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ackstage pass to my life as an emcee, traveler, and storyteller.
From hosting high-end events to catching budget flights, this channel is where elegance meets hustle. I’ll take you behind the scenes of my work as a professional host, share unfiltered travel moments, and talk about the highs and lows of my “literally” real life.
If you love stories with heart, places with character, and the unexpected life in between—hit subscribe and come along for the trip.
華麗的窮遊 My Fancy Poor Trip
《挑戰100天成為數位遊牧|Day 31—數位遊牧的底層邏輯》
數位遊牧學院的邀請到「工具王阿璋」授課。
他原本是工程師,
但靠著副業與線上收入,
在 29 歲實現財務自由成為數位遊牧。
大多數人都太習慣「用時間換錢」,
但時間其實是最貴、最有限的資源。
真正要學會的,
是建立「能自動帶來收入的系統」,
像是聯盟行銷、數位產品等,
讓錢替你工作,
而不是你一直替錢忙。
他提到五個關鍵步驟:
財務盤點▶️目標設定▶️盤點技能▶️執行優化▶️時間管理。
至少要先賺到第一筆線上收入,
再慢慢優化。
這句話讓我超有感——很多人卡關,不是因為沒能力,而是永遠在準備。
這堂課讓我重新思考,
成為數位遊牧,
不該只是靠接案過活,
而是要打造能長期帶來收入的護城河。
阿璋也提醒:「不要只賺一種錢,要學會挑高單價、長期分潤的模式。」
聽完後我開始檢視自己的工作流程、取捨與策略,
思考怎麼讓自己不只是忙著賺錢,
而是打造能產生被動收入的系統。
非主流的人,
就該做非主流的事。
要跳出「努力工作=成功」的框架,
去設計一個屬於自己的、自由又有現金流的生活模式。
1 month ago | [YT] | 0
View 0 replies
華麗的窮遊 My Fancy Poor Trip
《挑戰100天成為數位遊牧|Day 30—把婚姻當成職涯?真的比創業穩?》
最近我問了一位朋友對我創業的建議,
殊不知他給的答案我出乎意料。
這位朋友 28 歲就財務自由退休,
現在更是千萬訂閱的 YouTuber。
我以為他會鼓勵我繼續努力,
結果他卻說:「放下吧,去矽谷住3個月,專心找老公。」
他建議我:
每天早中晚駐守在大公司附近的咖啡廳,
參加新創活動、滑交友軟體,
把找對象當作找工作,
像面試一樣,
一個一個篩選。
找到「長期飯票」,
嫁給在美國百大企業上班的男生,
可能比我現在創業還更容易成功。
聽到這句話,
我愣住了。
但仔細想,
好像也無法完全反駁。
婚姻,
的確可能是某種階級躍升的捷徑。
不只他,
另個男性朋友也建議我嫁人。
可是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結婚不是隨便應徵一份工作,
更不是把人生責任外包給另一個人。
我身邊的女性朋友們多半持反對意見,
相信女人必須靠自己,
擁有事業與獨立,
才不至於把命運交到別人手上。
這件事讓我重新思考,
原來男生跟女生對「安全感」的理解,
真的差很大。
這個問題我現在沒有答案,
也不是單純的對或錯,
你覺得誰的建議有理呢?
1 month ago | [YT] | 0
View 0 replies
華麗的窮遊 My Fancy Poor Trip
《失控夜班》用近乎紀實的鏡頭,
把觀眾直接丟進醫院的白光與走廊裡。
跟著護理師芙蘿拉在病房間穿梭:量血壓、換藥、寫紀錄、安撫家屬、接住病人的恐懼。
她不只在做醫療專業,
更像情緒的緩衝器與深夜裡的陪伴者。
片子不煽情,
卻很精準。
片名德文 Heldin 是「女英雄」的意思。
她沒有披風、沒有超能力,
只有專業與耐心。
這種平凡卻不平凡,
就是電影想說的「無名英雄」。
雖然故事發生在瑞士,
內容其實放諸全球皆準:醫護人力長期不足、工時過長、身心能量被慢慢消耗。
片尾字幕也點出現實,
到 2030 年瑞士將短缺 3 萬名護理人員;受過訓練者有 36% 在 4 年內離職;全球預估到 2030 年將短缺 1,300 萬名護理師。
這不是單一醫院的問題,
而是一場正在擴大的健康危機。
我之所以特別有感,
是因為我在紐約的朋友就是護理師,
我住他家那幾天
他都早出晚歸幾乎見不到人。
看完電影只剩敬佩,
要在那樣的節奏裡照顧那麼多生命,
換作我不一定撐得住。
更讓我珍惜自己的健康,
也更理解醫護的辛苦。
下次就醫,
我會保持著感恩的心,
謝謝每一位醫療人員的努力,
讓患者看見明天的太陽。
2 months ago | [YT] | 0
View 0 replies
華麗的窮遊 My Fancy Poor Trip
《挑戰100天成為數位遊牧|Day 29—在數位遊牧的路上,不用自己跌跌撞撞》
老實說,
這一路挑戰成為「數位遊牧」的過程裡,
我其實碰到不少瓶頸。
光靠自己摸索真的很容易卡關,
常常懷疑到底有沒有走對方向。
就在這時候我認識了「遠距遊牧學院」
課程把「成為數位遊牧」拆成一條清楚的成長路徑,
包含課程、社群、行動藍圖,
有實戰經驗超豐富的12 位專業講師手把手帶著走。
從跨國職涯、AI 工具到財務規劃都有,
等於是一次把很多成功遊牧者的經驗拿來借鏡。
而且不只是上課,
還有社群互動、任務設計,
讓一群同樣想要成為數位遊牧的夥伴彼此交流,
驅使自己去實作,
讓學習的過程不孤單,
一步一步往遊牧生活靠近。
前人已經幫你把經驗、資源、方法都整理好,
這就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不用再自己跌跌撞撞。
對我來說,
這是一個能讓「成為數位遊牧」少走很多彎路的捷徑。
如果你也想踏上數位遊牧的路,
那這堂課也許能給你一個清楚的起點。
現在用我的優惠碼報名,
還能享有折扣,
👉 link.travelwithwork.life/YUKI300 (折扣碼:YUKI300)
別再浪費時間一個人摸索了,
給自己一次更快上路的機會吧。
2 months ago | [YT] | 1
View 0 replies
華麗的窮遊 My Fancy Poor Trip
《挑戰100天成為數位遊牧|Day 28—爆款線上課程的內幕》線上課程都是用錢堆出來的!
其實光是一門課,
從前期準備到上線,
就要花掉 6–8 個月,
還要燒掉大把資金。
聽了 PPA 的策略聯盟經理【千萬課程行銷學】的分享,
讓我徹底改觀。
首先是「知識萃取」。
平台不會讓講師隨便開課,
而是先深度訪談,
挖出講師最有市場價值的切入點。
接著進入市場調查,
除了量化數據(有多少人想學、願意付多少錢),
還要做質化訪談(為什麼想學、痛點在哪裡)。
如果這一步沒做好,
就算影片拍得再好,
也可能沒人買單。
等題材確認後,
才會進到企劃、拍攝、剪輯。
這些流程往往耗時好幾個月。
而在內容完成前,
行銷預熱就要啟動:至少 45 天前就開始釋出預告片、下廣告測試,
甚至安排整個宣傳節奏。
最讓我震驚的是廣告費。
經理直言如果要打造「爆款課程」,
光是一個月就要投入 35 萬台幣的廣告費來砸流量。
而且就算這些錢都花下去,
課程最後能不能賣爆,
仍然沒人敢保證。
原來我們看到的亮眼成績,
背後全是長時間的策劃與大量資金支撐。
線上課程不是單純「錄好影片、上架就有人買」,
它更像是一個完整的商業計畫:市場調查、內容製作、廣告投放,
每一步都環環相扣。
這場講座讓我深刻體會到:做線上課,
不是先想「我要教什麼」,
而是先問「市場要什麼」。
只有抓對痛點、切準角度,
再配合資源和策略,
才有可能打造出一門真正熱賣的課程。
2 months ago | [YT] | 0
View 0 replies
華麗的窮遊 My Fancy Poor Trip
《九十六分鐘》把我們習以為常的高鐵,
忽然按下倒數鍵。
坐在黑暗中,
我的手心會冒汗,
彷彿鐵軌的震動和心跳同頻。
逼真的場景與音效把人直接丟進車廂,
我不停自問:若我正坐在車廂,會怎麼做?
片中群眾把怒氣投向警察,
而非凶手,
乍看不合理,
卻又貼近現實的人性:把責任外包,便不用自我改變。
片名像提醒:當危機靠近,時間會被放大,每一秒都在逼你做選擇。
愛與害怕同時存在,
沒有誰是完美的英雄。
演員把「怕失去」的情緒演得很滿,
逼真的列車空間又把距離拉近,
這次是我帶爸媽去看。
走出戲院,
我忽然覺得到站、轉乘、回家的每一次都值得被擁抱。
與其說這是一部拆彈片,
不如說是在拆解人心:恐懼、憤怒、愛與責任,
它讓我意識到,
人生真正的炸彈,
常是那些迫在眉睫、沒有標準答案的兩難。
2 months ago | [YT] | 0
View 0 replies
華麗的窮遊 My Fancy Poor Trip
《挑戰100天成為數位遊牧|Day 27—線上課vs 實體課:哪個更適合數位遊牧?》
課程要先做線上還是實體?
這是我反覆思考很久的問題。
去年我曾經開過實體課,
總共20個小時,
分4天進行,
我每堂要連續講 5 個小時,
過程中真的快被榨乾。
課程結束後,
我甚至大病一場。
中醫生把脈說我是「話勞」。
那一刻我開始思考,
這樣的模式不是長久之計,
畢竟聲音、體力都是有限資源,
不可能無止盡消耗。
實體課有它的好處,
可以和學員即時互動和反饋,
氛圍也比較熱絡,
學習效果也很直觀。
但限制也很明顯,
時間、地點全都被卡死。
當時招生時,
有不少人想報卻因為無法配合而放棄。
線上課程帶來完全不同的可能性。
講師把知識資產化,
錄下來之後,
學生隨時都能學,
對講師來說,
這才是一種可持續的模式。
當然線上課也不是沒有挑戰,
平台流量有限,
要靠自己行銷、導流、經營社群,
否則再好的課也沒人看見。
但如果目標是數位遊牧,
想自由移動、不受限制,
那麼線上課才是真正能陪伴你走長遠路的一種方式。
這段過程讓我理解一件事:
實體課像是一場高強度的馬拉松,
而線上課,
才是一種能帶著走的長期賽局。
2 months ago | [YT] | 0
View 0 replies
華麗的窮遊 My Fancy Poor Trip
《挑戰100天成為數位遊牧|Day 25—「先成交,再做課」顛覆我對線上課的認知》
最近去諮詢YouTuber 小船的課程,本來只是想聽聽看。沒想到一聊,完全刷新了我對線上課程的想法。
跟我對接的顧問,本身就是數位遊牧,人在法國遠端工作。
聊完後我得到3個重要的觀念:
1️⃣課不用先拍好才賣
這點真的刷新我的認知。他們的做法是先市場調查、先宣傳、先預售,把錢收進來,再開始做課程。顛覆我過去「要做到完美才能推出」的思維——市場驗證才是第一步!
2️⃣ 陪跑比單打獨鬥快
很多講師腦袋裡有料,但不知道怎麼講得讓學生想買。小船的做法是「專業採訪+轉譯」,把知識轉換成受眾聽得懂、想要的課程內容。
這讓我意識到,有時候不是自己不夠專業,而是缺少能把專業「說人話」的人。
3️⃣高價值換來高單價。
他們的課程定位在「6位數」等級,單價高,但同時能幫你少踩很多坑。關鍵不是「賣便宜的課程就能多賣」,而是「你能幫學生解決多大的問題」。
雖然我最後沒有合作,但這次諮詢帶給我一個很重要的轉念:
線上課程不是「先做好 → 上架 → 等學生」的被動模式,而是「先找到市場 → 用策略 → 再製作內容」。
2 months ago | [YT] | 0
View 0 replies
華麗的窮遊 My Fancy Poor Trip
《挑戰100天成為數位遊牧|Day 25—平台只是其中一條路,不是唯一的路》
我曾經天真地以為,
只要想做線上課,
平台就會張開雙手歡迎。
當時我很認真的整理資料,
寫企劃、做大綱,
信心滿滿地送到幾個大型平台。
結果呢?通通石沈大海。
一開始真的有點挫折,
畢竟前期花了不少心血整理資料,
結果卻連門檻都過不了。
但後來我才發現,
被拒絕並不代表不能做課程。
市面上還有另一條路 —— 自己架站。
現在有很多工具可以幫講師直接自建課程網站,
例如 Teachify、Teachable 等等。
這些工具的好處是:不用被平台抽成,
學生名單完全在自己手上。
但缺點也很現實,
所有行銷、廣告、導流都得靠自己摸索。
我去諮詢過像Ellen Pro、小船的服務。
發現他們都是自己架網站、自己銷售,
靠著這套方式一路做大。
我更確信:其實能賣課的方式很多,
不是只有「被平台選上」這一條路。
重點還是課程內容的切角。
平台只是管道,
工具只是手段,
真正能讓一門課跑起來的關鍵,
還是在於課程主題是否打中用戶痛點、解決問題。
被拒絕只是其中一個過程,
只要換個方式走,
還是能走出自己的舞台。
2 months ago | [YT] | 0
View 0 replies
華麗的窮遊 My Fancy Poor Trip
《挑戰100天成為數位遊牧|Day 24—線上課程平台合作的內幕》
你有沒有想過線上課程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流程聽起來簡單,
背後卻有許多現實面。
我問了幾位曾經合作過的朋友,
他們的回饋都差不多。
首先是前期投入。
課程要上架之前,
光是企劃、拍攝、剪輯,
行情價就落在 50–60 萬,
而且通常得由講師自己先掏錢。
更別說後續還得自己額外準備 20–50 萬廣告預算,
因為平台給的自然流量有限,
如果不下廣告,
很難有曝光。
算一算,
一門課的啟動成本往往就是 80–90 萬,
對很多人來說這不是個小數目。
再來是抽成。
平台會依據「流量來源」分帳。
如果是靠平台自己導流,
抽成大概55分;
但如果學生是講師自己帶來的,
比例會比較高。
不管怎麼算,
講師拿到的金額都不會是課程售價的全部。
至於會不會賺錢?
答案很不一定。
有朋友說最後有回本,
但「賺不多」;
因為平台給的流量有限,
如果沒有自己下廣告或經營社群,
真的很難賺大錢。
跟平台合作比較像是「買知名度」的過程,
能不能賺錢因人而異。
關鍵還是在於你怎麼把它當跳板,
養成自己的品牌力,
才有可能讓這條路走得長久。
2 months ago | [YT] | 0
View 0 replies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