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ADHD患者,我真ㄊㄇㄉ想把這東西送給喜歡的人 我想過普通的生活,不喜歡每天都被過於活躍的腦部吵的沒辦法休息!!
1 month ago | 170
我是36岁的时候确诊的ADHD,但这件事我只告诉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人。因为太多这个病已经变成一种时髦病了,很多人也许是出于自恋➕玩手机太多,给自己加个一个这样的title,让自己感觉特别,也是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同时停止了继续更深一层的自我探索。ADHD患者的智商并不比普通人高,患者的智商是均匀分布的,患者的所有一切都是只跟注意力有关而已,我不知道为什么国内有很多ADHD患者智商很高的奇怪言论。另外MBTI人格只是一种流行的工具,跟看星座差不多,多读几本心理学书籍就会知道真正心理学根本不承认MBTI。
1 month ago | 74
作為真的有ADHD的人有點困惑,這個是需要醫生確診的,雖然現在在倡導神經多樣性,但是從小在社會上處處碰壁,在一般人觀念裡應該還是不希望有,為什麼會有人用來自稱?假如是覺得這是很酷很潮的東西,這就讓人挺無奈的
1 month ago (edited) | 47
抖音或其他短影音平台用多看多了,習慣任何事情都要有立即回饋 也容易把自己搞成無法耐心不足、中長期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態 大概跟ADHD有8.7%像,但其實是被社群平台荼毒的後果
1 month ago (edited) | 3
每10萬人群 ADHD 發病率,中國 (2344/10萬)和美國(2239/10萬)差不多,遠低於澳大利亞(3424/10萬),新西蘭(2825/10萬),西班牙(2659/10萬)。2024年美國官方權威疾病防治中心CDC在一篇題目為“About 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中稱 “The causes of ADHD are unknown“。
1 month ago | 2
BBC News 中文
作為一種以腦部過於活躍、注意力難以集中為主要特徵的心理障礙,ADHD出人意料地成為了中國Z世代之間流行的標簽。
ADHD全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常見於青少年,年幼時即可通過醫療手段確診並加以矯正。但離開病理化的背景,它如今更多成為中國網民躺平、摸魚、反對內捲、追求獨立個性自我的一個連鎖詞匯。
在小紅書上,ADHD直接相關的帖子有兩百多萬條,相關聯的帖子還包括「ADHD自救」,「ADHD症狀」,「ADHD調整」等,分別都有數十萬條帖。一些博主開始自發科普ADHD,從臨床表現到用藥都有詳細介紹。
ADHD和在中國此前流行起來的MBTI16型人格測試類似——這是一種心理分類分析法,在過去幾年裡,從韓國到中國,很多Z世代年輕人都將其放入自己的社交媒體個人檔案。「ADHD」這個心理障礙被抽象簡化為一個名詞,在眾多社媒博主的影響下躋身其中,成為了一個流行的自我介紹詞匯。
閱讀全文:bbc.in/4nKnXKy
1 month ago | [YT] | 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