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之森 SEN PIANO 🌲

相信許多學琴的孩子與家長,都經歷過如圖中的心情:在大量重複性的練習曲中,練到像在打字,彈琴變成一種機械式的任務,枯燥又乏味

哈農、拜爾、徹爾尼等練習曲的確有其必要性──可能是為了練34指震音、12指擴張,或是特定音域的熟練、節拍協調與音型組合等……但如果學習比重過度集中於練習曲,就好比天天做基礎健身操,卻從沒真正跳過一支能感動人的舞

長期忽略音色變化與情感表達的習慣,會讓學生逐漸將「音樂」視為一項技術任務,而不是一種藝術表達


🎶 為什麼我更重視「演奏曲」的學習?

🔹 聆聽與音色的覺察力
學音樂,最根本是「聽」的能力。這是我喜歡的聲音嗎?這是我想傳達給聽眾的感覺嗎?演奏曲訓練學生打開耳朵,去聽每個音的顏色、濕度、冷暖、形狀與重量…… 這樣的聽覺覺察力,會逐步養成「用耳朵調整手」的能力,讓美的聲音不是靠運氣,而是能被創造出來

🔹 情感表達與想像力的養成
演奏曲常帶有故事性,也有作曲者想傳遞的情感。透過樂句說話、讓每個音符都有生命,學生不只是「彈對」音,而是真正在「說話」、「表達」——音樂,終究是一種語言

🔹 從「彈」走向「演奏」
演奏曲帶來的挑戰不只是技巧的複合應用,還有音樂層次、音色調控、樂句的流動感與整體安排。學生開始學會從「感受」出發,思考如何在琴鍵上說出自己的聲音

🔹 讓音樂回到內心與生活
當曲子有具象的意象,如〈春〉或〈快樂的農夫〉,孩子們能更自然地用身體與心靈去感受音樂。音樂,不再只是練習單元,而是他們生活中能表達情感的方式


🎵 所以,我為什麼強調「演奏曲」的學習?

我希望學生不要在技巧的反覆練習中,磨掉了對音樂的感受力。因為技巧,是為了服務音樂。而當他們能自在地在琴鍵上表達自己、享受聲音,就會建立屬於自己的音樂品味與自信

我相信:音樂不是打字任務,而是一場「心與耳的對話」。我們要學會的,不只是彈對音,而是——練習「聽見」自己彈出的每個聲音,並調整到想要的質感



📷 圖片翻拍自《小乖的人類觀察日記》

#鋼琴學習 #音色表達 #音樂情感 #演奏曲
#鋼琴老師 #琴之森 #音樂教育者 #音樂的力量
#從練習到表現 #學琴不僅是技巧 #自信與音樂
#音樂人生 #慢生活音樂 #心與耳的對話

7 months ago | [YT]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