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the official YouTube account of BBC News Chinese. 這是BBC News 中文的官方YouTube賬戶。
BBC News 中文
電影學者形容2012年是中國獨立影像的「強拆年」,有北京獨立影像展開幕影片放映不到半小時,放映廳遭拉閘斷電。13年過去,2025年,身在美國紐約的中國導演朱日坤也感受到了巨大壓力,他籌辦的首屆紐約中國獨立電影節(Indie China Film Festival)最終不得不停辦。從業者形容中國當局打壓獨立電影已形成「一種歷史」,手法沒變,工作「越來越嫻熟」。獨立電影最蓬勃時期,中國每年都有三大影展:「雲之南紀錄影像展」、「中國獨立影像展」,以及朱日坤的「北京獨立影像展」。但干預和監視也一直都有。當局會約談拍攝敏感議題的導演,電影人也會有默契地用流動的方式規避審查,比如在影展中加入拿到「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不斷轉移放映地方等等。閱讀文章:bbc.in/4rbAxnZ
2 days ago | [YT] | 2,208
View 684 replies
在亞洲地緣政治的各個火藥庫中,中日關係似乎從未真正平靜。就在2025年10月底,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韓國APEC峰會會面,剛就任不久的的高市當時稱,雙方談到兩岸問題,東京表達「兩岸關係維持良好」是維護區域安定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半個月後,一場中日外交風暴便席捲而來。高市早苗有關台灣的言論觸動北京敏感神經,而中國外交官強勢的「戰狼」外交回應進一步點燃雙方外交火勢。兩國本就脆弱的關係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這場風波的導火線可溯及高市早苗在日本國會答詢中提及,「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有分析稱,由於安倍晉三在2021年12月首次提出「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說法時已卸下首相一職。所以高市早苗可說是首位在任內發表「台灣有事論」的日本首相。閱讀報導:bbc.in/4nXDt54
1 week ago (edited) | [YT] | 3,758
View 2,200 replies
「有機會能看到一些平常無法在電影院上映的電影,我定是不會錯過這種機會。」時隔20年,跨境觀影潮重回市場。除了經典文藝片、國際電影節放映之外,《鬼滅之刃》、《鏈鋸人》等被大陸觀眾戲稱為「不可能在中國上映」的商業片亦吸引很多中國觀眾專程前往香港觀影。今年8月起,在抖音、快手、微博、小紅書上,分享如何在香港影院購票觀看《鬼滅之刃》的貼文動輒收穫過千條互動。「去香港看更多電影、去看自己愛看的電影」逐漸成為部分中國觀衆的共識。有影迷指出,在香港的觀眾普遍更「尊重銀幕」。遲到、接電話、睡覺、錄影等常見於大陸影院的行為,在香港甚少出現。實際上,香港政府確實在推動發展電影旅遊產業。根據地方媒體報導,2019年和2024年,香港政府分別向電影發展基金注資10億和14億港元。閱讀報導:bbc.in/43wGrWE
3 weeks ago | [YT] | 2,710
View 879 replies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結束了為期四天的閉門會議後於23日下午發佈會議公報。其中通過了「十五五」規劃的建議稿,並對中共高官群體中央委員會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整肅。四中全會共開除14名中央委員及候補委員黨籍,同時將11名候補委員遞補為中央委員。兩項人數都創下中共全會紀錄。評論指出,根據出席人數、被開除的人員名單、以及候補升任中央委員等信息,凸顯出總書記習近平「反腐有功,政工代替軍功」。然而他的「反腐」似乎遠沒有完成。此次會議正值中美貿易戰的關鍵時刻,是經濟政策制定的關鍵點,並可能為迎來習近平第四任期鋪路。閱讀報導:bbc.in/4hqYTWw
4 weeks ago (edited) | [YT] | 1,766
View 639 replies
習近平「打虎拍蠅獵狐」被認為深切迎合了中國民眾深入骨髓的清官崇拜,以及漫長的文官傳統中,累積的對貪腐的深惡痛絕。借助這種民意基礎開啟的反腐運動,為習近平建立了第一波政治聲望,也成為他區別於胡溫乃至江澤民的獨特執政風格。不過,數據揭示一個事實——在習近平開啓「反腐風暴」12年後,中國當下正處在一個聲勢更大的反腐浪潮之中。以至於在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上,需要確認的落馬中央委員總數可能創紀錄。一個問題浮現:十餘年後反腐高潮再起,這次有何不同?更關鍵的問題是:多年來高壓反腐後,為何腐敗更盛?閱讀報導:bbc.in/3KVZRho
4 weeks ago | [YT] | 3,148
View 1,600 replies
在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加劇之際,中國公佈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4.8%,為一年來的最低增速。相比之下,中國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長5.2%,第一季度增長5.4%。中國國家統計局表示,今年前九個月,中國經濟同比增長5.2%。北京將2025年全年GDP增長目標定在「5%左右」。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稱,GDP增速下降「主要是外部環境複雜嚴峻、國內結構調整壓力較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經濟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沒有變」。中國近期對稀土出口實施了全面管制,稀土是生產高科技消費電子用品和軍工製品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此舉動搖了中美之間脆弱的貿易休戰。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他預計本週將在馬來西亞與中國官員會面,以緩解緊張局勢,並安排特朗普(Donald Trump)與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晤。中國上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其中3D打印、機器人和電動汽車製造業表現最為強勁。在第三季度的經濟數據公開之際,中國領導層正在北京召開中共四中全會,討論2026年至2030年中國的經濟藍圖。
1 month ago | [YT] | 1,016
View 943 replies
諾貝爾獎得主、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週六(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楊振寧被視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1956年,他與同是華裔物理學家的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之一。他還與羅伯特·米爾斯(Robert Mills)提出了知名的「楊-米爾斯規範場論」,成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科學家》(The Scientist)稱該研究「重塑了現代物理學和數學」。他所在的清華大學在一份訃告中稱讚他「畢生心系家國,為祖國的科教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楊振寧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傳奇,是心懷家國的永恆回響。」訃告寫道。楊振寧於1922年出生於中國合肥,父親是一名知名的數學系教授。二戰爆發後,他跟隨父親前往昆明並就讀於西南聯合大學,這是日本入侵中國期間,中國知識分子在避難時建立的臨時學府。李政道當時亦在該校讀書。二戰結束後,楊振寧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後來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並開始同李政道合作。在1957年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獎時,楊振寧年僅35歲。在美國長期定居後,楊振寧於1964年加入了美國國籍。楊振寧在1971年中美關係解凍後首次訪問中國大陸,此後致力於幫助中國物理學界重建研究遭到文化大革命破壞的研究氛圍。1986年,他推動在南開大學成立了理論物理研究室。2015年,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並加入中國國籍。他曾稱,他的父親「到臨終時都沒原諒」他放棄中國國籍的行為。楊振寧曾在1950年與國民黨名將杜聿明的女兒杜致禮結婚,育有兩子一女。杜致禮在2003年病逝。2005年1月,時年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的研究生翁帆結婚。兩人的年齡差距曾引發熱議。
1 month ago | [YT] | 3,776
View 1,100 replies
37歲的中國醫師李創業,他的人生經驗以及克服身體殘疾攀爬中國名山的故事,今年在中國互聯網上感動了許多人。他出生不久後罹患小兒麻痺,從此走不了路,只能蹲著用腳跟慢慢挪。九歲時,有個外地人來村子裡,聲稱專找殘障小孩去廟裡賣香,但那份工作其實是個騙局,他被迫成為「乞丐集團」的童工。李創業說,那個陌生人其實是搞乞討的,接下來的七年,他被迫跟其他身障小孩和一些成年人在街上乞討。李創業一天能賺幾百元人民幣,在1990年代的中國是不小的數目,但全進了老闆的口袋。「如果我賺得比別的小孩少,他就說我偷懶,有時還打我,」他說,「所以那幾年真的很苦。」16歲那一年,他在街上乞討七年後被放回家。他下定決心要去上學。在父母支持下,他開始插班讀小學,同學都比他小10歲。25歲那年,他考上醫學院。他希望自己變強壯點,還決定開始爬山。第一次爬泰山,花了五天五夜才到山頂。他說,手腳裂開流血時,他沒放棄,就用屁股一塊塊石階往前挪。即便行動不便,登山仍是李醫師的熱愛,今年夏天,他分享爬山影片後,瞬間在網上爆紅。現在在新疆開了個小鄉村診所,一天24小時隨傳隨到。病患都叫他「奇蹟醫生」。閱讀全文:bbc.in/3VWVK6W
1 month ago (edited) | [YT] | 5,044
View 364 replies
英國最高級別的檢察官罕有發表聲明稱,兩名男子涉嫌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的案件之所以被撤銷,是因為英國政府未能提供證據,證明中國被視為對英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這宗案件涉及30歲的克里斯多福·卡什(Christopher Cash)和33歲的克里斯多福·貝里(Christopher Berry),他們都否認指控。檢方上月撤銷控罪,引起內閣大臣和國會議員的批評。英格蘭及威爾斯刑事檢控專員柏金森(Stephen Parkinson)稱,若要繼續控告卡什與貝里,必須證明在他們被指從事間諜活動的期間,英國政府已正式將中國界定為「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檢控方「歷經數月」嘗試向政府索取補充證據,但所獲的證人陳述未達起訴標準。曾任刑事檢控專員的首相施紀賢(Sir Keir Starmer)解釋說,政府只能依據前任政府的評估行事,而當時政府把中國定義為「劃時代的挑戰」。閱讀全文: bbc.in/4h4U8Sj
1 month ago | [YT] | 1,260
View 223 replies
作為一種以腦部過於活躍、注意力難以集中為主要特徵的心理障礙,ADHD出人意料地成為了中國Z世代之間流行的標簽。ADHD全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常見於青少年,年幼時即可通過醫療手段確診並加以矯正。但離開病理化的背景,它如今更多成為中國網民躺平、摸魚、反對內捲、追求獨立個性自我的一個連鎖詞匯。在小紅書上,ADHD直接相關的帖子有兩百多萬條,相關聯的帖子還包括「ADHD自救」,「ADHD症狀」,「ADHD調整」等,分別都有數十萬條帖。一些博主開始自發科普ADHD,從臨床表現到用藥都有詳細介紹。ADHD和在中國此前流行起來的MBTI16型人格測試類似——這是一種心理分類分析法,在過去幾年裡,從韓國到中國,很多Z世代年輕人都將其放入自己的社交媒體個人檔案。「ADHD」這個心理障礙被抽象簡化為一個名詞,在眾多社媒博主的影響下躋身其中,成為了一個流行的自我介紹詞匯。閱讀全文:bbc.in/4nKnXKy
1 month ago | [YT] | 1,403
View 213 replies
Load more
BBC News 中文
電影學者形容2012年是中國獨立影像的「強拆年」,有北京獨立影像展開幕影片放映不到半小時,放映廳遭拉閘斷電。
13年過去,2025年,身在美國紐約的中國導演朱日坤也感受到了巨大壓力,他籌辦的首屆紐約中國獨立電影節(Indie China Film Festival)最終不得不停辦。
從業者形容中國當局打壓獨立電影已形成「一種歷史」,手法沒變,工作「越來越嫻熟」。
獨立電影最蓬勃時期,中國每年都有三大影展:「雲之南紀錄影像展」、「中國獨立影像展」,以及朱日坤的「北京獨立影像展」。
但干預和監視也一直都有。當局會約談拍攝敏感議題的導演,電影人也會有默契地用流動的方式規避審查,比如在影展中加入拿到「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不斷轉移放映地方等等。
閱讀文章:bbc.in/4rbAxnZ
2 days ago | [YT] | 2,208
View 684 replies
BBC News 中文
在亞洲地緣政治的各個火藥庫中,中日關係似乎從未真正平靜。
就在2025年10月底,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韓國APEC峰會會面,剛就任不久的的高市當時稱,雙方談到兩岸問題,東京表達「兩岸關係維持良好」是維護區域安定不可或缺的要素。
但半個月後,一場中日外交風暴便席捲而來。高市早苗有關台灣的言論觸動北京敏感神經,而中國外交官強勢的「戰狼」外交回應進一步點燃雙方外交火勢。兩國本就脆弱的關係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這場風波的導火線可溯及高市早苗在日本國會答詢中提及,「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
有分析稱,由於安倍晉三在2021年12月首次提出「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說法時已卸下首相一職。所以高市早苗可說是首位在任內發表「台灣有事論」的日本首相。
閱讀報導:bbc.in/4nXDt54
1 week ago (edited) | [YT] | 3,758
View 2,200 replies
BBC News 中文
「有機會能看到一些平常無法在電影院上映的電影,我定是不會錯過這種機會。」
時隔20年,跨境觀影潮重回市場。除了經典文藝片、國際電影節放映之外,《鬼滅之刃》、《鏈鋸人》等被大陸觀眾戲稱為「不可能在中國上映」的商業片亦吸引很多中國觀眾專程前往香港觀影。
今年8月起,在抖音、快手、微博、小紅書上,分享如何在香港影院購票觀看《鬼滅之刃》的貼文動輒收穫過千條互動。「去香港看更多電影、去看自己愛看的電影」逐漸成為部分中國觀衆的共識。
有影迷指出,在香港的觀眾普遍更「尊重銀幕」。遲到、接電話、睡覺、錄影等常見於大陸影院的行為,在香港甚少出現。
實際上,香港政府確實在推動發展電影旅遊產業。根據地方媒體報導,2019年和2024年,香港政府分別向電影發展基金注資10億和14億港元。
閱讀報導:bbc.in/43wGrWE
3 weeks ago | [YT] | 2,710
View 879 replies
BBC News 中文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結束了為期四天的閉門會議後於23日下午發佈會議公報。其中通過了「十五五」規劃的建議稿,並對中共高官群體中央委員會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整肅。
四中全會共開除14名中央委員及候補委員黨籍,同時將11名候補委員遞補為中央委員。兩項人數都創下中共全會紀錄。
評論指出,根據出席人數、被開除的人員名單、以及候補升任中央委員等信息,凸顯出總書記習近平「反腐有功,政工代替軍功」。然而他的「反腐」似乎遠沒有完成。
此次會議正值中美貿易戰的關鍵時刻,是經濟政策制定的關鍵點,並可能為迎來習近平第四任期鋪路。
閱讀報導:bbc.in/4hqYTWw
4 weeks ago (edited) | [YT] | 1,766
View 639 replies
BBC News 中文
習近平「打虎拍蠅獵狐」被認為深切迎合了中國民眾深入骨髓的清官崇拜,以及漫長的文官傳統中,累積的對貪腐的深惡痛絕。
借助這種民意基礎開啟的反腐運動,為習近平建立了第一波政治聲望,也成為他區別於胡溫乃至江澤民的獨特執政風格。
不過,數據揭示一個事實——在習近平開啓「反腐風暴」12年後,中國當下正處在一個聲勢更大的反腐浪潮之中。以至於在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上,需要確認的落馬中央委員總數可能創紀錄。
一個問題浮現:十餘年後反腐高潮再起,這次有何不同?更關鍵的問題是:多年來高壓反腐後,為何腐敗更盛?
閱讀報導:bbc.in/3KVZRho
4 weeks ago | [YT] | 3,148
View 1,600 replies
BBC News 中文
在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加劇之際,中國公佈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4.8%,為一年來的最低增速。
相比之下,中國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長5.2%,第一季度增長5.4%。
中國國家統計局表示,今年前九個月,中國經濟同比增長5.2%。北京將2025年全年GDP增長目標定在「5%左右」。
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稱,GDP增速下降「主要是外部環境複雜嚴峻、國內結構調整壓力較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經濟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沒有變」。
中國近期對稀土出口實施了全面管制,稀土是生產高科技消費電子用品和軍工製品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此舉動搖了中美之間脆弱的貿易休戰。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他預計本週將在馬來西亞與中國官員會面,以緩解緊張局勢,並安排特朗普(Donald Trump)與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晤。
中國上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其中3D打印、機器人和電動汽車製造業表現最為強勁。
在第三季度的經濟數據公開之際,中國領導層正在北京召開中共四中全會,討論2026年至2030年中國的經濟藍圖。
1 month ago | [YT] | 1,016
View 943 replies
BBC News 中文
諾貝爾獎得主、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週六(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楊振寧被視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1956年,他與同是華裔物理學家的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之一。
他還與羅伯特·米爾斯(Robert Mills)提出了知名的「楊-米爾斯規範場論」,成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科學家》(The Scientist)稱該研究「重塑了現代物理學和數學」。
他所在的清華大學在一份訃告中稱讚他「畢生心系家國,為祖國的科教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
「楊振寧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傳奇,是心懷家國的永恆回響。」訃告寫道。
楊振寧於1922年出生於中國合肥,父親是一名知名的數學系教授。二戰爆發後,他跟隨父親前往昆明並就讀於西南聯合大學,這是日本入侵中國期間,中國知識分子在避難時建立的臨時學府。李政道當時亦在該校讀書。
二戰結束後,楊振寧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後來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並開始同李政道合作。
在1957年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獎時,楊振寧年僅35歲。在美國長期定居後,楊振寧於1964年加入了美國國籍。
楊振寧在1971年中美關係解凍後首次訪問中國大陸,此後致力於幫助中國物理學界重建研究遭到文化大革命破壞的研究氛圍。1986年,他推動在南開大學成立了理論物理研究室。
2015年,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並加入中國國籍。他曾稱,他的父親「到臨終時都沒原諒」他放棄中國國籍的行為。
楊振寧曾在1950年與國民黨名將杜聿明的女兒杜致禮結婚,育有兩子一女。杜致禮在2003年病逝。
2005年1月,時年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的研究生翁帆結婚。兩人的年齡差距曾引發熱議。
1 month ago | [YT] | 3,776
View 1,100 replies
BBC News 中文
37歲的中國醫師李創業,他的人生經驗以及克服身體殘疾攀爬中國名山的故事,今年在中國互聯網上感動了許多人。
他出生不久後罹患小兒麻痺,從此走不了路,只能蹲著用腳跟慢慢挪。九歲時,有個外地人來村子裡,聲稱專找殘障小孩去廟裡賣香,但那份工作其實是個騙局,他被迫成為「乞丐集團」的童工。
李創業說,那個陌生人其實是搞乞討的,接下來的七年,他被迫跟其他身障小孩和一些成年人在街上乞討。
李創業一天能賺幾百元人民幣,在1990年代的中國是不小的數目,但全進了老闆的口袋。「如果我賺得比別的小孩少,他就說我偷懶,有時還打我,」他說,「所以那幾年真的很苦。」
16歲那一年,他在街上乞討七年後被放回家。他下定決心要去上學。在父母支持下,他開始插班讀小學,同學都比他小10歲。
25歲那年,他考上醫學院。他希望自己變強壯點,還決定開始爬山。第一次爬泰山,花了五天五夜才到山頂。他說,手腳裂開流血時,他沒放棄,就用屁股一塊塊石階往前挪。
即便行動不便,登山仍是李醫師的熱愛,今年夏天,他分享爬山影片後,瞬間在網上爆紅。
現在在新疆開了個小鄉村診所,一天24小時隨傳隨到。病患都叫他「奇蹟醫生」。
閱讀全文:bbc.in/3VWVK6W
1 month ago (edited) | [YT] | 5,044
View 364 replies
BBC News 中文
英國最高級別的檢察官罕有發表聲明稱,兩名男子涉嫌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的案件之所以被撤銷,是因為英國政府未能提供證據,證明中國被視為對英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這宗案件涉及30歲的克里斯多福·卡什(Christopher Cash)和33歲的克里斯多福·貝里(Christopher Berry),他們都否認指控。檢方上月撤銷控罪,引起內閣大臣和國會議員的批評。
英格蘭及威爾斯刑事檢控專員柏金森(Stephen Parkinson)稱,若要繼續控告卡什與貝里,必須證明在他們被指從事間諜活動的期間,英國政府已正式將中國界定為「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檢控方「歷經數月」嘗試向政府索取補充證據,但所獲的證人陳述未達起訴標準。
曾任刑事檢控專員的首相施紀賢(Sir Keir Starmer)解釋說,政府只能依據前任政府的評估行事,而當時政府把中國定義為「劃時代的挑戰」。
閱讀全文: bbc.in/4h4U8Sj
1 month ago | [YT] | 1,260
View 223 replies
BBC News 中文
作為一種以腦部過於活躍、注意力難以集中為主要特徵的心理障礙,ADHD出人意料地成為了中國Z世代之間流行的標簽。
ADHD全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常見於青少年,年幼時即可通過醫療手段確診並加以矯正。但離開病理化的背景,它如今更多成為中國網民躺平、摸魚、反對內捲、追求獨立個性自我的一個連鎖詞匯。
在小紅書上,ADHD直接相關的帖子有兩百多萬條,相關聯的帖子還包括「ADHD自救」,「ADHD症狀」,「ADHD調整」等,分別都有數十萬條帖。一些博主開始自發科普ADHD,從臨床表現到用藥都有詳細介紹。
ADHD和在中國此前流行起來的MBTI16型人格測試類似——這是一種心理分類分析法,在過去幾年裡,從韓國到中國,很多Z世代年輕人都將其放入自己的社交媒體個人檔案。「ADHD」這個心理障礙被抽象簡化為一個名詞,在眾多社媒博主的影響下躋身其中,成為了一個流行的自我介紹詞匯。
閱讀全文:bbc.in/4nKnXKy
1 month ago | [YT] | 1,403
View 213 replies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