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 Pulse HK News

世界依然黯淡,沒有比幾年前更光明,在愈是困難、黑暗的時刻,我們更堅信聲音不能就此消失,真相不能被肆意埋沒。由台灣至英國,由英國至北美,《追光者》希望成為香港人的脈搏,也成為世界的脈搏,讓世界看見香港。三位創辦人,三種視覺,三種經驗,匯聚成流,同一冀望。

《追光者 PULSE HK》是一個全新的香港人國際新聞平台,為世界各地的香港人提供24小時新聞。

【The PULSE HK Incubation Program — A Message from the Founders】

The world remains dim—no brighter than it was a few years ago. In times of growing hardship and darkness, we hold firmly to the belief that voices must not disappear, and the truth must not be buried.

From Taiwan to the UK, from the UK to North America, PULSE HK hopes to be the heartbeat of Hongkongers—and of the world. Let the world see Hong Kong. Three founders, three visions, three unique experiences, united by one shared hope.

PULSE HK is a brand-new international news platform by and for Hongkongers, delivering 24/7 news coverage to Hongkongers around the globe.


追光者 Pulse HK News

【Pulse 快評|12月7日變相公投(林兆彬)】

今屆立法會選舉候選人全部都是一清色「愛國者」,無論有多少人投票、無論誰當選也好,都能夠實現宣傳口號聲稱的「共創美好未來」願景。為何港府要鋪天蓋地宣傳和動員推高投票率呢?宣傳片所講的「凝聚力量」又是甚麼「力量」呢?其實,港府正在隱瞞這是一場「變相公投」,議題是對港區《國安法》、廿三條、「完善選舉制度」、李家超政府的信任度投票,證明「一國兩制」在香港取得成功。

對中共來說,12月7日這場騷是要演給國際社會看的,如果投票率高,便可反駁西方民主社會近年對香港人權的批評。2021年立法會選舉只有135萬人投票,少於2019年區議會選舉民主派168萬得票,當年建制派只得121萬票。正因如此,其中一位「演員」是擁有國際知名度、曾到聯合國發言的奧運金牌得主江旻憓,讓她四處「旅遊」說好香港故事。

在本地政治層面,高投票率可被視為對李家超政府的信任投票,尤其在特首選舉於2027年到來之際。李家超自2022年上任以來,強調穩定和「國家安全」,但面臨經濟轉差的局面,施政蒼白無力。尷尬的是,澳門今年9月立法會選舉,投票率高達53.35%,北京官員必定會比較哪個「孩子」更乖。據報香港官員訪問澳門學習動員經驗,擔心若香港投票率低,將被視為港人對李家超政府和中聯辦統治的質疑。因此,這場選舉成為李家超和中聯辦駐港官員的業績考核,高投票率可強化其連任資本。

此外,這場選舉還有另一個深層目的——向世界展示習近平的「全過程民主」理念,特別是在中共「東昇西降」的敘事背景下,中共正在重新定義「民主」為何物。習近平於2019年11月在上海考察時首次提出「全過程民主」,後於2021年中共百年慶典演講中正式強調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強調從選舉到決策的「全鏈條民主」,包括「基層民主」、「協商民主」等。聽不懂?不緊要!總之不是西方選舉式民主,「全過程民主」只是匯聚「愛國者」民意的過程,而不是權力的輪替。

各級人大選舉在篩選候選人時展現出高度的控制性,與現時的香港立法會選舉有異曲同工之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在全國人大選舉提名階段,候選人可由各政黨、人民團體聯合或單獨推薦,也可由10名以上選民或代表聯名推薦。但實際操作中,提名需經選舉委員會「討論協商」確定最終名單。

第一輪篩選是「初步候選人資格審查」。公安國保會就每個參選人出一份「政治審查意見」,只要你曾經上訪過、維權過、在網上批評過政府、轉發過敏感帖,都有機會被DQ。即使進入了初步候選人名單,接下來選民小組要「討論、協商確定正式候選人」。黨組織會提前內定好官方候選人,通常是現任代表、居委會主任、國企或機關單位的人,然後讓聽話的居委會幹部、樓長開會,直接把獨立人士從名單上拿掉,給的理由是「根據多數選民意見,經過反覆協商……」。

相信上述模式已搬到香港,解釋了為何有3份之1現任立法會議員「棄選」,也解釋了為何直選每區都剛剛好有5至6個候選人、每個功能組別都有「競爭」,因為一切都是按劇本進行。

作者:林兆彬
前油尖旺區議員(旺角東)、時事評論員

#Pulse快評 #林兆彬 #立法會選舉 #香港 #李家超 #國安法 #一國兩制 #追光者 #pulsehknews
=========================
新聞有價,請一齊撐起《追光者》:
💰 Patreon|www.patreon.com/pulsehknews
💰 Stripe|buy.stripe.com/7sI8zwgoA9HZ3Cg6oq
💰Gofundeme|www.gofundme.com/f/pulse-hk-pulse-hk-crowdfunding-…

🌟加入以下頻道支持《追光者》運作🌟
📺 YouTube|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
🔗 網站|pulsehknews.com/
📷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pulsehknews/
🌐 Facebook|www.facebook.com/pulsehknews/

10 hours ago | [YT] | 419

追光者 Pulse HK News

【珠海一月兩宗持刀傷人 公共安全再受關注】

廣東珠海拱北一帶本月接連出現兩宗街頭持刀傷人事件,時間分別在11月上旬與中旬,地點皆位於口岸周邊。一名目擊者事後在網上寫道在拱北碰到男子隨機捅人,只能跟着人群往外逃。相關影像在社群平台流傳引起熱議,事件涉及公共安全,也有人提到這是「報復社會」現象。警方對其中一案做出簡短通報,提及嫌疑人有精神類疾病就診史。

11月17日晚上約九時,香洲區拱北火車站外發生一宗持刀傷人案。兩段影片顯示,一名男子背著包、一手揮刀,動作快速,至少三名行人被刺後退避。周圍人群立即四散,幾名保安拿着鋼叉衝上前,最終將男子壓制在地。一名目擊者事後在網上寫道,她在拱北碰到男子隨機捅人,只能跟著人群往外逃。多家海外媒體引用影片,指傷者可能更多,但官方未公布相關細節。

一名知情網民18日對記者說,他第一次看到影片時「愣住了」,因為拱北平常人流密集,這樣混亂的場面並不常見。他說,本地群組中有人留言,將事件形容為「又一起爆發社會事件」。

|公安稱嫌疑人有精神病就診史

第二天,珠海警方通報稱,17日20時29分接報,在迎賓南路附近有男子持小刀傷人。民警趕到後將林某(48歲)拘捕。警方表示現場共有2人輕微受傷,嫌疑人有精神病就診史。通報發出後,有網民指出影片中受傷者似乎不只兩位,也有人提醒不要急下結論。

在拱北工作多年的居民柳小姐接受採訪時說,這是兩週內發生的第二宗砍人事件。「真的很怕。我鄰居聽說後,都不敢讓孩子自己出門。要是碰上了怎麼辦?我剛來珠海那會兒,覺得拱北挺安全的,沒想到一下子冒出兩宗案子。」

|十天前拱北也發生同類事件

11月5日晚,同樣在拱北街頭,一名男子持刀邊走邊喊,行人四散。另一段影片顯示,他闖進一家手機店揮刀,店員和顧客往後躲避;男子離開時被一名紅衣男子撲倒,最後由公安帶走。警方迄今尚未通報此案,原因與傷亡情況仍不明。

柳小姐說,兩宗事件都在同一區域,時間相差不到兩週。「有人覺得是情緒外溢,也有人講跟失業、追債有關。去年體育中心撞人案也是11月,這種事一下子湧上心頭,確實心裡不舒服。」

去年11月,珠海也曾發生重大撞人案。一名62歲男子開車衝進市體育中心健走步道,多次撞向行人,造成重大傷亡。後來官方公布,嫌疑人涉及離婚財產矛盾,最終因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執行死刑。

此次事件發生當晚,一些網民在微信群把去年案子與近期兩案放在一起討論,留言稱「又是珠海」、「模式相似」。研究中國公共事件的學者辛迪對記者說,把珠海體育中心撞人案與拱北近期兩案放在一起觀察,可看到三點。

|學者:警方公開資料不足難以判斷成因

辛迪表示,第一,行為都發生在公共空間;第二,攻擊對象不明、呈現隨機性;第三,社交平台很快就會貼上「報復社會」、「精神問題」、「壓力大」等標籤。他補充說,體育中心撞人案有明確家庭與財務矛盾,但拱北兩案目前資訊不足,不能直接往同一方向推。

他指出,近年經濟環境壓力大,不少人容易把新事件與舊案例連結。有人因此將個案歸為經濟糾紛,但警方通報中只提到精神就診史,未提及財務或家庭問題,仍需更多資料判斷。

另一名關注基層治理的學者胡星對記者說,近年基層社區確實面臨債務、房產、家庭變動等壓力。他說,調解不足時,有些人長期在壓力中,可能在公共空間出現突發行為。但他也強調,不同案件之間不一定能放在同一條線上,「拱北兩案目前背景還不夠清楚」。

拱北火車站與口岸一帶是珠海最密集的人流區之一。商店、交通設施、旅客匯集點都集中在此,兩宗持刀事件也都發生在人流密集區,引來公眾對治安部署的討論。有網民認為應增加口岸外圍巡查,也有人關注私人保安與公安如何配合。

近年珠海多次發生公共襲擊事件,相關影片在網上迅速擴散。這次拱北兩宗案件曝光後,有市民在本地群組討論治安部署,也有人提到口岸周邊人流密度大、情況複雜。外界關注警方後續是否公布更多細節,並留意事件是否反映城市節點在高人流環境下的應對能力。

#中國 #持刀傷人 #珠海 #追光者 #pulsehknews
=========================
新聞有價,請一齊撐起《追光者》:
💰 Patreon|www.patreon.com/pulsehknews
💰 Stripe|buy.stripe.com/7sI8zwgoA9HZ3Cg6oq
💰Gofundeme|www.gofundme.com/f/pulse-hk-pulse-hk-crowdfunding-…

🌟加入以下頻道支持《追光者》運作🌟
📺 YouTube|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
🔗 網站|pulsehknews.com/
📷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pulsehknews/
🌐 Facebook|www.facebook.com/pulsehknews/

1 day ago (edited) | [YT] | 414

追光者 Pulse HK News

【習權時代|公民記者張展被秘密移送接受「思想轉化」 人權組織促國際社會介入 】

因為揭露武漢肺炎真相而曾被判入獄的中國公民記者張展,今年9月再被中共以尋釁滋事罪名判監4年。張展隨後上訴,但其代表律師近日受委託前往看守所探望張展時,發現她已被當局秘密移送到專門針對「思想政治犯」的機構接受「思想轉化」;又發現當局早前繞過既定法律程序,已秘密開庭對張展案進行二審。多個人權組織發聲明譴責中共秘密審判張展,促國際社會介入要求中共立即放人。

張展關注組發起人王劍虹周一(17日)在社交平台X發文,提到張展家屬委託的代表律師高承才約見張展被拒情況。高承才周日(16日)下午前往上海浦東新區看守所要求會見張展,看守所人員着求他在網上預約,但登記系統多次顯示「查無此人」。高遂按看守所人員指示,翌日早上8時再到場要求見張展,但值班女警以登記情況有變為由要求他繼續等待。期間兩名警察上前查問高的委託人身份及是否認識張展,他以問題跟申請會見張展無關為由拒回答,強調跟足合法委託手續。之後高便接到張展母親來電,要求他暫緩申請會見,指張展已不在看守所內。

高承才續稱,值班女警當時透露張展已被「移交執行」,但追問對方法院是何時下令、何時被執行,女警一律以他不是家屬為由拒絕回應。張展母親隨後再致電高,指張展已被送到另一個地方接受「教育」一個月。高再向當值的檢察官投訴,對方指張展已被移交執行不能安排會見。據國保人員向家屬透露,「思想政治犯」在服刑前會先被安排到另一機構接受「培訓」。

|今年9月被判尋釁滋事罪再度入獄4年

海外中國人權律師聯盟周二(18日)發聲明,強烈譴責中共對張展上訴二審進行秘密審判,以及阻撓律師會見,批評是繞過法定程序進行黑箱作業,剝奪張展的辯護權與家屬的知情權,嚴重違反中國法律;又指張展被強制關押的場所,是中共用於對政治犯進行「思想轉化」,切斷受害者與家屬及外界的聯繫,令受害者審判後仍被當局置於秘密控制之下。聲明指張展當前處境極其危險,生命安全受嚴重威脅,促國際社會介入。

無國界記者亦發聲明高度關注張展的待遇,指中共拒絕透露張展被關押地點,已構成強迫失蹤,國際社會不能坐視不理,要求中方立即公開張展所在,並停止對其進行迫害。

42歲的張展曾任律師,2019年底武漢肺炎爆發期間深入疫區採訪,並將影片上載到 YouTube 等海外平台,結果翌年被控尋釁滋事罪判監5年。她去年5月刑滿出獄後,相隔僅3個月就再被中共拘押,今年9月再以尋釁滋事罪名判入獄4年。國際社會對中共判決嘩然,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當時批評判決令人深感不安,促中方立即無條件放人。

#張展 #公民記者 #武漢肺炎 #思想轉化 #思想政治犯 #尋釁滋事 #追光者 #pulsehknews
=========================
新聞有價,請一齊撐起《追光者》:
💰 Patreon|www.patreon.com/pulsehknews
💰 Stripe|buy.stripe.com/7sI8zwgoA9HZ3Cg6oq
💰Gofundeme|www.gofundme.com/f/pulse-hk-pulse-hk-crowdfunding-…
🌟加入以下頻道支持《追光者》運作🌟
📺 YouTube|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
🔗 網站|pulsehknews.com/
📷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pulsehknews/
🌐 Facebook|www.facebook.com/pulsehknews/

1 day ago | [YT] | 569

追光者 Pulse HK News

【不是短評 |高市早苗「台海」強硬言論無彎轉 反映日本人對「永遠反省」的集體厭倦?】

日本歷史上首位女性首相高市早苗,上任後迅速展現對中國罕見的強硬姿態。她在國會答辯中指出,若台灣爆發武力衝突,日本極有可能面臨「存立危機事態」,意味或將動用集體自衞權。雖然她沒有沿用前首相安倍晉三那句「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名言,但語氣足以顯示:台海局勢是攸關日本的安全議題。高市過去亦不時強調,日本不應長期被外國以歷史問題作為外交批判的依據。正是這種對「無限期歷史問責」的反感,使得她的言論在部份日本民眾眼中,被解讀為對中國長年情緒勒索的反擊,甚至被視為打破「永遠反省」框架的第一步。

從中國暴跳如雷的反應來看,高市似乎確實踩中了北京最敏感的神經。然而,距離她發表這番強硬言論已超過十天,高市在面對來自中國的巨大外交壓力,以及自民黨內資深政治人物的勸阻時,依然沒有任何收回原話的意思。這份強硬姿態或許與她異常高漲的民望有關。2025 年 11 月初的 JNN 世論調查顯示,高市內閣支持度高達 82%,成為日本近年極為罕見的高點。

高市的核心支持群體集中在 40–60 歲之間。這群人既經歷泡沫爆破後的經濟停滯,也體會中國崛起與軍力膨脹帶來的壓力。他們不是右翼,也不是軍國主義者,而是一群長期背負著中國歷史敘事壓力、卻鮮有人願意替他們說話的「疲累的中間派」(tired centrists)。

|安全化:把歷史問題轉化為國安威脅

事實上,高市對中言論並非單純的強硬表演,我們或許可以從國際關係研究中的「安全化」(securitization)理論說起。根據哥本哈根學派的解釋,安全化是一種「語言行動」(Speech act,用說話來完成某種行為):只要政治領袖成功把某議題提升至「國家生存威脅」的層級,社會便會接受以往難以接受的政策。高市正是以此方式,把中國的歷史批判與台海緊張「安全化」。

高市版「台灣有事論」的效果巨大。它不只是安倍名言「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政策版本,而是將歷史與地緣政治合併成一個訊號:中國不只是批評日本歷史,而是可能影響日本「未來」的安全。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發表「斬首論」式的激烈言論、中國官媒連翻猛烈抨擊後,高市的言論反而得到證實。日本社會或更傾向認為,高市說的確實是眼前的現實,而不是政治操弄。日本選民一旦開始把歷史問題轉化為安全問題時,高市的強硬自然更具正當性。

|民族主義動員:非右傾而是尊嚴感覺醒

政治學中的「民族主義動員」(Nationalist Mobilization)理論,提供了另一個理解高市策略的重要視角。她的對中強硬語言之所以能迅速凝聚支持,並非因為煽動排外情緒,而是觸碰到一種在日本社會中長期存在、卻被壓抑的日常集體情緒。正如政治學者 Michael Billig 在其「日常民族主義」(banal nationalism)概念中所指出,民族認同往往不是以激昂的口號存在,而是以一種安靜、潛伏的方式滲入日常生活;然而在特定歷史時刻,這些平日被忽視的情緒會突然被喚醒,並轉化為具有巨大政治效力的動員力量。

在日本,這種情緒非常普遍:「我們反省七十多年了,為什麼中國永遠說我們不夠?」這不是憤怒,而是疲倦、無力與尊嚴感的交織。高市成功之處,在於她終於把這句話說出口。她過去在國會或公開場合多次表達:「我生於戰後,不在應該被問責的位置(自分は戦後生まれであり、戦争責任を問われる立場ではない)。」日本人支持高市並不是因為仇中,而是因為她替日本找回了一種「不再永遠低頭」的姿態。換句話說,她動員的不是仇恨,而是成功將日本人的集體厭倦感與身份焦慮,轉化為其個力的政治動力。

|記憶政治:高市挑戰中國定義日本方式

要理解高市真正挑戰的,還需要談到「記憶政治」(memory politics)。這一理論指出,歷史不是過去,而是權力;誰能定義記憶,誰就能定義國家身份。中國持續使用「日本必須永遠反省侵略歷史」作為對外敘事基礎,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為了國內的政治穩定,以抗日故事支撐政權的合法性、凝聚民族認同。而這套歷史敍事,也是外交上牽制日本的重要工具,只要強調日本欠下歷史的債,就能反對其修憲、擴軍與強化日美同盟。

因此,即使中國知道日本社會已對這套敘事感到厭倦、反感,但也不會停止。「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等句式不是情緒發洩,而是一套制度化的慣性語言,而非可以隨時調整的外交語言。

高市真正挑戰的,就是這套將日本永久鎖定在「加害者、反省者、受限者」三重身分中的外部框架。她所提出的,不是否定歷史責任,而是一套新的戰後敘事:日本可以承認歷史,但不必被歷史牽制;日本追求和平,但拒絕成為只能被動接受他國評價的和平國家;日本願意負責,但不接受外國永遠自居裁判者的位置。這不是歷史修正,而是對七十多年來只能「被評價」而不能「自我定位」的結構性反擊。

|高市主張日本脫離戰後體制

作為日本右翼「憲法改正派」與「安全正常化派」的代表人物,高市一貫主張日本必須「脱戦後レジーム」(脫離戰後體制)。在她的敘事中,戰後體制早已不只是憲法第九條,而是一整套由國際秩序、冷戰邏輯以及中國的記憶政治共同塑造的身份框架,長期限制日本如何理解自己、如何談論安全、甚至如何感受歷史。

對許多日本人而言,這種政治語言帶來的不是右傾刺激,而是一種久違的「身份解放」。它讓他們有可能從中國長年定義的敘事中抽離,從「我們必須無限反省」走向「我們有權討論自己的未來」。而高市正是那個把過去數十年來的疲倦與壓抑,轉化為集體政治能量的人,這正是她魅力與爭議所在。

從根本來說,高市早苗的崛起象徵的不是日本的右傾,而是日本對中國長期情緒勒索「累了」後的覺醒。高市的言論不是單純的挑釁中國,而是拒絕讓中國繼續定義日本,但中日關係將無可避免地轉趨緊張。

作者:求其

#不是短評 #高市早苗 #日本 #專欄 #中日關係 #追光者 #pulsehknews

1 day ago | [YT] | 747

追光者 Pulse HK News

【日駐華使領館提醒在華日人注意安全 美駐日大使指美保衞日本包括尖閣諸島】

中日外交風波進一步擴大。包括駐港領事館在內的日本多間駐華使領館發出通告,提醒在華日本人注意安全,避免前往人多的地方。中國海警船周日(16日)前往主權爭議的釣魚島周邊海域後,日方向中方提出抗議,中方當場駁回並提出反交涉,美國駐日大使格拉斯(George Edward Glass)周二(18日)發帖公開挺日,指美國致力保衞日本,當中包括尖閣諸島(中共稱釣魚島、台灣稱釣魚台)。中日外交部官員同日在北京會晤,未能為兩國緊張關係降溫,中共黨媒中央電視台旗下新媒體帳號《玉淵譚天》乘機大做文章,指與會日本官員離開會場時「邊走邊低頭聽中方講話」。

日本駐港總領事館周一(17日)在官方網站以日語發出通告,提醒在港日本人注意安全。通告提醒在港日本人外出時,留意四周環境,提防可疑人士接近,盡量以兩個人或以上結伴外出;特別是有小朋友同行的話,更加要做好防範措施。通告提醒在港日人盡量避免前往人多的地方以及容易被認為有較多日本人出入的場所,如發現任何可疑的人士或團體,應立即離開現場。

|日駐港總領事館非辦公時間為國人提供支援

日本駐港總領事館並提醒在港日人,若遇事故或感不安,可致電聯絡領事館。館方在休館日或非辦公時間亦會提供協助。

除了日本駐港總領事館,日本在華其他使領館周一或周二亦分別發出類似安全提醒。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周二在例行記者會上收起「戰狼」語言,指中方一貫並將繼續依法保護在華外國公民的安全。

中國海警船周日(16日)前往釣魚島周邊海域,日方向中方提出抗議,毛寧周二表示,中方當場駁回日方抗議,並提出反交涉。美國駐日大使格拉斯同日公開挺日。他在社媒X發帖指出,美國堅定不移地致力保衞日本,包括尖閣諸島,指中國海警船隊的任何行動無法改變這一事實。

|格拉斯諷中國戰狼 毛寧不點名批做騷

格拉斯周日在X發帖引用G7外長聲明指出,美方強調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企圖,特別是以武力或脅迫手段。美方並鼓勵雙方透過建設性對話和平解決兩岸問題。格拉斯並表示,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相關國際組織。值得注意的是,格拉斯帖子同時標記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以及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格拉斯早前亦發帖指,感謝中國駐日外交官幫助加強美日聯繫。

毛寧周二不點名批評格拉斯感謝中國駐日外交官幫助加強美日聯繫的評論,是別有用心的政治騷,有違外交官的身份,指「美日同盟是冷戰產物,不應針對第三方」。

另外,日本外務省亞洲大洋洲局局長金井正彰周二在北京與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劉勁松舉行司局長級會談,試圖化解日中兩國因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論」以及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事後提出「斬首論」的風波,然而,中方會後繼續惡形惡相,毛寧續就高市「台灣有事論」窮追猛打,指中方為此再向日方提出交涉,要求日方收回有關言論。

另一方面,中央電視台旗下新媒體帳號《玉淵譚天》指出,劉勁松「佩戴國徽同日本官員見面」,並指中日官員周二下午2時離開中國外交部時「日本外務省高官邊走邊低頭聽中方講話」,予人日方向中方「跪低」、「言聽計從」的印象。

#中國 #台灣 #尖閣諸島 #戰狼 #日本 #美國 #釣魚台 #釣魚島 #追光者 #pulsehknews
================================
新聞有價,請一齊撐起《追光者》:
💰 Patreon|www.patreon.com/pulsehknews
💰 Stripe|buy.stripe.com/7sI8zwgoA9HZ3Cg6oq
💰Gofundeme|www.gofundme.com/f/pulse-hk-pulse-hk-crowdfunding-…
🌟加入以下頻道支持《追光者》運作🌟
📺 YouTube|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
🔗 網站|pulsehknews.com/
📷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pulsehknews/
🌐 Facebook|www.facebook.com/pulsehknews/

1 day ago (edited) | [YT] | 711

追光者 Pulse HK News

【中文教育眼|海外語文課程規劃(一):為何香港非華語中文經驗值得借鏡?】

海外香港語文教育面對的挑戰不少,「孩子沒有興趣學」、「教材不適合」、「課堂不夠有趣吸引」等,都是前線常遇到的難題。然而,筆者多年在語文教育現場所觀察到的現象是,看似各式各樣的問題背後,其實很多都是「課程」的問題。

學什麼內容,依什麼次序來學,固然是課程要解答的最基本問題;除此之外,以下的情況其實也與課程有關:

.孩子沒有興趣學——學習內容與其心智年齡或語文程度不符(不論是太深或太淺),學生怎會有興趣?

.家長和教師時常抱怨沒有合適的教材——沒有完整的課程作為依據,教材只是零零散散,獨立主題式的材料,學完一堆與不同主題相關的詞彙句式,如何把知識融會貫通成語文能力?

.孩子學了很多,卻沒有進步——語文能力發展是一個遞進的過程,像打遊戲機般,有得升級,沒有課程概念,孩子學習時就缺少了這條循序漸進的階梯,談何拾級而上?

總而言之,若欠缺有系統的課程作支撐,再有心的老師也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長遠難見教學成效。

既然課程重要,為何它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這是因為前線教師在制度上被定位為課程的「執行者」,而非「設計者」。

在香港,有教育局負責統籌各科課程,然後出版社依照官方課程文件出版教科書。學校選書後,即使是最懶惰的教師,毫無準備,直接走進課室「依書直說」,課堂內容亦不致偏離課程。在這制度下,對許多老師來說,教科書就等於課程。

然而,有一群香港的老師,卻有充足的機會,累積充當課程與教材「設計者」的經驗,他們就是非華語中文老師。

在融合教育政策下,香港愈來愈多學校錄取非華語學生。可想而知,他們的中文學習與主流母語學生不同。多年來,民間倡議教育局制定一個官方、獨立的「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課程」,惟教育局一直沒有受理,而是採用另一套策略來應對非華語中文的問題——「主流校本調適」:以主流《中國語文課程》為基礎,由學校根據自家學生的需要來自行調整課程與教材。換言之,就是「自己顧自己」。

那學校不懂得處理,怎麼辦?當然,教育局不會「由得你死」,他們會提供支援,主要有兩類:

一、文件支援,例如課程補充指引;

二、人力支援,由大學或教育局的專家到校擔任顧問。

筆者多年前初出茅廬當非華語中文教師時,就曾經接受教育局人員的支援。多年後輾轉到大學任職,就反過來當支援人員,協助各間中、小學發展校本課程、教材,與及培訓老師。

這些年來,筆者與同事逐步研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在共同的課程構架下,因應學生的特殊情形,調適課程及學與教」。所謂「特殊情況」,包括了語文程度,學習經歷、家庭、社會及文化背景等等。因此,這策略不僅可幫助香港的非華語學生,同樣也適用於海外學童,甚至是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孩子。箇中的關鍵,就是對「課程構架」的透徹理解,及對學生面對的情況和困難的全面剖析,從而制訂一套完整的學與教藍圖:學習目標、內容範圍、能力遞進、教學策略與評估模式。

要為不同情況的海外孩子設計一套有系統的海外香港語文課程,該從何入手?篇幅所限,這個系列的下一篇將深入分享「課程設計與調適的原則與策略」。

作者:香港語文研習平台

致力推廣有系統的第二語言香港語文教育。

「語通四海,文繫家港。」
——普及香港語文
——承傳香港文化
Facebook / Instagram: @hkelp.uk

#中文教育眼 #社群園地 #第二語言 #香港語文教育

3 days ago | [YT] | 524

追光者 Pulse HK News

【中文教育眼|True or False? GCSE中文考試可以「繁簡字混用」?】

曾經有一位打算考 GCSE 中文的學生喺分享會時同作者講:

聽講書面考試中,考生可自由選擇用繁體或簡體字作答,考官全部都識!我有friend 甚至「繁簡字混用」,「創意滿分」架!

大家認為呢?

✅ 屬實部份
.根據 Pearson Edexcel 所發佈的 IGCSE/GCSE 中文科目規格,考試資料(題目/文本)會同時印出繁體字與簡體字版本。
.課程介紹中亦提及,學生在書寫時可選用繁體或簡體字。

❌ 不屬實/需澄清部份
.雖然題目印有繁體與簡體版本,但這並不等於考生完全自由「混用繁體與簡體」在答案中,作者亦未聽過咁樣等於「創意滿分」。實際上,考官對有無混淆簡繁字義、字體清晰、用字準確等有一定觀點。
.來自 Edexcel Specification: “Candidates may answer in either simplified or traditional characters. No penalty will be given for using either form consistently.”(考生必須全程一致使用簡體或繁體)——重點是「consistently 一致」——即考生需全卷使用一種字體(簡體 或 繁體)。
.最最最重點係,用簡體或繁體均同分,無話邊種會高分啲。

有得揀同揀邊種係兩件事,繁/簡意義不同,我相信大家應該好識揀!

至於簡體字+廣東話或者其他組合可以嗎?針對香港背景學生要點部署?請留意其他篇章、我哋港講廣網站同埋嘅每年不定期嘅家長網上分享會啦!

作者:Global Kids 港講廣 www.globalkids.world

我哋嘅團隊由全球包括香港、英國、加拿大同澳洲教育界人士組成,致力用廣東話教授2歲以上嘅海外細蚊仔/細佬哥以及成年人士學中文,傳揚香港精神、中華文化與當地文化知識與對照。課程包括廣東話中文班、GCSE中文班及Cantonese for Beginners班。

版權所有@Global Kids Limited 2025

#GCSE中文 #GCSE中文考試真相 #IGCSEChinese #中文教育眼 #原來唔係創意滿分 #學中文無捷徑 #廣東話考GCSE #海外學中文 #混用繁體簡體扣分 #社群園地 #簡體字 #繁體字 #語言一致性

3 days ago | [YT] | 286

追光者 Pulse HK News

【讀者文集|迷失尖沙嘴 (簡偉謙)】

M 一直沿著漆咸道行走,他打算去買些大麻,他已經有差不多半年沒抽過大麻了,但今天他突然心血來潮,便聯絡了很久沒有聯絡的那個南亞裔賣家。

他剛剛在油麻地電影中心看了一部電影,電影是《別告訴她》,那套在金球獎得獎的電影,那套不知是大陸片還是西片的電影。電影比他想像中好,只是有點長,兩個多小時的片長讓他感到有點疲倦。完場後他打算買一包菸,但想起他正在戒菸,便打消了念頭,反正大麻比菸草有益,他是這樣認為的。

但他還是進入了7-11,買了一支凍綠茶。他習慣看完電影才買飲料,怕喝太多在電影播放途中會急尿,對於在電影播放途中去廁所他感到尷尬,尤其是要走過很多陌生人,要他們移開雙腿讓路給他。但現在電影已放完,他已不再在電影院,周圍亦沒有看不到面孔的陌生人,他可以想喝多少便喝多少。

在替飲料付錢時他打給了賣家,以英文對他說想買一份大麻,十分鐘後到。由油麻地走到尖東,剛好大約十分鐘。

***

M 從油麻地一路向尖東走,沿途經過油麻地那些賣情趣及大麻用品的街邊檔,他一直都覺得這些檔攤很香港,街邊檔與高樓大廈相映成趣,有種很 cyberpunk,像電影《銀翼殺手》裏的感覺,每次經過這裏他都心想鬼佬一定會覺得很有趣。他想起在大學時代一個很喜歡 cyberpunk 的鬼仔朋友,那個朋友很喜歡香港文化,會聽王菲及看王家衛,他也曾經到過香港,還跟 M 一起到電影中心看過電影,不知他有沒有經過這裏,不知經過這裏的他會怎麼想。

M 想起他不久前在厚福街的拉麵店認識的侍應,他當時膽粗粗地約她下班後去飲嘢,她沒有拒絕 M,縱使他們那晚沒有去飲嘢,但她的態度是接受的。M 問她拿 WhatsApp,她說下次才給他,但 M 沒有為此而感到失望,就當考驗一下他們的緣份吧,他當時心想。

但 M 決定今晚還是不要去找她,今晚不是時候,他知道。

對於愛情,M 已不再像從前般執著。他不知道他對這位侍應的感覺是不是愛情,說是愛情,又好像不夠熾熱,也許是他曾經歷過那種銘心刻骨的愛情,對於新的異性雙吸,難免會作出比較。但他決定不去想太多,他知道他是喜歡她,想認識她,想瞭解她,想得到她,這樣便以足夠。

有人說愛情只不過是腦部的化學作用,但 M 知道不是的。不只是愛情,人與人的所有關係,就算是恨,都牽涉到更深處,接近靈魂的那道光。科學從來只能夠解釋如何,不能夠解釋為何。

M 打算明天才去找那女生,他的心告訴他明天會更適合。

***

想著想著,M 已從油麻地走到尖沙嘴。沿途他一直擺脫不掉一種籠罩著,微微的恐懼,因為他現在要去買大麻,那是毒品,是犯法的。他擔心會否有警察在跟著他,警察會否在他交收時突然彈出來拘捕他?又或者在街上被搜出大麻?但他怕不了這麼多,理性告訴他警察並沒有在跟著他,他在街上被人搜身的機會亦是微乎其微,但他還是帶了他甚少帶出街的背囊,他幼稚地認為把大麻放在背囊會比較安全。

M 覺得自己的擔心很幼稚,只有弱者才會為不違反道德但違反法律的事擔憂。對,他覺得抽大麻在道德上是沒有錯的,大麻是善良的,大麻不是毒品,至少比香菸健康。

但他是弱者,至少不是甚麼強者,否則就不會到現在還戒不掉菸。說起戒菸,這個問題 M 已說了數年,但他仍然在那個戒與不戒的階段掙扎,即是戒不掉。他有時很想相信自己是個強者,因為他會在街上向陌生女生搭訕,但對於戒不掉菸這個事實,他也是不能漠視的。經過了這麼多的挫折,他覺得自己或多或少已釀成了一點點的勇氣,但要成為理想中的自己還差很遠,至少還需要點智慧,而得到智慧的方法就是要戒菸,他這樣相信。

話時話,會周街向女生搭訕就代表你是強者嗎?其實更加似白癡,你說是吧?

***

彌敦道的人來人往彷彿令 M 陷入了一種冥想般的狀態,他的思緒一路在奔走,已不知走到哪裏,他的雙腿好像進入了自動模式,一路向目的地自動走著,他知道自己行得很快,便刻意放慢腳步,晚上的尖沙嘴五光十色,到處都是行人、汽車,有漂亮的年青男女、有拖著手推車的拾荒老人,但在這一刻,M 只存在於自己的世界裏。

不知不覺他已走到漆咸道,離他的目的地只有數分鐘的路程,但此刻他突然猶豫了,他想起自己的精神病還未完全康復,而且靈魂不潔的人是不應該抽大麻的,思前想後,在猶疑於抉擇之間,他決定今晚還是不要與大麻相約。

M 知道他與大麻還會再會,但不是今晚。他站在斑馬線上,回頭找賣家的路是綠燈,前面離開的路是紅燈,但他沒有被迷信掩蔽,他決定走離開的路。

最後買不成大麻,他決定去吃東西,他想去吃拉麵,但他不想在今晚碰見那個侍應,便決定去另外一間。沿途他的內心一直在懷疑自己不買大麻的決定是否正確。他常常都是這樣,三心兩意猶豫不決,這是他的缺點,有時猶豫後的決定是對的,但今晚他並不肯定,但經過這麼多教訓他已學會了決定了的事不要輕易改變,既然已離開了,就不要回頭了。

走到拉麵店門外,他又發覺自己不太想吃,他的內心仍然因為自己的三心兩意而十分紊亂,令他沒有甚麼食慾,他決定還是回家吧。

在去巴士站途中他想去看看那個侍應是否在店內,打算走到門外瞥瞥,但最後他想如果不是真的去找他,就不要去偷望了,這不是出於甚麼風度,而是他覺得這樣不吉利。

Spotify 一直在播放 My Little Airport 的歌,他很喜歡他們,覺得他們很香港,很 emo,又很浪漫,跟香港的街道很配合。

這夜尖沙嘴仍然五光十色人來人往,每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今晚就正好有一個人在這繁華的都市內穿梭,在煩惱他的煩惱,在掙扎他的掙扎。

作者:簡偉謙
寫於2020年2月21日

***

《追光者》歡迎讀者投稿,本平台保留刪改權,一經採納刊登,不另作通知。投稿請電郵至 editorial@pulsehknews.com

#讀者文集 #投稿 #散文 #香港

4 days ago (edited) | [YT] | 383

追光者 Pulse HK News

【髗骶骨治療.自愛與自療文集|超越語言的連結——Jason的故事】

在治療室裡,每一次的髗骶骨治療都是獨特的,並沒有一成不變的流程和經歷。

在英國,有一位媽媽駕著車,帶著6歲的兒子Jason遠道而來。這是她的獨生兒子,醫生診斷他患有自閉症、過度活躍症、語言障礙與發展遲緩。治療開始前,我總會先了解父母的心境與信念,因為那會直接影響孩子。這位媽媽坦白告訴我,她已經對所有治療失去信心,髗骶骨治療是她清單上的最後一項。她說:「我只是想再試一次,好證明這世界上真的已經沒有辦法了。」

Jason進入治療室後,對一切都充滿好奇。他不斷繞圈子,用身體和雙手探索房間裡的物件,也會觸碰我和媽媽。即使我們預備了玩具,他還是需要不停地移動。能讓我觸碰他的時間只有短短數秒,每一次我都盡量放慢、輕柔,讓他自己決定何時停留,何時離開,再何時回來。隨著信任一點一點建立,Jason停留在我手下的時間慢慢延長到數十秒。

就在某一刻,我和Jason靜靜地連結了。我開始「聽見」他身體的韻律與情緒,為他的身體說話時,媽媽突然要求暫停。

她的聲音顯得焦急:「我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家族世代都遵循聖經。你所謂聆聽身體的訊息,要怎樣證明不是來自魔鬼?我要確定這是出於上帝。」

我沒有急於解釋,而是好奇地邀請她展開對話,詢問她的信念如何支持她走過陪伴Jason的路。她反問我:「像我兒子這樣的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人生到底有什麼價值?」我問她:「那你的信仰會怎麼回答呢?」她愣了一下,坦言自己也迷失了。

我又問她:「為什麼你會相信上帝?」她說,因為自己和家族都能說靈語。每當感受到上帝的愛,就會自然而然說出靈語、歌唱,能夠感動周圍的人。我追問:「那麼你怎麼確定這靈感來自上帝呢?」她停頓片刻,輕聲回答:「因為我感受到愛與光。」

我微笑著回應:「我和你一樣。所有的治療,其實也只有愛在進行。」

靈光一閃,我請她運用與上帝連結的能力,試著去連結Jason。我教她如何在擁抱孩子時,用雙手去「聆聽」他的身體,而我則退後,靜靜支持她。片刻後,她面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站起來說:「我明白為什麼要跑這麼遠來見你了。原來你治療的不是Jason,而是我。剛才看到你和Jason連結,我心裡很不舒服,因為這是我一直渴望的事,今日之前從沒發現自己也能做到。」

我看著她,輕聲回應:「你就是最適合做Jason媽媽的人。」

人生困難重重,然而能在彼此之間展開一場真誠的對話,本身就是珍貴的恩典。原來,當我們以為是在幫孩子療癒的時候,父母也往往會被邀請,走進更深的療癒與成長。

#專欄 #髗骶骨治療

4 days ago | [YT] | 192

追光者 Pulse HK News

【來論|當李小龍遇上海外中文教育:回應任建峰及黃震遐先生 (港燃 Ednovate)】

功夫,兩個字,一橫一直。

寫中文字,一橫一豎,在我們看來理所當然,卻在海外的教室裡,輕易被香港第二、三代孩子一句「老師,這個字是這樣畫嗎?」技術性擊倒。

對海外孩子而言,中文字更像一幅幅需要臨摹的畫而非語言。中文英文兩種語言系統、香港海外兩種成長經驗之間有一道看不見的高牆。在他們的日常生活裡,一橫一豎,似乎再沒有用武之地。

如此一來,還應該堅持教孩子中文嗎?

黃震遐先生主張海外中文教育是香港未來命運的關鍵戰場,「透過薪火相傳,一代又一代的把香港未竟之業繼續下去」;任建峰先生則認爲離散社群毋須自居「武林正宗」,香港文化及語言的主體性仍在本土,離散者面對在異鄉落地安身的課題,中文學習屬可有可無。

兩者就海外中文教育的討論,皆著眼於長居海外的港人應如何處理自身與香港的關係,這些議題當然值得繼續探討。但在這些討論之間,海外中文學習的真正主角──孩子們──卻鮮有被提及。

|一橫一直,錯嘅瞓低囉,企得番喺度嗰個先啱晒,係咪咁話?

執筆之時,沙田官小宣佈准許內地背景學生在測考使用簡體字。這例子正正反映,無論你自我定位為「流亡」、「難民」抑或是「離散」,這一波香港移民潮的主因,就如國際移民學教授 Carling 與 Collins 所指出,並非被逼(被直接逼害的逃亡)或自願(典型的經濟移民)的二元分類所能涵蓋,而是基於對未來例如言論空間、教育環境與制度穩定性的考量,為下一代尋找可自由成長的可能性而作出的決定。

亦因如此,身在海外的家長及教育工作者,有更大空間決定如何教、教甚麽;可以在社區、WhatsApp 群組裡自由討論;可以讓中文學習不受限於考評,重回生活及人際溝通本質。這不是「離散者更有責任」,而是條件不同,可能性便不同。

在這裡,多了無限可能。

李小龍將中國功夫帶進世界舞臺是毋庸置疑,但其與詠春之間的門派歸屬卻爭論不休。在香港,李小龍的武術訓練有詠春為基礎;到了美國,他接觸到擊劍、格鬥等不同體系。正因李小龍離開香港,遠離了「正統」的門派框架,這樣的空間讓他有機會不受限於傳統,改用傳統作起點另闢蹊徑,將東西方不同武術門派整合拓新, 創造以無法為有法的截拳道。

海外中文教育的角色,同樣不必被簡化成「瞓低」及「企得番」二元選項:既不應限於黃先生期許的守住香港傳統,也不是只能做任先生筆下的本土正統邊陲或他日的歷史角色。借用哈佛大學人文學教授 Homi K. Bhabha 提出的第三空間(the third space)理論, 移民下一代處於介乎文化交錯之間的未定且開放地帶,在此狀態下,關鍵在於中文作爲家庭語言(heritage language)能否伴隨下一代在新環境中成長,成為他們理解自己與他人、建構關係與世界的文化資本,讓他們在多重文化之間進行新的組合與創造,以無限為有限,成就更多李小龍。

|說到底就一個字:「我」

李小龍最初習武,並非出於承傳門派或追求文化身份,而是因體弱多病,其父教他太極以鍛鍊體魄。學習的起點,不是歷史重任,而是自身需要。同理,語言與文化的學習上真正持久的動力,是孩子能否在語言中「見自己」:看見中文與「我」 日常生活中的連結。

曾聽過不少家長訴苦,要孩子在海外學中文實在太難,他們要麼拉牛上樹,要麼乾脆放棄。問題的核心究竟是中文「難」,還是家長要孩子自動自覺學中文難?歸根究底,當孩子看不到自己為甚麽要學,就自然不會有學習動機。

最近週末中文學校有一位五歲初學粵語的學生,因班上的朋友生日,主動要求學唱中文版《生日快樂》,好讓全班同學爲其朋友慶祝生日。那一刻,中文成爲他建立友誼的渠道,一句簡簡單單、孩子自己想要的「祝你生日快樂」,賦予了語言生命。

海外家長及教育工作者真正的任務,是為孩子清晰勾畫出中文與「我」的關係,與他們所處的發展階段之連結,並提供實踐的場境。例如在較年幼階段,可如上述例子般,將學習重點放在情緒表達的細膩化、同儕關係的建立、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對年紀較大的孩子,因應他們的發展需要,可多創造邏輯思維、闡述價值立場、理解文化脈絡等學習情境。當中文貼近生活,孩子便能自然而然運用,成爲習慣,他日到了摸索身份認同的年歲,想更深入認識香港文化時,語言便會是一扇窗口。

英文就不足以讓孩子理解自己嗎?為何在海外仍然需要中文?

對海外成長的孩子而言,遷移往往伴隨失去原有的人際關係網絡,「我是誰」的成長敘事亦變得碎片化。中文作爲家庭語言,最能讓家長及孩子共同訴説情感。在這種情況下,繼續使用中文,對於協助孩子重新組織自我經驗至關重要。社會語言學家 Martin Guardado 多年研究亦發現,能以家庭語言說出情感與經歷的孩子,較能維持自我連續性的安定感(self-continuity)。

不少家長擔心孩子在新環境同時學兩種語言是累贅,或出現任先生所憂慮的中英夾雜現象 。然而,越來越多語言學者如 Ofelia García 指出,雙語者的語言運用(translanguaging)並非在兩套語言之間切換,而是兩種語言交織成一套更有效率、能相互補充的系統,令理解與表達更細緻;也就是說,孩子的語言使用無關是否「純正」,而在於語言能否在他們的日常情境中被靈活運用。

|憑一口氣,點一盞燈。

不是照向過去,而是燃亮孩子們將來要走的路。

而這,正是海外中文教育真正課題之所在。

作者:港燃 Ednovate CIC

#中文教育 #任建峰 #李小龍 #社群園地 #評論 #身份認同 #黃震遐 #pulsehknews #追光者

4 days ago (edited) | [YT] | 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