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房子的社會房屋】
基層住屋問題嚴峻,入住公屋遙遙無期,不少基層只能瑟縮於劏房、天台屋、板間房等,過著充滿壓迫感的非人生活。可如何紓緩他們的困境?
自2017年,民間倡導推行過渡性社會房屋,突破公私營房屋既有框架,開闢第三條路,為基層提供可負擔的住所。但是「過渡」一詞,似乎限制了市民對住屋的想像,甚至把社會房屋與上世紀的臨時房屋劃上等號。事實是否如此?
全港首個社會房屋中介平台「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善用閒置房屋資源,翻新改建住宅單位為社會房屋,加上首個組合社會房屋項目「南昌220」落成,民間正著力嘗試一場「住屋 x 社會服務」實驗,讓我們看到社會房屋講的不只是有瓦遮頭,更重要是給予住戶喘息空間,孕育睦鄰互助關係,擺脫孤立無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