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與悲壯

改變攀比的對象,化解忌妒的方子

好棒的一句古語:「 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對我而言,成全他人的美德是頗高尚的情操。因人性本就喜歡比較,譬如說剛領了獎金本來正興奮,突發現同事領更多時,高興就突然降下來了?真是個好奇怪的心理。而心理學所說「攀比效應」,則是指說某項產品、服務或身份容不得自己跟不上時髦;這是商業廣告的最愛,越推越流行,暫時還沒想到好壞、對錯的問題。例:小孩子的新玩具永遠沒滿足的一刻猶如大人的新手機。

 另外直接就聯想到,若由身份或利益差來看攀比的話,則易生忌妒的險惡及心理不平衡而不快樂;正向化解是努力爭取或看齊,例:「三人行必有我師」。而若負面的如生死一瞬間,比運氣的話呢?例如:2025/2/13台中新光三越12樓氣爆4死28傷不幸事件。當日11:19分我也剛路過惠來路及中港路口,11:33發生氣爆。比我更驚險的是停在百貨樓下等紅綠燈的車陣;而真正池魚之殃的澳門一家四代七口只是路過百貨公司的樓下就被飛落物炸到。可見,負面情緒也是可以藉攀比來舒緩的,難怪慈濟上人常勸人用:「好哩家在」的同體大悲來化解個人的憂疑懼的苦。我有點高興終於了解了一點點,如何化忌妒為欣賞的方子。

面對現代工商社會的壓力不小,就如韓劇「商道」所呈現處處欺詐、忌妒事件之多,加大了人的不快樂。我想到西諺的警語像:「There are two sides to every question.」,與「塞翁失馬」的故事類似,通常能直接領悟,但不太好再分析。沒錯,事情總是多層面,也許正是我一直尋尋覓覓要找的那一好方法呢?擴而言之,我發現了與其再糾結在「方法論」上,似不如在對象上「範疇論」改變。簡單的說,我想主張順著人性大膽去攀比心靈財富吧,那兒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限資源,完全不用顧忌人性忌妒的險惡。例如:「愛」、「善良」,在華夏優質傳統裡也常見為家族傳世至寶呢。

有趣的是,想故意分析攀比心理很是不易,但直接領悟卻可以;尤其是當我轉念到不同對象「範疇論」上時,讓我有重大發現的感覺而興奮不已。以「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無奈為例,若站在比「奉獻」上,再也不會去計較兄弟之間誰奉養長輩多少的問題了。因為有朝一日,為人子女的無論做了多少總覺得過去似還少做了些什麽?若能有這種感覺,縱然只是一丟丟,也都算是心靈富裕的人了,足以傳家。道理至簡,也不難理會,但還是會嫌自己太晚知道了,真是不滿足呢?

#生活小改变 #日常分享

6 months ago | [YT]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