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用騎的最美
這是民視新聞周六最新的專題報導,非常感謝《民視異言堂》,讓長期被市府單向宣傳壓抑的車友聲音,有機會被更多人聽見。我們對於舊三貂嶺隧道規劃為自行車道原本充滿期待,因為這條隧道能提供安全路徑,不只是方便,更是補上東北角自行車路網的一塊缺口。它的重要性,就如同雪山隧道之於高速公路,是東北角的「樞紐中的樞紐」。 而且事實上,這項工程當初就是以「串聯」為目標,並編列自行車道經費。從工程名稱「串聯本市瑞芳、雙溪區舊有三貂嶺至牡丹鐵路隧道規劃自行車道設置計畫」即可清楚證明。它取得的經費來源是體育署的「營造友善自行車道計畫」,核心重點就是「連通」與「安全」。 因此,我們質疑的重點並不是反對生態,而是反對市府在「沒有正式生態調查、沒有專業設計」的情況下,把自行車道改名為「生態隧道」,甚至用生態當作藉口(事實上,剛開放時名稱就是「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直到遭抗議不符需求後,才臨時更名)。 我們憤怒的是,市府不依法行政,當我們指出路面不安全、管理方式不符經費用途時,卻被抹黑成「會造成生態浩劫」(參考影片中設計師臉書的說法)。 簡單整理後就是: 一、說「自行車道」,路面不安全。 二、說作為兩地「串聯」,通行卻要預約又每週有公休日。 三、說「生態隧道」,事前沒有調查也沒計畫可查。這案子的根本問題在於耗資三億元的自行車道,從設計到施工,幾乎沒有人具備騎乘經驗,設計不當又拒絕承認,市府更不願正面回應只會找藉口,因此需要更多關心台灣自行車環境的朋友一起關注。
2 months ago (edited) | [YT] | 7
台灣.用騎的最美
這是民視新聞周六最新的專題報導,非常感謝《民視異言堂》,讓長期被市府單向宣傳壓抑的車友聲音,有機會被更多人聽見。
我們對於舊三貂嶺隧道規劃為自行車道原本充滿期待,因為這條隧道能提供安全路徑,不只是方便,更是補上東北角自行車路網的一塊缺口。它的重要性,就如同雪山隧道之於高速公路,是東北角的「樞紐中的樞紐」。
而且事實上,這項工程當初就是以「串聯」為目標,並編列自行車道經費。從工程名稱「串聯本市瑞芳、雙溪區舊有三貂嶺至牡丹鐵路隧道規劃自行車道設置計畫」即可清楚證明。它取得的經費來源是體育署的「營造友善自行車道計畫」,核心重點就是「連通」與「安全」。
因此,我們質疑的重點並不是反對生態,而是反對市府在「沒有正式生態調查、沒有專業設計」的情況下,把自行車道改名為「生態隧道」,甚至用生態當作藉口(事實上,剛開放時名稱就是「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直到遭抗議不符需求後,才臨時更名)。
我們憤怒的是,市府不依法行政,當我們指出路面不安全、管理方式不符經費用途時,卻被抹黑成「會造成生態浩劫」(參考影片中設計師臉書的說法)。
簡單整理後就是:
一、說「自行車道」,路面不安全。
二、說作為兩地「串聯」,通行卻要預約又每週有公休日。
三、說「生態隧道」,事前沒有調查也沒計畫可查。
這案子的根本問題在於耗資三億元的自行車道,從設計到施工,幾乎沒有人具備騎乘經驗,設計不當又拒絕承認,市府更不願正面回應只會找藉口,因此需要更多關心台灣自行車環境的朋友一起關注。
2 months ago (edited) | [YT]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