足夠空間應對突發事件。

心態調整:突發狀況其實是另一種禮物,讓我們懂得如何更靈活地過日子;人生總有各種需要「修理」的時刻,最重要的是學會從問題中發現創意解決方案。

▋5. 小結:笑看意外,享受過程

沒想到我離職後短短四天,就經歷了各種「脫序事件」。

廚餘機靠綠茶「復活」,朋友靠急診解決上吐下瀉,這些看似鬧劇般的情節,反而讓我重新思考:人生本就是一場冒險,重點不在於過程完不完美,而在於你能否用幽默、用創意去面對。

關於身體健康:記得好好珍惜腸胃,多喝水、多休息,別讓自己餓過頭再猛吃水果。

關於家用電器:多一點關注、多一點維護,有問題就嘗試一些突發奇想(綠茶解膩真的行得通耶…)。

關於離職生活:告別朝九晚五後,人生不一定更輕鬆,卻可能更加自由而多變,要學著在「混亂」裡找到自己的節奏。

希望這篇「離職日記」對你有啟發,也歡迎分享給那些正面臨生活突發狀況、或剛離職還在迷茫的朋友。

或許我們都需要知道——離職之後,並不是「離開風暴」,而是更靠近生活的真實本質。

願你我都能在每一次突發中,笑出一點火花,也修出一點韌性。

寫在最後

如果你也在經歷類似的「混亂卻精彩」人生轉折,或者正在努力在日常、突發中找解方,這篇文章或許能給你一些參考。

人生沒有所謂「真正的完備計畫」,但只要秉持著幽默、行動和探索精神,總能在危機裡發現奇妙的轉機。

2 months ago | [YT] | 0

阿龍安安 Universe

【失業日記 Day 3:效率與迷茫之間,我的日常奮鬥】

今天是失業的第二天,外頭仍下著雨。

說來有趣,平常日子遇到下雨都覺得煩,卻在沒工作之後突然發現:下雨天不用出門,好像也不賴?

可是,放假(或失業)真的有比較輕鬆嗎?我今天的故事告訴我,也不一定。

▋ 1. 早起的高效率:我才不是在混

早上七點多就自然醒,完全不需要鬧鐘。別誤會,不是因為我很閒,而是反而更亢奮——失業給了我一種「我可以把時間運用得更好」的念頭。

﹡影片剪輯狂潮

一起床就開始剪片,盯著電腦,聽素材、調音樂、配畫面。原本以為失業後會每天耍廢,結果竟然比上班時還忙。

今天目標是在中午前完成剪輯,並上傳到各大平台,然後再考慮做一些 AI 配樂或日常背景音的嘗試。但事實證明,我的自我管理還有很多要調整的地方。

﹡自由的快感

雖然忙,還是享受在家工作的彈性。想站就站、想泡茶就泡茶。開水壺嘟嘟響的時候,心裡有點小確幸。辦公室很難這樣隨心所欲吧?

▋ 2. 面試的意外:高階挑戰 vs. 冒牌者症候群

下午本來說不是正式面試,結果卻面了一個半小時。這個職位挺高階,也挺有挑戰性。

「我真的能勝任嗎?會不會有更厲害的人?我是不是在騙自己?」

冒牌者症候群立刻上線,無論經驗、作品都擺在那,但仍然感到焦慮。

但這機會確實有趣。就像在玩一款魂系遊戲,知道可能會不斷被 Boss 打趴,卻還是想嘗試前進。

若真的錄取,我大概能把這份精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 3. 玩遊戲?哪那麼容易!

你以為失業就整天掛著電動、看劇?我也這麼天真過。

但當我忙完剪片、面試,已經六點半——疲憊地想玩《魔物獵人》,卻只抽得出半小時而已。

每日任務的尷尬

我不只要解手遊每日任務,還想插空補一下英文單字。

然後才輪得到魔物獵人。結果 30 分鐘匆忙帶過,根本沒好好享受。

為何比上班還忙?

失業後,卻花了更多時間在「規劃自己」上。

想想,也算是一種成長吧。

畢竟,上班時只需要照公司節奏走;而現在,我得自己訂下所有目標與行程。

▋ 4. 明天,我要做哪些嘗試?

檢查失業補助

畢竟沒有固定收入,保險、補助該怎麼申請、什麼時候該辦理,都要抓緊時間處理。

Speak 英文口說練習

既然未來工作可能需要更強的英語能力,我打算試試傳說中洗版廣告的語言學習 App,看 AI 能不能幫我突破口說障礙。

AI 剪短影音

如果要做「一文多貼」,也許該研究 AI 幫忙「自動生成短影音」。雖然成品未必像專業剪輯那樣完美,但可以大幅節省時間,增加我的內容曝光。

▋ 5. 失業並不等於空白:反省和調整

最後,我想跟你們分享今天的感悟:

失業帶來的焦慮:雖然可以暫時不坐辦公室,但卻要處理雜七雜八的事,比上班時更耗腦力。

效率 vs. 自由:當剪片與面試擠壓了所有時間,連遊戲都快變成奢侈品。

自我價值:即使知道自己有經驗,也會忍不住懷疑自己。或許,不斷挑戰才能突破這種「冒牌者症候群」。

▋ 6. 給你,也給我的小提醒

當你在面對轉職或失業狀態時,或許可以反思幾個問題:

你的新日常是什麼? 當你不再被工作框住,每一天的規劃反而需要更嚴謹。

想嘗試什麼新挑戰? 或許是語言、或許是新的技能,也可能是更高階的工作。

適度放鬆還是浪費時間? 我們往往把失業當成「休息」,但實際上可能更忙,關鍵在於「規劃」與「優先順序」。

希望我的失業第二天心得,能給你一點啟發,也讓你看到「失業」其實是一種過程。

或許它很累、也伴隨不少不安,但同時能帶來一份「我想要好好優化自己」的動力。

如果你剛好也在經歷類似的轉換期,分享給你身邊正好迷茫的朋友,一起交流「我們該如何在混亂中找到成長的路」。

▋ 結論

失業日常並不只是無所事事,而是讓自己重新審視效率與自由的拉扯,並在每個繁雜的小目標之間,找出真正想做的事。

也許明天會有新的突破,也許我會因為後續面試無疾而終繼續失業。

但至少,我現在清楚知道:每走一步,都是在為之後的「下一步」做準備。

今天的失業日記,就到這裡。

帶著一點疲憊,一點期待,還有對明天的好奇,讓我們繼續走下去吧。

2 months ago (edited) | [YT] | 2

阿龍安安 Universe

【失業日記 Day 2:我該高興嗎?原來自由也這麼忙!】

你有想過,離職第一天到底是什麼感覺嗎?

我原以為自己會躺在床上賴到中午,享受一頓悠哉的早餐…結果今天鬧鐘還沒響,我就被「窮醒」了。比平常上班日還早起!

嗯,這就是我全新的「離職日記」第一天心情。

▋ 1. 早起後,我發現自己竟然還是那個愛忙的社畜

時間:早上 8:30

平常要上班我都懶得爬起來,結果今天沒鬧鐘卻清醒得要命——大概是因為「我的荷包已經在哭泣」。

第一個行動:先搞定早餐,再把昨天錄好的影片剪一剪。

新的工作台:把筆電架高、配上外接鍵盤、滑鼠與小鍵盤,還有舊 iPhone 播音樂,搞得一副超專業的樣子。

我心想,「離職=放假」 原來是個誤會?因為一早就忙到不可開交。

▋ 2. 用 AI 提升「個人產能」:一個人,也要打團戰

雖然離職了,我決定先做個小實驗:把我手上的影音內容,透過 AI 快速生成文案,然後直接貼到各大社群平台。

社群經營策略:先觀察哪個平台互動最好,再慢慢調整內容方向。反正現在有空嘛,就來一波「速食發文」大法!

這種大量拋貼其實也不複雜,只要善用生成式 AI,幾乎可以省下好幾小時的轉貼、修文麻煩。果然有效率!

▋ 3. 複雜的人生雜務:辦離職手續 + 修電動牙刷

下午 3:20,前公司的電話來了,「離職證明可以來拿囉。」

最後一次搭那台熟悉電梯,心裡竟然有點感慨。是自由,還是空虛?

順道把電動牙刷拿去維修:人雖然離職了,但還是有一堆小雜事啊!

▋ 4. 原來我還是「下班後」才能玩得安心?

晚上六點多才終於能打開《魔物獵人》,開心跟朋友線上連線。

才發現:「欸?好像又回到跟以前上班一樣的節奏啊!」

白天忙雜事、晚上娛樂,跟在職時並沒有什麼兩樣。搞得我都懷疑:「離職的意義到底在哪?」

▋ 5. 離職後最大的差別:腦袋空出一塊

晚上洗澡時,我突然意識到最大的不同:

以前在洗澡都會想著專案數據、策略、報表該怎麼做;

現在我不用再幫公司煩惱,也不必在腦中演練 A 方案 B 方案 C 方案…

這種背景程式被關閉的感覺,讓我大腦多了超大記憶體空間。

老實說,這是我意外收穫,前所未有的輕鬆。

▋ 6. 接下來要怎麼辦?搬家、找工作、還有那個「失業補助」?

我猜在未來幾天裡,我還是很忙:要搬家、要處理補助申請、還可能得去面試——真的不會像想像中那麼「閒」。

股票? 那天早上看盤時一片血紅,不過我好像不太緊張,反而比上班時更淡定。或許是因為現在專注在自己想做的事了吧。

明天計畫:把日常瑣事再完成幾個、繼續大量發文實驗,看能不能在離職後也闖出一條網路流量路線。

▋ 7. 離職真的快樂嗎?

說實話,「自由」不代表「無事可做」,反而會遇到一堆雜務、重新適應期,以及擔心荷包不足的焦慮。

但我真正收穫的是:我可以把腦力分給我「想做」而非「不得不做」的事。

如果你也正考慮離職,不妨想想:你準備好在自由之外,也承擔雜務、金錢、方向上的挑戰嗎?

總結來說:

這只是我「離職日記」的第一天,就已經感受到「原來自由也能忙成這樣」。

不過,心裡那一塊放鬆感,真的很珍貴。我相信我會繼續摸索,然後在這個過程裡,試著找出真正想做、並且能夠「自給自足」的方向。

如果你也在類似的階段,或對「離職之後該怎麼辦」有興趣,歡迎留言跟我分享你的想法。或許,我們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過上跟以前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 8. 喜歡這篇嗎?

幫忙按個「分享」,也算是給我這個新鮮離職小菜鳥一點勇氣。祝大家都能在自己的人生裡,保持一點衝動和好奇心。

▋ 不是遊戲業的人生 Day 1|裁員GapYear真實日記:社畜鬧鐘響起 & AI助攻及股票暴跌驚魂

2 months ago (edited) | [YT] | 0

阿龍安安 Universe

【被裁員了,卻比想像中更平靜:我的 12 小時心情轉折與下一步規劃】

前陣子遊戲產業大規模裁員的消息屢見不鮮,沒想到這一次,終於也輪到我。就在不到 24 小時前,突然接到通知:「下午就可以開始收東西了。」想像中的晴天霹靂並沒有出現,反倒有一種「啊,果然是這樣啊」的平靜。

▋一、裁員的當下:原來塵埃落定是這種感覺

在收到消息的那一刻,我原本以為自己會非常驚慌或懊惱。結果竟然有點像鬆了一口氣。因為自從公司內部開始傳出風聲,就一直處在「砍還是不砍?」的疑神疑鬼狀態。那種不上不下的心情,絕對比起一刀斃命還要更煎熬。

「當真正的裁員通知來了,倒不如說是一種解脫。」

就這樣,我把桌上公仔裝回盒子,收拾私人物品,搭捷運回家,腦中不時閃過同事疑惑的眼神,但心裡突然踏實了起來:事情總算有個定論,劇情終於演到薩諾斯彈指了。

▋二、提前準備:讓慌亂降到最低

其實,早在2022年遊戲產業大幅招人、又開始大量裁員的時候,我就知道風險有多高。為了避免發生「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窘境,我提早做了兩件事:

1.調整財務結構

降低投資槓桿、拉高現金水位、增加緊急預備金。
一旦失業,也不至於即刻陷入經濟危機。

2.心理建設

不再把工作視為理所當然,保持「隨時可能被通知走人」的心態。
心裡先默默盤算後路,接受「也許哪天就會被裁」的事實。
這種提前準備,或許是我面對裁員時,還能平靜收拾的最大原因。

當然,我也明白自己的情況算幸運:目前沒車貸、沒房貸,還沒有小孩要養,壓力相對較小。

▋三、沒有工作的第一天:大計畫 vs. 小確幸

或許有人好奇:「接下來要幹嘛?」其實這段失業空窗期,我給自己定了幾個目標,也許會持續個半年到一年:

1.經濟層面:先搞懂失業補助

瞭解非自願離職證明、政府提供的失業救助,以及各種就業補助方案。
這是我第一次被資遣,對流程很陌生,必須好好研究。

2.YouTube 影片 & 網路創作

我原本就想經營自己的頻道,卻一直拖著。既然如今有了大把時間,不妨真正投入。
如果有人想看「失業日記」,說不定真能意外地和更多網友產生連結。

3.學新技能,嘗試更多可能

想學做菜、提升語言能力(例如英文、日文、韓文),或嘗試根本沒接觸過的新領域。
也盤算過「跑跑 Uber Eats」當運動,賺個零用錢順便增加生活情趣。

4.把欠的電動全破完

《魔物獵人》玩個痛快,或挑戰白金。
補完《巫師 3》、《博德之門》等一堆我買了卻沒時間玩的遊戲。
對某些人來說,這也算「圓夢」吧!

5.日常小確幸:斜槓的可能

思考是不是能邊玩邊拍片、邊學邊分享。
給自己一個「Gap Year」的空間,好好思考下一份工作想做什麼。

▋四、裁員後的反思:我們該重新定位「工作」嗎?

回想那些擔驚受怕的日子,其實最難熬的,是還不知道會不會「中獎」的過程。真的被通知的那一瞬間,我反而沒那麼緊張。這或許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工作」跟「生活」的關係:

是時候找回「想做」而非「不得不做」的動力

當工作僅僅成為生存的工具,我們很容易在聽到裁員消息時感到嚇壞。但若把工作視為一種自我實踐或興趣延伸,裁員只是另一段旅程的開端。

準備好 Plan B,人生就不會完全失控

不論是財務上的預備,或心理上的彈性,提早建立備案就能在緊急時比較穩定。

▋五、你的建議或經驗是我的資源
最後,也想邀請所有曾經被裁員、或自願離職的朋友分享經驗。失業不代表失去價值,反而是一次「可以好好思考未來要怎麼走」的契機。

如果你曾經經歷過離職、轉職,或在空窗期完成了什麼夢想,歡迎在底下留言。你的故事,或許也是我下一步的啟示。

「沒有工作,並不等於沒有方向;人生的選項很多,暫時放下肩上的包袱,也許才能看清下一條路。」

不是遊戲業的人生 Day 0.5|裁員GapYear真實日記:GameOver?NewGame+

2 months ago | [YT] | 0

阿龍安安 Universe

🎧 既時尚又實用的開放式耳機
設計與舒適度:華為 FreeClip 耳機採用獨特的設計,形似耳環,讓人不易察覺其為耳機。提供紫和黑兩種顏色選擇。每個耳機僅重 5.6 克,輕巧的設計使長時間佩戴依然舒適。


👂 使用簡便與衛生
維護簡單:開放式設計避免耳機深入耳道,更易於清潔,且不易積聚灰塵,相比入耳式耳機更為衛生。


🏃 適合運動時使用
穩定性:儘管對於劇烈運動時耳機的穩定性有所顧慮,但通常耳機能穩固佩戴,不易滑動。然而,在耳朵出油或出汗的情況下可能會有滑落的風險。


🔊 聲音品質評估
音質表現:FreeClip 配備了 10.8 mm 動圈驅動單元 (dynamic drivers),但不支援降噪。音質清晰,中高頻表現良好,但低頻較弱,可能不適合低音重的音樂類型。


📱 科技與操控
功能特色:耳機支援觸控功能,可進行播放/暫停和曲目切換,但不支援音量調節,對某些用戶可能不便。同時配備佩戴檢測,可自動暫停及恢復播放。


🔋 電池壽命與充電
續航力:耳機連同充電盒可提供長達 36 小時的使用時間,每個耳機能持續播放約 8 小時。有快速充電,僅需 10 分鐘即可獲得 3 小時的播放時間。

1 year ago (edited) | [YT]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