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影片不再更新,版主已轉行畫畫


湯米酋長

019有關《小丑:雙瘋 Joker Folie à Deux》要肉體不要靈魂(節錄)

(全文我放在Penana)
https://www.penana.com/story/98042/%E6%9C%89%E9%97%9C%E9%9B%BB%E5%BD%B1-all-about-movie/issue/18


今日先兵後禮,講咗缺點先,碎片化,格局變小,違反期待。小丑1全片採用順序法,節奏上做到一浪接一浪,令人感覺到事態逐漸惡化失控; 今集改用插序法, 講述上集由於亞瑟的所作所為而被關到監獄且面臨法庭審判,於是全片就不斷無限輪迴且欠缺進展,接受審問,唱歌,找律師,唱歌,被獄警打,唱歌,上集劇情回憶,我求你們不要再唱歌了,說人話。


音樂劇部分過密破壞了劇本的朦朧感, 要知道前作其中做得最出色地方正是觀眾對情節的不確定性,究竟亞瑟有沒有殺掉鄰居?他有沒有真正在棟篤笑表演過?究竟最後他受萬人景仰是否腦中幻想? 這個小丑是否我們熟悉的那個? 音樂劇明確區分開幻想和現實, 失卻了想像力,我唯一欣賞的兩場就是主角和小丑女逃獄和在法庭敲法鎚法官,場景單一,只有監倉和法庭又缺乏推進的劇情難以令人接受,2013年的《盜海狙擊》(Captain Phillips )同樣只有兩個場景:救生艇和載貨船,卻營造出海盜與船長鬥智鬥力的張力。


最後就是我個人不反對但相信大部分人都討厭的一點,電影雖名小丑,但導演想基於第一集的成功,在續作試着解構角色本身,甚至發出挑戰:你們喜歡瘋癲的小丑,喜歡看著世界燃燒得到快感,但你們亦喜歡那平凡的亞瑟嗎? 但是戲內的小丑女一樣只在乎那個像V煞一樣完美無瑕的英雄外表?


小丑女這個角色既諷刺,亦幾近打破第四面牆,她是個最狂熱的小丑支持者, 家裏不愁衣食,是社會的既得利益者,但同時又渴望某種改變打破現況, 於是藉著與亞瑟交往自我滿足,此類狀況現實還真屢見不鮮, 認為某隊偶像跟自己有相同社會立場;政客與自己有共同意見就以為在同一陣線; 將聲優和角色混為一談....等等這個不計, 將人生憧憬全然交托予某單一領䄂或任何人身上是極危險的, 很多時最後的結果亦如小丑女,愛的是小丑而非亞瑟本人,在小丑形象覆滅後,頭也不回離去,尋找下一個可讓自己情感投射的對象上。


當然正是以上這一點戳中了觀眾的憤怒穴位,因為大家買票就是想看著他單拖挑機全世界,而且將小丑描繪回一個普通人破壞了小丑神秘人設, 亦沒有帶出任何社會議題,最主要是故事中欠缺對法庭外普羅大眾或任何配角的額外描寫, 至少要利用監獄這個元素跟社會制度的運作對照吧,電影中仍是有些少的。


除了小丑女, 亞瑟的辯護律師是真心想幫助主角, 但或許有點太執著為客戶打甩官司, 她深知道亞瑟是個正常人, 但仍選擇用精神分裂作抗辯理由; 另一位電視主持 則如嗜血的獵豹, 舔著小丑的名氣希望做出一單更慫人聽聞的八卦; 連買亞瑟著作的獄卒買書籍之因為知道他快要死刑, 大家都自顧自地沾英雄人物的光, 但正如古巴革命的哲古華拉(切格瓦拉), 世人對他的印象往往停留在一張肖像畫上而已。


小丑2是依舊有些部分做得出色。我看電影向來視覺效果行先,有四個部分我最滿意,電影開首四名撐卒撐著黑色雨傘,在主角眼中卻四種顏色鮮豔各異, 為全片音樂劇風格定調;主角在單人牢房內, 鏡頭用守衛的視覺窺看內部, 窗外遠處的大樓關上一排黃色燈, 前方的主角隨即點起橙紅色香煙, 清晰顯示牢房狹窄程度; 另外還有一幕是小丑女在戲院縱火, 與亞瑟一左一右相對而視。 左邊小丑女背景是藍色的投影機燈光,右邊亞瑟背後則火光紅紅,然後投影機一方逐漸被火光顏色吞噬, 兩人拉近,象徵她走進了「小丑」的內心, 而最後主角以小丑打扮在法庭打官司, 此部分打後所有的色彩都變得更高飽和度。


當然最後要欣賞就是主角的演技,Joaquin Phoenix ,依然為這部劇本交足戲, 不明白荷里活演員是如何做到隨時脹大縮小, 戲中每次狂笑聲都帶有不同情感, 可以是悲傷地笑,竊笑,或單純地笑, 但未知是否電影忘了角色腦疾設定, 沒有出現上集那種會在不合適的時間地點失笑的狀況。當然不少得音樂劇那場鞋踭舞如此突出, 好得令我完全忘記歌詞。

10 months ago (edited) | [YT] | 1

湯米酋長

018有關《驀然回首 LOOK BACK》創作的不理性

(全文我放在Penana)
https://www.penana.com/story/98042/%E6%9C%89%E9%97%9C%E9%9B%BB%E5%BD%B1-all-about-movie/issue/17

睇完《Look Back》去旺角界限書店買了藤本樹那同名原著漫畫,三十幾文錢不太貴,對某些上一代而言仍屬於不理性消費,不過人人都理性消費的話經濟就運行不了, 多閱覽群書對身心有益。


要問我的話,創作本質上就是不理性行為,會畫畫的北野武在自己那本《超思考》直接說是跟吸毒無異,但Look Back對此等質疑提出了相對「樸實」的答案:因為好勝和妒忌,thats all。戲中主角「藤野」在故事一開始是個小學生,腦子充滿奇怪的想法,享受自己畫畫得到同學讚美,然後一臉自嗚得意的樣子一一一


「哎呀,就只不過抽了五分鐘時間畫完。」藤野露出不屑表情,但我們看過電影開頭當然知道她耗了一晚才勉強寫出四個方格的劇情量,以這一部分正是動畫版才追加的神來一筆,觀眾看著她時而䟴腳,撓頭,又拿着筆敲檯,擦膠來回刮拭, 在沒有對白情況下忠實呈現何謂「台上一分鐘」只為博得一刻焦點所在。 情況有點像我跟人說畫建築圖起稿只要三個小時,然後三天內上完色,但我沒有提到搜集資料和諗橋才是最費神部分。


Anyway但藤野好快發現一個叫「京本」的同學從沒上學,卻在畫功上全方位輾壓自己,結果激發她妒忌心,發誓要起越這個隱型對手,而這個時候亦出現了兩個難關:旁人目光及實力差距。又岔一下,五月擺展的時候有位男士看過我的作品們,沒買東西,但抛下一句「 搵唔到食㗎」, 我的答覆跟四個月前一樣,關你撚事。是的,Look Back在劇情上再三強調凡事沒有一帆風順,要創作還是要學業,要專精手藝還是要社交,是否值得以賭博形式換取不確定而或不可見的成功,應否讓他人價值觀凌駕自己等,老實說我還是在今年開始才思考這個問題......幾年前在英國讀大學,認識了些香港朋友, 用廣東話討論Harry Potter 角色, 然後發現對方從小就直接看英文版原著,於是腦海出現一句:啊,這就是差距嗎。創作如是: 網上看到許多畫技比自己好幾個維度的人說着跟藤野一樣「 我其實不太厲害耶」, 還真一時百感交集, 少些定力都想原地放棄創作, 所以只能說Look Back 作者藤本樹和押山清高的動畫團隊本身就已經把創作人心態摸得透澈。


然後接下來就是「京本」的出場。


藤野和京本在故事上是一正一反的存在,藤野表面上看似主導兩人關係,其實反而是較被動的一位,她畫畫是為了得到他人好感,因此中途因為家人及朋輩壓力而放棄創作;京本畫畫是為了自我滿足,她的家在全片中沒有出現任何家人角色,沒有跟主角以外所有人有交集,彷彿不存在於世界上, 而他們各自代表創作的矛盾,如何在盲目跟風和孤芳自賞間取得平衡,正如兩人最初合體以「藤本京」的名義刊登漫畫,結果因事而拆夥時藤野反應較大,她發現原來自己才是弱勢一方,京本更早主動跨出「人生只有創作」的舒適圈。


當然你都可以純粹解釋成藤野只是有點傲嬌而已。Oh,一時口快。至於京本,不少朋友看完說她戲份過少, 但我倒沒有太大抱怨,要雞蛋裏挑骨頭的話就是她人設過於完美,就是將最極緻的創作者形象呈現眼前,一套動畫已經無法滿足我對她的喜愛,嗚...


另外又講一下「創作」以外的部份。今年畫畫時候聽最多的另一句話:甘夜仲未訓?即喺甘,創作不是公務員朝九晚五就能穩定輸出的一件事,有時畫最差的那張構圖都可能是審度了一個下午才得到的結果,而且往後每張作品都有機會遇到類似狀況,沒有那種死不斷氣的精神和京本等級的定力還真頗難行。電影中除了講漫畫外,更多是用物件及背景對比表述各種時間跨度,最一開始映着藤野房間日夜交替,到春夏秋冬切換, 再到春夏秋冬加日夜交替; 房間參考書越積越多,然後某日全部丟掉,之後又堆回來;甚至大量沒對白分鏡,只靠音樂過場讓觀眾知道角色又渡過些年月, 看到最後你會發現原來這部動畫只有約一小時。


(講個秘密:我其實頗喜歡《Chainsaw Man》的動畫版。)


看過Look Back動畫,再特地刨番原著漫畫,以及原著漫畫的原著漫畫《妹の姉》(妹妹的姐姐, 收錄於《藤本樹短篇集22-26》)後更覺作者內功深厚。 藤本樹在大眾眼中是專出產又Cult又有病跳脱的漫畫作品,所以早兩年中山龍把奔放的Chainsaw man改成文藝片風格呈現會惹來讀者John Wick式網路追殺並使出了炎拳, 不過看完短篇就會發現其實他是能寫出樸實偏文藝的劇本(在發病並覬覦祖母遺產之前), 更重要的,他畫功並非頂尖,但擅長建立角色和轉折位。例如Look Back 安排了一段主角兩人單純去食買晚的片段,拋下平日在房間創作的部份 (雖然不是真人電影,但也許港產片都可以試著不用透過槍戰和來建立情誼,《柔道龍虎榜》就是個好例子) 成為了全片最美好快樂的一幕。


當然悲劇部分同樣描寫起來亦毫不手軟,Look Back令我回想起動畫《我推的孩子》第一集ptsd,星野愛遭行刺的那場戲用上比一般作品更長的時間描寫,強迫觀影者挑動情感代入主角面對受害者當刻的心理崩塌,而Look back更甚,故事後段筆鋒一轉,講述一宗斬人案如何狠狠割斷「創作」本身, 但跟前者不同, 電影補上另一個結局,讓悲劇背後仍保留各種可能的走向。


每位創作人都值得欣賞這部電影和其原著漫畫,以上。

10 months ago | [YT] | 3

湯米酋長

013有關《掃毒3:人在天涯》是港產Cult片巔峰鉅作


(全文我放在Penana)
www.penana.com/story/98042/%E...

......周星馳電影《少林足球》有云:身為一名專業的汽車維修員,身上有士巴拿是很正常的; 而作為一名業餘的電影愛好者,懂得預言電影走向都是很正常的,而我不幸言中,掃毒3體內江湖基因突變,突變成為了一部戰爭片,Gimmick成功,劇情死亡。首先最直觀上的問題是剪接,我在入場前料得到會是一套像《FastX》的爽片,卻料不到導演 Christopher Nolan上身以為自己在拍《Memmento》,把本身非常簡單的卧底滲透販毒集團劇情隨機打散玩插敍,但又缺乏後者的懸疑感, 一時又三個月前,一時又一年前六個月前三年前……你插敍都算,可以不要不斷重用已有的片段嗎?難不成要這樣灌水足兩小時? 


另一個問題是角色。從廣告、網上預告片到接受唐牛……不,谷德昭、鄭裕玲等名人訪談,電影似乎是想營造三位主角:古天樂、劉青雲和郭富城三雄鼎立對決之勢,然而古天樂的角色卻在電影前半段過後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甚至有一刻你醒覺: 古天樂呢?他是中途離場是去了跑尋秦記嗎?同三家姐一齊唔見咗?作為唯一參與了系列三集電影的演員實屬可惜,雖然比較像一廂情願,從眾多訪談中感覺他已經不想再出現在這個糸列中, 而他的角色確實即使從電影中移除也沒有任何影響。接下來是郭富城,他有幸包辦了今年最糟糕的兩部港產片:斷網(參見Penana《 十七道防火牆大戰人工智障》)和數獨3…… 我是指掃毒3反正聽起來就差不多, 我不禁要吐槽一下: 乜咁老都仲可以做臥底咩? 現役執法者做臥底? 似乎有點不太合理吧; 林雪在電影中戲份只有約一分鐘 ,幾乎比幕後花絮片段出現的時間更短; 最後是特別演出的羅嘉良( 他終於回歸港產片了好耶), 電影難得找一個有名氣的香港演員飾演金三角軍閥,然後他們決定以普通話和泰文配音掩蓋演員本人的聲音( 配角陳國邦同樣慘遭普通話化),天才,不禁令我回想起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禮,負責演唱曲目的女孩林妙可事後被踢爆「咪嘴」,聲音從頭到尾都跟奶一樣假。 


至於在劇本方面自不然問題多多,存在太多巧多,毫無緊張感。卧底郭富城潛伏在毒梟康素差(劉青雲飾演),一名高智慧罪犯身邊,卻竟從未懷疑身份; 古天樂和郭富城接近素差的手段完全一樣,更被剪接的人把兩段戲緊接而播,令人睇的時候懷疑戲院食咗帶, 明顯地「重複」一詞才電影的核心: 酒吧介紹橋段重用兩遍、劉青雲重用郭富城的劫錢招數、郭富城中兩次槍、玩了兩次炸彈、女主角爺爺之墓有「爺」「爺」兩個字、謝君豪和袁富華的角色造型跟《拆彈專家2》相似(同樣由邱禮濤執導),結尾高潮都有兩架戰機爆城寨、香港航空買了兩次植入式廣告等…… 我他媽為何會記得這麼多膠位? 尤其是最後三位主角對決部分,正反雙方在一間著火的爛屋裏面談笑風生,可能想致敬第一集,但張力全無,亟為出戲,尤其那些對白……呀……對白,全片有大量非人對白和橋段突兀且尷尬程度突破天際,例如郭富城用一貫低沉的Chok聲帶說自己「習慣光明和腐朽之間的生活」,或劉青雲無厘頭大叫「MONEY!......



文:犬尤
圖:湯米酋長

#movie #掃毒3 #影評

2 years ago | [YT] | 1

湯米酋長

010有關《蟻俠與黃蜂女:量子狂熱》只是另一齣星球大戰

(Fig.1插隊,下星期先出番上一篇寫好的文)

1)前奏

……什麼……?你說進來看這篇文章是為了蟻俠與黃蜂女影評?可惜我現在被打了吐真劑,you know what?等我先由盤古初開開始說起。There was an idea……

回想起2012年第一次入戲院睇Marvel系列電影《復仇者聯盟》(Avenger)。

當年我仍是個死靚倞(小孩),跟陳奕迅一樣對DC和Marvel兩者傻傻分不清,入場前對鐵甲奇俠(IronMan)和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 的認知亦僅限香港遊戲周刊Game Weekly上的介紹,引用我老爸的話: 美國隊長就只是拿著一個垃圾桶蓋飛的人兄,昨日回憶真美好,現在我只記得他性感大屁股和Instagram露屌。Anyway 這部電影是我首次在銀幕上一睹「洛基」這位電影史上最迷人反派之一: 他外表出眾,善於以言語操弄角色,更坐擁千軍萬馬,來勢洶洶,倒是結局毫不意外地被英雄擊敗。



(Fig.2 預告只供參考,佂服者實際強度以電影為準,食材有機會大幅縮細50%以上)



然後打從《美國隊長3》(Civil War)開始, 我就從未缺席任何MCU電影, 本著中方一個也不能小睇漏之心態,連《雷神奇俠2》(Thor the Dark World)這種等級的垃圾我也事後硬哽下去了。MCU 大概由於反派受歡迎程度遠超想像,他們用了三部電影先後為這個角色洗白成好人,來到《復仇者聯盟3》(Infinity War), 觀眾發現原來洛基的戰力相較舖陳了接近七年,實力以一擋百的終極反派魁隆(Thanos or蕯諾斯) 根本連卵也不是。

現在重點來了:Thanos過後,Marvel亟需 再次鋪陳一位更強,更迷人的反派角色,來到《蟻俠與黃蜂女:量子狂熱》(Antman and the Wasp Quantumia), 首次在電影抬出了其中一位「佂服者康」(Kang the Conqueror)一個超然霸主,身經百戰,足以危及時間線和存在本身,戰力卻只有洛基等級……wait what!?



2) 你缺乏想像力

(Fig.3 自帶氣場的Johathan Majors)



先不要誤會了,跟一盤散沙的第四階段作分野,《蟻俠與黃蜂女》(下稱Antman3) 作為MCU第五階段開場,絕非屬於《雷神奇俠4》那種等級的歷史恥辱柱( 請參見本專欄的舊文,往事不堪回首)或爛片,主角以外角色都足夠有趣, 我和朋友確實有對那些配角設定笑到合不攏嘴,量子世界個人希望值得花更多時間塑造,這次視覺效果上已令我足夠滿意,看著片尾那上千名電腦特技人員真的辛苦哂; 飾演征服者康的演員尊尼芬美謝斯(Jonathan Majors)更是大有一人力壓全宇宙之氣勢,時刻喜怒無常,漠視世間一切; 時而不經意展現出一絲情感。光是在預告片中見到蟻俠向征服者說要召集復仇者聯盟時,對方只淡然回了一句「我以前已經殺過你們麽?」已經勝過千言萬語。但要我認真評價整體劇本的話,優點也就……僅止於此。

「缺乏想像力」是我目前對Antman3最大不滿。

以下劇透部分注意,先簡述一下: 開場主角女兒發明了一部量子傳送裝置,卻意外把全家人捲進到另一個宇宙,對此一行人就開始尋找方法返回原本世界。

明明光是穿越到異世界這個設定,都足夠引起無限遐想或發揮空間: 裏頭居民如何生活,他們有何習俗,與人類的差異,誰掌控這個地方?主角如何在不知周遭是敵是友下推動故事?I mean當今你電影作品只是有放進奇幻要素就已經成功了一半,Antman3 主角外母事隔多年再次回到量子世界當下我是覺得氣氛十足的,有一幕一名量子世界居民持劍向她走近,當你以為來者不善,雙方上演了一場格劍,以對方手臂被斬作結,此時發現原來這只是當地打招呼的慣用手勢,並跟隨他們前往其他量子世界城鎮。當時我心想: 「我就係要呢啲」,要強調這裏跟我們熟知的地球有多大差異一一一 噢並沒有,等我收回前面這句話。


(Fig.4 導演似乎在奇幻元素呈現方面跟不上編劇腦洞,異世界居民空有設定沒有故事)



是的這裏居民有奇怪習俗,有一隻如吉祥物般的啫喱人配角,他們的房屋本身亦是有自我意識的生物,當地酒吧所謂的雞尾酒是飲一隻活生生的生物所以為何他媽量子世界都有酒吧; 還有我全片最喜愛的西蘭花人茄呢啡(跑龍套),不是講笑他的頭真的就是一顆西蘭花(笑),有趣程度甚於《阿凡達2》的蟹型坦克。但可惜,以上元素卻通通與主線故事徹底割裂。 我先從MCU舉個例子: 《銀河守護隊》中的Drax(光頭那位) 最初遇到主角星爵時無法理解他把手放在喉嚨的意思,在電影尾段卻對反派擺出了這個手勢示意要致對方於死地。就連一個毫不起眼的笑位也可以有起承轉合。

(Fig.5 西蘭花建議搭配蝦膏珊瑚蚌或芝士通心粉食用)



然而放到Antman3所有東西卻慘成佈景板,角色總體還是以人型為主,這裏物理法則仍然遵從牛頓地心吸力,可以讓我們一睹蟻俠打破常規,使用全新戰術嗎?然後你會發現就算把星球大戰(StarWars)裏的反抗軍替換其中也完全沒有違和感, 那些配角不停跟主角說自己受到壓迫但電影卻沒有提及當中恩怨,就連反派過去所作所為也竟然只用了一個十來秒快速畫面轉換帶過,講白點就是戲中所有人都缺乏動機及邏輯。例如外母早在幾十年前就修復了回到地球的裝置,而且知道確實位置,然而此刻卻決定帶同家人去尋求只出場幾分鐘的加菲貓……不凱拉爾勳爵協助? 這個角色到底是來做什麼的!?我有睇過《星球大戰8》所以我已經預知這個角色會背叛主角群,果然他下一秒就反面,呀~~真料不到哩。 然後越想越不對勁,又突然意識到這個劇本根本可以套用到任何爆谷電影,或任何Ubisoft遊戲,主角沒有任何背景故事支撐下前往一個新open world,遇上High Table組織追殺,於是就跑支線收集羽毛刷反抗軍點數,最後去挑戰黑武士Darth Vader,全劇終the end......

(全文我放在Penana)
www.penana.com/story/98042/%E6%9C%89%E9%97%9C%E9%9…

文:犬尤
圖:湯米酋長

#movie #marvel #antman #antmanandthewasp #影評

2 years ago (edited) | [YT] | 6

湯米酋長

008有關《英倫對決 The Foreigner》
愛爾蘭共和軍,及成龍迴光返照



最近用Netflix看舊電影,湊巧我上期文章又稍為觸及過愛爾蘭歷史,心想不如又再睇一次《 英倫對決 The Foreigner》,回味演員皮雅斯布士南的Pierce Brosnan(而非兒子吸毒的中國禁毒大使成龍)紳士英姿……Anyway,這會是我第一次,亦是最後一次談論成龍。曾以《A計劃》《警察故事》《Rush Hour》等作品享譽國際的他打從2012年電影《十二生肖》, 真的在銀幕前玩命轆落火山後似乎沒有再端出任何合格線以上作品,加上個人形象低落早已淪為票房毒藥。然而鑑於他在英倫對決的演技實在為之一亮,甚至稱得上迴光返照,所以我今日暫且收起偏見,並主要討論此電影背後的愛爾蘭歷史(接上回《伊尼舍林的女妖》一文)和劇情鋪排如何有力。



先例行簡介一下《英倫對決 The Foreigner》於2017年推出,導演Martin Campbell 曾執導特務片經典《007皇家賭埸 Casino Royale》和《007金眼晴 Golden Eye》,因此解釋了為何本片打鬥和故事比很多動作大片來得粗暴一一一這是褒揚,電影開頭只用了五分鐘(即此文章開首那部分節錄)就將主角關玉明(成龍 飾演)的華人好父親形象、痛失愛女的悲傷、和復仇動機躍然銀幕。



他會打探女兒的男性友人,有點囉嗦, 老態盡現卻又不欲被孩子看到自己駝背; 在女兒死後他回到家中書房,有一整段沒有任何對白,鏡頭就影著他漫無目的到處翻看遺物,不知道要幹什麼似,異常地寫實……不知道導演用了什麼鬼法術,令觀眾實在一窺成龍非搞笑的一面(對上一次已經是《新宿事件》?個人推介),成龍特意在訪談中強調: 他想透過《英倫對決》讓人看見他是位「演員」而非「動作明星」…… 搞得令我差點就相信他在現實世界真的是個好父親。



主角先放在一旁,我再來談談反派,由前任007皮雅斯布士南Pierce Brosnan 飾演北愛爾蘭副首席部長里安軒尼詩 (Liam Hennessy,下稱Liam),角色造型與現實中北愛爾蘭政黨新芬黨前黨魁Gerry Adams有87%相似。

新芬黨(Sinn Féin) 正是承襲臨時愛爾蘭共和軍(Provisional Irish Republican Army,IRA): 一個致力使北愛爾蘭(下稱北愛)地區及愛爾蘭共和國完全統一的準軍事組織( 或恐怖組織),曾與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槓上, 亦為1922年愛爾蘭內戰後原愛爾蘭共和軍最後兩個堅持走武力路線的分支之一, 已於2005年棄械。



(還有一批叫正式愛爾蘭共和軍OIRA的,後來變成共產主義工人黨,夠不夠複雜?)



無論如何,現時北愛地區主要只餘下真愛爾蘭共和軍RIRA堅持以恐怖襲擊實行統一理念,例如1998年於北愛奧馬市(Omagh)商業區引爆重達250公斤的炸彈,並事先藏於一輛汽車中, 爆炸後高調承認責任,英倫對決的劇情頭段與之相似,只是把地點改為倫敦( btw愛爾蘭也有個倫敦德里市)……



但咳……還是說回電影角色。「斯文敗類」四個字無疑最能形容 Liam本人。Liam 年輕時為愛爾蘭共和軍一員,由於其暴力手段被冠以「博格賽德屠夫」(Butcher of Bogside)的惡名,同樣是影射Gerry Adams, 故事中可推測他參與了1998年的《貝爾法斯特協議》( 大意是同時承認北愛爾蘭人希望留在英國和愛爾蘭,以維持這種曖昧的和平狀態),Liam 以棄械換取一官半職,試圖討好兩國以從中撈政治油水,以上就是電影前設部分。



而在故事甫一出場,大家可看見他自酒店中醒來,然而身旁女子竟然是第三者而非太太; 加上之後一邊口裏說和平理性非暴力、所做一切為了同胞、要跟規矩辦事,另一邊廂卻私下卻派人追捕關玉明,用非法手段調查炸彈爆炸案,更會為了政治生涯而殺死昔日同袍。可謂將雙面人、本能性反骨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全文我放在Penana)
www.penana.com/story/98042/%E6%9C%89%E9%97%9C%E9%9…

文:犬尤
圖:湯米酋長

部份資料參自BBC網站、風傳媒、Charles Messenger 《Northern Ireland the troubles》一書以及一名愛蘭爾人朋友

#movie #jackiechan #theforeigner #ireland #影評

2 years ago (edited) | [YT] | 2

湯米酋長

007有關《伊尼舍林的女妖 Banshees of Inisherin》
荒謬絕倫,還是歷史教訓?

某一晚被歐洲室友們拉到戲院看新戲。

是一套名為《Banshees of Inisherin》的愛爾蘭電影,由《廣告牌殺人事件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導演Martin McDonagh執導,但似乎這裏對此宣傳較少。但就是一套如此低調的作品,竟能使我們四人一臉茫然地離場。因為情節無厘頭到懷疑人生?Yes, but no。畢竟被戲院分類為黑色幽默,想當然有歷史隱喻和各種諷刺。拿穩你們的Guinness啤酒,摸緊自己的手指一一一等一下就知道何解,好321入正題。

(Fig.2 我最愛的愛爾蘭啤酒,這不是廣告)
(註:本文章純為主觀感受,末必與導演原意100%契合)

1)難以捉摸的劇本

承上題,「無厘頭」是我對這部電影第一印象。撇開次要角色,全片骨幹可謂相當簡單,亦意外地似電視台那些肥皂處境喜劇,故事往往源於一個誤會和小變故,男主角帕德萊克Padraic (哥連費路Colin Farell飾演,人稱葛林戴華德) 多年來都生活於愛爾蘭某小島鄉村裏,某日他一如往常地拜訪同島老友柯姆Colm (班頓基臣Brendan Gleeson飾演,代表作有哈利波特電影中的瘋眼穆迪),但對方卻突然表示: 我們絕交吧!從這一秒鐘開始。

Padraic人設上是名單純,說話不經大腦,蠢到加零一的農民,加上那應該是貼上去的極粗黑眼眉毛,甚具喜感。在他對無故絕交的Colm一番窮追猛打下,對方總算交出答覆: 我突然想去作曲,但你太礙事了,就這樣。令外再下達逐客令威脅道: 你每再煩多我一次,我就把手指一根接一根的剪下來!

結果呢?當然沒用,因為Padraic是個白癡,Colm就真的先後斬了自己五根手指。與主角同住的妹妹表示自己受不了島上盡是蠢人,斬下自己手指的癡線佬(瘋子),和一卡車粗漢,決定離開家鄉另覓出路,只遺下主角養的驢子。不幸地驢子之後竟誤吞Colm的斷指而哽死,感到生無可戀的Padraic找來油燈和柴木,試圖將Colm連人帶屋燃燒殆盡……

(Fig.3 又一位能變大縮細的演員哥連費路,上部參演的是蝙蝠俠中的反派……企鵝人)

2)愛爾蘭情仇

你也許從主角家的日曆注意到故事設定在1923年,時值愛爾蘭內戰。我先簡單講一下愛爾蘭歷史,再回到內戰的起因和一切如何對應到電影本身。

愛爾蘭(Ireland)歷史又總是跟英格蘭(England)密不可分。 兩地僅有一海之隔,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語言及宗教,例如英格蘭信奉新教(Church of England),愛爾蘭忠於羅馬天主教 (Catholic Church)等。英格蘭打從11世紀始已試圖將鄰居收納其中……不,直接稱侵佔也不為過,把土地收歸國有(即英王)後分封予忠於自己的新教徒。

(Fig.4 爆煲前的愛爾蘭)

愛爾蘭多年連番起義失敗後,英格蘭乾脆於1800年把對方正式納入大英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版圖內,簡稱UK。其後愛爾蘭基本上處於放養狀態,發生了如1846一49年令數以百萬計國民餓死的饑荒發生,英國那邊仍是一副嗌破喉嚨也不鳥你的態度。最後1916年英國處死了愛爾蘭的反抗軍領袖引爆了一輪戰爭,1921英愛簽訂和約,愛爾蘭32個郡當中26個自英國獨立。


(Fig.5 愛爾蘭反條約派, AKA愛爾蘭共和軍)


然而該條約英方只承認愛爾蘭是為自治領土(將它理解為香港所謂的「高度自治」就明噁,該地宣戰權在英國手中)而非真正的獨立共和國,議會甚至被要求成員誓詞要包括忠於英國國王……anyway 此條約的內容導致愛爾蘭反抗軍分裂出條約派和反條約派,後者亦則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愛爾蘭共和軍( 好和壞方面都是)。1992年在共和軍佔領位於都柏林(Dublin)的四法院(Four Courts)後,條約派首領,愛爾蘭國民軍總司令米高哥連士(Mchael Collins)在時任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施壓下炮轟四法院,拉開了愛爾蘭內戰序幕。

3)為咗場交,輸咗個家

如是者來到電影涉及的時間點......

主角Colin和Colm放到一起比較就有如內戰中國民軍和共和軍的關係。他們過去有共同理念,曾形同手足,卻因為一件可以明明透過對話拆解,卻並沒這樣做的事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 主角妹妹作為 一個聰明人,她在結局選擇遠離這是非之地; 主角另一位朋友Dominic(巴利高根Barry Keoghan飾演,你們有看Marvel永恆族嗎) 代表年輕一代,只是單純尋求幸福平淡的生活,卻活在執法者父親的暴力陰影下,加上暗戀對象離開,令他失去人生意義而自殺,彷彿意指愛爾蘭內戰犧牲了一代年輕人的未來; 當然更多的角色就像那個貫穿全劇,負責吐嘈酒吧老闆: 代表着平民身在亂局中卻不能改變任何事......

全文我放在Penana:
www.penana.com/story/98042/%E6%9C%89%E9%97%9C%E9%9…

2 years ago (edited) | [YT] | 0

湯米酋長

《憂鬱之島 BLUE ISLAND》導演分享會紀錄
最近觀賞了由陳梓桓執導的香港電影兼紀錄片《憂鬱之島 Blue Island》,導演親自現身解話實屬難得的體驗~
可惜身為香港電影,卻無法在香港上畫!?

2022年10月29日
記於英國紐卡素(Newcastle, United Kingdom)
(經英文原文翻譯及整合,有部份劇透)

主持: 各位好,好高興見到在座所有香港人,以及所有關心及支持香港人權、民主及自由的各位……作為Newcastle Stand with HK的一份子:一個由學生創立,為支援勇敢及自豪的港人和捍衛價值而設的組織……身為第二次參加觀影的人,我認為自己更加深入了解到社區活動的可行性、歷史背景、以及香港人這個身份。


我們很榮幸收到Tyneside Cinema邀請,前來籌辦這場問答環節。在接下來我會先抛出兩個問題,然後把餘下時間交予在座觀眾,與陳梓桓導演(下稱陳)作深入討論,我們開始吧。


就我們所知,電影是由2017年起拍攝一一一雨傘運動(下稱傘運,2014年由香港學生反對政府強推國民教育科並演變至由戴耀廷等人發起佔領鬧市街頭的社會運動)三年後,同時是2019年(下稱反修例運動,由於香港政府計劃與中國簽訂逃犯引渡協議導致民間多年積怨爆發,並展開長達一年且持續升級的反政府抗爭行動)前,相信大多人對此仍有深刻記憶……可以分享一下你當初創作這部電影(兼紀錄片)的原因嗎?

陳: 2017年是香港一個低谷時期,處於傘運堀起,與反修例運動之間,當時大多人並不在乎香港,我希望藉此拍一部紀錄片,或做些什麼也好。在示威時期, 人人手執攝錄機,闡述香港狀況……我就在想,還有什麼故事可以說?於是我決定回顧香港史料,(畢竟)與我有所連繫: 我在1987年出生,即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至中國共產黨政府的十年前,亦稱英殖時期。回歸前那十年大家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然而最近十年本土主義抬頭,為我們帶來身份挑戰及無力感,「香港」到底代表甚麼…… 而這部電影就是我的答案。

我拍攝的出發點在於查找在香港不同年代,不同人是如何看待香港,身份認同及政治觀點。香港局勢一直瞬息萬變,我在2017年時還以為這部電影能在香港上映,但在香港國家安全法實施後一切變得不可能。狀況有變迫使我要轉換拍攝方法,電影本打算聚焦於歷史,2019年後我則改為花時間物色年輕示威者參演其中,呈現不同世代人的經歷,探討香港未來。

主持: 我們可以見到電影穿插了很多歷史事件重演,且扮演着重要角色。為何你會特別強調不同世代的人同框出現?讓新一代感受老一輩身處的年代?你是如何說服擁有不同政治光譜的人物加入?最大的挑戰和困難是什麼?

陳: 應該就是兩代人在監獄交談那一幕了, 他們政治取向不同,立場不同,但仍能帶出個人經歷,展示出兩者互有聯繫。當我統整多段歷史線時,我希望能展示香港的複雜性,因為這項工作相當困難,然而這個命題當下非常重要,時而世易,我有的朋友坐監……Kevin一一一 亦即是其中一位主角的演員及示威者,他被判入獄35個月,現服刑當中; 更多的朋友移民到其他國家,追尋自由(......)

全文我放在Penana:
www.penana.com/story/91599/%E9%A6%99%E6%B8%AF%E6%9…

2 years ago (edited) | [YT] | 2

湯米酋長

(圖一)最近到訪了位於英國紐卡素(Newcastle Upon Tyne),全國最後一家新聞片戲院Tyneside Cinema (泰恩河畔影院),由名導演Ridley Scott (銀翼殺手、異形系列)和 Tony Scott ( 壯志凌雲/捍衛戰士)的曾叔父 Dixon Scott (圖二)於1937年所創立。

新聞片(Newsreel)某程度上是電視新聞報道前身, 簡單而言就是以膠卷把近期大事件預錄剪輯成短片,附上音樂旁白等,再放到電影院收費播映。影院內部仍保留當時那如同學校禮堂的裝潢,只不過為了收入而主力改映一般商業電影和經典大作(圖三~五),例如我兩年前在此觀賞過《星球大戰9天行者又又又崛起》這陀大便。

p.s.下條誠實預告是翻星球大戰9……

當年新聞片曾被人詬病它經過剪輯的特性容易被用作政治目的……唏但至少比Youtube Short有營養。

2 years ago (edited) | [YT] | 7

湯米酋長

沒用分享:話說大多集數的誠實預告我都設計了不同字體以符合電影本身
猜猜他們是來自哪部電影?

3 years ago | [YT] | 10

湯米酋長

006有關《殺手列車 Bullet Train》

「你的任務非常簡單,搭上列車,偷走行李箱,然後在下一站落車。」電話另一端的殺手中間人說道:「另外把那柄手槍帶上,能助你解決許多問題。」



「不了。」主角拒絕:「我走到哪都會有人死,所以不了。」



而他尚末知道,這個決定將會為他帶來多大麻煩……一場無法下車,歷時126分鐘的死亡之旅就此開展。



《殺手列車》(又名子彈列車) 改編自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於2010年創作的小說《瓢蟲》,講述各路殺手因不同原因及目的而湊巧處身同一列子彈火車,並隨著故事推展而互相交織和製造衝突。真人版電影沿用這個故事架構,但將原著全日本人的角色陣容改成來自世界各地,再把一些旁枝小配角融入到主要角色,不僅令劇本變得乾淨俐落,更成功做就一部節奏、視覺效果與幽默感兼具的爆谷爽片。

(Fig.2) 在英國觀賞Screen2DX版本,難得嘗試三邊大銀幕體驗,可惜本片無好好運用而慘成噱頭


(P.S. 比雷神4好看太多)
(!下方劇透出沒注意!)

.
.
.
.
.
.
.
.
.
.
.
.
.
.
.

1) 真人演員,但演成漫畫角色



一般而言,電影中角色行徑太單一會使故事缺乏張力,但這次可是由特技人出身,拍出了《殺神John wick》糸列和《死侍Deadpool2》 等以幽默和爽度見稱的導演David Leitch掌鏡,模板般的角色設定反而使觀眾能快速融入,而且可見導演在此之上也能玩出不少花樣。


首先由畢彼特(Brad Pitt)飾演的主角「瓢蟲」(Ladybug)是位極度行衰運(倒霉)的殺手,所到之處總會有一堆與任務無關的人死掉,或遭點錯相,在整部電影中都擺出一副「我他媽只想下車」的無奈表情。儘管在海報上佔了最大面積,但主角綜觀全片更加像搞笑節目中的下把位,負責厭世地附和其他角色製造反差。瓢蟲的故事線非常簡單: 就如文章開頭所講,偷走行李箱,然後下車。 但事情當然沒有會如此簡單,電影其後透過行李箱,帶出新角色,墨西哥毒販「狼」(Bad Bunny飾演)。


But guess what?他一出場就立即死掉!電影還非常惡意地拍了一大段狼尋找殺妻仇人的背景故事,使人誤以為是重要角色,加上他每次殺完人後向天模仿野狼嚎叫的畫面使人嘴角瞬間失守,亦記住了這個角色。

狼和飄蟲只是眾多角色之二,其他人亦如同置身真人漫畫般充滿個性。來到第二條故事線,行李箱的持有人是雙胞胎殺手「檸檬」Lemon (Brian tyree Henry飾演)和「蜜柑」Tangerine(艾倫莊遜Aaron Perry Taylor-Johnson飾演),他們亦負責把某黑幫老大之子「少爺」The Son護送至目的地,非常高興永恆族法斯托斯和快銀終於在另一個Marvel宇宙碰面。檸檬總是把湯瑪士小火車放在口邊; 蜜柑西裝骨骨,卻滿口髒話,兩人並沒屈就在畢彼特的明星光環下,反而更像是本片真主角,他們有默契,有智慧,甚至能推敲出列車上的壞人, 明明膚色上一黑一白,你卻能真切感受到他們是幾十年親兄弟,亦是編劇花最多篇幅描述背景故事,最秉承原著設定的人。



以最後一條故事線則是由武士刀專業用家真田廣之飾演的「長老」The Elder, 已經數不清這是他第幾次拿著武士刀出現在幕前……咳,以及其子「雄一」Yuichi負責。 某人將雄一的兒子從樓頂推下致其重傷, 於是雄一對長老先斬後奏,登上子彈列車,試圖私了兇手.......


然而對方卻竟然是個小女孩,一名自稱「王子」Prince的反派,頂著天真無邪的臉蛋,時而哭喪著臉,時而狠下殺手,憑著絕佳運氣將車上所有殺手玩弄於股掌中。就拉動觀眾仇恨值方面,個人認為Joey king的演技可謂非常成功,至少坐在我身旁的朋友在電影播放途中不停許願這個角色快點登出世界舞台。唯一要批評的部分就在於與原著小說不同, 王子殺人僅為了證明自己能力,博得重男輕女的黑幫父親歡心?不反感但稍嫌突兀,削弱了其威脅性。


餘下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友情客串和小配角為主。殺手角色「黃蜂」被改成只有一人; 減了肥的岡政偉客串對瓢蟲窮追不捨的查票員,劇本真應該把他留到電影最後而非中途神隱; Deadpool甚至有去客串 Ryan Reynolds,僅花了幾秒就成為全片最好笑的部份......


全文我放在Penana:
www.penana.com/story/98042/%E6%9C%89%E9%97%9C%E9%9…

3 years ago (edited) | [YT]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