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視頻都在講述一個如何今生了生脫死的驚天大秘密!聽佛希師父趣談佛法人生,你的思考這裡有答案。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叭
2 months ago | [YT] | 93
View 9 replies
【每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文:慧淨法師 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每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所以每一天,阿彌陀佛肯定都跟我們同出同入,護佑著我們,使我們平安,使我們增福慧、消業障,讓我們能夠相應於我們身分而滿我們的願。 一天的生活怎樣從念佛開始呢?早上眼睛一睜開,或者先坐在床鋪上靜坐念佛;或者刷牙洗臉之後,到佛堂上香,然後在佛堂念佛;或者找一個比較舒適的地方靜坐念佛。 我常常強調,早上有三淨(靜):也就是心神寧靜、空氣清淨、環境安靜。我也建議大家儘量以打坐的方式來念佛,因為身體能夠不動,心就比較容易寂靜;以寂靜的身心持念彌陀萬德洪名,最能夠養成習慣,最能夠獲得寂靜的體會。坐久了,也可以到外面去呼吸新鮮的空氣,到外面去調節坐久的身體,但依然不離開念佛,行住坐臥都是一句佛號,念念不捨,所謂淨念相繼。當然,如果不能打坐的話,也可以經行念佛、拜佛念佛,或者「行、拜、坐」互相調整。 一天當中如果有時間,可以重複這樣做,這樣就能養成念佛的習慣,也能夠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相呼應。當然,我們的往生完全是靠阿彌陀佛的悲心、願力、功德力;而阿彌陀佛的悲心、願力、功德力,都在這句名號當中,只要專稱彌陀佛名,便可獲得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與救度。只是養成這樣的念佛習慣,就會少苦少惱,更有法喜。
2 months ago | [YT] | 177
View 15 replies
🪷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淨土?🪷 一代大師天臺智者,對於佛土觀點,有三身四土之教判,即法、報、化三身,以及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四土。自古以來,習慣上也多以這個觀點來判西方淨土,以及九品往生者所居何土──未證阿羅漢者,住凡聖同居;證阿羅漢及地前菩薩,住方便有餘;登地證法身者,住實報莊嚴;圓證佛身者,住常寂光土。 智者大師一生的行持及教判智慧雖然值得推崇、景仰,但對於依「淨土三經一論」而創立的淨土宗而言,往生西方之念佛人,事實上只有化生和胎生二種。此乃釋尊於《無量壽經》所說,不應低於任何祖師之教判。 化生:託佛願故,一切依正莊嚴的受用平等無別,稱為報土。胎生:因疑惑佛智,往生於蓮宮,如在胎中,比喻為化土。 身為信願念佛人,雖然尊重他宗祖師大德的觀點,但應如實了知,淨土宗念佛往生者與所生佛土,依經典所述,就是報土化生,以及喻為化土胎生二種而已。 就歷代祖師大德而言,天親菩薩於《往生論》中,闡明極樂依正二十九種莊嚴,非二乘三界能居。道綽大師於《安樂集》中,則引《大乘同性經》而判定西方極樂世界為報土;善導大師則於《觀經四帖疏》中,判彌陀法門為凡夫入報。 念佛人應知,淨土宗祖師依經典教判,極樂世界乃是報佛報土。雖然這與天臺的三身四土教判不盡相同,但各有善巧方便。而化土胎生之景象,也不過就是「往生者疑惑佛智,暫時處於蓮苞內」的狀況。比對相關經文,就可以推知,「邊地疑城」即是所比喻的「化土胎生」,而蓮宮也是生在報土之中,住胎不過是一時的,只要疑惑一盡,隨即蓮花開敷,同樣化生於報土。▪️恭錄自淨土宗官網(淨土文庫.淨土小常識)
2 months ago | [YT] | 79
View 8 replies
2 months ago | [YT] | 127
慧淨法師 問:在《觀經》有提到「觀想念佛」及「品位」的高低問題,《無量壽經》也有提到「胎生」或「化生」。在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的前提下,是不是在今生尚未往生之餘,還有一些可以再努力的部份? 答:對於我們這個法門如果沒有正確了解的話,就會有這樣的疑問。《無量壽經》有談到「三輩」以及「化生」、「胎生」,《觀經》有談到「三福」和「九品」,那為什麼我們不談呢?並非不談這些。為什麼?這有分「對內」和「對外」。 「對內」來講,是因為教門不同。《大經》中所談的「三輩」不是指往生之後有「三輩」,這「三輩」的意思是指修行的根機可分為三種,雖然根機有三種,但往生的法只有一種,就是「本願稱名」。善導大師解釋「三輩」時說:「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這說明眾生根機各有不同,但要往生的話,一定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譬如上輩中雖有提到出家、發菩提心等等,即使出家或發菩提心也是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名,「一向專念」的意思是,儘管你能修戒定慧、行六度萬行,但往生還是靠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是靠自己的那些修持,如果靠自修的那些迴向求生,就是善導大師說的「要門」,不是「弘願門」了。中輩也好,下輩也好,根機雖有不同,但都強調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所以說「三輩」的意思是要引導三輩眾生一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進入彌陀報土,不然就會落入「胎生」,也就是疑惑佛智的現象。 「化生」和「胎生」的差別在哪裡呢?「化生」是「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佛的智慧在這裡指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我們對這五智能了解嗎?當然不能,因為那是佛的境界,唯有佛與佛才能了解,二乘無份。這五智在哪裡?在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阿彌陀佛如果沒有成正覺哪有這五智?正覺的功德在「乃至十念,必定往生」,所以「明信佛智」就是明信:「一切善惡凡夫,只要一向專念彌陀名號,願生彌陀淨土,就必定往生。」這樣解說大家就能簡單容易的了解。若不是這樣,則沒有人能夠往生,因為佛的境界只有佛才能了解,菩薩也無法了解,那誰來明信呢?又誰來作諸功德呢?所以「明信佛智」就是「信受彌陀救度」;「作諸功德」是「專稱彌陀佛名」,諸功德在哪裡?在這一句萬德洪名的彌陀名號,《無量壽經》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一句名號具足無上功德,所以我們只要念這一句名號就是「作諸功德」;信「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就是「信心迴向」。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是不經過胎宮,不入胎生的,而是到淨土就能在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如果不是這樣,就會落入胎生五百歲,胎生五百歲是指:「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所以,如果對阿彌陀佛的救度懷疑,但還是相信有罪福、善惡報應而修種種的功德迴向往生,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要門」,這等同「九品」。 《觀經》講三福九品、定善散善是為了引導修聖道門的人,因為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不是「定」就是「散」,定善散善就是聖道門所有的行門,為引導這類人歸入淨土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而說三福九品、定善散善。所以釋迦牟尼佛最後不流通定善散善,而流通持佛名號,經言:「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已經不是「觀無量壽佛像」,而是「持無量壽佛名」了。善導大師解釋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雖說定散兩門的利益,可是以阿彌陀佛的本願來說,不在於迴向定散,而在於專稱彌陀名號。可見定散不是本願,只有稱名才是本願。而本願稱名之「因」與定善散善的「因」是不一樣的,「因」不一樣所得到的「果」就不一樣。上品的因得到上品的果,中品的因得到中品的果,下品的因得到下品的果。可是本願稱名都不是那些因,所以就不是那個果。 九品有念佛在下品的,這不是顯明念佛在下品,而是顯明這一句名號有大利無上功德,「無上」就是超越上品、中品……,「大利」就是超越初地、十地……等階位。所以本願稱名是超越品位階級,不在品位階級當中的。《無量壽經》說:「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我們這個法門是橫截的,不但是橫截五惡趣,即使一地、一地也是橫截的。為什麼九品有「念佛在下品」呢?意思是說,念佛有這麼大的功德才能救五惡十逆的眾生,五惡十逆的眾生罪惡太重了,上品上生的功德是沒辦法救度的,只有佛號才能救度,所以以念佛來顯明功德的殊勝。善導大師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可見在這裡的稱名是非定非散的稱名,是本願的稱名,不是定善散善的稱名,所以說「非定非散,非一非多(非一念非多念)」,總之就是稱名。我們這個法門的特色就在這裡。如果「九品」和「三輩」對比,「九品」和「三輩」的性質是一樣的,「九品」、「三輩」、「胎宮」對比,性質也是一樣的。我們個這法門是進入報土,不在胎宮裡面,雖有三輩的身份,不依三輩往生。如我的身份是出家,但我往生不是靠出家的身份,是靠這一句名號的功德。可是這種道理一般不了解,會認為念佛是下品生,其他是上品生,所以我們不能只是念佛,還要做其他的;甚至認為單這樣念佛不夠,還要把念佛的功夫提升到功夫成片,夢寐一如,甚至進入念佛三昧,以為這樣往生比較可靠,品位比較高超,這樣的解釋就是「要門」,不是「弘願門」了。即使我們能夠入定觀佛,可是我們往生不是依靠入定觀佛的功夫,這與六字名號相比太拙劣了,何況我們即使入定觀佛,出定之後仍是貪瞋癡的凡夫,不可能二十四小時要觀佛就觀佛,何況這對這個法門來講並沒有可貴之處,到極樂世界天天都在觀佛。進入三昧也是一樣,現在進入三昧,時空過了之後,凡夫心就又浮現了,也不可能二十四小時、天天年年都在三昧的境界。往生極樂世界後,煩惱都斷了,何況只是三昧而已。所以我們能夠往生,而且進入報土,完全是靠彌陀的願力,不是靠我們凡夫的任何功夫,即使是上升到色界天(禪定)、無色界天(更深的禪定)都仍是凡夫,死了還是墮落下來。在《正法念處經》說:「從天生地獄,從地獄生天。」表示雖然是天人,但壽命一到就隨業力流轉,有的直墮地獄;有地獄眾生出地獄時,所感的是升天的業,就升上天了。以佛的眼光來看,天堂地獄其實都一樣。以我們的眼光來看,覺得某某人的禪定很高可以入三昧、到×禪×禪……,會很羨慕,覺得這樣往生應該更可靠、品位應該更高超,但以佛的眼光來看,都仍是貪瞋癡的凡夫。 善導大師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善凡夫也是靠佛的願力,惡凡夫也是靠佛的願力,如果沒有佛的願力,善惡相差很大,但如果靠佛的願力,其實都一樣,沒有什麼高低的差別。比如石頭不管大顆或小顆,只要放在船上,同樣都到彼岸。如果沒有船可以靠,表面看有大顆、小顆,但因沒有船,一樣都沈入大海。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 months ago | [YT] | 170
View 13 replies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第56頁到第59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歸心於阿彌陀佛,等於是把自己的心水投入阿彌陀佛的名號誓願當中,就像龍樹菩薩所講的「稱名自歸」。我稱念彌陀名號,不是說我自己還把這桶水提著,我就把它倒進江裡,也就是連我這個人整個地投入阿彌陀佛誓願裡,我就完全拜託阿彌陀佛了:「您老人家發了願,全靠您,完全靠,百分之百靠!」這叫「稱名自歸」。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仰仗阿彌陀佛,沒有不往生的。「什麼時候往生啊?什麼時候阿彌陀佛帶幾位菩薩來迎接啊?到時候萬一不來怎麼辦?」這都不用我們考慮,這些通通是阿彌陀佛考慮的,這就叫「法爾自然」。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等於把自己融入阿彌陀佛的誓願當中,看不見自己了。你念佛了,還在想「我的修行,我的功德,我的功夫……」我來我去,這還是有障礙。沒有我!當然,大家不要誤會,這裡所講的「沒有我」,不是聖道門那種證悟到無我境界,證悟到空性,不是那種。前面說過了,用置換的方式:把我們自己完全歸投於阿彌陀佛,見不到自己的有為造作和修行,一天念十萬聲也是全靠阿彌陀佛;一輩子到臨死聞法,只念了一句,也是全靠阿彌陀佛,這叫「本願如是」。投水入江,自赴大海。「稱名自歸,即入必定」。我們如果沒有完全隨順阿彌陀佛誓願的牽引,內心就會起種種的執著妄想。什麼是妄想?這就是妄想:「我念佛沒達到什麼功夫,能不能往生?」還有一個「我的功夫」存在,你何必呢?沒有「我的功夫」!我們既然念佛了,靠的是佛力。如果靠我們功夫的力量,就不必念佛了,你可以有禪定的功夫,你可以有觀照的能力。既然靠佛,就見不到自己,自己就沒有了。《無量壽經》裡有一段經文,很能說明問題。不要說我們凡夫念佛見不到自己的些微小善和小功小行,就是聖人念佛也一樣。由此,我們歸投彌陀誓願之後,就不再存有「我」這個心。《無量壽經》說:譬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沉沒不現,滉瀁浩汗,唯見大水。劫水來的時候,整個世界都被淹沒了,浩浩茫茫,什麼都看不見,唯見一片大水。彼佛光明亦復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皆悉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阿彌陀佛的光明也是這樣。阿彌陀佛的光明一旦升起來,阿羅漢的光明、菩薩的光明「皆悉隱蔽」,沒有了,蓋住了。蓋住了是不是吃虧了呢?「我本來有光,現在沒有了!」——不是的,反而給你提升了。「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把聲聞、菩薩的光明都提到佛光的層次。我們念佛,之所以說沒有自己的功行、自己的修行觀念在裡面,是因為我們完全乘託阿彌陀佛的願力。靠上了佛的力量,哪裡還有自己的東西?就沒有了。如果還有自己的東西,說明你沒靠上,是不是?好好想一想!比如說,我們這個房間很黑,點一根蠟燭就很亮。可是,如果門窗一開,太陽光照進來了,蠟燭光就見不到了,蓋住了。如果你還能看見蠟燭光,就說明你還在黑暗的房間裡面。蠟燭光看不見,只看見太陽光了,說明天下一片光明。我們的心是個黑暗的房子,如果只是看到自己小小修行的一點點光,那就說明沒有看到佛光;如果心裡被佛光照亮了,自己那一點小小東西就看不到了。所以,這個法門很妙。妙在哪裡?是把我們自己歸投於阿彌陀佛的誓願當中去。
4 months ago | [YT] | 165
View 12 replies
念念都是往生的正因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根本願說:「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著,不取正覺。」意思是說,要往生我的極樂世界的這個念頭,乃至十念、五念、一念都能夠往生,念念都是往生的正因。有的人平時沒有遇到這個法門,臨終的時候才遇到,一念就斷氣了,也能往生;像我們現在還不是臨終,現在就開始念,所以我們都必定往生,念念都往生。阿彌陀佛根本願說「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著,不取正覺」,如今阿彌陀佛的願行已經成就了、已經成佛了,所以我們「乃至十念」就必定往生。這個「乃至十念」的「念」,從根本意義來講就是「欲生我國」的「念」,也就是說我們願生極樂世界這一種念頭,念念不捨,這樣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平常有妄想雜念,會胡思亂想,種種煩惱,這個時候往生的念頭忘記了,但其實並不是沒有了,而是潛藏在內心,等妄想過了,內心的念頭就會浮起來,因為我們真的有願生極樂世界的念頭;假設不是真的有願生的念頭,那妄想一來願生心就沒了。我們的心有沒有真的要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最知道,只要我們真有願生之心,阿彌陀佛在我們臨終的時候就會來接迎我們,因為他知道我們有願生的心。從這一點來講,不管身分是出家、在家,是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不論,因為阿彌陀佛都知道。我們的外觀形狀各個不一樣,千差萬別,可是要往生極樂世界的念頭,我也一樣,你也一樣,他也一樣,統統都一樣。就像一顆萬應妙藥,只要吃下去就能夠治病,不管誰吃下去都一樣會治病,也不一定要知道這顆藥的成份是什麼?是誰研發出來的?不一定要知道,只要把藥吃下去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只要有願生的心、念佛的心就可以,其他的阿彌陀佛完全知道。就好像妙藥的譬喻,我們負責喝藥,藥負責所有治病功能。如此殊勝,不可思議的功能效用,也只有我們這個法門才能做得到,因為方法極為簡單,又相當容易可行,因此龍樹菩薩說這個法門是「易行道」,又說「水路乘船則樂」。意思是,我們只要舒服的坐在船上就可以,這一條船是自然從此岸到彼岸,所以船到彼岸,我們也就同時到彼岸了。到彼岸的力量是這艘船的力量,靠我們凡夫游泳之力是絕對游不到的,所以龍樹菩薩以坐船是快樂輕鬆的做為「難易二道」判別的比喻,又進一步把阿彌陀佛的本願船譬喻為八正道。也就是說「苦集滅道」之中,圓滿了「八正道」,就能夠斷「集」,就能夠滅「苦」,就能夠達到涅槃。龍樹菩薩說「乘彼八道船」,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就等同「乘彼八道船」,就「能度難度海」,能夠度脫很難度的生死大海。節錄自淨土宗官網(慧淨法師.法談開示.與韓國法師談話並接受依止)
4 months ago (edited) | [YT] | 168
老实念佛的四标准老实念佛”不是指念佛念“南無阿弥陀佛”数量有多少、表相精进不精进、是否有在佛门做义工、发心不发心。第一,“老实念佛”,首先是指要有机法深信:深信自己必定堕落,必定轮回;深信念佛,称念“南無阿弥陀佛”必定往生。第二,其次一切认命。一切认命就是在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我们都认命,因为我们的根机就是这样,这都是我们的业力应该承受的,所以不会抱怨、不满、不平。第三,一切满足,有阿弥陀佛救度,就觉得人生最幸福,什么都满意了。第四,在世间不求一切,只求往生。理解“老实念佛”就是这样,四句话:机法深信,一切认命,一切满足,只求往生。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4 months ago | [YT] | 53
View 7 replies
4 months ago | [YT] | 144
6 months ago | [YT] | 180
Load more
念佛叭
2 months ago | [YT] | 93
View 9 replies
念佛叭
【每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文:慧淨法師
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每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所以每一天,阿彌陀佛肯定都跟我們同出同入,護佑著我們,使我們平安,使我們增福慧、消業障,讓我們能夠相應於我們身分而滿我們的願。
一天的生活怎樣從念佛開始呢?早上眼睛一睜開,或者先坐在床鋪上靜坐念佛;或者刷牙洗臉之後,到佛堂上香,然後在佛堂念佛;或者找一個比較舒適的地方靜坐念佛。
我常常強調,早上有三淨(靜):也就是心神寧靜、空氣清淨、環境安靜。我也建議大家儘量以打坐的方式來念佛,因為身體能夠不動,心就比較容易寂靜;以寂靜的身心持念彌陀萬德洪名,最能夠養成習慣,最能夠獲得寂靜的體會。坐久了,也可以到外面去呼吸新鮮的空氣,到外面去調節坐久的身體,但依然不離開念佛,行住坐臥都是一句佛號,念念不捨,所謂淨念相繼。當然,如果不能打坐的話,也可以經行念佛、拜佛念佛,或者「行、拜、坐」互相調整。
一天當中如果有時間,可以重複這樣做,這樣就能養成念佛的習慣,也能夠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相呼應。當然,我們的往生完全是靠阿彌陀佛的悲心、願力、功德力;而阿彌陀佛的悲心、願力、功德力,都在這句名號當中,只要專稱彌陀佛名,便可獲得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與救度。只是養成這樣的念佛習慣,就會少苦少惱,更有法喜。
2 months ago | [YT] | 177
View 15 replies
念佛叭
🪷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淨土?🪷
一代大師天臺智者,對於佛土觀點,有三身四土之教判,即法、報、化三身,以及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四土。自古以來,習慣上也多以這個觀點來判西方淨土,以及九品往生者所居何土──未證阿羅漢者,住凡聖同居;證阿羅漢及地前菩薩,住方便有餘;登地證法身者,住實報莊嚴;圓證佛身者,住常寂光土。
智者大師一生的行持及教判智慧雖然值得推崇、景仰,但對於依「淨土三經一論」而創立的淨土宗而言,往生西方之念佛人,事實上只有化生和胎生二種。此乃釋尊於《無量壽經》所說,不應低於任何祖師之教判。
化生:託佛願故,一切依正莊嚴的受用平等無別,稱為報土。
胎生:因疑惑佛智,往生於蓮宮,如在胎中,比喻為化土。
身為信願念佛人,雖然尊重他宗祖師大德的觀點,但應如實了知,淨土宗念佛往生者與所生佛土,依經典所述,就是報土化生,以及喻為化土胎生二種而已。
就歷代祖師大德而言,天親菩薩於《往生論》中,闡明極樂依正二十九種莊嚴,非二乘三界能居。道綽大師於《安樂集》中,則引《大乘同性經》而判定西方極樂世界為報土;善導大師則於《觀經四帖疏》中,判彌陀法門為凡夫入報。
念佛人應知,淨土宗祖師依經典教判,極樂世界乃是報佛報土。雖然這與天臺的三身四土教判不盡相同,但各有善巧方便。而化土胎生之景象,也不過就是「往生者疑惑佛智,暫時處於蓮苞內」的狀況。
比對相關經文,就可以推知,「邊地疑城」即是所比喻的「化土胎生」,而蓮宮也是生在報土之中,住胎不過是一時的,只要疑惑一盡,隨即蓮花開敷,同樣化生於報土。
▪️恭錄自淨土宗官網(淨土文庫.淨土小常識)
2 months ago | [YT] | 79
View 8 replies
念佛叭
2 months ago | [YT] | 127
View 9 replies
念佛叭
慧淨法師
問:在《觀經》有提到「觀想念佛」及「品位」的高低問題,《無量壽經》也有提到「胎生」或「化生」。在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的前提下,是不是在今生尚未往生之餘,還有一些可以再努力的部份?
答:對於我們這個法門如果沒有正確了解的話,就會有這樣的疑問。《無量壽經》有談到「三輩」以及「化生」、「胎生」,《觀經》有談到「三福」和「九品」,那為什麼我們不談呢?並非不談這些。為什麼?這有分「對內」和「對外」。
「對內」來講,是因為教門不同。《大經》中所談的「三輩」不是指往生之後有「三輩」,這「三輩」的意思是指修行的根機可分為三種,雖然根機有三種,但往生的法只有一種,就是「本願稱名」。善導大師解釋「三輩」時說:「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這說明眾生根機各有不同,但要往生的話,一定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譬如上輩中雖有提到出家、發菩提心等等,即使出家或發菩提心也是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名,「一向專念」的意思是,儘管你能修戒定慧、行六度萬行,但往生還是靠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是靠自己的那些修持,如果靠自修的那些迴向求生,就是善導大師說的「要門」,不是「弘願門」了。中輩也好,下輩也好,根機雖有不同,但都強調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所以說「三輩」的意思是要引導三輩眾生一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進入彌陀報土,不然就會落入「胎生」,也就是疑惑佛智的現象。
「化生」和「胎生」的差別在哪裡呢?「化生」是「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佛的智慧在這裡指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我們對這五智能了解嗎?當然不能,因為那是佛的境界,唯有佛與佛才能了解,二乘無份。這五智在哪裡?在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阿彌陀佛如果沒有成正覺哪有這五智?正覺的功德在「乃至十念,必定往生」,所以「明信佛智」就是明信:「一切善惡凡夫,只要一向專念彌陀名號,願生彌陀淨土,就必定往生。」這樣解說大家就能簡單容易的了解。若不是這樣,則沒有人能夠往生,因為佛的境界只有佛才能了解,菩薩也無法了解,那誰來明信呢?又誰來作諸功德呢?所以「明信佛智」就是「信受彌陀救度」;「作諸功德」是「專稱彌陀佛名」,諸功德在哪裡?在這一句萬德洪名的彌陀名號,《無量壽經》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一句名號具足無上功德,所以我們只要念這一句名號就是「作諸功德」;信「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就是「信心迴向」。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是不經過胎宮,不入胎生的,而是到淨土就能在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如果不是這樣,就會落入胎生五百歲,胎生五百歲是指:「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所以,如果對阿彌陀佛的救度懷疑,但還是相信有罪福、善惡報應而修種種的功德迴向往生,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要門」,這等同「九品」。
《觀經》講三福九品、定善散善是為了引導修聖道門的人,因為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不是「定」就是「散」,定善散善就是聖道門所有的行門,為引導這類人歸入淨土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而說三福九品、定善散善。所以釋迦牟尼佛最後不流通定善散善,而流通持佛名號,經言:「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已經不是「觀無量壽佛像」,而是「持無量壽佛名」了。善導大師解釋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雖說定散兩門的利益,可是以阿彌陀佛的本願來說,不在於迴向定散,而在於專稱彌陀名號。可見定散不是本願,只有稱名才是本願。而本願稱名之「因」與定善散善的「因」是不一樣的,「因」不一樣所得到的「果」就不一樣。上品的因得到上品的果,中品的因得到中品的果,下品的因得到下品的果。可是本願稱名都不是那些因,所以就不是那個果。
九品有念佛在下品的,這不是顯明念佛在下品,而是顯明這一句名號有大利無上功德,「無上」就是超越上品、中品……,「大利」就是超越初地、十地……等階位。所以本願稱名是超越品位階級,不在品位階級當中的。《無量壽經》說:「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我們這個法門是橫截的,不但是橫截五惡趣,即使一地、一地也是橫截的。為什麼九品有「念佛在下品」呢?意思是說,念佛有這麼大的功德才能救五惡十逆的眾生,五惡十逆的眾生罪惡太重了,上品上生的功德是沒辦法救度的,只有佛號才能救度,所以以念佛來顯明功德的殊勝。善導大師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可見在這裡的稱名是非定非散的稱名,是本願的稱名,不是定善散善的稱名,所以說「非定非散,非一非多(非一念非多念)」,總之就是稱名。我們這個法門的特色就在這裡。
如果「九品」和「三輩」對比,「九品」和「三輩」的性質是一樣的,「九品」、「三輩」、「胎宮」對比,性質也是一樣的。我們個這法門是進入報土,不在胎宮裡面,雖有三輩的身份,不依三輩往生。如我的身份是出家,但我往生不是靠出家的身份,是靠這一句名號的功德。可是這種道理一般不了解,會認為念佛是下品生,其他是上品生,所以我們不能只是念佛,還要做其他的;甚至認為單這樣念佛不夠,還要把念佛的功夫提升到功夫成片,夢寐一如,甚至進入念佛三昧,以為這樣往生比較可靠,品位比較高超,這樣的解釋就是「要門」,不是「弘願門」了。即使我們能夠入定觀佛,可是我們往生不是依靠入定觀佛的功夫,這與六字名號相比太拙劣了,何況我們即使入定觀佛,出定之後仍是貪瞋癡的凡夫,不可能二十四小時要觀佛就觀佛,何況這對這個法門來講並沒有可貴之處,到極樂世界天天都在觀佛。進入三昧也是一樣,現在進入三昧,時空過了之後,凡夫心就又浮現了,也不可能二十四小時、天天年年都在三昧的境界。往生極樂世界後,煩惱都斷了,何況只是三昧而已。所以我們能夠往生,而且進入報土,完全是靠彌陀的願力,不是靠我們凡夫的任何功夫,即使是上升到色界天(禪定)、無色界天(更深的禪定)都仍是凡夫,死了還是墮落下來。在《正法念處經》說:「從天生地獄,從地獄生天。」表示雖然是天人,但壽命一到就隨業力流轉,有的直墮地獄;有地獄眾生出地獄時,所感的是升天的業,就升上天了。以佛的眼光來看,天堂地獄其實都一樣。以我們的眼光來看,覺得某某人的禪定很高可以入三昧、到×禪×禪……,會很羨慕,覺得這樣往生應該更可靠、品位應該更高超,但以佛的眼光來看,都仍是貪瞋癡的凡夫。
善導大師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善凡夫也是靠佛的願力,惡凡夫也是靠佛的願力,如果沒有佛的願力,善惡相差很大,但如果靠佛的願力,其實都一樣,沒有什麼高低的差別。比如石頭不管大顆或小顆,只要放在船上,同樣都到彼岸。如果沒有船可以靠,表面看有大顆、小顆,但因沒有船,一樣都沈入大海。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2 months ago | [YT] | 170
View 13 replies
念佛叭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第56頁到第59頁: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歸心於阿彌陀佛,等於是把自己的心水投入阿彌陀佛的名號誓願當中,就像龍樹菩薩所講的「稱名自歸」。我稱念彌陀名號,不是說我自己還把這桶水提著,我就把它倒進江裡,也就是連我這個人整個地投入阿彌陀佛誓願裡,我就完全拜託阿彌陀佛了:「您老人家發了願,全靠您,完全靠,百分之百靠!」這叫「稱名自歸」。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仰仗阿彌陀佛,沒有不往生的。
「什麼時候往生啊?什麼時候阿彌陀佛帶幾位菩薩來迎接啊?到時候萬一不來怎麼辦?」這都不用我們考慮,這些通通是阿彌陀佛考慮的,這就叫「法爾自然」。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等於把自己融入阿彌陀佛的誓願當中,看不見自己了。你念佛了,還在想「我的修行,我的功德,我的功夫……」我來我去,這還是有障礙。
沒有我!當然,大家不要誤會,這裡所講的「沒有我」,不是聖道門那種證悟到無我境界,證悟到空性,不是那種。前面說過了,用置換的方式:把我們自己完全歸投於阿彌陀佛,見不到自己的有為造作和修行,一天念十萬聲也是全靠阿彌陀佛;一輩子到臨死聞法,只念了一句,也是全靠阿彌陀佛,這叫「本願如是」。投水入江,自赴大海。「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我們如果沒有完全隨順阿彌陀佛誓願的牽引,內心就會起種種的執著妄想。什麼是妄想?這就是妄想:「我念佛沒達到什麼功夫,能不能往生?」還有一個「我的功夫」存在,你何必呢?沒有「我的功夫」!我們既然念佛了,靠的是佛力。如果靠我們功夫的力量,就不必念佛了,你可以有禪定的功夫,你可以有觀照的能力。既然靠佛,就見不到自己,自己就沒有了。
《無量壽經》裡有一段經文,很能說明問題。不要說我們凡夫念佛見不到自己的些微小善和小功小行,就是聖人念佛也一樣。由此,我們歸投彌陀誓願之後,就不再存有「我」這個心。《無量壽經》說:
譬如劫水彌滿世界,
其中萬物沉沒不現,
滉瀁浩汗,唯見大水。
劫水來的時候,整個世界都被淹沒了,浩浩茫茫,什麼都看不見,唯見一片大水。
彼佛光明亦復如是。
聲聞、菩薩一切光明皆悉隱蔽,
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阿彌陀佛的光明也是這樣。阿彌陀佛的光明一旦升起來,阿羅漢的光明、菩薩的光明「皆悉隱蔽」,沒有了,蓋住了。蓋住了是不是吃虧了呢?「我本來有光,現在沒有了!」——不是的,反而給你提升了。
「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把聲聞、菩薩的光明都提到佛光的層次。
我們念佛,之所以說沒有自己的功行、自己的修行觀念在裡面,是因為我們完全乘託阿彌陀佛的願力。靠上了佛的力量,哪裡還有自己的東西?就沒有了。如果還有自己的東西,說明你沒靠上,是不是?好好想一想!
比如說,我們這個房間很黑,點一根蠟燭就很亮。可是,如果門窗一開,太陽光照進來了,蠟燭光就見不到了,蓋住了。如果你還能看見蠟燭光,就說明你還在黑暗的房間裡面。蠟燭光看不見,只看見太陽光了,說明天下一片光明。
我們的心是個黑暗的房子,如果只是看到自己小小修行的一點點光,那就說明沒有看到佛光;如果心裡被佛光照亮了,自己那一點小小東西就看不到了。
所以,這個法門很妙。妙在哪裡?是把我們自己歸投於阿彌陀佛的誓願當中去。
4 months ago | [YT] | 165
View 12 replies
念佛叭
念念都是往生的正因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根本願說:「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著,不取正覺。」意思是說,要往生我的極樂世界的這個念頭,乃至十念、五念、一念都能夠往生,念念都是往生的正因。
有的人平時沒有遇到這個法門,臨終的時候才遇到,一念就斷氣了,也能往生;像我們現在還不是臨終,現在就開始念,所以我們都必定往生,念念都往生。
阿彌陀佛根本願說「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著,不取正覺」,如今阿彌陀佛的願行已經成就了、已經成佛了,所以我們「乃至十念」就必定往生。這個「乃至十念」的「念」,從根本意義來講就是「欲生我國」的「念」,也就是說我們願生極樂世界這一種念頭,念念不捨,這樣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平常有妄想雜念,會胡思亂想,種種煩惱,這個時候往生的念頭忘記了,但其實並不是沒有了,而是潛藏在內心,等妄想過了,內心的念頭就會浮起來,因為我們真的有願生極樂世界的念頭;假設不是真的有願生的念頭,那妄想一來願生心就沒了。我們的心有沒有真的要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最知道,只要我們真有願生之心,阿彌陀佛在我們臨終的時候就會來接迎我們,因為他知道我們有願生的心。
從這一點來講,不管身分是出家、在家,是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不論,因為阿彌陀佛都知道。我們的外觀形狀各個不一樣,千差萬別,可是要往生極樂世界的念頭,我也一樣,你也一樣,他也一樣,統統都一樣。就像一顆萬應妙藥,只要吃下去就能夠治病,不管誰吃下去都一樣會治病,也不一定要知道這顆藥的成份是什麼?是誰研發出來的?不一定要知道,只要把藥吃下去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只要有願生的心、念佛的心就可以,其他的阿彌陀佛完全知道。就好像妙藥的譬喻,我們負責喝藥,藥負責所有治病功能。
如此殊勝,不可思議的功能效用,也只有我們這個法門才能做得到,因為方法極為簡單,又相當容易可行,因此龍樹菩薩說這個法門是「易行道」,又說「水路乘船則樂」。意思是,我們只要舒服的坐在船上就可以,這一條船是自然從此岸到彼岸,所以船到彼岸,我們也就同時到彼岸了。
到彼岸的力量是這艘船的力量,靠我們凡夫游泳之力是絕對游不到的,所以龍樹菩薩以坐船是快樂輕鬆的做為「難易二道」判別的比喻,又進一步把阿彌陀佛的本願船譬喻為八正道。也就是說「苦集滅道」之中,圓滿了「八正道」,就能夠斷「集」,就能夠滅「苦」,就能夠達到涅槃。龍樹菩薩說「乘彼八道船」,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就等同「乘彼八道船」,就「能度難度海」,能夠度脫很難度的生死大海。
節錄自淨土宗官網(慧淨法師.法談開示.與韓國法師談話並接受依止)
4 months ago (edited) | [YT] | 168
View 15 replies
念佛叭
老实念佛的四标准
老实念佛”不是指念佛念“南無阿弥陀佛”数量有多少、表相精进不精进、是否有在佛门做义工、发心不发心。
第一,“老实念佛”,首先是指要有机法深信:深信自己必定堕落,必定轮回;深信念佛,称念“南無阿弥陀佛”必定往生。
第二,其次一切认命。
一切认命就是在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我们都认命,因为我们的根机就是这样,这都是我们的业力应该承受的,所以不会抱怨、不满、不平。
第三,一切满足,有阿弥陀佛救度,就觉得人生最幸福,什么都满意了。
第四,在世间不求一切,只求往生。
理解“老实念佛”就是这样,四句话:机法深信,一切认命,一切满足,只求往生。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4 months ago | [YT] | 53
View 7 replies
念佛叭
4 months ago | [YT] | 144
View 7 replies
念佛叭
6 months ago | [YT] | 180
View 13 replies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