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賽心理學

哈佛商業評論今年三月公佈了對網友們的AI使用調查,在生成式 AI 的一百種用途裡,「心理諮詢」和「陪伴」竟然排在第一名。
..
我覺得AI 就像是一個「急救包」,讓你在比較安全、不被批判的環境裡,把心裡的話說出來。它會讓你比較放鬆,也更容易開始跟自己對話,可以成為自我調節的起點。
.
可是它的限制也很明顯:沒有辦法像真人一樣,讀懂你的細微表情和語氣裡的矛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裡,其實只有7%是來自於文字語言本身,其他的55%是來自於臉部表情跟身體的姿態,38%是來自於語氣還有語速。
.
同時,因為它的設計就是快速、連續,沒有辦法暫停,不停在填補空白。AI容易會不小心將我們帶往另外一個極端:不是為了覺察,而是為了解答。希望它能又快、又精準的給我們一個好答案。如果我們每一個念頭都要丟給AI處理,只是一直接收新的資訊進來,反而會陷入一個習慣被餵養答案的狀態,讓我們的心理空間變得更狹窄。
.
這也是大家有時候去做心理諮商,會覺得困惑:「為什麼我問一個問題,心理師都沒有要給我答案?」。因為心理師某種程度上在做的是避免給你太多額外的訊息。更重要的是,回過頭來思考,為什麼自己會有這樣的疑問,這些糾結的點帶來的情緒和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
但是必須要說,心理師也是人,也有不是那麼完美的時候。我在以前還是新手治療師的時候,也曾不小心說錯話,讓個案覺得沒有被同理到。當下我意識到,並且向他道歉後,他才真正放鬆下來。那一刻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原來我的情緒可以被看見、不會被否定」的經驗。這種在摩擦、修復、和解中累積起來的人際經驗,是讓我們的「人際肌肉」慢慢長大的養分。
.
如果因為 AI 讓自己感覺舒服、沒有人批判,不會讓自己感覺到挫折,有沒有可能回到真實世界裡面,我們就會失去那種跟人互動的耐性與勇氣?甚至是,我們會期待不用做任何努力,就可以被理解與包容。
.
AI 跟人之間,是互補、相互合作的。無論是 AI 還是心理師,最終目標都是幫助你找回內在的力量與自我力量,讓你有能力去面對真實人生的挑戰。因為心理師可能會生病、請假,AI 可能會斷網、限速。唯一一個會永遠都在的,其實是你自己。
-
*本集摘錄編寫自「哇賽療心室ep123| AI真能取代心理師?用對方式才最療癒 」節目內容。
主談人:Nana心理師、陳亭君臨床心理師(君編)
(收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v1wD...

1 week ago | [YT] |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