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與留言請到 FB (查老師 查叔坐鎮)
美國新時代基金會 www.facebook.com/groups/606681496086731/
如果這些內容對你有所幫助,請分享給親朋好友。
也歡迎透過「訂閱頻道」、「超級感謝」等方式來鼓勵我們😊
(小編)更新進度:
查叔自2012上課到2017年底 的賽斯書《個人實相的本質》,目前已完整上載到 YouTube 中。
同樣的更新內容已回貼到網站,這些網頁中會有當年相關讀書會影片查叔的電子發文,可回味有趣的內容 : www.newagela.net/category/personal-reality/
此外,查叔在2018上課的賽斯書《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也已完整上載到 YouTube 中。並回貼於 www.newagela.net
目前持續更新的是每周的「多次元創想遊樂場」線上活動,以及「賽斯工作坊」。
「賽斯工作坊」是在 LA 洛杉磯的實體課程,若在遠方想參加「多次元創想遊樂場」的線上活動,請到上面的「美國新時代基金會FB」留言給查老師。或是隨時來此頻道,必定會公布即時的錄音。
還有,典藏回顧的影片將貼到此頻道:
NewAgeLA 經典影藏 youtube.com/@NewAgeLA_Archived
***
【博客來書單】
個人實相的本質 ➜ bit.ly/3Hf3WJ7
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 ➜ bit.ly/4255ixX
賽斯早期課第1冊 ➜ bit.ly/3HtUr8U
賽斯早期課第2冊 ➜ bit.ly/3QWrsxU
賽斯早期課第3冊 ➜ bit.ly/41zNWto
賽斯早期課第4冊 ➜ bit.ly/402rYxI
賽斯早期課第5冊 ➜ bit.ly/3T8B0qs
賽斯早期課第6冊 ➜ bit.ly/3mP2fuk
賽斯早期課第7冊 ➜ bit.ly/3YI4ehd
賽斯早期課第8冊 ➜ bit.ly/3Fhvr38
賽斯早期課第9冊 ➜ bit.ly/3JxgbSj
NewAgeLA 查老師的賽斯小小電台
以下摘選出查老師在演講中,針對「不必去改變過去已經創造出來的結果,而是要用新的心思去創造新的結果」這一核心概念的講解部分。
這些段落清晰地闡述了賽斯思想中關於創造與改變的關鍵原則。
核心原則:用新的心思,創造新的結果
賽斯透過雙狹縫實驗的比喻,直接點明了核心的創造方法:
「你現在就不要去改,我以前早已經創造出來的雙狹縫的結果,而是你用你的新的心思去創造新的結果。」 [cite: 12:15-12:23]
行動指南:轉移焦點,而非改善舊有結果
這裡解釋了具體的做法,強調了「集中」與「創造一個新的」:
「而你要做的是什麼?**你要做的是,再去創造一個。**也就是你把你要的那個部分,用心的,以那個方式去集中。這樣的話,你就能夠把你整個的思維往另外一個方向去集中,而那個原來的結果呢,你不需要去改善它。」 [cite: 11:18-11:36]
背後原理:修補過去是困難的
賽斯解釋了為什麼試圖「修正」或「抹除」過去是事倍功半的,因為它已經成為你認知的一部分:
「我們如果要去把以前的東西,我怎麼樣把它救回來,怎麼樣變成讓雙狹縫不要有縫、不要有兩條線,那個相當困難...你不需要再去修補以前的事情,但你可以創造新的事物。」 [cite: 13:18-13:23, 13:08-13:10]
實踐方法:專注於你「想要」的
最後,賽斯給出了最直接、最簡單的實踐建議,將能量從「不想要的」轉移到「想要的」事物上:
「你必須專注在你想要的東西,不要再擔心我在哪裡...如果你專注在你想要的東西,那麼你就會創造出那個東西出來。你可以學會專注在你想要的東西上,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cite: 30:24-30:26, 30:41-30:48, 30:49-30:51]
總結來說,賽斯的觀點是:與其耗費心力去對抗或修正一個已經成形的、不滿意的現狀(無論是身體疾病還是生活困境),更有效、更簡單的方法是將你的意識焦點完全轉移,開始專注並用心去創造一個你真正渴望的、全新的結果。
5 days ago | [YT] | 7
View 0 replies
NewAgeLA 查老師的賽斯小小電台
創想遊樂場:療癒與創造的內在力量
第一部分:前言與主題介紹 (00:00 – 00:56)
00:00 – 00:24: 主持人開場,歡迎聽眾並介紹本期主題,邀請查老師分享。
00:24 – 00:56: 查老師感謝主持人與聽眾,並說明本期將探討療癒、解決困難以及創造力等相關主題,這些主題也與創想遊樂場的創造性方法有關。
第二部分:ESP 課程內容:自性如來與療癒 (00:56 – 03:34)
00:56 – 01:17: 引用 1970 年 11 月 10 日的 ESP 課程內容,作為今日課程的基礎。
01:17 – 02:08: 探討自性與肉體形象的關聯,以及更高本體(如來或自性)如何在夢中幫助我們療癒身體、激發創造力。
02:08 – 02:41: 強調細胞的新陳代謝與身體的更新,我們的身體每七年就會完全更新一次,這個過程並不需要我們的有意識的參與。
02:41 – 03:34: 說明身體形象的形成,以及我們如何透過信念創造出有缺陷的身體部位,例如膽囊問題。
第三部分:雙狹縫實驗與意識創造 (03:34 – 05:45)
03:34 – 04:32: 透過楊氏雙狹縫實驗,說明觀察者的意識如何影響實驗結果,原本呈現頻譜分佈的原子電子,在被觀察後會呈現干擾後的兩條線。
04:32 – 05:45: 進一步解釋,即使沒有直接觀察,僅僅透過想像或意念,也能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只是影響程度較弱。
第四部分:量子場、可能性場與內在行動 (05:45 – 08:34)
05:45 – 06:43: 介紹量子場、可能性場與內在行動場的概念,說明我們的物質世界是如何由意識與能量所構成。
06:43 – 07:42: 強調意識焦點的重要性,我們的專注力在哪裡,創造力就會在哪裡展現。
07:42 – 08:34: 說明我們不必去改變過去已經創造出來的結果,而是要用新的心思去創造新的結果。
第五部分:療癒與創造的實踐方法 (08:34 – 10:46)
08:34 – 09:47: 提出療癒的關鍵在於放下對疾病的專注,轉而專注於自己想要創造的健康狀態。
09:47 – 10:46: 鼓勵聽眾相信自己內在的療癒能力,並善用自己的創造力來改變現狀。
第六部分:《異星入境》電影啟發:群體合作與創造力 (10:46 – 13:11)
10:46 – 11:43: 透過電影《異星入境》的例子,說明群體合作在創造性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我們的人生是如何與他人相互連結、共同學習。
11:43 – 13:11: 探討排列組合在激發創造力上的應用,並鼓勵聽眾善用群體的力量來擴展自己的可能性。
第七部分:療癒與創造的內在力量 (13:11 – 15:42)
13:11 – 14:14: 強調相信內在自己(如來、自性)的重要性,並讓這個偉大的存有來療癒我們的身體。
14:14 – 15:42: 說明我們的內在存有並沒有我們所認為的煩惱與限制,它可以輕鬆地消除我們身體的障礙。
第八部分:召喚自然療癒師 (15:42 – 17:01)
15:42 – 17:01: 介紹自然療癒師的概念,當我們願意接受幫助並召喚他們時,他們就會前來協助我們。
第九部分:疾病的象徵意義與信念的力量 (17:01 – 19:19)
17:01 – 18:03: 探討疾病的象徵意義,以及我們如何將疾病視為一種邪惡的象徵,並因此創造出更多的恐懼與疾病。
18:03 – 19:19: 強調信念的力量,我們如何透過改變信念來擺脫疾病的困擾。
第十部分:前世今生與關係的延續 (19:19 – 21:50)
19:19 – 20:20: 透過一位學員的前世回溯,說明前世的經歷如何影響今生的選擇與關係。
20:20 – 21:50: 探討人際關係的延續性,以及我們如何與過去的親人、朋友在今生再次相遇。
第十一部分:結論與展望 (21:50 – 22:37)
21:50 – 22:37: 總結本期內容,鼓勵聽眾相信自己的內在力量,並在生活中實踐療癒與創造。
5 days ago | [YT] | 2
View 0 replies
NewAgeLA 查老師的賽斯小小電台
(小編代貼:查老師在 WeChat 發表的 2025/10/2) 談一下⋯psyche⋯
古希臘神話非常美麗的女神,賽姬(Psyche),常被描繪成擁有蝴蝶翅膀的少女,是人類靈魂的化身。
除了神話希臘語中ψυχή」(psyche)是生命,該詞源自動詞ψύχω psycho,「吹」,吹的結束當然是吸,不然怎麼吹。
所以psychic 又是呼吸之意,我們的呼吸並不全然是我們操作,否則熟睡了誰在操作呼吸,沒有呼吸幾分鐘就再見了,可想而知呼吸中止症的精神原因可能是自我操作太強大了,而睡著就失去肉體覺知,也代表身體之中才有能感知力的⋯識、六入產生的受。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撰寫了Peri Psyches 《論靈性》認為
由於靈魂即是運動,(佛教十二因緣法的⋯行緣識,骨子裡佛學是多次元行動學) 因此需要一個解釋身體運動的原則。
動力可意想成能量、識能、電能、符合物理科學家發現的物質與反物質,由原子電子繞行二個象限的不連續性特性,所以具有能量就具有吸引力⋯
証嚴上師常說: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
識能的取得與電能的取得有相似性⋯
電阻會造成燃燒、阻斷。沒有決斷性,或左右為難的遲疑是一種電阻,恐懼、憂鬱,失去信心也是強烈電阻。
絕緣不能充電,代表完全自我操控,失去由衷感受或願望。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率性即自性或自發性,則像銅、銀並無電阻,可是請問誰真敢全然率性而為?無揀擇就是道。信心鉻:至道無難,唯嫌揀擇的莫愛憎。
亞里斯多德的「三魂說」(覺魂、生魂、靈魂)在19世紀之前主導著心理學領域。在亞里斯多德之前,亦有一些希臘文獻使用較不精確的方式來描述「靈性」一詞。
佛洛伊德對此三個部分本我、超我、自我。原本的用語為「das Es」(它)、「das Ich」(我)和「das Über-Ich」(超越-我)。或
榮格使用「Psyche」來指「靈性」,表示心理過程的總體。
那麼psyche是什麼?
金剛經諸相非相後的真相⋯就是如來,
如來是:任何形相的如其所來的投射者。
佛教的⋯法報應三身的報身,
報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投報者。
金剛經中的四句偈⋯
最美的選擇可能是⋯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但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為什麼要見如來?不是朝聖而是⋯
從非相見到真相!
為什麼要見真相?
因為任何的物質都不是連續性的,只有Psyche那個吹者才是連續的。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隨順自由自在,安心信心的率性的自己,阻抗最小,能量最大,身體最健康⋯內在使用的工具當然,人生最豐盛。家庭最幸福。行動最有效且有力。
我這次旅行有幸認識最專業的藝術家與評論老師,一個藝術家或創作者,如果從由衷的深刻感覺,尤其已經顯化在腦海浮現的畫面、人物去表達,此畫會具有非時空性的能量,吸引觀注,具有永恆性。
這位老師在指導我們伙伴購畫的一段話,也深深吸引我。
真正的吸收力法則是能生萬法的自發性⋯由衷感受的率性。
而能量的取得是那希臘賽仙子的翅膀⋯
1、您最喜悅的事⋯
2、沉思冥想,甚至夢⋯
3、強烈的願望心願
4、記得曾經的成就和喜悅,
記得意不要比記失意少,
5、旅遊接近大自然、尤其是水類的大海、大湖或者大森林。
6、明火把⋯火代表能埸
7、微曬太陽,義大利歌曲的可愛的陽光,我們的野人獻曝。
8、漫步、洗澡、上廁所、洗澡,放鬆自己。
9、沒事打個坐,不是四禪八定而是簡單的自我放鬆。
10、接近快樂成功的朋友,或廸士尼樂園,因為能量會染色。近朱者赤。
11、只有和平帶來和平,戰爭不會帶來和平。
12、強烈暗示,給自己過去成功的暗示。
接受所有發生的事情,因為那是您創建的舞台,要表演何必打舞台?
13、相信一定有改變的可能,而且也已經完成了,像畫家,不是完全的構圖如何畫畫?
14、別在崇拜任何他人,把您的感受放在所有上師,老師之上,因為您有唯一的獨特性必須自己啟動識能,由別人輸電只能暫時,讓自己的車子發動才行,別人推不會走遠!不能永遠依賴別人。
六祖:迷時師渡,悟了自渡。
15、連您自己神也不必卑躬屈膝,因為您是他的主人,代他完成物質化,其實就簡單的信任,幫您的如來完成⋯諸法如義。
諸法如義至少有二層意義⋯
一是已經完成才能如義
二是被定義的pattern 模型!
3 weeks ago | [YT] | 19
View 0 replies
NewAgeLA 查老師的賽斯小小電台
(查老師分享在 WeChat:2025/9/30)
有關徐志摩給我的感覺⋯
盧老師提到國王學院本來的規則是⋯
不是學生不能進入。
當年的徐志摩不是正式註冊生為什麼能進入?
原來答案是:徐志摩曾於1921年至1922年間前往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當訪問學生,研究政治經濟學。 他是在當年劍橋大學教授,著名教育文學家狄更生Dickinson的推薦下成為特別生,所以是劍橋大學特別生,在劍橋二年。
寫下了著名的詩篇《再別康橋》。
為什麼輕輕的走,又輕輕的來?
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純粹個人親身到場的感覺是,人生在世可比如心智的充電。強烈感受自然會成為潛意識的完形力量。
有如手機充電,充飽電了,就拿走了,充電器都放在原處。到達了自動變成另一狀態或頻率,必然會離開,像人生的生與死。
情緒是能量emotional energy, 是electronic energy, 到達與離開屬於宇宙定律,小的像我們到康橋。明天早上就要離開。
---------
佛教的輪迴轉世,或四果就是到達與離開。
---------
這或許是珍惜當下的另一重要含義,有一天離開現在的狀態,是永遠回不來現狀,一個領悟者回不到原本的未領悟狀態,一個離開輪廻的人,回不去原來的世界。轉世也不行。
---------
佛教的欲、色、無色三界二十八處的能埸區分,必與像光頻的波長區分有關。 結婚後一天的感覺了解,沒有辦法回到前一天的未婚情緒感受。
---------
外境、美麗風景,旅遊的確改變並填補我們的情緒能場的利基Niche,好比劍橋大學的特殊氛圍⋯ 一片雲彩,充滿利基,揮一揮手,感謝與再見,未知成已知,無明已緣行,我們選擇並創造了行程,雖然帶不走外在環境,但外境已經成為本體心智本來未知的一部份。行動構成本體,行動帶來能量,行動帶來更多行動的品質深度。 此時感覺
我揮一揮手,沒有偷走您畫雲彩的LV包,康橋的美,還給康橋,人生的環境,像夜𥚃的夢,還給自己的夢仙,是不是特別有喜悅⋯哈哈
3 weeks ago | [YT] | 47
View 3 replies
NewAgeLA 查老師的賽斯小小電台
1. 根據賽斯的說法,「親本 (Parent Fragment)」最貼切的意思是什麼?
3 weeks ago | [YT] | 11
View 0 replies
NewAgeLA 查老師的賽斯小小電台
4. 當你陷入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不夠好」,或羨慕他人的天賦時,賽斯關於「親本」的概念會如何溫柔地提醒你?
3 weeks ago | [YT] | 18
View 1 reply
NewAgeLA 查老師的賽斯小小電台
3. 如果你的人格是一個由「親本」投射出的「片段」,根據這段教導,這究竟意味著什麼?
3 weeks ago | [YT] | 9
View 1 reply
NewAgeLA 查老師的賽斯小小電台
2. 賽斯用「樹」與「木板」來比喻。這兩者最大的不同點,對應到「人格片段」的獨特性是什麼?
3 weeks ago | [YT] | 11
View 0 replies
NewAgeLA 查老師的賽斯小小電台
賽斯書早期課(第九節)中「親本」是理解賽斯思想中「人格結構」的關鍵之一。
「親本 (parent)」指的是一個意識或人格的「源頭」或「母體」。它是一個更廣闊、更完整的存在,而從這個源頭中,可以分化、投射出新的、看似獨立的人格。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層次來解析:
1. 「親本」的核心意思:源頭與傳承
參考植物學概念(父本、母本)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比喻。它的重點在於:「親本」是提供所有遺傳訊息、創造下一代的源頭。
父本/母本 (親本) → 提供基因 → 子一代 (後代)
同樣地,在賽斯的意識觀中:
人格的親本 (Parent Fragment) → 提供了所有的潛能、特性與能量 → 新的人格片段 (New Personality Fragment)
所以,「親本」就是那個「生出」或「投射」出你當前人格的、更廣闊的意識。這可能是你的「存有」(Entity) 或靈魂,也可能是你某一個面向特別突出的前世人格。
2. 賽斯的核心對比:人格 vs. 物質
這段文字(賽斯早期課第九節)的精髓,在於賽斯用一個絕佳的對比,來解釋「人格片段」的獨特性:
物質世界的例子(減法創造):
親本: 樹。
片段: 木板 (顯靈板)。
特性: 木板是從樹來的,但它失去了樹的很多特性。最關鍵的,它失去了「成長」的能力。這是一種特性減少的過程。
意識世界的例子(全像式創造):
親本: 一個更完整的意識體 (例如你的靈魂)。
片段: 現在的你 (這個人格)。
特性: 你雖然看似是「親本」的一個「片段」,但你完整地繼承了親本所有的特性與潛能(情緒、智慧、創造力等)。你從來沒有減少任何特性。
這就是兩者最大的差別。你不是你靈魂的一個「劣化版」複製品,而是一個擁有源頭全部潛能的、全功能的「全像式投射」。
3. 「親本」與你的關係:你未被刪減,只是忘了如何使用
這引出了最溫暖、也最具哲思的結論:
"A personality fragment has all the properties of its parents inherent, though it may not know how to use them."
(人格片段有其親本所有的遺傳屬性,然而,它可能並不知道如何利用它們。)
這句話完美地呼應了您之前提供的講座內容。講座中提到:
「你所要的本來就有了。」
「你早就有了。」
「心想事成缺乏的是能量,而不是能力。」
「親本」就是你內在那個「早就有了」的寶庫。 你之所以覺得自己匱乏、無力,不是因為你被創造時「偷工減料」了,而是因為你暫時「忘記了」如何去使用那些你與生俱來的、繼承自「親本」的龐大能力與能量。
結合講座內容的理解:
(查老師講解賽斯資料2025-09-21:特性組織操控和應用能量 )
在您提供的講座錄音中,老師提到我們內在有很多不同的人格,例如前世是好色的男人,這一世可能變成保守的學者。
那個「好色的男人」的人格,就是你內在的一個「親本」片段。
他所代表的生命力、性能量、對感官世界的探索欲,這些特性並沒有消失。
它們完整地被你繼承了,只是在這一世,你選擇用不同的方式去「組織」、「整合」或甚至「壓抑」這些能量,來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生命體驗。
總結來說,「親本」就是你的靈魂根源。它向你保證:你不是一個殘缺的碎片,而是一個完整的種子。這顆種子裡,蘊含著長成參天大樹(你的親本)所需的一切陽光、雨水和基因。你的任務不是去外面尋找不存在的東西,而是向內探索,學習如何讓這顆種子發芽、成長。
3 weeks ago | [YT] | 3
View 0 replies
NewAgeLA 查老師的賽斯小小電台
賽斯心法:特性、組織、操控與應用能量
第一部分:能量的本質與宇宙的創造
能量是什麼?
能量是能行動的動量,是構成身體與萬物的基礎(原子、電子)。
能量即是「電」,具有傳遞訊息、智慧、觀念的特性,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能量具有記憶,個人的思想、感受都會被烙印在電的領域裡。
能量的累積:每一世的經驗都會化為永恆的能量親本,儲存起來。
宇宙(一切萬有)的創造法則
無明緣行: 一切萬有因發現「尚不存在」或「未被體驗」的部分(無明),而出於興趣與擴展的需求,產生了行動(行)。
行緣識: 行動必然會聚集或創造出對應的意識(識)。
識緣名色、六入、觸、愛、取、有: 意識進而塑造出個體的形式(名色)、感官(六入),並透過感官與世界互動(觸),產生體驗與創造(愛、取、有)。
這個創造過程解釋了為何世界有各式各樣的生物與人格,都是為了填補宇宙的「間隙」(niche)。
第二部分:個人實相的「PATTERN」與能量的運作
個人獨特的能量模型(Pattern)
每個人出生時都帶著一個獨特的「模子」(Pattern),這是你此生行動與能量運作的藍圖。
這個 Pattern 是基於你靈魂的「無明」(渴望體驗的部分)所設定的,你的人生早就「成了」,只是需要透過時間和行動去經驗它。
能量只有在符合你的 Pattern 時才能被你有效吸收和作用。
因此,無需羨慕他人,因為他們的 Pattern 不是你的,你所需要的一切早已在你自身的設計藍圖中。
如何與能量連結並充電?
自發性與由衷的感覺: 跟隨你由衷的願望與自發的衝動,因為那是能量在引導你走向你的 Pattern。
堅信的力量: 當你堅信某件事時,你就處在自己的 Pattern 中,此時會為內在能量敞開大門,恐懼消失,能量通路暢通。
自我的放鬆: 在洗澡、散步或靜坐時,當自我控制放鬆,內在的能量就能自然流入,帶來靈感與補充。 睡覺也是一種重要的能量補充方式。
第三部分:多重人格的整合與能量的組織
內在的多重人格
我們的內在包含了許多過去世的人格(親本),這些都是我們能量的一部分。
例如,你現在是女性,很可能是因為前幾世多為男性,內在同時擁有這兩種能量特質。
內在的衝突、猶豫不決,往往源於這些不同人格之間的能量掙扎。
能量的組織與自我的角色
人生的核心問題在於「能量的組織」,而非消除。 痛苦、哀傷等負面情緒也是能量,無法也不需消除,關鍵在於組織與轉化。
自我的真正功能: 自我不是要被放下或消滅的,而是作為一個「組織者」、「操作者」和「融合者」。 自我的角色是整合所有內在人格的資訊與能量,並將其物質化,實現創造。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真義: 「無所住」指的是不執著於任何單一的人格或信念,允許所有內在能量流動;「生其心」則是由自我來組織這些能量,做出創造性的行動。
第四部分:實踐與結論
回溯前世的正確態度
了解前世有助於理解,但若缺乏整合能力,沉溺於過去反而會帶來毀滅。
重點是利用所有過去的經驗(親本),來服務並圓滿「現在」的你。
心想事成的真相
心想事成並非憑空許願,而是與你的 Pattern 緊密相關。
如果願望在你的 Pattern 裡,它必然會實現;如果不在,則無法達成。
生物界的本能就是最佳證明:蜻蜓生來會飛,鯊魚生來長壽,椰子蟹生來就有強大的鉗,它們的能力都內建於其 Pattern 中,無需「相信」。
最終心法
回歸自己的本質,專注於個人的 Pattern 與行動方向。
你所需要的一切早已具備,缺乏的只是能量,而獲取能量的關鍵在於「組織」好你內在的所有面向。
放下對好壞、聖潔的批判,因為所有經驗都能轉化為能量,如同發電廠不挑剔燃料一樣。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本質是自我控制的放鬆,讓圓滿的能量得以流入。
3 weeks ago | [YT] | 3
View 2 replies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