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 Dan
你無法成為開悟的人!因為‘你’本就不存在!朋友,歡迎你走進這個奇妙的時刻。你或許是抱著某種期待而來,也許希望在此得到一些“方法”、一些“技巧”來實現開悟——聽起來多麼美妙,“我想變得超然、放空、神聖且偉大!”但我要先說明一件事:你注定失望。因為在真正的靈性覺知裡,沒有任何方法能導向開悟,更無法教你成為所謂“開悟的人”。甚至,我更想告訴你:“你”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個精心構築的幻覺。在“你”還存在的狀態裡,就不會有真正的開悟;而在開悟真正發生時,“你”也同時消失了。這不是悖論,而是存在本身最無可辯駁的真理。很多人會在一開始就退縮,覺得我太過大膽、瘋狂、離經叛道。的確,我的話中充滿對傳統的挑戰,對既有觀念的反叛,並不適合所有人。若你願意繼續坐下來喝口茶,我很樂意和你分享一些看似荒謬、但卻蘊含深刻意義的故事與比喻。有時候,真理並不是要被理解,而是要被感受、被震撼、被驚醒。一、你究竟是誰?“我不知道我是誰。”這聽起來彷彿是一句厭世低迷的話,卻有可能是靈性之路的開端。大多數人從未認真思考過“我是誰”,又或許他們以為已經知道了。他們會說:“我是一位父親”、“我是一位母親”、“我是一名工程師”、“我是一個作家”……這些角色、標籤與身分在你的生命裡輪番登場,你確信它們能定義“你”嗎?如果它們就是全部,那當這些角色都被剝離之後,你又是什麼?然而,當我說“你”本就不存在,你可能更納悶了。讓我們先放下概念化的“身份”問題,聽我講一個古老的禪宗故事: 有位禪師問弟子:“你知道自己在哪裡嗎?”弟子回答:“我就在這裡,在您的面前。”禪師又問:“那麼,你又是誰?”弟子茫然:“我?我是我啊。”禪師微笑:“好。那你能把‘我’拿出來給我看嗎?”弟子頓時語塞。通常,當我們講“我”的時候,只不過是通過一連串的“概念”、“記憶”加以拼湊。它們如同一張張照片、一部部影片,把過往的經驗與標籤整合到一起,於是創造出一個“我”的幻象。但實際上,這些資料並不能證明有個實在不變的“我”。它們更像是一套操作系統裡的檔案,似乎能執行各種程式,但終究不是那台電腦本身。有一天,你刪了這些檔案,那個“我”還剩下什麼?在禪宗裡,這被稱為“無我”,或更精確地講,“無我”並不是否定你的存在,而是指出‘我’原本就不可得。這並不是悲觀主義,也不是虛無主義——它僅僅是一個客觀事實:當你真實地去尋找那個“我”時,你找不到任何實體。二、開悟的誤解:方法?技巧?還是祕密?走進靈性圈子,你會發現到處充斥著各種“神奇課程”、“快速開悟的七種方法”、“一年保證證道”、“原子級迅速覺醒”……彷彿開悟是種可以在超市裡隨手拿起、貼上價格標籤的商品。許多大師、上師、導師賣力宣傳他們的金科玉律,告訴你:“只要跟著我,你就能破迷開悟!”但是,如果開悟可以用方法獲得,那麼靠金錢、跟隨某些規則或服從某些權威就能達成。這樣看似讓人很安慰,卻也很可笑。因為真正的開悟不是‘你’得到一個新的特質,而是‘你’在瞬間消失,只有純然的覺知留下。這就像是要買一個大海裡的浪花,可笑不可笑?浪花本身就是大海的一部分,你無法把浪花切割、裝入瓶子後帶回家;同樣地,你也無法真的“得到”開悟,因為覺知早已是你生命的基礎,只是一直被各種念頭和概念所蒙蔽。奧修常說:“靜心(meditation)不是做的,而是‘不做’的藝術。”在“不做”之中,你才真正體驗到自己原本就是一片寂靜的天空,而所有念頭、情緒只是飄過的雲朵。假如有人告訴你“跟著我的步驟,就能馬上到達開悟的彼岸”,你倒不妨一笑置之,或試著參與那個遊戲——也許經歷一些風浪,你最終會更加看清:任何方法都是在挑戰一個難題:如何用“大腦”去超越“大腦”?而事實上,開悟恰恰不是“大腦”能達成的事情,它是當“大腦”放下所有努力、乖乖退場時,那個空性的顯現。三、開悟是一場“大笑”:關於“放下自己”的幽默別把整件事情看得太沈重、太嚴肅。很多人以為開悟是很莊嚴的事,神色肅穆,彷彿一旦開悟後,就要蓄著長鬍鬚、隨時盤腿打坐,不苟言笑。但如果你看看許多真正的覺者,他們往往擁有一雙最有靈性的眼睛,也常常綻放孩童般的笑容。為什麼呢?因為在看到真相的那一刻,你會發現一切都是如此荒謬、又是如此美好。想像一個場景:你一直以為自己身在孤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籌備飲食、水源,擔心暴風雨或海嘯,不時渴望有一天能回到大陸上。你苦苦掙扎、建造木筏、設置求救信號……某一天,你偶然發現,原來你從來不是在孤島,而一直就站在陸地上!你可能第一反應是大笑,因為你努力要逃離的困境本來就不存在。這就是開悟那“一剎那的大笑”。你終於看穿了人生所有的苦惱、焦慮都源於一個錯覺:你以為有一個“自己”需要被證明、被拯救、被揹負重擔。可當你真正看穿“我”的虛幻性,頓時就像一頭大象從你肩上卸下,輕鬆到不可思議。此時的大笑,不帶一絲邪惡,也不帶任何世俗的譏諷,而是帶著一種純淨、通透、同情和慈悲——因為你終於明白,原來所有人的掙扎都是在影子裡跳舞啊!四、當下:世上最難以抵達的地方我們口中常說“活在當下”,“當下是最珍貴的”。但活在當下為什麼這麼難?其實非常簡單:你的“頭腦”無時無刻不在回憶過去,或者幻想未來,始終讓你錯過此時此刻。頭腦好像一個習慣瞻前顧後的老頭子,永遠在念念不忘二十年前的事情,或者幻想二十年後要成就什麼。結果,你真正擁有的只有此刻,卻一再被忽略。一位道家師傅曾經告訴學生:“你不必擔心過去,也不必憂慮未來,只要好好站在自己此時此地的雙腳之上。”但學生很困惑:“那我的頭腦怎麼辦?它總是跑到不知道什麼地方,像個脫韁野馬。”師傅笑道:“誰讓你把那匹馬放出來的?”就像奧修常說,觀照並不是對抗自己的念頭,而是安靜地看著它們上演。你反而越強力地制止它,它就鬧得越兇;你若保持輕鬆、幽默,它就可能自然而然地消失於無形。活在當下是世界上最簡單也最不簡單的事。簡單在於“這是事實”,不簡單在於“頭腦拒絕接受這個事實”。頭腦會用種種藉口把你拉回一堆得失計算、擔憂和幻想中,讓“當下”僅僅變成你生命裡的一束微光。可正因如此,每一次真正活在當下的體驗,都像是突然回到家門口,伸手就摸到了真正的‘自己’——那個無名、無相、無我,但卻清醒存在的‘家’。五、質問“神聖”的傳統:打破盲從的枷鎖有人會說:“但我的宗教告訴我,要虔誠禱告、努力修持、向神或佛陀懺悔,這才是正途。”我不想反駁任何宗教信仰,但我想提出一個問題:你是在真正體驗“信仰”的內在本質,還是只是在追隨外在制度、希望能交換一個好結果?就像某些人怕下地獄,於是拼命祈禱;有些人希望來生富貴,於是今日努力供奉。這究竟是內心的虔誠,還是帶著目的的“貿易”?靈性的重點,不是你敲了多少次木魚,或念了多少遍經文;而是你是否真正覺醒到“所有外在行為都是內在覺知的延伸”。當然,透過儀式你可以安定心神,透過咒語你可以穩固注意力,這些都可能是有益的輔助。但如果你深陷其中,變成一種“交換”的心態,那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更糟的是,你可能將“修行”或“信仰”變成一種對自我的鞭策和膨脹,認為自己更優越、更神聖,甚至瞧不起未修行的人——那麼,這不過是一場偽裝精妙的“自我加冕”遊戲。奧修向來對“傳統”抱著同情,但並不盲從。他挑戰那些把宗教變成體制的神職人員,也嘲笑那些用頭腦解讀靈性經典的人。他的叛逆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而是讓人看見“經驗與存在才是核心”,而非形式與教條。如果你的修持不能帶給你更多的寧靜與喜悅,那麼你只是完成一連串的步驟,一旦離開寺廟或教堂,你照樣焦躁、痛苦、憤怒,又有什麼意義呢?六、故事:狐狸與月亮的倒影想再給你分享一個寓言式的小故事,或許能對“開悟”和“你”本無所有之間的關係有新的領悟。 在一個寂靜的夜晚,一隻狐狸在森林裡找尋食物。它口渴了,走到一條小溪邊。恰巧,月亮正好映照在溪水中,月光皎潔,照亮整條溪流。狐狸看著水裡的月亮,驚呼:“啊!如此美麗的白色圓餅,一定是上天掉下來的點心!”它費盡心思想撈起那個“圓餅”,但每次舌頭一舔下去,感覺到的只有微涼的溪水。它不甘心,又嘗試了好幾次,結果“圓餅”一直都抓不到。狐狸想:“也許是我姿勢不對。”“也許是我用力不夠。”“也許我需要一根竹竿。” 於是它花了很多時間,製作竹竿、練習技巧,想要撈到“圓餅”。可每次水面被攪動後,“圓餅”就碎裂成一片片光斑;當水面又平靜時,圓餅再次出現。 後來狐狸累得筋疲力盡,蜷縮在岸邊喘氣。正當它心灰意冷,準備放棄時,它發現頭頂上的夜空,掛著一輪皎潔的滿月。它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想撈的,只不過是月亮的倒影啊!” 狐狸看著天上的月亮,開心地笑了,然後就跑開了,彷彿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這個故事就像我們追求開悟的過程:你以為有個神聖的“東西”可以被“你”拿到,但那不過是天上明月在心中映出的倒影。真正的明月始終高懸在你心靈的天空,它從未消失,也不曾離去,你以為你失去它,於是透過種種方法去撈取,最後才發現,是自己從一開始就錯把倒影當真。七、沒有結論的結論:活出“無我”的輕盈當我說“沒有結論”,其實是有種“開放式”的邀請。我無意給你一套完整理論,或下一個終極定義,因為任何理論都可能成為頭腦的新牢籠。真正的靈性覺醒是“質變”而非“量變”;它不是儲存更多的概念,而是拋下所有概念的瞬間躍遷。 • 你以為自己困在問題裡? 但你不知道,“你”就是那個問題。 • 你以為自己要努力找尋答案? 可一旦你真正靜下心來,問題本身便悄然消失,答案也不過是一陣風。當你失去“我”的時候,就如同一片羽毛忽然掉落在大地上,再也沒有負擔。那並不是放棄了生命,恰恰相反,你是第一次真正地“活”。你會驚訝地發現,日常裡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任何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充滿了生命的禮物。吃飯時你只是在吃飯,睡覺時你只是在睡覺,與人交談時你真正用心聆聽,沒有評判,也沒有雜念。這樣的活法,聽來平淡無奇,卻蘊含著最深的禪機與喜悅。八、和你的對話:你真的準備好了嗎?我一直在說“你”,同時又說“你並不存在”。這可能讓你的頭腦打結。這本身就是個悖論——語言能表達的非常有限,它會把實相切割成概念,讓你以為它們真實存在。事實上,當我用“你”這個詞時,我只是為了和你溝通,但在更深層的層面,我所謂的“你”,不過是“意識”中的一個流動現象。奧修在他的講座裡曾說:“我的工作,就是把你從夢中搖醒,哪怕你一開始會對我咒罵、指責。”若這番話惹到你,讓你氣得關上書本或關掉螢幕也沒關係。或許你真需要那段“生氣”的過程,讓你看見自己裡面仍有多少執著與防衛。最終,你也可能意識到,所有的生氣、不滿、質疑,都只是“自我”最後的掙扎。它害怕消失,因此要反抗、要保護自己,好像一隻被逼到牆角的小老鼠。真正的問題是:你準備好接受這樣的覺醒了嗎? 它可能令你不再有過去那種“宏大的自我計劃”,你不會再感到非得成為“大人物”才有價值,也不會在意那些表面的稱讚或抨擊。因為一切都只是幻象裡的遊戲,你清醒地知道,那些“成功”、“失敗”、“榮耀”、“羞辱”都在大海的波浪之中,來了又去,根本改變不了大海本身。可一旦“你”放手了,生活會更輕鬆。但也可能你會失去許多看似重要的“雄心壯志”,因為突然發現它們並不真的重要!反而你開始享受當下,擁有更柔軟的心,更深的體察力,甚至更大的同情心。你可能因為沒了自我中心,活得更自由、更快樂。這樣一來,周遭那些依附你、在你身上投射各種期待的人,就會感到不安——他們覺得你“變了”,甚至覺得你“瘋了”,因為你不再符合他們的劇本。九、後記:從“存在”到“自由”如果你能讀到這裡,也許已經隱約感到一些“共鳴”或“抵觸”。不管是哪一種反應,都值得高興,因為這代表你正在“醒來”的過程。醒來不一定是愉悅的,也可能是驚嚇的,就像一個人被鬧鐘吵醒,先是煩躁,後來才意識到:“噢,天啊,我該起床了!”奧修經常強調:“自由才是靈性的終極價值。” 但自由也伴隨著恐懼,因為你不再能把責任往外推,也無法再讓別人替你決定一切。你開始發現,原來人生一直是個自我創造的故事;而當你真正處在“無我”與“當下”的狀態裡,一切可笑的鬥爭突然化為烏有,只剩下清淨與愛。最後,再讓我回到文章的標題:“你無法成為開悟的人!因為‘你’本就不存在!”這句話可以讓你恐慌,也可以讓你解脫,這取決於你的心態與準備。若你堅信“我”一定是宇宙的中心,就會覺得此話讓你崩潰。而若你剛好在準備鬆手、放下,那它便像清涼的甘泉,滋潤你焦渴的靈魂。切記: • 不要把開悟當作目標,否則你將永遠被目標束縛。 • 不要用方法去求覺醒,否則你會在方法裡迷失。 • 不要試圖證明“我”存在或不存在,因為真實的體驗才是超越概念的唯一途徑。若你真的想體驗那超越一切的真理,就請安靜地坐在自己內在的空間裡,看著自己所有的念頭起起落落,但不再給它們任何評價、任何能量。讓一切自然發生,不要控制,也不要排斥。某一刻,你或許會發現那個“你”居然不見了,只剩下活生生的“此刻”在跳動,那才是真正的生命本身。願這一番簡單且“荒謬”的話,能在你的內心種下一顆“覺知”的種子。無論你現在處於什麼光景,請記得:你本來沒有被綁住,也沒有身在牢籠,那些鎖與牆,全都是自我編織的幻象。當它們忽然塵埃落定,你就像一隻振翅的鳥兒,自在地飛向晴空,連自己都會驚呼:“原來我早就會飛,卻一直忘了!”视频:https://youtu.be/NiwkH5Drd60
9 months ago | [YT] | 12
Lao Dan
你無法成為開悟的人!因為‘你’本就不存在!
朋友,歡迎你走進這個奇妙的時刻。你或許是抱著某種期待而來,也許希望在此得到一些“方法”、一些“技巧”來實現開悟——聽起來多麼美妙,“我想變得超然、放空、神聖且偉大!”但我要先說明一件事:你注定失望。因為在真正的靈性覺知裡,沒有任何方法能導向開悟,更無法教你成為所謂“開悟的人”。甚至,我更想告訴你:“你”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個精心構築的幻覺。在“你”還存在的狀態裡,就不會有真正的開悟;而在開悟真正發生時,“你”也同時消失了。這不是悖論,而是存在本身最無可辯駁的真理。
很多人會在一開始就退縮,覺得我太過大膽、瘋狂、離經叛道。的確,我的話中充滿對傳統的挑戰,對既有觀念的反叛,並不適合所有人。若你願意繼續坐下來喝口茶,我很樂意和你分享一些看似荒謬、但卻蘊含深刻意義的故事與比喻。有時候,真理並不是要被理解,而是要被感受、被震撼、被驚醒。
一、你究竟是誰?
“我不知道我是誰。”
這聽起來彷彿是一句厭世低迷的話,卻有可能是靈性之路的開端。大多數人從未認真思考過“我是誰”,又或許他們以為已經知道了。他們會說:“我是一位父親”、“我是一位母親”、“我是一名工程師”、“我是一個作家”……這些角色、標籤與身分在你的生命裡輪番登場,你確信它們能定義“你”嗎?如果它們就是全部,那當這些角色都被剝離之後,你又是什麼?
然而,當我說“你”本就不存在,你可能更納悶了。讓我們先放下概念化的“身份”問題,聽我講一個古老的禪宗故事:
有位禪師問弟子:
“你知道自己在哪裡嗎?”
弟子回答:
“我就在這裡,在您的面前。”
禪師又問:
“那麼,你又是誰?”
弟子茫然:
“我?我是我啊。”
禪師微笑:
“好。那你能把‘我’拿出來給我看嗎?”
弟子頓時語塞。通常,當我們講“我”的時候,只不過是通過一連串的“概念”、“記憶”加以拼湊。它們如同一張張照片、一部部影片,把過往的經驗與標籤整合到一起,於是創造出一個“我”的幻象。但實際上,這些資料並不能證明有個實在不變的“我”。它們更像是一套操作系統裡的檔案,似乎能執行各種程式,但終究不是那台電腦本身。有一天,你刪了這些檔案,那個“我”還剩下什麼?
在禪宗裡,這被稱為“無我”,或更精確地講,“無我”並不是否定你的存在,而是指出‘我’原本就不可得。這並不是悲觀主義,也不是虛無主義——它僅僅是一個客觀事實:當你真實地去尋找那個“我”時,你找不到任何實體。
二、開悟的誤解:方法?技巧?還是祕密?
走進靈性圈子,你會發現到處充斥著各種“神奇課程”、“快速開悟的七種方法”、“一年保證證道”、“原子級迅速覺醒”……彷彿開悟是種可以在超市裡隨手拿起、貼上價格標籤的商品。許多大師、上師、導師賣力宣傳他們的金科玉律,告訴你:“只要跟著我,你就能破迷開悟!”
但是,如果開悟可以用方法獲得,那麼靠金錢、跟隨某些規則或服從某些權威就能達成。這樣看似讓人很安慰,卻也很可笑。因為真正的開悟不是‘你’得到一個新的特質,而是‘你’在瞬間消失,只有純然的覺知留下。這就像是要買一個大海裡的浪花,可笑不可笑?浪花本身就是大海的一部分,你無法把浪花切割、裝入瓶子後帶回家;同樣地,你也無法真的“得到”開悟,因為覺知早已是你生命的基礎,只是一直被各種念頭和概念所蒙蔽。
奧修常說:“靜心(meditation)不是做的,而是‘不做’的藝術。”在“不做”之中,你才真正體驗到自己原本就是一片寂靜的天空,而所有念頭、情緒只是飄過的雲朵。假如有人告訴你“跟著我的步驟,就能馬上到達開悟的彼岸”,你倒不妨一笑置之,或試著參與那個遊戲——也許經歷一些風浪,你最終會更加看清:任何方法都是在挑戰一個難題:如何用“大腦”去超越“大腦”?而事實上,開悟恰恰不是“大腦”能達成的事情,它是當“大腦”放下所有努力、乖乖退場時,那個空性的顯現。
三、開悟是一場“大笑”:關於“放下自己”的幽默
別把整件事情看得太沈重、太嚴肅。很多人以為開悟是很莊嚴的事,神色肅穆,彷彿一旦開悟後,就要蓄著長鬍鬚、隨時盤腿打坐,不苟言笑。但如果你看看許多真正的覺者,他們往往擁有一雙最有靈性的眼睛,也常常綻放孩童般的笑容。為什麼呢?因為在看到真相的那一刻,你會發現一切都是如此荒謬、又是如此美好。
想像一個場景:你一直以為自己身在孤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籌備飲食、水源,擔心暴風雨或海嘯,不時渴望有一天能回到大陸上。你苦苦掙扎、建造木筏、設置求救信號……某一天,你偶然發現,原來你從來不是在孤島,而一直就站在陸地上!你可能第一反應是大笑,因為你努力要逃離的困境本來就不存在。
這就是開悟那“一剎那的大笑”。你終於看穿了人生所有的苦惱、焦慮都源於一個錯覺:你以為有一個“自己”需要被證明、被拯救、被揹負重擔。可當你真正看穿“我”的虛幻性,頓時就像一頭大象從你肩上卸下,輕鬆到不可思議。此時的大笑,不帶一絲邪惡,也不帶任何世俗的譏諷,而是帶著一種純淨、通透、同情和慈悲——因為你終於明白,原來所有人的掙扎都是在影子裡跳舞啊!
四、當下:世上最難以抵達的地方
我們口中常說“活在當下”,“當下是最珍貴的”。但活在當下為什麼這麼難?其實非常簡單:你的“頭腦”無時無刻不在回憶過去,或者幻想未來,始終讓你錯過此時此刻。頭腦好像一個習慣瞻前顧後的老頭子,永遠在念念不忘二十年前的事情,或者幻想二十年後要成就什麼。結果,你真正擁有的只有此刻,卻一再被忽略。
一位道家師傅曾經告訴學生:“你不必擔心過去,也不必憂慮未來,只要好好站在自己此時此地的雙腳之上。”但學生很困惑:“那我的頭腦怎麼辦?它總是跑到不知道什麼地方,像個脫韁野馬。”師傅笑道:“誰讓你把那匹馬放出來的?”就像奧修常說,觀照並不是對抗自己的念頭,而是安靜地看著它們上演。你反而越強力地制止它,它就鬧得越兇;你若保持輕鬆、幽默,它就可能自然而然地消失於無形。
活在當下是世界上最簡單也最不簡單的事。簡單在於“這是事實”,不簡單在於“頭腦拒絕接受這個事實”。頭腦會用種種藉口把你拉回一堆得失計算、擔憂和幻想中,讓“當下”僅僅變成你生命裡的一束微光。可正因如此,每一次真正活在當下的體驗,都像是突然回到家門口,伸手就摸到了真正的‘自己’——那個無名、無相、無我,但卻清醒存在的‘家’。
五、質問“神聖”的傳統:打破盲從的枷鎖
有人會說:“但我的宗教告訴我,要虔誠禱告、努力修持、向神或佛陀懺悔,這才是正途。”我不想反駁任何宗教信仰,但我想提出一個問題:你是在真正體驗“信仰”的內在本質,還是只是在追隨外在制度、希望能交換一個好結果?就像某些人怕下地獄,於是拼命祈禱;有些人希望來生富貴,於是今日努力供奉。這究竟是內心的虔誠,還是帶著目的的“貿易”?
靈性的重點,不是你敲了多少次木魚,或念了多少遍經文;而是你是否真正覺醒到“所有外在行為都是內在覺知的延伸”。當然,透過儀式你可以安定心神,透過咒語你可以穩固注意力,這些都可能是有益的輔助。但如果你深陷其中,變成一種“交換”的心態,那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更糟的是,你可能將“修行”或“信仰”變成一種對自我的鞭策和膨脹,認為自己更優越、更神聖,甚至瞧不起未修行的人——那麼,這不過是一場偽裝精妙的“自我加冕”遊戲。
奧修向來對“傳統”抱著同情,但並不盲從。他挑戰那些把宗教變成體制的神職人員,也嘲笑那些用頭腦解讀靈性經典的人。他的叛逆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而是讓人看見“經驗與存在才是核心”,而非形式與教條。如果你的修持不能帶給你更多的寧靜與喜悅,那麼你只是完成一連串的步驟,一旦離開寺廟或教堂,你照樣焦躁、痛苦、憤怒,又有什麼意義呢?
六、故事:狐狸與月亮的倒影
想再給你分享一個寓言式的小故事,或許能對“開悟”和“你”本無所有之間的關係有新的領悟。
在一個寂靜的夜晚,一隻狐狸在森林裡找尋食物。
它口渴了,走到一條小溪邊。恰巧,月亮正好映照在溪水中,月光皎潔,照亮整條溪流。
狐狸看著水裡的月亮,驚呼:“啊!如此美麗的白色圓餅,一定是上天掉下來的點心!”
它費盡心思想撈起那個“圓餅”,但每次舌頭一舔下去,感覺到的只有微涼的溪水。
它不甘心,又嘗試了好幾次,結果“圓餅”一直都抓不到。狐狸想:
“也許是我姿勢不對。”
“也許是我用力不夠。”
“也許我需要一根竹竿。”
於是它花了很多時間,製作竹竿、練習技巧,想要撈到“圓餅”。可每次水面被攪動後,“圓餅”就碎裂成一片片光斑;當水面又平靜時,圓餅再次出現。
後來狐狸累得筋疲力盡,蜷縮在岸邊喘氣。正當它心灰意冷,準備放棄時,它發現頭頂上的夜空,掛著一輪皎潔的滿月。它恍然大悟:
“原來我一直想撈的,只不過是月亮的倒影啊!”
狐狸看著天上的月亮,開心地笑了,然後就跑開了,彷彿什麼事都沒有發生。
這個故事就像我們追求開悟的過程:你以為有個神聖的“東西”可以被“你”拿到,但那不過是天上明月在心中映出的倒影。真正的明月始終高懸在你心靈的天空,它從未消失,也不曾離去,你以為你失去它,於是透過種種方法去撈取,最後才發現,是自己從一開始就錯把倒影當真。
七、沒有結論的結論:活出“無我”的輕盈
當我說“沒有結論”,其實是有種“開放式”的邀請。我無意給你一套完整理論,或下一個終極定義,因為任何理論都可能成為頭腦的新牢籠。真正的靈性覺醒是“質變”而非“量變”;它不是儲存更多的概念,而是拋下所有概念的瞬間躍遷。
• 你以為自己困在問題裡? 但你不知道,“你”就是那個問題。
• 你以為自己要努力找尋答案? 可一旦你真正靜下心來,問題本身便悄然消失,答案也不過是一陣風。
當你失去“我”的時候,就如同一片羽毛忽然掉落在大地上,再也沒有負擔。那並不是放棄了生命,恰恰相反,你是第一次真正地“活”。你會驚訝地發現,日常裡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任何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充滿了生命的禮物。吃飯時你只是在吃飯,睡覺時你只是在睡覺,與人交談時你真正用心聆聽,沒有評判,也沒有雜念。這樣的活法,聽來平淡無奇,卻蘊含著最深的禪機與喜悅。
八、和你的對話: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我一直在說“你”,同時又說“你並不存在”。這可能讓你的頭腦打結。這本身就是個悖論——語言能表達的非常有限,它會把實相切割成概念,讓你以為它們真實存在。事實上,當我用“你”這個詞時,我只是為了和你溝通,但在更深層的層面,我所謂的“你”,不過是“意識”中的一個流動現象。
奧修在他的講座裡曾說:“我的工作,就是把你從夢中搖醒,哪怕你一開始會對我咒罵、指責。”若這番話惹到你,讓你氣得關上書本或關掉螢幕也沒關係。或許你真需要那段“生氣”的過程,讓你看見自己裡面仍有多少執著與防衛。最終,你也可能意識到,所有的生氣、不滿、質疑,都只是“自我”最後的掙扎。它害怕消失,因此要反抗、要保護自己,好像一隻被逼到牆角的小老鼠。
真正的問題是:你準備好接受這樣的覺醒了嗎? 它可能令你不再有過去那種“宏大的自我計劃”,你不會再感到非得成為“大人物”才有價值,也不會在意那些表面的稱讚或抨擊。因為一切都只是幻象裡的遊戲,你清醒地知道,那些“成功”、“失敗”、“榮耀”、“羞辱”都在大海的波浪之中,來了又去,根本改變不了大海本身。
可一旦“你”放手了,生活會更輕鬆。但也可能你會失去許多看似重要的“雄心壯志”,因為突然發現它們並不真的重要!反而你開始享受當下,擁有更柔軟的心,更深的體察力,甚至更大的同情心。你可能因為沒了自我中心,活得更自由、更快樂。這樣一來,周遭那些依附你、在你身上投射各種期待的人,就會感到不安——他們覺得你“變了”,甚至覺得你“瘋了”,因為你不再符合他們的劇本。
九、後記:從“存在”到“自由”
如果你能讀到這裡,也許已經隱約感到一些“共鳴”或“抵觸”。不管是哪一種反應,都值得高興,因為這代表你正在“醒來”的過程。醒來不一定是愉悅的,也可能是驚嚇的,就像一個人被鬧鐘吵醒,先是煩躁,後來才意識到:“噢,天啊,我該起床了!”
奧修經常強調:“自由才是靈性的終極價值。” 但自由也伴隨著恐懼,因為你不再能把責任往外推,也無法再讓別人替你決定一切。你開始發現,原來人生一直是個自我創造的故事;而當你真正處在“無我”與“當下”的狀態裡,一切可笑的鬥爭突然化為烏有,只剩下清淨與愛。
最後,再讓我回到文章的標題:“你無法成為開悟的人!因為‘你’本就不存在!”
這句話可以讓你恐慌,也可以讓你解脫,這取決於你的心態與準備。若你堅信“我”一定是宇宙的中心,就會覺得此話讓你崩潰。而若你剛好在準備鬆手、放下,那它便像清涼的甘泉,滋潤你焦渴的靈魂。
切記:
• 不要把開悟當作目標,否則你將永遠被目標束縛。
• 不要用方法去求覺醒,否則你會在方法裡迷失。
• 不要試圖證明“我”存在或不存在,因為真實的體驗才是超越概念的唯一途徑。
若你真的想體驗那超越一切的真理,就請安靜地坐在自己內在的空間裡,看著自己所有的念頭起起落落,但不再給它們任何評價、任何能量。讓一切自然發生,不要控制,也不要排斥。某一刻,你或許會發現那個“你”居然不見了,只剩下活生生的“此刻”在跳動,那才是真正的生命本身。
願這一番簡單且“荒謬”的話,能在你的內心種下一顆“覺知”的種子。無論你現在處於什麼光景,請記得:你本來沒有被綁住,也沒有身在牢籠,那些鎖與牆,全都是自我編織的幻象。當它們忽然塵埃落定,你就像一隻振翅的鳥兒,自在地飛向晴空,連自己都會驚呼:“原來我早就會飛,卻一直忘了!”
视频:https://youtu.be/NiwkH5Drd60
9 months ago | [YT]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