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和《批評書》

經濟學者,詩人。近年專注于思想史研究。
出版有《百年經濟史筆記》(上中下)、《從大歷史看企業家》、《論我們的基本問題》、《我的自由選擇》、《小雅歌》等著作。
本頻道深度探討政治、經濟、倫理、歷史等公共話題。


蘇小和《批評書》

怎樣度過這孤獨且憂傷的一生

每個人活著的時候,每天都要製造一點動靜來安慰自己,以免跌入孤獨和無聊的困境。這是人們之所以膚淺和無知的原因之一。就像我此時此刻,其境況也是如此。

我每天的生活大概是這樣的,早上很早就起床,陷入沈思狀態,然後整理一些筆記,我並不能確認我的這些筆記是否有價值,我在乎的是每天上午我有事情可以做。下午是我開著車出去尋找好餐館的時間,我希望能找到幾家合我口味的餐廳,這樣我就可以隔一段時間來大吃一頓。晚上我會學學外語,或者讀一些經典詩歌,看看能不能在別人的詩歌里找到我的詩意。

我不抽煙,不喝酒,不旅遊,不打牌,不愛和人面對面聊天,更不可能喜歡毒品,事實上我連毒品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以前我曾經喜歡過時裝,有一陣我還喜歡性能車。當然,女性的身體也曾經讓我著迷過。不過到現在我覺得這些都索然無味了。

這樣的日子我想實在是太清淡了,但我已經習慣這樣的日子。孤獨感是有的,但通常只有幾分鐘,我會很快陷入我的沈思之中。

有時候我會去瞭解,其他人是怎麼生活的呢。

康德身材矮小,不帥,也沒有女人,他是怎麼度過他的無聊的人生的呢,我看見他有三個辦法,第一是沈思與寫作,主要是沈思,《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據說他前後沈思了十五年,但寫作的時間僅僅只有半年。第二是散步,每天下午三點是康德散步的時間,市民們不需要看鐘錶,只要看到康德在街上散步,就知道時間已是下午三點。第三是美食,據說康德對食物很講究,不僅自己愛吃美食,還經常邀請別人一起分享美食。

帕斯卡爾只活了38歲,早期他主要的工作是琢磨科學新技術,後來身體越來越差,他的人生主要靠沈思,為此才有《沈思錄》這本傳世之作。但這種沈思也有揮之不去的孤獨感,帕斯卡爾的身邊沒有人可以和他深度交流,他的一個姐姐一直是他思考的知己,但這名姐姐早已進入修道院做了修女。於是帕斯卡爾有時候會去姐姐所在的修道院,站在修道院的柵欄外面和姐姐說一些心裡話。這應該是帕斯卡爾晚年最大的人際活動了。

托馬斯阿奎那最大的愛好就是寫作,他的《神學大全》浩浩蕩蕩,估計真正讀完的人沒有幾個。但寫作有時候也會讓人枯竭,而且無力。據說阿奎那有一天忽然對助手說,自己的寫作毫無意義,於是把鵝毛筆仍在一邊,開著馬車去了別處。這種忽然丟棄沈思與寫作的生活方式,某種意義上意味著人生的孤獨感更加孤獨。幾個月之後,阿奎那死在路上,後來人們說的是他身染疾病,不治而亡,但我寧願相信他是太孤獨了,孤獨致死。

斯賓諾莎具有驚人的沈思能力,但他的日常工作卻非常具體,在阿姆斯特丹的某個街道上磨眼鏡片,大量的粉塵因此深入到他的身體之中,由此斯賓諾莎最終死於肺病。事實上海德堡大學曾經打算給斯賓諾莎提供一個哲學教授的職位,不過條件之一是不允許討論宗教。斯賓諾莎謝絕了這個邀請。

相比之下,笛卡爾的日子過得就比較豐富,他活著的時候就暴得大名,歐洲各個王室都把笛卡爾看成嘉賓,據說瑞典的女王克里斯蒂娜很喜歡笛卡爾,兩個人可能有一腿。所以笛卡爾的後半生基本上就是在歐洲各國遊歷,看上去倒是蠻充實的。不過帕斯卡爾曾經大罵笛卡爾,「我不能原諒笛卡爾;他在其全部的哲學之中都想能撇開上帝。然而他又不能不要上帝來輕輕碰一下,以便使世界運動起來;除此之外,他就再也用不著上帝了。」

帕斯卡爾的人生看來最是讓我羨慕,除了羨慕他的才華,我更羨慕他的信心。至於他的死亡,幾乎就是我最羨慕的事情了,上帝那麼早就接他去了天國,這是美好的。所以我經常想,一個人皮肉衰老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多麼醜陋啊。而那些年輕時代就死去的人們,永遠都是年輕時代的樣子,頭髮濃密,鼻梁高挺,肌肉清晰,微笑的時候嘴唇的四周還沒有皺紋。

一個人提前死去是令人羨慕的,然而死亡的權柄並不在人的手上。昨晚我夢見我的兄長,他死於29歲。在夢里他還是那麼年輕,長長的頭髮披掛下來,遮住他的俊美的臉。我們擁抱,然後哭泣。但我並不知道我們哭泣的原因是什麼,有時候應該是他為我哭泣,哭泣我還在這個悲慘世界流浪;有時候應該是我為他哭泣,哭泣他那麼年輕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主日快樂,母親。這一生的勞苦愁煩,你都一一走過。每一次淚水都快哭乾的時候,主總要安慰你。所以你是我的幸福、健康又靜默的母親。合城的人都在羨慕你,羨慕你有安逸的晚年,羨慕你夜夜夜夜都有幸福的睡眠。

我也走過死蔭的幽谷,終於來到樂園。草坪上走來一隻小鹿,它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妻子正在清洗床單,我們每天都在禱告,每天都在感恩,朝朝暮暮,彼此勸勉,兩個人骨肉相連,像一個人。

————

1 day ago (edited) | [YT] | 269

蘇小和《批評書》

我們如何才能真正走進西方思想的世界



這些年來,我們都在努力學習西方人的思想體系和知識體系,包括他們的文學藝術。這是一個事實,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承認,今天這個世界,就是一個被西方思想史深深影響與主導的世界。

需要重溫哈貝馬斯的話,「基督教,而不是別的,是自由、良心,人權和民主的最終基礎,是西方文明的基準。直到今天,我們沒有其他選擇。我們繼續從這個來源滋養自己,而其他的一切,都不過是後現代的喋喋不休」。

事實上哈貝馬斯在西方思想史流變之中屬於左傾自由主義哲學家,這個流派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時時刻刻與基督信仰傳統保持某種疏離感,據說這麼做是為了讓人類獲得更多的權利與自由。我的意思是說,連哈貝馬斯這樣的左翼思想家都如此強調基督教的影響力,我們這些打算學習西方文化思想與知識的人們,有什麼理由不去系統學習基督信仰的傳統觀念秩序呢。

關於這一點,我在經過十幾年的體察之後,終於意識到一個學習的秩序與方法。當我們打算系統瞭解西方文明,我們必須按照幾個步驟來展開:

第一步驟,相信主耶穌基督。相信在前,學習在後。我們必須意識到一點,是相信主耶穌基督,而不是相信西方人的自由觀念、民主觀念和科學觀念。我們從一開始就需要把相信的概念和學習的概念要分別理解。

這一點很重要,如果相信的對象錯了,則接下來的一切都會是錯誤的。我想很多人過不了這一關,第一步驟就敗下陣來。個中緣由到底是什麼,並非我能夠辨析。有人說是預定論,有人說是人性玩梗。但無論怎麼樣,真正的自由選擇就發生在這裡。一個人有權利選擇信,也有權利選擇不信。克爾凱郭爾說得在理,你怎麼信仰,你就怎麼生活。一個人的生活總是從他的信仰開始。

第二步驟,把聖經讀通,建立起自己的基於聖經啓示的觀念秩序。依然需要強調一個學習的線型秩序,必須首先相信,然後才能讀懂聖經。聖經就是這麼提醒我們的,耶穌開了他們的心竅,好讓他們讀懂聖經(路加福音,24.45)。沒有信心作為基礎,無論一個人多麼博學,都不可能真正走進聖經的話語體系。

理所當然,作為有限之人,完全意義上的讀通是不可能的,在人的有限的認識論的意義上,聖經是一本不可能之書,所呈現的是超驗秩序,這意味著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從來沒有一個人真正完全理解聖經。但聖經的美妙在於,一個博學家能夠在聖經里發現思想,一個文盲也能在聖經里找到真理。聖經是一套人性論和知識論的普世價值觀,當代神學經由漢斯坤(Hans Küng)的努力,已經從過去的信仰獨白轉型為普世神學。這意味著當一個人介入聖經閱讀,介入到基督教的公共治理傳統秩序之中,他必然會慢慢養成一套有別於世界當下意義的價值譜系和觀念秩序,成為聖經傳統秩序下的自由獨立的公民。

第三步驟,進入西方思想史的湧現過程。當一個人基於聖經的觀念秩序和價值譜系建立起來之後,必要的工作就應該是花一點時間去系統瞭解西方思想史的流變,瞭解幾千年以來各個層面的思想家們,如何立足於聖經話語啟示,建立了哪些重要的思想範式和價值範式。

所謂太陽底下無新事,在思想史的意義上,任何一個人不可能憑空突然發現一種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我們每個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所能想到的任何觀念與任何理論,事實上在我們之前早已由他人說出,而且思想家們早已建立起一套縝密的思想體系。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就是閱讀、瞭解、學習,乃至於懷疑與批評。任何時候懷疑與批評都是思想史訓練最好的方法,而真正有效的懷疑與批評,總是取決於我們對思想家們的真正瞭解,這裡的瞭解,最大的意義就在於我們是否有能力走進思想家們所存在的民情秩序。對民情秩序的學習才是整體的系統的學習,而所有關於思想的學習和知識的學習,通常意義上都是拿來主義並為我所用。這是中國人學習的困境,擇善而從之,人首先高於學習的對象,人一開始就自己封閉自己,由此人徹底走進實用主義的困境,幾千年以來不曾改變。

第四步驟,找到自己的專業進路。當我們在思想史的層面有了縝密的訓練,我們的問題意識不應該是走向宏大,反而是要收窄我們的問題意識,促使我們的學習與工作走向專業路徑。

在學習的命題上,或者說在工作的命題上,「窄門意識」是最大的智慧。只有充分細分之後的問題意識,才能讓我們找到工作的意義與價值。因此,一個人必須盡早找到自己的專業。這是一個試錯的過程,一個人的一生總是會發現自己對很多專業都充滿興趣,但並不是每一種專業路徑都適合自己。重要的是,我們是一群有限之人,問題意識過於宏大,專業興趣過多,只能耗散我們的心智與精力,以至於我們在每個專業上都會略知皮毛,淺嘗輒止,從而落入一種失敗的志大才疏的學習困境。

關於窄門意識和專業路徑,我必須反復強調,一定要有自己的清晰的專業特點,專業指向越具體越好。因為在認識論的意義上,我們這樣的有限之人,當我們的問題意識朝著超驗的思想方向行走,我們遲早會發現,無論我們靠著自己的努力發現了某種看上去縝密的理論,我們都會意識到自己一錢不值。一個真正有想法的人,要麼承認自己無知,要麼選擇進入一種長久的靜默。這是非常危險的求知進路,有人終於無法忍耐其中的困惑,選擇中途放棄;有人發現自己什麼也做不了,竟然選擇了自殺。

但是,當我們的窄門意識足夠強大,當我們的專業特徵足夠清晰,我們卻能在細節的深處找到工作的意義,發現作為一個人的生命的意義。由此,我深深理解那些學問淵博的人選擇去做傳道人的現象,當他們以傳道人身份去到某種鄉村或街道,他們和一個個具體的人無差別相處,這個時候他們的專業特徵是清晰的,可感知的,他們是一群貼著地面飛行的天使,而不是在空中漂浮的哲學家。

簡而言之,我把這樣的學習過程歸納為一個三一模型:

——信心是開始。
——學習是一個過程。
——專業路徑。

當一個人完成這樣的工作之後,再去讀西方思想史的任何經典,無論是哲學還是藝術,幾乎可以做到隨便翻翻,就能大致理解,因為我們已經知道西方思想史上的那些思想家的問題意識在哪裡。這是很有趣的學習,主要是我們可以越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去和那些以前聽說過的思想家進行有效交流,能提出你的問題,甚至能看出他們可能存在的隱蔽的錯誤。由此我們終於成為一個有思考能力和溝通能力的人。而且我們不再有興趣和與同時代的那些所謂的讀書人進行交流,更多的時候會覺得他們的每一句話和每一篇文章,都是浪費時間,浪費糧食。

當然,完成這樣的閱讀工作,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如果一個人信心足夠,而且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有自己的清晰的專業特徵,還有耐心,那麼我認為十年到二十年的時間就可以完成這樣的工作,經由一種強大的自我學習能力,使得自己成為一個正常的有基本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人。有必要提醒的是,這裡關於自我學習能力的陳述,是指在學習的過程中,任何人包括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老師,我們同時代的知識精英,都無法幫助我們拓展學習的視野,無法為我們提供學習的動力,一個人必須自己明確學習的對象,抓住問題意識,緩慢而且堅定地走進信仰和思想的世界。

一個人永遠不要幻想自己的思想能夠影響別人,與此同時一個人也永遠不要把任何一個具體的人當成自己學習的終極榜樣。真正的學習是一場獨立旅行。我的意思是說,如果沒有這樣看起來漫長的閱讀訓練與寫作訓練,很有可能我們耽誤的時間更長,長過我們的一生。

這個所謂被耽誤的時間,就是一代又一代被耽誤的人。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在長達幾千年的時間之內,每一代人都被耽誤了,我們此時此刻的境況,就處在一種醒目的被耽誤的狀態。理所當然,所謂被耽誤,是因為我們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還沒有上路,就已經死去。

我們的眼睛從未睜開,我們的心靈依舊蒙昧。有時候我甚至有一些責怪上帝的埋怨之情,為什麼耶穌基督不來開啟我們的心竅,為什麼真理總是對我們掩面不顧。然則我心中明白,人是自由意志之人,每個人都在行使自己的自由選擇權利。當我們選擇黑暗,我們就會長久在黑暗中為生。

所以我由衷建議那些溫柔的人,那些哀慟的人,那些熱愛思想和知識的人們,那些飢渴慕義的人們,一切都應該從相信主耶穌基督開始。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這句話是真理。相信這句話的人有福了。不相信的人,請繼續被耽誤,繼續一個人自強不息,繼續一個人在黑暗中苦苦摸索吧。

——

2 days ago | [YT] | 104

蘇小和《批評書》

論我們的父親想象



我們每個人事實上都有兩個父親,一個是肉身之父,一個是精神之父。肉身之父帶來人性的原罪,精神之父帶來觀念的重生。

西方文學史上一直有關於弒父的主題,就是指一個人對肉身之父的反抗與解構。而《聖經》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觀念要離開肉身之父,回到天父的國度。由此一個人最重要的工作是觀念的重生,一個民族的歷程也是如此。

這樣的描述是人的生命的開放式糾錯的秩序之旅。

猶太人傳統意識到了這種關於父親和兒子的基於肉體意義的觀念溝壑現象,因此猶太人鼓勵兒子十八歲之後完全獨立,目的就是要鼓勵兒子徹底擺脫肉身之父的影響。事實上他們給予孩子的最大的成人資源,就是「妥拉書」,中文翻譯為「律法書」,讓上帝的律法成為孩子的觀念秩序,而不再是肉身之父的影響力。

對於任何一位成年人而言,最大的也是首先必須完成的工作,是告別自己的肉身之父親,以此類推,告別自己的地理,告別自己的故鄉,告別自己的觀念習慣傳統。我想說的是,請記住這些句子,這是上帝給予人類的第一道行動令:離開你的家鄉,離開你的父親,離開你的地理,朝著上帝指引的方向奔走,永遠不要回頭。
這是天地之間最重要的價值觀,一旦這種價值觀建立起來,我們就能夠發現生活中的一系列隱蔽的問題:

1、每個人都在某種顯在或隱在的狀態中,展開他自己的「從肉身之父到精神之父的範式轉換」。這是貫穿一個人全部人生的重要工作,一個有靈的活人,必須為此矢志不渝。

2、問題的複雜性在於,如果一個人沒有在信仰的層面確定天父的絕對存在,那麼他的這種範式轉換就會出現方向性的錯誤。比如我們看到,生活中經常有人給自己尋找一個義父,這種「義父現象」事實上就是一個人試圖尋找精神之父的短視行為。

3、由此說開去,我們發現德國人曾經把希特勒理解為父親,中國人曾經把皇帝理解為父親,或者把老師理解為父親,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是一種典型的關於精神父親的錯誤現象。理所當然,我們在身邊很容易看到這種把另一個人理解為自己父親的認知現象。事實上這都是人們在尋找自己的精神父親的意義上出現了大錯誤。許多年前,我看見林昭曾經稱毛澤東為父親,我掩卷沈思良久,彷彿看到了心靈深處最悲傷的原因。

4、怎樣看待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我們經常會以他的父親的狀態推測兒子的狀態,為此我們使用「家教」、「子不教父之過」等格言。這是一個錯誤,當我們考察一個人的觀念秩序,不能把肉身之父作為考察的基準,父親的觀念與兒子的觀念不相關。也就是說,不能以父親的觀念秩序來推測兒子的觀念秩序,應該考察兒子的觀念秩序的主要來源,尤其是考察這個人是否迎來了他的生命中偉大的觀念秩序重生。

5、所謂啃老族,最大的危險就在於一個年輕人的精神譜系無法得到足夠的擴展,提前進入僵化狀態。通常情況下,兒子的觀念秩序主要來自他所在的時代景象。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意識到一個殘酷的事實:最不瞭解自己的人,很有可能就是自己的父親。反之亦然,最不瞭解自己父親的人,就是作為兒子的自己。

6、這種局面的出現,很大的原因是兒子的精神之父並不是肉體之父,這個時候人們需要展開的工作,是去考察分析兒子的精神之父到底是誰,這構成了一個人的成長史和觀念史。

7、只有在這樣的觀念秩序的維度,我們才能看見中國人孝順文化的問題。當我們說「孝順」的時候,我們應該是指對作為肉體之父的尊重,即我們應該承擔起贍養老父親的義務和責任。養兒防老,這是在社會的養老體系缺失的情況下所能擁有的最好的養老制度,一旦社會的養老體系已經成形且有效,人們的行為選擇就不再依賴於兒子的贍養,而是依賴社會的養老制度。

8、也就是說,孝順文化傳統並不應該包含兒子對父親的靈魂依賴與精神認同,恰恰相反,在靈魂秩序和精神結構的意義上,兒子是完全獨立的一個人,兒子的觀念秩序應該來自於他的精神之父。
9、如果一個已經成年的兒子在精神層面依然把肉身之父作為終極原則,則這位兒子就不是一個獨立之人,而這位肉身之父就構成了對他的兒子的思想奴役。

10、理所當然,對於任何一個人而言,他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擺脫肉身之父的影響,真正認識自己的「精神父親」。

11、而對於任何一個人而言,他的人生中最大的錯誤,應該就是把一個肉身之人理解為自己的精神之父,把一個必死之人理解為自己的「天父」。這是人類社會偶像崇拜的濫觴,是一個人死在中途的惟一原因。

12、對於那些相信上帝的人們而言,他們尋找精神父親的旅途是徹底的,也是終極的。天父的概念是一個終極的美好概念,意味著我們的精神父親在至高之處,我們的觀念秩序的重生,並不來自於人類的自我教育,更不是肉身父親的所謂言傳身教,而是來自於上帝的話語啓示。在這個意義上,我前所未有的相信,我們是一群有靈的活人,我們的靈魂來自上帝,歸於上帝,我們的肉體必將復活,我們的精神譜系,我們憂傷且破碎的心靈,必將因為上帝的力量而走向永恆。

————

4 days ago | [YT] | 119

蘇小和《批評書》

中國人為什麼普遍長著一張麻木的臉



每個人都是目的導向之人,人的觀念和人的行為受到人預先給定的目的論控制與推動。康德說人是目的。這句話完整地解釋了我們今天的文明秩序,人的自由和權利是我們這個世界最高的主題,文明與不文明的分野,主要表現為是不是以人為目的。

聖經告訴我們,榮耀上帝是人的最終目的。同時聖經也告訴我們,要愛人如己。這裡的人指鄰居,指一個個真實的具體之人,而不是抽象的文化意義上的人類宏大敘事。這意味著一個真正愛上帝的人一定愛具體之人,一個真正愛具體之人的人一定愛上帝。所以聖經給定的目的論是一個綜合判斷:一個包含了從愛上帝到愛具體之人和從愛具體之人到愛上帝的綜合之愛的改進過程的三一模型。

——愛上帝
——愛具體之人
——愛的改進過程。

為什麼要提出「愛的改進過程」這樣的新概念,原因在於人性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由於人性的不確定性,當我們愛上帝的時候,我們很有可能忘記了愛人,我們以愛上帝的名義,忽略甚至踐踏人的自由與權利。反之,由於人性的不確定性,當我們愛人的時候,我們很有可能忘記了愛上帝,我們以愛人類的名義,忽略上帝的絕對存在,把愛這件事完全寄託或者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所以,由我們這樣的不確定性的人性所展開的愛的行為,是一種基於同時愛上帝和愛人的基準前提條件意義上的愛的改進過程,一種關於愛的理念和行為的開放式糾錯。

得承認一個事實,一直以來我們其實不理解什麼是愛,也沒有掌握真實的愛的方法。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懂愛的真實意義,我們同時也就失去了仇敵意識,我們因此長久陷入與魔鬼為友的悲劇狀態,終於失去了生命的力量。


我的意思是說,當我們把目的論辨析清楚了,我們就可以少說廢話,不浪費時間,多做有意義的事情,尤其是不要做與虎謀皮的事情,不把金環戴在豬鼻子上,不把聖言獻給狗。當你意識到有些人的目的導向和你完全不一樣,或者乾脆說,在目的論的意義上,我們承認我們和仇敵水火不容,那麼合宜的方法應該是一個決絕的選擇題:要麼干掉仇敵,要麼和仇敵物理隔離。


今天你和魔鬼勾肩搭背,交換口水,明天你就會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正是基於目的論的完全不同,這些年我每天都在對自己說,中國之事一定要放棄任何大構想,包括文化構想,國家構想,市場構想,制度構想。在個體之人的基本意義沒有確立之前,在認識自己的基本問題沒有解決之前,任何宏大的努力都是奴役之路。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奴隸,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殺手,所有人都是失敗者。

「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上帝的國」,要退回到個體之人的維度,更新生命,這是我惟一的工作。 什麼叫做退回到個體之人,就是回到第一性原理的維度,仔細思考為什麼我竟然是一個會說話,會哭泣,會歡樂的人;為什麼我是一個有夢想的人;為什麼我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為什麼我是一個充滿了兒女情長的人;為什麼我是一個突然在時間的深處對死亡問題有著無限憂傷的人。

文化意義上,中國人的原初觀念只要沾上儒釋道那一套習慣,最直接的困境就是無法回到個體之人,從而失去基於第一性原理思考的能力,失去終極的目的導向。三人行是一個詛咒,而不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是與上帝同行。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彌迦書6.8)。這樣深刻的話語寫在聖經的書卷里,什麼時候我們能夠理解,什麼時候我們才有資格宣告我們是有靈的活人。

是的,三人行是中國人的學習方法,也是中國人的關係厚黑學。這是一種不認識真理的人必然擁有的人生方式:當真理不存在,我們就會以彼此為基準,以他人為真理,用人際關係處理我們的生活。一旦人際關係成為生存環境,我們就會封閉,就會拒絕開放,拒絕舉目觀看,拒絕敬畏真理。當真理不存在,而人間關係又充滿險惡,我們就會麻木,就會絕望,就會躲閃,就會無知,就會用複雜代替單純。久而久之,我們雖然是有靈的活人,卻長成一張死人的臉。

我理解我們的習慣性觀念的邏輯。封閉,是因為我們彼此為師,在洞穴中尋找真理,認為自己全對,不需要向外面的世界學習。臉上的肉不會動,是因為孔子說過,巧言令色不好。所以我們使勁憋著,時間長了,既不會笑,也不會哭。這大概是我們普遍神情木訥的原因。

但無論怎樣麻木,我們依然還活著。我們這些無知的人們,所有不認識真理的人們,這些年最容易學會的人生方法,就是按照自己的無知把整全的事物輕率分開。比如把事物分成陰和陽,把道德分成善和惡,把人分成君子和小人,把時間分成白天和黑夜,把生命分成生和死,把情感分成愛與恨。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事實上,身為一個人,你是整全的,你必須學會整全地感知這個世界,這是智慧的門檻。誰有能力把時間分開呢,惟有上帝。人如果按照自己的無知分開時間,人唯一的收穫是愚蠢。生和死是一體的,我們要練習整體接納,綜合判斷。如果我只強調了生,我就是行屍走肉。如果我只強調死,我就會覺得生命毫無意義,就會躲在深山老林之中混吃等死,還假裝參透人生。

生是一趟練習課,死是生命的中轉站。一個真正理解上帝話語的人,一分鐘都不敢耽誤,必須舉目,必須相信,必須徵戰,必須向著標桿直跑。因為我們的標桿,就是上帝的國度,就是天上的家鄉,那裡才是我們的終極目的地。

————

6 days ago | [YT] | 160

蘇小和《批評書》

也祭李克強

看了幾篇李克強的文章,的確是認認真真做過學問的人,該知道的常識他都知道,歷史也曾經給過他治國平天下的機會,然則卻以失敗告終。

中共本身就是一個標準意義上的中國傳統皇權體制,如今的天下是紅色黨天下,共產黨的最高政治原則是紅色血液傳承。在這個意義上,李克強依然是局外人,他的失敗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再好的法律體系,再好的市場理論,再好的文明理念,都必須以制度化的修明政治為前提。而政治的修明,取決於從事政治的人們對人性幽暗性的深刻認知。

在這一點上,習近平狗屁不通,李克強也是避之不談。事實上中國的每個人對此都是一問三不知。如此,一個人再有才華,再有理想,也只不過是中共這台絞肉機中的犧牲品。

習近平吃掉李克強,顯然只是小小的插曲。真正的高潮,是有一種力量站出來吃掉習近平。那個時候,共產黨依然是共產黨,中國依然是中國,皇朝政治依然是皇朝政治,中國人依然是中國人。

這片災難深重的土地,遭遇詛咒已經幾千年了。至今看不見半點文明的曙光。問題不是出在習近平的兇殘,也不是出在李克強的短視。

真正的問題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靈深處。在那裡,有一種驚人的大黑暗遮天蔽日,籠罩時空,日日夜夜不停歇地污染著每一個細胞。

馬太福音說,“你裡頭的光若是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迄今為止,沒有一個中國人逃離這樣的黑暗生活。所以,為李克強哭一回吧,當你為他哭泣的時候,你應該知道,你是在為你自己哭泣。


2023.10.29

1 week ago (edited) | [YT] | 405

蘇小和《批評書》

論中國人的集體虛榮心



漢學家白魯恂曾在中國度過童年時代,他通過歷史學和心理學分析,認為毛澤東的心理狀態長期處於嬰兒哺乳時期的不安全感之中,進入成年人時期之後,表現為內心完全不寬容,行為方式上置對手於死地而後快。毛澤東是一個經典的中國人人性論案例,不寬容構成了最大的人性病症,報復心理構成中國人的心理驅動力,而且構成一種集體意識,均勻地分布在每個中國人的心理。人們所看到的中國歷史無法出現真正改進的現象,看到中國社會持續千年的潰爛,事實上都是從人性論的層面出發的,心靈的潰爛和人性的幽暗詭詐,導致國家的潰爛和低水平重複,而不是相反。

所有的錯誤都是原初觀念錯誤,而我們從未解釋。很多年以後我意識到一個現象,所有幼年時代就被人誇獎為智慧神童的人,後來大概率是極度平庸。千萬不要誇自己的小孩子是漂亮孩子。一個人在少年時代形成的某種隱蔽的觀念秩序,會長久地控制他的一生。事實就是如此,我們看到那些從小就被別人經常誇獎為漂亮小孩的人,很早就形成了關於自己是美人的心理積澱,很有可能就是這種先驗的理所當然的虛榮心理意識,讓這個孩子一事無成。

為什麼別人對我們的分析鞭辟入裡,而我們卻看不見自己的問題,原因是我們缺少看見自己的基準條件。我們的問題意識和辨析能力沒有得到基本的訓練,表現為在基本問題上不會提出問題,永遠無法發現我們的問題。

比如一個孩子是否好看,並不屬於自己的努力,從人性的角度看,一個人的外表的美和一個人的內心的美完全不相關。這種認識論建立在對每個人都絕對懷疑的觀念秩序之上。每個人都是有限的,每個人都是有罪的,小孩子也是如此。這種關於人性有罪的觀念判斷,先於我們對一個具體之人的外表和內心的判斷。當這樣的基準條件建立起來,我們就完全沒有理由誇獎一個孩子的外在之美。

生活中這種沒有基準條件的判斷現象比比皆是。比如「偏激」這個詞,經常會有人指責他人偏激,但從不會追問,我是立足於什麼基準條件來判斷一個人的觀點是否偏激。還比如「中庸」這個詞,儒家到底基於什麼坐標系來界定中庸的尺度,我想他們是從來不會深思的。比如復興這個詞,到底基於什麼價值譜系來復興,復興的目標是什麼?人們考慮過嗎。

讀西方思想史的時候,大家都跟在別人後面討論文藝復興和啓蒙運動,但歐美人關於復興和啓蒙的價值基準點是明確的。文藝復興的對象,是復興古羅馬文化,而古羅馬文化之所以讓人懷想,是因為這是一個繁榮的時代,不僅經濟繁盛,文化豐富,而且古羅馬帝國是一個以基督教為國教的巨無霸帝國。相當多的思想家對古羅馬帝國充滿了懷想,奧古斯丁曾經因為古羅馬的衰敗走向沈思,因為人們無法理解如此強大的羅馬帝國為什麼會走向滅亡,這種思考讓奧古斯丁寫下了人類思想史上著名的篇章《上帝之城》,並且提出了一個萬古流芳的思想:人類社會任何意義上的偉大帝國都是地上之城,都帶有揮之不去的罪惡,任何偉大的城市都會走向毀滅,因此羅馬帝國的毀滅理所當然。人的目的並非追求地上之城,而是追求上帝之城。

一個基督教的偉大思想家反思一個以基督教立國的國家存在的問題,這是前所未有的偉大反思,是一個人立足於上帝話語啟示對自己的國家和自己的文化的深刻反思。正是立足於奧古斯丁的思考,有人終於發現了文藝復興的問題:過度彰顯人的意義,以至於人類開始整體遠離上帝的秩序與法律。

至於人們耳熟能詳的啓蒙運動,原初意義是上帝之光照亮人類心靈,啓蒙的邏輯敘事,是上帝話語啓蒙人類,而不是人類掙脫上帝話語。所有沉入西方思想史流變的人們都發現一個清晰的心靈現象:啓蒙運動第一階段的思想家,都立足於聖經話語思考,思想史上稱之為基於第一性原理思考,又叫唯理論。這裡的理,是上帝之理,聖經之理。上帝是完全理性的上帝,人類的理性是上帝所賦予的有限理性。

這才是科學意義上的第一性原理的基本概念。整個17世紀都是這樣的時代,包括笛卡爾、牛頓、萊布尼茨、帕斯卡爾等一大批思想家以第一性原理的方式工作。隨後,基於對第一性原理思想的反思與批評,以洛克、休謨等思想家為主,展開了經驗論的思考,強調人的經驗意義,並拓展了(放大了)知識的工具理性。

也就是說,經驗論意義上的啓蒙運動是以第一性原理的啓蒙運動為前提條件的,從第一性原理到經驗論,是一個思想的整體。後人學習這一段輝煌的思想史,既不能強調第一性原理而忽視經驗論,也不能強調經驗論而忽略第一性原理。優秀的知識分子在這裡應該訓練自己的綜合判斷的能力。是的,綜合判斷,這就是康德的工作。

無論是文藝復興,還是啓蒙運動,都與聖經傳統有著直接的關係。聖經話語是第一推動力。事實上這個時代的思想家之所以如此充滿熱情地思考,是因為受到了馬丁路德宗教改革運動的推動,而宗教改革運動是一場方法論極其明確的思想運動,其核心價值非常簡單,這就是「回到聖經」。

中國讀者討論文藝復興,啓蒙運動,卻對聖經傳統一無所知,相當多的知識人甚至站在反聖經傳統、敵基督的立場。這種現象不僅表明中國知識人的無知,而且表明他們的狹隘、愚蠢和自負。一群靈魂沒有得到有效擴展的人!這些人注定是糠皮,注定是稗草。當我看到他們的無知之處,我就有一百個理由與他們徹底決裂。

事實上,閱讀這一段思想史,如果保持一種綜合的判斷方式,會發現很多極其深刻的思想源流。在這個問題上,我一直主張細讀約翰洛克,而且必須是在細讀聖經之後再來細讀洛克。事實上洛克討論問題,通常都是立足於聖經話語提出問題和辨析問題,然後提出自己的經驗判斷。著名的《政府論》《論宗教寬容》《自然法論文集》都是這樣的思想進路。即使是一本非常大眾化的《論全面教育》,洛克也強調聖經話語的前提意義。比如洛克說,不能從小誇贊一個孩子美麗或好看,這些外在特徵並不是一個人努力的結果。由於虛榮心是人性的原罪常態,一個從小就被誇外形美麗或英俊的人,長大後變成廢物的可能性極大,虛榮心會徹底毀滅一個人。

這是非常不同於我們中國人的一種教育理念。我們從小不僅被告知自己美麗動人,人見人愛,而且總是被告知我們所在的文化傳統博大精深,我們的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要形成對傳統和地理的懺悔與反思。當這樣一種「集體虛榮心」成為常態,我們的生活必然麻煩成堆。

從一個孩子的外表虛榮心,到一個國家的文化虛榮心,從一個人的個體虛榮心,到一個社會的集體虛榮心,我們可能是這個世界最愛慕虛榮的一群人。

這個世界最基礎的常識就在這裡:人對自身的認識,構成人類發展的基礎。一個人要真正認識自己,必須首先認識上帝話語,讓上帝話語成為認識論的基準條件和方法論。洛克《人類理解論》、萊布尼茨《人類理智新論》、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康德《實踐理性批判》、米塞斯《人的行為》都是這個領域的扛鼎之作。他們立足於基督信仰傳統思考,建構了一套穩定的關於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方法論體系。如果華人思想界無法在傳統、思辨與效用的邏輯鏈上全面學習聖經傳統,我們的結局就只能是要麼誤讀,要麼視而不見。

————

1 week ago (edited) | [YT] | 136

蘇小和《批評書》

一個人認識自己的方法論模型



認識論的意義上,中國文化缺少本體論。就人的本體論而言,個體存在的唯一不可替代性沒有被確立,自由就不可能成為人的本質定義。這樣一來,人,就只能從關係範疇來規定。

漢語文化範圍之內關於對人的認識(人性論),說到底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學。所以儒家本質上沒有自我,不過是倫理關係中「他者的眼光」。道家對人的認知水平更低,因為懸置了終極的天道(道可道非常道),所有道家的門生都跌入虛無的深淵。

應該被懸置的是人的已然形成的知識,而不是終極的天道。因為一旦天道被懸置,人的認識論就失去了本體論。任何失去本體論的文化習慣,都永遠喪失了關於人如何認識自己的前提條件、參照系和分析視角。在這種情況下,人就只能自我贊美,自我為正義。

儒家道家文化推出聖人概念,並非自我的最優認知,而是人與人的等級秩序中最高崇拜物。中國人必須要把某個人或者某些人推到聖人的位置,否則他們將會失去全部的認識論張力。

深層次的問題是,如何確定人的本體存在的唯一不可替代性。回答這個問題,既不能用結果導向來回答,也不能用平行邏輯來回答。也就是說,不能用人的關係屬性來界定,也不能用現代人的人人平等,獨立精神的常識來回答,因為這些常識只是一個結果,而任何結果都存在一個湧現過程,存在一個終極的穩定的原因。

不能通過比較分析的方法來回答人的本體意義,一個人永遠無法成為另一個人的原因。人要認識自己,必須要有敬畏的智慧與超越的精神,必須要仰望,必須要舉目,必須要在高於人的地方,找到我們的問題基準和分析工具。

美國人的獨立宣言是正確的:上帝之下,人人平等。上帝存在是人人平等這個事實的基準條件和分析工具。上帝存在是人人平等的原因,人人平等是上帝存在的結果。

如果能理解這一點,就真正理解什麼是科學思維,什麼是方法論。所有的知識論都從這裡開始。讀完汪丁丁先生的《新政治經濟學講義》,寫了幾萬字的讀書筆記,但讀完最後一頁,卻只能寫出三句感觸:一、先生試圖從西方思想史向中國古典思想史回歸;二、由一個簡單的正義理念向著關於正義的複雜秩序拓展;三、中國問題意識,即所有的思想史梳理,都是為了回答中國向何處去。

然而我所有的思考,都是為了逃離「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意識,因為我相信,如果我真的關心中國向何處去,答案一定在高處,而不是在我的現實生活之中。

認識論的方法論,必須立足於四個維度的構建,分別是:
視角(perspective)、
參照系(reference)、
基準點(benchmark)
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

十年前面對它們,我一片茫然;十年後我似乎理解了。尤其是當我用這樣的方法思考我的人性之後,相關的思想史脈絡與問題意識,一下全部展開。所以,一個真正的讀書人,當他思考任何一個命題的時候,一定要明確上述四個維度的具體定義。只要有一個維度的定義是模糊的、缺失的,那麼所有的思考都會失去意義,不構成思想的基本條件。

中國的巫文化,類似於一種先知傳統,這意味著早期的中國人,是有祭司精神的。但後來儒家放棄巫文化傳統,轉換成仁、氣、孝的理念,意味著一個重大的錯誤:放棄真理追問,放棄天道啓示,轉而開始展開人的善惡判斷。

從聖經的啓示來看,這是一切錯誤中最大的錯誤。我的意思是說,如果說亞當夏娃還活著,那麼他們一定是中國人,中國人在自我判斷善惡的命題上,應該是走得最徹底的,人人都是「正氣歌」,人人都把君子的冠冕戴在自己的頭上。

對自己的善的高估,導致中國人從此失去超驗維度,完全回到人的自我為義狀態。所有的自我為義,都沒有穩定的基準條件和分析工具。儒家只能把一部分人當成另一部分人的標準,君子是小人的標準,官僚是平民的標準,書生是農夫的標準。

這樣的轉換看似是對人的肯定,但本質上放大了一部分人的道德自負和知識自負,導致中國人在本體論和認識論兩個維度同時失去方法論,中國人從此進入了人和人之間的相互奴役。不僅官僚奴役民眾,知識分子奴役百姓,老師奴役學生,父母也奴役兒女。而且,最基礎的奴役、最大的奴役,就是父母對兒女的奴役。所以我一直認為,中國人不配做父母。

知識人應該建設有專業路徑的精深,而不是文史哲一鍋燴的博學。專業越清晰,思想越深刻,反之,知識越駁雜,思想越混沌甚至膚淺。顧准是一個財會知識人,魯迅是有醫學專業的小說家,森是以福利經濟學為專業的經濟學家。而錢鐘書這樣的博學家,其實只有一點體悟式的梳理,並無創新性的建樹。為什麼錢鐘書這樣的人沒有清晰的專業,是因為他對本體論的認知模糊,導致他缺乏認識論的明確的對象。

一個沒有明確對象的思想家,不可能走進專業主義,他只能用他看得見的中間風景來充實自己的知識,用一種博學掩蓋自己的不專業。這是一個認識論的錯誤。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問題是對人的認識的方法論界定。我小結出關於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方法論三一模型:
——在上帝創造的永恆秩序和法的精神中界定人的心靈方向;
——在宇宙萬物中界定人的存在位置;
——在當下世界秩序中界定人的行為邊界。

在完成三大任務後,一個人的生命和知識將處在不斷湧現的過程中。多樣性由此獲得意義,專業性由此得以明確,惟一性由此得到肯定,個人主義和經驗主義,贊美主義與懷疑主義,成為我們的生命和知識的一個整體。

————

1 week ago | [YT] | 93

蘇小和《批評書》

懷想那些無恥的愛情


我在十八歲的時候悄悄愛上了一位女生,那個時候我在心中默默對自己說了千萬次,我愛她至死不渝,她是我今生唯一的愛人。多年以後回首來路,我看見自己在不同女人的懷抱中翻滾,早已忘記我的初戀是誰。

很早就能背誦歌德的句子,哪個少年不多情,哪個少女不懷春。此時此刻我肉體下沉,皺紋深陷,我在問我自己,我曾經朝思暮想的愛情,到底是什麼。

年輕人的愛情很執著,很感人,這是一個事實。每個人的每次愛情都是一次小慣性。很多時候,我們遭遇生活的失敗,總想在愛情裡尋找安慰。愛情好像成了我們的避難所。這是天大的誤會,一個人怎麼能安慰另一個人。愛情的事情沒有審判官,自己栽種的草坪只能自己修剪。人的情慾具有不確定性。激情四射的時候恨不得把命都給對方,兩個人在一起的日子久了,尤其是出現了分歧,人就會自然而然地移情別戀。敢不敢直接說出,當我們說愛情的時候,我們其實在說生理的衝動。

這個世界上暗地偷腥,相互背叛之所以是主旋律,就是因為人性不願意直面人性的幽暗性,幻想自己能遇到一個十全十美的美人。每個人在外面勾三搭四的時候,想的都是舊人的各種不好。所謂新人,這個時候即使罵人都是抒情詩。

日子長了,失敗的愛情遊戲經歷多了,很多人就不再相信愛情。但不相信愛情,只是反抗式的心理反應,真實的事實是接下來的日子里,大家都在外面亂搞,家中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如此,人性不僅會給予自己一種安慰和平衡的假象,還把人性的無恥小結為生活的順口溜。

這就是人們朝思暮想的愛情生活。每個人都要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一是繼續在情慾里翻滾,追求數量,不再追求質量,從一個浪頭跳到另一個浪頭,直到身體衰老為止。一是靠信仰來約束自己,找一個同樣有信仰的人,彼此忠誠,彼此約束,慢慢會發現,愛情是有的,而且時間越長,愛情越美。

我從未見過沒有信仰的夫妻擁有深刻而綿長的愛情,只見過夫妻打打鬧鬧,在外面出軌,但為了應對生活,不得不勉強維持婚姻。等年紀大了,身體衰敗了,也沒有在外面亂搞的資本了,才開始複製少年夫妻老來伴的虛偽生活。這種老來伴的夫妻生活給人一種假象,彷彿他們一直以來相濡以沫,戀愛一生。真實的局面是很多個夜晚,有人坐在床頭哭泣,哭自己嫁錯了人,有人則惡向膽邊生,恨不得一刀宰了對方。我就見過一位年邁的婦人在她的丈夫死後,竟然大聲說,我忍他忍了一輩子。

在經歷一地雞毛的、無恥的、濫竽充數的、相互欺騙的愛情之後,我終於意識到一個事實:真正動人的愛情都在婚姻範圍之內。多年之後,事實上我自己不敢相信我有這樣的人生體會,因為多年以前我就是一個放縱情慾,在肉體里翻滾的人渣,為了修飾自己無恥的愛情,我甚至寫下了很多芬芳的詩歌。多麼悲哀的幽暗人性,詩歌也是人性無恥的總紀錄,人生是一場盛大的無恥連續劇,每個人除了慢慢忍耐,慢慢歷練,基本上別無選擇。

聖經說,「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馬書 5:3-5)。」

這些古老的箴言多麼美好,但我們在背誦的時候也別忘記了,聖經同樣提醒我們,生命要「經過死蔭的幽谷」。真實的愛情也需要烈火的擊打。我的意思是說,我們年輕時候朝思暮想的愛情,如果不經歷背叛,如果不遭遇侮辱,如果不在一地雞毛的生活之中左奔右突,我想我們是不大可能理解真正的愛情的。事實上這個世界絕大多數人的所謂愛情,不過是性慾的投影,利益的交換,生活的慣性,以及壓抑一生的不滿和怨恨。

對了,我提到的那位在丈夫去世之後惡狠狠地說我忍他忍了一輩子的老婦人,是我親愛的母親。

————

1 week ago (edited) | [YT] | 416

蘇小和《批評書》

為什麼習近平讀不懂經濟學家的金玉良言

習近平這些年幾乎把中國經濟拉回到計劃經濟的時代,此情此景,最具有挫敗感的應該是那些秉持市場經濟理念的經濟學家群體。這些年他們反反復復陳述著經濟學市場分工的常識,現在看來,習近平們似乎連標點符號也沒有聽進去。

一個問題在這裡需要提出,是習近平這樣的文盲不懂經濟學的常識,還是絕大多數經濟學家的觀念秩序都處在錯謬的狀態,以至於過去幾十年的所謂市場經濟的啓蒙教育幾乎等同於對牛彈琴。

細讀晚清經濟史料,當年的經濟總量,言論自由的氛圍,比今天強太多了,可惜晚清李鴻章之流雖有國際視野和近代化的變革意識,卻迷信政府操作經濟。導致市場化無法深度演進,官僚利益集團迅速形成,滯阻了晚清的體制改良。

洋務運動的錯誤在於做大做強國有企業,導致利益集團越來越穩固。這是近代和現代經濟史最大的病症,我們的苦日子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問題在哪裡,在觀念秩序的錯誤。儒家傳統治國平天下的觀念,讓人們非理性地認為,官僚與政府可以設計市場,操控經濟。而經濟學家同樣深處這樣的觀念秩序之中,他們思考經濟學的目的也是為了治國平天下。當這樣的觀念秩序成為一個事實,幾乎所有的中國經濟學家都自信地認為,自己所學到的自由經濟理念可以影響甚至改變官僚政府的經濟學理念。

有思想分析能力的人認為,李鴻章的錯誤,不是經濟學的錯誤,而是傳統觀念的錯誤。

傳統觀念在前,經濟事實在後。我們的困境在於,經濟學家可以提供一些市場經濟層面的工具理性,比如張維迎可以提出價格雙軌制,林毅夫可以提出基於人口資源的比較優勢,但經濟學家永遠不可能影響官僚政府的觀念秩序。

所以,今天中國的很多經濟學家拿著經濟學的理論試圖啓蒙官僚,教化民眾,這其實是一種認識論上的無知,是一種方法論的錯誤,錯在經濟學家試圖用經濟學的工具理性去改變官僚的觀念秩序(價值理性)。

這是一個韋伯命題的中國困境,一個真正具有思想穿透力的學者必須在任何時候都要認識到,價值理性在前,工具理性在後,價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原因而不是結果,一個智慧的人不會試圖用結果去影響原因。

事實就是如此,在中國這塊古老之地,任何自由市場的經濟學理論最終都會被儒家觀念和皇權觀念轄制,最終扭曲經濟學常識。在這裡,有常識的經濟學家的憤怒是無意義的,反倒是那些迎合官僚意志和趣味的指鹿為馬的經濟學家如魚得水。中國永遠只有御用學者,不可能有獨立知識人。所有飽讀詩書的人們都是首先迎合官僚政府的觀念秩序前提,然後才提出一些局部的經濟學改進工具。這使得鄧小平或者習近平認為林毅夫這樣的經濟學家可以成為他們的幕僚。而讀書人為此竟然大為感動,以為朝廷開始重視知識分子的聲音,殊不知這不過是中國知識人傳統的河流之中又一次重複出現的馬屁聲聲。

這是個悲劇。經濟學常識敗給了傳統觀念秩序,不是經濟學常識沒有力量,而是我們的經濟學家的觀念秩序也是錯的。要走出這個困境,惟一的辦法是經濟學家承認自己是錯誤的,而不是責怪習近平的無知無恥。


————

1 week ago | [YT] | 117

蘇小和《批評書》

論中國人所謂的批評和自我批評

從哲學維度看,基督信仰是一個人最好的形而上訓練課。在認識論的意義上,缺少嚴謹細密的形而上訓練是不可思議的,會導致人的思想方式同時失去方向感和坐標系,人的生命變成一個點,一個平面。你無法走向深刻,前面沒有天使引路,後面缺少悲劇推動,你是你自己的消費者,是你自己的墳墓。

一個人的道德生活,來自於內心的道德律,而不是外在行為。什麼是道德律,意思非常簡單,道德律就是上帝意志以聖靈的方式永遠居住在一個人的內心之中,構成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的終極監察者和審判者。這是最具體也是最簡單的觀念秩序,任何意義上的由人類自己說出的道德思想體系和行為準則,都無法讓一個人的內心體察到上帝意志的同在,只有綿長的基督信仰才有能力讓一個人緩慢地養成這種「以馬內利」的觀念秩序和行為方式。

在這個意義上,一個沒有清晰的上帝信仰的人,永遠不可能有真實的道德生活。索爾仁尼琴說,「在半個世紀以前,當我還是個孩童的時候,就聽到不少老人們分析過俄國之所以掉進這災難深淵的原因:人忘記了上帝,這就是一切的起因。自從那以後,我花了五十多年的時間來研究我們的歷史。我實在想象不出有什麼會比重復這句話更為精確:「人忘記了上帝,這就是一切的起因」。記住這句話吧,這是人間一切災難的原因。

「左手做的事情,不能讓右手知道」,「榮耀歸給神」。這些話很難理解,但通過舉例可以展開問題。有人做好事,為什麼會詳細寫在日記里?日記是給誰看的,撇開陰謀論,日記至少是給自己看的。有人做慈善,為什麼要別人拍下他手攥鈔票的照片,這種照片打算給誰看?

道德的問題是心靈問題,要把自己懷疑到極致,懷疑到無話可說。當一個人的道德問題被懷疑到失語,則這個人要麼長久靜默,要麼走向信仰的跳躍。一個人的信仰如果不跳躍,那麼他的信仰就是一場盛大的道德表演,這就是人性最大的幽暗徵象:偽善,無所不在的偽善。

努力懷疑自己吧,而且要相信,這種道德意義上的懷疑,發生在一個人的心靈範圍之內,所有的風暴都在我的內心深處。如此隱秘的工作,力量來自哪裡?要把對人性的懷疑逼到深處,然而每個人都會不惜一切代價維護自己的人性敗壞。這是我們道德生活的起點。

問題逼問到這一步,我終於意識到所謂修身傳統,所謂自我批評的說法,是非常荒誕的,也是非常不科學的。

人性論的意義上,人都是為自己而辯解,所以在人性的本來意義上,根本不存在所謂自我批評。當一個人有能力批評自己,是上帝在他的心靈深處掀起批評的風暴。上帝在批評我,管教我,而不是我自己對我自己的批評,更不是什麼子虛烏有驕傲自負的所謂修身與修煉。

一個人怎麼可能自己對自己展開批評呢,一個人的真實有效的自我批評,應該是上帝在我的心靈深處展開的對我的批評。這是一個批評的科學方法論:人是有限之人,因此人的存在必須要有一個超越人性的監察者;人生是一場漫長的競走,必須要有一個公正的裁判。上帝是批評家,人是被批評者;上帝是裁判,人是運動員。如此一個人才終於擁有自我批評的能力和開放式糾錯的能力。

所以,如果一個人的心靈之中沒有上帝的位置,如果上帝沒有以聖靈的方式內住在我的心靈之中,那麼我就毫不猶豫地得出一個常識性的結論:我的所有自我批評,都是我對我自己的有限、有罪、無知、無力和無恥的自我辯護。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所有強調修身,強調靜修或者修煉,強調每日三省吾身的人們,所有熱衷於所謂自我批評的人們,他們都已經無條件地陷入兩個困境:要麼被他人逼著就範,要麼是自我掩飾。被他人逼著,這是奴役之路;而一個人的自我掩飾,這是謊言,是自己欺騙自己,是真正的不認識自己。

死亡是人最重要的命題,是讓一個人認識自己的惟一的深刻的命題。死亡是基本問題,是每個人關於認識自己的教育課。即使是一些遠離上帝話語的哲學家,也會意識到死亡問題的重要性。海德格爾說得再明白不過了,哲學基本問題就是死亡問題。羅素也說,死亡就是身體腐爛,靈魂消失。想到死亡,羅素充滿絕望,只能回頭通過對世界的肯定來安慰自己的絕望感。羅素總是把自己想象成人類靈魂的導師,事實上他再明白不過了,只要他死去,這個世界對於他而言,就不存在了,所有的情慾都過去了。

一直以來,我對羅素都充滿厭倦,這個一生都在高估自己的人,在這個世界上賺夠了名聲,卻在最基本的認識自己的問題上完全不入其門。他一生和自己的妻子情感疏淡,原因是他太自以為是,以為女人無法理解他磅礡的思想。某種意義上,羅素很像一個中國的儒家士大夫,對世界充滿關懷,但不思考死亡問題,僅僅這一條,就與哲學毫無關係。

鄧曉芒先生把這種不思考死亡問題,總是致力於高估自己判斷力的認知現象,界定為知識分子的「一種道術」。這是很準確的判斷,意思是這些哲學家缺乏形而上追問的超越能力。有趣的是,鄧先生的批評不錯,但他自己卻宣告,自己並不相信上帝,他相信一種絕對的善。這其實還是處在羅素和儒生的認知水準,熱愛這個世界,不思考死亡問題,屬於認識論的糾纏。

大地的上方沒有太陽,人怎麼能看見世界呢。房間如果沒有一盞燈,怎麼看清事物呢。一個人在沒有超越性坐標系的情況下,怎麼可能認識自己呢。這是我對中國文化傳統的理解:中國文化是一套針對人與人的關係的糾纏技術,從儒家到法家再到道家,這種知識分子的糾纏術一脈相承:儒家溫文爾雅,法家怒目金剛,道家無為而治,追求的都是對人的奴役。

這些思考,的確涉及到了人所面臨的場域問題,宇宙太大了,自然秩序太深邃了,而我們人看上去很小。問題是,當我們感嘆宇宙太大,自然太深邃的時候,這些感嘆都發生在我們的心靈之中。這意味著一個了不起的事實,人的靈魂比宇宙要大一釐米。如此遼闊的人類靈魂,誰來管理我們呢。當我意識到人的靈魂的存在,我知道我看見了風暴,看見了我無所不在的理性自負。

————

2 weeks ago (edited) | [YT] |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