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不止

#天龍八部》為何叫這個名字?八部對應哪八人?#金庸 晚年才說明白
一個好的書名,就能吸引讀者,相反,一個糟糕的書名,則容易讓讀者錯過一部佳作。
金庸的故事中,諸如《#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這樣的書名談不上讓人眼前一亮,但至少言簡意賅,概括了此書將要講述怎樣的故事,讀者一下就能領會到作者的想法。
而《天龍八部》卻不是如此,金庸起這書名,是有何深意?
一、莫名其妙的書名
《天龍八部》給人一種摸不著頭腦之感,若不是因為這本書是出自金庸之手,只怕絕大多數讀者在看了這書名之後都會望而卻步,因為這書名透露的信息實在有限,甚至都不會讓人將它與「武俠小說」聯系在一起,得虧此書問世之前,金庸已經創作出了《#書劍恩仇錄》《#雪山飛狐》以及「#射雕三部曲」等經典之作,打響了名聲。
二、八部對應之人
所謂的「天龍八部」是佛門用語,比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就提到過:「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而那所謂的「八部」即是指「八部眾」,它們分別是:「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
也正因為如此,有的讀者認為這八部眾是與書中的角色一一對應。
有人分析,其中天眾對應的是主角中的大哥#蕭峰 ,他的人設就如同「天神」一般,即「帝釋天」,他人品、武功俱佳,在書中幾乎是所向披靡的存在,他的人生幾乎沒有什麽汙點。
乾達婆則對應阿朱,這個角色擅長於易容,給人一種變幻莫測之感。
阿修羅則對應慕容復,他是帝釋天的敵人,而又不敵帝釋天,正好與慕容復在書中的定位相符。
余下的幾人中,迦樓羅則是鳩摩智,緊羅那是阿紫,摩呼羅伽是#虛竹 ,龍眾是#段譽 ,夜叉則是四大惡人。
這是比較主流的一種解釋,不過這並非金庸本人的解釋,在我看來,這樣的解釋可以說是有些牽強的,畢竟論戲份和角色定位而言,那四大惡人如何能與其他幾個角色相提並論?
就拿書中的主要角色來說,丁春秋、無崖子、#天山童姥、李秋水這屬於逍遙派一脈的重要角色居然沒有一個對應八部眾,是否說不過去?要知道三位主角中,段譽和虛竹能夠蛻變為絕頂高手可都是因為逍遙派的武功。
而金庸在新修版中其實給出了自己的解釋,所謂的八部眾與書中角色對應一說,根本是無稽之談。
至少在開篇的「釋名」中,他介紹那八部眾時,就提到過這麽幾句,以天眾為例,他是這麽說的:「『天』是指天神。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並非至高無上,只不過比人能享受到更大、更長久的福報而已。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無常,天神的壽命終了之後,也是要死的。天神臨死之前有五種征狀: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第五個征狀或說是『玉女離散』),這就是所謂『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帝釋是眾天神的領袖。」
你看,他僅僅是解釋了這名詞的含義,並沒有交代天眾與哪個角色對應。
說白了,這解釋等於壓根什麽都沒說,至於他真正為此書設置「天龍八部」之名,其實是源於自己「玩脫了」,或者說是「寫崩了」。
三、金庸晚年的解釋
前文提到過,金庸其他作品的書名讓人一看就知道那是武俠故事,而《天龍八部》則給人一種高深莫測之感,甚至有點兒魔幻的意思,而這恰恰就是金庸賦予這部作品如此名字的原因,就在於此書的確是存在超出了「武俠」範疇的設定。
金庸在新修版原著後記中就提到過:「《天龍》中的人物個性與武功本領,有很多誇張或事實上不可能的地方,如『#六脈神劍』、『#火焰刀』、『#北冥神功』、無崖子傳功、童姥返老還童等等。」
他為何在這裏強調「《天龍》中有很多誇張和不可能的地方」?事實上其他故事中也存在比如「飛檐走壁」「隔山打牛」的設定,但很明顯,那還是「武俠」,而非「魔幻」,顯然,《天龍八部》中出現的這些設定是過於誇張的。
原著第十回末尾,他也明確了這一點:「本書敘事,多有虛妄想像、誇張之處,蓋以『天龍八部』為名,多有象征抽象,已踏入魔幻之神奇境界矣。」
所以這部作品的書名並不是對應某八個角色,而是因為金庸賦予書中角色的能力過於強大,這才為此作起了這麽一個略帶魔幻色彩的書名。

4 months ago | [YT] |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