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用騎的最美
最近上新聞的高雄新設的「#保護型自行車道」,撇開政治性口水攻防,其實值得推廣,但一定得好好地向用路人宣傳,且要系統性的建置,也就是以優化整個高雄市區自行車道理想樣貌為前提,否則成效會大打折扣。另外覺得這次報導中沒有實體分隔或是緩衝區的自行車道(與停車格之間),對於使用者有一定的風險及不便,TVBS這報導就有實際拍到常見的狀況及比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y7q...我把這些狀況貼上來供大家參考(參考貼圖)。也可利用高雄博愛一路街景做對照:maps.app.goo.gl/3pMXzgqCt6b1CGo8A1. 停車格與自行車道間沒有緩衝區,騎行時須隨時注意車門突然打開或機車向前騎入自行車道。2. 沒有實體分隔,機車會仍使用自行車道 (這是人性,因為往前推比往後拉相對安全)。3. 各種貨物進出會利用車道空間 (幾乎市區自行車道都有這狀況)。4. 沒有實體分隔,各種不按交通規則的狀況發生率高,相對造成自行車使用者的不便甚至危險。另類似的車道在新北土城也有一大段,但這段具有實體分隔,不知是不是也算「保護型自行車道」?大家可以透過街景參考比較:maps.app.goo.gl/8nWX1vhS9LhcQm3D8土城這段雖有實體分隔(高低差),但停車格與自行車道緩衝空間太小,因此汽車乘客座若突然開車門,對自行車騎行者仍有極高風險,加上騎在其中視線不佳,因此實際使用的人不多(大家最終還是選擇回到汽車道或人行道上騎行)。
5 months ago | [YT] | 15
台灣.用騎的最美
最近上新聞的高雄新設的「#保護型自行車道」,撇開政治性口水攻防,其實值得推廣,但一定得好好地向用路人宣傳,且要系統性的建置,也就是以優化整個高雄市區自行車道理想樣貌為前提,否則成效會大打折扣。
另外覺得這次報導中沒有實體分隔或是緩衝區的自行車道(與停車格之間),對於使用者有一定的風險及不便,TVBS這報導就有實際拍到常見的狀況及比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y7q...
我把這些狀況貼上來供大家參考(參考貼圖)。也可利用高雄博愛一路街景做對照:maps.app.goo.gl/3pMXzgqCt6b1CGo8A
1. 停車格與自行車道間沒有緩衝區,騎行時須隨時注意車門突然打開或機車向前騎入自行車道。
2. 沒有實體分隔,機車會仍使用自行車道 (這是人性,因為往前推比往後拉相對安全)。
3. 各種貨物進出會利用車道空間 (幾乎市區自行車道都有這狀況)。
4. 沒有實體分隔,各種不按交通規則的狀況發生率高,相對造成自行車使用者的不便甚至危險。
另類似的車道在新北土城也有一大段,但這段具有實體分隔,不知是不是也算「保護型自行車道」?大家可以透過街景參考比較:
maps.app.goo.gl/8nWX1vhS9LhcQm3D8
土城這段雖有實體分隔(高低差),但停車格與自行車道緩衝空間太小,因此汽車乘客座若突然開車門,對自行車騎行者仍有極高風險,加上騎在其中視線不佳,因此實際使用的人不多(大家最終還是選擇回到汽車道或人行道上騎行)。
5 months ago | [YT]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