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 Pulse HK News

【來論|當李小龍遇上海外中文教育:回應任建峰及黃震遐先生 (港燃 Ednovate)】

功夫,兩個字,一橫一直。

寫中文字,一橫一豎,在我們看來理所當然,卻在海外的教室裡,輕易被香港第二、三代孩子一句「老師,這個字是這樣畫嗎?」技術性擊倒。

對海外孩子而言,中文字更像一幅幅需要臨摹的畫而非語言。中文英文兩種語言系統、香港海外兩種成長經驗之間有一道看不見的高牆。在他們的日常生活裡,一橫一豎,似乎再沒有用武之地。

如此一來,還應該堅持教孩子中文嗎?

黃震遐先生主張海外中文教育是香港未來命運的關鍵戰場,「透過薪火相傳,一代又一代的把香港未竟之業繼續下去」;任建峰先生則認爲離散社群毋須自居「武林正宗」,香港文化及語言的主體性仍在本土,離散者面對在異鄉落地安身的課題,中文學習屬可有可無。

兩者就海外中文教育的討論,皆著眼於長居海外的港人應如何處理自身與香港的關係,這些議題當然值得繼續探討。但在這些討論之間,海外中文學習的真正主角──孩子們──卻鮮有被提及。

|一橫一直,錯嘅瞓低囉,企得番喺度嗰個先啱晒,係咪咁話?

執筆之時,沙田官小宣佈准許內地背景學生在測考使用簡體字。這例子正正反映,無論你自我定位為「流亡」、「難民」抑或是「離散」,這一波香港移民潮的主因,就如國際移民學教授 Carling 與 Collins 所指出,並非被逼(被直接逼害的逃亡)或自願(典型的經濟移民)的二元分類所能涵蓋,而是基於對未來例如言論空間、教育環境與制度穩定性的考量,為下一代尋找可自由成長的可能性而作出的決定。

亦因如此,身在海外的家長及教育工作者,有更大空間決定如何教、教甚麽;可以在社區、WhatsApp 群組裡自由討論;可以讓中文學習不受限於考評,重回生活及人際溝通本質。這不是「離散者更有責任」,而是條件不同,可能性便不同。

在這裡,多了無限可能。

李小龍將中國功夫帶進世界舞臺是毋庸置疑,但其與詠春之間的門派歸屬卻爭論不休。在香港,李小龍的武術訓練有詠春為基礎;到了美國,他接觸到擊劍、格鬥等不同體系。正因李小龍離開香港,遠離了「正統」的門派框架,這樣的空間讓他有機會不受限於傳統,改用傳統作起點另闢蹊徑,將東西方不同武術門派整合拓新, 創造以無法為有法的截拳道。

海外中文教育的角色,同樣不必被簡化成「瞓低」及「企得番」二元選項:既不應限於黃先生期許的守住香港傳統,也不是只能做任先生筆下的本土正統邊陲或他日的歷史角色。借用哈佛大學人文學教授 Homi K. Bhabha 提出的第三空間(the third space)理論, 移民下一代處於介乎文化交錯之間的未定且開放地帶,在此狀態下,關鍵在於中文作爲家庭語言(heritage language)能否伴隨下一代在新環境中成長,成為他們理解自己與他人、建構關係與世界的文化資本,讓他們在多重文化之間進行新的組合與創造,以無限為有限,成就更多李小龍。

|說到底就一個字:「我」

李小龍最初習武,並非出於承傳門派或追求文化身份,而是因體弱多病,其父教他太極以鍛鍊體魄。學習的起點,不是歷史重任,而是自身需要。同理,語言與文化的學習上真正持久的動力,是孩子能否在語言中「見自己」:看見中文與「我」 日常生活中的連結。

曾聽過不少家長訴苦,要孩子在海外學中文實在太難,他們要麼拉牛上樹,要麼乾脆放棄。問題的核心究竟是中文「難」,還是家長要孩子自動自覺學中文難?歸根究底,當孩子看不到自己為甚麽要學,就自然不會有學習動機。

最近週末中文學校有一位五歲初學粵語的學生,因班上的朋友生日,主動要求學唱中文版《生日快樂》,好讓全班同學爲其朋友慶祝生日。那一刻,中文成爲他建立友誼的渠道,一句簡簡單單、孩子自己想要的「祝你生日快樂」,賦予了語言生命。

海外家長及教育工作者真正的任務,是為孩子清晰勾畫出中文與「我」的關係,與他們所處的發展階段之連結,並提供實踐的場境。例如在較年幼階段,可如上述例子般,將學習重點放在情緒表達的細膩化、同儕關係的建立、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對年紀較大的孩子,因應他們的發展需要,可多創造邏輯思維、闡述價值立場、理解文化脈絡等學習情境。當中文貼近生活,孩子便能自然而然運用,成爲習慣,他日到了摸索身份認同的年歲,想更深入認識香港文化時,語言便會是一扇窗口。

英文就不足以讓孩子理解自己嗎?為何在海外仍然需要中文?

對海外成長的孩子而言,遷移往往伴隨失去原有的人際關係網絡,「我是誰」的成長敘事亦變得碎片化。中文作爲家庭語言,最能讓家長及孩子共同訴説情感。在這種情況下,繼續使用中文,對於協助孩子重新組織自我經驗至關重要。社會語言學家 Martin Guardado 多年研究亦發現,能以家庭語言說出情感與經歷的孩子,較能維持自我連續性的安定感(self-continuity)。

不少家長擔心孩子在新環境同時學兩種語言是累贅,或出現任先生所憂慮的中英夾雜現象 。然而,越來越多語言學者如 Ofelia García 指出,雙語者的語言運用(translanguaging)並非在兩套語言之間切換,而是兩種語言交織成一套更有效率、能相互補充的系統,令理解與表達更細緻;也就是說,孩子的語言使用無關是否「純正」,而在於語言能否在他們的日常情境中被靈活運用。

|憑一口氣,點一盞燈。

不是照向過去,而是燃亮孩子們將來要走的路。

而這,正是海外中文教育真正課題之所在。

作者:港燃 Ednovate CIC

#中文教育 #任建峰 #李小龍 #社群園地 #評論 #身份認同 #黃震遐 #pulsehknews #追光者

6 days ago (edited) | [YT] | 535



@praticallyhemlock1115

先生所見甚是,正正是如今香港所需. 願聞其詳,以及望可略盡綿力參與其中.

6 days ago | 4

@hannahc941

就算移民的第一代仔女學識中文,他們的第二代仔女都不會識

5 days ago | 8

@ksswong3641

外國學中文最困難是日常無機會運用因為社交+工作都用外文

6 days ago | 7

@xpxp2839

如果學中文可以睇明白,金庸小說,就已經值得

6 days ago | 6

@raymondchan9077

功夫是廣東人的叫法。香港和廣東話其實在中文文化中有極多帶領作用。以幾百萬人帶領十幾億人。消滅廣東話的國策比引劍自宮更差。

5 days ago (edited) | 4

@YSC430

中意睇日漫或韓劇者,又唔見得學識好多日韓文😂,語言天分高嘅人又唔一定好多喜好同興趣。 我覺得自然發展最好,有啲外國人千裡迢迢都去台灣仲要係南部學中文+台語,為咩? 小朋友喺外國成長/出世,本身就同外國有緣分,時候到左緣分到咗就會識尋根/探奇。 華人文化總係有種放唔低嘅包袱😅 或者小朋友最後係非洲語言學教授,但偏偏唔識廣東話呢,我極少睇到有外國人講聽唔明阿爺講家鄉話好後悔,因為佢哋好重視how you feel now ,而唔係恐懼將來。 中文既然喺外國冇乜用,就只有得音樂文藝潮流文化可以傳承落去。 太刻意就唔係一個活

4 days ago | 0

@nelleung3463

李小龍創出自己的功夫門派,好明顯是國術為核心主體,外國技擊作為補充及啟發。如果李小龍練功夫只為拍電影,根本無需另創截拳道,相信他是有文化哲理方面的心得與拓展。如果以此為例套入離散港人承傳港式中文,難道相當高,並非在家自小以港式廣東話溝通就可以達到文化承傳的效果,最多只能令下一代識多一種語言,有利於生存而已,再過一代就會式微,就會被英文完全主導思想言行。 原生香港人的特性及競爭力本來是有一套傳統文化驅動,只是很多香港人並不知道,反而外國人會發現香港人思想轉換很快,我自己的經驗是因為中文字及成語是理解世界和應用概念的捷徑,加上廣東話中文文法自由空間大,在面對現實環境中反應變通確實比很多外國人快及有效率。即是說,講港式廣東話但不識中文根本沒有香港價值,對生存競爭力沒幫助。近代香港人的中文普遍在水準以下,寫出來的留言有太多錯字,懂中文也不知是錯還是太高深,根本就不是要跟世界溝通,這種港式廣東話有甚麼價值,保留一種發音方式作為區隔普通話,只是重蹈廣州的複轍,不堪一擊,沒出息!

5 days ago | 0

@johnconstantine1246

所謂教海外子女學中文,並非什麼承傳中國文化,大多只是家長想子女多一樣技能,中國人父母一貫思維,諗多左啦!😂

6 days ago | 6

@annalin3413

😢🙏🏮

5 days ago | 1

@thomaschai8814

😂学习中文不是认同中国举手🙋做唯一合法政府 而是让人们知道曾经许多有血性没奴性的先贤祖辈逃离中国,永不放弃的再造不受欺压迫害的

6 days ago | 3

@WingKa-i7k

何意味

6 days ago | 0

@8964hk1

李小龍道德 邊個理????真係個個忘記佢為人!?

6 days ago | 1

@chunyue5157

識黎做乜 ?外地都有本地話唔去學

4 days ago | 0

@FaiTsang-ud2eo

👍👏✌️

6 days ago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