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ny Baby 睡眠電台

我是Ginny,美國國際認證的嬰幼兒睡眠專家。我的使命就是為每個小嬰兒帶來甜甜的睡夢,同時紓緩忙碌父母的睡前煩惱。


Ginny Baby 睡眠電台

【孩子分離焦慮發展時間線】

🍼 6–8 個月:分離焦慮初現
💛「媽媽去哪了?」我一轉眼不見你就哭。

行為特徵:
寶寶於此階段發展出「物體恆存」概念,意識到照顧者即使不在眼前仍然存在,但無法預測其回來的時間,因而產生焦慮。

父母建議:
應於離開前以平靜語氣清楚告知,例如:「媽媽去廚房,等下回來」,並可練習短暫分離,幾分鐘後即回來,建立寶寶對照顧者會回來的信任感。

🍼 8 個月:睡前焦慮升級
💛「你走了我就不敢睡覺。」

行為特徵:
寶寶於睡前特別容易激動,當照顧者離開房間時更可能出現持續哭鬧。

父母建議:
應建立固定而可預測之睡前儀式,如洗澡、換衣、講故事等,並避免突兀離開房間,以漸進方式淡出,讓寶寶有心理準備。

🍼 10 個月:短暫分離也焦慮
💛「去廁所都不可以不帶我!」

行為特徵:
寶寶於此階段對於照顧者的短暫離開(即使只是去另一房間)亦可能表現強烈不安。

父母建議:
可透過「躲貓貓」遊戲幫助寶寶理解「照顧者會離開,但也會回來」的概念,並持續以聲音維持心理連結,如說:「媽媽還在,快回來了。」

🍼 12 個月:分離焦慮達高峰
💛「不讓你走,緊緊抓住你。」

行為特徵:
寶寶會展現極強依戀行為,如抓衣、哭鬧、拒絕分離。

父母建議:
離別時應採取一致且溫暖的告別儀式,例如親吻、揮手,搭配簡短語句。離開時保持穩定、平和的情緒,有助於寶寶建立安全感。

🍼 12–18 個月:怕陌生人
💛「其他人不是你,我不要。」

行為特徵:
寶寶可能對陌生臉孔產生恐懼與排斥,甚至拒絕與其他熟人互動。

父母建議:
不應強迫寶寶與陌生人互動,應讓寶寶觀察照顧者與新對象之間的互動,逐步建立信任與熟悉感。

🍼 18 個月:焦慮開始減弱
💛「我雖然會哭,但能漸漸安定下來。」

行為特徵:
分離時仍可能短暫哭泣,但能較快回復冷靜。

父母建議:
鼓勵獨立遊戲並適時給予讚賞,以建立其自信。透過正向語言如:「你自己玩得很好,媽媽一直在這裡。」強化寶寶的獨立行為。

🍼 2 歲:焦慮減少但仍偶爾出現
💛「你記得準時回來接我。」

行為特徵:
對於日常分離已能接受,但在面對新的環境或例外情境時仍可能出現焦慮。

父母建議:
應以明確語言建立可預期感,例如:「媽媽下班後就會來接你。」亦可利用貼紙日曆或倒數圖協助寶寶視覺化分離與重聚的時間。

🍼 3 歲:焦慮可能影響社交
💛「我只想坐在你旁邊,不想自己去玩。」

行為特徵:
於學前活動中仍難以融入群體互動,可能顯示強烈依附行為。

父母建議:
可提供熟悉物件(如小被、小熊)作為過渡支持,並採取漸進陪伴策略:由陪玩到陪坐,再逐漸退場。

🍼 4 歲:焦慮偶爾出現
💛「如果環境陌生,我還是需要你在身邊。」

行為特徵:
大部分情境下可自如應對分離,但在新環境或累的情況下仍可能出現短暫黏人行為。

父母建議:
維持生活節奏穩定,透過故事或角色扮演幫助其預演分離情境,並提供情緒支持與鼓勵。

🍼 6 歲:新的轉變中焦慮可能再現
💛「我會不會見不到你了?」

行為特徵:
如升小學、參加課外活動等新經驗,可能引發焦慮行為或情緒反應。

父母建議:
應與孩子溝通即將發生的流程,例如:「上完課後媽媽就會來接你。」亦可利用日曆、時鐘等工具協助其預期你回來的時間,降低不安。

你BB現在有分離焦慮的情況嗎?留言告訴我。
我會給你建議。

5 days ago | [YT]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