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ter Leaf 好葉
你知道什麼公司最值得投資嗎?不是成長最快的,不是最會講故事的,而是你一旦用上就很難再離開的公司。這就是我個人在投資決策中,最為看重的——「植入式護城河」。傳統護城河靠品牌、專利等來防禦對手。可在這個「新鮮感比忠誠重要」、「下一個更好」的時代,很多過去的優勢正在被侵蝕。不過「植入式護城河」不一樣!它不是擋敵人,而是把自己直接融進你的生活或企業系統裡,讓你離不開!想象一下,你每天上班做簡報、寫報告、做預算,全都靠 Microsoft,但某天高層腦子一熱,就拍板說要全面換掉 Windows 和 Office,會發生什麼?公司會直接面臨大麻煩~因為這會帶來三大成本:遷移成本:所有歷史文件、數據、郵件都需要轉換格式和遷移。學習成本:員工的「肌肉記憶」就是 Ctrl+C、Ctrl+V 那套微軟語言,要求所有人重新學習,代表著公司整體的生產力將在短期內急劇下降。協作成本:當發送一個新格式的文件給外部客戶或合作夥伴時,對方無法打開,或者格式錯亂。還怎麼談生意?更不用說,很多企業的資料儲存、伺服器、開會協作,都靠Azure 雲端和 Teams在跑。結果就是——大部分企業寧願繼續乖乖付錢。保障了微軟源源不斷的、極其穩定的高利潤現金流。這就是植入式護城河的威力。當一家公司成功將自己植入到用戶的生態中時,它就掌握了定價權、超高黏性,以及長期增長的巨大確定性。這個邏輯,在當今的軟體和平台型公司中同樣適用。我在看一家公司時,就會特別關注這點。以Meta(Facebook/Instagram)為例,它的護城河,不僅僅是演算法或技術。它「植入」的是我們最珍貴的東西:人際關係與人生回憶。你的朋友、家人、同學都在上面;你發布了成百上千張照片,記錄了數不清的生活點滴;你關注的創作者和積累的粉絲也都在這個平台上。你要離開的成本是什麼?是你的數字資產、社交關係鏈和珍貴的回憶。這個成本太高了。它不單是社交平台,更像是你的數位人生。這也是為什麼我在評估一家公司時,不僅僅看訂閱人數的增長,更關心它的產品黏性——客戶離開它的代價到底有多高?如果答案是「非常高」,那這家公司就極具投資價值。所以當你在評估一家公司時,可以問「把它從用戶生活裡『拔』出來,到底有多痛?」這個「疼痛指數」,就是它護城河的深度。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年代,唯有真正「嵌入」用戶生活與企業系統中的公司,才能建立不易取代的深層護城河,穿越時間與景氣的考驗。能讓市場痛不欲生的公司,才是真正穿越時間的贏家。你還想到哪些公司有「植入式護城河」? 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如果你喜歡這類型的貼文內容,也歡迎你點讚讓我知道~
12 hours ago | [YT] | 45
View 1 reply
便宜≠價值!帶你破解價格標籤陷阱,學會看「價值」投資很多人在看到優質企業股價飆高時,第一反應是:「太貴了吧?現在買不就當炮灰了嗎?」於是他們反其道而行,去找那些股價低、看起來很便宜的「寶藏股」。沒想到!那些「便宜股」可能一路往下,越跌越深。反而是他們當初嫌貴的好公司,短暫回調後又創新高,一路走高。為什麼會這樣?這其實是因為很多投資者跌入了「價格標籤陷阱」。這個錯誤思維的本質在於:把「股價高低」當成「公司好壞」的判斷標準。尤其華人精打細算的習慣,讓許多人誤以為「便宜」等於「有潛力」。但這其實大錯特錯。我們要投資的,是那家活生生的企業,是它持續創造現金流、擴張市佔、強化護城河的能力。而股價,只是一個結果。反映的是市場對公司競爭力與成長性的預期。一家沒有競爭優勢、缺乏創新能力的公司,就算股價只有1塊錢,它依舊是在浪費你的時間和機會成本。相反,一家擁有絕對話語權的好公司,就算股價看起來很高,但只要它的內在價值能以更快的速度增長,那它依然是「便宜」的。所以下一次看到某檔股票價格很低時,你的第一反應不該是「好便宜,快撿!」,而是應該警覺地問:「它便宜的原因,是短暫市場情緒波動?還是公司運營已經不健康?沒有成長動能了?」真正有價值的股票下跌時,你會看到這些現象:財報依然穩健、甚至持續創高;現金流強勁,沒虧損風險;營運的本質沒有改變,護城河依然深厚。這種因為市場非理性因素導致的下跌,才值得考慮。如果只是看到股價低就衝進去,那你撿到的不是便宜,而是風險。真正聰明的投資者,關注的不是價格有多低,而是這家公司未來能不能持續創造價值。便宜,從來不是買進的理由;價值,才是你該關注的方向。在我的《現代價值投資課》裡,我不只會教你怎麼看本益比、護城河,更會教你如何用「遠期思維」看懂企業成長,評估一家看似昂貴的公司,是否其實是被低估的未來巨人。如果你也想學會這樣的判斷邏輯,不再錯過那些偉大的公司,歡迎點擊評論區,了解《現代價值投資課》的相關資訊~
2 days ago (edited) | [YT] | 43
40%回報,是他給自己最意外的生日驚喜「这真是送给我自己最棒的生日礼物。」2023年10月,涵升決定開始學習投資。完全沒有經驗的他,上課不到一週便投入了第一筆資金。「我沒想到只投入一點資金,就能在上班和睡覺時,有專業團隊幫我經營上市公司。」14個月過去,他的etoro和IB帳戶合計回報超過40%,簡直超出想象!這期間,市場充斥恐慌與噪音。「可能我懒惰吧,或是我天生耳朵能自动降噪。」他沒有被打亂節奏,反而選擇持續投入,做時間的朋友,最後也收穫了時間的關照。其實投資市場最殘酷的不是價格波動,而是人心的波動。恐慌會像病毒般擴散,讓人被短期負面消息牽著鼻子走,錯失買入機會和反彈。所以投資時要學會抵抗「情緒病毒」。這不是忽略市場資訊,而是訓練自己去辨別:哪些是雜音,哪些才值得關注。不要被市場的喧囂牽動情緒,而是用理性和耐心,給時間發揮力量。投資市場最難戰勝的不是價格,而是人心。涵升能有 40% 回報,是因為他學會了「抗噪音」,把耐心交給時間。這正是我課程最核心的內容:如何建立系統,讓自己不被市場情緒牽著走。想學習這套心態與方法?課程裡我會完整教你。如果你有興趣學習,歡迎點擊評論區,了解更多關於《現代價值投資課》的詳情~
4 days ago | [YT] | 44
View 2 replies
9/18 FOMC 會議重點出爐!這次的美聯儲決策牽動全球市場,來看一下亮點。結果:降息 1 碼(0.25%)聯邦基金利率區間:4.00%–4.25%理由:就業放緩、通膨仍高、經濟不確定性上升投票結果:11 票贊成,1 票反對(主張降息 2 碼),贊成票數多於華爾街預期市場反應:消息宣布後,除了道瓊指數上漲 260點以外,其他指數皆收黑鮑維爾在記者會時提到這次降息較像是「風險管理」的舉措。市場解讀:這更像是預防經濟大幅放緩,而非長期降息週期的開端。為什麼降息 → 市場卻不嗨?在這樣的鴿派言論下,外加鮑威爾釋出的訊號偏謹慎,投資人開始重新調整對未來降息的期待。結果就是:雖然降息,但行情卻沒有全面起飛。想看更完整的紀要?我們已經把這次會議的重點,整理成一篇免費文章放在 好葉 APP。另外提醒📢 新指標快閃活動只剩最後一天!心動的朋友們可以趕緊去看看,現在訂閱還加送 5 本聽書權限,別錯過啦~好葉App 鏈接我已經放在評論區了~
5 days ago | [YT] | 52
便宜≠價值!帶你破解價格標籤陷阱,學會看「價值」投資很多人在看到優質企業股價飆高時,第一反應是:「太貴了吧?現在買不就當炮灰了嗎?」於是他們反其道而行,去找那些股價低、看起來很便宜的「寶藏股」。沒想到!那些「便宜股」可能一路往下,越跌越深。反而是他們當初嫌貴的好公司,短暫回調後又創新高,一路走高。為什麼會這樣?這其實是因為很多投資者跌入了「價格標籤陷阱」。這個錯誤思維的本質在於:把「股價高低」當成「公司好壞」的判斷標準。尤其華人精打細算的習慣,讓許多人誤以為「便宜」等於「有潛力」。但這其實大錯特錯。我們要投資的,是那家活生生的企業,是它持續創造現金流、擴張市佔、強化護城河的能力。而股價,只是一個結果。反映的是市場對公司競爭力與成長性的預期。一家沒有競爭優勢、缺乏創新能力的公司,就算股價只有1塊錢,它依舊是在浪費你的時間和機會成本。相反,一家擁有絕對話語權的好公司,就算股價看起來很高,但只要它的內在價值能以更快的速度增長,那它依然是「便宜」的。所以下一次看到某檔股票價格很低時,你的第一反應不該是「好便宜,快撿!」,而是應該警覺地問:「它便宜的原因,是短暫市場情緒波動?還是公司運營已經不健康?沒有成長動能了?」真正有價值的股票下跌時,你會看到這些現象:財報依然穩健、甚至持續創高;現金流強勁,沒虧損風險;營運的本質沒有改變,護城河依然深厚。這種因為市場非理性因素導致的下跌,才值得考慮。如果只是看到股價低就衝進去,那你撿到的不是便宜,而是風險。真正聰明的投資者,關注的不是價格有多低,而是這家公司未來能不能持續創造價值。便宜,從來不是買進的理由;價值,才是你該關注的方向。如果你也認同——投資不只是撿便宜,而是看清楚一家公司的真正價值,那歡迎你加入我的【現代價值投資課】。我會用簡單的方法教你:怎麼判斷一家公司的質量、成長性,什麼才是真正值得你投入的股票。歡迎點擊評論區,了解更多關於《現代價值投資課》的相關資訊~投資不只是撿便宜,而是看清楚一家公司的真正價值。
1 week ago | [YT] | 105
當鐵飯碗不再保證未來,她靠投資走向自由Sammi是一位老師。在多數人看來,這是一份穩定且有保障的「鐵飯碗」。但他卻說「因為少子化的關係,真的不知道哪一天就會關到我這間學校。」那一刻,我聽見的不只是焦慮,還有對未來的無力感。為了減輕壓力,她開始學習理財。從全球股債 ETF 起步,慢慢累積績效,也建立起信心。後來,她選擇更進一步,來找我學習個股的價值投資。其實 ETF 是很好的起點,幫助新手參與市場。但進階學會選股、看財報、懂估值後,資金能集中在真正有價值的企業上,報酬甚至可能遠超大盤!從 2024 年初投資個股到年底,她獲得了 +44% 的報酬,連她自己都難以置信!雖然資金不大,但這個成績讓他更加有信心,不再為未來焦慮,甚至開始期待財富自由的那天。其實從 ETF 到個股,不是風險加大,而是思維升級。因為當我們看懂企業、掌握判斷,就能成為一個更有掌控力的人。學會投資個股,將會是邁向自由人生的關鍵一步。如果你也對未來感到不安,卻渴望找到一條更踏實的路,希望能靠投資,一點一滴減輕壓力,為自己開啟新的可能。那歡迎你點擊評論區,了解更多關於《現代價值投資課》的資訊~
1 week ago | [YT] | 57
如何正確判讀公司的「獲利」?現在許多股市新聞就像娛樂頭條一樣,為了吸引點擊率,總是把故事寫得驚天動地。今天說某家公司「前景無限,股價要起飛!」,明天又可能大轉彎「危機四伏,趕快逃命!」。聽起來很刺激,但對投資人來說,卻容易被帶著情緒跑~其實,真正決定股價走勢的,往往不是新聞標題,而是公司最基本的「獲利能力」。所以我們更應該專注在眼前的「事實」,也就是這間公司過去、現在、未來的獲利狀況,到底有沒有持續增長的動能,能夠支撐股價的成長。就像一棟大樓的地基,穩不穩,才決定能蓋多高。那要怎麼判斷一間公司,到底有沒有真功夫呢?我通常會看這幾個關鍵:毛利率的增長 👉 產品是否有競爭力,消費者是否願意買單。淨利率的增長 👉 公司經營是否有效率,會不會光做白工。潛在價值空間 👉 拿同類公司比一比,看看股價還有沒有上漲空間。未來N年的獲利成長 👉 判斷它能不能長跑,而不是曇花一現。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 APP 裡新增了「毛利率成長趨勢」和「淨利率成長趨勢」兩大指標。有了它們,就好像拿到公司體檢報告,能更有效掌握公司的競爭力和經營效率。現在下載 APP,訂閱黑鑽方案,就能無限制使用這項全新的關鍵指標!幫你在投資路上看得更清楚、走得更穩!鏈接已經放在評論區了,歡迎點擊下載~另外今晚八點半,我也會在YouTube進行直播,期待你的到來!
1 week ago | [YT] | 103
你永遠都有機會買到一家好公司,千萬別急。——彼得林奇飆漲、創高、話題爆紅——都不代表你「現在不買就沒機會了」。害怕錯過是人的天性。因此當某檔股票大熱的時候,你的腦袋會自動觸發「再不買就來不及了!」的警報。可實際上呢?是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過焦慮症在作祟。這種被全世界拋棄的焦慮感,讓投資者一時上頭衝進去,結果往往是買在高點、砍在低點。然而今天,我想與你分享一句來自彼得·林奇的話:「你永遠都有機會買到一家好公司,千萬別急。」這裡我就用兩個歷史數據,告訴你為什麼!例子一,沃爾瑪(Walmart)沃爾瑪在1970年上市。如果你在上市當天就慧眼識珠,買入並持有到1985年,15年間你的回報是驚人的500倍。這聽起來是不是像錯過就永遠沒機會的奇蹟?是不是瞬間就FOMO發作了?但假設你後知後覺,「晚了整整十年」,直到1980年才意識到沃爾瑪的潛力並開始投資,會發生什麼?你依然能獲得35倍的回報。現在,讓我們冷靜地思考:35倍的回報,對任何投資者而言,難道不是一筆足以改變命運的巨大勝利嗎?例子二,微軟。彼得·林奇在他的書中(約1990年代出版)提到,就算你在微軟上市三年後才去投資,你仍然有10倍的回報。如果我們把這個時間維度拉到今天,你會發現一個更震撼的事實:即使你在2000年網路泡沫破裂後,市場最悲觀的時刻投資微軟,到現在你的回報也早已是幾百倍~當我們說「不用急」,並不是要你當拖延癥患者,而是要你打開上帝視角,重新審視時間的維度。偉大公司的成長不是一發衝天的火箭,而是一列長途列車。它的成長跨越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週期。這種公司在漫長的成長路上,總會因為景氣差、股市大跌,或市場情緒崩潰,因而出現一次又一次「打開車門讓你上車」的機會。但多數人錯過,並不是因為機會不存在,而是車開門時,自己根本沒看懂。所以你真正該做的不是拼手速;而是學會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判斷力: 這真的是值得搭乘的那班車嗎?它的引擎(商業模式)、車廂(產品競爭力)、軌道(產業前景)是否都堅固可靠?耐心: 我是否有足夠的耐心,陪伴它行駛到下一個、甚至下下一個十年?所以,真正厲害的投資,不是「衝第一個上車」,而是看得懂哪一班車值得搭,並且有足夠的耐心一路坐到終點。我們總擔心錯過「起漲點」,卻忽略了偉大公司的價值增長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衝刺。在它們漫長的成長旅途中,會有無數個「上車點」。你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看懂公司價值的眼光和持有的耐心。
2 weeks ago | [YT] | 262
View 6 replies
每當市場崩盤,我都做同一件事。結果資產一路成長!每當市場崩盤,總有人問我:「你不怕資產縮水嗎?!」老實說,看著2020年疫情爆發,市場熔斷,要說心情毫無波瀾,只是在自欺欺人。但最終我能從每月定投幾百、一千美元開始,靠的從來不是什麼神機妙算,而是一個近乎「笨拙」的信仰——無論市場如何瘋狂,我都雷打不動地定投。下跌時,我持續買入;再下跌,我繼續買入。正是這個毫無技術含量的動作,讓我在低成本區間累積了大量優質資產!「定期定額」之所以是我應對市場波動最強大的武器,因為:市場下跌時:我能用同樣的錢,買到更多、更便宜的優質資產,有效拉低我的持倉成本。市場橫盤時:我依然在累積資產,等待下一次上漲。市場上漲時:我早已上車,絕不會錯過資產增值。要是因害怕而選擇「等待」,結果往往是眼睜睜看著市場反彈,懊悔「早知道那時候就該買!」但人生沒有早知道,只有當下的選擇。以2020年COVID-19疫情為例,市場恐慌蔓延,各種崩盤言論鋪天蓋地而來!當時很多人恐懼拋售,但市場卻在2020年3月23日觸底後,迅速展開了強勁的反彈。選擇堅持紀律,讓我在2020年那樣的下跌中不僅沒有虧損,反而為後來的巨額回報,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讓我再來做個極端的假設。假如運氣真的差到極點,在2000年網路泡沫的最高點進場標普500指數,會發生什麼?市場會在2013年才回到當初的高點。一個孩子從出生到上國中,市場才終於爬回到當初的高點。如果只是買入並持有,這無疑是一場災難...但如果在這13年中,堅持每月定投,持續在下跌的過程中買入呢?帳戶不僅沒有虧損,反而會獲利了39.48%!因為你不是買一次,而是不斷買進打折的籌碼。在市場復甦時,這些資產就會一起為你爆發成長!那要是定投像亞馬遜這樣的優質公司呢?同樣從2000年最高點開始,到2013年,回報將是驚人的579%!所以堅持定投,是讓普通人也能將市場的危機,轉化為財富增長契機的最強大武器!當然,想讓這套「紀律」要發揮最大威力,還是要投資能穿越牛熊的優秀資產。市場的波動從來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在面對波動時的選擇。我們可以選擇恐懼與觀望,也可以選擇紀律與堅持。而這個選擇,將決定十年後,你的人生光景。如果你也想學會在市場波動中保持紀律, 找到值得長期持有的資產,穩健累積自己的財富, 歡迎你來了解我設計的《現代價值投資課》! 這堂課會帶你建立長期投資的底層邏輯, 不再被市場情緒左右。
2 weeks ago | [YT] | 105
最近有在關注谷歌(Google)的朋友,心情應該都挺不錯的吧?纏鬥多年的反壟斷官司,結果竟然是大獲全勝!消息一出來,母公司Alphabet的股價直接跳漲了11%,衝到231美元。作為一個重倉谷歌的投資人,看到自己的持股獲利接近2萬美金,說實話,心裡還是挺爽的。很多人可能會想,股價漲了這麼多,現在是不是太晚了?或者,這場勝利真的能讓谷歌擺脫陰霾,迎來真正的春天嗎?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聊聊我的看法,從這場官司的勝利,一路聊到谷歌在AI時代的軟硬體布局,最後再來看看,現在的谷歌到底還便不便宜。這場官司,谷歌其實「輸得漂亮」首先,我們得搞清楚這場官司到底贏在哪裡。最重要的,是法院沒有要求谷歌把Chrome瀏覽器和Android作業系統給拆分賣掉。這等於是保住了谷歌「全家桶生態」的根基!你想想看,這兩樣東西綁住了全世界多少用戶?這背後代表的數據和入口,才是谷歌最值錢的東西,也是他廣告業務和AI雲業務的命脈。當然,法院也不是完全放水。判決的關鍵是,雖然谷歌可以繼續花大錢讓自己當蘋果的「預設」搜尋引擎,但不能再阻止蘋果跟其他對手合作。但我覺得,這反而是個巧妙的「小輸」。為什麼?因為谷歌雖然輸掉了「獨佔」的權力,卻保住了最有價值的「預設」地位!所以,谷歌只是表面上輸了一個「霸王條款」,實際上卻牢牢掌握了用戶習慣這個最大的王牌,根本沒傷到筋骨。最有趣的一點是,我認為,正是因為ChatGPT這些AI搜尋新創的崛起,反而幫了谷歌一把!法官在判決時,必須考量到現在的市場已經不是谷歌一家獨大了。這些新競爭者的出現,恰好證明了市場依然有活力,這大大削弱了司法部對谷歌「壟斷」的指控力道。所以,這場勝利不僅是守住了江山,更是甩掉了一個長期壓在頭上的大包袱。別再說谷歌是下一個eBay了!它的AI軟硬體布局你看懂了嗎?過去一年,很多人唱衰谷歌,說它在AI浪潮中慢了半拍,會變成下一個eBay或Intel。老實說,我完全不認同。大家只看到了谷歌在聊天機器人上起步晚,卻沒看到它在軟硬體兩方面下的苦功,這才是它真正的殺手鐧。1. 軟體實力:Gemini - Nanobanana的「高保真」黑魔法我們來看看谷歌最新的圖像編輯AI,Nanobanana。它最讓我驚豔的地方,不是P圖P得多誇張,而是它在修復、編輯甚至換衣服的時候,能「保持這個人還是這個人」。你看它修復老照片,或是幫角色換上動漫服裝,人物的臉孔、神情幾乎沒有改變,這點完勝市面上很多會把人臉P到「親媽都不認識」的AI。這代表什麼?這代表極高的「商業價值」。對於廣告商、電影製作公司這些專業用戶來說,這種保持原創性的高保真編輯能力,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這才是能賺大錢的技術。2. 硬體布局:連OpenAI和蘋果都計劃用TPU晶片如果說軟體是谷歌的劍,那硬體就是它的盾。早在2015年,谷歌就開始自研AI專用的TPU晶片了。這一步棋下得非常早,也領先所有對手。最猛的是什麼?現在連它的競爭對手OpenAI和蘋果,都開始計劃採用谷歌的TPU來進行AI運算!這等於是市場上最強的兩個玩家,都親口承認谷歌的AI晶片在特定場景比Nvidia的GPU更有成本效益。這不僅證明了谷歌的硬體實力,更為它開闢了一條全新的「賣算力」的康莊大道。當你的競爭對手都需要依賴你的基礎設施時,你的護城河有多深,就不言而喻了。現在的谷歌,還值得投資嗎?好,說了這麼多,回到最重要的問題:現在股價230多塊了,還能買嗎?我的答案是:依然很有潛力。首先,AI的軍備競賽,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就是雲計算。所有AI模型都需要在雲端上訓練和運行,這個市場未來幾年的年複合增長率預計會超過20%。谷歌作為全球雲端市場的第三名,而且市佔率還在不斷提升,光是這塊業務就足以支撐它未來的增長。再來,我們看看估值。知名財經媒體《巴倫周刊》用「分部加總估值法」算過,把谷歌的各項業務拆開來看,他預估合理價值不止於此。而根據我自己的估值模型,就算用一個相對保守的30倍本益比來預估(這比微軟、亞馬遜都低),考慮到它未來幾年的盈利增長,我認為它仍然被低估。(投資社群有詳細估值計算)所以,我的投資理由很清晰:長期思維:我看的是谷歌在AI時代的長期潛力,而不是短期的股價波動。投資性價比:相對於它的實力和未來增長,現在的價格依然合理。對創新的信心:從軟體的Gemini到硬體的TPU,谷歌證明了它依然是這個星球上最具創新力的公司之一。總結來說,我對谷歌的未來依然抱持著「審慎樂觀」的態度。前景雖然看好,但我們也不能忽視眼前的挑戰。短視頻平台像抖音(TikTok)正在瘋狂搶奪用戶的時間,這直接影響了YouTube的廣告收入;AI搜尋市場也殺出了一堆狠角色,像是ChatGPT和Perplexity,它們正在重新定義搜尋這件事。那麼,為什麼我還看好它?我的投資理由並非建立在「谷歌必勝」的盲目樂觀上,而是基於一個很務實的評估:在當前的價位,投資谷歌提供了一個相當不錯的風險回報比。這家公司手裡握著一手好牌:穩固的生態、海量的數據、頂尖的技術、用不完的錢,還有全世界最聰明的大腦。官司的勝利,就像是幫它清除了賽道上最大的一塊石頭,讓它可以放下包袱,全力衝刺AI這場硬仗。未來幾年,就是考驗谷歌管理層執行力的關鍵時刻了。他們能否將這些無與倫比的優勢,高效地轉化為市場真正需要的、能賺錢的產品?這才是決定谷歌未來高度的關鍵。對我來說,這不是一個「春天必然來臨」的童話故事,而是一場值得我們密切關注的科技巨頭轉型之戰。作為投資者,要做的是在保持樂觀的同時,睜大眼睛持續追蹤,並在合理的價格下,參與這段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旅程。
2 weeks ago (edited) | [YT] | 166
View 3 replies
Load more
Better Leaf 好葉
你知道什麼公司最值得投資嗎?
不是成長最快的,不是最會講故事的,
而是你一旦用上就很難再離開的公司。
這就是我個人在投資決策中,
最為看重的——「植入式護城河」。
傳統護城河靠品牌、專利等來防禦對手。
可在這個「新鮮感比忠誠重要」、「下一個更好」的時代,
很多過去的優勢正在被侵蝕。
不過「植入式護城河」不一樣!
它不是擋敵人,而是把自己直接融進你的生活或企業系統裡,讓你離不開!
想象一下,你每天上班做簡報、寫報告、做預算,全都靠 Microsoft,
但某天高層腦子一熱,就拍板說要全面換掉 Windows 和 Office,會發生什麼?
公司會直接面臨大麻煩~
因為這會帶來三大成本:
遷移成本:所有歷史文件、數據、郵件都需要轉換格式和遷移。
學習成本:員工的「肌肉記憶」就是 Ctrl+C、Ctrl+V 那套微軟語言,要求所有人重新學習,代表著公司整體的生產力將在短期內急劇下降。
協作成本:當發送一個新格式的文件給外部客戶或合作夥伴時,對方無法打開,或者格式錯亂。還怎麼談生意?
更不用說,很多企業的資料儲存、伺服器、開會協作,
都靠Azure 雲端和 Teams在跑。
結果就是——大部分企業寧願繼續乖乖付錢。
保障了微軟源源不斷的、極其穩定的高利潤現金流。
這就是植入式護城河的威力。
當一家公司成功將自己植入到用戶的生態中時,
它就掌握了定價權、超高黏性,以及長期增長的巨大確定性。
這個邏輯,在當今的軟體和平台型公司中同樣適用。
我在看一家公司時,就會特別關注這點。
以Meta(Facebook/Instagram)為例,
它的護城河,不僅僅是演算法或技術。
它「植入」的是我們最珍貴的東西:人際關係與人生回憶。
你的朋友、家人、同學都在上面;
你發布了成百上千張照片,記錄了數不清的生活點滴;
你關注的創作者和積累的粉絲也都在這個平台上。
你要離開的成本是什麼?
是你的數字資產、社交關係鏈和珍貴的回憶。這個成本太高了。
它不單是社交平台,更像是你的數位人生。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評估一家公司時,
不僅僅看訂閱人數的增長,
更關心它的產品黏性——客戶離開它的代價到底有多高?
如果答案是「非常高」,那這家公司就極具投資價值。
所以當你在評估一家公司時,可以問
「把它從用戶生活裡『拔』出來,到底有多痛?」
這個「疼痛指數」,就是它護城河的深度。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年代,
唯有真正「嵌入」用戶生活與企業系統中的公司,
才能建立不易取代的深層護城河,穿越時間與景氣的考驗。
能讓市場痛不欲生的公司,才是真正穿越時間的贏家。
你還想到哪些公司有「植入式護城河」? 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如果你喜歡這類型的貼文內容,也歡迎你點讚讓我知道~
12 hours ago | [YT] | 45
View 1 reply
Better Leaf 好葉
便宜≠價值!帶你破解價格標籤陷阱,學會看「價值」投資
很多人在看到優質企業股價飆高時,第一反應是:
「太貴了吧?現在買不就當炮灰了嗎?」
於是他們反其道而行,去找那些股價低、看起來很便宜的「寶藏股」。
沒想到!那些「便宜股」可能一路往下,越跌越深。
反而是他們當初嫌貴的好公司,短暫回調後又創新高,一路走高。
為什麼會這樣?
這其實是因為很多投資者跌入了「價格標籤陷阱」。
這個錯誤思維的本質在於:把「股價高低」當成「公司好壞」的判斷標準。
尤其華人精打細算的習慣,讓許多人誤以為「便宜」等於「有潛力」。
但這其實大錯特錯。
我們要投資的,是那家活生生的企業,
是它持續創造現金流、擴張市佔、強化護城河的能力。
而股價,只是一個結果。
反映的是市場對公司競爭力與成長性的預期。
一家沒有競爭優勢、缺乏創新能力的公司,
就算股價只有1塊錢,它依舊是在浪費你的時間和機會成本。
相反,一家擁有絕對話語權的好公司,就算股價看起來很高,
但只要它的內在價值能以更快的速度增長,那它依然是「便宜」的。
所以下一次看到某檔股票價格很低時,你的第一反應不該是「好便宜,快撿!」,
而是應該警覺地問:
「它便宜的原因,是短暫市場情緒波動?還是公司運營已經不健康?沒有成長動能了?」
真正有價值的股票下跌時,你會看到這些現象:
財報依然穩健、甚至持續創高;
現金流強勁,沒虧損風險;
營運的本質沒有改變,護城河依然深厚。
這種因為市場非理性因素導致的下跌,才值得考慮。
如果只是看到股價低就衝進去,那你撿到的不是便宜,而是風險。
真正聰明的投資者,關注的不是價格有多低,
而是這家公司未來能不能持續創造價值。
便宜,從來不是買進的理由;價值,才是你該關注的方向。
在我的《現代價值投資課》裡,
我不只會教你怎麼看本益比、護城河,
更會教你如何用「遠期思維」看懂企業成長,
評估一家看似昂貴的公司,
是否其實是被低估的未來巨人。
如果你也想學會這樣的判斷邏輯,
不再錯過那些偉大的公司,
歡迎點擊評論區,
了解《現代價值投資課》的相關資訊~
2 days ago (edited) | [YT] | 43
View 1 reply
Better Leaf 好葉
40%回報,是他給自己最意外的生日驚喜
「这真是送给我自己最棒的生日礼物。」
2023年10月,涵升決定開始學習投資。
完全沒有經驗的他,上課不到一週便投入了第一筆資金。
「我沒想到只投入一點資金,就能在上班和睡覺時,有專業團隊幫我經營上市公司。」
14個月過去,他的etoro和IB帳戶合計回報超過40%,簡直超出想象!
這期間,市場充斥恐慌與噪音。
「可能我懒惰吧,或是我天生耳朵能自动降噪。」
他沒有被打亂節奏,反而選擇持續投入,做時間的朋友,
最後也收穫了時間的關照。
其實投資市場最殘酷的不是價格波動,而是人心的波動。
恐慌會像病毒般擴散,讓人被短期負面消息牽著鼻子走,錯失買入機會和反彈。
所以投資時要學會抵抗「情緒病毒」。
這不是忽略市場資訊,而是訓練自己去辨別:哪些是雜音,哪些才值得關注。
不要被市場的喧囂牽動情緒,而是用理性和耐心,給時間發揮力量。
投資市場最難戰勝的不是價格,而是人心。
涵升能有 40% 回報,是因為他學會了「抗噪音」,把耐心交給時間。
這正是我課程最核心的內容:如何建立系統,讓自己不被市場情緒牽著走。
想學習這套心態與方法?課程裡我會完整教你。
如果你有興趣學習,歡迎點擊評論區,了解更多關於《現代價值投資課》的詳情~
4 days ago | [YT] | 44
View 2 replies
Better Leaf 好葉
9/18 FOMC 會議重點出爐!
這次的美聯儲決策牽動全球市場,來看一下亮點。
結果:降息 1 碼(0.25%)
聯邦基金利率區間:4.00%–4.25%
理由:就業放緩、通膨仍高、經濟不確定性上升
投票結果:11 票贊成,1 票反對(主張降息 2 碼),贊成票數多於華爾街預期
市場反應:
消息宣布後,除了道瓊指數上漲 260點以外,其他指數皆收黑
鮑維爾在記者會時提到這次降息較像是「風險管理」的舉措。
市場解讀:
這更像是預防經濟大幅放緩,而非長期降息週期的開端。
為什麼降息 → 市場卻不嗨?
在這樣的鴿派言論下,
外加鮑威爾釋出的訊號偏謹慎,投資人開始重新調整對未來降息的期待。
結果就是:雖然降息,但行情卻沒有全面起飛。
想看更完整的紀要?
我們已經把這次會議的重點,整理成一篇免費文章放在 好葉 APP。
另外提醒📢
新指標快閃活動只剩最後一天!
心動的朋友們可以趕緊去看看,
現在訂閱還加送 5 本聽書權限,別錯過啦~
好葉App 鏈接我已經放在評論區了~
5 days ago | [YT] | 52
View 1 reply
Better Leaf 好葉
便宜≠價值!帶你破解價格標籤陷阱,學會看「價值」投資
很多人在看到優質企業股價飆高時,第一反應是:
「太貴了吧?現在買不就當炮灰了嗎?」
於是他們反其道而行,去找那些股價低、看起來很便宜的「寶藏股」。
沒想到!那些「便宜股」可能一路往下,越跌越深。
反而是他們當初嫌貴的好公司,短暫回調後又創新高,一路走高。
為什麼會這樣?
這其實是因為很多投資者跌入了「價格標籤陷阱」。
這個錯誤思維的本質在於:把「股價高低」當成「公司好壞」的判斷標準。
尤其華人精打細算的習慣,讓許多人誤以為「便宜」等於「有潛力」。
但這其實大錯特錯。
我們要投資的,是那家活生生的企業,
是它持續創造現金流、擴張市佔、強化護城河的能力。
而股價,只是一個結果。
反映的是市場對公司競爭力與成長性的預期。
一家沒有競爭優勢、缺乏創新能力的公司,
就算股價只有1塊錢,它依舊是在浪費你的時間和機會成本。
相反,一家擁有絕對話語權的好公司,就算股價看起來很高,
但只要它的內在價值能以更快的速度增長,那它依然是「便宜」的。
所以下一次看到某檔股票價格很低時,你的第一反應不該是「好便宜,快撿!」,
而是應該警覺地問:
「它便宜的原因,是短暫市場情緒波動?
還是公司運營已經不健康?沒有成長動能了?」
真正有價值的股票下跌時,你會看到這些現象:
財報依然穩健、甚至持續創高;
現金流強勁,沒虧損風險;
營運的本質沒有改變,護城河依然深厚。
這種因為市場非理性因素導致的下跌,才值得考慮。
如果只是看到股價低就衝進去,那你撿到的不是便宜,而是風險。
真正聰明的投資者,關注的不是價格有多低,
而是這家公司未來能不能持續創造價值。
便宜,從來不是買進的理由;價值,才是你該關注的方向。
如果你也認同——
投資不只是撿便宜,而是看清楚一家公司的真正價值,
那歡迎你加入我的【現代價值投資課】。
我會用簡單的方法教你:
怎麼判斷一家公司的質量、成長性,
什麼才是真正值得你投入的股票。
歡迎點擊評論區,了解更多關於
《現代價值投資課》的相關資訊~
投資不只是撿便宜,
而是看清楚一家公司的真正價值。
1 week ago | [YT] | 105
View 2 replies
Better Leaf 好葉
當鐵飯碗不再保證未來,她靠投資走向自由
Sammi是一位老師。在多數人看來,這是一份穩定且有保障的「鐵飯碗」。
但他卻說「因為少子化的關係,真的不知道哪一天就會關到我這間學校。」
那一刻,我聽見的不只是焦慮,還有對未來的無力感。
為了減輕壓力,她開始學習理財。
從全球股債 ETF 起步,慢慢累積績效,也建立起信心。
後來,她選擇更進一步,來找我學習個股的價值投資。
其實 ETF 是很好的起點,幫助新手參與市場。
但進階學會選股、看財報、懂估值後,
資金能集中在真正有價值的企業上,報酬甚至可能遠超大盤!
從 2024 年初投資個股到年底,她獲得了 +44% 的報酬,連她自己都難以置信!
雖然資金不大,但這個成績讓他更加有信心,
不再為未來焦慮,甚至開始期待財富自由的那天。
其實從 ETF 到個股,不是風險加大,而是思維升級。
因為當我們看懂企業、掌握判斷,就能成為一個更有掌控力的人。
學會投資個股,將會是邁向自由人生的關鍵一步。
如果你也對未來感到不安,卻渴望找到一條更踏實的路,
希望能靠投資,一點一滴減輕壓力,為自己開啟新的可能。
那歡迎你點擊評論區,
了解更多關於《現代價值投資課》的資訊~
1 week ago | [YT] | 57
View 1 reply
Better Leaf 好葉
如何正確判讀公司的「獲利」?
現在許多股市新聞就像娛樂頭條一樣,
為了吸引點擊率,總是把故事寫得驚天動地。
今天說某家公司「前景無限,股價要起飛!」,
明天又可能大轉彎「危機四伏,趕快逃命!」。
聽起來很刺激,但對投資人來說,卻容易被帶著情緒跑~
其實,真正決定股價走勢的,往往不是新聞標題,
而是公司最基本的「獲利能力」。
所以我們更應該專注在眼前的「事實」,
也就是這間公司過去、現在、未來的獲利狀況,
到底有沒有持續增長的動能,能夠支撐股價的成長。
就像一棟大樓的地基,穩不穩,才決定能蓋多高。
那要怎麼判斷一間公司,到底有沒有真功夫呢?
我通常會看這幾個關鍵:
毛利率的增長 👉 產品是否有競爭力,消費者是否願意買單。
淨利率的增長 👉 公司經營是否有效率,會不會光做白工。
潛在價值空間 👉 拿同類公司比一比,看看股價還有沒有上漲空間。
未來N年的獲利成長 👉 判斷它能不能長跑,而不是曇花一現。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 APP 裡新增了「毛利率成長趨勢」和「淨利率成長趨勢」兩大指標。
有了它們,就好像拿到公司體檢報告,能更有效掌握公司的競爭力和經營效率。
現在下載 APP,訂閱黑鑽方案,就能無限制使用這項全新的關鍵指標!
幫你在投資路上看得更清楚、走得更穩!
鏈接已經放在評論區了,歡迎點擊下載~
另外今晚八點半,我也會在YouTube進行直播,期待你的到來!
1 week ago | [YT] | 103
View 1 reply
Better Leaf 好葉
你永遠都有機會買到一家好公司,千萬別急。——彼得林奇
飆漲、創高、話題爆紅——都不代表你「現在不買就沒機會了」。
害怕錯過是人的天性。
因此當某檔股票大熱的時候,你的腦袋會自動觸發「再不買就來不及了!」的警報。
可實際上呢?
是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過焦慮症在作祟。
這種被全世界拋棄的焦慮感,讓投資者一時上頭衝進去,
結果往往是買在高點、砍在低點。
然而今天,我想與你分享一句來自彼得·林奇的話:
「你永遠都有機會買到一家好公司,千萬別急。」
這裡我就用兩個歷史數據,告訴你為什麼!
例子一,沃爾瑪(Walmart)
沃爾瑪在1970年上市。如果你在上市當天就慧眼識珠,買入並持有到1985年,
15年間你的回報是驚人的500倍。
這聽起來是不是像錯過就永遠沒機會的奇蹟?
是不是瞬間就FOMO發作了?
但假設你後知後覺,「晚了整整十年」,
直到1980年才意識到沃爾瑪的潛力並開始投資,會發生什麼?
你依然能獲得35倍的回報。
現在,讓我們冷靜地思考:35倍的回報,對任何投資者而言,
難道不是一筆足以改變命運的巨大勝利嗎?
例子二,微軟。
彼得·林奇在他的書中(約1990年代出版)提到,
就算你在微軟上市三年後才去投資,你仍然有10倍的回報。
如果我們把這個時間維度拉到今天,你會發現一個更震撼的事實:
即使你在2000年網路泡沫破裂後,市場最悲觀的時刻投資微軟,
到現在你的回報也早已是幾百倍~
當我們說「不用急」,並不是要你當拖延癥患者,
而是要你打開上帝視角,重新審視時間的維度。
偉大公司的成長不是一發衝天的火箭,而是一列長途列車。
它的成長跨越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週期。
這種公司在漫長的成長路上,總會因為景氣差、股市大跌,或市場情緒崩潰,
因而出現一次又一次「打開車門讓你上車」的機會。
但多數人錯過,並不是因為機會不存在,
而是車開門時,自己根本沒看懂。
所以你真正該做的不是拼手速;而是學會截然不同的兩件事:
判斷力: 這真的是值得搭乘的那班車嗎?它的引擎(商業模式)、車廂(產品競爭力)、軌道(產業前景)是否都堅固可靠?
耐心: 我是否有足夠的耐心,陪伴它行駛到下一個、甚至下下一個十年?
所以,真正厲害的投資,不是「衝第一個上車」,
而是看得懂哪一班車值得搭,
並且有足夠的耐心一路坐到終點。
我們總擔心錯過「起漲點」,
卻忽略了偉大公司的價值增長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衝刺。
在它們漫長的成長旅途中,會有無數個「上車點」。
你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看懂公司價值的眼光和持有的耐心。
2 weeks ago | [YT] | 262
View 6 replies
Better Leaf 好葉
每當市場崩盤,我都做同一件事。結果資產一路成長!
每當市場崩盤,總有人問我:「你不怕資產縮水嗎?!」
老實說,看著2020年疫情爆發,市場熔斷,
要說心情毫無波瀾,只是在自欺欺人。
但最終我能從每月定投幾百、一千美元開始,
靠的從來不是什麼神機妙算,而是一個近乎「笨拙」的信仰——
無論市場如何瘋狂,我都雷打不動地定投。
下跌時,我持續買入;再下跌,我繼續買入。
正是這個毫無技術含量的動作,讓我在低成本區間累積了大量優質資產!
「定期定額」之所以是我應對市場波動最強大的武器,因為:
市場下跌時:我能用同樣的錢,買到更多、更便宜的優質資產,有效拉低我的持倉成本。
市場橫盤時:我依然在累積資產,等待下一次上漲。
市場上漲時:我早已上車,絕不會錯過資產增值。
要是因害怕而選擇「等待」,結果往往是眼睜睜看著市場反彈,
懊悔「早知道那時候就該買!」
但人生沒有早知道,只有當下的選擇。
以2020年COVID-19疫情為例,市場恐慌蔓延,
各種崩盤言論鋪天蓋地而來!
當時很多人恐懼拋售,但市場卻在2020年3月23日觸底後,
迅速展開了強勁的反彈。
選擇堅持紀律,讓我在2020年那樣的下跌中不僅沒有虧損,
反而為後來的巨額回報,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讓我再來做個極端的假設。
假如運氣真的差到極點,在2000年網路泡沫的最高點進場標普500指數,
會發生什麼?
市場會在2013年才回到當初的高點。
一個孩子從出生到上國中,市場才終於爬回到當初的高點。
如果只是買入並持有,這無疑是一場災難...
但如果在這13年中,堅持每月定投,持續在下跌的過程中買入呢?
帳戶不僅沒有虧損,反而會獲利了39.48%!
因為你不是買一次,而是不斷買進打折的籌碼。
在市場復甦時,這些資產就會一起為你爆發成長!
那要是定投像亞馬遜這樣的優質公司呢?
同樣從2000年最高點開始,到2013年,回報將是驚人的579%!
所以堅持定投,是讓普通人也能將市場的危機,
轉化為財富增長契機的最強大武器!
當然,想讓這套「紀律」要發揮最大威力,還是要投資能穿越牛熊的優秀資產。
市場的波動從來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在面對波動時的選擇。
我們可以選擇恐懼與觀望,也可以選擇紀律與堅持。
而這個選擇,將決定十年後,你的人生光景。
如果你也想學會在市場波動中保持紀律,
找到值得長期持有的資產,
穩健累積自己的財富,
歡迎你來了解我設計的《現代價值投資課》!
這堂課會帶你建立長期投資的底層邏輯,
不再被市場情緒左右。
2 weeks ago | [YT] | 105
View 6 replies
Better Leaf 好葉
最近有在關注谷歌(Google)的朋友,心情應該都挺不錯的吧?
纏鬥多年的反壟斷官司,結果竟然是大獲全勝!
消息一出來,母公司Alphabet的股價直接跳漲了11%,衝到231美元。
作為一個重倉谷歌的投資人,看到自己的持股獲利接近2萬美金,
說實話,心裡還是挺爽的。
很多人可能會想,股價漲了這麼多,現在是不是太晚了?
或者,這場勝利真的能讓谷歌擺脫陰霾,迎來真正的春天嗎?
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聊聊我的看法,
從這場官司的勝利,一路聊到谷歌在AI時代的軟硬體布局,
最後再來看看,現在的谷歌到底還便不便宜。
這場官司,谷歌其實「輸得漂亮」
首先,我們得搞清楚這場官司到底贏在哪裡。
最重要的,
是法院沒有要求谷歌把Chrome瀏覽器和Android作業系統給拆分賣掉。
這等於是保住了谷歌「全家桶生態」的根基!
你想想看,這兩樣東西綁住了全世界多少用戶?
這背後代表的數據和入口,才是谷歌最值錢的東西,
也是他廣告業務和AI雲業務的命脈。
當然,法院也不是完全放水。
判決的關鍵是,
雖然谷歌可以繼續花大錢讓自己當蘋果的「預設」搜尋引擎,
但不能再阻止蘋果跟其他對手合作。
但我覺得,這反而是個巧妙的「小輸」。
為什麼?
因為谷歌雖然輸掉了「獨佔」的權力,
卻保住了最有價值的「預設」地位!
所以,谷歌只是表面上輸了一個「霸王條款」,
實際上卻牢牢掌握了用戶習慣這個最大的王牌,
根本沒傷到筋骨。
最有趣的一點是,
我認為,正是因為ChatGPT這些AI搜尋新創的崛起,反而幫了谷歌一把!
法官在判決時,必須考量到現在的市場已經不是谷歌一家獨大了。
這些新競爭者的出現,恰好證明了市場依然有活力,
這大大削弱了司法部對谷歌「壟斷」的指控力道。
所以,這場勝利不僅是守住了江山,
更是甩掉了一個長期壓在頭上的大包袱。
別再說谷歌是下一個eBay了!它的AI軟硬體布局你看懂了嗎?
過去一年,很多人唱衰谷歌,
說它在AI浪潮中慢了半拍,會變成下一個eBay或Intel。
老實說,我完全不認同。
大家只看到了谷歌在聊天機器人上起步晚,
卻沒看到它在軟硬體兩方面下的苦功,這才是它真正的殺手鐧。
1. 軟體實力:Gemini - Nanobanana的「高保真」黑魔法
我們來看看谷歌最新的圖像編輯AI,Nanobanana。
它最讓我驚豔的地方,不是P圖P得多誇張,
而是它在修復、編輯甚至換衣服的時候,能「保持這個人還是這個人」。
你看它修復老照片,或是幫角色換上動漫服裝,人物的臉孔、神情幾乎沒有改變,
這點完勝市面上很多會把人臉P到「親媽都不認識」的AI。
這代表什麼?
這代表極高的「商業價值」。
對於廣告商、電影製作公司這些專業用戶來說,
這種保持原創性的高保真編輯能力,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
這才是能賺大錢的技術。
2. 硬體布局:連OpenAI和蘋果都計劃用TPU晶片
如果說軟體是谷歌的劍,那硬體就是它的盾。
早在2015年,谷歌就開始自研AI專用的TPU晶片了。
這一步棋下得非常早,也領先所有對手。
最猛的是什麼?
現在連它的競爭對手OpenAI和蘋果,
都開始計劃採用谷歌的TPU來進行AI運算!
這等於是市場上最強的兩個玩家,
都親口承認谷歌的AI晶片在特定場景比Nvidia的GPU更有成本效益。
這不僅證明了谷歌的硬體實力,
更為它開闢了一條全新的「賣算力」的康莊大道。
當你的競爭對手都需要依賴你的基礎設施時,
你的護城河有多深,就不言而喻了。
現在的谷歌,還值得投資嗎?
好,說了這麼多,回到最重要的問題:現在股價230多塊了,還能買嗎?
我的答案是:依然很有潛力。
首先,AI的軍備競賽,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就是雲計算。
所有AI模型都需要在雲端上訓練和運行,
這個市場未來幾年的年複合增長率預計會超過20%。
谷歌作為全球雲端市場的第三名,而且市佔率還在不斷提升,
光是這塊業務就足以支撐它未來的增長。
再來,我們看看估值。
知名財經媒體《巴倫周刊》用「分部加總估值法」算過,
把谷歌的各項業務拆開來看,他預估合理價值不止於此。
而根據我自己的估值模型,
就算用一個相對保守的30倍本益比來預估(這比微軟、亞馬遜都低),
考慮到它未來幾年的盈利增長,我認為它仍然被低估。(投資社群有詳細估值計算)
所以,我的投資理由很清晰:
長期思維:我看的是谷歌在AI時代的長期潛力,而不是短期的股價波動。
投資性價比:相對於它的實力和未來增長,現在的價格依然合理。
對創新的信心:從軟體的Gemini到硬體的TPU,谷歌證明了它依然是這個星球上最具創新力的公司之一。
總結來說,我對谷歌的未來依然抱持著「審慎樂觀」的態度。
前景雖然看好,但我們也不能忽視眼前的挑戰。
短視頻平台像抖音(TikTok)正在瘋狂搶奪用戶的時間,這直接影響了YouTube的廣告收入;
AI搜尋市場也殺出了一堆狠角色,像是ChatGPT和Perplexity,它們正在重新定義搜尋這件事。
那麼,為什麼我還看好它?
我的投資理由並非建立在「谷歌必勝」的盲目樂觀上,
而是基於一個很務實的評估:
在當前的價位,投資谷歌提供了一個相當不錯的風險回報比。
這家公司手裡握著一手好牌:
穩固的生態、海量的數據、頂尖的技術、用不完的錢,還有全世界最聰明的大腦。
官司的勝利,就像是幫它清除了賽道上最大的一塊石頭,
讓它可以放下包袱,全力衝刺AI這場硬仗。
未來幾年,就是考驗谷歌管理層執行力的關鍵時刻了。
他們能否將這些無與倫比的優勢,高效地轉化為市場真正需要的、能賺錢的產品?
這才是決定谷歌未來高度的關鍵。
對我來說,這不是一個「春天必然來臨」的童話故事,
而是一場值得我們密切關注的科技巨頭轉型之戰。
作為投資者,要做的是在保持樂觀的同時,睜大眼睛持續追蹤,
並在合理的價格下,參與這段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旅程。
2 weeks ago (edited) | [YT] | 166
View 3 replies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