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國、高中的時候,有人願意聽聽我的想法就好了!」

公共電視青少年新聞議題節目:《青春發言人》,懷抱著這樣的精神企畫每一單元。

我們傾聽青少年心聲,帶領觀眾進入青春期少男少女の神秘小宇宙。

我們不怕碰觸禁忌話題,性、霸凌、憂鬱、自殺、毒品都可以,只怕你不敢談。
如果你覺得口味太獵奇,關於夢想,關於茫然,關於改變世界,這類你我成長路上永遠都要面對的問題,當然也會討論!

為了不讓你看到睡著,製作團隊嘗試用各種影音形式討論社會議題,我們找YouTuber探討時事、也邀請意料之外的來賓上直播對談。
一切的一切,就是要告訴你父母不會告訴你的,教你老師不會教你的,讓你自己長大自己思考。

我們鼓勵青少年參與政治、討論時事、說一切想說的話,問所有想問的問題。請不要害怕發言,更不要恐懼「跟大家不一樣」!
啊,忘了說,這裡還是會有大人,但如果廢話太多,我們馬上剪掉(喂~~)。

About PTS Youth News
The truth can often be blurry in Taiwan as rational public debate is stifled by chaotic public discourse and wars of words in the media.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PTS) has thus created the children’s news magazine program “PTS Youth News”, resolving to cultivate critical thinking among our youth. The program covers topics such as sexual equality, life education, transitional justice, affective education, and sex education. It is a children’s program that does not shy away from the exploration of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subjects.


青春發言人

謝謝支持青春的同學師長們,感謝所有與青春合作的夥伴們!
我們入圍了!
和大家一起分享喜悅與榮耀,感謝大家~( ´•̥̥̥ω•̥̥̥` )

7 months ago | [YT] | 67

青春發言人

高中職心理假 3/1 試行
-
青少年身心建議議題日益受到重視。高中職生心理假將在 3 月 1 日起,在 40 所有意願申辦的學校試行,同學們都知道這個消息了嗎?

教育部將心理假正名為「身心調適假」,試辦期間一學期最多可請三天假,想請假的同學需出具家長同意證明,並規劃今年八月在所有高中職正式執行。

但教育部特別加註,遇到學校定期考試或補考期間,不能請「身心調適假」,而且請了「身心調適假」的學生也不能領全勤獎。

請心理假會不會擔心被貼標籤?需不需要家長同意?心理假會被濫用嗎?來複習一下之前的「按下暫停鍵,讓我休個心理假」,聽聽高中職生對心理假的想法或疑慮......

1 year ago | [YT] | 6

青春發言人

▌關於告白

告白最需要的三個元素是什麼?

是「愛」、「勇氣」、「希望」!

首先要先對對象充滿愛意!並滿懷希望與勇氣衝去告白!

但是同學往往最缺乏的就是這個「勇氣」,在訪問的過程中同學也都認同勇氣的重要。這個勇氣不只是去告白的勇氣,也包含了「被拒絕的勇氣」和「面對可能做不成朋友的勇氣」。

在一段關係中如何去面對未知的結果?面對感情中的挑戰我們可以怎麼辦?告白之前我們可以做哪些準備或練習?而我們都希望告白可以成功,但是成功之後的下一步呢?該怎麼經營關係?這也都是很值得同學們告白前去思考的問題。

雖然感情沒有標準答案,但還是希望能夠透過益智問答和遊戲的方式讓同學一起討論,希望看完影片的你們都能夠對「告白」有更多不一樣的想法!

( 撰稿 / 餅子 )

1 year ago | [YT] | 26

青春發言人

▌私密照外流,家長怎麼應對?

① 生氣是魔鬼!
-
第一時間不責備孩子,如果有情緒可以先緩和再和孩子對話,讓孩子盡量能誠實的告訴你。第一時間孩子會非常自責,需要家長的體諒,切記父母是孩子的戰友,不是敵人,陪著孩子一起處理問題,度過艱難的時刻。

② 就算他很可惡,也不要封鎖他!
-
絕對不要讓孩子刪除以及封鎖任何與詐騙對方往來的帳號、聊天內容,這可能是最後一條可以循線找到加害者的途徑,曾經的對話紀錄都將是警方後續偵辦的證據。

③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
替孩子截圖保存對方的帳號 ID、姓名、手機號碼及一切可辨別對方身份的資料以及所有對話內容,看到這些紀錄的當下可能會有很多情緒,但請保留每一句話和通訊的過程,截圖,截圖,再截圖!

④ 告訴他:「我陪你一起度過好嗎?」
-
你現在是他的力量與後盾,請陪同孩子尋求以下單位協助:

(1) 各縣市警察局或113保護專線
(2) iWIN |協助影像下架 - 熱線:02-2577-5118 (周一至五, 09:00-12:00;13:00-18:00)
(3)臺灣展翅協會|兒少陪伴與輔導電話:02-25621233
(4)婦女救援基金會|提供陪伴與輔導
(5)校園相關資源|教育部性平教育資訊網,校園輔導及通報機制
(6)數位女力
(7)法律扶助基金會
__________________
▍年度專題-躲在螢幕背後的人是誰? ▍
 ̄ ̄ ̄ ̄ ̄ ̄ ̄ ̄ ̄ ̄ ̄ ̄ ̄ ̄ ̄ ̄ ̄ ̄
↪︎ 青春網戀模擬器|ptsyouthnews5.pse.is/onlinedating

★ 只有在『青春網戀模擬器』可以搶先看完五支專題影片喔!

#家庭教育 #危機處理 #保護孩子 #網絡安全 #專業協助 #台灣 #社會議題 #躲在螢幕背後的人是誰 #年度專題 #交友軟體 #社交 #開箱 #高中生 #愛情 #Z世代 #愛情鬼故事 #青春發言人 #公視 #公視兒少

(角色繪製 / Midjourney)

1 year ago | [YT] | 61

青春發言人

「人索求他人的陪伴與愛是種本能,掏空自己去換得被愛只是一種外顯的方式,無關乎網路交友或是現實交友。」

▌關於高中那年,我的私密照外流之後...

● 企編幕後心得 / 梁德珊

找到這一集的主角阿采是個意外。

第三集本來預定想要找曾經有過私密照外流的青少年分享,前期詢問過常有機會接觸這些受害者的社工、警員,但他們擔心職業倫理及保護受害人個資等考慮無法轉介。

我轉而在社群網路上尋找,但在網路上願意坦承自己私密照外流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多數願意分享的都是成年人。尋著 FB、IG 或是 Dcard 上的分享文,丟出訊息詢問是否受訪,往往石沉大海。

太困難了。我自問,如果是我,我會願意嗎?怎麼可能。

經過多月的尋找,某日偶然在網路上看到一支大學生的畢製影片,關於親密關係中私密照外流,其中一個受訪者的經驗,是網路交友,我立刻循線找到了當事人阿采。在與阿采聯絡的過程中,我細看了她的社群軟體,試圖理解她的人生,直到我們聯繫上,並且透過電話採訪,幾次的實體拜訪,最後開拍,幾個月的時間,我非常感謝阿采讓我這麼貼近她的生活。

在做這個專題之前,我時常想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會願意把私密照交出去,但是跟阿采互動的這些日子,我明白了這件事,對青少年來說,很多時候她們非常需要陪伴與愛,而她們願意用自己擁有的籌碼來換取這一切,即使在旁人看來,那些網路上的才不是愛,在那個當下,對她們來說就是了。

阿采的故事,我聽了很多遍,每一次我還是會很震撼,一次又一次。人索求他人的陪伴與愛是種本能,掏空自己去換得被愛只是一種外顯的方式,無關乎網路交友或是現實交友。

● 編導幕後心得 / 洪郁雯

阿采曾經是網路成癮者,
因爲種種因素,開始在網路尋找溫暖,
就像一般年輕人,
即使在網路交友時,表面看似找到浮木,
但過程中也一點一滴在啃噬自我。
直到北漂台北工作後,
阿采有了朋友,也拾回自信心,
找到兼顧興趣也可養活自己的私廚和按摩工作。

一切越來越上軌道了。

阿采個性比較敏感,
採訪之前會有比較多顧慮
擔心hold不住,不能同理她的故事,沒想到一見如故,
跟四年前生日會上,哭哭啼啼否定自己的那位小女孩完全不一樣;
(生日會上影像請見影片內容)
現在的阿采找到自我價值,肯定自己,正面思考。

在旁邊的我都感受到從她臉上散發出來的笑容,
這叫做“自信美”。

__________________
▍年度專題-躲在螢幕背後的人是誰? ▍
 ̄ ̄ ̄ ̄ ̄ ̄ ̄ ̄ ̄ ̄ ̄ ̄ ̄ ̄ ̄ ̄ ̄ ̄
↪︎ 青春網戀模擬器|ptsyouthnews5.pse.is/onlinedating

1 year ago | [YT] | 52

青春發言人

▌關於兩位少女的網路交友周記

企編幕後心得/梁德珊

為了製作這個專題,我下載了很久以前玩過一週就放棄的交友軟體,滑啊滑,或許脫離學生時代太久,我這個阿姨始終無法找到玩交友軟體的樂趣。

那為什麼會令這麼多青少年沉溺其中無法自拔?因此想到找幾位同學來試玩一個月的交友軟體,見識一下交友軟體的魅力是什麼?

後來找到有玩一年交友軟體經驗的大學生 CC 跟沒有玩過交友軟體的自學生 Winnie 。當 CC 開始玩交友軟體的第一天時,真的是刷新我的三觀!

網路交友軟體付費約砲的消息時有所聞,但是當找來試玩交友軟體的同學遇到這些狀況,阿姨我一時間有點不知道該怎麼應付這些狀況,但我真是太小看這群學生,面對網路上來的各種對女性的不尊重、不斷試探底線的對話, CC 跟 Winnie 用了自己的方式化解,她們是網路世代的原住民,或許對這種狀況熟悉不已。

試玩期間 CC 一度暈船,真的喜歡上了約她的人,她開心的跟我分享,那個人為什麼會讓他沈迷,她可以跟她出去嗎?她可以真的去見他嗎?正當製作團隊商討是否要讓兩人見面,並跟出去拍攝時, CC 的對象卻像風一般地消失了,著實讓 CC 失落了一陣子,而阿姨也覺得可惜(跺腳)。

看著她們跟對方的對話,讓我深入了解到網路交友軟體上,年輕人是怎麼透過快速的交談,找到符合自己喜好或需求的對象。網路交友真的提供了更廣大的世界,無論那個世界是好是壞,被騙或是騙人,都是太吸引人且充滿未知的花花世界。

影片主角的分享/ CC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交友軟體是有些禁忌的。我見過大人和同學們對它的輕視,也見證了一些人因為它而變得「不一樣」。這使得我對它有種潘朵拉的禁忌感。

在現實生活中,我積極尋找可能的伴侶。但經過一年多的高頻率社交後,我意識到可能真的無法在現實中找到男友。這促使我開始關注交友軟體。

我曾認為只有在現實生活中交不到朋友的人才會用這些軟體,將它們視為放蕩和危險。使用交友軟體時,我對選擇精美照片感到羞恥,覺得那是欺騙。但我很快就在這些軟體上獲得了關注。

使用這些軟體時,我感到既驕傲又自卑。我迅速配對了許多人,訊息源源不斷。我享受著這種受歡迎的感覺,但這種感覺也讓我陷入了依賴。

第一年使用後,我感到筋疲力盡。我對理想伴侶的期望破滅,厭煩了交友軟體上男性的虛偽和自大。在這個尋找網友的地方,人們似乎需要表現得在現實中更受歡迎。

最後,我決定刪除這些軟體,但也是因為這些經歷讓我反思,如果感到孤單或害怕被拒絕,交友軟體或許是個選擇,但它們只能提供暫時的慰藉。

那裡不需要我,它不需要我的靈魂
如果你很寂寞、很害怕被拒絕,那就去玩交友軟體吧!
一次配對30個,離開1/2 還有 15 個。
你說,多快樂?
__________________
▍年度專題-躲在螢幕背後的人是誰? ▍
 ̄ ̄ ̄ ̄ ̄ ̄ ̄ ̄ ̄ ̄ ̄ ̄ ̄ ̄ ̄ ̄ ̄ ̄
↪︎ 青春網戀模擬器|ptsyouthnews5.pse.is/onlinedating

1 year ago | [YT] | 27

青春發言人

今年(2023年) 1 月,我們決定製作「青少年網路交友詐騙」專題,忙了一年,完成五支影片和一個模擬交友軟體的互動網頁『青春網戀模擬器』,就在今天以及之後兩周陸續上架。我們不敢保證,看完專題就不會被騙,只是希望有所準備後,能夠提高警覺,降低被騙的傷害,尤其是在兒少性私密影像的部分。

拍攝過程中,我們線上線下瘋找私密照外流的受害者,預訪過一個又一個經驗過網路詐騙的兒少,在心裡來回畫下許多問號與驚嘆號。「這些網路鬼故事,真是刷新我三觀。」玩過交友軟體的企劃這麼感嘆。

青少年在網路交友已成為日常,IG、FB、線上遊戲和交友軟體。網路的匿名性,提供類似樹洞的安全感,沒辦法跟爸媽師長同學說的話,跟陌生人傾訴似乎更容易,反正對方不認識我,不會洩漏出去 (做完這專題,很想提醒青少年,你的個資可能正被收集...);也因為匿名性,很多在現實中難以啟齒的話,在網路上就像問候語,輕易就能開口,「約各取?」、「買可樂?」,還有「叔叔給你錢,帶你出去玩」。

網路的即時性,很能滿足現實生活中常感覺孤單的青少年,24 小時都能找到人聽你說心事。有個受訪者說,國高中瞞著爸媽瘋迷交友軟體,每天從七八點聊到凌晨四五點,原本在學校像邊緣人的她,在網路上說話會有人聽,會被稱讚,感覺不再那麼孤單。但後來她才發現,許多耐心聆聽的背後是為了「性」。

有些交友軟體不限 18 歲以上使用,有些軟體標榜 13 歲也能註冊。不過一般統計,活躍在交友軟體上的主要是 20 到 30 多歲的成年男性。青少年能夠自我保護,對抗在網路上騙財騙色騙私密照的有心人嗎?

兒福聯盟調查兒少使用網路行為,將近九成的兒少擁有社群媒體帳號,若網友「以愛為名」要求提供私密照,有 21 %的兒少曾經配合;而有 17 %的兒少認為聊過三次的網友就不算陌生人,所以很多詐騙假朋友之名為之,例如,幫我收個驗證碼?然後就被騙了錢。

有個高中生分享,他國中開始為了買遊戲帳號和買潮鞋、潮T,成長過程中一共被騙了三次,很心痛,譴責自己為何一再被騙。但爸媽安慰他說,被騙小錢就當花錢上課,同學也很快釋懷了。之後有朋友被騙,他也能拿出過往經驗去勸阻或安慰,儼然反詐騙專家。

但這是相對幸運的故事,有些被騙色、騙私密影像的兒少往往受創很深,成為難以復原的陰影。爸媽知道小孩被私密照威脅決定報警時,受害者還會阻止父母,擔心祕密被公開了,自己該怎麼面對師長同學。社會普遍對私密影像被外流的受害者並不友善,還會檢討受害者,「誰叫你要玩,不玩就沒事了」。但訪問過私密照外流的阿采後,我們體悟到,有些人常說,網路上的愛哪叫愛?但對於青少年來說,當下感覺是就是了,後果很遠,孤單卻很近。他們願意付出自己擁有的一切去換取陪伴和愛。

在台灣,很少有人沒收過詐騙訊息,詐騙手法推陳出新,每套詐騙劇本彷彿諮詢過心理專家,掌握人性弱點,稍不留神就會掉入陷阱。該究責的是詐騙者,而不是反過來責怪被害者。

在這次「網路交友詐騙」專題中,我們製作了五支影片和一個互動網頁。我們找來四位青少年和資深兒少警察對談,分享他們在交友軟體上遇過最離奇的事;也邀請兩個女生體驗交友軟體一個月,分享他們的經歷;另外,我們也訪問因為私密照外流被迫休學離家的阿采,以及曾在網路上騙錢的阿元,聊聊他用哪些心理機制騙到錢?最後邀請兒少精神科醫師陳質采醫師聊聊,網路交友滿足了青少年什麼?當家長知道小孩私密照外流後,除了氣憤傷心,又該如何陪伴受傷的孩子呢?

最後,我們想邀請你透過以下的連結一起體驗「躲在螢幕背後的人是誰?- 青春網戀模擬器!」
↪︎ 青春網戀模擬器|ptsyouthnews5.pse.is/onlinedating

在每一個情境下的每一個互動抉擇,都可能影響你的命運。面對一幕幕猶如偶像劇的生活對白,網友細心呵護︑溫柔讚美的攻勢下,你能抵擋得住嗎?邀請你點擊體驗連結,來測試自己的防禦力吧!體驗完記得分享你的結局頁面,標記青春發言人社群!讓我們一起在網路練愛吧!


#青春網戀模擬器 #躲在螢幕背後的人是誰 #年度專題 #交友軟體 #社交 #開箱 #高中生 #愛情 #Z世代 #愛情鬼故事 #青春發言人 #公視 #公視兒少

1 year ago | [YT] | 118

青春發言人

你曾嚮往過當「哈利波特」嗎?

被命運召喚走進霍格華茲學院,上課學咒語,揮舞魔法棒,飛天抓金探子。好充實愉快的校園生活! (唉,旁編真的很想要變成哈利波特,小時候是,現在仍是)。哈利波特也有一本家族史,爸媽為了對抗不可說的佛地魔光榮犧牲了。烈士的後代,無比閃耀的光榮印記,額頭上的閃電疤痕,被貼上神選之人的標籤。

可是一放假,回到姨媽家,不能施展魔法的哈利波特就被打回原形,只能委屈縮在樓梯間,小心翼翼怕惹惱誰,連笨拙的麻瓜表哥都能輕易欺負他。在姨媽家龜縮的哈利波特,是閱讀過程中可以快快翻過、跳過的篇幅,誰想當這種沒有魔法的麻瓜?我們想當的是霍格華茲裡,整天「摸路思」、「去去武器走」的哈利波特。

但真實人生沒有魔法,也無法快轉跳過親戚家必須憋氣才能活的日子。影片中的柏綸每一天都過得戰戰兢兢的。柏綸也有特殊的家族史,他被貼上犯罪者小孩的標籤,黑暗無助困惑自卑,他必須非常努力證明自己不是誰的孩子,才有勇氣活下去。柏綸也進入安置機構,但那不是有魔法的霍格華茲。當每個孩子怨嘆自己沒有爸媽、沒有家,才會被收容在機構時,柏綸找到救贖自己的方法。柏綸說,環境是比較出來的,或許經歷過地獄的人,更能清楚知道天堂在哪。

然後,感謝 J.K. Rolling 無償授權。

大家有注意到,這部影片中的哈利波特動畫嗎?其中有段曲折的授權過程。原本我們繪製哈利波特圖像,請皇冠出版社授權。出版社說要送到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才能授權。之後,華納兄弟回覆,影片中繪製的圖像,與電影公司無關,需要原作者授權。等待過程中,幾乎覺得無望。但兩周後,收到 J.K. Rolling 無償授權的回覆,開心到尖叫。不只是因為獲得授權,而是好奇,不知 J.K. Rolling 有沒有瞄過這支影片,突然感覺跟她有一點點親近,很興奮。

謝謝 J.K. Rolling 的授權,豐富了這部影片。也感謝她創作出哈利波特宇宙,陪伴了大家的童年,讓身處逆境的孩子們,例如柏綸,在心中打造出被魔法救贖的天堂。

(撰稿:旁編)

#人物故事 #哈利波特 #咖黑 #青少年 #安置機構 #兒少安置 #公視 #公視兒少

1 year ago | [YT] | 64

青春發言人

今日熱門話題:誰可以坐博愛座?

1 year ago | [YT] | 4

青春發言人

最近《山道猴子的一生》超紅,你看過影片了嗎?今天就跟著我們一起搭上末班車,來聊聊山道猴子裡的感情觀跟價值觀!掌聲有請~王三瑜臨床心理師

░ 不能滿足他/她,就留不住了?
-
▲主角月薪三萬七還背債,女友想換車、改車,硬是幫忙出了十萬。主角不是中頭獎,而是怕留不住女友!我們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嗎?

王心理師:在愛情關係裡,我經常分享一句話—「真正愛你的人,不會捨得讓你受傷」。談戀愛時,我們一定希望給對方最好的,看見對方因自己而開心的模樣,但當對方的要求超過自己能負擔,或會讓自己處於危險時,就應該停下來和對方討論自己的為難。

真正愛你的人,會願意陪我們一起面對困難,理解我們的難處,讓我們在關係裡感受到自在與安心。反之,如果因為不能滿足對方的要求,對方就收回對我們的愛,那可能就需要停下來思考,這樣還是我們想要的愛情嗎?

有時是因為不自信,甚至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所以透過滿足對方的要求,來換取被愛的可能。但有時候不是我們不夠好,只是還沒遇到可以認出我們獨特性的他/她。

遇到影片中的情境,我想可以嘗試勇敢向對方提出自己的考量和為難,觀察對方的反應,判斷是不是適合自己的理想伴侶。以影片中的主角來說,他的兩任女友都有發現主角的經濟狀況可能不是很好,卻展現出不一樣的態度。第一任依然希望他可以幫忙出錢,第二任則是提議可以跟他一起想辦法克服。哪一個相處模式是你比較想要的呢?

░ 好痛!我想走出分手的悲傷
-
▲主角跟女友分手後,感到憤恨不平。要怎麼走出分手的負面情緒?

王心理師:好不容易跟一個人從陌生變成最親密的伴侶,突然間要退回朋友或陌生人的關係,對很多人而言都是很痛苦的經驗。心理學上 Kubler-Ross 曾提出悲傷五階段:否認/隔離(只是吵架冷戰吧)、憤怒(A哥有比較好嗎?有什麼了不起)、討價還價(如果我願意相信她,是不是可以復合)、沮喪(提不起勁、哭泣)、接受(從今以後不要再想她了,我要展開新生活)。

分手後,常常會經歷這五個階段慢慢走出來,我們可以練習接納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可以難過。難過的心情會像鐘擺一樣,有時候覺得我好了,可是半夜又盪到谷底,這都是正常的。當我們越是允許自己可以有難過或生氣的情緒,從中走出來的速度會越快,甚至如果可以跟信任的人談談這些心情,感覺被理解和支持,情緒也會比較容易恢復。

如果不習慣說自己的事情,也可以趁這個時間去發展興趣、接觸新事物,轉移注意力。如果真的試過很多方式都還是悶悶不樂,也許可以考慮找專業的心理師討論自己的情況,協助我們分析與觀察自己可能卡住的地方,也許可以更快從情緒黑洞裡走出來。

░ 沒有安全感,除了緊迫盯人,有更好的解法嗎?
-
▲主角經歷第一任女友劈腿、分手,所以與第二任女友交往時,非常在意她的交友關係,最後因為太緊迫盯人導致分手。一失足就成千古恨?要如何避免一直把過去投射在新的戀情呢?

王心理師:當覺得沒有安全感時,可以先練習允許與接納自己的擔心或脆弱。再跟伴侶討論什麼樣的相處模式或人際相處界線,是雙方可以互相尊重有共識的。

但如果出現像影片中主角的情況,無論對方怎麼努力,都還是無法讓主角安心,可能需要留意自己是不是出現了「非理性信念」,就像套用濾鏡,我們所看見的一切都會被濾鏡影響。例如:我們的非理性信念是「對方就是想跟別人在一起」,當帶著這樣的濾鏡時,可能對方只是在跟家人講電話,我們也會懷疑他在跟別人搞曖昧。或是像故事裡,女友跟高中同學聯繫,即使訊息都讓主角看了,主角還是覺得女友要背叛他,直到最後對方真的離開。當出現這樣的情況時,我們需要停下想想這事情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把濾鏡拿下來,不只看見值得懷疑的訊息,更要看見值得相信的資訊,例如:女友願意讓主角一起參與外拍工作,有異性私訊都願意讓主角知情。如果主角願意看見女友的努力,也許這段感情的結果就會不一樣。

░ 他是控制狂,這段感情要繼續嗎?
-
▲如果我是主角第二任女友,知道對方是愛我的,但他的控制欲太強,想控制我的人際關係,我該怎麼辦?

王心理師:可以嘗試跟對方討論 #控制欲 對自己的影響與為難,討論彼此都可以接受的人際相處界線,建議透過「我訊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溝通,「當…的時候,我覺得…,因為…,我希望...」。

例如:當你指責我沒有跟異性保持距離時,我覺得很難過,因為異性跟我聊天時,我都有跟你報備,去哪裡也有讓你知道,努力想要讓你安心,我希望你可以多信任我一點。

透過這樣的溝通方式,好好表達自己內在的感受與想法,降低互相指責、吵架的可能性。

不過要特別注意,如果怎麼溝通都無法讓對方信任安心,甚至開始出現情緒勒索,或情緒失控的狀況,就要小心危險情人的可能。可以與身邊信任的親友討論,適不適合繼續交往下去。

░ 莫忘初衷好難,我就是會在意別人的想法
-
▲主角很在意朋友對他的評價,想要擁有好的車、漂亮的女友、高超的騎車技巧跟大家炫耀,同時很在意社群上的追蹤數,導致他一直追求超出能力範圍的事,去貸款、借錢,最後甚至失去性命。

當然別人的評價可能是有所依據,但要怎麼對自己有比較準確的認知、避免被外在評價左右自己的情緒?

王心理師:我們都是透過跟別人的互動來認識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甚至是透過別人的回饋來建立自信與自我認同。這幾年因為社群媒體的發展,大家在社群媒體上看起來都是很完美的,所以我們會想要讓自己「看起來」很好,追求社群媒體上光鮮亮麗的模樣,忽視現實生活中的挫折或是悲傷。甚至不斷懷疑自己過得不如別人,陷入一場比較競賽,越來越不開心,進而沒有自信,忽略現實生活本來就是不完美的。

當我們用優點或缺點來評價自己時,容易覺得某件事總有比我更厲害的人,所以我一無是處,沒有自信。我建議可以用「強項」、「弱項」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因為每個特質都是一體兩面,例如:我做事很有效率,但可能反面是比較粗心大意。我缺乏幽默感,但反面是很冷靜面對事情。當我們更了解自己的強項與弱項,把自己放在對的位置上,就能發光發熱,接納生活中的不完美,創造屬於我們自己認同的生命價值。

(角色繪製 / Midjourney ; 採訪撰稿 / 陳怡均)

1 year ago | [YT] |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