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醫生 Doctor Xie
湯,為何讓人欲罷不能?一篇關於飲湯的養生科普湯,幾乎沒有人能夠拒絕。無論是南方的靚湯,還是北方的羊肉湯,總能勾起人們的食慾。有人甚至認為,湯是中國人的「液體養生方」。但是,為何湯會如此香濃可口?飲湯是否真的有營養?是否人人皆宜?又應該如何煲湯才更符合養生之道?今天就與大家細談。第一:湯,為何如此迷人?一碗熱騰騰的湯端上來,香氣撲鼻,往往令人未動筷子,已經食指大動。其實,這背後有科學道理。在煲湯過程中,食材中的營養物質會逐漸分解並溶入湯水之內: • 多醣分解成小分子糖類,使湯更甘甜; • 蛋白質分解為短肽及氨基酸,提升鮮味; • 脂肪酸加熱降解,使湯更香濃。再配合各類湯料,如西洋參的甘甜生津、五指毛桃的奶香、熟地黃的甘潤,以及陳皮的獨特芳香……這些藥材與食材的搭配,不僅令湯水層次更豐富,也讓人飲後回味。難怪很多人每日都渴望來一碗。第二:湯,是否真正有營養?不少人以為飲湯比吃肉更養生,但事實並非如此。湯中的營養主要來自一些能溶於水的小分子物質,例如氨基酸、小分子糖類,以及部分水溶性維生素;而肉類中所含的大分子蛋白質、纖維素、鈣和鐵等礦物質,並不容易滲入湯水。因此,飲湯的同時最好也要食肉,方能攝取更全面的營養。否則只飲湯不食肉,往往只得其味,而失卻真正的養分。此外,廣人煲湯時常加入藥食同源的食材,例如黨參補氣、薏苡仁祛濕、當歸活血、麥冬滋陰。這些藥材既增添風味,又能針對不同體質,正是廣東人把飲湯視為養生秘訣的原因。第三:湯,是否人人適宜?雖然湯可口,但並非人人適合。有些人若飲得不當,反而可能損害健康: • 高血壓人士:需控制鹽分,煲湯不宜過鹹,亦應避免經過長時間熬煮的老火湯。 • 痛風或高尿酸血症患者:濃湯嘌呤含量較高,容易誘發病情,不宜多飲。 • 胃酸分泌過多者:空腹飲用肉湯會刺激胃酸分泌,宜在進食後小量飲用。 • 胃動力不足者:一次性飲用大量湯水,容易加重腸胃負擔,應分次少量飲用。因此,飲湯必須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第四:湯,應如何煲才更合宜?中醫強調「因時、因人、因地制宜」,煲湯亦應遵循此原則。 • 因時:順應四時節氣。春季宜疏肝健脾,夏季清熱祛暑,秋季滋陰潤燥,冬季溫中散寒。 • 因人:根據體質選擇食材。氣虛者宜用黃芪、黨參、五指毛桃;陰虛者宜用沙參、麥冬;痰濕體質者宜選土茯苓、薏米。 • 因地:嶺南地區濕氣偏重,當地人喜在湯中加入薏米、五指毛桃以健脾祛濕;北方乾燥,秋季常見沙參銀耳炖梨湯,用以潤肺生津。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差異甚大,若欲透過飲湯調養,最好還是根據自身情況,請教中醫師或營養師,方能更為精準。湯,是國人餐桌上的溫潤所在,不僅是一道食物,更是一種文化與智慧。煲湯之時,並非單純將食材放入鍋內,而是將健康與關懷慢慢熬進生活之中。飲湯要講究方法,既要懂得欣賞那一口鮮美,也要懂得依據體質與時節調整。飲得其法,湯便是養生;若不加選擇,則可能適得其反。下一次端起一碗湯時,不妨細細品味,感受的不只是味道,還有健康與生活的智慧。
4 weeks ago | [YT] | 24
謝醫生 Doctor Xie
湯,為何讓人欲罷不能?一篇關於飲湯的養生科普
湯,幾乎沒有人能夠拒絕。無論是南方的靚湯,還是北方的羊肉湯,總能勾起人們的食慾。有人甚至認為,湯是中國人的「液體養生方」。但是,為何湯會如此香濃可口?飲湯是否真的有營養?是否人人皆宜?又應該如何煲湯才更符合養生之道?今天就與大家細談。
第一:湯,為何如此迷人?
一碗熱騰騰的湯端上來,香氣撲鼻,往往令人未動筷子,已經食指大動。其實,這背後有科學道理。在煲湯過程中,食材中的營養物質會逐漸分解並溶入湯水之內:
• 多醣分解成小分子糖類,使湯更甘甜;
• 蛋白質分解為短肽及氨基酸,提升鮮味;
• 脂肪酸加熱降解,使湯更香濃。
再配合各類湯料,如西洋參的甘甜生津、五指毛桃的奶香、熟地黃的甘潤,以及陳皮的獨特芳香……這些藥材與食材的搭配,不僅令湯水層次更豐富,也讓人飲後回味。難怪很多人每日都渴望來一碗。
第二:湯,是否真正有營養?
不少人以為飲湯比吃肉更養生,但事實並非如此。湯中的營養主要來自一些能溶於水的小分子物質,例如氨基酸、小分子糖類,以及部分水溶性維生素;而肉類中所含的大分子蛋白質、纖維素、鈣和鐵等礦物質,並不容易滲入湯水。
因此,飲湯的同時最好也要食肉,方能攝取更全面的營養。否則只飲湯不食肉,往往只得其味,而失卻真正的養分。
此外,廣人煲湯時常加入藥食同源的食材,例如黨參補氣、薏苡仁祛濕、當歸活血、麥冬滋陰。這些藥材既增添風味,又能針對不同體質,正是廣東人把飲湯視為養生秘訣的原因。
第三:湯,是否人人適宜?
雖然湯可口,但並非人人適合。有些人若飲得不當,反而可能損害健康:
• 高血壓人士:需控制鹽分,煲湯不宜過鹹,亦應避免經過長時間熬煮的老火湯。
• 痛風或高尿酸血症患者:濃湯嘌呤含量較高,容易誘發病情,不宜多飲。
• 胃酸分泌過多者:空腹飲用肉湯會刺激胃酸分泌,宜在進食後小量飲用。
• 胃動力不足者:一次性飲用大量湯水,容易加重腸胃負擔,應分次少量飲用。
因此,飲湯必須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第四:湯,應如何煲才更合宜?
中醫強調「因時、因人、因地制宜」,煲湯亦應遵循此原則。
• 因時:順應四時節氣。春季宜疏肝健脾,夏季清熱祛暑,秋季滋陰潤燥,冬季溫中散寒。
• 因人:根據體質選擇食材。氣虛者宜用黃芪、黨參、五指毛桃;陰虛者宜用沙參、麥冬;痰濕體質者宜選土茯苓、薏米。
• 因地:嶺南地區濕氣偏重,當地人喜在湯中加入薏米、五指毛桃以健脾祛濕;北方乾燥,秋季常見沙參銀耳炖梨湯,用以潤肺生津。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差異甚大,若欲透過飲湯調養,最好還是根據自身情況,請教中醫師或營養師,方能更為精準。
湯,是國人餐桌上的溫潤所在,不僅是一道食物,更是一種文化與智慧。煲湯之時,並非單純將食材放入鍋內,而是將健康與關懷慢慢熬進生活之中。
飲湯要講究方法,既要懂得欣賞那一口鮮美,也要懂得依據體質與時節調整。飲得其法,湯便是養生;若不加選擇,則可能適得其反。下一次端起一碗湯時,不妨細細品味,感受的不只是味道,還有健康與生活的智慧。
4 weeks ago | [YT]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