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噶瑪善念
昨天晚上直播的觀看人數是吾從開始直播至今最高的一次!竟然還是幸運數字7979,特將此幸運送給所有有緣人,願大家平安吉祥,幸福法喜!🍀保持清明慈悲,即使苦樂之波濤洶湧境界來臨,我們亦能處變不驚,無怖無畏,心無罣礙,清淨自在。南無阿彌陀佛🌞🙏🏻
5 days ago | [YT] | 22
View 4 replies
今天恭迎龍樹菩薩聖誕,恭祝龍樹菩薩生日快樂!🎉農曆七月廿四恭迎千部論主、八宗共祖龍樹菩薩聖誕日。龍樹菩薩,梵文是Nagarjuna,又譯龍猛、龍勝,生於佛滅七百年後的公元四世紀左右。《龍樹菩薩傳》記載:「其母樹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樹名也,以龍成其道,故以龍配字,號曰龍樹也。」意思是,他的母親在樹下生產,「週那」(arjuna)是樹的意思;他的成道與「龍族樹有關,所以為龍族。在印度佛教中,龍樹菩薩被喻為「第二釋迦」。 在漢傳佛教中,他被奉為「八宗共祖」。龍樹菩薩對佛陀一代時教進行了系統化的整理,繼承了佛陀的緣起思想,開創性地發展出了中觀學說,並且廣造大乘經典註釋,有力地推動了大乘佛法發展,是大乘佛教史上的一位偉大論師,為佛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出現,佛陀早有授記龍樹菩薩幼時聰慧過人,博聞強記,聽婆羅門誦讀《吠陀》經典,聞過成誦。 他遍覽婆羅門教及其它外道經文,到青年時代已是學富五車,聞名南印度。鳩摩羅什大師在其所譯的《龍樹菩薩傳》中,用“天聰奇悟,事不再告”,“天文地理圖緯秘謔,及諸道術無不悉宗”,盛讚龍樹菩薩的聰慧。實際上,龍樹菩薩的出現,佛陀早有授記。據《入楞伽經》載,大慧菩薩問佛陀:「佛滅度後,是法何人受持?」佛以偈答曰:「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法,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為人說我法,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更有《摩訶摩耶經》卷下記載,正法滅後七百年,有龍樹比丘出世,燃正法炬。 「正法於此,便就滅盡。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七百歲已,有比丘名曰龍樹,善說法要,滅然見幢,滅然法炬。」《大法鼓經》中也說:“舉世見而生喜之離車子童子,於大師滅度後,人壽八十歲,教法衰微時,轉生為比丘,廣弘聖教,滿百歲後往生極樂世界。”▪︎入龍宮,開七寶經函龍樹菩薩曾奔赴北印度尋求佛法真諦,在喜瑪拉雅山的一座佛塔邊,得到一名老比丘親傳大乘經典。 三個月後,龍樹菩薩背熟經典,並且通達經義,於是周遊各地,想尋獲其他經典。在周遊途中,遇到諸外道及小乘佛學者,全部被他折服。 他逐漸產生驕傲之念,認為佛法雖然較諸外道高明深奧,但也不難窮盡。 於是,萌生非分之想,想要另立宗門,自為教主,宣揚自家學說。這時有一位大龍菩薩,見龍樹如此行徑,便勸導他說:“你的智慧再高,能超過佛陀嗎?你跟我去一個地方,讓你看看大乘經典,你再下結論吧!”大龍菩薩將他帶進龍宮,裡面竟珍藏著無數大乘經典,不僅卷帙繁多,而且深奧無比。 龍樹菩薩得無量妙法,震撼不已,於是留在龍宮,晝夜閱讀,九十日後,通達明利,證得無生法忍。「經中之王」《華嚴經》就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請回的,但這僅是龍樹菩薩憑記憶寫下來的,是龍宮《華嚴經》全本的一小部分。 我們今天能看到這部經,或能淺入華嚴境界,皆當感恩龍樹菩薩。▪︎降伏外道,廣弘大乘龍樹菩薩離開龍宮後,隨緣行化,摧伏種種外道,廣弘大乘正法,作《優波提舍》十萬偈,又作《莊嚴佛道論》五千偈、《大慈方便論》五千偈及《中論》五廄巈,又造其成真。當時有一位婆羅門上師,擅長咒術,看到龍樹菩薩名聞遐邇,心生嫉妒,想和龍樹菩薩一爭高下。他奏明天竺國王說:「我能勝過這位比丘,請大王來檢驗。」豚國王見婆羅門如此冥頑不靈,規勸不過,只得準奏。比賽當天,豚國王與龍樹菩薩先坐在聽政殿上,婆羅門其後也來到殿上。他見國王如此尊崇龍樹菩薩,心中更是不悅,就在殿前作法,馬上變化出廣大清淨的池子,池中湧現千葉蓮花,婆羅門端坐蓮花上,傲慢地說:“龍樹,你如今蹲坐在地上,我卻坐在蓮花之上,猶如天神龍樹菩薩默而不言,從容離開座位,也用神通化作一頭六牙白象,端坐其上,繞池一周,然後舉步池中,接近蓮座,六牙白象就用象鼻拔起蓮座,高高舉起,摔於地下。 婆羅門被摔到地上,扭傷腰部,狼狽落敗。婆羅門這時知道,自己不是龍樹菩薩對手,於是匍匐於地,叩首懇求:“恕我不自量力,毀辱大師,我願皈依佛門,請大師收為弟子,開我愚蒙!”▪︎千部論師,世間罕見龍樹菩薩造論之多,世所罕見,有「千部論師」之美稱。 其中最主要的有《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空七十論》《回螢論》《六十頌如理論》《大乘破有論》《十住毘婆沙論》《大乘二十頌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勸誡王頌》等。《中論》主要講「緣起」「無自性」「中道」「二諦」「涅槃」等思想;《大智度論》採取中道立場來彰顯般若真理;《十住毘婆沙論》則以深遠的見解來宣揚菩薩之大行。他的學說由鳩摩羅什大師翻譯,介紹到中國後產生空前影響。 我國的大乘佛教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法相宗、禪宗、律宗、淨土宗、密宗,都能在龍樹菩薩的著作裡找到源頭和理論依據。 因此他被八宗共同推舉為開宗或中興祖師,奉為「八宗共祖」。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中論》龍樹菩薩 南無龍樹菩薩摩訶薩🌹(轉載FB傳喜法師)
1 week ago | [YT] | 56
View 3 replies
【千萬不要惹火上身 】 ~ 夢參老和尚五欲魔很厲害,一定要辨別清楚,千萬不要惹火上身——不要想神通,不要想護法。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過去我們到西藏求法,有位大勇法師,倓虛大師的弟子,他到日本學東密——那時候把密宗分成東密和西密,日本學的密宗叫東密,西藏學的密宗稱西密。 大勇法師他在日本學完密法,回到中國大陸,住在廣濟寺。那時到西藏學法都要請護法神,供酒、供肉——不供養文殊師利菩薩,也不供養三寶,是供護法神的。 大勇法師也想請個護法神,請到了廣濟寺的老狐狸,傳說是漢朝時的。老狐狸有神通,告訴他很多事。後來,大勇法師要去西藏學法,狐狸不讓他去,大勇法師決意要去,老狐狸就做種種障礙,乃至病魔纏身。很多大德都驚動了,給他念咒誦經,才把老狐狸趕走。 以後大勇法師在去西藏的旅途中,走到西康的甘孜就病倒了,最終也沒到達西藏。舉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修行者:不要求異相,要認清楚是真聖還是魔,不要執著。如果把魔當成聖賢,會導致墮落。
2 weeks ago | [YT] | 50
報名截止日期:2025年9月12日(星期五)中午12:00(香港時間)隨時隨地發現練習冥想的關鍵你可能已經完成了活著的喜悅,甚至是解脫的道路,現在發現自己想知道如何更深入地修行。或許你在坐墊上花了無數個小時,卻仍然覺得修行即修行,生活即生活。你可能會問自己:「我如何將冥想帶入每一天的每一處,讓覺知、愛、慈悲和智慧注入我的生命? ”隨時隨地冥想也許是答案。看似簡單,卻藏著一切修行的本質。 在明就仁波切的指導下,你將學會如何解開正式與非正式禪修的界限,讓每一個動作、呼吸、思想、情緒都成為你道路的一部分。無論你是在喝咖啡、接電子郵件或走在街上,冥想都可以在那裡發生 — 沒有額外的時間,沒有特別的設定。 只是覺知、善意和好奇心,編織在日常生活的織品中。這不僅適合那些新通路的人。也是給有經驗的修行者準備好讓修行自然流入每個當下,直到生命本身變成禪修。隨時隨地與明就仁波切的禪修工作坊2025年9月13–14日註冊:@TAG2025明就仁波切親授隨時隨地禪修今年9月13-14日,明就仁波切將首次在亞洲德噶教授全新的「隨時隨地禪修」課程。在課程中,仁波切提煉出禪修的精髓,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指導我們如何將禪修融入日常生活。「隨時隨地禪修」的核心在於:你的本性已是圓滿。禪修不是為了修正自己,而是認出並安住於我們本具的覺知、慈悲與智慧。「隨時隨地禪修」不需要任何門檻,無論是刷手機、開會、喝咖啡,還是經歷人生的起起伏伏,皆可修持。就連那些讓人想逃避的困難情緒,也能轉化為修持道路上的助緣。無論你是禪修的初學者,還是資深禪修者,「隨時隨地禪修」都提供簡單卻深具轉化力的指導,幫助你深化和豐富自己的禪修實踐。初學者將學會易於上手的禪修方法,掌握"短時多次"的實用技巧。而有經驗的禪修者則會發現,「隨時隨地禪修」的教法消融了座上禪修與日常生活的界限,讓禪修成為生活自然、無作的一部分。更多資訊,請參閱:www.tergarasia.org/event/Anytime-Anywhere-Meditati…#TergarAsia #mingyurrinpoche #anytimeanywheremeditation #meditationpractice
2 weeks ago | [YT] | 29
View 1 reply
做這特效時,相片只有半身,ai加了下半身...我的圍裙還真長啊~🤣“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萬物皆為你所用,但非你所屬。因為無常所以分離,因為無常所以再相見。”~明就仁波切
3 weeks ago | [YT] | 39
View 2 replies
讓我們來欣賞一下中文辯經!😎
4 weeks ago | [YT] | 10
View 0 replies
昨天有點妙~😄我昨天下午才分享拍攝逆流而上的影片,影片中我說了“逆生死之流”!沒想到晚上直播時,剛好講到《金光明最勝王經》第六品最後,竟然出現這首偈頌...“勝法能逆生死流,甚深微妙難得見,有情盲冥貪欲覆,由不見故受眾苦。”
1 month ago | [YT] | 39
【八識規矩通說】唐三藏法師 玄奘 集明憨山沙門 德清 述八識規矩者。初玄奘法師。糅成唯識論就。窺基法師。因見本論十卷。文廣義幽。乃請法師集此要義。將八識分為四章。每章作頌一十二句。將五十一心所。各派本識位下。有多寡之不同。條然不紊。故稱規矩。然論雖十卷。其義盡此四十八句。包括無遺。可謂最簡最要。為一大藏教之關鑰。不唯講者不明難通教綱。即參禪之士。若不明此。亦不知自心起滅頭數。所謂佛法之精髓也。但窺基舊解。以論釋之。學者難明。故但執相。不能會歸唯心之旨。予因居雙徑寂照。適澹居鎧公。請益性相二宗之旨。予不揣固陋。先依起信會通百法。復據論義以此方文勢消歸於頌。使學者一覽了然易見。而參禪之士不假廣涉教義。即此可以印心。以證悟入之淺深。至於日用見聞覺知。亦能洞察生滅心數。但此頌近解[A1]已多。皆得其宗。[A2]但就機宜。或以此為一助。以隨文難明。故先提大綱于前。使知綱要。則於頌文不勞細解。亦易會矣。大綱者。謂一真法界圓明妙心。本無一物了無身。心世界之相。又何有根境對待。妄想分別之緣影乎。原此心境。皆因無明不覺。迷一心而為識。唯識變起見相二分。故見為心。相為境。故緣塵分別好醜取捨者。皆妄識耳。若了心境唯識。則分別不生。分別不生。則一心圓明。永離諸相矣。今以未悟一心。故須先了唯識心境。生滅心行則當下消亡。一心可入。故唯識必須先知大綱。方可安心入觀耳。此頌大綱單舉八識心王。緣境之時。境有好醜。故心所從之執取。起憎愛取捨。故作善作惡。善惡為因。故感苦樂二報。則業力牽引受苦受樂。眾生生死之法。唯此而[A3]已。此中開列八識各具心所多寡之不同。造業有強弱之不一。分別皎然。使學者究心。了知起滅下落。易於調治。不致盲修瞎練。不是徒知名相而[A4]已。眾生日用見聞覺知。不離心境。其能緣之心。具有三量。量者量度。揀非真智。今妄識對境。便有量度。故心有三量。謂現量。比量。非量以第一念現前明了。不起分別。不帶名言。無籌度心。如鏡現像名為現量。若同時率爾意識。隨見隨即分別。名為比量。比度不著名為非量。此三量。乃能緣之心也。而所緣之境。亦有三。謂性境。帶質境。獨影境。現量緣性境。性者。實也。謂根塵實法。本是真如妙性。無美無惡。以心無分別。故境無美惡。是為性境。帶質境者。比量所緣。若比度不著。則為非量。其帶質境。有真有似。以六七二識。各有所緣故。若六識外緣五塵比度長短方圓美惡等相。屬第二念意識分別。故為比量。此長短等相。是帶彼外境本質而起。名似帶質。以是假故。其意識緣五塵過去落謝影子。亦名有質獨影。乃意識所變。故云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謂單從能緣見分起故。若緣空華兔角等事。名無質獨影。若散心所緣。又有夢中境界。及病中狂亂所見。皆是非量。并定中觀魚米肉山等事皆現量。明了意識雖通三量。現多比非少也。若七識緣八識見分為我。中間相分兩頭生。以能所同一見分所變。故名真帶質境。此心境之辨也。以心境對待。境有逆順好醜則能緣心。依之而起憎愛取捨等見。故起惑造業。染成善惡二性。故感將來受苦樂二報。故心王有苦受樂受。若不起善惡。屬無記性。則平平受。因此受亦有三。所以三界眾生上下升沉輪迴苦樂不忘者。皆由唯識內習熏變。發起心境。故三量三境三性三受。由是不能出離生死。皆心意識之過也。故論云。眾生依心意意識轉。今唯識宗。因凡夫日用不知苦樂誰作誰受。外道妄立神我。二乘心外取法。故佛說萬法唯識。使知唯識。則知不出自心。以心不見心。無相可得。故參禪做工夫。教人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求。正是要人直達自心本無此事耳。今八識頌而稱規矩者。只是發明心境。其所作善作惡。皆是心所助成。以各具多寡之不一。故力有強弱之不等耳。此唯識之大綱也。其心所法。[A5]已見百法。今預列心境則臨文不必繁解。恐礙觀心耳。參禪若了妄心妄境皆唯識所現。則用功之時。內外根境一齊放下。不逐緣影。能所兩忘。絕無對待。單提一念。攝歸自心。則一切境量分別。皆剩法矣。○五識頌性境現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徧行別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貪嗔癡此頌前五識。首句言五識與八同體。緣境之時。單屬現量。以前五識乃八識精明之體。映在五根門頭了境之用。以初映境時。當第一念。未起分別。不帶名言。無籌度心。故名為現量。境即性境。若起第二念分別。則是同時意識。相應而起則屬比量。故云性境現量。言三性者。乃善惡無記三性。由此五識體非恒審。故三性皆通。問曰。五識現量本無善惡。何以通三性耶。答曰。此約同時意識。而引自類種子。同時而起。則三性皆通。此指意識任運而言。非專五識也。問曰。若前與八同體。然八識畢竟無善無惡。而五識何獨通耶。答。八識畢竟不起分別。五識則有任運分別。約後分別位義說通耳。眼耳身三二地居者。此言三界五識行止之地也。二地者謂欲界五趣雜居地。色界初禪離生喜樂地。以欲界五識全具。初禪天人以禪悅為食。不食段食故離舌識。既不受食。則亦不聞香。故無鼻識。[A6]但有眼耳身三識而[A7]已。居者。止也。謂此三識亦止於初禪。若至二禪定生喜樂地。以入定中三識亦無。故云居止於此。徧行二句。頌相應心所也。其相應心所。通有五十一。而前五識。但具三十四心所法。餘不具者。互相違故。五識同依淨色根 九緣七八好相隣合三離二觀塵世 愚者難分識與根此頌初句言五識所依之根。次句言生識之緣。三句言了境之用。言依根者。謂八識精明之體。今映五根門頭。各了自境。不能圓通者。以被五色根之所籠罩。故各別區分。然五根乃四大所造。有浮塵。有勝義。今淨色根。乃清淨四大所造。為勝義根。則浮塵根不足依也。且如盲者見暗。與有眼處暗無異。足知根壞而見不壞。則所依乃淨色根耳。言淨色者舊解但云四大初成之淨色。此最難曉。唯天眼能見。愚謂淨色。即無明殻也。何以明之。且妙明真心本來圓明廣大。今變而為識。則被無明拘礙。及結色成根。而無明識體栖托其中。是為五蘊之眾生。且此妙心。非無明力。誰能裹此而入軀殻之中耶。故中陰身。亦有形狀。但輕薄耳。鬼神五通。乃淨色之用。足可徵矣。九緣等者。言生識之緣。謂八識生起共有九緣。[A8]但具緣多寡之不同耳。九緣者。謂空。明。根。境。作意。分別。染淨。種子。根本。此九通為生識之緣。以有為之法。非無緣而生。偈曰。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謂眼識必仗九緣方生。耳識八緣。除明緣。以暗中能聞故。鼻舌身三識除明空二緣。故唯七耳。相隣次第也。應云八七。後意識五緣者。謂除分別與根。以根乃七識染淨依故。七識三緣者。但有作意種子根本耳。八識四緣者。謂根。即末那。境。即種子根身器界。作意。即徧行一。種子。乃八識親生種子。此通言生識之緣。意取前五識。因便及後三也。鼻舌身。乃合中取境。以合方知故。眼耳離根取境。以合則壞根故。此言了境之用也。愚者難分一句。言小乘人。唯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不知八識三分。以根乃相分色法。識乃見分心識。以不知此。只說根識相生。縱許五識依五根生。則六識依何為根耶。經云。根能照境。識能了別。二乘不知。故為愚者。此上八句頌有漏識。下四句頌無漏成智。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圓明初發成無漏 三類分身息苦輪此四句頌轉識成智也。變。謂變帶。相。謂相分。以五識一向緣五塵相分境。以此識同八齊轉。今托彼相。變帶觀空。而此方成智。其相雖空。亦未離空相。以不能親緣真如無相理故。智有根本後得。根本智緣如。名真智。後得智緣俗。名為假智。果中不詮真者。正謂佛果位中尚名假智。此破異師計也。以安慧師宗言後得因中緣如。故此破之。圓明初發。謂八識轉大圓鏡智。初發之時。此前五識即成無漏。以同體故。所謂五八果上圓。若此五轉成所作智在佛果中則能現三類身。謂大化。小化。隨類化。以此三身。應機利物。以在因中有外作用。故果上亦成利生大用也。參禪無明一破。則五根門頭。皆光明智照。如鏡照物。不將不迎。終日應緣。了無一法當情矣。○六識頌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此頌六識。初句言六識善惡無記三性。現量比量非量。性境帶質獨影。一一皆具。以諸識中唯此具足。故其力最強。三界生死善惡因果。唯此識造。故云三界輪時易可知。所以能取三界生死者。以五十一心所法法全具。故業力殊勝。但就善惡一念起時。則心所齊集。以類相從。故云分別配之。則易可知也。然意識有五種緣境不同。五種。謂明了意識。散位獨頭意識。定中獨頭意識。夢中獨頭意識。散亂獨頭意識。此五種緣境。唯後夢中散亂位二種。單緣獨影境。其前三種。皆能緣三境。以凡有影像皆落意識窼臼。故參禪工夫。必要離心意識者。要不墮光影門頭。以非真實故耳。性界受三恒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此頌六識業力強勝也。受雖云三受。其實有五。內外麤細之不同。謂苦樂憂喜捨。逼悅心曰憂喜。逼悅身曰苦樂。憂喜苦樂不行時。名為捨受。以此六識於三性三界五受恒常轉變改易也。正如善時忽生一惡念。喜時忽生一憂念。改易不定。次句承之云。若惡念起時。則根本與隨煩惱連帶而起。若善念起時。信等善法亦相連而起。以其善惡心所齊行。故助其強勝耳。於八識中。能動身發語。獨此識最強。其造善惡之業。亦此識最強。引者。能引諸識作業。滿者。能滿異熟果報。故一業引一果。多業能圓滿。其所造業力。招後報者。則牽引八識受生死苦。故八識頌云。界地從他業力生者此耳。故楞伽。不立七識。但言真識現識分別事識。足知此識過患最重也。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此頌六識轉成妙觀察智也。以第六識。順生死流。具有分別俱生我法二執。若逆流還源。亦仗此識作我法二空觀。今轉識成智。從觀行位。入生空觀。至七信位。方破。分別我執。天台云。同除四住此處為齊。從八信起。作法空觀。歷三賢位。至初地初心。方斷分別法執。故云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二執方現。故云現纏眠。纏。目現行。眠。目種子。以俱生我法二執。乃七識所執者。七識無力斷惑。亦仗六識入二空觀。初則有相觀多。無相觀少。至第七遠行地。六識恒在雙空觀。方破俱生我執。俱生法執永伏不起。至此六識方得純淨無漏。相應心所亦同轉成妙觀察智也。若此識成智。則日用現前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一切云為。皆大機大用矣。○七識頌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此頌七識境量心所也。此識唯緣帶質境以心緣心。名真帶質。言通情本者。以揀六識緣外境為似帶質也。以此七識緣內見分為我。中間相分。識與見分本質。交帶變起。故名為真。三性之中。唯有覆無記。謂此識雖無善惡。而有四惑我見。相應而起。蓋覆真性。故名有覆無記。隨緣執我量為非。此句揀量也。若言帶質境。則屬比量所緣。今因執內見分為我。以非我計我。恒謬執故。故名非量。此識唯具十八心所。以雖無善惡。而為染污意。故具八大徧行并別境中慧。慧即我見。貪癡見慢。同一我見故。餘不具者。以善是淨法。此識染污。小隨麤猛。此識微細。由見審決。故疑無容起。愛著我故。嗔不得生。故唯四惑。然無別境四者。以欲希望。此識任運無所希望。故無欲。解者。印持未定境。此識恒緣定事。故無勝解。念乃記憶曾所習事。此識恒緣現所受境。無所記憶。無不定四者。悔者。悔先所作。此識恒緣現境。故無惡作。睡眠必依身心重昧外眾緣力此識一。類內執。不假外緣。故無睡眠。尋伺二法麤細發言。淺深推度。此識唯依內門而轉。一類執我。故皆無之。恒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A9]鎮昏迷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此頌七識力用也。此識恒常思察量度第八見分為我。故云恒審思量我相隨。恒之與審。八識中四句分別。第八恒而非審。不執我。無間斷故。第六審而非恒。以執我。有間斷故。前五非恒非審。不執我故。唯第七識亦恒亦審。以執我無間斷故。有情由此生死長夜。而不自覺者。以與四惑八大相應起故。第六依此為染淨者。由此識念念執我。故令六識念念成染。此識念念恒思無我。令六識念念成淨。故六識以此為染淨依。是為意識之根。以此識乃生死根本。故參禪做工夫。先要志斷四惑。內離我見。方有少分相應。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恒摧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此頌七識轉識成智也。分別俱生我法二執。乃六七識各有所執。分別二執。從初發心。六識修生空觀。至七信位。斷分別我執。隨入法空觀。歷三賢位。至初地方斷。此則七識當轉平等性智。因有俱生二執未淨。故此識未得純淨無漏。故曰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恒摧。謂六識恒住雙空觀中。至第七遠行地。方捨藏識。破俱生我執。至八地無功用行。則我執永伏。法執。間起。故云恒摧。若此七識轉成無漏平等性智。在佛果位中。現十種他受用身。為十地菩薩說法。菩薩所被之機也。行人此識一轉。則不動智念念現前。法界圓明。湛然常住矣。○八識頌性唯無覆五徧行 界地隨他業力生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諍此頌八識行相也。此識唯一精明。本無善惡。故四性中唯無覆無記。諸心所中。唯與徧行五法相應。以有微細流注生滅故。三界九地。乃生死六道。此識為總報主。當體雖無善惡。而被他六識業力牽引而生。前六識頌引滿能招業力牽者。此也。以此識深細。世尊尋常不說。故云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向為二乘。但說六識建立染淨根本。二乘一向未聞。故不了耳。又云。阿陀那識甚深細。習氣種子成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故云因迷執。以小乘不知。故不信有此識。是故大乘論師。引大小乘三經四頌。五教十理。證有此識。故云由此能興論主諍。十證之義。論中廣明。浩浩三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為風受熏持種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公此頌八識體相力用也。浩浩者。廣大無涯之貌。謂藏識性海。不思議熏變而為業海。故此識體廣大無涯。以具三藏義故。名為藏識。三藏者。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以前七識。無量劫來善惡業行種子習氣。唯此識能藏。前七識所作異熟果報。唯八識是所藏之處。由第七識執此為我。故云我愛執藏。論云。諸法於識藏。識於諸法爾。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積劫因果不失不壞。故云不可窮。本是湛淵之心。為境風鼓動。故起七識波浪。造種種業。經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故云淵深七浪境為風。前七現行。返熏此識。以其體有堅住可熏性。故云受熏。前七善惡種子唯此識能持。又能持根身器界。一期令不散壞者。以是此相分。乃所緣之境故。以為三界總報主。故死時後去。投胎先來。為眾生之命根。故云作主公。[A10]其實不知不死不生法身常住也。故經云。識藏如來藏所謂如來藏轉三十二相入一切眾生身中。故如來藏有恒沙稱性淨妙功德。豈生死耶。今迷而為藏識。亦具恒沙染緣力用。能一念轉變。則妙性功德。本自圓成。以真妄覿體。故頌四句歎其力用廣大也。不動地前纔捨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此頌轉成大圓鏡智也。謂此識因七識執為我。故[A11]從無始時來相續長劫。沉淪生死。圓教菩薩從初發心修行。漸斷習氣。歷過三賢登地以去。至第七地破俱生我執。此識方得捨藏識名。顯過最重。故云不動地前纔捨藏。以微細法執。及有漏善種間起。尚引後果。名異熟識。至金剛心後。證解脫道。異熟方空。故云爾也。異熟若空。則超因果。方才轉成大圓鏡智。言無垢同時。發者。以佛果位中。名無垢識。乃清淨真如。謂鏡智相應法身顯現。圓明普照十方塵剎。故結云普照十方塵剎中。以理智一如。方證究竟一心之體。此唯識之極則。乃如來之極果也。諦觀此識深潛難破。此識絲毫未透。終在生死岸頭。古德諸祖未有不破此識而有超佛越祖之談。今人生滅未忘。心地雜染種子。未淨纖毫。便稱悟道。豈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可不懼哉。此論古存一解。今人解者甚多。但委細分別名相。轉見難入。而修行之士未親教者。望崖而退。即久依講席罷學參禪者。[A12]但勘話頭一著。而心地生滅頭數。亦沒奈何。此論雖云相宗。但顯唯心之相。若不知此。亦難究心。不免得少為足。故予此解雖未盡依論文。唯取其義而變其語。使學者一覽便見。正要因此悟心。不是專為分別名相也。若責予杜撰荒邈之罪。固不敢辭。而為修行者未必無功。幸高明達士。得意遺言。是所望也。○六祖大師識智頌解大圓鏡智性清淨教中說轉識成智。六祖所說識本是智。更不須轉。只是悟得八識自性清淨。當體便是大圓鏡智矣。平等性智心無病此言七識染污無知。乃心之病也。若無染污之病。則平等性智念念現前。妙觀察智見非功言六識本是妙觀察智。於應境之時。若以功自居。則執我見。此則為識。若不居功。則日用應緣。純一妙觀察智矣。成所作智同圓鏡言前五識轉成所作智。此亦不必轉。[A13]但悟八識清淨圓明。則於五根門頭放光動地。一切作為。皆鏡智之用矣。五八六七果因轉 [A14]但轉名言無實性此言轉識分位。雖說六七二識是因中轉。五八二識乃果上轉。其實轉無所轉。[A15]但轉其名。不轉其體。故云但轉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此結前轉而不轉之義也。所言轉識成智者。無別妙術。但於日用念念流轉處。若留情念繫著。即智成識。若念念轉處。心無繫著。不結情根。即識成智。則一切時中。常居那伽大定矣。豈是翻轉之轉耶。觀六祖此偈。發揮識智之妙。如傾[A16]甘露於焦渴喉中。如此深觀。有何相宗不是參禪向上一路耶。予昔居五臺。夢升兜率。親見彌勒為說唯識曰。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予因此悟唯識之旨。此雖夢語。不可向夢人說也。deerpark.app/reader/X0893/1
1 month ago | [YT] | 24
天台四教斷證位次比較表,請到這個連結下載pdf喔!😄ftp4.budaedu.org/ghosa4/C038/T061Y/ref/T061Y_005.p…
1 month ago (edited) | [YT] | 14
今天開始上課啦~😄♥️尊貴的 大寶法王 噶瑪巴 2025年 瑪鄂夏季課程時間表:2025.8.18~9.17每星期一,三,五上課。♣︎台灣時間:6pm~7:30pm♣︎印度時間:3:30pm~5pm♣︎GMT :10:00~11:30མར་རྔོག་དབྱར་ཆོས་མཛད་རིམ། Mar Ngok Summer Teachings Schedule18.08 - 17.09 / 2025今日直播連結:youtube.com/live/AzKcyXQczWE?si=xLday9mHhZO-NXgI
1 month ago | [YT] | 25
Load more
噶瑪善念
昨天晚上直播的觀看人數
是吾從開始直播至今最高的一次!
竟然還是幸運數字7979,
特將此幸運送給所有有緣人,
願大家平安吉祥,幸福法喜!🍀
保持清明慈悲,
即使苦樂之波濤洶湧境界來臨,
我們亦能處變不驚,無怖無畏,
心無罣礙,清淨自在。
南無阿彌陀佛🌞🙏🏻
5 days ago | [YT] | 22
View 4 replies
噶瑪善念
今天恭迎龍樹菩薩聖誕,
恭祝龍樹菩薩生日快樂!🎉
農曆七月廿四恭迎千部論主、八宗共祖龍樹菩薩聖誕日。
龍樹菩薩,梵文是Nagarjuna,又譯龍猛、龍勝,生於佛滅七百年後的公元四世紀左右。
《龍樹菩薩傳》記載:「其母樹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樹名也,以龍成其道,故以龍配字,號曰龍樹也。」意思是,他的母親在樹下生產,「週那」(arjuna)是樹的意思;他的成道與「龍族樹有關,所以為龍族。
在印度佛教中,龍樹菩薩被喻為「第二釋迦」。 在漢傳佛教中,他被奉為「八宗共祖」。
龍樹菩薩對佛陀一代時教進行了系統化的整理,繼承了佛陀的緣起思想,開創性地發展出了中觀學說,並且廣造大乘經典註釋,有力地推動了大乘佛法發展,是大乘佛教史上的一位偉大論師,為佛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的出現,佛陀早有授記
龍樹菩薩幼時聰慧過人,博聞強記,聽婆羅門誦讀《吠陀》經典,聞過成誦。 他遍覽婆羅門教及其它外道經文,到青年時代已是學富五車,聞名南印度。
鳩摩羅什大師在其所譯的《龍樹菩薩傳》中,用“天聰奇悟,事不再告”,“天文地理圖緯秘謔,及諸道術無不悉宗”,盛讚龍樹菩薩的聰慧。
實際上,龍樹菩薩的出現,佛陀早有授記。
據《入楞伽經》載,大慧菩薩問佛陀:「佛滅度後,是法何人受持?」佛以偈答曰:「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法,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為人說我法,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更有《摩訶摩耶經》卷下記載,正法滅後七百年,有龍樹比丘出世,燃正法炬。 「正法於此,便就滅盡。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七百歲已,有比丘名曰龍樹,善說法要,滅然見幢,滅然法炬。」
《大法鼓經》中也說:“舉世見而生喜之離車子童子,於大師滅度後,人壽八十歲,教法衰微時,轉生為比丘,廣弘聖教,滿百歲後往生極樂世界。”
▪︎入龍宮,開七寶經函
龍樹菩薩曾奔赴北印度尋求佛法真諦,在喜瑪拉雅山的一座佛塔邊,得到一名老比丘親傳大乘經典。 三個月後,龍樹菩薩背熟經典,並且通達經義,於是周遊各地,想尋獲其他經典。
在周遊途中,遇到諸外道及小乘佛學者,全部被他折服。 他逐漸產生驕傲之念,認為佛法雖然較諸外道高明深奧,但也不難窮盡。 於是,萌生非分之想,想要另立宗門,自為教主,宣揚自家學說。
這時有一位大龍菩薩,見龍樹如此行徑,便勸導他說:“你的智慧再高,能超過佛陀嗎?你跟我去一個地方,讓你看看大乘經典,你再下結論吧!”
大龍菩薩將他帶進龍宮,裡面竟珍藏著無數大乘經典,不僅卷帙繁多,而且深奧無比。 龍樹菩薩得無量妙法,震撼不已,於是留在龍宮,晝夜閱讀,九十日後,通達明利,證得無生法忍。
「經中之王」《華嚴經》就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請回的,但這僅是龍樹菩薩憑記憶寫下來的,是龍宮《華嚴經》全本的一小部分。 我們今天能看到這部經,或能淺入華嚴境界,皆當感恩龍樹菩薩。
▪︎降伏外道,廣弘大乘
龍樹菩薩離開龍宮後,隨緣行化,摧伏種種外道,廣弘大乘正法,作《優波提舍》十萬偈,又作《莊嚴佛道論》五千偈、《大慈方便論》五千偈及《中論》五廄巈,又造其成真。
當時有一位婆羅門上師,擅長咒術,看到龍樹菩薩名聞遐邇,心生嫉妒,想和龍樹菩薩一爭高下。
他奏明天竺國王說:「我能勝過這位比丘,請大王來檢驗。」豚國王見婆羅門如此冥頑不靈,規勸不過,只得準奏。
比賽當天,豚國王與龍樹菩薩先坐在聽政殿上,婆羅門其後也來到殿上。
他見國王如此尊崇龍樹菩薩,心中更是不悅,就在殿前作法,馬上變化出廣大清淨的池子,池中湧現千葉蓮花,婆羅門端坐蓮花上,傲慢地說:“龍樹,你如今蹲坐在地上,我卻坐在蓮花之上,猶如天神
龍樹菩薩默而不言,從容離開座位,也用神通化作一頭六牙白象,端坐其上,繞池一周,然後舉步池中,接近蓮座,六牙白象就用象鼻拔起蓮座,高高舉起,摔於地下。 婆羅門被摔到地上,扭傷腰部,狼狽落敗。
婆羅門這時知道,自己不是龍樹菩薩對手,於是匍匐於地,叩首懇求:“恕我不自量力,毀辱大師,我願皈依佛門,請大師收為弟子,開我愚蒙!”
▪︎千部論師,世間罕見
龍樹菩薩造論之多,世所罕見,有「千部論師」之美稱。 其中最主要的有《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空七十論》《回螢論》《六十頌如理論》《大乘破有論》《十住毘婆沙論》《大乘二十頌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勸誡王頌》等。
《中論》主要講「緣起」「無自性」「中道」「二諦」「涅槃」等思想;《大智度論》採取中道立場來彰顯般若真理;《十住毘婆沙論》則以深遠的見解來宣揚菩薩之大行。
他的學說由鳩摩羅什大師翻譯,介紹到中國後產生空前影響。 我國的大乘佛教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法相宗、禪宗、律宗、淨土宗、密宗,都能在龍樹菩薩的著作裡找到源頭和理論依據。 因此他被八宗共同推舉為開宗或中興祖師,奉為「八宗共祖」。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中論》龍樹菩薩
南無龍樹菩薩摩訶薩🌹
(轉載FB傳喜法師)
1 week ago | [YT] | 56
View 3 replies
噶瑪善念
【千萬不要惹火上身 】
~ 夢參老和尚
五欲魔很厲害,一定要辨別清楚,千萬不要惹火上身——不要想神通,不要想護法。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過去我們到西藏求法,有位大勇法師,倓虛大師的弟子,他到日本學東密——那時候把密宗分成東密和西密,日本學的密宗叫東密,西藏學的密宗稱西密。
大勇法師他在日本學完密法,回到中國大陸,住在廣濟寺。那時到西藏學法都要請護法神,供酒、供肉——不供養文殊師利菩薩,也不供養三寶,是供護法神的。 大勇法師也想請個護法神,請到了廣濟寺的老狐狸,傳說是漢朝時的。
老狐狸有神通,告訴他很多事。後來,大勇法師要去西藏學法,狐狸不讓他去,大勇法師決意要去,老狐狸就做種種障礙,乃至病魔纏身。很多大德都驚動了,給他念咒誦經,才把老狐狸趕走。
以後大勇法師在去西藏的旅途中,走到西康的甘孜就病倒了,最終也沒到達西藏。
舉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修行者:
不要求異相,要認清楚是真聖還是魔,不要執著。如果把魔當成聖賢,會導致墮落。
2 weeks ago | [YT] | 50
View 3 replies
噶瑪善念
報名截止日期:2025年9月12日(星期五)中午12:00(香港時間)
隨時隨地發現練習冥想的關鍵
你可能已經完成了活著的喜悅,甚至是解脫的道路,現在發現自己想知道如何更深入地修行。
或許你在坐墊上花了無數個小時,卻仍然覺得修行即修行,生活即生活。
你可能會問自己:「我如何將冥想帶入每一天的每一處,讓覺知、愛、慈悲和智慧注入我的生命? ”
隨時隨地冥想也許是答案。
看似簡單,卻藏著一切修行的本質。 在明就仁波切的指導下,你將學會如何解開正式與非正式禪修的界限,讓每一個動作、呼吸、思想、情緒都成為你道路的一部分。
無論你是在喝咖啡、接電子郵件或走在街上,冥想都可以在那裡發生 — 沒有額外的時間,沒有特別的設定。 只是覺知、善意和好奇心,編織在日常生活的織品中。
這不僅適合那些新通路的人。
也是給有經驗的修行者準備好讓修行自然流入每個當下,直到生命本身變成禪修。
隨時隨地與明就仁波切的禪修工作坊
2025年9月13–14日
註冊:@TAG
2025明就仁波切親授隨時隨地禪修
今年9月13-14日,明就仁波切將首次在亞洲德噶教授全新的「隨時隨地禪修」課程。在課程中,仁波切提煉出禪修的精髓,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指導我們如何將禪修融入日常生活。「隨時隨地禪修」的核心在於:你的本性已是圓滿。禪修不是為了修正自己,而是認出並安住於我們本具的覺知、慈悲與智慧。
「隨時隨地禪修」不需要任何門檻,無論是刷手機、開會、喝咖啡,還是經歷人生的起起伏伏,皆可修持。就連那些讓人想逃避的困難情緒,也能轉化為修持道路上的助緣。
無論你是禪修的初學者,還是資深禪修者,「隨時隨地禪修」都提供簡單卻深具轉化力的指導,幫助你深化和豐富自己的禪修實踐。初學者將學會易於上手的禪修方法,掌握"短時多次"的實用技巧。而有經驗的禪修者則會發現,「隨時隨地禪修」的教法消融了座上禪修與日常生活的界限,讓禪修成為生活自然、無作的一部分。
更多資訊,請參閱:
www.tergarasia.org/event/Anytime-Anywhere-Meditati…
#TergarAsia #mingyurrinpoche #anytimeanywheremeditation #meditationpractice
2 weeks ago | [YT] | 29
View 1 reply
噶瑪善念
做這特效時,
相片只有半身,
ai加了下半身...
我的圍裙還真長啊~🤣
“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你,
因此你用不著拋棄,
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
萬物皆為你所用,
但非你所屬。
因為無常所以分離,
因為無常所以再相見。”
~明就仁波切
3 weeks ago | [YT] | 39
View 2 replies
噶瑪善念
讓我們來欣賞一下中文辯經!😎
4 weeks ago | [YT] | 10
View 0 replies
噶瑪善念
昨天有點妙~😄
我昨天下午才分享拍攝
逆流而上的影片,
影片中我說了“逆生死之流”!
沒想到晚上直播時,
剛好講到《金光明最勝王經》
第六品最後,
竟然出現這首偈頌...
“勝法能逆生死流,
甚深微妙難得見,
有情盲冥貪欲覆,
由不見故受眾苦。”
1 month ago | [YT] | 39
View 3 replies
噶瑪善念
【八識規矩通說】
唐三藏法師 玄奘 集
明憨山沙門 德清 述
八識規矩者。初玄奘法師。糅成唯識論就。窺基法師。因見本論十卷。文廣義幽。乃請法師集此要義。將八識分為四章。每章作頌一十二句。將五十一心所。各派本識位下。有多寡之不同。條然不紊。故稱規矩。然論雖十卷。其義盡此四十八句。包括無遺。可謂最簡最要。為一大藏教之關鑰。不唯講者不明難通教綱。即參禪之士。若不明此。亦不知自心起滅頭數。所謂佛法之精髓也。但窺基舊解。以論釋之。學者難明。故但執相。不能會歸唯心之旨。予因居雙徑寂照。適澹居鎧公。請益性相二宗之旨。予不揣固陋。先依起信會通百法。復據論義以此方文勢消歸於頌。使學者一覽了然易見。而參禪之士不假廣涉教義。即此可以印心。以證悟入之淺深。至於日用見聞覺知。亦能洞察生滅心數。但此頌近解[A1]已多。皆得其宗。[A2]但就機宜。或以此為一助。以隨文難明。故先提大綱于前。使知綱要。則於頌文不勞細解。亦易會矣。
大綱者。謂一真法界圓明妙心。本無一物了無身。心世界之相。又何有根境對待。妄想分別之緣影乎。原此心境。皆因無明不覺。迷一心而為識。唯識變起見相二分。故見為心。相為境。故緣塵分別好醜取捨者。皆妄識耳。若了心境唯識。則分別不生。分別不生。則一心圓明。永離諸相矣。今以未悟一心。故須先了唯識心境。生滅心行則當下消亡。一心可入。故唯識必須先知大綱。方可安心入觀耳。此頌大綱單舉八識心王。緣境之時。境有好醜。故心所從之執取。起憎愛取捨。故作善作惡。善惡為因。故感苦樂二報。則業力牽引受苦受樂。眾生生死之法。唯此而[A3]已。此中開列八識各具心所多寡之不同。造業有強弱之不一。分別皎然。使學者究心。了知起滅下落。易於調治。不致盲修瞎練。不是徒知名相而[A4]已。眾生日用見聞覺知。不離心境。其能緣之心。具有三量。量者量度。揀非真智。今妄識對境。便有量度。故心有三量。謂現量。比量。非量以第一念現前明了。不起分別。不帶名言。無籌度心。如鏡現像名為現量。若同時率爾意識。隨見隨即分別。名為比量。比度不著名為非量。此三量。乃能緣之心也。而所緣之境。亦有三。謂性境。帶質境。獨影境。現量緣性境。性者。實也。謂根塵實法。本是真如妙性。無美無惡。以心無分別。故境無美惡。是為性境。帶質境者。比量所緣。若比度不著。則為非量。其帶質境。有真有似。以六七二識。各有所緣故。若六識外緣五塵比度長短方圓美惡等相。屬第二念意識分別。故為比量。此長短等相。是帶彼外境本質而起。名似帶質。以是假故。其意識緣五塵過去落謝影子。亦名有質獨影。乃意識所變。故云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謂單從能緣見分起故。若緣空華兔角等事。名無質獨影。若散心所緣。又有夢中境界。及病中狂亂所見。皆是非量。并定中觀魚米肉山等事皆現量。明了意識雖通三量。現多比非少也。若七識緣八識見分為我。中間相分兩頭生。以能所同一見分所變。故名真帶質境。此心境之辨也。以心境對待。境有逆順好醜則能緣心。依之而起憎愛取捨等見。故起惑造業。染成善惡二性。故感將來受苦樂二報。故心王有苦受樂受。若不起善惡。屬無記性。則平平受。因此受亦有三。所以三界眾生上下升沉輪迴苦樂不忘者。皆由唯識內習熏變。發起心境。故三量三境三性三受。由是不能出離生死。皆心意識之過也。故論云。眾生依心意意識轉。今唯識宗。因凡夫日用不知苦樂誰作誰受。外道妄立神我。二乘心外取法。故佛說萬法唯識。使知唯識。則知不出自心。以心不見心。無相可得。故參禪做工夫。教人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求。正是要人直達自心本無此事耳。今八識頌而稱規矩者。只是發明心境。其所作善作惡。皆是心所助成。以各具多寡之不一。故力有強弱之不等耳。此唯識之大綱也。其心所法。[A5]已見百法。今預列心境則臨文不必繁解。恐礙觀心耳。參禪若了妄心妄境皆唯識所現。則用功之時。內外根境一齊放下。不逐緣影。能所兩忘。絕無對待。單提一念。攝歸自心。則一切境量分別。皆剩法矣。
○五識頌
性境現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徧行別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貪嗔癡
此頌前五識。首句言五識與八同體。緣境之時。單屬現量。以前五識乃八識精明之體。映在五根門頭了境之用。以初映境時。當第一念。未起分別。不帶名言。無籌度心。故名為現量。境即性境。若起第二念分別。則是同時意識。相應而起則屬比量。故云性境現量。言三性者。乃善惡無記三性。由此五識體非恒審。故三性皆通。問曰。五識現量本無善惡。何以通三性耶。答曰。此約同時意識。而引自類種子。同時而起。則三性皆通。此指意識任運而言。非專五識也。問曰。若前與八同體。然八識畢竟無善無惡。而五識何獨通耶。答。八識畢竟不起分別。五識則有任運分別。約後分別位義說通耳。眼耳身三二地居者。此言三界五識行止之地也。二地者謂欲界五趣雜居地。色界初禪離生喜樂地。以欲界五識全具。初禪天人以禪悅為食。不食段食故離舌識。既不受食。則亦不聞香。故無鼻識。[A6]但有眼耳身三識而[A7]已。居者。止也。謂此三識亦止於初禪。若至二禪定生喜樂地。以入定中三識亦無。故云居止於此。徧行二句。頌相應心所也。其相應心所。通有五十一。而前五識。但具三十四心所法。餘不具者。互相違故。
五識同依淨色根 九緣七八好相隣
合三離二觀塵世 愚者難分識與根
此頌初句言五識所依之根。次句言生識之緣。三句言了境之用。言依根者。謂八識精明之體。今映五根門頭。各了自境。不能圓通者。以被五色根之所籠罩。故各別區分。然五根乃四大所造。有浮塵。有勝義。今淨色根。乃清淨四大所造。為勝義根。則浮塵根不足依也。且如盲者見暗。與有眼處暗無異。足知根壞而見不壞。則所依乃淨色根耳。言淨色者舊解但云四大初成之淨色。此最難曉。唯天眼能見。愚謂淨色。即無明殻也。何以明之。且妙明真心本來圓明廣大。今變而為識。則被無明拘礙。及結色成根。而無明識體栖托其中。是為五蘊之眾生。且此妙心。非無明力。誰能裹此而入軀殻之中耶。故中陰身。亦有形狀。但輕薄耳。鬼神五通。乃淨色之用。足可徵矣。九緣等者。言生識之緣。謂八識生起共有九緣。[A8]但具緣多寡之不同耳。九緣者。謂空。明。根。境。作意。分別。染淨。種子。根本。此九通為生識之緣。以有為之法。非無緣而生。偈曰。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謂眼識必仗九緣方生。耳識八緣。除明緣。以暗中能聞故。鼻舌身三識除明空二緣。故唯七耳。相隣次第也。應云八七。後意識五緣者。謂除分別與根。以根乃七識染淨依故。七識三緣者。但有作意種子根本耳。八識四緣者。謂根。即末那。境。即種子根身器界。作意。即徧行一。種子。乃八識親生種子。此通言生識之緣。意取前五識。因便及後三也。鼻舌身。乃合中取境。以合方知故。眼耳離根取境。以合則壞根故。此言了境之用也。愚者難分一句。言小乘人。唯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不知八識三分。以根乃相分色法。識乃見分心識。以不知此。只說根識相生。縱許五識依五根生。則六識依何為根耶。經云。根能照境。識能了別。二乘不知。故為愚者。此上八句頌有漏識。下四句頌無漏成智。
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 三類分身息苦輪
此四句頌轉識成智也。變。謂變帶。相。謂相分。以五識一向緣五塵相分境。以此識同八齊轉。今托彼相。變帶觀空。而此方成智。其相雖空。亦未離空相。以不能親緣真如無相理故。智有根本後得。根本智緣如。名真智。後得智緣俗。名為假智。果中不詮真者。正謂佛果位中尚名假智。此破異師計也。以安慧師宗言後得因中緣如。故此破之。圓明初發。謂八識轉大圓鏡智。初發之時。此前五識即成無漏。以同體故。所謂五八果上圓。若此五轉成所作智在佛果中則能現三類身。謂大化。小化。隨類化。以此三身。應機利物。以在因中有外作用。故果上亦成利生大用也。參禪無明一破。則五根門頭。皆光明智照。如鏡照物。不將不迎。終日應緣。了無一法當情矣。
○六識頌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此頌六識。初句言六識善惡無記三性。現量比量非量。性境帶質獨影。一一皆具。以諸識中唯此具足。故其力最強。三界生死善惡因果。唯此識造。故云三界輪時易可知。所以能取三界生死者。以五十一心所法法全具。故業力殊勝。但就善惡一念起時。則心所齊集。以類相從。故云分別配之。則易可知也。然意識有五種緣境不同。五種。謂明了意識。散位獨頭意識。定中獨頭意識。夢中獨頭意識。散亂獨頭意識。此五種緣境。唯後夢中散亂位二種。單緣獨影境。其前三種。皆能緣三境。以凡有影像皆落意識窼臼。故參禪工夫。必要離心意識者。要不墮光影門頭。以非真實故耳。
性界受三恒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此頌六識業力強勝也。受雖云三受。其實有五。內外麤細之不同。謂苦樂憂喜捨。逼悅心曰憂喜。逼悅身曰苦樂。憂喜苦樂不行時。名為捨受。以此六識於三性三界五受恒常轉變改易也。正如善時忽生一惡念。喜時忽生一憂念。改易不定。次句承之云。若惡念起時。則根本與隨煩惱連帶而起。若善念起時。信等善法亦相連而起。以其善惡心所齊行。故助其強勝耳。於八識中。能動身發語。獨此識最強。其造善惡之業。亦此識最強。引者。能引諸識作業。滿者。能滿異熟果報。故一業引一果。多業能圓滿。其所造業力。招後報者。則牽引八識受生死苦。故八識頌云。界地從他業力生者此耳。故楞伽。不立七識。但言真識現識分別事識。足知此識過患最重也。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此頌六識轉成妙觀察智也。以第六識。順生死流。具有分別俱生我法二執。若逆流還源。亦仗此識作我法二空觀。今轉識成智。從觀行位。入生空觀。至七信位。方破。分別我執。天台云。同除四住此處為齊。從八信起。作法空觀。歷三賢位。至初地初心。方斷分別法執。故云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二執方現。故云現纏眠。纏。目現行。眠。目種子。以俱生我法二執。乃七識所執者。七識無力斷惑。亦仗六識入二空觀。初則有相觀多。無相觀少。至第七遠行地。六識恒在雙空觀。方破俱生我執。俱生法執永伏不起。至此六識方得純淨無漏。相應心所亦同轉成妙觀察智也。若此識成智。則日用現前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一切云為。皆大機大用矣。
○七識頌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此頌七識境量心所也。此識唯緣帶質境以心緣心。名真帶質。言通情本者。以揀六識緣外境為似帶質也。以此七識緣內見分為我。中間相分。識與見分本質。交帶變起。故名為真。三性之中。唯有覆無記。謂此識雖無善惡。而有四惑我見。相應而起。蓋覆真性。故名有覆無記。隨緣執我量為非。此句揀量也。若言帶質境。則屬比量所緣。今因執內見分為我。以非我計我。恒謬執故。故名非量。此識唯具十八心所。以雖無善惡。而為染污意。故具八大徧行并別境中慧。慧即我見。貪癡見慢。同一我見故。餘不具者。以善是淨法。此識染污。小隨麤猛。此識微細。由見審決。故疑無容起。愛著我故。嗔不得生。故唯四惑。然無別境四者。以欲希望。此識任運無所希望。故無欲。解者。印持未定境。此識恒緣定事。故無勝解。念乃記憶曾所習事。此識恒緣現所受境。無所記憶。無不定四者。悔者。悔先所作。此識恒緣現境。故無惡作。睡眠必依身心重昧外眾緣力此識一。類內執。不假外緣。故無睡眠。尋伺二法麤細發言。淺深推度。此識唯依內門而轉。一類執我。故皆無之。
恒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A9]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此頌七識力用也。此識恒常思察量度第八見分為我。故云恒審思量我相隨。恒之與審。八識中四句分別。第八恒而非審。不執我。無間斷故。第六審而非恒。以執我。有間斷故。前五非恒非審。不執我故。唯第七識亦恒亦審。以執我無間斷故。有情由此生死長夜。而不自覺者。以與四惑八大相應起故。第六依此為染淨者。由此識念念執我。故令六識念念成染。此識念念恒思無我。令六識念念成淨。故六識以此為染淨依。是為意識之根。以此識乃生死根本。故參禪做工夫。先要志斷四惑。內離我見。方有少分相應。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恒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此頌七識轉識成智也。分別俱生我法二執。乃六七識各有所執。分別二執。從初發心。六識修生空觀。至七信位。斷分別我執。隨入法空觀。歷三賢位。至初地方斷。此則七識當轉平等性智。因有俱生二執未淨。故此識未得純淨無漏。故曰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恒摧。謂六識恒住雙空觀中。至第七遠行地。方捨藏識。破俱生我執。至八地無功用行。則我執永伏。法執。間起。故云恒摧。若此七識轉成無漏平等性智。在佛果位中。現十種他受用身。為十地菩薩說法。菩薩所被之機也。行人此識一轉。則不動智念念現前。法界圓明。湛然常住矣。
○八識頌
性唯無覆五徧行 界地隨他業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諍
此頌八識行相也。此識唯一精明。本無善惡。故四性中唯無覆無記。諸心所中。唯與徧行五法相應。以有微細流注生滅故。三界九地。乃生死六道。此識為總報主。當體雖無善惡。而被他六識業力牽引而生。前六識頌引滿能招業力牽者。此也。以此識深細。世尊尋常不說。故云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向為二乘。但說六識建立染淨根本。二乘一向未聞。故不了耳。又云。阿陀那識甚深細。習氣種子成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故云因迷執。以小乘不知。故不信有此識。是故大乘論師。引大小乘三經四頌。五教十理。證有此識。故云由此能興論主諍。十證之義。論中廣明。
浩浩三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熏持種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公
此頌八識體相力用也。浩浩者。廣大無涯之貌。謂藏識性海。不思議熏變而為業海。故此識體廣大無涯。以具三藏義故。名為藏識。三藏者。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以前七識。無量劫來善惡業行種子習氣。唯此識能藏。前七識所作異熟果報。唯八識是所藏之處。由第七識執此為我。故云我愛執藏。論云。諸法於識藏。識於諸法爾。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積劫因果不失不壞。故云不可窮。本是湛淵之心。為境風鼓動。故起七識波浪。造種種業。經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故云淵深七浪境為風。前七現行。返熏此識。以其體有堅住可熏性。故云受熏。前七善惡種子唯此識能持。又能持根身器界。一期令不散壞者。以是此相分。乃所緣之境故。以為三界總報主。故死時後去。投胎先來。為眾生之命根。故云作主公。[A10]其實不知不死不生法身常住也。故經云。識藏如來藏所謂如來藏轉三十二相入一切眾生身中。故如來藏有恒沙稱性淨妙功德。豈生死耶。今迷而為藏識。亦具恒沙染緣力用。能一念轉變。則妙性功德。本自圓成。以真妄覿體。故頌四句歎其力用廣大也。
不動地前纔捨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
此頌轉成大圓鏡智也。謂此識因七識執為我。故[A11]從無始時來相續長劫。沉淪生死。圓教菩薩從初發心修行。漸斷習氣。歷過三賢登地以去。至第七地破俱生我執。此識方得捨藏識名。顯過最重。故云不動地前纔捨藏。以微細法執。及有漏善種間起。尚引後果。名異熟識。至金剛心後。證解脫道。異熟方空。故云爾也。異熟若空。則超因果。方才轉成大圓鏡智。言無垢同時。發者。以佛果位中。名無垢識。乃清淨真如。謂鏡智相應法身顯現。圓明普照十方塵剎。故結云普照十方塵剎中。以理智一如。方證究竟一心之體。此唯識之極則。乃如來之極果也。諦觀此識深潛難破。此識絲毫未透。終在生死岸頭。古德諸祖未有不破此識而有超佛越祖之談。今人生滅未忘。心地雜染種子。未淨纖毫。便稱悟道。豈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可不懼哉。
此論古存一解。今人解者甚多。但委細分別名相。轉見難入。而修行之士未親教者。望崖而退。即久依講席罷學參禪者。[A12]但勘話頭一著。而心地生滅頭數。亦沒奈何。此論雖云相宗。但顯唯心之相。若不知此。亦難究心。不免得少為足。故予此解雖未盡依論文。唯取其義而變其語。使學者一覽便見。正要因此悟心。不是專為分別名相也。若責予杜撰荒邈之罪。固不敢辭。而為修行者未必無功。幸高明達士。得意遺言。是所望也。
○六祖大師識智頌解
大圓鏡智性清淨
教中說轉識成智。六祖所說識本是智。更不須轉。只是悟得八識自性清淨。當體便是大圓鏡智矣。
平等性智心無病
此言七識染污無知。乃心之病也。若無染污之病。則平等性智念念現前。
妙觀察智見非功
言六識本是妙觀察智。於應境之時。若以功自居。則執我見。此則為識。若不居功。則日用應緣。純一妙觀察智矣。
成所作智同圓鏡
言前五識轉成所作智。此亦不必轉。[A13]但悟八識清淨圓明。則於五根門頭放光動地。一切作為。皆鏡智之用矣。
五八六七果因轉 [A14]但轉名言無實性
此言轉識分位。雖說六七二識是因中轉。五八二識乃果上轉。其實轉無所轉。[A15]但轉其名。不轉其體。故云但轉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此結前轉而不轉之義也。所言轉識成智者。無別妙術。但於日用念念流轉處。若留情念繫著。即智成識。若念念轉處。心無繫著。不結情根。即識成智。則一切時中。常居那伽大定矣。豈是翻轉之轉耶。觀六祖此偈。發揮識智之妙。如傾[A16]甘露於焦渴喉中。如此深觀。有何相宗不是參禪向上一路耶。予昔居五臺。夢升兜率。親見彌勒為說唯識曰。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予因此悟唯識之旨。此雖夢語。不可向夢人說也。
deerpark.app/reader/X0893/1
1 month ago | [YT] | 24
View 2 replies
噶瑪善念
天台四教斷證位次比較表,
請到這個連結下載pdf喔!😄
ftp4.budaedu.org/ghosa4/C038/T061Y/ref/T061Y_005.p…
1 month ago (edited) | [YT] | 14
View 1 reply
噶瑪善念
今天開始上課啦~😄
♥️尊貴的 大寶法王 噶瑪巴 2025年 瑪鄂夏季課程時間表:
2025.8.18~9.17
每星期一,三,五上課。
♣︎台灣時間:6pm~7:30pm
♣︎印度時間:3:30pm~5pm
♣︎GMT :10:00~11:30
མར་རྔོག་དབྱར་ཆོས་མཛད་རིམ།
Mar Ngok Summer Teachings Schedule
18.08 - 17.09 / 2025
今日直播連結:
youtube.com/live/AzKcyXQczWE?si=xLday9mHhZO-NXgI
1 month ago | [YT] | 25
View 1 reply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