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货交易员,现任基金经理。投资主攻美股、港股、A股、农产品期货、比特币等主流行情。研究方向集中在周期波动、宏观趋势、全球大类资产投资。我的推特地址:x.com/ldsgsyr
老丁是个生意人
美团最新财报显示,第二季度营收918亿元,同比增长11.7%。但是,美团二季度经调整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下降81.5%至28亿元,经调整溢利净额暴跌89%至15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美团为应对激烈竞争而付出的巨大代价。美团第二季度销售及营销开支同比大增51.8%,达到225亿元。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美团核心本地商业分部经营利润的六倍。也就是说,美团把赚来的钱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市场竞争中。从细分业务来看,美团的核心本地商业板块实现营收653亿元,同比增长7.7%,经营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25.1%骤降至5.7%,这意味着经营成本的大幅提高。美团二季度新增的成本主要来自外卖大战的补贴和骑手社保支出。为了应对饿了么和京东的竞争,美团不得不加大用户激励和推广投入。在骑手保障方面,美团已在17个省市为全体骑手缴纳工伤险。同时还在试点骑手养老保险补贴计划。外卖大战最火热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美团高管在财报电话会议中预计,第三季度核心本地商业业务将出现大幅亏损。这意味着,三季度的财务数据可能会更加难看。另外,随着骑手社保试点范围的扩大,意味着美团三季度还需要承担更多的成本。从美团业务构造来看,基本盘是核心本地商业,包括外卖、到店酒旅和闪购业务。其中,外卖业务是基石,虽然利润率不高,但为其他业务带来了流量和运力网络。到店酒旅业务是美团最赚钱的板块,毛利率在35%左右。这块业务为美团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但这部分利润正被用来补贴外卖业务的亏损。截至2025年6月30日,美团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17亿元,短期理财投资为694亿元。如果外卖大战持续下去,这些钱能烧多久还是个问号。对于美团来说,其护城河主要体现在履约能力、商户规模和用户习惯三个方面。如何在保持市场地位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盈利,是资本市场对美团接下来最大的期待了....
4 hours ago | [YT] | 2
View 0 replies
最近知乎公布了财报,今年第二季度营收7.1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9130万元,连续三个季度盈利。相比去年同期的净亏损4460万元,可谓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不过收入却减少了,知乎二季度营收同比下滑23.23%。知乎的收入主要由三大块构成:付费阅读、营销服务和职业培训。付费阅读业务贡献了4.02亿元营收,占比达到56.1%,成为知乎最稳定的收入来源。营销服务收入为2.23亿元,占比31.1%。职业培训业务收入6210万元,占比8.7%,相比去年同期的1.336亿元,收入大幅减少。知乎盈利主要来自成本控制,销售推广费砍了21.8%,研发投入大降30.4%,行政开支都压缩了41.1%。然而,真正撑起盈利门面的是一笔高达1.41亿的投资收入。财报里解释,是投资一家未上市公司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说到未来,管理层反复强调AI的作用。CEO周源说AI已经深度融入了知乎的产品,提升了用户体验和效率,这是他们盈利的重要原因之一。AI可以应用于内容推荐、自动生成摘要甚至辅助创作。但AI不仅仅用于降低成本,能否带来可持续的收入,还需要时间验证。另一个重要的数据是,知乎的订阅会员数从上一季度的1420万降到了1320万...有意思的是,经常被拿来和知乎比较的哔哩哔哩,在二季度实现首次盈利了。但B站是在总收入增长20%、用户规模和使用时长都在涨的情况下盈利的。反观知乎,收入和用户规模都在收缩。知乎选择了收缩保利润,而B站尝试在增长中寻求盈利。同一环境下,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4 hours ago | [YT] | 0
歌尔股份最近市值重新突破千亿大关。最近的资本布局也很频繁,一边融资,一边收购。一方面,子公司歌尔微电子仍在推进港股IPO进程,歌尔微电子是全球第一大声学传感器提供商。另一方面,歌尔股份自身正在进行一场大手笔的收购。公司拟以约104亿港元收购香港联丰旗下米亚精密与昌宏实业。这两家公司在智能手表钛合金中框、轻量化铰链等部件供应上占据优势地位。除此之外,歌尔股份还通过子公司歌尔光学收购上海奥来,强化光波导等精密光学器件能力。这些收购都是为了加强歌尔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能力。AI智能眼镜已成为歌尔股份最引人注目的增长点。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同比大增110%,Meta的“Meta Ray-Ban”系列出货量激增两倍。歌尔股份长年是Meta智能眼镜核心代工厂之一,并参与了小米首款AI眼镜的生产。中报显示,智能硬件业务营收占比首次突破50%,达到54.17%,收入为203.41亿元。这一结构性变化标志着歌尔已成功从手机和耳机赛道切换到AI眼镜赛道。尽管歌尔股份在AI眼镜领域取得了进展,但公司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苹果依赖症”。2024年期末,歌尔股份来自苹果的营收占比仍达31.96%,虽较2021年峰值的42.49%有所下降,但苹果仍为最大客户。相比之下,歌尔微电子对苹果的依赖更为严重,其62%的收入来自苹果。这种依赖也导致歌尔微电子的业绩波动剧烈。此外,歌尔微电子的盈利能力也相对较弱。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的毛利率介于17.2%至20.6%之间。显著低于同行。因此歌尔股份开启第二增长曲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未来几个季度,随着Meta、小米等AI眼镜新品发布后的销售数据出炉,歌尔股份的转型成果将得到真正检验,成则继续为龙头,败则被打回牢笼
5 days ago | [YT] | 4
高盛将寒武纪的目标价从1223元上调50%至1835元。这是高盛今年第二次大力推崇寒武纪,在4月给出1223元目标价已被突破。若寒武纪真能达到1835元,其市值将接近7700亿元。高盛此次大幅上调目标价,它表示有三条核心逻辑。首先是中国云计算资本支出显著提高。腾讯2025年第二季度资本支出同比增长119%。下游肯烧钱,上游的芯片公司自然水涨船高。芯片平台多元化趋势是高盛看好的第二个原因。最近DeepSeek推出V3.1版本,专为下一代本土芯片量身定制。寒武纪思元590芯片已完成适配,并通过中国信通院兼容性测试。第三条逻辑是对寒武纪的研发投入的积极反馈。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资45亿元人民币用于AI芯片和软件的研发。高盛是如何计算出1835元这个目标价的?首先假设寒武纪到2030年的息税折旧前利润率达 22%,这数值接近英伟达、AMD等国际巨头的盈利水平。新目标价隐含着44倍的2030年预期市盈率,还对应2030年预测企业价值/销售额9倍。这意味着高盛隐含假设是中国云服务商资本支出可以持续井喷。寒武纪为代表的科技股狂潮,正在挑战传统消费股的地位。茅台代表的是消费时代的确定性,而寒武纪象征科技浪潮的想象力。寒武纪被称为“国产英伟达”,但两者实力相差悬殊。2025年一季度,英伟达利润是寒武纪的380倍,但目前市值仅为53倍左右。寒武纪市值已达5794亿元,成为科创板领头羊。现在的业绩和估值很难支撑这样的股价,目前完全是被未来的业绩预期所抬升的...讲故事,那就看故事能兑现多少了。今后几个季度的财报兑现情况,也将成为整个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项,同时,这大概率也决定着A股板块的轮动情况和大盘延续呢...
6 days ago | [YT] | 0
杭州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第二次向港股上市发起冲击。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调整净利润达1783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其实早在2021年6月,它就打算在美股上市。当时公司估值达20亿美元,但最终未能成功。今年2月14日首次向港交所递交申请,由于港交所规定递表后6个月内未通过聆讯则自动失效。这次群核科技的申请刚失效8天,就更新了财务数据并再次递交申请,可见其上市意愿迫切。群核科技的账上只有2亿元现金,63.75亿流动负债却像雪球越滚越大。资本耐心也有限,参与融资的IDG、高瓴、经纬等11家机构需要靠IPO来兑现收益。群核科技从酷家乐等空间编辑工具起步,如今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空间设计平台。按2024年收入计算,在中国空间设计软件市场的份额为23.2%从财务状况看,最近三年公司营收和毛利率都在稳步提升,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升至82.1%。不过至今仍未实现全年盈利。2022年至2024年分别亏损7.04亿元、6.46亿元和5.13亿元人民币。2025年上半年亏损2.26亿元,但经调整后实现了1783万元的净利润。作为空间设计软件提供商,群核科技约95%的收入来自住宅、办公楼、零售店及商业项目的业务场景。当前地产行业不景气必然对公司发展带来挑战。不过,群核科技在招股说明书中讲了一个AI赋能的新故事。截至2025年6月30日,群核科技拥有包含超过4.41亿个3D模型及超过5亿个结构化3D空间场景,这些海量物理正确的空间数据为AI训练提供了宝贵资源。今年3月推出的AI智能设计平台,仅3个月累计订单金额已超1600万元。上半年,公司软件利用AI生成了约11亿张设计图片,初步实现了AI技术的商业化运转。现在的资本市场,AI概念备受青睐,所以他们也更想这时候上市。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可以白吃的馅饼,AI这个概念,全球真正跑出来的公司不多的,普遍都在击鼓传花,那就看谁是最后一棒了,就像2000年的那场泡沫一样..
6 days ago | [YT] | 1
泡泡玛特2025年上半年营收138.8亿元,同比增长204.4%;调整后净利润为47.1亿元,同比激增362.8%。LABUBU系列成为现象级IP,营收48.1亿元,同比增长668%,占总营收的34.7%。毛利率攀升至70.3%,同比提升6.3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泡泡玛特的海外表现令人惊叹。海外业务收入达55.9亿元,同比猛增439.06%,在总营收中占比已达40%。美洲市场营收22.6亿元,同比暴增1142.3%,是所有区域中增长最快的。欧洲及其他地区营收4.8亿元,增长729.2%;亚太区(中国以外)营收28.5亿元,增长257.8%。四大区域业绩均实现超三位数增长。海外定价高于国内,推动了整体毛利率提升。会员经济是泡泡玛特成功的基石。总注册会员数已超过5900万,上半年净增超过1300万新注册会员。会员贡献的销售占比达91.2%,复购率50.8%。关于泡泡玛特对LABUBU的依赖,王宁在业绩发布会上回应道:“当一个IP成为一个世界级的IP后,它真正的商业价值才刚刚开始。”他还表示,IP占比并不是那么重要,“就像米老鼠对于迪士尼”。如今泡泡玛特已有5个IP收入超10亿(THE MONSTERS、MOLLY、SKULLPANDA、CRYBABY和DIMOO),13个IP收入过亿,形成了一超多强的IP矩阵。泡泡玛特正在尝试成长为IP生态巨头。在探索新业务,泡玛特城市乐园已进入1.5期建设和2.0期设计规划阶段;内容制作方面正在为多个IP制作动画短片。泡泡玛特的崛起,代表着这个阶段社会的新爱好...各种新消费,不是窗口的风,是宏观的势,单个企业可能会陨落,但是这个势能讲会持续很多年呢。
1 week ago | [YT] | 2
小米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总营收1159.6亿元,创下单季度历史最高纪录。经调整净利润108.3亿元,同比增长75.4%。研发投入也创下历史新高,二季度研发支出77.6亿元,同比增长41.2%。小米汽车业务的高速增长,正成为拉动小米整体业绩的关键因素。二季度小米汽车交付量达到81302辆,同比增长197.7%。智能电动汽车收入达到206亿元,同比增长230.3%,占集团总营收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7%提升至17.7%。最令人震惊的是小米汽车的毛利率表现。二季度汽车业务毛利率高达26.4%,环比提升3.2%。从数据上来看,小米汽车的平均销售价格高达25.4万元,高端化战略也取得了成功。特斯拉花了17年时间才实现持续盈利,而小米汽车却展现出惊人的盈利速度。二季度,小米汽车经营亏损已大幅收窄至仅3亿元。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财报会上表示:“汽车业务的规模化效应正在显现,有信心在下半年实现单季盈利。”小米的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业务同样表现强劲。二季度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达387亿元,同比增长44.7%,创历史新高。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大增66.2%。其中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速超60%;冰箱出货量超79万台,同比增长超25%;洗衣机出货量超60万台,同比增长超45%...看总账财报数据亮眼,但小米的老业务手机销售数据已经出现下滑。且汽车订单积压导致平均交付周期达6个月,远超行业水平。二期工厂投产后月产能仍仅2万台,而YU7开售18小时订单就够产线满负荷干10个月。从手机到AIoT再到汽车,小米正在构建一个连接各类智能设备的生态系统,战略上是真的厉害。但是战术上能够像特斯拉当年一样完成完美的量产,却是执行上的一个重要大关!雷军当年说"硬件利润不超5%"时,可能没想到有朝一日靠汽车赚到26%的毛利。利润率提升的背后,不仅是小米汽车品牌形象提升的考验关,也是巨额财务压力考验关啊...若真走过了,后续也更会一帆风顺吧
1 week ago | [YT] | 4
寒武纪股价突破千元大关,市值站稳4200亿元。从2022年4月的46元低点算起,寒武纪在三年多时间里累计涨幅接近17倍,去年更是以387%的惊人涨幅勇夺A股股王桂冠。寒武纪的逆袭像一出资本市场的魔幻现实主义剧本。 寒武纪的基本面确实发生了显著变化。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达11.11亿元,同比增长42.3倍,几乎与2024年全年收入相当。净利润3.55亿元,实现了扭亏为盈。字节跳动、国家电网、中国移动等大客户需求释放,为公司贡献了高额营收。上周,寒武纪39.85亿元定增方案获上交所审核通过。根据方案,资金将主要投向三大领域:20.54亿元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项目;14.5亿元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软件平台项目;4.8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印证了AI芯片行业是一场极度依赖资本输血的军备竞赛,没有重金投入就难以在技术迭代中存活。尽管表面风光无限,但寒武纪面临着诸多挑战。11亿营收体量对应3900亿市值体量,寒武纪估值定价确实已经很高了。再仔细分析寒武纪的3.55亿元净利润,其中政府补助贡献7671万元,信用减值损失转回带来约1.2亿元收益,核心业务真实利润约为2.76亿元。与英伟达相比,寒武纪在生态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英伟达CUDA平台拥有超400万开发者,并与OpenAI、谷歌DeepMind等头部AI公司深度绑定,形成了难以复制的软件护城河。而寒武纪的软件生态建设仍处于早期阶段。千元股很多人都达成过。石头科技、禾迈股份、爱美客股价都冲破千元,如今股价都从高点回落80%以上。 贵州茅台是唯一一只长期维持在千元以上的股票。茅台凭借其独特的品牌优势和稳定的盈利能力,成为了价值投资的典范。寒武纪能否打破千元股魔咒,最终需要靠实打实的业绩和技术突破来证明,站稳脚跟后,也意味着a股大龙头的完美切换...
1 week ago | [YT] | 3
去年被唱衰的东方甄选的股价已从董宇辉离职时的8.92港元低点飙升至41港元。今年7月至今,涨幅也高达265%。去年董宇辉离职时,资本市场的恐慌是实打实的,30亿市值瞬间蒸发。2024年下半年,公司核心业务净亏损9650万元,而上年同期盈利达1.6亿元,抖音粉丝数也被与辉同行反超超百万。当时内地公募基金一季度减持40%,二季度更是加速撤离,重仓持股数锐减88.62%,重仓基金公司从12家减少至3家。当所有人以为俞敏洪会再造一个“董宇辉”时,他却选择了一条反直觉的路,砍掉头部主播依赖,注重供应链与会员经济。截至去年11月底,自营SKU扩至600款。自营GMV占比提升到了37%。产品力直接拉动了盈利,自营毛利率从10%升至21%。东方甄选会员体系构筑了私域护城河,年费199元的付费会员有22.8万人,复购率是非会员的2.7倍。APP内逐步沉淀自有流量池。国信证券定义东方甄选是“山姆范式”,当消费者回归理性时,高性价比商品+深度会员粘性形成的壁垒,远比网红光环更持久。今年6月,头部主播顿顿宣布离职,市场却异常平静,舆论也没有过多讨论。主播光环的消退,印证了东方甄选模式切换的成功。东方甄选选择走消费市场中最朴素的逻辑,就是供应链效率永远比流量更靠谱。。。
能在某个领域能成为第一,往往是极端的环境叠加了极端的个人优势,才促成的结果。从更为长久的角度来看,成为第一是糟糕的!极端高风险偏好的个人,顺势的时候会身家暴涨,但是过不了多少年,也容易走向破产;一个极端注重营销的企业,在顺势的时候会被众星捧月,但是环境一变,他就会因为不注重产品质量而被反噬;企业和个人在宣传自己是女(男)权主义,爱国主义的时候,顺势时会被一大波人圈粉,但是当舆论环境一变,就成了有一批人的众矢之的。凡事都想当第一的人,往往都容易经历大起大落。具备成为第一的能力,但是去当第二,按照我的人生经历来看,可能是更智慧的表现。在众多古今人物当中,能够当第一,最终还能激流勇退的人,是非常少见的!万事阴阳共生,人生福祸相依...有一种修行,就是在各个领域经历和见识更多的上限和下限,建立认知并形成人生经验。
1 week ago | [YT] | 9
Load more
老丁是个生意人
美团最新财报显示,第二季度营收918亿元,同比增长11.7%。但是,美团二季度经调整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下降81.5%至28亿元,经调整溢利净额暴跌89%至15亿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美团为应对激烈竞争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美团第二季度销售及营销开支同比大增51.8%,达到225亿元。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美团核心本地商业分部经营利润的六倍。也就是说,美团把赚来的钱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市场竞争中。
从细分业务来看,美团的核心本地商业板块实现营收653亿元,同比增长7.7%,经营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25.1%骤降至5.7%,这意味着经营成本的大幅提高。
美团二季度新增的成本主要来自外卖大战的补贴和骑手社保支出。
为了应对饿了么和京东的竞争,美团不得不加大用户激励和推广投入。在骑手保障方面,美团已在17个省市为全体骑手缴纳工伤险。同时还在试点骑手养老保险补贴计划。
外卖大战最火热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美团高管在财报电话会议中预计,第三季度核心本地商业业务将出现大幅亏损。这意味着,三季度的财务数据可能会更加难看。
另外,随着骑手社保试点范围的扩大,意味着美团三季度还需要承担更多的成本。
从美团业务构造来看,基本盘是核心本地商业,包括外卖、到店酒旅和闪购业务。
其中,外卖业务是基石,虽然利润率不高,但为其他业务带来了流量和运力网络。
到店酒旅业务是美团最赚钱的板块,毛利率在35%左右。这块业务为美团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但这部分利润正被用来补贴外卖业务的亏损。
截至2025年6月30日,美团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17亿元,短期理财投资为694亿元。如果外卖大战持续下去,这些钱能烧多久还是个问号。
对于美团来说,其护城河主要体现在履约能力、商户规模和用户习惯三个方面。
如何在保持市场地位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盈利,是资本市场对美团接下来最大的期待了....
4 hours ago | [YT] | 2
View 0 replies
老丁是个生意人
最近知乎公布了财报,今年第二季度营收7.1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9130万元,连续三个季度盈利。
相比去年同期的净亏损4460万元,可谓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不过收入却减少了,知乎二季度营收同比下滑23.23%。
知乎的收入主要由三大块构成:付费阅读、营销服务和职业培训。
付费阅读业务贡献了4.02亿元营收,占比达到56.1%,成为知乎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营销服务收入为2.23亿元,占比31.1%。
职业培训业务收入6210万元,占比8.7%,相比去年同期的1.336亿元,收入大幅减少。
知乎盈利主要来自成本控制,销售推广费砍了21.8%,研发投入大降30.4%,行政开支都压缩了41.1%。
然而,真正撑起盈利门面的是一笔高达1.41亿的投资收入。财报里解释,是投资一家未上市公司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说到未来,管理层反复强调AI的作用。CEO周源说AI已经深度融入了知乎的产品,提升了用户体验和效率,这是他们盈利的重要原因之一。AI可以应用于内容推荐、自动生成摘要甚至辅助创作。但AI不仅仅用于降低成本,能否带来可持续的收入,还需要时间验证。
另一个重要的数据是,知乎的订阅会员数从上一季度的1420万降到了1320万...
有意思的是,经常被拿来和知乎比较的哔哩哔哩,在二季度实现首次盈利了。但B站是在总收入增长20%、用户规模和使用时长都在涨的情况下盈利的。反观知乎,收入和用户规模都在收缩。
知乎选择了收缩保利润,而B站尝试在增长中寻求盈利。
同一环境下,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4 hours ago | [YT] | 0
View 0 replies
老丁是个生意人
歌尔股份最近市值重新突破千亿大关。
最近的资本布局也很频繁,一边融资,一边收购。
一方面,子公司歌尔微电子仍在推进港股IPO进程,歌尔微电子是全球第一大声学传感器提供商。
另一方面,歌尔股份自身正在进行一场大手笔的收购。公司拟以约104亿港元收购香港联丰旗下米亚精密与昌宏实业。这两家公司在智能手表钛合金中框、轻量化铰链等部件供应上占据优势地位。
除此之外,歌尔股份还通过子公司歌尔光学收购上海奥来,强化光波导等精密光学器件能力。这些收购都是为了加强歌尔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能力。
AI智能眼镜已成为歌尔股份最引人注目的增长点。
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同比大增110%,Meta的“Meta Ray-Ban”系列出货量激增两倍。歌尔股份长年是Meta智能眼镜核心代工厂之一,并参与了小米首款AI眼镜的生产。
中报显示,智能硬件业务营收占比首次突破50%,达到54.17%,收入为203.41亿元。这一结构性变化标志着歌尔已成功从手机和耳机赛道切换到AI眼镜赛道。
尽管歌尔股份在AI眼镜领域取得了进展,但公司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苹果依赖症”。2024年期末,歌尔股份来自苹果的营收占比仍达31.96%,虽较2021年峰值的42.49%有所下降,但苹果仍为最大客户。
相比之下,歌尔微电子对苹果的依赖更为严重,其62%的收入来自苹果。这种依赖也导致歌尔微电子的业绩波动剧烈。
此外,歌尔微电子的盈利能力也相对较弱。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的毛利率介于17.2%至20.6%之间。显著低于同行。因此歌尔股份开启第二增长曲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未来几个季度,随着Meta、小米等AI眼镜新品发布后的销售数据出炉,歌尔股份的转型成果将得到真正检验,成则继续为龙头,败则被打回牢笼
5 days ago | [YT] | 4
View 0 replies
老丁是个生意人
高盛将寒武纪的目标价从1223元上调50%至1835元。
这是高盛今年第二次大力推崇寒武纪,在4月给出1223元目标价已被突破。若寒武纪真能达到1835元,其市值将接近7700亿元。
高盛此次大幅上调目标价,它表示有三条核心逻辑。
首先是中国云计算资本支出显著提高。腾讯2025年第二季度资本支出同比增长119%。下游肯烧钱,上游的芯片公司自然水涨船高。
芯片平台多元化趋势是高盛看好的第二个原因。最近DeepSeek推出V3.1版本,专为下一代本土芯片量身定制。寒武纪思元590芯片已完成适配,并通过中国信通院兼容性测试。
第三条逻辑是对寒武纪的研发投入的积极反馈。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资45亿元人民币用于AI芯片和软件的研发。
高盛是如何计算出1835元这个目标价的?首先假设寒武纪到2030年的息税折旧前利润率达 22%,这数值接近英伟达、AMD等国际巨头的盈利水平。新目标价隐含着44倍的2030年预期市盈率,还对应2030年预测企业价值/销售额9倍。这意味着高盛隐含假设是中国云服务商资本支出可以持续井喷。
寒武纪为代表的科技股狂潮,正在挑战传统消费股的地位。
茅台代表的是消费时代的确定性,而寒武纪象征科技浪潮的想象力。
寒武纪被称为“国产英伟达”,但两者实力相差悬殊。2025年一季度,英伟达利润是寒武纪的380倍,但目前市值仅为53倍左右。
寒武纪市值已达5794亿元,成为科创板领头羊。现在的业绩和估值很难支撑这样的股价,目前完全是被未来的业绩预期所抬升的...
讲故事,那就看故事能兑现多少了。今后几个季度的财报兑现情况,也将成为整个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项,同时,这大概率也决定着A股板块的轮动情况和大盘延续呢...
6 days ago | [YT] | 0
View 0 replies
老丁是个生意人
杭州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第二次向港股上市发起冲击。
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调整净利润达1783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
其实早在2021年6月,它就打算在美股上市。当时公司估值达20亿美元,但最终未能成功。
今年2月14日首次向港交所递交申请,由于港交所规定递表后6个月内未通过聆讯则自动失效。这次群核科技的申请刚失效8天,就更新了财务数据并再次递交申请,可见其上市意愿迫切。
群核科技的账上只有2亿元现金,63.75亿流动负债却像雪球越滚越大。资本耐心也有限,参与融资的IDG、高瓴、经纬等11家机构需要靠IPO来兑现收益。
群核科技从酷家乐等空间编辑工具起步,如今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空间设计平台。按2024年收入计算,在中国空间设计软件市场的份额为23.2%
从财务状况看,最近三年公司营收和毛利率都在稳步提升,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升至82.1%。不过至今仍未实现全年盈利。
2022年至2024年分别亏损7.04亿元、6.46亿元和5.13亿元人民币。
2025年上半年亏损2.26亿元,但经调整后实现了1783万元的净利润。
作为空间设计软件提供商,群核科技约95%的收入来自住宅、办公楼、零售店及商业项目的业务场景。当前地产行业不景气必然对公司发展带来挑战。
不过,群核科技在招股说明书中讲了一个AI赋能的新故事。
截至2025年6月30日,群核科技拥有包含超过4.41亿个3D模型及超过5亿个结构化3D空间场景,这些海量物理正确的空间数据为AI训练提供了宝贵资源。
今年3月推出的AI智能设计平台,仅3个月累计订单金额已超1600万元。上半年,公司软件利用AI生成了约11亿张设计图片,初步实现了AI技术的商业化运转。
现在的资本市场,AI概念备受青睐,所以他们也更想这时候上市。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可以白吃的馅饼,AI这个概念,全球真正跑出来的公司不多的,普遍都在击鼓传花,那就看谁是最后一棒了,就像2000年的那场泡沫一样..
6 days ago | [YT] | 1
View 0 replies
老丁是个生意人
泡泡玛特2025年上半年营收138.8亿元,同比增长204.4%;调整后净利润为47.1亿元,同比激增362.8%。
LABUBU系列成为现象级IP,营收48.1亿元,同比增长668%,占总营收的34.7%。
毛利率攀升至70.3%,同比提升6.3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泡泡玛特的海外表现令人惊叹。海外业务收入达55.9亿元,同比猛增439.06%,在总营收中占比已达40%。美洲市场营收22.6亿元,同比暴增1142.3%,是所有区域中增长最快的。欧洲及其他地区营收4.8亿元,增长729.2%;亚太区(中国以外)营收28.5亿元,增长257.8%。四大区域业绩均实现超三位数增长。海外定价高于国内,推动了整体毛利率提升。
会员经济是泡泡玛特成功的基石。总注册会员数已超过5900万,上半年净增超过1300万新注册会员。会员贡献的销售占比达91.2%,复购率50.8%。
关于泡泡玛特对LABUBU的依赖,王宁在业绩发布会上回应道:“当一个IP成为一个世界级的IP后,它真正的商业价值才刚刚开始。”他还表示,IP占比并不是那么重要,“就像米老鼠对于迪士尼”。
如今泡泡玛特已有5个IP收入超10亿(THE MONSTERS、MOLLY、SKULLPANDA、CRYBABY和DIMOO),13个IP收入过亿,形成了一超多强的IP矩阵。
泡泡玛特正在尝试成长为IP生态巨头。在探索新业务,泡玛特城市乐园已进入1.5期建设和2.0期设计规划阶段;内容制作方面正在为多个IP制作动画短片。
泡泡玛特的崛起,代表着这个阶段社会的新爱好...
各种新消费,不是窗口的风,是宏观的势,单个企业可能会陨落,但是这个势能讲会持续很多年呢。
1 week ago | [YT] | 2
View 0 replies
老丁是个生意人
小米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总营收1159.6亿元,创下单季度历史最高纪录。经调整净利润108.3亿元,同比增长75.4%。
研发投入也创下历史新高,二季度研发支出77.6亿元,同比增长41.2%。
小米汽车业务的高速增长,正成为拉动小米整体业绩的关键因素。
二季度小米汽车交付量达到81302辆,同比增长197.7%。智能电动汽车收入达到206亿元,同比增长230.3%,占集团总营收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7%提升至17.7%。
最令人震惊的是小米汽车的毛利率表现。二季度汽车业务毛利率高达26.4%,环比提升3.2%。
从数据上来看,小米汽车的平均销售价格高达25.4万元,高端化战略也取得了成功。
特斯拉花了17年时间才实现持续盈利,而小米汽车却展现出惊人的盈利速度。
二季度,小米汽车经营亏损已大幅收窄至仅3亿元。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财报会上表示:“汽车业务的规模化效应正在显现,有信心在下半年实现单季盈利。”
小米的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业务同样表现强劲。二季度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达387亿元,同比增长44.7%,创历史新高。
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大增66.2%。其中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速超60%;冰箱出货量超79万台,同比增长超25%;洗衣机出货量超60万台,同比增长超45%...
看总账财报数据亮眼,但小米的老业务手机销售数据已经出现下滑。且汽车订单积压导致平均交付周期达6个月,远超行业水平。二期工厂投产后月产能仍仅2万台,而YU7开售18小时订单就够产线满负荷干10个月。
从手机到AIoT再到汽车,小米正在构建一个连接各类智能设备的生态系统,战略上是真的厉害。但是战术上能够像特斯拉当年一样完成完美的量产,却是执行上的一个重要大关!
雷军当年说"硬件利润不超5%"时,可能没想到有朝一日靠汽车赚到26%的毛利。
利润率提升的背后,不仅是小米汽车品牌形象提升的考验关,也是巨额财务压力考验关啊...若真走过了,后续也更会一帆风顺吧
1 week ago | [YT] | 4
View 0 replies
老丁是个生意人
寒武纪股价突破千元大关,市值站稳4200亿元。
从2022年4月的46元低点算起,寒武纪在三年多时间里累计涨幅接近17倍,去年更是以387%的惊人涨幅勇夺A股股王桂冠。寒武纪的逆袭像一出资本市场的魔幻现实主义剧本。
寒武纪的基本面确实发生了显著变化。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达11.11亿元,同比增长42.3倍,几乎与2024年全年收入相当。净利润3.55亿元,实现了扭亏为盈。字节跳动、国家电网、中国移动等大客户需求释放,为公司贡献了高额营收。
上周,寒武纪39.85亿元定增方案获上交所审核通过。根据方案,资金将主要投向三大领域:20.54亿元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项目;14.5亿元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软件平台项目;4.8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印证了AI芯片行业是一场极度依赖资本输血的军备竞赛,没有重金投入就难以在技术迭代中存活。
尽管表面风光无限,但寒武纪面临着诸多挑战。11亿营收体量对应3900亿市值体量,寒武纪估值定价确实已经很高了。再仔细分析寒武纪的3.55亿元净利润,其中政府补助贡献7671万元,信用减值损失转回带来约1.2亿元收益,核心业务真实利润约为2.76亿元。
与英伟达相比,寒武纪在生态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英伟达CUDA平台拥有超400万开发者,并与OpenAI、谷歌DeepMind等头部AI公司深度绑定,形成了难以复制的软件护城河。而寒武纪的软件生态建设仍处于早期阶段。
千元股很多人都达成过。石头科技、禾迈股份、爱美客股价都冲破千元,如今股价都从高点回落80%以上。 贵州茅台是唯一一只长期维持在千元以上的股票。茅台凭借其独特的品牌优势和稳定的盈利能力,成为了价值投资的典范。
寒武纪能否打破千元股魔咒,最终需要靠实打实的业绩和技术突破来证明,站稳脚跟后,也意味着a股大龙头的完美切换...
1 week ago | [YT] | 3
View 0 replies
老丁是个生意人
去年被唱衰的东方甄选的股价已从董宇辉离职时的8.92港元低点飙升至41港元。
今年7月至今,涨幅也高达265%。
去年董宇辉离职时,资本市场的恐慌是实打实的,30亿市值瞬间蒸发。2024年下半年,公司核心业务净亏损9650万元,而上年同期盈利达1.6亿元,抖音粉丝数也被与辉同行反超超百万。
当时内地公募基金一季度减持40%,二季度更是加速撤离,重仓持股数锐减88.62%,重仓基金公司从12家减少至3家。
当所有人以为俞敏洪会再造一个“董宇辉”时,他却选择了一条反直觉的路,砍掉头部主播依赖,注重供应链与会员经济。
截至去年11月底,自营SKU扩至600款。自营GMV占比提升到了37%。产品力直接拉动了盈利,自营毛利率从10%升至21%。
东方甄选会员体系构筑了私域护城河,年费199元的付费会员有22.8万人,复购率是非会员的2.7倍。
APP内逐步沉淀自有流量池。国信证券定义东方甄选是“山姆范式”,当消费者回归理性时,高性价比商品+深度会员粘性形成的壁垒,远比网红光环更持久。
今年6月,头部主播顿顿宣布离职,市场却异常平静,舆论也没有过多讨论。
主播光环的消退,印证了东方甄选模式切换的成功。东方甄选选择走消费市场中最朴素的逻辑,就是供应链效率永远比流量更靠谱。。。
1 week ago | [YT] | 2
View 0 replies
老丁是个生意人
能在某个领域能成为第一,往往是极端的环境叠加了极端的个人优势,才促成的结果。
从更为长久的角度来看,成为第一是糟糕的!
极端高风险偏好的个人,顺势的时候会身家暴涨,但是过不了多少年,也容易走向破产;
一个极端注重营销的企业,在顺势的时候会被众星捧月,但是环境一变,他就会因为不注重产品质量而被反噬;企业和个人在宣传自己是女(男)权主义,爱国主义的时候,顺势时会被一大波人圈粉,但是当舆论环境一变,就成了有一批人的众矢之的。
凡事都想当第一的人,往往都容易经历大起大落。具备成为第一的能力,但是去当第二,按照我的人生经历来看,可能是更智慧的表现。
在众多古今人物当中,能够当第一,最终还能激流勇退的人,是非常少见的!
万事阴阳共生,人生福祸相依...
有一种修行,就是在各个领域经历和见识更多的上限和下限,建立认知并形成人生经验。
1 week ago | [YT] | 9
View 0 replies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