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投稿邮箱:lontucn@gmail.com微信:andaxiong01
安大雄
焦虑症状大全-4:心慌心悸 (仅作为知识科普,不作为诊断与治疗方案) 2. 交感神经兴奋 → 心跳加快 当你焦虑时,大脑会拉响“危险警报”,激活交感神经系统。 身体进入“战斗/逃跑模式”: ·心跳加快、心率上升 ·心输出量增大,血压升高 ·血液集中到四肢大肌肉群 (为了随时能跑或战斗) 结果就是:你会明显感到心口怦怦跳,好像要蹦出来一样。 3. 自主神经紊乱 → 心慌、早搏 焦虑时,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心脏节律变得不稳定: ·出现早搏,感觉心跳突然停顿一下 ·下一下特别重,像“怦”了一下 ·常伴有心慌、胸口空落落的感觉 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不齐类型,多数是良性的。只要体检正常,就可以放心。 4. 注意力放大 → 越关注越明显 焦虑时,大脑会放大心脏的每一次跳动: ·总摸脉搏、数心率 ·总盯着手表或手环,越看越慌 ·敏感到一点点异常感觉,就会被吓到 这种注意力放大反过来会让交感神经更兴奋,让心跳更乱。 5. 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这是很多人最害怕的问题。 事实是:体检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后,只是心脏电信号偶尔乱了一下,不会有生命危险。 检查正常就说明心脏健康,可以放心生活。 焦虑导致的早搏,只是“虚惊一场”,放松和规律生活后,往往会明显减少。 6. 如何鉴别? 第一步:先做心电图、心脏彩超,医生协助下,排除器质性问题。 如果检查正常,可以从以下几点来鉴别: 发生时机:多在紧张、疲劳、情绪波动时出现 伴随表现:心慌、胸闷、手心出汗等常见焦虑症状 缓解方式:深呼吸、运动、分散注意力后往往能缓解
1 week ago | [YT] | 72
View 2 replies
焦虑症状大全-3:失眠 (仅作为知识科普,不作为诊断与治疗方案) 2. 压力激素过高 → 褪黑素分泌受阻 夜里本该下降的压力激素,却迟迟降不下来 ·该降不降,导致生物钟紊乱 ·褪黑素分泌被压制,入睡更难 ·越晚越清醒,夜里像打了鸡血 明明累得不行,却一点睡意也没有。 3. 身体紧张 → 放松不下来 焦虑让身体一直处在警报状态: ·肩颈僵硬、脖子发紧,胸口闷,心慌... ·翻来覆去,难受得根本静不下来 像守夜的士兵,身体处在“备战”状态,随时准备冲锋 4. 精神紧张 → 脑子停不下来 一到晚上就开始胡思乱想: ·担心身体有问题,怕cu死、怕精神病 ·担心明天崩溃、工作完不成... ·越琢磨越清醒,越清醒越睡不着 满脑子都是焦虑的种种问题,无法安心入睡。 5. 睡眠质量下降 → 白天更焦虑 焦虑不仅让入睡难,还让睡眠变浅: ·多梦、容易惊醒 ·深度睡眠少,身体修复不足 ·一觉醒来像根本没睡 白天浑身难受、头脑昏沉,更会担心身体会不会出问题,焦虑感继续加码。 6. 注意力放大 → 入睡恐惧循环 夜晚成了最怕的时刻: ·一看表:糟了,又晚了 ·一琢磨:明天肯定完蛋 ·越怕失眠,越睡不着 大脑被训练成“床 = 紧张”,形成条件反射,睡觉从享受变成了折磨,进入恶性循环。
2 weeks ago | [YT] | 47
View 0 replies
焦虑症状大全-2:疲劳乏力 (仅作为知识科普,不作为诊断与治疗方案) 2. 交感神经长期兴奋 → 能量透支 焦虑就像一直踩着身体的油门,一直保持在高速运转。 ·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肌肉紧绷,像随时准备打架或逃跑 ·能量被大量消耗 长期下去,就像手机一直开高性能模式,电量很快就耗尽,人自然感觉疲惫。 3. 压力激素紊乱 → 代谢效率下降 焦虑会让身体不断释放压力激素(皮质醇)。 ·短期能动员葡萄糖进入血液,让人清醒警觉 ·但如果长期分泌过多,受体逐渐迟钝,调控反而失衡 ·结果是,身体陷入一种“高耗低效”的代谢状态 说白了,就是 身体像在白忙活,耗了很多能量,却没有转化成真正的精力。 4. 睡眠修复不足 → 白天更累 焦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睡不好”: ·入睡难,翻来覆去睡不着 ·睡着后多梦、容易早醒 ·深度睡眠减少,身体修复不足 结果就是:一觉醒来像根本没睡,白天更容易疲劳。 5. 呼吸急促 → 氧气利用率下降 焦虑的人常常呼吸快、呼吸浅。 ·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下降 ·血管收缩,供氧效率差 ·出现头晕、乏力、虚脱感 就像发动机空转,油门踩得很猛,但动力却没跟上。 6. 注意力放大 → 疲劳感被强化 焦虑会让大脑过度关注身体细微感受的变化。 ·小困倦也会被放大成“我好累” ·长期盯着这种感觉,就把这种感觉放大 ·越感觉累,就越不想动,越不动,就越没劲儿 所以即使身体没那么虚弱,主观上也会觉得特别没劲。
4 weeks ago | [YT] | 64
View 6 replies
焦虑症状大全-1:眩晕感 (仅作为知识科普,不作为诊断与治疗方案) 2.交感神经兴奋 → 脑供血变化 当你焦虑时,大脑会拉响“危险警报”,激活交感神经系统。 这时,身体进入“战斗/逃跑模式” ·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血液优先输送到四肢大肌肉群 (为了随时能跑/打) ·相对减少了对脑部的血流量 结果就是:大脑一时供血不足 → 出现头晕、恍惚、不真实感。 3.过度换气 → 二氧化碳浓度下降 焦虑的人常常呼吸变浅变快,自己甚至没察觉。 这种“过度换气”会导致: ·血液里二氧化碳(CO₂)下降 ·脑血管收缩 ·大脑供氧进一步不足 这也是为什么焦虑时你会觉得发晕、发麻、眼前发黑。 4.前庭系统受干扰 +注意力放大 焦虑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前庭(内耳的平衡中枢)变得敏感。加上呼吸、血流和注意力的影响,会让平衡感被放大和扭曲。 ·灾难化思维放大恐惧,误以为自己要晕倒 ·注意力一直盯着晕的感觉 ·越琢磨越觉得自己站不稳 这就是为什么焦虑时你常觉得“头轻脚飘”,明明没真的晕,却总感觉快要晕倒。 5.会不会真的晕倒? 这是很多焦虑者最害怕的问题。 👉 事实是:焦虑导致的头晕,几乎不会真的晕倒。为什么? 真正晕倒(比如低血压、低血糖、失血性休克) 焦虑发作时,恰恰相反:血压升高,肾上腺素飙升,身体处在过度亢奋状态 你感觉“快晕了”,其实只是大脑的误报,不会真正的昏厥 6.如何鉴别? 第一步:先体检,排除器质性问题。 如果检查正常,就可以从以下几点来鉴别: 发生时机:多在情绪紧张、过度关注身体时出现 伴随表现:呼吸急、心跳快、头胀发飘,即使坐着也会有 缓解方式:放松、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后往往能减轻
1 month ago (edited) | [YT] | 72
1.担心不可控的事,该怎么办? 车祸、重病、意外、灾难...越想越害怕 2.远古防御机制 你的大脑其实是想保护你。它天生会扫描环境,寻找风险,然后尝试提前规避。 这种机制在原始社会很有用。比如,听到灌木丛里有响声,他先想到”可能是野兽”并做好防备,那他活下来的几率就会更大。 3.焦虑的恶性循环 网络负面信息太多,危险好像无处不在。 陷入焦虑循环:想预测风险,但风险太多→焦虑→不停思考,试图找到完美方案→方案不存在→更焦虑...... 试图控制不可控,反而失去对可控事物的掌控。 4.想法只是想法 脑子想象极端情况时,问自己:这事现在正在发生吗? 如果没有,把注意力拉回来,想法只是想法,只是一种设想。不要浪费精力,为假设买单。 5.用行动代替思考 用行动代替思考,干点具体的事情。 在家收拾屋子,做一顿美餐,把手头该做的做好;在户外,看看周围的人和环境;运动、散步、深呼吸,回到身体感受。 行动越多,焦虑越少。 6.体验当下 生活的主线不是规避风险,而是体验当下。 把注意力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享受当下,你会发现世界没有那么危险。 集中精力做好可控的,对不可控的事情的焦虑自然烟消云散。
1 month ago | [YT] | 109
View 7 replies
赋诗一首《佛与魔》 心中净土问者少, 地狱门前僧道多。 声声佛号通财路, 步步莲花染欲火。 香火如潮贪嗔起, 法座高升忘因果。 觉者何须披袈裟, 明心净念即见佛。
2 months ago | [YT] | 63
View 1 reply
1.灾难化思维如何打破 2.感觉≠事实 灾难化思维,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总是自动联想到最坏的可能。 “这是不是癌?万一呢?” “TA没理我,是不是讨厌我?” “这样下去我是不是完蛋了?” 3.不要急着控制想法,先让身体松下来。 你想得越多,身体越紧,身体越紧, 焦虑情绪上头,灾难想法越多 可以试试: 放慢呼吸\有氧运动\肌肉放松 4.记录它,回头验证 写下每次你担心的事: “我怕明天会出事” “我担心TA会讨厌我” 一个月后回头看,你会发现, 那些担心的事情,几乎从没发生过。 5.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你已经知道了,这是灾难化思维, 但别急着“改掉它”。 你不需要额外处理它, 带着它,去行动。 思维模式的改变, 不是靠琢磨,是在行动中重新建立。 6.灾难化思维,在脑子里让你提前崩溃一万次,却一次都没去面对真实的现实。 你以为你在准备,其实你在逃避。真正的出路,不是“想明白”, 是你停下来问自己一句话: “我现在能做点什么?”那就做,然后继续前进~
4 months ago | [YT] | 91
正念的四个关键点 2.观察,不评判 只是事实,没有对错 你可以说:我注意到我正在焦虑 不用说:我这样不行,不好 正念不是分析,是接纳 不是控制,是允许 3.身体,永远活在当下。 跟着想法跑了咋办? 回到呼吸、回到感受。 别管脑子想了什么, 身体一直在这里, 它是当下的锚。4.走神不是错,是练习的核心 你不是练专注,而是练“回来”。 正念不是“做到不走神”, 而是“每次走神后都能回来”。 每一次回来,都是一次训练。5.不是不想,而是不跟 你练的不是“不想”, 而是不再被念头牵着走。 念头来,是正常的; 你能看到它、停下来、放它过去, 这才是正念的力量。6.一切其实没那么糟 大多数焦虑,不是当下有问题,是你脑子跑远了。 你在担心未来、责备过去,却忘了这一刻, 你只是坐在这里,一切,都还好。
5 months ago (edited) | [YT] | 217
View 5 replies
Load more
安大雄
焦虑症状大全-4:心慌心悸
(仅作为知识科普,不作为诊断与治疗方案)
2. 交感神经兴奋 → 心跳加快
当你焦虑时,大脑会拉响“危险警报”,激活交感神经系统。
身体进入“战斗/逃跑模式”:
·心跳加快、心率上升
·心输出量增大,血压升高
·血液集中到四肢大肌肉群
(为了随时能跑或战斗)
结果就是:你会明显感到心口怦怦跳,好像要蹦出来一样。
3. 自主神经紊乱 → 心慌、早搏
焦虑时,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心脏节律变得不稳定:
·出现早搏,感觉心跳突然停顿一下
·下一下特别重,像“怦”了一下
·常伴有心慌、胸口空落落的感觉
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不齐类型,多数是良性的。只要体检正常,就可以放心。
4. 注意力放大 → 越关注越明显
焦虑时,大脑会放大心脏的每一次跳动:
·总摸脉搏、数心率
·总盯着手表或手环,越看越慌
·敏感到一点点异常感觉,就会被吓到
这种注意力放大反过来会让交感神经更兴奋,让心跳更乱。
5. 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这是很多人最害怕的问题。
事实是:体检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后,只是心脏电信号偶尔乱了一下,不会有生命危险。
检查正常就说明心脏健康,可以放心生活。
焦虑导致的早搏,只是“虚惊一场”,放松和规律生活后,往往会明显减少。
6. 如何鉴别?
第一步:先做心电图、心脏彩超,医生协助下,排除器质性问题。
如果检查正常,可以从以下几点来鉴别:
发生时机:多在紧张、疲劳、情绪波动时出现
伴随表现:心慌、胸闷、手心出汗等常见焦虑症状
缓解方式:深呼吸、运动、分散注意力后往往能缓解
1 week ago | [YT] | 72
View 2 replies
安大雄
焦虑症状大全-3:失眠
(仅作为知识科普,不作为诊断与治疗方案)
2. 压力激素过高 → 褪黑素分泌受阻
夜里本该下降的压力激素,却迟迟降不下来
·该降不降,导致生物钟紊乱
·褪黑素分泌被压制,入睡更难
·越晚越清醒,夜里像打了鸡血
明明累得不行,却一点睡意也没有。
3. 身体紧张 → 放松不下来
焦虑让身体一直处在警报状态:
·肩颈僵硬、脖子发紧,胸口闷,心慌...
·翻来覆去,难受得根本静不下来
像守夜的士兵,身体处在“备战”状态,随时准备冲锋
4. 精神紧张 → 脑子停不下来
一到晚上就开始胡思乱想:
·担心身体有问题,怕cu死、怕精神病
·担心明天崩溃、工作完不成...
·越琢磨越清醒,越清醒越睡不着
满脑子都是焦虑的种种问题,无法安心入睡。
5. 睡眠质量下降 → 白天更焦虑
焦虑不仅让入睡难,还让睡眠变浅:
·多梦、容易惊醒
·深度睡眠少,身体修复不足
·一觉醒来像根本没睡
白天浑身难受、头脑昏沉,更会担心身体会不会出问题,焦虑感继续加码。
6. 注意力放大 → 入睡恐惧循环
夜晚成了最怕的时刻:
·一看表:糟了,又晚了
·一琢磨:明天肯定完蛋
·越怕失眠,越睡不着
大脑被训练成“床 = 紧张”,形成条件反射,睡觉从享受变成了折磨,进入恶性循环。
2 weeks ago | [YT] | 47
View 0 replies
安大雄
焦虑症状大全-2:疲劳乏力
(仅作为知识科普,不作为诊断与治疗方案)
2. 交感神经长期兴奋 → 能量透支
焦虑就像一直踩着身体的油门,一直保持在高速运转。
·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肌肉紧绷,像随时准备打架或逃跑
·能量被大量消耗
长期下去,就像手机一直开高性能模式,电量很快就耗尽,人自然感觉疲惫。
3. 压力激素紊乱 → 代谢效率下降
焦虑会让身体不断释放压力激素(皮质醇)。
·短期能动员葡萄糖进入血液,让人清醒警觉
·但如果长期分泌过多,受体逐渐迟钝,调控反而失衡
·结果是,身体陷入一种“高耗低效”的代谢状态
说白了,就是 身体像在白忙活,耗了很多能量,却没有转化成真正的精力。
4. 睡眠修复不足 → 白天更累
焦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睡不好”:
·入睡难,翻来覆去睡不着
·睡着后多梦、容易早醒
·深度睡眠减少,身体修复不足
结果就是:一觉醒来像根本没睡,白天更容易疲劳。
5. 呼吸急促 → 氧气利用率下降
焦虑的人常常呼吸快、呼吸浅。
·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下降
·血管收缩,供氧效率差
·出现头晕、乏力、虚脱感
就像发动机空转,油门踩得很猛,但动力却没跟上。
6. 注意力放大 → 疲劳感被强化
焦虑会让大脑过度关注身体细微感受的变化。
·小困倦也会被放大成“我好累”
·长期盯着这种感觉,就把这种感觉放大
·越感觉累,就越不想动,越不动,就越没劲儿
所以即使身体没那么虚弱,主观上也会觉得特别没劲。
4 weeks ago | [YT] | 64
View 6 replies
安大雄
焦虑症状大全-1:眩晕感
(仅作为知识科普,不作为诊断与治疗方案)
2.交感神经兴奋 → 脑供血变化
当你焦虑时,大脑会拉响“危险警报”,激活交感神经系统。
这时,身体进入“战斗/逃跑模式”
·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血液优先输送到四肢大肌肉群
(为了随时能跑/打)
·相对减少了对脑部的血流量
结果就是:大脑一时供血不足 → 出现头晕、恍惚、不真实感。
3.过度换气 → 二氧化碳浓度下降
焦虑的人常常呼吸变浅变快,自己甚至没察觉。
这种“过度换气”会导致:
·血液里二氧化碳(CO₂)下降
·脑血管收缩
·大脑供氧进一步不足
这也是为什么焦虑时你会觉得发晕、发麻、眼前发黑。
4.前庭系统受干扰 +注意力放大
焦虑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前庭(内耳的平衡中枢)变得敏感。加上呼吸、血流和注意力的影响,会让平衡感被放大和扭曲。
·灾难化思维放大恐惧,误以为自己要晕倒
·注意力一直盯着晕的感觉
·越琢磨越觉得自己站不稳
这就是为什么焦虑时你常觉得“头轻脚飘”,明明没真的晕,却总感觉快要晕倒。
5.会不会真的晕倒?
这是很多焦虑者最害怕的问题。
👉 事实是:焦虑导致的头晕,几乎不会真的晕倒。为什么?
真正晕倒(比如低血压、低血糖、失血性休克)
焦虑发作时,恰恰相反:血压升高,肾上腺素飙升,身体处在过度亢奋状态
你感觉“快晕了”,其实只是大脑的误报,不会真正的昏厥
6.如何鉴别?
第一步:先体检,排除器质性问题。
如果检查正常,就可以从以下几点来鉴别:
发生时机:多在情绪紧张、过度关注身体时出现
伴随表现:呼吸急、心跳快、头胀发飘,即使坐着也会有
缓解方式:放松、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后往往能减轻
1 month ago (edited) | [YT] | 72
View 0 replies
安大雄
1.担心不可控的事,该怎么办?
车祸、重病、意外、灾难...越想越害怕
2.远古防御机制
你的大脑其实是想保护你。它天生会扫描环境,寻找风险,然后尝试提前规避。
这种机制在原始社会很有用。比如,听到灌木丛里有响声,他先想到”可能是野兽”并做好防备,那他活下来的几率就会更大。
3.焦虑的恶性循环
网络负面信息太多,危险好像无处不在。
陷入焦虑循环:想预测风险,但风险太多→焦虑→不停思考,试图找到完美方案→方案不存在→更焦虑......
试图控制不可控,反而失去对可控事物的掌控。
4.想法只是想法
脑子想象极端情况时,问自己:这事现在正在发生吗?
如果没有,把注意力拉回来,想法只是想法,只是一种设想。不要浪费精力,为假设买单。
5.用行动代替思考
用行动代替思考,干点具体的事情。
在家收拾屋子,做一顿美餐,把手头该做的做好;在户外,看看周围的人和环境;运动、散步、深呼吸,回到身体感受。
行动越多,焦虑越少。
6.体验当下
生活的主线不是规避风险,而是体验当下。
把注意力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享受当下,你会发现世界没有那么危险。
集中精力做好可控的,对不可控的事情的焦虑自然烟消云散。
1 month ago | [YT] | 109
View 7 replies
安大雄
赋诗一首
《佛与魔》
心中净土问者少,
地狱门前僧道多。
声声佛号通财路,
步步莲花染欲火。
香火如潮贪嗔起,
法座高升忘因果。
觉者何须披袈裟,
明心净念即见佛。
2 months ago | [YT] | 63
View 1 reply
安大雄
1.灾难化思维如何打破
2.感觉≠事实
灾难化思维,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总是自动联想到最坏的可能。
“这是不是癌?万一呢?”
“TA没理我,是不是讨厌我?”
“这样下去我是不是完蛋了?”
3.不要急着控制想法,先让身体松下来。
你想得越多,身体越紧,身体越紧,
焦虑情绪上头,灾难想法越多
可以试试:
放慢呼吸\有氧运动\肌肉放松
4.记录它,回头验证
写下每次你担心的事:
“我怕明天会出事”
“我担心TA会讨厌我”
一个月后回头看,你会发现,
那些担心的事情,几乎从没发生过。
5.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你已经知道了,这是灾难化思维,
但别急着“改掉它”。
你不需要额外处理它,
带着它,去行动。
思维模式的改变,
不是靠琢磨,是在行动中重新建立。
6.灾难化思维,在脑子里让你提前崩溃一万次,却一次都没去面对真实的现实。
你以为你在准备,其实你在逃避。真正的出路,不是“想明白”,
是你停下来问自己一句话:
“我现在能做点什么?”那就做,然后继续前进~
4 months ago | [YT] | 91
View 7 replies
安大雄
正念的四个关键点
2.观察,不评判
只是事实,没有对错
你可以说:我注意到我正在焦虑
不用说:我这样不行,不好
正念不是分析,是接纳
不是控制,是允许
3.身体,永远活在当下。
跟着想法跑了咋办?
回到呼吸、回到感受。
别管脑子想了什么,
身体一直在这里,
它是当下的锚。
4.走神不是错,是练习的核心
你不是练专注,而是练“回来”。
正念不是“做到不走神”,
而是“每次走神后都能回来”。
每一次回来,都是一次训练。
5.不是不想,而是不跟
你练的不是“不想”,
而是不再被念头牵着走。
念头来,是正常的;
你能看到它、停下来、放它过去,
这才是正念的力量。
6.一切其实没那么糟
大多数焦虑,不是当下有问题,是你脑子跑远了。
你在担心未来、责备过去,却忘了这一刻,
你只是坐在这里,一切,都还好。
5 months ago (edited) | [YT] | 217
View 5 replies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