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目前由心覺察股份有限公司經營。

官網、粉絲專頁、IG、podcast、Line官方帳號,請由下方網址前往
portaly.cc/onyourpsy



哇賽心理學

如果把大腦比喻成手機電池,你屬於續航力很強🔋,還是一用就掉電的🪫呢?
.
有的人早上精神滿滿,像是充電百分之百,但處理幾封信、開個會,就掉到只剩10%;也有人一開始爆衝,短時間高效能,卻很快過熱,需要強制休息;相反的,有些人明明動作不快,卻像馬拉松選手,能穩定撐一整天。
.
大腦是人類的吃電怪獸,如果沒有足夠的持久力,我們就會腦霧、思考卡卡的,甚至情緒暴躁。所以真正厲害的不是瞬間爆發,而是能在挑戰與混亂中持續撐下去。
.
想要讓大腦更有續航力,推薦三個日常練習:
.
⚡【規律睡眠】
當我們熟睡時,大腦會啟動強力洗碗機模式,把白天累積的廢物沖刷乾淨。固定睡覺時間、保持臥室黑暗安靜涼爽,再加上一個能放鬆的睡前小儀式,都能讓大腦獲得乾淨又健康的環境。
.
⚡【給大腦驚喜】
新奇的體驗和「不習慣」都能喚醒腦中的細胞,讓大腦突破舒適圈,創造新的連結。不需要很重大的改變,可以是簡單的跳脫日常,比方說,下班走不一樣的路回家,換個角度看熟悉的街景,學一項新技能,或重拾小時候的興趣。
.
⚡【動起來】
不需要強烈運動,多樣化的活動就能讓大腦和身體保持彈性。例如嘗試不同運動,瑜伽、桌球、游泳、直排輪。或是用不同方式做同一件事,像用非慣用手吃飯、用滑鼠、單腳站立刷牙等等都能刺激新的神經連結,提升身體與大腦的連動。
.
腦的能量就像電池,瞬間爆發固然亮眼,但真正能陪你走遠的,是那份持久的續航力。當我們懂得善待大腦,讓它保持乾淨、有彈性又能量充足,就能在快速變動的生活裡,走得更穩、更遠💪。
.
*本文摘錄編寫自「哇賽讀心書ep85|早上能量滿滿,下午瞬間崩盤?你需要《大腦持久力》」
節目內容。主談人:蔡宇哲(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bUCe...

16 hours ago | [YT] | 228

哇賽心理學

顧孫可以防失智?重點是怎麼顧!
公園裡一群長輩在聊顧孫好不好,一位阿公說:
「我現在就是每天顧孫,很忙、但也不會亂想事,腦筋反而比較清楚耶~」
.
但另一位阿嬤立刻提出反對意見:
「要接送上學還要煮飯跟哄睡,我都累死了。」
.
「顧孫可以防失智」這樣的論點一出,有些人開完笑說:「防失智,但會提高中風的風險啊。」
.
一篇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是由廈門大學的學者所進行,蒐集了一萬多位中國人的健康資料進行分析。將顧孫分成四種:
.
1.沒顧孫(0 小時/週)
2.幫忙顧孫(1–39 小時/週)
3.根本都我顧(≥40 小時/週)
4.無孫子女
.
分析結果發現:幫忙顧孫的人在幾年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24%,其他幾組則沒有顯著差異。
.
為什麼顧孫會讓腦袋靈光呢?
研究進一步指出,這個保護效果中有將近 37% 是透過三個中介機制發揮作用的,顧孫有三好!
.
1. 會用手機:
為了聯絡家人、看孫子的照片影片,長輩們變得比較願意用手機。研究發現,有手機的祖父母,失智風險比較低!
.
2. 會用網路:
有些爺奶甚至還會幫孫寫作業查資料,看 YouTube 教做點心。這些網路互動,讓大腦持續在用、在學習。
.
3. 不孤單:
適度的顧孫讓長輩有被需要的感覺,又可以跟家人有溫暖互動。研究指出,孤獨感降低,本身就是預防失智的保護因子!
.
但顧太多,反而沒好處
.
每天顧到像上班族,還得餵奶、接送、寫功課⋯⋯這種「密集顧孫」的長輩,失智風險跟沒顧的人差不多,甚至壓力大!因為太累、沒時間社交,反而削弱大腦的彈性與健康。
.
所以要當祖父母,不是當保母!
適度顧孫、學點新科技、親子互動,對長輩心智是最好的保養。
讓我們一起感謝暑假幫忙顧孫的爺奶們🙏
.
Zhou, Z., & Hong, X. (2025). Caring for Grandchildren and Dementia Among Older Adults in China. JAMA network open, 8(7), e2519622.

1 day ago | [YT] | 85

哇賽心理學

當爸媽的我們,常會問自己:孩子是不是要補英文、學才藝?如果沒有,會不會輸在起跑點?
.
其實多數焦慮,不是怕孩子什麼都不會,而是不知道他們該學什麼才對,什麼才是未來真正需要的能力。
.
但我更在意的,是孩子能不能擁有「不怕未來、不怕挑戰」的心理素質。成績是短期指標,看得到卻不一定代表長期成就。成就不一定是功成名就,而是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擁有美好生活。
.
我常提醒自己:我希望看到的孩子「30 歲時」是什麼樣子,而我做什麼可以幫助到「30 歲的他」。
.
回想我自己,20歲時學業成績不怎麼樣,五專還是私校倒數第二名,卻在30歲回學校讀碩士,40歲讀博士,50歲畢業。似乎20歲是個學術魯蛇的我,現在的生活過得還挺不錯。
.
相反,有些孩子20歲前表現亮眼,一旦脫離考試與父母安排,卻不知下一步該怎麼走,因為從小是「他律」,沒有養成自我啟動的能力。
.
我在家會讓孩子自己排假日行程,用心智圖畫出一天要做的事,功課、電動、吃飯都有時間單位,甚至用計時器配合「番茄鐘」。這不是要求孩子像機器人般自律,而是讓他們對時間有掌握感,也能自己調整安排。
.
3C 使用也是一樣,孩子清楚知道看影片有時間限制,想延長就去完成家事,甚至自己記錄剩餘時間,去餐廳、搭火車前,先想好除了看平板之外還能做什麼。不能讓 3C 佔滿生活,孩子才會有選擇的能力。
.
談到成長型心態,我更相信身教。比千句叮嚀更有效的方法,是先做給孩子看。我比過226公里的超級鐵人三項,最後差9公里沒有完成。我很平靜地告訴孩子:雖然沒成功,但我沒有放棄,下次會再來。這些經驗,比起口頭上跟孩子說「你要勇敢」更有力量。
.
我相信,真正能給孩子的,是走到 30 歲、依然有底氣面對生活的能力,那就是好奇心、韌性、自我探索與自律。每件事情都做得很認真,不見得會贏,但至少立於所謂的不敗之地。
---
*本集摘錄編寫自「哇賽心觀點ep172|別怕輸在起跑點!自律韌性才是真本事 」節目內容。
主談人:蔡宇哲、 福哥-王永福粉絲團(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sIs...

2 days ago | [YT] | 198

哇賽心理學

溝通的核心在於建立連結,感受到彼此的真誠交流。
但並非所有互動都值得連結,例如惡意對話、要PUA操弄你或不安全的互動等等,這時候選擇不連結、甚至切斷對話,反而是一種成熟的行為。
.
這就要說到一個常被忽略的關鍵——設定界線。界線就像房子,它不是蓋來趕走客人,而是以那扇門為界,保護住在裡面的人,讓你可以待得安心自在。
.
然而大多數人的界線是模糊不清的。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對所有事情「say yes」,覺得「要答應、要幫忙才是好孩子」,如果拒絕,別人就不會喜歡自己,還可能被處罰。久而久之,這種內在信念讓我們很難對人說「不」。
.
我們自己也知道不能這樣,所以每次還是會努力地、委婉地、不傷害對方地,拒絕對方說:「謝謝你邀請我,但是我因為什麼什麼原因,很抱歉我沒有辦法參加。」
.
但通常效果都不是很好,因為一開始就說謝謝,對方會覺得「你其實是樂意的,只是你現在有情況不能參加」。所以往往會接著被問:「好啊,那你什麼時候方便?要不要改天?下次我們再一起去哪裡~」結果本來想直接拒絕的,沒想到事情一拖再拖,最後還是不敵對方的熱情,答應了😢。
.
《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書中就提供了一個拒絕既清楚,有禮貌,又不會拖延或讓對方誤會的拒絕三步驟:
1️⃣ 先把立場說清楚,例如「這次我沒有辦法參加」。
2️⃣ 表達感謝:「謝謝你想到我。」
3️⃣ 給對方一個正向的祝福或結尾:「希望你們玩得很開心。」
先拒絕再道謝,效果更佳!
.
如果一下子很難改變言語反應,也可以試著寫一份「自動拒絕清單」作為自己的操作手冊。內容可以是:「遇到不尊重的言語,我就不回應」、「還沒準備好,我就不參加對話」、「不允許別人情緒勒索我」…等等。透過不斷複習這些提醒,在情緒當下,就能幫自己踩煞車,避免消耗能量去回應不值得的人事物。
.
*本文摘錄編寫自「哇賽讀心書ep84|掌握溝通,把衝突變理解,讓彼此有連結《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節目內容。
主談人:蔡宇哲
(收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haoo...

3 days ago | [YT] | 371

哇賽心理學

在 PTT 上,有兩個版常常發一些有趣的文章,一個叫Joke版、一個叫笨版。
.
有些人偏好Joke版的笑話,那種虛構、架空,單純講究手法的笑話;有人則更喜歡奠基在事實上、真實發生過的故事,再加入幽默的評論,讓原本平淡的事情變得好笑。
.
那為什麼同樣的一個笑話,有人覺得好笑、有人覺得難笑呢?
.
其實這牽涉到不同的心理狀態,在幽默中有三大理論,來解釋人為什麼笑:
.
📌優越理論:
這類笑話要建立在一個前提是,聽笑話的人認為自己與說笑話的人是「同一個陣營」,然後透過笑另一個群體,產生優越感。這類笑話常見於政治或社會議題,但通常適合「同溫層」關起門來說,否則容易冒犯不同立場的人。
.
📌釋放理論:
透過打破社會規範的禁忌,讓人從緊張和壓力中釋放,不過主流也會隨著整體風氣而轉變,像是以前講黃色笑話會引人注目,但因為性逐漸開放,這種笑話已經不特別,反而揭露個人脆弱、講沉重的故事才是現在流行的趨勢。
.
📌不協調理論:
利用語言或情境的不協調,製造出「呃?」的感覺,接著在想通的瞬間就會「哈哈哈哈」地笑出來。像台灣人超愛的諧音哏,或者雙關笑話,就是一種典型的例子。
.
不過,幽默的一個核心關鍵,是去創造一種「無害的威脅」,也就是包含兩個必要條件:一是「感覺奇怪」,二是「無傷大雅」。這種奇怪又安全的感覺,正是人們會自然笑出聲的心理基礎。
.
如果想讓多數人覺得你的笑話好笑,首先可以先從大家容易接受、不牽扯意識形態的笑話開始試水溫,等到信任感建立起來之後,再慢慢加入更具挑戰性的幽默,溫水煮青蛙。
.
這和心理學中談「說服」的概念很相似,要讓對方接受你的想法,得先與對方站在同一個陣線、創造情緒上的共鳴。幽默也是如此,觀眾先對你有信任,才會願意「買單」你的笑點。
.
所以,幽默其實是一種複雜又細膩的心理活動,涉及大腦對語言結構的層層理解、語境的掌握、心理狀態的微妙變化,以及當下情境和群眾間的互動;更宏觀來說,它甚至反映了社會脈動和時代需求。
.
當你笑的那一刻,不只是因為笑話本身,而是你的腦、你的心、甚至周遭環境一起「合作」的結果。理解這個過程,也許就能更享受幽默的魅力,甚至更巧妙地創造笑聲。
---
*本集摘錄編寫自「哇賽心觀點ep171|認真聊喜劇:笑點背後的心理學與人性」節目內容。
主談人:蔡宇哲、曾博恩(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_gyg...

4 days ago | [YT] | 216

哇賽心理學

雖然《好好休息》已經出版一年多,這次感謝台北市立圖書館的邀請,趁機舉辦作者分享會+哇賽粉絲見面會。
.
據圖書館人員說,整場滿座的每月一書活動並不常見,真的很感謝大家前來捧場支持。講完還QA了近30分鐘,希望有好好傳遞重要的觀點。
.
有幾個重要收穫:
1.有聽友說是聽Youtube來的!看來這一年經營有成阿。
.
2.幾位聽友主動來簽書、打招呼,分享節目對他的影響,超級感動🥹像是原本上百公斤,因病減掉了半個自己的體重,看書以後更重視”休息”的重要性,也改變了生活型態。或是身為家長的聽友會邀請孩子聽《哇賽讀心書》當中,我們和孩子錄兒童繪本的那幾集,好有一起陪著孩子長大的感覺。
.
3.也有幾位前年感謝祭就有出席的熟面孔,看到大家每次有機會就前來現場連載合照和餵食,就像老友敘舊一樣好開心。
.
4.更多陌生的參與者,聽完後也認同休息與好眠的重要性,想要馬上借書回家讀,但聽說預約書要排300個人😅
.
雖然現場沒有售書,但出版社很貼心,特地提供一個作者講座專屬優惠,只要是哇賽精選書都有單本直接75折,時間到2025/09/07截止。很多都是我們分享過的好書,連「自律線上課」都有,大家可以去挖寶看看喔
(連結👉)shop.cwbook.com.tw/hidden/TS?fbclid=IwY2xjawMhTRtl…
.
有機會進行這種大型公開講座,一來同樣可以做知識推廣,二來還可以順道跟粉絲碰面聊聊,實體的交流還是和網路不一樣,讚啦!!
-------
預告下一次在台北實體見面的機會,會是
⭐️2025 EDit 臺灣國際教育創新博覽會⠀⠀⠀⠀⠀⠀⠀⠀⠀
時間|10.25(六)
地點|桃園會展中心
主辦|雜學校 × 安益國際|免費入場
我們將會有一場 𝙇𝙞𝙫𝙚 𝙋𝙤𝙙𝙘𝙖𝙨𝙩 𝙎𝙝𝙤𝙬,和你一起 重寫 𝙕 世代的生活腳本,當天見嘍!!!!

5 days ago | [YT] | 89

哇賽心理學

什麼樣的工作,才算是一份穩定的好工作?
.
以前可能很多人會說,最穩定的工作就是所謂的「鐵飯碗」,不怕被裁、不怕被淘汰。
.
但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就算再穩定的職位,也可能因為科技進步或市場轉型而消失。
.
無論是自由工作者,還是在企業裡深耕,自主性、成就感、歸屬感,是支撐工作滿意度的三大核心。
.
別忘了留一點「餘裕」給自己,保有選擇權,培養持續成長的能力。因為真正穩定的,不是外在環境,而是能不斷調整、持續前進的你。
.
(完整文章請至官網閱讀👇)
onyourpsy.com/freelancer-caesarhao/?fbclid=IwY2xja…
.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心觀點 ep.156|從心做起,打造穩定又自由的工作人生ft.郝哥」節目內容
主談人:蔡宇哲、郝旭烈(郝哥)
(收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If9b...

6 days ago | [YT] | 128

哇賽心理學

未麻是當紅偶像團體成員。後來她告別偶像身分,公司安排她轉型當演員。
.
她一遍遍將周圍人說的「這樣對大家好」、「這樣才會紅」、「這樣才能成功」,重複給自己聽,逼迫自拍了一些不想演的角色,像是被強暴的戲,甚至全裸寫真。
.
粉絲也無法接受她的轉變,指責她變了、背叛了原本的形象。她在自我認同和公司的期待下掙扎。她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是誰?
.
與此同時,奇怪的事情接連發生:有人收到爆炸信,有人直接被殺害,她卻完全不知道犯人是誰。還有人在網路上用她的名字寫日記,記錄她一天做過的所有事情和內心的想法,彷彿跟自己一樣,但她根本不記得這些事。
.
更讓人不安的是,未麻開始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個穿著她以前偶像服的自己。「她」穿蓬蓬裙、甜甜笑著,在電車站的月台上跳來跳去。作夢內容也與這些有關。
.
不管演員還是偶像,都承載著別人的幻想,沒有人能告訴未麻,真正的她是誰。自我認同的模糊感,讓未麻越來越分不清是幻覺還是現實,有次發現房間有血跡,她卻分不清究竟是在夢裡,還是睡醒了。
--
《藍色恐懼》是今敏執導的第一部動畫電影。
.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是未麻。當你想改變、想長大、想走另一條路、擺脫一個角色時,他們卻試圖用過去的標籤留住你。
.
例如:想換成自己喜歡的穿衣風格,朋友卻說:「這根本不適合你,你就穿以前那樣就好了啊。」;你決心疏離狐朋狗友,嘗試重新拿起課本讀書,他們卻說:「你背叛了大家」;你曾是班上的乖學生、是父母期待的貼心孩子,但你知道那不是你全部,當你想放下的時候,別人卻說:「你怎麼變了?」
.
我們都曾試圖扮演一個讓別人滿意的樣子。當你想掙脫時,最難的除了別人的話語,連你自己也不確定,什麼樣的自己,才是真的。
.
《藍色恐懼》沒有給你正確答案。但它陪你坐在那個混亂的時刻,告訴你:你不孤單。那份想要改變的渴望,是真實的。那份不被理解的痛苦,也是真實的。
.
最後一幕,未麻準備搭車離去之際,她隔著後視鏡露出笑容,輕聲的對自己說:「我,才是真的。」
.
*本文摘錄編寫自「哇宅心追劇ep08|人人都需逃避現實:解析今敏的造夢世界」節目內容。
主談人:心理師Nana、黃伯穎 精神科主治醫師
(收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DcZU...

1 week ago | [YT] | 163

哇賽心理學

我只是想確認時間,問了伴侶一句:「我們是不是遲到了?」沒想到他立刻嗆回來:「你在嫌我動作慢嗎?那麼多事情要準備你都沒有幫忙!」
.
會議上,同事提出新點子,你只不過想確認:「這個方案的成本有沒有評估?」對方覺得被質疑,回了一句:「我做這麼久了,難道會不知道嗎?」讓原本中性的提問,瞬間就充滿火藥味。
.
很多時候,我們原本只是想尋求共識,最後卻演變成互相指責。生活中這些狀況屢見不鮮,人與人之間明明沒有惡意,卻很容易溝通到擦槍走火,最後只剩下「我要證明我是對的,你是錯的」。
.
《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的作者就在書中分享了一段他的親身經歷。
.
他是一名律師。那時他為了跟證人L先生取證約在了法庭見面。一開始作者都很有禮貌,問的也都是例行性、很簡單的開放式問題,例如「你幾點到的?」、「你先跟誰講話?」沒想到 L 先生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後甚至拍桌大罵:「少來跟我玩裝熟這套!你們律師是全美國最糟糕的東西!」
.
當下作者也很憤怒,差點反酸回去。幸好他及時清醒了過來,他反問自己:「反擊是對的嗎?現在反擊獲得的效果是什麼?」
.
於是他深吸一口氣,忍下回嘴的衝動,把到嘴邊的怒意收了回來。他決定不要試著去講贏對方,而是嘗試去理解。作者停頓了十秒,笑著說:「嗯,也許你是對的。」接著改問L先生:「請你告訴我,你今年遇到最大的困境是什麼?」
.
氣氛瞬間改變。L 先生一開始還有點恍神,後來也慢慢卸下了防衛,說出內心難處。
.
原來L先生的母親剛送進安養院,需要處理大量法律文件,但因為完全不熟悉這些東西,讓他感到無助與恐懼。而且還常常收到律師寄來的信,寫著「如果你不怎麼樣,就會怎麼樣」讓他深受恐嚇,覺得孤立無援。
.
L先生沮喪的吐露完他心情。作者聽完,很真誠地回了他一句:「你真是一個好兒子。」L 先生當場哭了出來。那一刻衝突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理解與連結。
.
當人覺得被質疑、不被尊重時,大腦會啟動「戰或逃」的防禦反應。有些人會選擇逃,但更多時候,我們會選擇「戰」,用爭辯來保護自己,好像只要證明自己是對的,自我價值就能被維護。但事實上,如果執著輸贏,雙方都會輸。
.
就算吵贏了,也只能短暫保住面子,卻築起一道牆,隔開彼此真正的需求。就像 L 先生大聲挑釁背後其實是孤單、無助,以及渴望被尊重的心。如果我們只盯著輸贏,就會錯過這些更深層的訊號。
.
*本文摘錄編寫自「哇賽讀心書ep84|掌握溝通,把衝突變理解,讓彼此有連結《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節目內容。
主談人:蔡宇哲(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haoo...

1 week ago | [YT] | 376

哇賽心理學

哈佛商業評論今年三月公佈了對網友們的AI使用調查,在生成式 AI 的一百種用途裡,「心理諮詢」和「陪伴」竟然排在第一名。
..
我覺得AI 就像是一個「急救包」,讓你在比較安全、不被批判的環境裡,把心裡的話說出來。它會讓你比較放鬆,也更容易開始跟自己對話,可以成為自我調節的起點。
.
可是它的限制也很明顯:沒有辦法像真人一樣,讀懂你的細微表情和語氣裡的矛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裡,其實只有7%是來自於文字語言本身,其他的55%是來自於臉部表情跟身體的姿態,38%是來自於語氣還有語速。
.
同時,因為它的設計就是快速、連續,沒有辦法暫停,不停在填補空白。AI容易會不小心將我們帶往另外一個極端:不是為了覺察,而是為了解答。希望它能又快、又精準的給我們一個好答案。如果我們每一個念頭都要丟給AI處理,只是一直接收新的資訊進來,反而會陷入一個習慣被餵養答案的狀態,讓我們的心理空間變得更狹窄。
.
這也是大家有時候去做心理諮商,會覺得困惑:「為什麼我問一個問題,心理師都沒有要給我答案?」。因為心理師某種程度上在做的是避免給你太多額外的訊息。更重要的是,回過頭來思考,為什麼自己會有這樣的疑問,這些糾結的點帶來的情緒和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
但是必須要說,心理師也是人,也有不是那麼完美的時候。我在以前還是新手治療師的時候,也曾不小心說錯話,讓個案覺得沒有被同理到。當下我意識到,並且向他道歉後,他才真正放鬆下來。那一刻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原來我的情緒可以被看見、不會被否定」的經驗。這種在摩擦、修復、和解中累積起來的人際經驗,是讓我們的「人際肌肉」慢慢長大的養分。
.
如果因為 AI 讓自己感覺舒服、沒有人批判,不會讓自己感覺到挫折,有沒有可能回到真實世界裡面,我們就會失去那種跟人互動的耐性與勇氣?甚至是,我們會期待不用做任何努力,就可以被理解與包容。
.
AI 跟人之間,是互補、相互合作的。無論是 AI 還是心理師,最終目標都是幫助你找回內在的力量與自我力量,讓你有能力去面對真實人生的挑戰。因為心理師可能會生病、請假,AI 可能會斷網、限速。唯一一個會永遠都在的,其實是你自己。
-
*本集摘錄編寫自「哇賽療心室ep123| AI真能取代心理師?用對方式才最療癒 」節目內容。
主談人:Nana心理師、陳亭君臨床心理師(君編)
(收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v1wD...

1 week ago | [YT] |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