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目前由心覺察股份有限公司經營。

官網、粉絲專頁、IG、podcast、Line官方帳號,請由下方網址前往
portaly.cc/onyourpsy



哇賽心理學

前一陣子社群上瘋傳蔡依林每天晚上九點半睡覺。很多人看到這一點都不禁想:「哇!九點半就睡覺耶,真的假的,做得到嗎?」
.
但其實這個的重點不是九點半,而是規律睡眠、固定時間睡覺。就算你十一點、十二點睡,只要每天大約固定在同一個時間,並且睡滿七到八個小時,就足夠了!。
.
那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跟蔡依林一樣睡得好呢?這要從睡眠量、睡眠品質、作息穩定性、白天清醒程度四個面向檢視。下圖奉上🙌生活型態與睡眠量表,有興趣大家也可以快速檢視看看。
.
睡眠和休息,都不是工作完成後的次要,而是最重要的身心修復過程。想要有好的睡眠,就需要擁有正確的睡眠知識!這裡就要恭喜我們《好好休息》進入第六刷啦🎉!希望我們書中的知識,即便只有一點點,也能幫助到大家💗
.
如果看書不夠,或有疑問想解惑,9/20(六)在高雄社教館,宇哲老師將親臨現場,分享【自我覺察X身心平衡:重啟人生活出真我】歡迎把握機會一飽大腦福(?),破解睡眠迷思,找回精神飽滿的每一天!
.
🔥名額有限,要趕快報名喔!
講座:自我覺察X身心平衡:重啟人生活出真我
時間:114/09/20 14:30~16:30
講者:蔡宇哲博士
地點:小港社教館演講廳(高雄市小港區學府路115號)
報名連結:www.kmseh.gov.tw/07_class/lectures_detail.php?bull…
即日起~9月19日中午12:00止,開放網路報名,額滿提前截止。
活動當日14:00~14:15開放已報名者進場(不劃位入座),逾時者視同未報名,請配合館方管制入場(活動當日視報到率,於14:15開放現場未報名民眾進場)。

13 hours ago | [YT] | 45

哇賽心理學

努力練習後卻始終看不到成效嗎?
.
許多人拼命努力練習,卻始終感覺進步速度緩慢。
.
其實,真正的成長需要刻意修正習慣、挑戰自動化,並接納那些可能刺痛但誠實的回饋。
.
面對快速變化的處境,掌握良好策略,才是推動持續進步的關鍵。
.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讀心書 ep.76|成長不是靠拚命,是用對方法:《超速進步》的關鍵提醒」節目內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mcu7...
.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完整文章請至官網閱讀👇)
onyourpsy.com/get-better-at-anything/?fbclid=IwY2x…

1 day ago | [YT] | 168

哇賽心理學

見鬼也有心理學!?
.
你聽過台灣早期一個著知名的「人面魚」傳說嗎?
.
有群人在溪邊掉到了一條大魚,開開心心地將它烤來吃。吃得正高興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一個聲音用台語說:「魚肉好吃嗎……」。
.
正當大家開始尋找聲音來源,沒想到他們發現聲音來自剛剛釣上了大魚,甚至發現魚身上居然有一張人臉!
.
後來還聽說當天吃魚的人,最後都因為一些原因死亡了。
.
熱愛心理學的你,不知道是否想過靈異事件背後是否有相關的邏輯呢?
.
其實這是以兩個因素所構成的:
.
1.我們所看見的東西,會和我們的預期相關。
也就是說我們會腦補,會依照過去的經驗、記憶或當下的感覺,透過大腦連結來賦予意義。常見的成語「杯弓蛇影」就是這個道理。
.
2.我們對於人臉和人形有預設。
所以會更容易在沒有規則的圖形當中看到人臉。像是只要簡單的一個「:」和一個「)」就可以組成一個「:)」,被大家視為笑臉。
.
*本文摘錄編寫自「你不知道的心理學|【鬼月心驚驚】見鬼也有心理學!?靈異現象是真的還是假的?」節目內容。
主談人:蔡宇哲(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aBQz...

2 days ago | [YT] | 63

哇賽心理學

如果今天中午有空閒能睡個午覺,你會讓自己睡多久呢?
.
上班超累、上課好想睡?別急,其實中間小睡一下,就能幫助大腦快速充電。
.
2023 年就有研究發現,有午睡習慣的人,相較於沒有午睡習慣的人,大腦體積明顯較大,甚至大腦看起來年輕了 3 到 6 歲!
.
白天小睡片刻不但能恢復精神,還能提升認知能力、記憶力和反應速度,甚至有時候還能帶來靈感。
.
不過午睡並不是睡越久越好。2020 年的研究就指出,午睡過長反而和心血管疾病以及死亡率有關。
.
其實我們午睡的時間最好維持在20到30分鐘就好,因為如果睡眠時間太長,就會進入深層睡眠狀態,醒來會有一點茫然、不知所措,這種情況稱為睡眠惰性或睡眠慣性。
.
如此一來會無法很快從睡眠中恢復到工作狀態。因此,如果希望小睡後可以迅速恢復精力,短短的小睡一下即可。
.
最後要提醒的是「午睡不是補眠」。白天小睡是一種短暫休息,真正的補眠還是要靠晚上完整的睡眠。只有把晚上睡好,午睡才會發揮最佳的加分效果。
.
*本文摘錄編寫自「原來睡午覺會年輕6歲|到底要不要睡午覺?午覺怎樣睡?
」節目內容。
主談人:蔡宇哲(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mZl...

3 days ago | [YT] | 32

哇賽心理學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越來越怪?」
.
有可能不是他們怪,而是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可以自由表達和資訊爆炸的年代,所以看到更多元的人和特質而已呢?
.
我是 1980 幾年出生的,小時候沒有那麼多社群網路,最大的表達管道是幫同學寫畢業紀念冊,或是畫個小卡片。但現在像我的女兒,從小就在 LINE 上每天發廢文,開IG私帳,錄一些傻氣的影片,發什麼也不是重點,自己開心就好。
.
我自己有 ADHD,小時候會覺得自己很怪,不敢說出口。但我女兒可能會覺得怪也沒什麼不好,那樣才特別,直接展現出來也沒關係。所以搞不好以前大家也都這麼怪,只是說不出口,而現在能說得出口了。這其實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
怪不一定是缺點,也可以是一種與眾不同,甚至變成閃亮的特質。就算你覺得自己很怪,也沒關係,因為沒必要一定要像誰一樣,找到屬於自己的樣子就好。
.
另外,我也發現這個世代的職涯跟以前很不同。
.
在我父母的年代,只要考上好大學、研究所,就能進入好公司,從基層一路做到退休,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現在的年輕人還沒出社會就開始到新手村打泥巴仗,要面對不同領域、各式各樣的興趣。
.
你可以是電子工程畢業卻想開Podcast;學教育卻想斜槓做YouTube;學表演,但想轉職寫程式。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很多事情不再依靠外面給的標籤,例如「你是台大高材生,所以你應該要幹嘛」或是「你學什麼專業,就只能找相關的工作」,而是開始向內探索,問自己「你想做什麼?」
.
現代學習資源更豐富、轉換成本較低。所以這個「想要」是可以變動的!現階段喜歡A,下個階段喜歡B,就轉跑道到B,有很多機會重來。
.
我前幾天和一位私廚聊天,他說現在想學做壽司,不必再跟著師傅十年磨刀煮飯,直接上 YouTube 或 Masterclass 就能開始學。現在有非常多的可能性,對未來的職涯想像可以超級寬廣。
.
而好的職涯,就是做你喜歡的事,而且有人願意付錢給你。
.
*本文摘錄編寫自「哇賽心觀點ep173|怪不是缺點,探索自我是與眾不同的起點 」節目內容。【本集由就業安定基金補助 廣告】
主談人:蔡宇哲、新北市青年局長邱兆梅(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uUap...

4 days ago | [YT] | 195

哇賽心理學

我們會在夢裡完成一場沒能說出口的遺憾。
.
現實中壓抑的慾望、不被允許的想像、不敢面對的過去,都會在夢裡找一個出口,用一種混亂但真實的方式重新演一遍。
.
動畫電影《盜夢偵探》的主角千葉敦子,是腦神經研究所的研究員,他們開發了一款夢境裝置「DC mini」,可以讓操作者進到他人的夢境當中,進行心理治療。
.
也因此她獲得了一個夢境的身分「小辣椒」。
小辣椒與她現實中自身拘謹的個性不同,非常活潑直爽。經常使用DC mini,潛入別人夢裡,幫他們處理內在的衝突與矛盾。
.
導演今敏在其他作品裡,曾描述人類心靈最厲害的兩大魔術:
.
🪄第一個魔術,把自己「一分為二」
我們能把內在分成「自我」與「陰影」;「好的自體」與「壞的客體」。正因為人類有外表和心靈、有內外之分,才有辦法造就這個魔術。
.
🪄第二個魔術「穿牆」
我們可以讓現實滲透進夢境,或讓夢境反過來影響現實。例如,白天無法處理的事情,晚上就會變成夢,在夢裡消化或演練一遍後,回饋到我們內心深處。然後延伸到現實,讓我們能夠稍微和解,或帶有預言的感覺,在現實重現。
.
有時候個案他們會跟我抱怨多夢的困擾,但夢不是無關痛癢的幻想,它其實一直都在努力幫我們消化這個世界、調節情緒、整合我們的慾望與期待。
.
電影開場,粉川警官就自稱他不喜歡電影。但其實,他曾夢想過拍電影。
.
粉川高中有一位好友,他們曾約定一起完成電影夢。但和現實妥協的粉川,先放棄了約定和夢想,當上了警察。而好友仍獨自努力,卻提前過世了。粉川內心充滿罪惡感,自責到忘卻了這一切。
.
使用DC mini,進入夢境後,他發現在夢中追逐犯人時,總是會出現一個少年在追逐中意外死亡,但他卻一直看不清少年的臉。那個少年,可能就是他的「陰影」,那個沒被實現的自己。
.
夢境不是來困擾我們的,而是讓我們有機會與自己和解,推進人生繼續向前。
.
粉川最終發現,夢中所謂的兇手,以及在追逐中死亡的少年,都是自己。而他看到的殺人現場與追逐,其實就是他們曾拍過的警匪片橋段,也是他和朋友拍得最好的一部片。
.
夢裡的死亡,不一定是結束,有時候反而是轉向與重生。粉川雖然不再拍片,但那段記憶、那個夢中沒活成的自己,其實某種程度上幫他重新找到方向,讓他現實中成為了警察。
.
「夢」的確讓人感到焦慮,但那份焦慮的來源,其實是因為夢境與現實的鴻溝,被越拉越大。如果我們願意承認、接住這個夢,而不是試圖消滅誰,夢境與現實就不會互相干擾、彼此入侵、崩壞。而是能彼此慢慢靠近,隔著界線、相互理解。
.
*本文摘錄編寫自「哇宅心追劇ep08|人人都需逃避現實:解析今敏的造夢世界」節目內容。
主談人:心理師Nana、黃伯穎 精神科主治醫師(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DcZU...

5 days ago | [YT] | 128

哇賽心理學

如果把大腦比喻成手機電池,你屬於續航力很強🔋,還是一用就掉電的🪫呢?
.
有的人早上精神滿滿,像是充電百分之百,但處理幾封信、開個會,就掉到只剩10%;也有人一開始爆衝,短時間高效能,卻很快過熱,需要強制休息;相反的,有些人明明動作不快,卻像馬拉松選手,能穩定撐一整天。
.
大腦是人類的吃電怪獸,如果沒有足夠的持久力,我們就會腦霧、思考卡卡的,甚至情緒暴躁。所以真正厲害的不是瞬間爆發,而是能在挑戰與混亂中持續撐下去。
.
想要讓大腦更有續航力,推薦三個日常練習:
.
⚡【規律睡眠】
當我們熟睡時,大腦會啟動強力洗碗機模式,把白天累積的廢物沖刷乾淨。固定睡覺時間、保持臥室黑暗安靜涼爽,再加上一個能放鬆的睡前小儀式,都能讓大腦獲得乾淨又健康的環境。
.
⚡【給大腦驚喜】
新奇的體驗和「不習慣」都能喚醒腦中的細胞,讓大腦突破舒適圈,創造新的連結。不需要很重大的改變,可以是簡單的跳脫日常,比方說,下班走不一樣的路回家,換個角度看熟悉的街景,學一項新技能,或重拾小時候的興趣。
.
⚡【動起來】
不需要強烈運動,多樣化的活動就能讓大腦和身體保持彈性。例如嘗試不同運動,瑜伽、桌球、游泳、直排輪。或是用不同方式做同一件事,像用非慣用手吃飯、用滑鼠、單腳站立刷牙等等都能刺激新的神經連結,提升身體與大腦的連動。
.
腦的能量就像電池,瞬間爆發固然亮眼,但真正能陪你走遠的,是那份持久的續航力。當我們懂得善待大腦,讓它保持乾淨、有彈性又能量充足,就能在快速變動的生活裡,走得更穩、更遠💪。
.
*本文摘錄編寫自「哇賽讀心書ep85|早上能量滿滿,下午瞬間崩盤?你需要《大腦持久力》」
節目內容。主談人:蔡宇哲(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bUCe...

6 days ago | [YT] | 456

哇賽心理學

顧孫可以防失智?重點是怎麼顧!
公園裡一群長輩在聊顧孫好不好,一位阿公說:
「我現在就是每天顧孫,很忙、但也不會亂想事,腦筋反而比較清楚耶~」
.
但另一位阿嬤立刻提出反對意見:
「要接送上學還要煮飯跟哄睡,我都累死了。」
.
「顧孫可以防失智」這樣的論點一出,有些人開完笑說:「防失智,但會提高中風的風險啊。」
.
一篇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是由廈門大學的學者所進行,蒐集了一萬多位中國人的健康資料進行分析。將顧孫分成四種:
.
1.沒顧孫(0 小時/週)
2.幫忙顧孫(1–39 小時/週)
3.根本都我顧(≥40 小時/週)
4.無孫子女
.
分析結果發現:幫忙顧孫的人在幾年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24%,其他幾組則沒有顯著差異。
.
為什麼顧孫會讓腦袋靈光呢?
研究進一步指出,這個保護效果中有將近 37% 是透過三個中介機制發揮作用的,顧孫有三好!
.
1. 會用手機:
為了聯絡家人、看孫子的照片影片,長輩們變得比較願意用手機。研究發現,有手機的祖父母,失智風險比較低!
.
2. 會用網路:
有些爺奶甚至還會幫孫寫作業查資料,看 YouTube 教做點心。這些網路互動,讓大腦持續在用、在學習。
.
3. 不孤單:
適度的顧孫讓長輩有被需要的感覺,又可以跟家人有溫暖互動。研究指出,孤獨感降低,本身就是預防失智的保護因子!
.
但顧太多,反而沒好處
.
每天顧到像上班族,還得餵奶、接送、寫功課⋯⋯這種「密集顧孫」的長輩,失智風險跟沒顧的人差不多,甚至壓力大!因為太累、沒時間社交,反而削弱大腦的彈性與健康。
.
所以要當祖父母,不是當保母!
適度顧孫、學點新科技、親子互動,對長輩心智是最好的保養。
讓我們一起感謝暑假幫忙顧孫的爺奶們🙏
.
Zhou, Z., & Hong, X. (2025). Caring for Grandchildren and Dementia Among Older Adults in China. JAMA network open, 8(7), e2519622.

1 week ago | [YT] | 101

哇賽心理學

當爸媽的我們,常會問自己:孩子是不是要補英文、學才藝?如果沒有,會不會輸在起跑點?
.
其實多數焦慮,不是怕孩子什麼都不會,而是不知道他們該學什麼才對,什麼才是未來真正需要的能力。
.
但我更在意的,是孩子能不能擁有「不怕未來、不怕挑戰」的心理素質。成績是短期指標,看得到卻不一定代表長期成就。成就不一定是功成名就,而是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擁有美好生活。
.
我常提醒自己:我希望看到的孩子「30 歲時」是什麼樣子,而我做什麼可以幫助到「30 歲的他」。
.
回想我自己,20歲時學業成績不怎麼樣,五專還是私校倒數第二名,卻在30歲回學校讀碩士,40歲讀博士,50歲畢業。似乎20歲是個學術魯蛇的我,現在的生活過得還挺不錯。
.
相反,有些孩子20歲前表現亮眼,一旦脫離考試與父母安排,卻不知下一步該怎麼走,因為從小是「他律」,沒有養成自我啟動的能力。
.
我在家會讓孩子自己排假日行程,用心智圖畫出一天要做的事,功課、電動、吃飯都有時間單位,甚至用計時器配合「番茄鐘」。這不是要求孩子像機器人般自律,而是讓他們對時間有掌握感,也能自己調整安排。
.
3C 使用也是一樣,孩子清楚知道看影片有時間限制,想延長就去完成家事,甚至自己記錄剩餘時間,去餐廳、搭火車前,先想好除了看平板之外還能做什麼。不能讓 3C 佔滿生活,孩子才會有選擇的能力。
.
談到成長型心態,我更相信身教。比千句叮嚀更有效的方法,是先做給孩子看。我比過226公里的超級鐵人三項,最後差9公里沒有完成。我很平靜地告訴孩子:雖然沒成功,但我沒有放棄,下次會再來。這些經驗,比起口頭上跟孩子說「你要勇敢」更有力量。
.
我相信,真正能給孩子的,是走到 30 歲、依然有底氣面對生活的能力,那就是好奇心、韌性、自我探索與自律。每件事情都做得很認真,不見得會贏,但至少立於所謂的不敗之地。
---
*本集摘錄編寫自「哇賽心觀點ep172|別怕輸在起跑點!自律韌性才是真本事 」節目內容。
主談人:蔡宇哲、 福哥-王永福粉絲團(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sIs...

1 week ago | [YT] | 206

哇賽心理學

溝通的核心在於建立連結,感受到彼此的真誠交流。
但並非所有互動都值得連結,例如惡意對話、要PUA操弄你或不安全的互動等等,這時候選擇不連結、甚至切斷對話,反而是一種成熟的行為。
.
這就要說到一個常被忽略的關鍵——設定界線。界線就像房子,它不是蓋來趕走客人,而是以那扇門為界,保護住在裡面的人,讓你可以待得安心自在。
.
然而大多數人的界線是模糊不清的。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對所有事情「say yes」,覺得「要答應、要幫忙才是好孩子」,如果拒絕,別人就不會喜歡自己,還可能被處罰。久而久之,這種內在信念讓我們很難對人說「不」。
.
我們自己也知道不能這樣,所以每次還是會努力地、委婉地、不傷害對方地,拒絕對方說:「謝謝你邀請我,但是我因為什麼什麼原因,很抱歉我沒有辦法參加。」
.
但通常效果都不是很好,因為一開始就說謝謝,對方會覺得「你其實是樂意的,只是你現在有情況不能參加」。所以往往會接著被問:「好啊,那你什麼時候方便?要不要改天?下次我們再一起去哪裡~」結果本來想直接拒絕的,沒想到事情一拖再拖,最後還是不敵對方的熱情,答應了😢。
.
《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書中就提供了一個拒絕既清楚,有禮貌,又不會拖延或讓對方誤會的拒絕三步驟:
1️⃣ 先把立場說清楚,例如「這次我沒有辦法參加」。
2️⃣ 表達感謝:「謝謝你想到我。」
3️⃣ 給對方一個正向的祝福或結尾:「希望你們玩得很開心。」
先拒絕再道謝,效果更佳!
.
如果一下子很難改變言語反應,也可以試著寫一份「自動拒絕清單」作為自己的操作手冊。內容可以是:「遇到不尊重的言語,我就不回應」、「還沒準備好,我就不參加對話」、「不允許別人情緒勒索我」…等等。透過不斷複習這些提醒,在情緒當下,就能幫自己踩煞車,避免消耗能量去回應不值得的人事物。
.
*本文摘錄編寫自「哇賽讀心書ep84|掌握溝通,把衝突變理解,讓彼此有連結《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節目內容。
主談人:蔡宇哲
(收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haoo...

1 week ago | [YT] |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