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智慧在生活裡,在每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裡,在我們的心裡,它可以讓我們現世安穩,永世安樂,阿彌陀佛🙏🙏🙏感恩有緣的朋友,你們的支持,是我前進的動力,謝謝大家🥰🌸🌹分享佛學、國學、情感故事⋯和大家一起成長……
栗禾的朵朵蓮
《一念萬年》🌺🏮我打了個盹…. 我成了故事的主人翁在故事裡,我過著人人稱羨的榮華富貴和兒孫滿堂也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人生轉折在故事的最後,可佈的人生遭遇驚醒了我….醒來之後,我發現原來是一場夢,煮的黃梁剛好煮好這就是所謂的黃梁一夢~那麼一個盹和一個夢所感覺的時間能一樣嗎?現代科學已經證實時間是一種錯覺所以什麼是活在當下?當下是多久的時間?當下其實是一個永恒的概念當下不等于這一念~這一念過去了,下一念還是當下當下就是把過去、現在、未来斬斷而安住于現前清淨明覺的一念僧璨大師說:「一念萬年」在這千萬年裡,其實是沒有念頭,也就是沒有了時間當我們的念頭和當下合而為一時時間就不存在了!一念即是萬念~一即一切時間變成一個又一個的當下….只要時時處處專注當下這一念並把這一念持續下去把正念思維連成一片做到一念即起,一念即覺使當下這一念作主,讓這一念戰勝萬念念念阿彌陀佛,每一念都是阿彌陀佛也是活在當下….阿彌陀佛 圖·文~栗禾以下參考資料 摘自《如月印空:聖嚴法師》——————————————————每一念都是當下隨著時間過去,你會見到念頭來來去去,隨著念頭生起與消失,你也同時經驗著時間的流逝。禪修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讓每一個念頭只在當下這一刻。如果你與當下合而為一,你就停止了念頭的生滅,因為沒有念頭的生滅,你便體驗不到時間的存在,也就是說,時間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當下。你必須要自己去發現究竟什麼是「與當下合一」。當你讓每一念都只在當下,便沒有時間的連續性,沒有什麼東西從這一刻殘留到下一刻。每一件事情都是接連不斷的新發生,就像噴泉不斷湧出、噴入空中。如此修行時,每一個當下都是一個新生。這時我們沒有持續不停的妄念,而是無止盡地重新創造,一種無止盡的相續,沒有分離的片刻。古時候有位僧璨大師說:「一念萬年」,但在這千萬年裡,其實是沒有念頭的,只有不斷的「新」。這就是為什麼對初學者來說,學習超越念頭是如此重要的原因,所以,今天請大家直接專注在當下。不需要去想它,只要進入當下,就像跳水者離開跳板縱身一躍,沒有考量或顧慮。當跳水者往下跳時,他放下一切,只剩下那一段長墜,沒有了時間。每一次你坐在蒲團上,就是跳入當下這一刻,不要多想,那麼你將會發現,每一個當下的確都是一個新生。
8 months ago | [YT] | 4
View 0 replies
~ 極樂世界到底有沒有?我們的心其實不太容易什麼都不想~我們執著的心念,慣性很強.所以淨土宗提出執持名號,只念一句佛號,萬念歸一,從執著到不執著,從有到空.這樣的功夫可以平淡無奇,也可以高深莫測.那念佛真的能往生嗎?佛在《阿彌陀經》上說:真有阿彌陀佛、真有極樂世界、念一句佛號真能往生極樂淨土.此言非虛!有人提出極樂世界是化城,說的應該是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凡聖同居土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為了方便接引眾生.常寂光淨土,是佛的境界,一真法界.若能往生極樂世界就能證得三不退,一生補處,也就是保證成佛!這就是極樂世界的殊勝.我們在此娑婆世界要成就不容易,若是在䆁迦佛的正法時期還行,當時之人上等根器,隨便聽佛說法就能證得阿羅漢果.現在末法時期要成就很難,障礙很多.佛在大集經上說:「末法億億人修行 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佛陀告訴我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是因為眾生執著"有相"實際上「萬法唯心」我們一念是可以盡虛空徧法界,當我們一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極樂世界就在當下.不過我們凡夫,心思太濁很難呈現,必須從有相到無相,先執著有極樂世界,才能往生極樂世界.*不過這極樂世界所現的相,是阿彌陀佛清淨願所現的妙有(真空妙有)不是眾生業相.我唸書的時候曾經在寺廟,借住過一段時間,和一位老師父住在同一處,這位老師父年紀很大,從早到晚就是念一句佛號(阿彌陀佛).時而出聲念、時而默念,雙目炯炯有神,在她的身邊可以感受到那一份寧靜和祥和.有一次我同師父說:「師父,若哪天您往生極樂世界,記得來通知我」就這樣一句不經意的話,在多年以後,大約在我唸大學的時候,突然有一天,夢見老師父,後來詢問得知她往生了,走的非常的殊勝!對師父的感懷,真的是山高水長.由此我感受到老實念佛的不可思議!念佛可不是愚公愚婦,不識字者才念佛.佛陀在經典上說:許許多多的大阿羅漢、大菩薩也都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不過他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可不是凡聖同居土,而是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因為什麼樣的心就感應什麼樣的境.往生極樂世界,是解脫生死、一生成佛的方法,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湡溢大師: 往生與否在於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憑持名之深淺 願大家都能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圖.文~栗禾
~ 阿彌陀佛何不直接把眾生送到極樂世界,為何還要我們稱念其名號?不是佛不慈悲,而是這世間所有一切,都是自己所創造出來的幻境.就像做夢,夢境是自己所創造,除非自己醒來,不然依然是在夢中.然夢裡的境界,做夢之人不會覺得那只是個夢.最近戲劇(穿越劇)很熱門,很多人喜歡看,我想是因為多數人的心裏,都想回到過去去改寫或者彌補曾經的錯誤.其實生生世世以來我們已經不斷地創造和重覆類似的劇情,可是我們往往總會在相似的事件上跌跤!在這人生大夢裡,要真正的醒過來也不是一件易事,因為我們沉迷得夠久,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真相似懂非懂,殊不知時間和空間都是幻相,都是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所現.現在科學家已經發現:「時空是假相」在某種條件下時空會消失等於零,空間沒有了,時間也不存在。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物體的大小、長短、距離在光速狀態下會統統會消失,物質只是我們人類的錯覺.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不斷地在這世間示現,隨緣度化,就是要讓眾生能覺醒.《普門品》:「應以何身得度者 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然念阿彌陀佛名號,萬念歸一,當我們心漸漸清淨了,自然就能從夢境裡醒來,回到原本的自己(真如本性)那為何要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因為任何語言文字都有磁場、有能量.阿彌陀佛這句名號,萬德莊嚴、無量光、無量壽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一切諸佛都勸我們念阿彌陀佛.《法華經》:「阿彌陀佛是法界一切諸佛的本名(法界藏身)就是我們的自性本名」那念主、耶穌、藥師佛⋯可以嗎? 當然可以只不過每一尊佛的願力不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往生淨土.若要解脫生死往生極樂,最好還是念阿彌陀佛,如此才能感應道交.淨土念佛法門是靠佛力加持帶業往生,如果這一念求往生的心不真誠,就不能相應.阿彌陀佛的法身徧一切處,願力是其真誠心所流現,我們也要用真誠心才能夠感通.何謂至誠,至誠就是一心,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一念至誠都可以感動天地,更何況至誠念佛,念念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阿彌陀佛 圖、文~栗禾
~安樂從哪裡來?安樂是從淨定而來!有人剛開始念佛會起煩惱,是因為看見自己的亂心.就像陽光照射時,室內漂浮的灰塵.若能堅持不懈就能感受到內心的安寧、輕安.如此念佛就會越念越歡喜,越來越自在.莊子講「坐忘」:意境兩忘,物我一體.比如畫畫、寫字或者做一件事情,做到把自己給忘了,心中只有眼前這一樁事,忘了時間,也忘了空間.這種經驗很多人都有.同理念佛念到把自己給忘了.心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自己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自己,也就是和阿彌陀佛融合在一起,打成一片,這就是功夫成片.此功夫有深淺及長短(時間)之別,也就是一小片到一大片.功夫成片能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此功夫深了,斷了見思惑就是「事一心不亂」可生方便有餘土.此工夫到最高境界就是「理一心不亂」,須斷無明(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可生實報莊嚴土.念佛功夫成片是多數人能達到的,也就是伏惑.不過這裡的功夫成片並不是禪定,真正的禪定必須要斷見思惑.印光祖師:平時把煩惱用一句佛號壓伏住,不起現行,就是伏惑,有伏惑功夫,臨終時就能伏得住,往生極樂就有把握.《淨土聖賢錄》及法師大德曾說:功夫成片就能預知時至,功夫深的可以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當然要能往生除了念佛,還必須「願意去」也就是信真願切. 在臨終時,只要往生的願力大於業力,不管念佛功夫如何,都是決定往生.善導大師說:「萬修萬人去」有人說現在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因為現在的人福報比較薄,且許多往生的人都不是名人,都是名不見經傳之人,有可能是隔壁的老爺爺或者市場賣菜的阿婆,他們往生絕不可能昭告天下,更不可能載入史冊.有一朋友的母親,是個老實的念佛人,在往生的當天告訴她的子女:「今天晚餐我就不和你們一起吃」後來經過大半天,子女們心想,怎麼都沒見到人,後來才知她巳端坐安祥往生.這種類似的案例其實很多!有的人就是福報大,不用高深的學問,對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就能夠深信不疑,老實念去,念著念著,暗合道妙,到極樂世界成佛去了!這都是宿世有相當大的善根福德因緣. 能聽聞佛法,能信願念佛是一大福報,要好好珍惜,在這世間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一切時、一切處都能歸到這句阿彌陀佛名號.古德常說:念佛法門,暗合道妙道妙就是明心見性,用這個方法得定、見性的人很多.縱然不能得定、不能見性,也能往生.祖師大德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人平生念佛非常精進,但是最後關頭(臨終)起了障礙,突然就不念佛了.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平時知見不足,信不真願不切,對世間起了貪戀之心.真念佛人到了臨終是很歡喜的,知道自己要回家了,弘一大師說:「悲欣交集」~因此學佛之人,對於為何要往生淨土,為何要念佛的知見,要非常的清楚明白.若念佛有一些小小的境界,也不可得意.因為人生這趟旅程,最後的一哩路非常的重要,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這才是真功夫的所在!普賢菩薩發願偈: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祝願大家此生得安樂將來往生極樂世界得大安樂 阿彌陀佛 圖·文~栗禾
這世間沒有人不辛苦!?佛說人生有八大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也就是身苦,心也苦.身苦—所以醫院才會人滿為患心苦—所以詩、詞、歌、賦千古傳唱《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佛法講:身安而後道隆.因此身體若要健康,就要懂得調身、調心、調息.中醫講:上虛下實、水火既濟.身會影響心,心也會影響身,互為因果.我們以紫微斗數來探討人生:紫微斗數命盤上的108顆星曜,散落於十二宮位,好壞參半.從此可以看出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好命,也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一帆風順.比如一個人的命盤,他的父母宮好、子女宮好、事業宮好、財帛宮也好,那他壞的星星到哪裡去?當然是其他宮位⋯像古時候帝王,為什麼那麼好的生活,他們竟然羨慕起平凡百姓的粗衣淡食,因為外表的光鮮亮麗,隱藏在內心的,竟是不為人知的幽暗.☘️在這世間不必羨慕誰,也不必嫉妒誰,因為誰都不容易!只有真正的修行才能擺脫這無止境的折騰.有一朋友病重時日無多,她跟我說:其實我真的很想活下去,為了能夠活下去,我受了太多的苦,可是終究沒能⋯她說:人死後到底要往哪裡去?我說:大部分的人都是六道來、六道去.她說:那我可以再回來看到我的家人嗎?我說: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夠再回來.《西方確指》:提到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再回來隨緣度化的事蹟.娑婆世界的眾生情執很重,走了很容易就跟著業力去,很難跟著願力走,除非願力很強,大於業力,也能夠往生.憨山大師:念佛,如果能念到不受煩惱支配,作得了主,睡夢中就作得了主.睡夢中作得了主,病苦中就能勉強作主.病苦中作得了主,那臨終時便能了了分明,知道去處.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有很多人到了人生的最後,是非常惶恐不安,不知將何去何從?真念佛人到了臨終,是歡喜的,知道要回老家了.《悲華經》言:臨終之時,我時當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所,得心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捨身,來生我界。一般人臨終時,地、水、火、風,四大分離的痛苦,容易心生顛倒,若又加上留戀不捨那可說是痛苦萬分.真念佛人臨終感應佛來接引,佛光普照、佛力加持,可令念佛人不受其亂.且佛來接引,也帶著許多曾經的親人朋友一同前來,圍繞其前,甚是歡喜!隨即往生,非常殊勝.不必經過中陰身,直接往生極樂世界!人在臨終時,神識離開身體,四大分離、諸苦交集.❣️因此不可在其面前哭泣,不可搬動或更衣,助念只念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必待捨報8 ~12小時之後.(詳情可參考臨終須知)真心的幫助別人離開,往生極樂世界,是一件大功德.等咱要走的時候,就會有人真誠的護送我們一程.願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 阿彌陀佛 圖·文~栗禾
~念頭的力量一顆種子可以長成參天大樹,一個念頭也可以造就六道輪迴.我們的念頭其實是非常耗費能量的,像電池會耗電.因此整天胡思亂想的人很容易生病.楞嚴經:無明不覺生三細 境界為緣長六粗也就是山河大地、根身世界,都是由我們的一念不覺所生.無明:有根本無明、塵沙無明、見思無明之別.只有見思無明我們尚可察覺,其他無明皆如瀑流般的生滅,只有在定中才有可能覺察.不過見思無明斷了,六道輪迴的境界就沒了.☘️因此修行的要點就在我們的念頭⋯我們可能因為一句話、一個人、一個場景,在心裡不斷地盤旋,以《我執》為中心,以貪瞋痴慢疑為助力.不斷地在腦海裡重複和演繹相似的劇情.越追越有,越想越多,越來越煩惱⋯一句話,它可能變成一把利刃.一個人,他也許就不是人.一個場景,它突然變成一部電影.如雪球般的越滾越大,讓自己深陷泥潭,最後付諸於身口意,也就是經上說的起惑、造業、受苦.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如此往復就造就了六道輪迴的牢籠.❣️其實這些念頭,一句話、一個人、一個場景,它原本可以只是單純的存在. 若不加上貪瞋痴慢癡的色彩,它不過是夢幻泡影,夢裡空花,不理它,它也將自然落謝,歸於空無.因此當我們起煩惱的時候,該如何對治?❣️不理它,不隨之起舞.回到正念,念佛人提起一句佛號.楞嚴經:狂心若歇 歇即菩提.我們這個世界,其實就是衆生的分別執著,所建立的牢籠.當我們不分別不執著的時候,它就是佛性.當我們分別執著的時候,它就是妄念,妄念就會流轉生死,也就是唯識所變.什麼是不分別不執著?就是當下的一念,不起第二念.❣️元音老人:念頭斷處了了分明,不著相的念頭就可起妙用,著相的念頭就是妄想,看見念頭不隨.憨山大師:「當下一念是修行的根本」也就是觀照念頭的起處,看見念頭,不可跟念頭跑了!所謂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裏,時時地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讓煩惱心蔓延,安住在正念裏.念佛亦是如此,當念頭起來的時候,要很快察覺,不予理會,趕緊回來抓住佛號,不可對抗妄念.一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速度不可快.如此用功,久而久之,功夫純熟. 從有念契入無念⋯ 暗合道妙 轉凡成聖 阿彌陀佛 圖·文~栗禾
8 months ago | [YT] | 3
~《活在當下》 🌺閒看花開花落 靜看雲卷雲舒讓心專注於每一個當下,認真的體驗當下的美好.喝茶時,清楚知道茶的味道、茶韻的美妙.僅此而已.看著人來人往,只是靜靜的看著,不夾雜其他的想法,更不發揮無限想像的思維.這般純粹.如此便是廣義的活在當下.但是一般人的狀況:吃飯時,總想著等一下要去做什麼. 也許去運動,飯也就隨便吃,去運動時就想著明天要做什麼,誰又怎麼了⋯很難真正的活在當下,永遠想的都是過去和未來.什麼是活在當下?就是專注在當下的一念,不分別不執著.❣️在日常生活裡,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看見念頭,不讓念頭帶著跑.任何的修行法門,講的都是如何調伏我們的念頭.☘️不是去除念頭(我們也去除不掉,因為我們的根身世界本來就是念頭所造)❣️修行的重點:看見念頭不跟隨.念頭就像是浪花,只要回歸,它就是大海.當我們能夠時時安住於當下,當下的力量就能夠讓我們幸福平安、自在安樂、健康富足⋯⋯因為當下的一念,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自性和佛一樣的圓滿,一樣的光明,一樣的無限潛力.念佛也是為了讓我們活在當下,萬念歸一,妄念不起,從有念到無念,念念合入本覺,這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法門.❣️凡夫眾生煩惱習氣很重,若不念佛就念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疑⋯⋯我們的念頭瞬息萬變,總是時時琢磨著過去和未來,儘管上演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還可以順便關心大唐帝國,接著還可以演大清王朝⋯⋯就這樣越演越烈,把我們的能量消耗殆盡.之後我們連回頭的能力都消失在這荒煙蔓草中~念佛是一種攝心的方法,重點就在於清淨心.不是念得很大聲才有效.必須要根據個人的狀況,以攝心為主.長時間念佛的人可以金剛持或聽佛號.《印祖文鈔》:「念佛下手,最要莫過於聽,聽者心沉而一」因為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是修證成道的法門我們念「阿彌陀佛」也是用耳根在修,所謂「一句佛號一念心」,自己念佛給自己聽,就是「返聞聞自性」的初步,把心收回來,耳根最直接了當.眾生的心很難一直活在當下,煩惱習氣很難駕馭,時好、時壞,時積極、時退轉.因此除了自力之外需要加上佛力的加持~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有此願力,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唯有往生極樂世界,才能真正的脫離六道的生死輪轉.當我們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念念都發揮當下的力量.如此前程可謂是一片光明,璀璨耀眼. 阿彌陀佛 圖·文~栗禾
10 months ago | [YT] | 1
《一切眾生都是自己》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在人生旅途中,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生命裏的過客.🎗️但在歷史的長流裡,每一個人都曾經是我們的家人.🎗️在真相裡~❣️這世間的一切,山河大地、花草樹木、六親眷屬⋯⋯都是我們的一念心性所變現.唯識學:一念心性是自己,也就是說能變虛空法界,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那個能變的是自己,所變的也是自己.《華嚴經》: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比如做夢:夢中的境界,栩栩如生、愛恨情愁,是這般的真實.夢裡的人事物都是自己的意識所創造.家人是自己.朋友是自己.敵人是自己.山河大地是自己.虛空法界也是自己.現實世界亦復如是~若我們把心量推及到虛空法界,如此就是佛菩薩的境界.若心量只有自己,那感應的世界將是萬分辛苦.因為自己和自己對抗,找自己的碴,那可就累了!我們的意識,有什麼樣的種子,就會現什麼樣的境界.比如照鏡子:鏡子很忠實的呈現我們該有的樣子,在鏡子裡我看見自己的鼻子有一黑點,我努力的擦拭鏡子裡的我,是徒勞的.因為墨點在自己的鼻子,不在鏡子上.所以這世間的森羅萬象,根源於我們的心佛法說:不假外求 ,要向內求.❣️若要改變命運就要從心念下手.〈心命詩〉: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祿變禍兆 心好命不好,轉禍為福報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為何佛菩薩要「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因為一切眾生都是同一個生命共同體.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比如:家裏若有人生病,我們的身心肯定很難受(以小家而言,家人和我是同一個生命共同體) 若是棄之不顧,這份傷痛、遺憾會緊緊跟隨,即便我們逃到天涯海角,或是視而不見,也無法擺脫.《華嚴經》: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逢時,果報還自受.所以該還的債務就要認真還,該承受的苦就要歡喜受,今生若沒還,他日遇到還得加利息.❣️聖嚴法師說: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因為所有的境界都是自己的種子起的現行,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和一切眾生的關係,是同一個生命共同體,因此我們所造的善業、惡業最終都將回到自己.所謂的: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不是不報 時機未到一切眾生都是自己~故而恆順眾生,跟眾生結善緣,待人以誠.對待別人真誠,就是對自己真誠.☘️至誠念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力,徧滿虛空法界,它將「回到自己」,如此念念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阿彌陀佛 圖·文~栗禾
~《佛法從恭敬中求》現在網路訊息發達,查找資料很容易,但有時真偽難辨,眾說紛紜.因此當遇到疑惑時,要回到經典,回到聖言量.現代科學雖然進步,但很多的理論,一再被推翻⋯⋯佛法流傳至今二千多年,儘管歷經時代的打磨,歲月的考驗,依然屹立不搖,堅若磐石.佛陀為什麼可以現廣長舌相?「出廣長舌相」是諸佛三十二種相好之一,此是多生多劫以來,口離四種過錯: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金剛經》: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鳩摩羅什三藏法師(西元344~413)為中國佛教四大翻譯家之一,素有「譯界之王」的美稱.至今仍廣為流傳,佛教日常課誦的《法華經》、《金剛經》、《維摩經》等,正是羅什大師偉大的翻譯之作.公元413年, 70高齡的鳩摩羅什感知陽壽將盡,向僧眾告別:「希望我所翻譯的經典,能流傳於後世,發揚光大.現在在大眾面前,我發誠實誓願──如果我翻譯的經典沒有錯誤,願我身體火化之後,舌頭不會焦爛」.鳩摩羅什圓寂後,其弟子以佛禮火化遺體,確實舌頭不爛,應驗了鳩摩羅什的誓願,三寸不爛之舌成為珍貴的「舌舍利」.這世間僅有的「舌舍利」,如今供奉在甘肅武威市涼州區的鳩摩羅什寺塔.然現代佛法隨拾可得,但佛法並沒有因此而興盛.因為得到太容易,不珍惜!印光大師:「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得利,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古人求法的心,那是可以感動天地的.例如:慧可大師斷臂求法,智者大師18年拜經台,玄奘大師西天取經⋯⋯❣️佛法是心法,必須要用真誠心、恭敬心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之利.我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大唐玄奘」由黃曉明主演,講述玄奘大師西天取經的經過.玄奘大師(西元602~664年)西行天竺取經.孤征19載,獨行五萬里,足跡遍及中亞、印度.窮畢生精力19年,翻譯佛經,創立法相宗,對中國歷史文化和佛教的發展,影響深遠.玄奘大師的一生,為法忘軀~孜孜不倦的學習,嘔心瀝血的譯經.為了求取真經,他曾說:「寧可就西而死,豈能東歸而生」如此的決心和毅力.在影片末尾,玄奘大師取回真經,回到大唐祖國之際,激動落淚,這樣的心情我們能懂~ 19年了~ 再多的艱難險阻,沒有改變自己堅持的目標. 再多的擁護愛戴,也沒有動搖自己最初的信念. 艱難險阻 . 九死一生. 我終於回來了~這一幕,黃曉明演的非常到位,令人動容.我覺得弘一大師所寫的「悲欣交集」可以形容得很貼切.由此可見~☘️菩薩之所以為菩薩,是因為菩薩的心裡裝的是天下蒼生.☘️眾生之所以為眾生,是因為衆生的心裡裝的只有自己.今日我們能夠聽聞佛法,理解大道,感恩諸佛菩薩、法師大德們的一路護持,犧牲奉獻,續佛慧命⋯⋯如此恩德,何以為報?唯有「信受奉行」玄奘大師西天取經,一生捨身為法的精神,也告訴我們:德不孤 必有鄰❣️真心誠意,必感諸佛菩蕯護念.只要願力夠強,所有的條件都會來支持.念佛人一心一意,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必定蒙佛接引,功不唐捐.開經偈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 圖·文~栗禾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起風了看風刮起一地的落葉🍁我竟喜歡上這樣的蕭瑟我靜靜的看著那一片片的落葉手舞足蹈 像極了盛大的歌舞我彷彿置身其中 隨之搖擺風停了歌舞也停了終究只是一地的落葉人生在世不過須臾就像這場看似盛大的歌舞其實只不過是風送了我一程若那落葉中的我,是虛妄.那靜靜看著的我,難道就是真實嗎?《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念佛是不是也是一種著相?也是虛妄?念佛可以從著相到不著相~從虛妄到不虛妄~從持名念佛到實相念佛~念佛有事持和理持事持:佛號句句分明,念念相續,更無二念.理持:沒有能念的心,也沒有所念的佛,也就是 沒有分別知見, 念而無念 無念而念.☘️《彌陀要解》:「只要老實執持名號,從事持下手,一旦功夫到了,理就通了」所以念佛到達了理持,「相」自然就脫落了(沒有能念的心 也沒有所念的佛)❣️念佛就像渡河,若都還沒有渡過河,就把船筏給丟了,那渡的了河嗎?念佛法門是阿彌陀佛為了幫助眾生,脫離生死輪轉的悲智善巧.在聲聲的念佛聲中,也為我們的八識田種下成佛的金剛種子,這每一顆種子都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力的加持.在佛號的念念相續中,佛光普照,為念佛人保駕護航.從有念契入無念,轉凡成聖⋯⋯黃念祖老人:萬變不離其宗,唯以般若為導、淨土為歸.《華嚴經》:普賢十大願王 導歸極樂.有經中之王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釋迦如來於菩提樹下成道,所開演之法界大經.在華嚴會上最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勸進善財童子,與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且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 也都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圓成佛道.《彌陀要解》: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華嚴》的奧藏.🌈《華嚴經》、《法華經》最後都是念佛歸淨土,文殊、普賢那是密教裡的金剛薩埵,最後表演給我們看的都是念佛求生淨土.🌈佛也在《阿彌陀經》三次勸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念佛求生極樂淨土,可說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經: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色和空是一體的,是一不是二.從有才能覓得空 真空可現妙有❣️念佛乃是真空裡的妙有~老實念佛,莫換題目,一心一意,死心踏地就像鑽木取火~如此用功,自然功成 阿彌陀佛 圖.文~栗禾
10 months ago | [YT] | 2
Load more
栗禾的朵朵蓮
《一念萬年》
🌺🏮我打了個盹….
我成了故事的主人翁
在故事裡,我過著人人稱羨的
榮華富貴和兒孫滿堂
也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人生轉折
在故事的最後,可佈的人生遭遇
驚醒了我….
醒來之後,我發現原來是一場夢,
煮的黃梁剛好煮好
這就是所謂的黃梁一夢~
那麼一個盹和一個夢
所感覺的時間能一樣嗎?
現代科學已經證實
時間是一種錯覺
所以什麼是活在當下?
當下是多久的時間?
當下其實是一個永恒的概念
當下不等于這一念~
這一念過去了,下一念還是當下
當下就是把過去、現在、未来斬斷
而安住于現前清淨明覺的一念
僧璨大師說:「一念萬年」
在這千萬年裡,其實是沒有念頭,
也就是沒有了時間
當我們的念頭和當下合而為一時
時間就不存在了!
一念即是萬念~
一即一切
時間變成一個又一個的當下….
只要時時處處專注當下這一念
並把這一念持續下去
把正念思維連成一片
做到一念即起,一念即覺
使當下這一念作主,讓這一念戰勝萬念
念念阿彌陀佛,每一念都是阿彌陀佛
也是活在當下….
阿彌陀佛
圖·文~栗禾
以下參考資料
摘自《如月印空:聖嚴法師》
——————————————————
每一念都是當下
隨著時間過去,
你會見到念頭來來去去,
隨著念頭生起與消失,
你也同時經驗著時間的流逝。
禪修時,很重要的一點,
是讓每一個念頭只在當下這一刻。
如果你與當下合而為一,
你就停止了念頭的生滅,
因為沒有念頭的生滅,
你便體驗不到時間的存在,
也就是說,
時間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當下。
你必須要自己去發現
究竟什麼是「與當下合一」。
當你讓每一念都只在當下,
便沒有時間的連續性,
沒有什麼東西
從這一刻殘留到下一刻。
每一件事情
都是接連不斷的新發生,
就像噴泉不斷湧出、噴入空中。
如此修行時,
每一個當下都是一個新生。
這時我們沒有持續不停的妄念,
而是無止盡地重新創造,
一種無止盡的相續,
沒有分離的片刻。
古時候有位僧璨大師說:
「一念萬年」,
但在這千萬年裡,
其實是沒有念頭的,
只有不斷的「新」。
這就是為什麼對初學者來說,
學習超越念頭是如此重要的原因,
所以,今天請大家直接專注在當下。
不需要去想它,只要進入當下,
就像跳水者離開跳板縱身一躍,
沒有考量或顧慮。
當跳水者往下跳時,他放下一切,
只剩下那一段長墜,沒有了時間。
每一次你坐在蒲團上,
就是跳入當下這一刻,
不要多想,那麼你將會發現,
每一個當下的確都是一個新生。
8 months ago | [YT] | 4
View 0 replies
栗禾的朵朵蓮
~ 極樂世界到底有沒有?
我們的心其實不太容易什麼都不想~我們執著的心念,慣性很強.
所以淨土宗提出執持名號,只念一句佛號,萬念歸一,從執著到不執著,從有到空.
這樣的功夫可以平淡無奇,也可以高深莫測.
那念佛真的能往生嗎?
佛在《阿彌陀經》上說:真有阿彌陀佛、真有極樂世界、念一句佛號真能往生極樂淨土.
此言非虛!
有人提出極樂世界是化城,說的應該是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
極樂世界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
凡聖同居土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為了方便接引眾生.
常寂光淨土,是佛的境界,一真法界.
若能往生極樂世界就能證得三不退,一生補處,也就是保證成佛!
這就是極樂世界的殊勝.
我們在此娑婆世界要成就不容易,若是在䆁迦佛的正法時期還行,當時之人上等根器,隨便聽佛說法就能證得阿羅漢果.現在末法時期要成就很難,障礙很多.
佛在大集經上說:「末法億億人修行 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佛陀告訴我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是因為眾生執著"有相"
實際上「萬法唯心」
我們一念是可以盡虛空徧法界,當我們一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極樂世界就在當下.
不過我們凡夫,心思太濁很難呈現,必須從有相到無相,先執著有極樂世界,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不過這極樂世界所現的相,是阿彌陀佛清淨願所現的妙有(真空妙有)不是眾生業相.
我唸書的時候曾經在寺廟,借住過一段時間,和一位老師父住在同一處,這位老師父年紀很大,從早到晚就是念一句佛號(阿彌陀佛).
時而出聲念、時而默念,雙目炯炯有神,在她的身邊可以感受到那一份寧靜和祥和.
有一次我同師父說:「師父,若哪天您往生極樂世界,記得來通知我」
就這樣一句不經意的話,在多年以後,大約在我唸大學的時候,突然有一天,夢見老師父,後來詢問得知她往生了,走的非常的殊勝!
對師父的感懷,真的是山高水長.
由此我感受到老實念佛的不可思議!
念佛可不是愚公愚婦,不識字者才念佛.
佛陀在經典上說:許許多多的大阿羅漢、大菩薩也都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不過他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可不是凡聖同居土,而是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
因為什麼樣的心就感應什麼樣的境.
往生極樂世界,是解脫生死、一生成佛的方法,千經萬論處處指歸.
湡溢大師:
往生與否在於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憑持名之深淺
願大家都能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圖.文~栗禾
8 months ago | [YT] | 4
View 0 replies
栗禾的朵朵蓮
~ 阿彌陀佛何不直接把眾生送到極樂世界,為何還要我們稱念其名號?
不是佛不慈悲,而是這世間所有一切,都是自己所創造出來的幻境.
就像做夢,夢境是自己所創造,除非自己醒來,不然依然是在夢中.
然夢裡的境界,做夢之人不會覺得那只是個夢.
最近戲劇(穿越劇)很熱門,很多人喜歡看,我想是因為多數人的心裏,都想回到過去去改寫或者彌補曾經的錯誤.
其實生生世世以來我們已經不斷地創造和重覆類似的劇情,可是我們往往總會在相似的事件上跌跤!
在這人生大夢裡,要真正的醒過來也不是一件易事,因為我們沉迷得夠久,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真相似懂非懂,殊不知時間和空間都是幻相,都是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所現.
現在科學家已經發現:「時空是假相」
在某種條件下時空會消失等於零,空間沒有了,時間也不存在。
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物體的大小、長短、距離在光速狀態下會統統會消失,物質只是我們人類的錯覺.
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不斷地在這世間示現,隨緣度化,就是要讓眾生能覺醒.《普門品》:「應以何身得度者 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然念阿彌陀佛名號,萬念歸一,當我們心漸漸清淨了,自然就能從夢境裡醒來,回到原本的自己(真如本性)
那為何要稱念阿彌陀佛名號?
因為任何語言文字都有磁場、有能量.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萬德莊嚴、無量光、無量壽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一切諸佛都勸我們念阿彌陀佛.《法華經》:「阿彌陀佛是法界一切諸佛的本名(法界藏身)就是我們的自性本名」
那念主、耶穌、藥師佛⋯可以嗎? 當然可以
只不過每一尊佛的願力不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往生淨土.
若要解脫生死往生極樂,最好還是念阿彌陀佛,如此才能感應道交.
淨土念佛法門是靠佛力加持帶業往生,如果這一念求往生的心不真誠,就不能相應.
阿彌陀佛的法身徧一切處,願力是其真誠心所流現,我們也要用真誠心才能夠感通.
何謂至誠,至誠就是一心,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一念至誠都可以感動天地,更何況至誠念佛,念念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阿彌陀佛
圖、文~栗禾
8 months ago | [YT] | 4
View 0 replies
栗禾的朵朵蓮
~安樂從哪裡來?
安樂是從淨定而來!
有人剛開始念佛會起煩惱,是因為看見自己的亂心.
就像陽光照射時,室內漂浮的灰塵.
若能堅持不懈就能感受到內心的安寧、輕安.如此念佛就會越念越歡喜,越來越自在.
莊子講「坐忘」:意境兩忘,物我一體.
比如畫畫、寫字或者做一件事情,做到把自己給忘了,心中只有眼前這一樁事,忘了時間,也忘了空間.這種經驗很多人都有.
同理念佛念到把自己給忘了.
心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自己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自己,也就是和阿彌陀佛融合在一起,打成一片,這就是功夫成片.
此功夫有深淺及長短(時間)之別,也就是一小片到一大片.
功夫成片能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
此功夫深了,斷了見思惑就是「事一心不亂」可生方便有餘土.
此工夫到最高境界就是「理一心不亂」,須斷無明(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可生實報莊嚴土.
念佛功夫成片是多數人能達到的,也就是伏惑.不過這裡的功夫成片並不是禪定,真正的禪定必須要斷見思惑.
印光祖師:平時把煩惱用一句佛號壓伏住,不起現行,就是伏惑,有伏惑功夫,臨終時就能伏得住,往生極樂就有把握.
《淨土聖賢錄》及法師大德曾說:功夫成片就能預知時至,功夫深的可以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
當然要能往生除了念佛,還必須「願意去」也就是信真願切.
在臨終時,只要往生的願力大於業力,不管念佛功夫如何,都是決定往生.
善導大師說:「萬修萬人去」
有人說現在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
因為現在的人福報比較薄,且許多往生的人都不是名人,都是名不見經傳之人,有可能是隔壁的老爺爺或者市場賣菜的阿婆,他們往生絕不可能昭告天下,更不可能載入史冊.
有一朋友的母親,是個老實的念佛人,在往生的當天告訴她的子女:「今天晚餐我就不和你們一起吃」後來經過大半天,子女們心想,怎麼都沒見到人,後來才知她巳端坐安祥往生.
這種類似的案例其實很多!
有的人就是福報大,不用高深的學問,對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就能夠深信不疑,老實念去,念著念著,暗合道妙,到極樂世界成佛去了!
這都是宿世有相當大的善根福德因緣.
能聽聞佛法,能信願念佛是一大福報,要好好珍惜,在這世間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
一切時、一切處都能歸到這句阿彌陀佛名號.
古德常說:念佛法門,暗合道妙
道妙就是明心見性,用這個方法得定、見性的人很多.
縱然不能得定、不能見性,也能往生.
祖師大德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人平生念佛非常精進,但是最後關頭(臨終)起了障礙,突然就不念佛了.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平時知見不足,信不真願不切,對世間起了貪戀之心.
真念佛人到了臨終是很歡喜的,知道自己要回家了,弘一大師說:「悲欣交集」~
因此學佛之人,對於為何要往生淨土,為何要念佛的知見,要非常的清楚明白.
若念佛有一些小小的境界,也不可得意.
因為人生這趟旅程,最後的一哩路非常的重要,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這才是真功夫的所在!
普賢菩薩發願偈: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祝願大家此生得安樂
將來往生極樂世界得大安樂
阿彌陀佛
圖·文~栗禾
8 months ago | [YT] | 4
View 0 replies
栗禾的朵朵蓮
這世間沒有人不辛苦!?
佛說人生有八大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
也就是身苦,心也苦.
身苦—所以醫院才會人滿為患
心苦—所以詩、詞、歌、賦千古傳唱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佛法講:身安而後道隆.
因此身體若要健康,就要懂得調身、調心、調息.
中醫講:上虛下實、水火既濟.
身會影響心,心也會影響身,互為因果.
我們以紫微斗數來探討人生:
紫微斗數命盤上的108顆星曜,散落於十二宮位,好壞參半.
從此可以看出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好命,也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一帆風順.
比如一個人的命盤,他的父母宮好、子女宮好、事業宮好、財帛宮也好,那他壞的星星到哪裡去?當然是其他宮位⋯
像古時候帝王,為什麼那麼好的生活,他們竟然羨慕起平凡百姓的粗衣淡食,因為外表的光鮮亮麗,隱藏在內心的,竟是不為人知的幽暗.
☘️在這世間不必羨慕誰,也不必嫉妒誰,因為誰都不容易!
只有真正的修行才能擺脫這無止境的折騰.
有一朋友病重時日無多,她跟我說:其實我真的很想活下去,為了能夠活下去,我受了太多的苦,可是終究沒能⋯
她說:人死後到底要往哪裡去?
我說:大部分的人都是六道來、六道去.
她說:那我可以再回來看到我的家人嗎?
我說: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夠再回來.
《西方確指》:提到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再回來隨緣度化的事蹟.
娑婆世界的眾生情執很重,走了很容易就跟著業力去,很難跟著願力走,除非願力很強,大於業力,也能夠往生.
憨山大師:
念佛,如果能念到不受煩惱支配,作得了主,睡夢中就作得了主.睡夢中作得了主,病苦中就能勉強作主.病苦中作得了主,那臨終時便能了了分明,知道去處.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有很多人到了人生的最後,是非常惶恐不安,不知將何去何從?
真念佛人到了臨終,是歡喜的,知道要回老家了.
《悲華經》言:
臨終之時,我時當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
其人見我,即於我所,得心歡喜。
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捨身,來生我界。
一般人臨終時,地、水、火、風,四大分離的痛苦,容易心生顛倒,若又加上留戀不捨那可說是痛苦萬分.
真念佛人臨終感應佛來接引,佛光普照、佛力加持,可令念佛人不受其亂.
且佛來接引,也帶著許多曾經的親人朋友一同前來,圍繞其前,甚是歡喜!隨即往生,非常殊勝.
不必經過中陰身,直接往生極樂世界!
人在臨終時,神識離開身體,四大分離、諸苦交集.
❣️因此不可在其面前哭泣,不可搬動或更衣,助念只念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必待捨報8 ~12小時之後.(詳情可參考臨終須知)
真心的幫助別人離開,往生極樂世界,是一件大功德.
等咱要走的時候,就會有人真誠的護送我們一程.
願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
阿彌陀佛
圖·文~栗禾
8 months ago | [YT] | 4
View 0 replies
栗禾的朵朵蓮
~念頭的力量
一顆種子可以長成參天大樹,一個念頭也可以造就六道輪迴.
我們的念頭其實是非常耗費能量的,像電池會耗電.
因此整天胡思亂想的人很容易生病.
楞嚴經:無明不覺生三細 境界為緣長六粗
也就是山河大地、根身世界,都是由我們的一念不覺所生.
無明:有根本無明、塵沙無明、見思無明之別.
只有見思無明我們尚可察覺,其他無明皆如瀑流般的生滅,只有在定中才有可能覺察.
不過見思無明斷了,六道輪迴的境界就沒了.
☘️因此修行的要點就在我們的念頭⋯
我們可能因為一句話、一個人、一個場景,在心裡不斷地盤旋,以《我執》為中心,以貪瞋痴慢疑為助力.不斷地在腦海裡重複和演繹相似的劇情.
越追越有,越想越多,越來越煩惱⋯
一句話,它可能變成一把利刃.
一個人,他也許就不是人.
一個場景,它突然變成一部電影.
如雪球般的越滾越大,讓自己深陷泥潭,最後付諸於身口意,也就是經上說的起惑、造業、受苦.
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如此往復就造就了六道輪迴的牢籠.
❣️其實這些念頭,一句話、一個人、一個場景,它原本可以只是單純的存在.
若不加上貪瞋痴慢癡的色彩,它不過是夢幻泡影,夢裡空花,不理它,它也將自然落謝,歸於空無.
因此當我們起煩惱的時候,該如何對治?
❣️不理它,不隨之起舞.
回到正念,念佛人提起一句佛號.
楞嚴經:狂心若歇 歇即菩提.
我們這個世界,其實就是衆生的分別執著,所建立的牢籠.
當我們不分別不執著的時候,它就是佛性.
當我們分別執著的時候,它就是妄念,妄念就會流轉生死,也就是唯識所變.
什麼是不分別不執著?
就是當下的一念,不起第二念.
❣️元音老人:
念頭斷處了了分明,不著相的念頭就可起妙用,著相的念頭就是妄想,看見念頭不隨.
憨山大師:「當下一念是修行的根本」
也就是觀照念頭的起處,看見念頭,不可跟念頭跑了!所謂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裏,時時地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讓煩惱心蔓延,安住在正念裏.
念佛亦是如此,當念頭起來的時候,要很快察覺,不予理會,趕緊回來抓住佛號,不可對抗妄念.
一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速度不可快.
如此用功,久而久之,功夫純熟.
從有念契入無念⋯
暗合道妙
轉凡成聖
阿彌陀佛
圖·文~栗禾
8 months ago | [YT] | 3
View 0 replies
栗禾的朵朵蓮
~《活在當下》
🌺閒看花開花落
靜看雲卷雲舒
讓心專注於每一個當下,認真的體驗當下的美好.
喝茶時,清楚知道茶的味道、茶韻的美妙.
僅此而已.
看著人來人往,只是靜靜的看著,不夾雜其他的想法,更不發揮無限想像的思維.
這般純粹.
如此便是廣義的活在當下.
但是一般人的狀況:
吃飯時,總想著等一下要去做什麼. 也許去運動,飯也就隨便吃,去運動時就想著明天要做什麼,誰又怎麼了⋯
很難真正的活在當下,永遠想的都是過去和未來.
什麼是活在當下?
就是專注在當下的一念,不分別不執著.
❣️在日常生活裡,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看見念頭,不讓念頭帶著跑.
任何的修行法門,講的都是如何調伏我們的念頭.
☘️不是去除念頭(我們也去除不掉,因為我們的根身世界本來就是念頭所造)
❣️修行的重點:看見念頭不跟隨.
念頭就像是浪花,只要回歸,它就是大海.
當我們能夠時時安住於當下,當下的力量就能夠讓我們幸福平安、自在安樂、健康富足⋯⋯
因為當下的一念,就是我們的自性.
我們的自性和佛一樣的圓滿,一樣的光明,一樣的無限潛力.
念佛也是為了讓我們活在當下,萬念歸一,妄念不起,從有念到無念,念念合入本覺,這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法門.
❣️凡夫眾生煩惱習氣很重,若不念佛就念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疑⋯⋯
我們的念頭瞬息萬變,總是時時琢磨著過去和未來,
儘管上演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還可以順便關心大唐帝國,接著還可以演大清王朝⋯⋯
就這樣越演越烈,把我們的能量消耗殆盡.
之後我們連回頭的能力都消失在這荒煙蔓草中~
念佛是一種攝心的方法,重點就在於清淨心.
不是念得很大聲才有效.
必須要根據個人的狀況,以攝心為主.
長時間念佛的人可以金剛持或聽佛號.
《印祖文鈔》:「念佛下手,最要莫過於聽,聽者心沉而一」
因為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是修證成道的法門
我們念「阿彌陀佛」也是用耳根在修,所謂「一句佛號一念心」,自己念佛給自己聽,就是「返聞聞自性」的初步,把心收回來,耳根最直接了當.
眾生的心很難一直活在當下,煩惱習氣很難駕馭,時好、時壞,時積極、時退轉.
因此除了自力之外需要加上佛力的加持~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佛有此願力,眾生有感,佛就有應.
❣️唯有往生極樂世界,才能真正的脫離六道的生死輪轉.
當我們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念念都發揮當下的力量.
如此前程可謂是一片光明,璀璨耀眼.
阿彌陀佛
圖·文~栗禾
10 months ago | [YT] | 1
View 0 replies
栗禾的朵朵蓮
《一切眾生都是自己》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在人生旅途中,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生命裏的過客.
🎗️但在歷史的長流裡,每一個人都曾經是我們的家人.
🎗️在真相裡~
❣️這世間的一切,山河大地、花草樹木、六親眷屬⋯⋯都是我們的一念心性所變現.
唯識學:
一念心性是自己,也就是說能變虛空法界,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那個能變的是自己,所變的也是自己.
《華嚴經》: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
比如做夢:
夢中的境界,栩栩如生、愛恨情愁,是這般的真實.
夢裡的人事物都是自己的意識所創造.
家人是自己.
朋友是自己.
敵人是自己.
山河大地是自己.
虛空法界也是自己.
現實世界亦復如是~
若我們把心量推及到虛空法界,如此就是佛菩薩的境界.
若心量只有自己,那感應的世界將是萬分辛苦.
因為自己和自己對抗,找自己的碴,那可就累了!
我們的意識,有什麼樣的種子,就會現什麼樣的境界.
比如照鏡子:
鏡子很忠實的呈現我們該有的樣子,在鏡子裡我看見自己的鼻子有一黑點,我努力的擦拭鏡子裡的我,是徒勞的.
因為墨點在自己的鼻子,不在鏡子上.
所以這世間的森羅萬象,根源於我們的心
佛法說:不假外求 ,要向內求.
❣️若要改變命運就要從心念下手.
〈心命詩〉: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祿變禍兆
心好命不好,轉禍為福報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為何佛菩薩要「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因為一切眾生都是同一個生命共同體.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
比如:
家裏若有人生病,我們的身心肯定很難受(以小家而言,家人和我是同一個生命共同體)
若是棄之不顧,這份傷痛、遺憾會緊緊跟隨,即便我們逃到天涯海角,或是視而不見,也無法擺脫.
《華嚴經》: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逢時,果報還自受.
所以該還的債務就要認真還,該承受的苦就要歡喜受,今生若沒還,他日遇到還得加利息.
❣️聖嚴法師說: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因為所有的境界都是自己的種子起的現行,
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我們和一切眾生的關係,是同一個生命共同體,因此我們所造的善業、惡業最終都將回到自己.
所謂的: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不是不報 時機未到
一切眾生都是自己~
故而恆順眾生,跟眾生結善緣,待人以誠.
對待別人真誠,就是對自己真誠.
☘️至誠念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力,徧滿虛空法界,它將「回到自己」,如此念念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阿彌陀佛
圖·文~栗禾
10 months ago | [YT] | 1
View 0 replies
栗禾的朵朵蓮
~《佛法從恭敬中求》
現在網路訊息發達,查找資料很容易,但有時真偽難辨,眾說紛紜.
因此當遇到疑惑時,要回到經典,回到聖言量.
現代科學雖然進步,但很多的理論,一再被推翻⋯⋯
佛法流傳至今二千多年,儘管歷經時代的打磨,歲月的考驗,依然屹立不搖,堅若磐石.
佛陀為什麼可以現廣長舌相?
「出廣長舌相」是諸佛三十二種相好之一,此是多生多劫以來,口離四種過錯:
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
☘️《金剛經》: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
鳩摩羅什三藏法師(西元344~413)為中國佛教四大翻譯家之一,素有「譯界之王」的美稱.
至今仍廣為流傳,佛教日常課誦的《法華經》、《金剛經》、《維摩經》等,正是羅什大師偉大的翻譯之作.
公元413年, 70高齡的鳩摩羅什感知陽壽將盡,向僧眾告別:
「希望我所翻譯的經典,能流傳於後世,發揚光大.現在在大眾面前,我發誠實誓願──如果我翻譯的經典沒有錯誤,願我身體火化之後,舌頭不會焦爛」.
鳩摩羅什圓寂後,其弟子以佛禮火化遺體,確實舌頭不爛,應驗了鳩摩羅什的誓願,三寸不爛之舌成為珍貴的「舌舍利」.
這世間僅有的「舌舍利」,如今供奉在甘肅武威市涼州區的鳩摩羅什寺塔.
然現代佛法隨拾可得,但佛法並沒有因此而興盛.
因為得到太容易,不珍惜!
印光大師:「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得利,十分恭敬,十分利益」
古人求法的心,那是可以感動天地的.
例如:慧可大師斷臂求法,智者大師18年拜經台,
玄奘大師西天取經⋯⋯
❣️佛法是心法,必須要用真誠心、恭敬心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之利.
我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大唐玄奘」由黃曉明主演,講述玄奘大師西天取經的經過.
玄奘大師(西元602~664年)西行天竺取經.
孤征19載,獨行五萬里,足跡遍及中亞、印度.
窮畢生精力19年,翻譯佛經,創立法相宗,對中國歷史文化和佛教的發展,影響深遠.
玄奘大師的一生,為法忘軀~
孜孜不倦的學習,嘔心瀝血的譯經.
為了求取真經,他曾說:「寧可就西而死,豈能東歸而生」如此的決心和毅力.
在影片末尾,玄奘大師取回真經,回到大唐祖國之際,激動落淚,這樣的心情我們能懂~
19年了~
再多的艱難險阻,沒有改變自己堅持的目標.
再多的擁護愛戴,也沒有動搖自己最初的信念.
艱難險阻 .
九死一生.
我終於回來了~
這一幕,黃曉明演的非常到位,令人動容.
我覺得弘一大師所寫的「悲欣交集」可以形容得很貼切.
由此可見~
☘️菩薩之所以為菩薩,是因為菩薩的心裡裝的是天下蒼生.
☘️眾生之所以為眾生,是因為衆生的心裡裝的只有自己.
今日我們能夠聽聞佛法,理解大道,感恩諸佛菩薩、法師大德們的一路護持,犧牲奉獻,續佛慧命⋯⋯如此恩德,何以為報?
唯有「信受奉行」
玄奘大師西天取經,一生捨身為法的精神,也告訴我們:
德不孤 必有鄰
❣️真心誠意,必感諸佛菩蕯護念.只要願力夠強,所有的條件都會來支持.
念佛人一心一意,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必定蒙佛接引,功不唐捐.
開經偈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
圖·文~栗禾
10 months ago | [YT] | 1
View 0 replies
栗禾的朵朵蓮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起風了
看風刮起一地的落葉🍁
我竟喜歡上這樣的蕭瑟
我靜靜的看著
那一片片的落葉
手舞足蹈 像極了盛大的歌舞
我彷彿置身其中 隨之搖擺
風停了
歌舞也停了
終究只是一地的落葉
人生在世不過須臾
就像這場看似盛大的歌舞
其實只不過是風送了我一程
若那落葉中的我,是虛妄.
那靜靜看著的我,難道就是真實嗎?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念佛是不是也是一種著相?也是虛妄?
念佛可以從
著相到不著相~
從虛妄到不虛妄~
從持名念佛到實相念佛~
念佛有事持和理持
事持:
佛號句句分明,念念相續,更無二念.
理持:
沒有能念的心,也沒有所念的佛,也就是 沒有分別知見, 念而無念 無念而念.
☘️《彌陀要解》:「只要老實執持名號,從事持下手,一旦功夫到了,理就通了」
所以念佛到達了理持,「相」自然就脫落了(沒有能念的心 也沒有所念的佛)
❣️念佛就像渡河,若都還沒有渡過河,就把船筏給丟了,那渡的了河嗎?
念佛法門是阿彌陀佛為了幫助眾生,脫離生死輪轉的悲智善巧.
在聲聲的念佛聲中,也為我們的八識田種下成佛的金剛種子,這每一顆種子都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力的加持.
在佛號的念念相續中,佛光普照,為念佛人保駕護航.
從有念契入無念,轉凡成聖⋯⋯
黃念祖老人:
萬變不離其宗,唯以般若為導、淨土為歸.
《華嚴經》:普賢十大願王 導歸極樂.
有經中之王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釋迦如來於菩提樹下成道,所開演之法界大經.
在華嚴會上最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勸進善財童子,與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
而且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 也都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圓成佛道.
《彌陀要解》: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華嚴》的奧藏.
🌈《華嚴經》、《法華經》最後都是念佛歸淨土,文殊、普賢那是密教裡的金剛薩埵,最後表演給我們看的都是念佛求生淨土.
🌈佛也在《阿彌陀經》三次勸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念佛求生極樂淨土,可說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心經: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和空是一體的,是一不是二.
從有才能覓得空
真空可現妙有
❣️念佛乃是真空裡的妙有~
老實念佛,莫換題目,一心一意,死心踏地
就像鑽木取火~
如此用功,自然功成
阿彌陀佛
圖.文~栗禾
10 months ago | [YT] | 2
View 0 replies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