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同意江博士的論述,謝謝他大大的分享。引述江博士的「每年世界各地都会有很多“原创”研究,但真正能拿到诺贝尔奖的成果,往往不是因为它新奇,而是因为它足够基础、足够原创、并能长久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有时候,一项发现需要几十年,甚至一整代科学家的努力,才能被世界真正理解。」
1 month ago | 17
研究来自哪里当然是有关系的,一旦一个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来自于某个神秘大国,则该研究成果就会成为其论证其统治合法性,论证其统治正确性,论证其伟大,光荣,正确的材料。我虽然不反对某神秘大国有成果,但你这种研究成果不论来自哪里,对人类都是利大于弊的理论也十分有待商榷。
1 month ago | 10
其实在讨论立场,情绪以及尊重,之前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什么是原创价值。 这个和大环境有直接关系,比如某项研究短时间内无法变现那么就没什么人关注和支持;反过来一些能快速变现且看到预期价值的却被捧上泡沫化;里面还掺杂了很多所谓微创新。 如果有一天,研究者可以展开全部思路,在合理的区间内,不用去考虑变现。或许未来会有一些机会。
1 month ago | 0
我记得看奥本海默后,科学确实仅仅是科学。但科学有两面性,美国公司研究AI能减少人类繁复枯燥的操作,而中国的AI就用来大数据排查审查公民。我了解您的想法,也理解您的善良,但极权作恶的地方,从感性与理性来说都不会有诺奖者。也希望不要有,那时会再次给人类带来灾难。
1 month ago | 14
医痴的木头屋
科学,不该被立场绑架
昨天发了一篇关于中国有哪些研究成果可能在未来获得诺贝尔奖。在文中我已经说了“每一年,世界各地都有各种“原创”,但是获奖的真正挑战不是有没有好成果,而是这些成果是否足够基础、够原创、能持续影响全世界的科学和生活方式。而中国的一些原创还没有达到影响全世界的程度,还需要时间来沉淀。”但是下面还是骂声一片。
每年世界各地都会有很多“原创”研究,但真正能拿到诺贝尔奖的成果,往往不是因为它新奇,而是因为它足够基础、足够原创、并能长久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有时候,一项发现需要几十年,甚至一整代科学家的努力,才能被世界真正理解。
很多人喜欢问:“为什么中国还没有拿到更多诺贝尔奖?”
其实,这个问题不能只看成果有没有出来,更要看这些成果能不能经得起时间、验证和全球科学界的认可。
毕竟,诺贝尔奖奖励的不是速度,而是深度。
有人提到,那些研究是造假的。如果一项研究是造假的,那根本不配被谈论;
如果它没有真正的价值,自然也不会被推广。
但如果一项研究确实能造福人类,那它来自哪个国家、哪个科学家,又有什么关系呢?
科学的价值不在于旗帜,而在于它是否能让人类走得更远。
我们可以在政治上有立场、有情绪,但在科学面前,我们需要保持尊重。
科学不是情绪的延伸,而是理性的追求;
它依靠的是数据、实验和可重复的结果,而不是谁喊得更响。
尊重科学,也意味着尊重那些默默做研究的人。
他们不一定能拿奖,也不一定能上热搜,但正是他们的坚持,让人类一点点向前。
我们应该给科学一个安静生长的空间,让它被讨论、被质疑,也被理解。
诺贝尔奖不是科研的终点,它只是世界对一些伟大成果的一个注脚。
真正重要的,是科学带来的改变——
让生命更长,让疾病更少,让人类更清醒地理解自己。
所以,与其争论“谁能得奖”,不如一起去关注:
哪些研究,正在默默让世界变得更好。
1 month ago | [YT] | 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