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目前由心覺察股份有限公司經營。官網、粉絲專頁、IG、podcast、Line官方帳號,請由下方網址前往portaly.cc/onyourpsy
哇賽心理學
跑步,對你來說是「享受」還是「折磨」? . 我曾經在一門談跑步技巧與心理的課程中,開場就問學員:「你對跑步直覺會想到什麼詞?」 . 結果百分之七八十都是負面詞彙。 . 其實不難理解,很多人對跑步的負面印象,來自童年某些經驗──犯錯被罰跑操場、體育課當成軍事訓練一樣被操,久而久之,跑步就成了一種懲罰,一種逼不得已的消耗。 . 但對我來說,現在提到「跑步」,腦海浮現的,很多都是正向又美好的詞彙和記憶,所以我們對跑步的感受,其實是可以被翻轉的。 . 對於剛開始跑步的入門者,有一個原則非常重要:一開始的時間要夠短,強度要夠低。因為我們要先感受到的是舒服,而不是痛苦。 . 如果平常沒有跑步習慣的人,卻一下子跑太遠、跑太快,強度超過能力所及,潛意識是會抗拒的,接著你就必須用意志力去抵抗那個不想跑的心情,就會越跑越痛苦。 . 所以我們可以試試看,比如說,跑一分鐘就休息、休息一分鐘再跑一分鐘,在還沒感受到痛苦前就先休息,讓自己在跑步的過程中感受到的都是舒服,跑步對你而言的感受慢慢就會轉向。 . 一開始我們是要以「練心」為目的,而不是「練身體」。 當你心裡能享受跑步,你才會想要跑步;當你想要跑步,才有辦法繼續跑下去。 *本集摘錄編寫自「哇賽心觀點ep154|跑進心流,覺察每一步的愉悅累積」節目內容。主談人:蔡宇哲博士、徐國峰教練(收聽👇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X4mp...
18 hours ago | [YT] | 95
View 4 replies
法律把18歲視為一個分水嶺,但生日過完那一刻、多一個月、少一個月、17歲和19有跟18差這麼多嗎? . 在《少年事件處理法》概念裡,少年是要被保護的。因為他們還在受教育的歷程中,是有可能被引導,甚至改變性格的。所以當少年出現偏差行為,需要的是「矯治」,而不是像成人那樣「處罰」。 . 當然世界各國對「成年」年齡定義也不太一樣。普遍都以18歲為分界。從大腦發展與統計上來看,18歲左右的確是青春期即將結束、荷爾蒙波動逐漸穩定的時間點。 . 另外,在二戰之後,18歲差不多就是要進入社會、工作、養家的階段,也因此被期待要開始適用「社會的遊戲規則」。 . 但在犯罪學裡,存在「十八歲迷思」。像是17歲又10個月,和滿18歲,其實身心理狀態沒有差太多。 . 但對17歲的那個人來說,就是差幾個月,他不能騎車、不能去夜店、不能喝酒。就會覺得:「我才差你兩個月,憑什麼你可以我不行?」有一種想挑戰18歲、挑戰規則的心態。這在犯罪學上,叫「成熟代溝現象」,越接近18歲,會越強烈。 . 18歲前是一個犯罪高峰期,但也不是一滿18歲就沒事了,而是成年之後會慢慢下降。因為成人社會的懲罰跟獎賞來得很快。 . 像我們今天錄節目,節目一上架,就會立刻看到點閱率、收聽率,到底做得好不好都是很直接的。但在學校的時候,可能要讀三年才知道有沒有考上學校;要等一學期才知道有沒有被當;做錯事也未必立刻受罰,而是回家寫作文、做家事、被輔導。整體來說都是「不立即」的。 . 另外,隨著大腦越來越成熟,成年的自我控制越好,行為偏差的情況自然會減少。而且開始工作後,白天上班、晚上累倒,行事曆一翻根本沒空,哪還有時間犯罪?當社會角色一旦穩定,像找到正職、有穩定的伴侶、建立家庭,考量到這些,很多事情就會「不好意思做」,犯罪率自然就下降。 . 犯罪真正危險的時期,不是18歲這一天,而是大約17到20歲,介於「還不是大人」與「要被當成大人」之間,真的很曖昧、模糊:到底你熟了沒?到底有法律意識了沒?到底有接受過社會化的歷程了沒? . 這就是為什麼世界各國在「少年犯罪」這塊,都投下了很多腦力。因為那個「快要18但還沒滿」的年齡階段,真的很難處理。 . 你覺得未成年人犯罪,應開要嚴懲?寬容?或是要看犯行重大的程度呢? . ------- *本文摘錄編寫自「犯罪不思議ep34|未成年犯罪該輕罰?18歲迷思與公平的界線」節目內容。主談人:蔡宇哲、戴伸峰(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GUU... ⚠️本集內容頗驚悚,點擊收聽前請謹慎考量 ⚠️本集內容涉及犯罪手法,內容為犯罪解析用,所提及傷人手法切勿仿效,以免觸法。 ⚠️收聽時身邊有未成年者,請勿收聽。
1 day ago | [YT] | 18
View 3 replies
你是完美主義者嗎? . 總想再好一點、再完整一些,對於不夠好的自己,經常感到好累、好有壓力。 . 但完美,真的只能是壓力的來源嗎? . 如果我們願意換一個角度,去理解這份「想做好」的心,完美主義不是缺點,也不必被擺脫,甚至有機會轉化為支持自己前行的力量。 . 透過自我疼惜、活在當下、慶祝努力,我們能在追求中找到自己的節奏與成就感。 . 真正的完美,也許不是沒有缺點,而是願意看見此刻的自己,依然值得被肯定。 .*本文摘錄編寫自「高標準焦慮、過度自責、拖延...順應天性吧!3種完美主義類型《內在恆定》完美主義可以是你的優勢|哇賽讀心書(收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cFo0....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完整文章請至官網閱讀👇 ) onyourpsy.com/perfectionism-to-losing-control
2 days ago (edited) | [YT] | 240
View 6 replies
你會不會在某些時候對自己失望、覺得自己不夠好? . 看見朋友升職、脫單、生活步上正軌,你卻有點酸、有點空。 . 或是一句說錯的話,可能讓你懊悔一整天,心裡那個批評自己的聲音停不下來。 . 我們總以為那些情緒該被藏起來,但其實,與其否定,不如先停下來聽聽它想說什麼。 . 你不是太敏感、太脆弱,只是從沒被允許好好感受自己的情緒。 . 學會放下批判,擁抱自己的陰影,並不是為了變得完美,而是為了更靠近真實的自己。 .*本文摘錄編寫自「哇賽讀心書ep69|從否定到接納,陪伴自己,與陰影和解《從低谷突破》」節目內容。主談人:蔡宇哲(收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JdK....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完整文章至官網閱讀👇 )onyourpsy.com/lessons-for-living-book-review/
3 days ago | [YT] | 240
View 1 reply
父母是小孩從小到大,最重要的金錢觀輸入者。 . 小時候爸爸過世的早,我還記得媽媽一個人撐起家,特別會省。省到什麼程度?洗完菜的水不倒掉,拿去沖馬桶;刷牙、洗澡的水,也用桶子接著留著用。這些動作我從來沒覺得奇怪,長大後自然也就跟著這樣做了。 . 我媽從來沒有讓我們覺得資源匱乏過。像以前蘆筍很貴,我們就把皮削下來煮成蘆筍汁。一壺一壺地喝,別人還會問:「你們家怎麼這麼大罐?」都不知道那是蘆筍皮煮的。 . 還有西瓜吃完,白色的部分挖出來切成絲,也能變成一道菜。這種一物多用、一物多吃的方式,不只是金錢觀,還是財富觀。當我長大,行為模式自然變得跟媽媽一樣,不浪費了。 . 可是我們這輩子不會只跟著爸媽。我們會一路往前走,認識更多人。讀書也好、工作也好,都會讓我們的金錢觀和世界觀,隨著圈子變化而擴大。 . 父母建立在我們腦袋裡的潛意識,不應該是長大後的阻礙。有時候,我們也可以回過頭來間接影響、改變父母。 . 像我媽快80歲了,還是很不捨得花錢。幾年前,她照顧外婆時閃到腰,從一個挺拔的人,慢慢駝背。 . 後來越來越駝,最後痛到受不了,才去急診。醫生說要打骨泥,問我們要用便宜的,還是比較貴但效果好的。我根本不用考慮,身體健康這種事情一定選貴的。 . 這麼多錢,我媽那時候壓力很大,但我跟她說:「媽,這個錢兒子出。」 . 手術後恢復得快,醫生建議她復健。我就抓住這機會,仔細跟她算,復健的錢,和不復健要花的二次手術和看護費:「與其以後還要開刀、請看護,不如現在去健身,花得還比較少。」她一聽也懂了,因為現在花錢,是為了避免之後花更多的錢。 . 我還跟她說:「媽,你要的是開心地花錢去健身?還是痛苦地花錢去手術、請看護呢?」 . 所以接下來幾個月她就去健身了。到現在,她駝背幾乎好了,還比之前胖了五公斤,更有精神了。甚至成了健身房裡的榜樣,其他長輩看到她都跟著報名。 . 我們會繼承父母的金錢觀,但不是唯一。 隨著選擇變多,我們也可以回過頭來影響父母。 . *本文摘錄編寫自「哇賽心觀點ep153|從小就有健康金錢觀,人生自在又心安」節目內容。主談人:蔡宇哲、 郝旭烈 Caesar (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ZtAh...
4 days ago | [YT] | 273
【認識自己,不靠標籤】心理測驗能帶來什麼?又該注意什麼? 「大寶,你聽過MBTI嗎?你的代碼是什麼?你們心理學會學這個嗎?」 有天我在首爾,跟韓國的朋友吃飯時,她突然這樣問我。 接著,我們順著這個話題聊了超過三小時。 . 本來我對MBTI的態度是比較保留的。 除了考量這個測驗本身的嚴謹性,也擔心心理學在進入大眾視野的過程中,被過度簡化與誤用。 但那一場對話,確實讓我更了解了我的朋友,也拉近了彼此的關係。 於是,我重新思考了自己對這些工具的態度。 . 我們都想了解自己,探索心中的每一個角落。 心理測驗,作為了解自我與性格的工具,似乎在網路上變得越來越流行。 但這些測驗,真的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嗎? 還是只是讓我們獲得一點快樂的「答案」? . 在這裡分享一些小小的思考,希望陪你一起更清楚地使用這些工具。 趣味測驗 vs. 正規測驗 網路上很多趣味心理測驗(例如選動物測性格),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心理學工具。 它們往往測量的是偏好或興趣,而非深層的性格特徵,結果也常常不穩定。 真正的心理測驗,需要經過科學設計、反覆驗證,並且符合信效度標準,才能有效反映一個人的心理特徵。 . 信效度良好的測驗,也不是絕對的 即使是被認證的心理測驗,其結果也不能直接等同於「真實的自己」。 測驗與現實之間,一定會有誤差,我們需要保有謹慎的態度來使用與解讀。 . 分類有其限制 假設1-50分被歸類為「內向」,51-100分為「外向」, 那麼,51分和100分的人,真的能被簡單地歸為同一類嗎? 過度依賴分類,可能會讓我們在人際關係、甚至自我認識上,錯失了更多細膩的可能性。 . 自我認同的力量 我們是否曾經思考過,當我們相信自己具備某些特質時,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讓這個特質越來越強化,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比如:「我不擅長溝通」——於是,遇到需要溝通的場合,我們選擇逃避,久而久之,真的越來越不擅長了。不斷強化這種信念,可能會讓我們錯過成長的機會,甚至讓自己越來越不喜歡改變。 . 心理測驗應該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工具, 而不是成為限制我們成長的框架。 因為每一個人,都比任何一份測驗結果更加複雜、更加獨特。 . 小結 心理測驗可以是一個有趣且有益的工具, 但保持理性、保有彈性,才能真正走向更深刻的自我了解。 . 畢竟,真正了解自己的過程,往往是從實際的生活經歷與反思中來的。 . 如果你想更深入、完整地了解自己, 這個暑假,我們特別設計了【正向心理營】 讓心理學陪你探索情緒、性格與人際~ 一起遇見更自在的自己吧! 報名連結👇 onyourpsy.com/product/25pospsy/?fbclid=IwY2xjawKDH…
5 days ago | [YT] | 57
View 2 replies
為什麼我們總是記不起「夢」? . 夢境與記憶、情緒甚至創傷有何關聯? 《在夢裡療癒自己:從情緒釋放到創傷復原》 作者/王輝斌 . 夢總在醒來後悄然散去,但夢境並不單純是隨機的腦內片段。 . 它能幫助我們模擬威脅、釋放情緒,甚至悄悄修補那些尚未癒合的傷痕。 . 然而,這套機制一旦失靈,夢境就可能從庇護所,變成反覆重演的創傷現場。 . 本篇文章從腦科學角度出發,帶你一窺「夢境」背後的祕密。 (完整文章請至官網閱讀 👇) onyourpsy.com/blog-dream-vs-emotions-20250324/
6 days ago | [YT] | 115
View 8 replies
你遇過這樣的主管或同事嗎? . 「這個工作沒有你不行」、「因為我真的很看重你啊」。 . 一開始,你以為自己被肯定了,但慢慢地你發現,自己變成那個最晚離開辦公室、接最多爛攤子的人,然後還被當成理所當然。 . 有些肯定或許是發自內心,但有些好聽話卻像是包著糖衣的毒藥,其實是一種刻意的操控,讓你越來越難說「不」,進入一種隱形的陷阱。 . 很多時候,明明內心覺得不舒服、哪裡不對勁,還是回過頭來檢討自己:「是不是我太玻璃心?是不是我不夠努力?」 . 如果你開始懷疑自己,不妨這麼做: . ➊ 找一個你信任的人聊聊-也許是朋友、伴侶、心理師。從旁觀者的視角來看,你可能會發現,原來不是你自己的問題,而是這樣的職場環境真的不健康。 . ➋ 走出去,看見更完整的自己。當一個人總是貶低你,你可能也會開始相信「自己就只能這樣」。但別忘了,那只是對方的觀點,不等於真相。就算對方看不見你某些很棒的地方,不代表那些價值不存在,或許只是他不是你的伯樂而已。 . 當我們往外去「測試」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一直被動地接受他人的定義。你會開始發現,你其實比你想像中更有力量。 . 面對他人的貶低,如果你夠相信自己,就不那麼容易照著對方的劇本走,進入負向的循環。 . 如果是事實,那我們調整。如果不是,而是為了操控而說出來的話語,那麼,你也可以選擇不接受。 --- *本集摘錄編寫自「哇賽療心室ep125|職場PUA潛規則大公開:識破假關心,保護真自己」節目內容。主談人:Nana心理師、林紀宇心理師(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vzGW...
1 week ago | [YT] | 377
View 9 replies
前一陣子聽到一個小故事。 . 有一個人每天到寺廟打禪。卻發現來寺廟的人常常講話,不聽師父講課,吵吵鬧鬧的,讓他覺得很煩躁。 . 來了幾次之後,他終於忍不住跟師父說:「師父,我不想再來了。」 . 師父問他怎麼了,他說:「我有心想在這裡打禪七、聽課,可是其他人這麼吵,根本無心,那我幹嘛浪費時間來這裡?」 . 師父聽完,點點頭說:「你這樣說我明白了。如果你真的不想來,我先給你一個功課。你做完這個功課以後,如果還是不想來,也沒關係。」 . 他說好。師父就給他一杯滿滿的水,吩咐他慢慢繞著整座寺廟走一圈,走完再告訴他。 . 於是他拿這杯水,一路小心翼翼地走著。回來之後,師父問他:「你剛剛走寺廟一圈的時候,這杯水沒有滴出來,對嗎?」 . 他說:「對,因為我很專心,不讓它灑出來。」 . 師父接著問:「那你有聽到其他人講話嗎?」 . 「好像沒有。」 . 「你有聽到蟲鳴鳥叫?有看到樹葉落地?小狗經過?貓咪跳過的影子嗎?」師傅又問。 . 他想了想,也說沒有。 . 這時,師父告訴他:「很多時候,我們都把注意力放在外在的行為舉止上,卻忽略了我們自己內在的專注。」 . 當我們關注自己時,又怎麼會被別人所影響呢? . 許多事情的重點不在於改變別人,而是在於:我內在是否已經準備好、看見了自己真正的嚮往,那麼內在能量就會開始建立。從此出發,我們才有可能一步一步、慢慢地往外拓展。 . *本文摘錄編寫自「哇賽心觀點ep152|還沒放下,也能接納自己的薩提爾對話」節目內容。主談人:蔡宇哲、李崇義。 (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g3nP...
1 week ago | [YT] | 405
View 10 replies
你有沒有過覺得自己哪個地方「不夠好」?害怕如果被發現了,會不會被笑,或再也不喜歡我了? . 容貌焦慮、害怕被討厭、不敢讓朋友看到真正的自己……這些感受,不管是大人或小孩,都曾經經歷過。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件,不想被發現的「那件事」,有時候是外表,有時候是個性。我們忍不住想把”真正的自己”藏起來、假裝成另一個人。 . 這次我們想要和大家分享一本很可愛繪本《我有一個秘密》,還邀請兩位女兒一起跟我錄音~ . 外形凹凸不平且暗沉的酪梨因極度厭惡自己的模樣,每天出門前他都會化上厚厚的妝,變身成為「芒果」。 . 為了隱藏自己是酪梨的真相,他內心始終充滿不安,即便與朋友相處快樂,仍擔心朋友會因此疏遠他。 . 直到有一天,芒果的朋友遇難了,若是上前救朋友,他的祕密很有可能會被發現......要伸出援手?還是要保護祕密呢? . *本文摘錄編寫自「哇賽讀心書ep72|一起聽《我有一個秘密》,學會溫柔看待自己」節目內容。主談:心理師Nana。聲音出演:星宇、軟軟 (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bhxJ...
1 week ago | [YT] | 248
Load more
哇賽心理學
跑步,對你來說是「享受」還是「折磨」?
.
我曾經在一門談跑步技巧與心理的課程中,開場就問學員:「你對跑步直覺會想到什麼詞?」
.
結果百分之七八十都是負面詞彙。
.
其實不難理解,很多人對跑步的負面印象,來自童年某些經驗──犯錯被罰跑操場、體育課當成軍事訓練一樣被操,久而久之,跑步就成了一種懲罰,一種逼不得已的消耗。
.
但對我來說,現在提到「跑步」,腦海浮現的,很多都是正向又美好的詞彙和記憶,所以我們對跑步的感受,其實是可以被翻轉的。
.
對於剛開始跑步的入門者,有一個原則非常重要:一開始的時間要夠短,強度要夠低。因為我們要先感受到的是舒服,而不是痛苦。
.
如果平常沒有跑步習慣的人,卻一下子跑太遠、跑太快,強度超過能力所及,潛意識是會抗拒的,接著你就必須用意志力去抵抗那個不想跑的心情,就會越跑越痛苦。
.
所以我們可以試試看,比如說,跑一分鐘就休息、休息一分鐘再跑一分鐘,在還沒感受到痛苦前就先休息,讓自己在跑步的過程中感受到的都是舒服,跑步對你而言的感受慢慢就會轉向。
.
一開始我們是要以「練心」為目的,而不是「練身體」。
當你心裡能享受跑步,你才會想要跑步;當你想要跑步,才有辦法繼續跑下去。
*本集摘錄編寫自「哇賽心觀點ep154|跑進心流,覺察每一步的愉悅累積」節目內容。
主談人:蔡宇哲博士、徐國峰教練(收聽👇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X4mp...
18 hours ago | [YT] | 95
View 4 replies
哇賽心理學
法律把18歲視為一個分水嶺,但生日過完那一刻、多一個月、少一個月、17歲和19有跟18差這麼多嗎?
.
在《少年事件處理法》概念裡,少年是要被保護的。因為他們還在受教育的歷程中,是有可能被引導,甚至改變性格的。所以當少年出現偏差行為,需要的是「矯治」,而不是像成人那樣「處罰」。
.
當然世界各國對「成年」年齡定義也不太一樣。普遍都以18歲為分界。從大腦發展與統計上來看,18歲左右的確是青春期即將結束、荷爾蒙波動逐漸穩定的時間點。
.
另外,在二戰之後,18歲差不多就是要進入社會、工作、養家的階段,也因此被期待要開始適用「社會的遊戲規則」。
.
但在犯罪學裡,存在「十八歲迷思」。像是17歲又10個月,和滿18歲,其實身心理狀態沒有差太多。
.
但對17歲的那個人來說,就是差幾個月,他不能騎車、不能去夜店、不能喝酒。就會覺得:「我才差你兩個月,憑什麼你可以我不行?」有一種想挑戰18歲、挑戰規則的心態。這在犯罪學上,叫「成熟代溝現象」,越接近18歲,會越強烈。
.
18歲前是一個犯罪高峰期,但也不是一滿18歲就沒事了,而是成年之後會慢慢下降。因為成人社會的懲罰跟獎賞來得很快。
.
像我們今天錄節目,節目一上架,就會立刻看到點閱率、收聽率,到底做得好不好都是很直接的。但在學校的時候,可能要讀三年才知道有沒有考上學校;要等一學期才知道有沒有被當;做錯事也未必立刻受罰,而是回家寫作文、做家事、被輔導。整體來說都是「不立即」的。
.
另外,隨著大腦越來越成熟,成年的自我控制越好,行為偏差的情況自然會減少。而且開始工作後,白天上班、晚上累倒,行事曆一翻根本沒空,哪還有時間犯罪?當社會角色一旦穩定,像找到正職、有穩定的伴侶、建立家庭,考量到這些,很多事情就會「不好意思做」,犯罪率自然就下降。
.
犯罪真正危險的時期,不是18歲這一天,而是大約17到20歲,介於「還不是大人」與「要被當成大人」之間,真的很曖昧、模糊:到底你熟了沒?到底有法律意識了沒?到底有接受過社會化的歷程了沒?
.
這就是為什麼世界各國在「少年犯罪」這塊,都投下了很多腦力。因為那個「快要18但還沒滿」的年齡階段,真的很難處理。
.
你覺得未成年人犯罪,應開要嚴懲?寬容?或是要看犯行重大的程度呢?
.
-------
*本文摘錄編寫自「犯罪不思議ep34|未成年犯罪該輕罰?18歲迷思與公平的界線」節目內容。主談人:蔡宇哲、戴伸峰(收聽👇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GUU...
⚠️本集內容頗驚悚,點擊收聽前請謹慎考量
⚠️本集內容涉及犯罪手法,內容為犯罪解析用,所提及傷人手法切勿仿效,以免觸法。
⚠️收聽時身邊有未成年者,請勿收聽。
1 day ago | [YT] | 18
View 3 replies
哇賽心理學
你是完美主義者嗎?
.
總想再好一點、再完整一些,對於不夠好的自己,經常感到好累、好有壓力。
.
但完美,真的只能是壓力的來源嗎?
.
如果我們願意換一個角度,去理解這份「想做好」的心,完美主義不是缺點,也不必被擺脫,甚至有機會轉化為支持自己前行的力量。
.
透過自我疼惜、活在當下、慶祝努力,我們能在追求中找到自己的節奏與成就感。
.
真正的完美,也許不是沒有缺點,而是願意看見此刻的自己,依然值得被肯定。
.
*本文摘錄編寫自「高標準焦慮、過度自責、拖延...順應天性吧!3種完美主義類型《內在恆定》完美主義可以是你的優勢|哇賽讀心書(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cFo0...
.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完整文章請至官網閱讀👇 )
onyourpsy.com/perfectionism-to-losing-control
2 days ago (edited) | [YT] | 240
View 6 replies
哇賽心理學
你會不會在某些時候對自己失望、覺得自己不夠好?
.
看見朋友升職、脫單、生活步上正軌,你卻有點酸、有點空。
.
或是一句說錯的話,可能讓你懊悔一整天,心裡那個批評自己的聲音停不下來。
.
我們總以為那些情緒該被藏起來,但其實,與其否定,不如先停下來聽聽它想說什麼。
.
你不是太敏感、太脆弱,只是從沒被允許好好感受自己的情緒。
.
學會放下批判,擁抱自己的陰影,並不是為了變得完美,而是為了更靠近真實的自己。
.
*本文摘錄編寫自「哇賽讀心書ep69|從否定到接納,陪伴自己,與陰影和解《從低谷突破》」節目內容。
主談人:蔡宇哲(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JdK...
.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完整文章至官網閱讀👇 )
onyourpsy.com/lessons-for-living-book-review/
3 days ago | [YT] | 240
View 1 reply
哇賽心理學
父母是小孩從小到大,最重要的金錢觀輸入者。
.
小時候爸爸過世的早,我還記得媽媽一個人撐起家,特別會省。省到什麼程度?洗完菜的水不倒掉,拿去沖馬桶;刷牙、洗澡的水,也用桶子接著留著用。這些動作我從來沒覺得奇怪,長大後自然也就跟著這樣做了。
.
我媽從來沒有讓我們覺得資源匱乏過。像以前蘆筍很貴,我們就把皮削下來煮成蘆筍汁。一壺一壺地喝,別人還會問:「你們家怎麼這麼大罐?」都不知道那是蘆筍皮煮的。
.
還有西瓜吃完,白色的部分挖出來切成絲,也能變成一道菜。這種一物多用、一物多吃的方式,不只是金錢觀,還是財富觀。當我長大,行為模式自然變得跟媽媽一樣,不浪費了。
.
可是我們這輩子不會只跟著爸媽。我們會一路往前走,認識更多人。讀書也好、工作也好,都會讓我們的金錢觀和世界觀,隨著圈子變化而擴大。
.
父母建立在我們腦袋裡的潛意識,不應該是長大後的阻礙。有時候,我們也可以回過頭來間接影響、改變父母。
.
像我媽快80歲了,還是很不捨得花錢。幾年前,她照顧外婆時閃到腰,從一個挺拔的人,慢慢駝背。
.
後來越來越駝,最後痛到受不了,才去急診。醫生說要打骨泥,問我們要用便宜的,還是比較貴但效果好的。我根本不用考慮,身體健康這種事情一定選貴的。
.
這麼多錢,我媽那時候壓力很大,但我跟她說:「媽,這個錢兒子出。」
.
手術後恢復得快,醫生建議她復健。我就抓住這機會,仔細跟她算,復健的錢,和不復健要花的二次手術和看護費:「與其以後還要開刀、請看護,不如現在去健身,花得還比較少。」她一聽也懂了,因為現在花錢,是為了避免之後花更多的錢。
.
我還跟她說:「媽,你要的是開心地花錢去健身?還是痛苦地花錢去手術、請看護呢?」
.
所以接下來幾個月她就去健身了。到現在,她駝背幾乎好了,還比之前胖了五公斤,更有精神了。甚至成了健身房裡的榜樣,其他長輩看到她都跟著報名。
.
我們會繼承父母的金錢觀,但不是唯一。
隨著選擇變多,我們也可以回過頭來影響父母。
.
*本文摘錄編寫自「哇賽心觀點ep153|從小就有健康金錢觀,人生自在又心安」節目內容。
主談人:蔡宇哲、 郝旭烈 Caesar
(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ZtAh...
4 days ago | [YT] | 273
View 6 replies
哇賽心理學
【認識自己,不靠標籤】心理測驗能帶來什麼?又該注意什麼?
「大寶,你聽過MBTI嗎?你的代碼是什麼?你們心理學會學這個嗎?」
有天我在首爾,跟韓國的朋友吃飯時,她突然這樣問我。
接著,我們順著這個話題聊了超過三小時。
.
本來我對MBTI的態度是比較保留的。
除了考量這個測驗本身的嚴謹性,也擔心心理學在進入大眾視野的過程中,被過度簡化與誤用。
但那一場對話,確實讓我更了解了我的朋友,也拉近了彼此的關係。
於是,我重新思考了自己對這些工具的態度。
.
我們都想了解自己,探索心中的每一個角落。
心理測驗,作為了解自我與性格的工具,似乎在網路上變得越來越流行。
但這些測驗,真的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嗎?
還是只是讓我們獲得一點快樂的「答案」?
.
在這裡分享一些小小的思考,希望陪你一起更清楚地使用這些工具。
趣味測驗 vs. 正規測驗
網路上很多趣味心理測驗(例如選動物測性格),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心理學工具。
它們往往測量的是偏好或興趣,而非深層的性格特徵,結果也常常不穩定。
真正的心理測驗,需要經過科學設計、反覆驗證,並且符合信效度標準,才能有效反映一個人的心理特徵。
.
信效度良好的測驗,也不是絕對的
即使是被認證的心理測驗,其結果也不能直接等同於「真實的自己」。
測驗與現實之間,一定會有誤差,我們需要保有謹慎的態度來使用與解讀。
.
分類有其限制
假設1-50分被歸類為「內向」,51-100分為「外向」,
那麼,51分和100分的人,真的能被簡單地歸為同一類嗎?
過度依賴分類,可能會讓我們在人際關係、甚至自我認識上,錯失了更多細膩的可能性。
.
自我認同的力量
我們是否曾經思考過,當我們相信自己具備某些特質時,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讓這個特質越來越強化,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比如:「我不擅長溝通」——於是,遇到需要溝通的場合,我們選擇逃避,久而久之,真的越來越不擅長了。不斷強化這種信念,可能會讓我們錯過成長的機會,甚至讓自己越來越不喜歡改變。
.
心理測驗應該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工具,
而不是成為限制我們成長的框架。
因為每一個人,都比任何一份測驗結果更加複雜、更加獨特。
.
小結
心理測驗可以是一個有趣且有益的工具,
但保持理性、保有彈性,才能真正走向更深刻的自我了解。
.
畢竟,真正了解自己的過程,往往是從實際的生活經歷與反思中來的。
.
如果你想更深入、完整地了解自己,
這個暑假,我們特別設計了【正向心理營】
讓心理學陪你探索情緒、性格與人際~
一起遇見更自在的自己吧!
報名連結👇
onyourpsy.com/product/25pospsy/?fbclid=IwY2xjawKDH…
5 days ago | [YT] | 57
View 2 replies
哇賽心理學
為什麼我們總是記不起「夢」?
.
夢境與記憶、情緒甚至創傷有何關聯?
《在夢裡療癒自己:從情緒釋放到創傷復原》
作者/王輝斌
.
夢總在醒來後悄然散去,但夢境並不單純是隨機的腦內片段。
.
它能幫助我們模擬威脅、釋放情緒,甚至悄悄修補那些尚未癒合的傷痕。
.
然而,這套機制一旦失靈,夢境就可能從庇護所,變成反覆重演的創傷現場。
.
本篇文章從腦科學角度出發,帶你一窺「夢境」背後的祕密。
(完整文章請至官網閱讀 👇)
onyourpsy.com/blog-dream-vs-emotions-20250324/
6 days ago | [YT] | 115
View 8 replies
哇賽心理學
你遇過這樣的主管或同事嗎?
.
「這個工作沒有你不行」、「因為我真的很看重你啊」。
.
一開始,你以為自己被肯定了,但慢慢地你發現,自己變成那個最晚離開辦公室、接最多爛攤子的人,然後還被當成理所當然。
.
有些肯定或許是發自內心,但有些好聽話卻像是包著糖衣的毒藥,其實是一種刻意的操控,讓你越來越難說「不」,進入一種隱形的陷阱。
.
很多時候,明明內心覺得不舒服、哪裡不對勁,還是回過頭來檢討自己:「是不是我太玻璃心?是不是我不夠努力?」
.
如果你開始懷疑自己,不妨這麼做:
.
➊ 找一個你信任的人聊聊-也許是朋友、伴侶、心理師。從旁觀者的視角來看,你可能會發現,原來不是你自己的問題,而是這樣的職場環境真的不健康。
.
➋ 走出去,看見更完整的自己。當一個人總是貶低你,你可能也會開始相信「自己就只能這樣」。但別忘了,那只是對方的觀點,不等於真相。就算對方看不見你某些很棒的地方,不代表那些價值不存在,或許只是他不是你的伯樂而已。
.
當我們往外去「測試」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一直被動地接受他人的定義。你會開始發現,你其實比你想像中更有力量。
.
面對他人的貶低,如果你夠相信自己,就不那麼容易照著對方的劇本走,進入負向的循環。
.
如果是事實,那我們調整。如果不是,而是為了操控而說出來的話語,那麼,你也可以選擇不接受。
---
*本集摘錄編寫自「哇賽療心室ep125|職場PUA潛規則大公開:識破假關心,保護真自己」節目內容。
主談人:Nana心理師、林紀宇心理師
(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vzGW...
1 week ago | [YT] | 377
View 9 replies
哇賽心理學
前一陣子聽到一個小故事。
.
有一個人每天到寺廟打禪。卻發現來寺廟的人常常講話,不聽師父講課,吵吵鬧鬧的,讓他覺得很煩躁。
.
來了幾次之後,他終於忍不住跟師父說:「師父,我不想再來了。」
.
師父問他怎麼了,他說:「我有心想在這裡打禪七、聽課,可是其他人這麼吵,根本無心,那我幹嘛浪費時間來這裡?」
.
師父聽完,點點頭說:「你這樣說我明白了。如果你真的不想來,我先給你一個功課。你做完這個功課以後,如果還是不想來,也沒關係。」
.
他說好。師父就給他一杯滿滿的水,吩咐他慢慢繞著整座寺廟走一圈,走完再告訴他。
.
於是他拿這杯水,一路小心翼翼地走著。回來之後,師父問他:「你剛剛走寺廟一圈的時候,這杯水沒有滴出來,對嗎?」
.
他說:「對,因為我很專心,不讓它灑出來。」
.
師父接著問:「那你有聽到其他人講話嗎?」
.
「好像沒有。」
.
「你有聽到蟲鳴鳥叫?有看到樹葉落地?小狗經過?貓咪跳過的影子嗎?」師傅又問。
.
他想了想,也說沒有。
.
這時,師父告訴他:「很多時候,我們都把注意力放在外在的行為舉止上,卻忽略了我們自己內在的專注。」
.
當我們關注自己時,又怎麼會被別人所影響呢?
.
許多事情的重點不在於改變別人,而是在於:我內在是否已經準備好、看見了自己真正的嚮往,那麼內在能量就會開始建立。從此出發,我們才有可能一步一步、慢慢地往外拓展。
.
*本文摘錄編寫自「哇賽心觀點ep152|還沒放下,也能接納自己的薩提爾對話」節目內容。
主談人:蔡宇哲、李崇義。
(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g3nP...
1 week ago | [YT] | 405
View 10 replies
哇賽心理學
你有沒有過覺得自己哪個地方「不夠好」?害怕如果被發現了,會不會被笑,或再也不喜歡我了?
.
容貌焦慮、害怕被討厭、不敢讓朋友看到真正的自己……這些感受,不管是大人或小孩,都曾經經歷過。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件,不想被發現的「那件事」,有時候是外表,有時候是個性。我們忍不住想把”真正的自己”藏起來、假裝成另一個人。
.
這次我們想要和大家分享一本很可愛繪本《我有一個秘密》,還邀請兩位女兒一起跟我錄音~
.
外形凹凸不平且暗沉的酪梨因極度厭惡自己的模樣,每天出門前他都會化上厚厚的妝,變身成為「芒果」。
.
為了隱藏自己是酪梨的真相,他內心始終充滿不安,即便與朋友相處快樂,仍擔心朋友會因此疏遠他。
.
直到有一天,芒果的朋友遇難了,若是上前救朋友,他的祕密很有可能會被發現......要伸出援手?還是要保護祕密呢?
.
*本文摘錄編寫自「哇賽讀心書ep72|一起聽《我有一個秘密》,學會溫柔看待自己」節目內容。
主談:心理師Nana。聲音出演:星宇、軟軟
(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bhxJ...
1 week ago | [YT] | 248
View 3 replies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