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childhood, it is simple to be happy; in adulthood, it is happy to be simple. 欣賞「踏雪尋梅」一詩曾說到:「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笑撚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美學家常說,這世上並不缺美,而是欠缺去發現而已;身旁俯拾可得的美,就是一種價值及一種快樂,端視能否靜下心來品味。免費「訂閱」一下,也能同步共鳴。
面對現代工商社會的壓力不小,就如韓劇「商道」所呈現處處欺詐、忌妒事件之多,加大了人的不快樂。我想到西諺的警語像:「There are two sides to every question.」,與「塞翁失馬」的故事類似,通常能直接領悟,但不太好再分析。沒錯,事情總是多層面,也許正是我一直尋尋覓覓要找的那一好方法呢?擴而言之,我發現了與其再糾結在「方法論」上,似不如在對象上「範疇論」改變。簡單的說,我想主張順著人性大膽去攀比心靈財富吧,那兒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限資源,完全不用顧忌人性忌妒的險惡。例如:「愛」、「善良」,在華夏優質傳統裡也常見為家族傳世至寶呢。
幽默與悲壯
#微博积分捐赠#【一次次的小小善举,便有了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我参与了百万森林计划第一期积分捐爱心活动,获得项目证书,快来参与传递一份爱心吧 t.cn/A68cPuIq
在善意的“双向奔赴”中,每个普通人都如星辰,微小但释放着自己的光芒,交织成灿烂的星河——————愿你是那追光的人也身披光芒t.cn/A68cPuIq
森林之美,美在葉之新綠、芽之抽條、樹之茂盛,值得細細品味呢,是不?
#aesthetics #与大自然相遇 #治愈系森林 #温柔的森林 #森林的味道
5 months ago | [YT] | 1
View 1 reply
幽默與悲壯
有人說,為何特別喜歡傍晚?因夕陽西下後的黑夜,緊接著不就是黎明了嗎?
面對黃昏下雄偉的雪山山脈時,我正學著感受中。
随手拍 人生#aesthetics #夕阳西下几时回 #一抹夕阳美如画 #只是近黄昏 #美丽的黄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5 months ago | [YT] | 2
View 1 reply
幽默與悲壯
#生活手记[话题]##
校園裡尋禮一番,一直沒完全理會的校訓。「誠樸精勤」的校訓,演譯深一點說法是「誠樸」為德業之綱領,「精勤」為進修之準繩;然誠必樸矣,精則勤矣;相資相濟,相輔相成,庶可蔚成卓爾之學風。這是創校校長的膺膺期許,為維護前身為台中農專轉型的校風不變。
走著走著的校大門也過四十多年,終於明白了,應該也是可簡單點說「勤能補拙」就好了?其實它一直盯著德行不就是「有志竟成」?而「有志竟成」便是自古許多偉人成功的密碼;終於頓悟了一點「誠樸精勤」的校訓,似不遲吧。日常分享 人生#学校[话题]# #教育是个难题[话题]# #母校承载了多少回忆[话题]# #记忆里的校园[话题]#
5 months ago | [YT] | 2
View 1 reply
幽默與悲壯
「新飛亞蘭」升級版,讓嶄新的露營車搭配桂竹筍原鄉特產文化季隆重開業
「新飛亞蘭」,配合原露營區提升露營「森」活,利用台七甲旁的原餐廳部廣場腹地,策略聯盟伙伴不惜重金再添了12部新穎鋁合金「露營車」。營區就在茂安村泰雅路5段46號,即將在2025年4月配合桂竹筍原鄉特產文化季隆重開業了。
「新飛亞蘭」新規劃完成的這一處籠罩在大山茂林濃濃芬多精(空氣維他命)下,滿滿熱情就想迎接舊雨新知,一享露營另類的樂趣。露營車是提供您多一種的選擇,尤其對偶一遠離城囂,想一擁大山親近大自然,光是呼吸一下清新空氣,便是無比舒暢;森林專家科學調查每立方公分含微塵量城市街道與森林中比20000:500,足證戶外休閒對身心健康的強效性。此地露營車更能讓首次露營者有著別有洞天的感受;人生本就有體驗事物的好奇心,體驗一下懶人露營,「新飛亞蘭」正期待能與同好逐光而行,以自然為家。
「新飛亞蘭」新老闆泰雅族語「拉芒」,親切熱情、幽默風趣。一心想把這純厚泰雅人情味保留,相當重視原鄉文化的緊密結合。適值泰雅部落每年四月新鮮美味的桂竹筍盛產期,趕在原鄉特產文化季前隆重開業,可說適得其所。尤其將入春夏變暖之際,大山海拔590m的高度正值涼爽宜人,空氣特別的清淨,一享寧靜的渡假慢活最佳選擇呢。
「新飛亞蘭」新開業,除了隆重配合桂竹筍原鄉文化季外,因與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門票收費站只20分鐘車程,若想一探鳩之澤美人湯及趕早翠峰林道沐浴朝陽日出,本「新飛亞蘭」更有近水樓台的便利優勢喔;眾所周知,原露營區早已成為全國露營族攻太平山的不二首選呢。#
「新飛亞蘭」,宜蘭縣大同鄉茂安村泰雅路5段46號(台7甲線11.5KM處)
手機&Line: 0932210290(老闆「拉芒」熱情囑咐,訂房開幕優惠專線全年無休,24小時接線不斷訊服務)
「新飛亞蘭」座標:24 32'19.3"N 121 27'20.8"E
5 months ago | [YT] | 1
View 1 reply
幽默與悲壯
中國大陸和台灣植樹節都是新曆3月12日孫中山逝世紀念日當日(國父逝世紀念日)。因他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早倡導植樹造林的人之一,他在1894年的《上李鴻章書》中即提出「急興農學,講求樹畜」,以之為中國強大之策。令人懷念的偉大遠見,歷久彌新。#aesthetics #历史的见证者 #致敬过去展望未来
5 months ago | [YT] | 1
View 1 reply
幽默與悲壯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感人?
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 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而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 不過李白在這裡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
想著、想著,看到了月圓,特別的有味呢!随手拍 人生(原攝:瀨皮珍)
5 months ago (edited) | [YT] | 1
View 1 reply
幽默與悲壯
領會閱讀的探索旅程,分享生活的點滴
好笑,過去越想充實點生活卻發現瞎忙居多,孟子曾說「充實之謂美」,那生活充實要怎樣做呢?譬如說,想把閱讀這件休閒放輕鬆點,結果常不能如願;尤其當我寫新詩時最易被周圍的干擾。有時也嘗試躺在床上或去戶外樹下思索,終於領會了塑造安靜和溫馨的環境,對閱讀能不能營造出是一趟奇妙之旅很關鍵。
作家三毛寫過許多吸引人的生活點滴故事,也曾說過她最喜歡躺著閱讀。我也嚐試過,不再管從小教育不能躺著閱讀會傷眼。果然慵懶的骨頭戰勝了,躺著聽書或欣賞文章似較易放鬆。例如:看到了馴鹿群為何圍著圈圈繞的視頻,方知原是為老弱幼鹿的保護,並稱這種有愛的畫面簡直美到炫爆了。我很認同,放輕鬆閱讀(安靜和溫馨的環境),對於領會感動較能貼切;這在我花了多年細心抄寫每首唐詩及宋詞三百後,就覺得特敏感;尤其每首還能硬瞎扯一則新詩呢,這樣子的閱讀算深厚的探索了吧?
我的感觸更是,寫作是一種深思的練習,尤其每當想查點什麽時更是一趟趟的愉悅的探索之旅。寫作不免伴隨閱讀及苦思等種種心靈的享受,我越來越認同了。不只自古有名的文人多半業餘性的自愉,這讓我也敢執筆論述一些沉澱三十餘年研究的主張;並且我家有兩位文學本科專業人士,讓我有股想迎頭趕上的衝動。
篇之外,突然也想分享生活的點滴;我竟自行修補好了鋼牙套的小確幸。故事就在前一晚刷牙時,十年前曾蛀過的左上大臼齒安裝鋼牙套忽脫落;想不到一早吃藥時又發現該大臼齒側邊又斷裂了五分之一裂片,這下心急了,若這顆主力咬合的牙套沒可粘上的著力點就麻煩了。急於外出才想到228連假齒模店沒開,擔心起這幾天該怎辦?靈機一閃,自助人助,何不試試兒子以前買的瞬間膠。試了幾回套上大臼齒方位才敢上膠;最後成功套上感覺有點小確幸。這種靈機一閃的幸運感覺真好;我覺得這也算一段生活充實的快樂,有必要記錄下來分享。女兒戲說,醫師交待不能喝酒,但「可以吸食強力膠」。我心裡滿是微笑,當它是讚美。
舊僚同事傳來瞎抱怨,說行程滿檔 ,等等教會要聚聚,明日又要跟同學聚餐,再來後天排了礁溪泡泡湯;戲說簡直比上班時還要忙碌 。我羡慕,跟他說這是生活充實,引證「充實之謂美」,強調孟子說的。得到的回應是如此優雅,「玩樂也被你說得這麼有生活水平?」,是的,我覺得,能與人分享生活的充實不只是一件快樂的記憶,縱然不起眼的點滴,閱讀起來都算滿滿的探索之旅,不算純無聊打發時間吧?#
5 months ago | [YT] | 1
View 1 reply
幽默與悲壯
論天人合一與活著做自己
林語堂說過:「人生不完美是常態,而圓滿是非常態」,這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也吻合;「人生是苦」,任何一絲快樂都是幸福,都要珍惜它。這天一大早醒來忽然發現我已退休了,無需趕著上班陪笑(禮貌)或裝嚴肅(謹言慎行),竟有輕鬆的感覺。也許至今才懂一點也不算遲吧;這種不用那麽辛苦、真正「活著做自己」的心情也算「天人合一」否?
談天人合一,這應並不難懂的古哲學思想,只是現有點被人濫用。記得研一時在隔壁的環工系選修環境影響評估(EIA),因評估因子涉及美學,其中一小項便是天人合一。客座講師是省環保處的高階主管,歎口氣說那是什麼?扯定義在台灣仍爭議中尚沒定論,連當講授的他也還沒搞懂呢。我本來想提問,還沒定論是一回事,至少講師也給個說法吧?因我當時主攻森林美學正受陷入無法脫身。
我一直覺得可把天人合一弄得不複雜,簡單理解了物質與精神的一致便是,猶如被景區吸睛一樣。而在古中國哲學思想裡較深奧難懂的還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等,似無一不能化繁為簡。因而類似詞義內容便有:天人相應、天人感應、天人相分、天人合德、天人和諧等等都是吧。我就非常認同,人生理想若能經常處於天人合一、物我一體、內外原無判隔,就是簡單快樂一件了,尤其領悟了林語堂的幸福四件事,件件都是享受;進階點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更算吧。
近35年過了,我很高興可對自己認真地說,今起「活著做自己」了,享有這種輕鬆心情無論什麽時候開始都不嫌遲。當生命無需辛苦扮笑或緊張兮兮,這種輕鬆就達「天人合一」;我似只是簡單的投入而已。若在EIA來說,目標物的審美,若有吸睛的因素都需列進衝擊(impact)的考慮,顯例如風景區的評估。
更有趣的是,在我們華夏底層文化中道家來看,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聽說與印度文化裡的梵我合一(Moksha),似不謀而合。而我自己想主張的則是更簡單迴避掉林語堂所說的不完美人生吧?那到底是什麽快快講?我催促自己加工再思索,那不就是不用扮笑或窮緊張而已嗎?偶爾想到要珍惜的剎那間,似就回應了佛家:「人生不能擁有,只是路過」,這是真的嗎?好像越老才越覺得是。#日常分享[超话]#aesthetics #自我的探索 #人生是自己的 #
5 months ago (edited) | [YT] | 1
View 1 reply
幽默與悲壯
人越快樂,免疫能力越好
最新美國的醫學研究指出,人的情感及心理潛力巔峰是60-70歲。這是真的嗎?光聽就樂。眾所周知,健康是人們最關心的事情;尤其流感及疫情期,能增免疫力,誰聽了不開心?簡單快樂如香港四大才子蔡瀾所說口腹之慾才是最基本,我想沒人反對。但若細品蔡瀾的人生觀不只是「食色性也」這麽簡單而已,發現他一生執著於「使別人快樂」,把「苦悶吞下肚」就很不一樣。而林語堂所說幸褔四件事,也是令人省思很久的。
最近我收到了一張有趣的梗圖,蠻有意思。「陽光、睡眠、運動、飲食、自愛」,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醫生?在個人養病一年多來似完全能感受到,我覺得有義務順便推廣一下。陽光及運動是吸收維他命D的關鍵,國人普遍維他命D缺乏致影響健康而不自知。經長期專注少量多餐及充分睡眠後,我才知生活品質原來要這樣才叫做享受,後悔過去的生活節奏太緊張了。「自愛」明顯就是自尊心、自負的同義詞;作家三毛說:「自愛不要自憐」,我覺得再貼切不過了,也點出了一定要調整養病的態度,身心健康盡量能不麻煩人就不要,似會比較快活一點。
話說獨處讓我自由地思考,是一件快樂的事。回想1990年我研所畢業,正值台灣全面停伐的禁令,影響到林務單位縮編而致國家考試林業科曾一度停招,一時之間找不到未來的方向。轉型中的森林資源保育還是雛型未成熟,妄議自然保育會被當局者視為異類,學生時代的熱情一下子就被澆熄。我曾面對過劇烈的內心衝擊,正所謂「理想有多美好,現實就有多骨感」,例如:1989年投稿台灣林業雙月刊「合歡山上的螃蟹」一文。
當時剛從學校出社會,沒法看到了未來的自然保育的發展而困惑不已,只覺得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育的平衡是遙不可及的目標;而現在看來,又是杞人憂天了。但也非常珍惜那個時候曾經用力思辨及追逐過的夢想,算是一段美美的寬慰感呢。「追逐美」或「使別人快樂」,是我學生時代無意間的選擇,卻能緊跟著我近40年;驚訝這興趣竟仍濃厚,現在只求不讓它熄滅就算餘生的小宏願。
我的感想是,追求上述心靈的富裕,一般獲得了身心愉快會較踏實;若又對身體也能增強免疫力的話,那真一舉多得。而若到事事麻煩人,總會顯得老而無用或乞憐吧?沒錯,也感謝兒子不斷提醒,幸虧沒中風或老癡。還能利用養病期難得機會安靜寫作,有朝行有餘力也能使別人多少分享到一些快樂的話,那就更心滿意足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为自己喝彩[doge] 日常分享
6 months ago | [YT] | 1
View 1 reply
幽默與悲壯
改變攀比的對象,化解忌妒的方子
好棒的一句古語:「 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對我而言,成全他人的美德是頗高尚的情操。因人性本就喜歡比較,譬如說剛領了獎金本來正興奮,突發現同事領更多時,高興就突然降下來了?真是個好奇怪的心理。而心理學所說「攀比效應」,則是指說某項產品、服務或身份容不得自己跟不上時髦;這是商業廣告的最愛,越推越流行,暫時還沒想到好壞、對錯的問題。例:小孩子的新玩具永遠沒滿足的一刻猶如大人的新手機。
另外直接就聯想到,若由身份或利益差來看攀比的話,則易生忌妒的險惡及心理不平衡而不快樂;正向化解是努力爭取或看齊,例:「三人行必有我師」。而若負面的如生死一瞬間,比運氣的話呢?例如:2025/2/13台中新光三越12樓氣爆4死28傷不幸事件。當日11:19分我也剛路過惠來路及中港路口,11:33發生氣爆。比我更驚險的是停在百貨樓下等紅綠燈的車陣;而真正池魚之殃的澳門一家四代七口只是路過百貨公司的樓下就被飛落物炸到。可見,負面情緒也是可以藉攀比來舒緩的,難怪慈濟上人常勸人用:「好哩家在」的同體大悲來化解個人的憂疑懼的苦。我有點高興終於了解了一點點,如何化忌妒為欣賞的方子。
面對現代工商社會的壓力不小,就如韓劇「商道」所呈現處處欺詐、忌妒事件之多,加大了人的不快樂。我想到西諺的警語像:「There are two sides to every question.」,與「塞翁失馬」的故事類似,通常能直接領悟,但不太好再分析。沒錯,事情總是多層面,也許正是我一直尋尋覓覓要找的那一好方法呢?擴而言之,我發現了與其再糾結在「方法論」上,似不如在對象上「範疇論」改變。簡單的說,我想主張順著人性大膽去攀比心靈財富吧,那兒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限資源,完全不用顧忌人性忌妒的險惡。例如:「愛」、「善良」,在華夏優質傳統裡也常見為家族傳世至寶呢。
有趣的是,想故意分析攀比心理很是不易,但直接領悟卻可以;尤其是當我轉念到不同對象「範疇論」上時,讓我有重大發現的感覺而興奮不已。以「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無奈為例,若站在比「奉獻」上,再也不會去計較兄弟之間誰奉養長輩多少的問題了。因為有朝一日,為人子女的無論做了多少總覺得過去似還少做了些什麽?若能有這種感覺,縱然只是一丟丟,也都算是心靈富裕的人了,足以傳家。道理至簡,也不難理會,但還是會嫌自己太晚知道了,真是不滿足呢?
#生活小改变 #日常分享
6 months ago | [YT] | 2
View 1 reply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