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社會關懷

很久沒有講歷史故事了,在雙十節這天,我想說個中華民國國旗的故事。

1895年,陸皓東27歲、孫文29歲,這兩位廣東中山翠亨村出來的總角之交正準備幹一場真槍實彈的革命!陸皓東為心中的理想國度設計了一面新旗,旗上有耀眼的白日,發出十二道燦爛的光芒,映照在讓人嚮往的藍天上。

陸皓東在香港興中會的幹部會議上提出,大家一致舉手通過,讓這面「青天白日旗」成為革命的軍旗,陸皓東和孫文真的相信白日所代表的光明正照,青天所代表的自由平等,將隨著他們的聲嘶力竭,飄揚在革命現場的上空。

這場革命在廣州進行。陸皓東將革命的總機關偷偷設在王氏書舍,秘密協助孫文在廣州的佈署,兵分四路,孫文是前線總指揮,他則負責率領第一路傭兵,衝鋒陷陣,攻打總督府

白日尚未照亮廣州,黑夜卻已隨著風聲的走漏,早早降臨在他身上。

收到線報的官兵在暗夜裡悄悄的開始循線抓人,由於事發突然,興中會的成員在震驚中四處逃竄,當大家往外逃時,陸皓東卻往裡面走。他不敢想像,藏在革命基地的黨員名冊一旦被官兵搜去,還會有多少人活著?他衝回去搶救名冊,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打了一個賭。

倉皇下,他趕到了王氏書舍,在千鈞一髮中,他燒毀了所有的名冊,不過他來得及進去、卻來不及出來,清兵早已尾隨而至,結束了這場一敗塗地的賭局。

被捕以後,他被帶到南海縣接受審判。他甚麼罪都認,就是不肯給出同謀的名單,他既然願意冒生命的危險去銷毀名冊,自然也不會為了保全性命而供出同夥了。在死囚牢籠的十個日夜中,他被嚴刑逼供了三次,衙門祭出種種的酷刑,最後只得到他對滿清政權的怒罵。

他在長達四百多字的供詞裡說:「今事雖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殺,而繼我而起者不可殺盡......吾言盡矣,請速行刑。」願賭服輸。

1895年11月7日,他與朱貴全、丘四被帶往了刑場,砍頭處決,結束了27歲的生命。他的家人怕被追殺,不敢去領屍,只將他的衣物,以及一顆他留下來的牙齒,葬在翠亨村。這是陸皓東人生的第一場革命,也是最後一場革命!

在陸皓東死後的第16年,中華民國終於成立,孫文當上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他堅持要用青天白日滿地紅為國旗,多數人不同意,他們希望採用象徵五族共和的五色旗。當年已經45歲的孫文,就像個鬧脾氣的小孩硬是讓臨時參議院延緩訂立國旗的日期。

因為他們不懂。他們不懂一個青年的早逝,他們不懂活著的人的愧疚與遺憾。他們不懂那個青年跑回去燒毀名冊的那一個晚上,在面對死亡時所抱持的所有希望。

時間早已忘記了那個青年的長相,儘管他的容貌在27歲時就沒再變過,它消失得無影無蹤,只存在於孫文的心中。

文字圖片摘錄自《凝視的瞬間》

2 years ago | [YT]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