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奇 kiki
這次IPHONE17 把電影機規格做進去了 但卻得到了這些令人感到諷刺的社會現象1. 裝備崇拜 vs. 技能缺席很多人覺得「我買了頂規器材 → 我就自帶專業屬性」。但事實上,電影機的邏輯搬進手機後,要玩到極致還是需要額外配件(3 軸、外錄 SSD、專業 App、調色 workflow)。問題是 80% 的人只停在「買」這一步,卻沒有耐心、金錢或興趣去補上後面的「學」與「玩」。2. 投射虛榮,當作自我價值的延伸他們明明沒用過 ProRes 或外錄,但看到 YouTuber「影視颶風」用 iPhone 拍到電影質感,就會覺得:「你看,我買的 iPhone 也可以做到!」這是一種**「借用他人專業成就來裝點自己」的心理投射,把器材當成自己價值的延伸品。→ 說穿了就是買的是身份認同,不是功能需求**。3. 逃避學習的懶惰,反而自我矮化最諷刺的地方在於:這群人嫌「影片檔太大」,結果開 1080p 甚至 720p 拍。有些還是影視相關產業的人,照理說應該更追求品質,但卻反過來「降規」使用。這其實反映一種 害怕進步成本的懶惰:「我想要專業的榮耀,但我不想承擔專業的代價(時間、硬體、學習)。」→ 結果只會越來越依賴吹噓,而不是靠作品證明。4. 集體自我安慰與「對比型虛榮」當他們跟其他手機用戶相比時,會說:「欸我 iPhone 可以拍電影規格哦!」但當真要進入專業領域,他們馬上縮回去:「哎呀檔案太大了啦,手機就夠了啦。」這種「對上縮、對下吹」的心態,本質上是一種自卑+自大並存的矛盾。總結這心態可悲在於:他們其實有機會透過 iPhone 學到一些專業影像基礎,甚至能跨入更高層次。但大部分人只選擇把規格當作炫耀素材,卻不願意動手實踐。最後就變成「高配低用」,甚至「降規使用」,表面看起來在追趕潮流,內裡卻是空心的虛榮。
1 month ago (edited) | [YT] | 2
奇奇 kiki
這次IPHONE17 把電影機規格做進去了 但卻得到了這些令人感到諷刺的社會現象
1. 裝備崇拜 vs. 技能缺席
很多人覺得「我買了頂規器材 → 我就自帶專業屬性」。但事實上,電影機的邏輯搬進手機後,要玩到極致還是需要額外配件(3 軸、外錄 SSD、專業 App、調色 workflow)。
問題是 80% 的人只停在「買」這一步,卻沒有耐心、金錢或興趣去補上後面的「學」與「玩」。
2. 投射虛榮,當作自我價值的延伸
他們明明沒用過 ProRes 或外錄,但看到 YouTuber「影視颶風」用 iPhone 拍到電影質感,就會覺得:
「你看,我買的 iPhone 也可以做到!」
這是一種**「借用他人專業成就來裝點自己」的心理投射,把器材當成自己價值的延伸品。
→ 說穿了就是買的是身份認同,不是功能需求**。
3. 逃避學習的懶惰,反而自我矮化
最諷刺的地方在於:
這群人嫌「影片檔太大」,結果開 1080p 甚至 720p 拍。
有些還是影視相關產業的人,照理說應該更追求品質,但卻反過來「降規」使用。
這其實反映一種 害怕進步成本的懶惰:
「我想要專業的榮耀,但我不想承擔專業的代價(時間、硬體、學習)。」
→ 結果只會越來越依賴吹噓,而不是靠作品證明。
4. 集體自我安慰與「對比型虛榮」
當他們跟其他手機用戶相比時,會說:「欸我 iPhone 可以拍電影規格哦!」
但當真要進入專業領域,他們馬上縮回去:「哎呀檔案太大了啦,手機就夠了啦。」
這種「對上縮、對下吹」的心態,本質上是一種自卑+自大並存的矛盾。
總結
這心態可悲在於:
他們其實有機會透過 iPhone 學到一些專業影像基礎,甚至能跨入更高層次。
但大部分人只選擇把規格當作炫耀素材,卻不願意動手實踐。
最後就變成「高配低用」,甚至「降規使用」,表面看起來在追趕潮流,內裡卻是空心的虛榮。
1 month ago (edited) | [YT]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