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影片拍攝累積15年經驗💻文章被商周、今週刊、聯合新聞網、smart自學網、風傳媒…等轉載🧠分享投資理財 I 財商思維 I 自我成長💡生活哲學:每天進步一點點✉️商業合作:mlmlboy0204@gmail.com個人部落格:www.hcthinking.com/YouTube : reurl.cc/KdoYRR
懸緝
「用3顆糖,改變一個孩子的未來」youtube.com/shorts/hld4BLil5t...
12 hours ago | [YT] | 0
View 0 replies
「別羨慕別人成功,他只是站在你看不到的風口」 NVIDIA 創辦人黃仁勳,原本只是做顯示卡,但他提前嗅到 AI 與 GPU 的爆發式需求,把 NVIDIA 從遊戲顯卡廠變成 AI 晶片霸主,現在市值全球前幾。 這就是嗅出趨勢,即時改變及行動,讓他翻身。 我們很常看到,有些人努力工作5年,薪水每月才多個幾千塊;但有人只抓到趨勢,站在風口上,一年內就翻轉人生。 你一定會覺得很不不公平,但是,這就是現實! 記得我在念書時期,唱片業興盛時,唱片行總是很多人排隊搶著買簽名CD,結果MP3一出來,整個唱片產業瞬間沒落。而現在,只要經營YouTub、Podcast,就能抓住趨勢,快速崛起。 很多成功人士總分享,決定成敗的,不只是努力,而是你有沒有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 就像小米創辦人雷軍說過的:「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 那現在有什麼趨勢是你可以把握住的: 1.自媒體: 智慧型手機普及化後,人人都能用 YouTube、IG、FB、TikTok打造個人品牌,你不需要追求完美,也不需要額外再買更好的設備,手機就行了。重點要持續上傳、分享你的專業,並找到解決觀眾的痛點。 2.AI 工具: ChatGPT、GEMINI都是很棒的工具,把這些工具想成你的助理,幫助你省下時間,把精力放在高價值工作,就能讓你事半功倍。 3.投資理財: 把投資想成另外一個分身,同時幫你賺錢。至於要投資什麼標的,只要選擇市值型或者成立較久的配息型ETF即可。只要跟上市場長期向上趨勢,資產自然會像滾雪球般,愈滾愈大。 所以,你可以問問自己,現在你所處的位置,是快消失的老市場,還是正在起飛的新趨勢?如果察覺到而不去改變,那麼你仍舊可能花 10 年的努力,卻輸給別人站對風口的一年。
1 week ago | [YT] | 11
如何透過GEMINI一鍵變「歐巴」… 很多人都想有張專業的棚拍照片,如果真的要進棚拍照的話,費用也是很大一筆,如果真的不是有行業上的特別需求,真的很少人有機會可以獲得這樣地專業照。 但GEMINI BANANA圖片生成,可以幫大家完成夢想了。 那要怎麼做? 1.開啟GEMINI 2.選擇一張五官清晰的照片上傳 3.下提示詞: 保留這張照片中人物的長相,將衣服改變成「暗灰色的西裝」,並且是全身照,「雙手插口袋」看著前方,背景改變成「白色空間的攝影棚」,空間有層次 「」方框的部分都可以更改,包含服裝、人物動作、空間地點 只要以上這2個步驟,就能產生專業的棚拍歐巴照了。 注意: 在圖片生成過程中,可能會有臉長得不像的情形,最好備著二張照片,可能生成效果會更好。 試試看你生成出來的結果,可以在留言區分享你的心得及成果。
2 weeks ago | [YT] | 11
View 2 replies
「別再逼自己把書看完!其實,只讀一章也能改變人生。」 ■看不完一本書?這很正常 你有這樣地經驗嗎? 買了一本暢銷書,準備好好閱讀提升自己,這時心情超好,想著這本可以讓大腦升級很多。回家翻了幾頁後,興奮感逐漸降低,想說先休息一下晚點再看,結果再也沒有翻開這本書了… 又或者好不容易看了100多頁後,開始感到不耐煩,再也看不下去,所有買過的書,永遠只會看完前半段,始終無法看完一本書。 其實大部分人看書時,一定會碰到這樣地困擾,也包括我。所以坊間也出版很多教你如何閱讀的書籍,結果看完也沒有幫助,這個痛點依然存在。 從腦科學角度來看,是因為我們大腦本身就有一些限制: 1.大腦的注意力系統有限 前額葉皮質專門負責專注、決策及抑制分心,但這個區域就像個小肌肉,很容易疲勞。研究也顯示,人類的專注力通常也只能維持20-40分鐘左右。 2.大腦天生愛刺激、片段化資訊 大腦運作時,喜歡低耗能的工作,例如看電視、滑手機、看短影音。而閱讀、寫作、思考卻是高耗能工作,大腦反倒不喜歡。 由於大腦天生限制,導致長時間專注是不太可能的。 ■試著改變閱讀動機 所以,我想到一個方法,就是改變「閱讀動機」。 把「想要看完整本書」轉變為「想從這本書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2個動機是全然不同的。 我們以「鈍感力」這本書來舉例: -想要看完整本書: 我們會想著,只要看完這本書,就能解決我們高敏感特質,但「高敏感」的形成,牽扯層面很廣,除了個性外,還有可能是從小到大生活環境、家庭教育造成。想要透過閱讀完一本書就能改善,是不太可能的事。 -想從這本書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時,我們所想的,就是針對目前常遇到的現況,例如「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那麼就可以針對這個問題,從書中找答案。 其中一個章節在講「修復玻璃心」,就是教你如何提升鈍感力,學會不必在意別人的眼覺,甚至影響想法,可以活得更自在。 所以,只要改變一下閱讀動機,把「想要看完一本書」,轉換成「要從這本書中解決我什麼問題?」你會發現,即便沒有完整看完整本書,某個章節就很有機會解決你的問題,且更能將知識記在腦海裡。 ■翻開書前,先問自己這些問題 所以,在閱讀前,我會問自己以下問題:(以鈍感力舉例)1.為什麼我需要閱讀這本書? 2.作者(渡邊淳一)是誰?他有什麼樣地背景? 3.什麼是鈍感力? 4.擁有鈍感力對我們生活有什麼好處?如何擁有? 5.目前我所遇到的問題中,有哪些是可以從這本書中得到答案?列出問題,從書中查找答案。 6.要如何將這些知識運用在生活中? 只要你從這些問題中,逐一去找答案,會發覺效果遠比你讀完一本書來得好。 所以,如果你還在糾結「為什麼總是無法看完一本書?」 我想建議你,別給自己那麼大壓力,試著先從書本裡找到「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開始。
3 weeks ago | [YT] | 10
學習「塔木德」的智慧,走向與「愛因斯坦」一樣的道路。 ■影響世界的猶太人 科學家愛因斯坦、Facebook創辦人祖克伯、Google共同創辦人拉里佩奇、橡樹資本共同創辦人難華德 馬克斯…。 這些名人都源自於猶太家庭,從投資、金融、科技都出現了大量影響世界的頂尖人物。且猶太人不到世界人口的0.2%,卻掌握了全球1/3以上的財富。 這些人之所以會有現在的成就,關鍵是他們從小就接受「塔木德」的智慧。 ■什麼是塔木德 塔木德是由上千名猶太學者,花了十幾年,把將近千年的智慧編輯成冊,也是猶太人精神的百科全書,為猶太人的家庭關係、事業、人際關係、教育、財富提供方向,並擁有更廣的世界觀。 有一種說法,在猶太家庭裡,只要孩子慢慢認識字時,父親送給他的書一定是「塔木德」;在即將出嫁的女兒嫁妝裡,必有「塔木德」;在每個在外闖蕩的游子裡,隨身攜帶的一定有「塔木德」;在每個經商的企業家,也必有「塔木德」。 ■為什麼我需要讀這本書? 不曉得你有沒想過,成為父母是需要學習的? 以往我總覺得教育小孩,就是承接上一代的教法就行了。開始閱讀後,才發覺自身還有很多觀念是需要調整的,慢慢理解,教育小孩是需要學習的。 在尋找教養相關書籍時,無論在網路上或者實體書店,經常可以看到好多版本的塔木德。心想,可以被翻譯成那麼多版本,想必有它的價值,當我翻完這本「塔木德II」,結果腦洞大開,這本書用簡單的故事,道出前人的生活哲學及經驗,更希望透過猶太人智慧,用正確的方式教導孩子。 ■書中幾個很棒的觀點 -知識重於金錢: 媽媽問孩子們:「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了,財產也被搶光了,你會帶著什麼逃跑?」 如果孩子他們回答是「錢」、「鑽石」, 媽媽會進一步地問:「有一種東西是比鑽石更重要,它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你們知道是什東西?」 當孩子們在困惑中回答不出來時, 媽媽就會說:「是知識」。 因為知識是任何人搶不走的,只要你活著,知識就會跟著你一輩子。 這也是為什麼他們非常重視閱讀的原因,甚至在孩子慢慢認識字時,會滴一滴蜂蜜在聖經上,然後叫孩子去吻聖經,要告訴他們,書本是甜的。 -超越痛苦: 猶太人曾是埃及的奴隸,經歷過無數的迫害、屠殺、流浪…,後來由摩西帶領他們,越過紅海來到曠野。過程中,他們比任何人經歷過更多苦難。 就是因為沒有任何退路,所以一直以來,他們只會跟自己說:「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所以無論再艱苦的環境,他們總是能「超越痛苦」,活得更好,所以現在以色列才能成為世界強國之一。 由於過去的經歷,也讓他們充滿危機意識,有句話是這麼說:「每當幸運時,最後知道的是猶太人;當災難來臨時,猶太人是最快知道的。」 -從小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 孩子們從3歲-12歲,就陸續教導他們認識硬幣、選擇消費、錢如何來、養成存錢的習慣、如何節省開銷、懂得正確使用銀行業務術語。 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對孩子們是百利無一害,如果孩子無法掌握理財知識及投資事務,就會被生活淘汰。 對他們來說什麼是理財? 不是你能夠賺到多少錢,而是你能存下多少錢,並知道如何讓錢為你工作。 ■結論 這本書是目前在翻閱「塔木德」的版本中,比較容易閱讀的版本。讀者可以將這本視為閱讀起手式,等你從獲得不錯的觀念後,再去研究其他版本,相信在還沒將知識傳授給孩子前,你的思維早就進階了。 我總覺得,一本書的價值,不單單只是閱讀完可以為你帶來什麼?最大的價值是:如果書中知識可以運用在生活中,並為你的家庭、親子關係、事業、財富帶來進步,那麼一本幾百元的書籍也太物超所值了。
3 weeks ago | [YT] | 9
「3步驟,用Gemini畫出客製化公仔照!」 Gemini最新的圖片生成模型真的很厲害,上傳的照片與生成出的模型照,幾乎沒有太大失真。 我利用提示詞,替我們一家三口製作出公仔模型照,真的很像可以賣的商品。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Gemini嘗試看看,步驟如下: 1.選擇全身清晰的個人照,按「+」上傳個人照。 2.在提示詞輸入欄下方選擇生成「照片」的功能。 3.輸入提示詞(中文即可): 請將圖片中的角色,製成一個 1/7 比例的實體全身公仔,放置在一個圓形塑膠底座上,我希望 PVC 材質的質感能清晰可見。公仔請放置在電腦桌上,並讓電腦螢幕顯示該角色的 3D 設計圖。同時,在桌面上也放置一個與公仔比例相符、印有該角色圖案的公仔外盒。 利用以上3個步驟就可以輕鬆生成專屬自己的公仔模型了。 如果你是免費的用戶,一天能產出的照片可能只有幾張而已,如果不能使用的話,隔天再試試看應該就行了。
4 weeks ago | [YT] | 7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利用「鈍感力」,讓人生更順利! ■為什麼你需要讀這本書? 我以為自己的社交恐懼、憂慮、沒自信,是因為個性使然,更容易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整天心情受到影響。這本書幫我找到引起這些負面思維的根源,就是「高敏感」特質。 如果你常有以下這些情形,就是高敏感人格: 1.常有我不配(冒牌者症候群)的念頭產生,即使做得再好,也覺得只是運氣好。 2.不會拒絕別人請求,常把自己放在最後一位。 3.容易緊張、焦慮、沒自信。 4.想太多,難以專注。 免疫學家發現,生活中容易敏感的人,由於長期大腦分泌的「皮脂醇激素」,除了讓人容易焦慮外,更容易影響免疫系統,長久下來會使得記憶力損失,嚴重者會有其他病變產生。 尤其在競爭力強大的職場上,很多人都會面臨高強度的壓力。而這本「鈍感力」,用具體的方法教你如何適時解決壓力問題。 ■渡邊淳一是誰?渡邊純一原本是整形外科醫生,後來轉為專職作家,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濕樂園」,曾被改編成暢銷電影及電視劇。也因為有醫學背景,所以這本書運用醫學&科學知識,讓方法更有實證性。 ■什麼是鈍感力? 你有看過「阿甘正傳」這部電影嗎? 從小到大,無論他遇到什麼挫折,他都用很正面的態度去面對,從身體缺陷、智力不足、感情挫折、投資失敗、母親離世…,這些挫折一般人很早就會崩潰,但他利用單純及堅毅,沒有停下來抱怨,而是選擇繼續「跑下去」。阿甘的人生,就是鈍感力最佳典範。 擁有鈍感力,就能從容面對生活所帶來的挫折與傷痛,面對否定和諷刺時,能夠心平氣和,堅定朝著目標前進。 鈍感力的核心思維就是:命運掌控在自我,只要努力,雖然無法立即成功,也能改變現狀,眼前的困難只是暫時的,只要能小步前進就是成長。 ■為什麼我們需要鈍感力,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做任何事時,我常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很容易陷入「完美主義陷阱」。讀者可能會想,完美主義不是很好嗎? 其實與你所想相反,一旦完美主義作崇,伴隨而來的就是「拖延症」。之前我曾為了讓影片達到完美,原本預計1周就得上片,整整拖了20幾天才上架。 鈍感力就是為了淡化敏感特質,讓你: 1.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2.不急著貶低自己,用事實肯定自己的優點 3.尊重自己的感受,別被他人影響 4.學會切換思考方式 例如:杯子剩下半杯水,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敏感的人會覺得只剩半杯水,因此感到失落;而擁有鈍感力的人卻會認為「還有半杯水」而感到滿足。 當你開始學會對每件事沒那麼多反應,你將會發現生活其實是很多樂趣的,身體狀態也會愈來愈好。 ■如何訓練擁有鈍感力? 我舉書中3個例子: 1.課題分離,設立邊界: 多數人會將「自己的價值」等同於「獲得別人的認同」,認為自己需要對他人的不滿負責,所以不會拒絕別人。 「課題分離」就是幫助你明確區分,這是誰該做的事情,誰就應該為這件事負責。 舉個常見例子,有個朋友要你幫忙做一件事,但你手上剛好有其他事在忙,在你習慣回答「好」之前,可以改為「我正在忙,可以稍後再說」,或者直接拒絕。 不要覺得拒絕會傷了他的心,如果勉強答應,反倒會產生懊悔的焦慮,因為這些事原本就不是屬於你的事。 課題分離就是指引著我們不去迎合他人期待,避免成為爛好人,所以要學會拒絕別人。 2.修復玻璃心: 玻璃心就是內心敏感的代名詞,很容易別人的一句話、一個表情就將不好的記憶重新喚醒,長期下來反倒容易讓心裡生病。如果你常有這樣情形: -試著接納自己的情緒,安撫內在小孩,告訴自己不完全又如何?沒有人是完美的。 -勇敢表達自己的感受,當遇到別人的批評時,表達真實的感受並不會傷害任何人。 3.打造社交鈍感力: 以往工作開會時,我總是很少表達意見的那位,擔心自己的發言會錯誤百出,意見不會被採納;遇到主管時,能避開就避開,很怕與他正眼對到;參加陌生的聚會,不敢主動與人打招呼。 這些都是因為想太多,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異樣眼光,長久下來引起社交恐懼。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書中提供幾點可以慢慢練習。 -不好意思跟不熟悉的人打招呼—>試著主動打招呼。 -擔心自己說的話過於無聊,對方不感興趣—>在交談過程中主動問對方對什麼感興趣,讓對方自己說。 -無法在主管面前自然發言—>從開口說話開始,只要今天能夠開口,就是一種進步。 -害怕公開演講—>可以從加入一個學習演講的小組開始。 ■結論 這篇文章,是我看完這本書的感想,如果讀者你跟我一樣屬於高敏感的人,那麼我想推薦你看「鈍感力」這本書。只要按照書中的方法練習,相信你會很快培養出鈍感力,讓生活變得更順心,因為你不會花太多時間在檢討自己。
1 month ago | [YT] | 10
View 4 replies
謝謝Google的邀請,讓我見見世面,看到眾多創作者,讓我知道我ㄧ個人創作是不孤單的。
1 month ago | [YT] | 9
如何避免一開始投資總是賠錢? ■心神不寧的買股經驗 有常在看我文章的你,可能會想,怎麼老是在講定期定額投資策略?難道沒有其他賺錢的策略嗎?老實說,截至目前,手上持有的標的,只要是定期定額的,幾乎都是正報酬。 散戶如我,也曾經歷過期待再到失望的投資階段,最後總結定期定額是更適合投資新手。 剛入股市,我也想模仿其他股神,試著從個股中找到可以大賺50%甚至翻倍的飆股。但理想豐腴、現實骨感,事與願違只是剛剛好。 有次我在72元時買進鴻海,因為我搜集了很多關於它的利多資訊,買進時超期待的,想像未來即將狂飆的鴻海。 隔天漲了0.5元,就沾沾自喜,覺得自己獲得的資訊相當正確,肯定自己買進的決定。接連二天的上漲,讓我有種投資賺錢是相當容易的錯覺,只要一鍵在手,快樂無窮。 當時買入鴻海的決定,來自於朋友分享、以及財經資訊。因為即將承接大量IPHONE組裝代工,未來盈收勢不可擋。 這時的我,要說是投資策略,根本不是,純粹是在賭博。自以為聽了朋友說,看了幾天的財經台,股價上漲個二天,就是投資這塊料。 沒想到巴掌來得又急又快,才沒幾天,因為利多出盡,股價也跟著大幅下修,跌到低於成本價。這時,我笑不出來了,因為自從買進後每天關心股價。股價上漲有多開心;下跌就有多傷心。當時心好慌,總想著,怎麼辦?從賺錢再到賠錢,只不過短短幾天而已耶。 跌到68元時,我感覺天都要蹋下來了。損失的4000元,是當時我接一支案子的價碼,感覺快要世界未日了。 當時我告訴自己,反正沒賣就當作存股,等股價回來再說,至少它每年還有穩定配息。 持有期間看著股價上上下下,心情也七上八下,始終沒有達到我的成本價。不斷透過電視、雜誌、網路關心鴻海的新聞,只要看到利多消息,猶如渴了雞湯;相反的,看到利空消息一定忽略,股價上漲對我來說是一種信仰,殊不知這只是一種心理慰藉。 直到股價再度回到72元時,我立馬出清,覺得沒有賠到錢就行了。 這只是我其中一個買股經驗,其他個股也是類似的情況。每天心情跟著股票上上下下,無法好好生活。後來理解到,這是「厭誤損失」作崇,賠錢比賺錢更加痛苦。 ■所犯的3個錯誤 回想過去的投資經驗,我總結3點踩到的雷: 1.時機焦慮,總覺得現在不進場就會錯過 聽朋友分享、新聞消息,不買進只能看別人賺錢。結果,一進場就馬上下跌,開始懷疑:「是不是市場在跟我作對?」 其實不是,真正的原因是,我在進場時機,是被情緒及消息推著走。因為我忽略播出來的新聞,通常已經是市場的昨天,等我看到時,其他投資者早就買好等著你來接盤了。 2.短線思維,想快點賺,結果賠得更快 投資的價值,是跟企業一起成長,企業賺錢反映在股價上。當我錯用短線看待股價時,已經違背投資的本意,反倒是在投機。 想像一下,你種一棵樹,才種三天,就每天去挖土檢查樹根長出來沒?這樣子樹根還沒長好,你就先把它搞死了。 投資就跟種樹一樣,需要時間。短期漲跌,沒人能正確預測,但長期來看,好的標的會隨著公司成長而慢慢漲上去。 如果當時我用長線思維去投資鴻海,現在股價200元的鴻海,不就將資金翻了3倍嗎? 所以,我才思考,與其每天盯盤,還不如定期定額、長期持有,這樣才能真正享受「投資」帶來的好處。 3.過度集中,把雞蛋丟在同一個籃子裡 一張鴻海股票72,000元,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筆大資金,等於我把能投資的資金一次ALL IN在鴻海,所以只要跌個5%,一張馬上少掉3600元,如果是買五張呢? 因為太想一次就翻身,卻沒顧慮到風險。如果當時我把這筆錢分成幾等分,分散投資至其他個股,當某一家下跌時,還有其他公司可以幫忙穩住,壓力就不會那麼大。 ■只要是定期定額,帳面上都是正報酬 總結新手常常一開始投資就賠錢的原因: 1.時機焦慮:聽消息才進場,結果常常高點接手。 2.短線思維:想快賺,反而頻繁進出,輸掉耐心和本金。 3.過度集中:把錢全壓在一檔股票,波動一來就受不了。 所以要如何避免一開始投資就賠錢? 我的建議就是:「定期定額投資ETF」 因為目前我的持股中,只要是定期定額的幾乎是賺錢的;只要主動預測買入的,通常都賠錢。 且你還可以得到額外的好處: 1.簡化投資,讓時間自動發酵。 2.將多餘時間運用提升個人技能或者學習,增加主動收入,提高投資本金。
1 month ago | [YT] | 21
為什麼定存10年,10年後卻只能買更少的東西? ■大多數人的經歷 小明在10前年,他下定決心要存錢,每個月存2萬元,10年後終於存下240萬元,加上銀行利息,總額大約246萬元。看起來似乎很有成就感,但如果這筆存款是為了存下買房頭期款,存款利息相較於房價漲幅,整整差了數十%,代表小明要買房,現在所需的頭期款,早就比當年多了幾十萬。 但是這10年,如果小明把這些錢投資在股票型ETF,報酬率則會超過50%以上,甚至翻倍。最後結果是,同樣存錢,放的位置不一樣,結果竟然那麼多。(圖1)、(圖2) ■存錢不等於變有錢的殘酷真相 跟小明一樣,很多人以為,只要努力把錢存在銀行,日子久了自然會變有錢。但真實情況卻很殘酷,帳戶上的數字雖然增加,可是購買力卻在默默縮水,這就是所謂的「通膨陷阱」。 10年前,你覺得100萬元是一筆龐大的數字,能夠買下一台進口車,還能剩下一些錢買保險。但如今,同樣的100萬元,在原料、人事成本年年提高下,只能買到國產車。換句話說,你的錢「帳面上沒少」,但價值卻被通膨吃掉了。 ■存款利率跑不贏物價上漲 我們從台銀定存歷史數據(圖3)來看: -2014年台灣銀行1年期定存利率約 1.3%; -2016~2021年間,甚至低到 0.7% 左右; -2024年升息後,才回升到 1.6%-1.7%。 聽起來有點利息進帳好像還不錯,但把它跟通膨率一比就輸了。根據主計總處數據(圖4),台灣CPI從2014年的94上升到2024年的108,11年間物價漲了約15%。 也就是說,你的錢存在銀行,不僅沒有真正增值,還在「慢慢變薄」。 如果不看數據,從日常生活消費也能體會: 便當價格: 2014年台北市平均一個便當70元,2025年已經來到90-120元。 咖啡價格: 2014年星巴克大杯拿鐵約110元,如今要150元。連超商咖啡也從40元漲到60元。 這些數字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錢乖乖躺在銀行裡,遠遠追不上生活開銷的成長速度。 ■存錢重要,但不是理財 但我想說的是,存錢不是錯,存錢是理財基礎,如同蓋房子要把地基做好一樣。但如果只停留在存錢,那麼錢會隨著時間「默默縮水」。 要想真正保護購買力,甚至讓資產成長,就得必須跨出下一步,「投資」。不管是股票、ETF、債券、房地產,都是能夠抵抗通膨的工具。 ■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放著睡覺 當你意識到「銀行利率<通膨率」,你就會明白,光存錢是不夠的。錢如果只是躺在帳戶裡,它就像在慢慢消失。真正的財富增長,關鍵在於把錢放到能夠增值的資產上。 所以,當你還在跑銀行存款時,可以問問自己?這些錢,如果放在銀行10年,10年後還能買回現在同樣的東西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是時候開始學習投資了。
1 month ago | [YT] | 20
Load more
懸緝
「用3顆糖,改變一個孩子的未來」
youtube.com/shorts/hld4BLil5t...
12 hours ago | [YT] | 0
View 0 replies
懸緝
「別羨慕別人成功,他只是站在你看不到的風口」
NVIDIA 創辦人黃仁勳,原本只是做顯示卡,但他提前嗅到 AI 與 GPU 的爆發式需求,把 NVIDIA 從遊戲顯卡廠變成 AI 晶片霸主,現在市值全球前幾。
這就是嗅出趨勢,即時改變及行動,讓他翻身。
我們很常看到,有些人努力工作5年,薪水每月才多個幾千塊;但有人只抓到趨勢,站在風口上,一年內就翻轉人生。
你一定會覺得很不不公平,但是,這就是現實!
記得我在念書時期,唱片業興盛時,唱片行總是很多人排隊搶著買簽名CD,結果MP3一出來,整個唱片產業瞬間沒落。而現在,只要經營YouTub、Podcast,就能抓住趨勢,快速崛起。
很多成功人士總分享,決定成敗的,不只是努力,而是你有沒有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
就像小米創辦人雷軍說過的:「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
那現在有什麼趨勢是你可以把握住的:
1.自媒體:
智慧型手機普及化後,人人都能用 YouTube、IG、FB、TikTok打造個人品牌,你不需要追求完美,也不需要額外再買更好的設備,手機就行了。重點要持續上傳、分享你的專業,並找到解決觀眾的痛點。
2.AI 工具:
ChatGPT、GEMINI都是很棒的工具,把這些工具想成你的助理,幫助你省下時間,把精力放在高價值工作,就能讓你事半功倍。
3.投資理財:
把投資想成另外一個分身,同時幫你賺錢。至於要投資什麼標的,只要選擇市值型或者成立較久的配息型ETF即可。只要跟上市場長期向上趨勢,資產自然會像滾雪球般,愈滾愈大。
所以,你可以問問自己,現在你所處的位置,是快消失的老市場,還是正在起飛的新趨勢?如果察覺到而不去改變,那麼你仍舊可能花 10 年的努力,卻輸給別人站對風口的一年。
1 week ago | [YT] | 11
View 0 replies
懸緝
如何透過GEMINI一鍵變「歐巴」…
很多人都想有張專業的棚拍照片,如果真的要進棚拍照的話,費用也是很大一筆,如果真的不是有行業上的特別需求,真的很少人有機會可以獲得這樣地專業照。
但GEMINI BANANA圖片生成,可以幫大家完成夢想了。
那要怎麼做?
1.開啟GEMINI
2.選擇一張五官清晰的照片上傳
3.下提示詞:
保留這張照片中人物的長相,將衣服改變成「暗灰色的西裝」,並且是全身照,「雙手插口袋」看著前方,背景改變成「白色空間的攝影棚」,空間有層次
「」方框的部分都可以更改,包含服裝、人物動作、空間地點
只要以上這2個步驟,就能產生專業的棚拍歐巴照了。
注意:
在圖片生成過程中,可能會有臉長得不像的情形,最好備著二張照片,可能生成效果會更好。
試試看你生成出來的結果,可以在留言區分享你的心得及成果。
2 weeks ago | [YT] | 11
View 2 replies
懸緝
「別再逼自己把書看完!其實,只讀一章也能改變人生。」
■看不完一本書?這很正常
你有這樣地經驗嗎?
買了一本暢銷書,準備好好閱讀提升自己,這時心情超好,想著這本可以讓大腦升級很多。回家翻了幾頁後,興奮感逐漸降低,想說先休息一下晚點再看,結果再也沒有翻開這本書了…
又或者好不容易看了100多頁後,開始感到不耐煩,再也看不下去,所有買過的書,永遠只會看完前半段,始終無法看完一本書。
其實大部分人看書時,一定會碰到這樣地困擾,也包括我。所以坊間也出版很多教你如何閱讀的書籍,結果看完也沒有幫助,這個痛點依然存在。
從腦科學角度來看,是因為我們大腦本身就有一些限制:
1.大腦的注意力系統有限
前額葉皮質專門負責專注、決策及抑制分心,但這個區域就像個小肌肉,很容易疲勞。研究也顯示,人類的專注力通常也只能維持20-40分鐘左右。
2.大腦天生愛刺激、片段化資訊
大腦運作時,喜歡低耗能的工作,例如看電視、滑手機、看短影音。而閱讀、寫作、思考卻是高耗能工作,大腦反倒不喜歡。
由於大腦天生限制,導致長時間專注是不太可能的。
■試著改變閱讀動機
所以,我想到一個方法,就是改變「閱讀動機」。
把「想要看完整本書」轉變為「想從這本書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2個動機是全然不同的。
我們以「鈍感力」這本書來舉例:
-想要看完整本書:
我們會想著,只要看完這本書,就能解決我們高敏感特質,但「高敏感」的形成,牽扯層面很廣,除了個性外,還有可能是從小到大生活環境、家庭教育造成。想要透過閱讀完一本書就能改善,是不太可能的事。
-想從這本書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時,我們所想的,就是針對目前常遇到的現況,例如「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那麼就可以針對這個問題,從書中找答案。
其中一個章節在講「修復玻璃心」,就是教你如何提升鈍感力,學會不必在意別人的眼覺,甚至影響想法,可以活得更自在。
所以,只要改變一下閱讀動機,把「想要看完一本書」,轉換成「要從這本書中解決我什麼問題?」
你會發現,即便沒有完整看完整本書,某個章節就很有機會解決你的問題,且更能將知識記在腦海裡。
■翻開書前,先問自己這些問題
所以,在閱讀前,我會問自己以下問題:
(以鈍感力舉例)
1.為什麼我需要閱讀這本書?
2.作者(渡邊淳一)是誰?他有什麼樣地背景?
3.什麼是鈍感力?
4.擁有鈍感力對我們生活有什麼好處?如何擁有?
5.目前我所遇到的問題中,有哪些是可以從這本書中得到答案?列出問題,從書中查找答案。
6.要如何將這些知識運用在生活中?
只要你從這些問題中,逐一去找答案,會發覺效果遠比你讀完一本書來得好。
所以,如果你還在糾結「為什麼總是無法看完一本書?」
我想建議你,別給自己那麼大壓力,試著先從書本裡找到「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開始。
3 weeks ago | [YT] | 10
View 0 replies
懸緝
學習「塔木德」的智慧,走向與「愛因斯坦」一樣的道路。
■影響世界的猶太人
科學家愛因斯坦、Facebook創辦人祖克伯、Google共同創辦人拉里佩奇、橡樹資本共同創辦人難華德 馬克斯…。
這些名人都源自於猶太家庭,從投資、金融、科技都出現了大量影響世界的頂尖人物。且猶太人不到世界人口的0.2%,卻掌握了全球1/3以上的財富。
這些人之所以會有現在的成就,關鍵是他們從小就接受「塔木德」的智慧。
■什麼是塔木德
塔木德是由上千名猶太學者,花了十幾年,把將近千年的智慧編輯成冊,也是猶太人精神的百科全書,為猶太人的家庭關係、事業、人際關係、教育、財富提供方向,並擁有更廣的世界觀。
有一種說法,在猶太家庭裡,只要孩子慢慢認識字時,父親送給他的書一定是「塔木德」;在即將出嫁的女兒嫁妝裡,必有「塔木德」;在每個在外闖蕩的游子裡,隨身攜帶的一定有「塔木德」;在每個經商的企業家,也必有「塔木德」。
■為什麼我需要讀這本書?
不曉得你有沒想過,成為父母是需要學習的?
以往我總覺得教育小孩,就是承接上一代的教法就行了。開始閱讀後,才發覺自身還有很多觀念是需要調整的,慢慢理解,教育小孩是需要學習的。
在尋找教養相關書籍時,無論在網路上或者實體書店,經常可以看到好多版本的塔木德。心想,可以被翻譯成那麼多版本,想必有它的價值,當我翻完這本「塔木德II」,結果腦洞大開,這本書用簡單的故事,道出前人的生活哲學及經驗,更希望透過猶太人智慧,用正確的方式教導孩子。
■書中幾個很棒的觀點
-知識重於金錢:
媽媽問孩子們:「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了,財產也被搶光了,你會帶著什麼逃跑?」
如果孩子他們回答是「錢」、「鑽石」,
媽媽會進一步地問:「有一種東西是比鑽石更重要,它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你們知道是什東西?」
當孩子們在困惑中回答不出來時,
媽媽就會說:「是知識」。
因為知識是任何人搶不走的,只要你活著,知識就會跟著你一輩子。
這也是為什麼他們非常重視閱讀的原因,甚至在孩子慢慢認識字時,會滴一滴蜂蜜在聖經上,然後叫孩子去吻聖經,要告訴他們,書本是甜的。
-超越痛苦:
猶太人曾是埃及的奴隸,經歷過無數的迫害、屠殺、流浪…,後來由摩西帶領他們,越過紅海來到曠野。過程中,他們比任何人經歷過更多苦難。
就是因為沒有任何退路,所以一直以來,他們只會跟自己說:「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所以無論再艱苦的環境,他們總是能「超越痛苦」,活得更好,所以現在以色列才能成為世界強國之一。
由於過去的經歷,也讓他們充滿危機意識,有句話是這麼說:「每當幸運時,最後知道的是猶太人;當災難來臨時,猶太人是最快知道的。」
-從小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
孩子們從3歲-12歲,就陸續教導他們認識硬幣、選擇消費、錢如何來、養成存錢的習慣、如何節省開銷、懂得正確使用銀行業務術語。
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對孩子們是百利無一害,如果孩子無法掌握理財知識及投資事務,就會被生活淘汰。
對他們來說什麼是理財?
不是你能夠賺到多少錢,而是你能存下多少錢,並知道如何讓錢為你工作。
■結論
這本書是目前在翻閱「塔木德」的版本中,比較容易閱讀的版本。讀者可以將這本視為閱讀起手式,等你從獲得不錯的觀念後,再去研究其他版本,相信在還沒將知識傳授給孩子前,你的思維早就進階了。
我總覺得,一本書的價值,不單單只是閱讀完可以為你帶來什麼?最大的價值是:如果書中知識可以運用在生活中,並為你的家庭、親子關係、事業、財富帶來進步,那麼一本幾百元的書籍也太物超所值了。
3 weeks ago | [YT] | 9
View 0 replies
懸緝
「3步驟,用Gemini畫出客製化公仔照!」
Gemini最新的圖片生成模型真的很厲害,上傳的照片與生成出的模型照,幾乎沒有太大失真。
我利用提示詞,替我們一家三口製作出公仔模型照,真的很像可以賣的商品。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Gemini嘗試看看,步驟如下:
1.選擇全身清晰的個人照,按「+」上傳個人照。
2.在提示詞輸入欄下方選擇生成「照片」的功能。
3.輸入提示詞(中文即可):
請將圖片中的角色,製成一個 1/7 比例的實體全身公仔,放置在一個圓形塑膠底座上,我希望 PVC 材質的質感能清晰可見。公仔請放置在電腦桌上,並讓電腦螢幕顯示該角色的 3D 設計圖。同時,在桌面上也放置一個與公仔比例相符、印有該角色圖案的公仔外盒。
利用以上3個步驟就可以輕鬆生成專屬自己的公仔模型了。
如果你是免費的用戶,一天能產出的照片可能只有幾張而已,如果不能使用的話,隔天再試試看應該就行了。
4 weeks ago | [YT] | 7
View 0 replies
懸緝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利用「鈍感力」,讓人生更順利!
■為什麼你需要讀這本書?
我以為自己的社交恐懼、憂慮、沒自信,是因為個性使然,更容易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整天心情受到影響。這本書幫我找到引起這些負面思維的根源,就是「高敏感」特質。
如果你常有以下這些情形,就是高敏感人格:
1.常有我不配(冒牌者症候群)的念頭產生,即使做得再好,也覺得只是運氣好。
2.不會拒絕別人請求,常把自己放在最後一位。
3.容易緊張、焦慮、沒自信。
4.想太多,難以專注。
免疫學家發現,生活中容易敏感的人,由於長期大腦分泌的「皮脂醇激素」,除了讓人容易焦慮外,更容易影響免疫系統,長久下來會使得記憶力損失,嚴重者會有其他病變產生。
尤其在競爭力強大的職場上,很多人都會面臨高強度的壓力。而這本「鈍感力」,用具體的方法教你如何適時解決壓力問題。
■渡邊淳一是誰?
渡邊純一原本是整形外科醫生,後來轉為專職作家,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濕樂園」,曾被改編成暢銷電影及電視劇。也因為有醫學背景,所以這本書運用醫學&科學知識,讓方法更有實證性。
■什麼是鈍感力?
你有看過「阿甘正傳」這部電影嗎?
從小到大,無論他遇到什麼挫折,他都用很正面的態度去面對,從身體缺陷、智力不足、感情挫折、投資失敗、母親離世…,這些挫折一般人很早就會崩潰,但他利用單純及堅毅,沒有停下來抱怨,而是選擇繼續「跑下去」。阿甘的人生,就是鈍感力最佳典範。
擁有鈍感力,就能從容面對生活所帶來的挫折與傷痛,面對否定和諷刺時,能夠心平氣和,堅定朝著目標前進。
鈍感力的核心思維就是:
命運掌控在自我,只要努力,雖然無法立即成功,也能改變現狀,眼前的困難只是暫時的,只要能小步前進就是成長。
■為什麼我們需要鈍感力,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做任何事時,我常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很容易陷入「完美主義陷阱」。讀者可能會想,完美主義不是很好嗎?
其實與你所想相反,一旦完美主義作崇,伴隨而來的就是「拖延症」。之前我曾為了讓影片達到完美,原本預計1周就得上片,整整拖了20幾天才上架。
鈍感力就是為了淡化敏感特質,讓你:
1.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2.不急著貶低自己,用事實肯定自己的優點
3.尊重自己的感受,別被他人影響
4.學會切換思考方式
例如:杯子剩下半杯水,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敏感的人會覺得只剩半杯水,因此感到失落;而擁有鈍感力的人卻會認為「還有半杯水」而感到滿足。
當你開始學會對每件事沒那麼多反應,你將會發現生活其實是很多樂趣的,身體狀態也會愈來愈好。
■如何訓練擁有鈍感力?
我舉書中3個例子:
1.課題分離,設立邊界:
多數人會將「自己的價值」等同於「獲得別人的認同」,認為自己需要對他人的不滿負責,所以不會拒絕別人。
「課題分離」就是幫助你明確區分,這是誰該做的事情,誰就應該為這件事負責。
舉個常見例子,有個朋友要你幫忙做一件事,但你手上剛好有其他事在忙,在你習慣回答「好」之前,可以改為「我正在忙,可以稍後再說」,或者直接拒絕。
不要覺得拒絕會傷了他的心,如果勉強答應,反倒會產生懊悔的焦慮,因為這些事原本就不是屬於你的事。
課題分離就是指引著我們不去迎合他人期待,避免成為爛好人,所以要學會拒絕別人。
2.修復玻璃心:
玻璃心就是內心敏感的代名詞,很容易別人的一句話、一個表情就將不好的記憶重新喚醒,長期下來反倒容易讓心裡生病。如果你常有這樣情形:
-試著接納自己的情緒,安撫內在小孩,告訴自己不完全又如何?沒有人是完美的。
-勇敢表達自己的感受,當遇到別人的批評時,表達真實的感受並不會傷害任何人。
3.打造社交鈍感力:
以往工作開會時,我總是很少表達意見的那位,擔心自己的發言會錯誤百出,意見不會被採納;遇到主管時,能避開就避開,很怕與他正眼對到;參加陌生的聚會,不敢主動與人打招呼。
這些都是因為想太多,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異樣眼光,長久下來引起社交恐懼。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書中提供幾點可以慢慢練習。
-不好意思跟不熟悉的人打招呼—>試著主動打招呼。
-擔心自己說的話過於無聊,對方不感興趣—>在交談過程中主動問對方對什麼感興趣,讓對方自己說。
-無法在主管面前自然發言—>從開口說話開始,只要今天能夠開口,就是一種進步。
-害怕公開演講—>可以從加入一個學習演講的小組開始。
■結論
這篇文章,是我看完這本書的感想,如果讀者你跟我一樣屬於高敏感的人,那麼我想推薦你看「鈍感力」這本書。只要按照書中的方法練習,相信你會很快培養出鈍感力,讓生活變得更順心,因為你不會花太多時間在檢討自己。
1 month ago | [YT] | 10
View 4 replies
懸緝
謝謝Google的邀請,讓我見見世面,看到眾多創作者,讓我知道我ㄧ個人創作是不孤單的。
1 month ago | [YT] | 9
View 0 replies
懸緝
如何避免一開始投資總是賠錢?
■心神不寧的買股經驗
有常在看我文章的你,可能會想,怎麼老是在講定期定額投資策略?難道沒有其他賺錢的策略嗎?老實說,截至目前,手上持有的標的,只要是定期定額的,幾乎都是正報酬。
散戶如我,也曾經歷過期待再到失望的投資階段,最後總結定期定額是更適合投資新手。
剛入股市,我也想模仿其他股神,試著從個股中找到可以大賺50%甚至翻倍的飆股。但理想豐腴、現實骨感,事與願違只是剛剛好。
有次我在72元時買進鴻海,因為我搜集了很多關於它的利多資訊,買進時超期待的,想像未來即將狂飆的鴻海。
隔天漲了0.5元,就沾沾自喜,覺得自己獲得的資訊相當正確,肯定自己買進的決定。接連二天的上漲,讓我有種投資賺錢是相當容易的錯覺,只要一鍵在手,快樂無窮。
當時買入鴻海的決定,來自於朋友分享、以及財經資訊。因為即將承接大量IPHONE組裝代工,未來盈收勢不可擋。
這時的我,要說是投資策略,根本不是,純粹是在賭博。自以為聽了朋友說,看了幾天的財經台,股價上漲個二天,就是投資這塊料。
沒想到巴掌來得又急又快,才沒幾天,因為利多出盡,股價也跟著大幅下修,跌到低於成本價。這時,我笑不出來了,因為自從買進後每天關心股價。股價上漲有多開心;下跌就有多傷心。當時心好慌,總想著,怎麼辦?從賺錢再到賠錢,只不過短短幾天而已耶。
跌到68元時,我感覺天都要蹋下來了。損失的4000元,是當時我接一支案子的價碼,感覺快要世界未日了。
當時我告訴自己,反正沒賣就當作存股,等股價回來再說,至少它每年還有穩定配息。
持有期間看著股價上上下下,心情也七上八下,始終沒有達到我的成本價。不斷透過電視、雜誌、網路關心鴻海的新聞,只要看到利多消息,猶如渴了雞湯;相反的,看到利空消息一定忽略,股價上漲對我來說是一種信仰,殊不知這只是一種心理慰藉。
直到股價再度回到72元時,我立馬出清,覺得沒有賠到錢就行了。
這只是我其中一個買股經驗,其他個股也是類似的情況。每天心情跟著股票上上下下,無法好好生活。後來理解到,這是「厭誤損失」作崇,賠錢比賺錢更加痛苦。
■所犯的3個錯誤
回想過去的投資經驗,我總結3點踩到的雷:
1.時機焦慮,總覺得現在不進場就會錯過
聽朋友分享、新聞消息,不買進只能看別人賺錢。結果,一進場就馬上下跌,開始懷疑:「是不是市場在跟我作對?」
其實不是,真正的原因是,我在進場時機,是被情緒及消息推著走。因為我忽略播出來的新聞,通常已經是市場的昨天,等我看到時,其他投資者早就買好等著你來接盤了。
2.短線思維,想快點賺,結果賠得更快
投資的價值,是跟企業一起成長,企業賺錢反映在股價上。當我錯用短線看待股價時,已經違背投資的本意,反倒是在投機。
想像一下,你種一棵樹,才種三天,就每天去挖土檢查樹根長出來沒?這樣子樹根還沒長好,你就先把它搞死了。
投資就跟種樹一樣,需要時間。短期漲跌,沒人能正確預測,但長期來看,好的標的會隨著公司成長而慢慢漲上去。
如果當時我用長線思維去投資鴻海,現在股價200元的鴻海,不就將資金翻了3倍嗎?
所以,我才思考,與其每天盯盤,還不如定期定額、長期持有,這樣才能真正享受「投資」帶來的好處。
3.過度集中,把雞蛋丟在同一個籃子裡
一張鴻海股票72,000元,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筆大資金,等於我把能投資的資金一次ALL IN在鴻海,所以只要跌個5%,一張馬上少掉3600元,如果是買五張呢?
因為太想一次就翻身,卻沒顧慮到風險。如果當時我把這筆錢分成幾等分,分散投資至其他個股,當某一家下跌時,還有其他公司可以幫忙穩住,壓力就不會那麼大。
■只要是定期定額,帳面上都是正報酬
總結新手常常一開始投資就賠錢的原因:
1.時機焦慮:聽消息才進場,結果常常高點接手。
2.短線思維:想快賺,反而頻繁進出,輸掉耐心和本金。
3.過度集中:把錢全壓在一檔股票,波動一來就受不了。
所以要如何避免一開始投資就賠錢?
我的建議就是:「定期定額投資ETF」
因為目前我的持股中,只要是定期定額的幾乎是賺錢的;只要主動預測買入的,通常都賠錢。
且你還可以得到額外的好處:
1.簡化投資,讓時間自動發酵。
2.將多餘時間運用提升個人技能或者學習,增加主動收入,提高投資本金。
1 month ago | [YT] | 21
View 0 replies
懸緝
為什麼定存10年,10年後卻只能買更少的東西?
■大多數人的經歷
小明在10前年,他下定決心要存錢,每個月存2萬元,10年後終於存下240萬元,加上銀行利息,總額大約246萬元。看起來似乎很有成就感,但如果這筆存款是為了存下買房頭期款,存款利息相較於房價漲幅,整整差了數十%,代表小明要買房,現在所需的頭期款,早就比當年多了幾十萬。
但是這10年,如果小明把這些錢投資在股票型ETF,報酬率則會超過50%以上,甚至翻倍。最後結果是,同樣存錢,放的位置不一樣,結果竟然那麼多。(圖1)、(圖2)
■存錢不等於變有錢的殘酷真相
跟小明一樣,很多人以為,只要努力把錢存在銀行,日子久了自然會變有錢。但真實情況卻很殘酷,帳戶上的數字雖然增加,可是購買力卻在默默縮水,這就是所謂的「通膨陷阱」。
10年前,你覺得100萬元是一筆龐大的數字,能夠買下一台進口車,還能剩下一些錢買保險。但如今,同樣的100萬元,在原料、人事成本年年提高下,只能買到國產車。換句話說,你的錢「帳面上沒少」,但價值卻被通膨吃掉了。
■存款利率跑不贏物價上漲
我們從台銀定存歷史數據(圖3)來看:
-2014年台灣銀行1年期定存利率約 1.3%;
-2016~2021年間,甚至低到 0.7% 左右;
-2024年升息後,才回升到 1.6%-1.7%。
聽起來有點利息進帳好像還不錯,但把它跟通膨率一比就輸了。根據主計總處數據(圖4),台灣CPI從2014年的94上升到2024年的108,11年間物價漲了約15%。
也就是說,你的錢存在銀行,不僅沒有真正增值,還在「慢慢變薄」。
如果不看數據,從日常生活消費也能體會:
便當價格:
2014年台北市平均一個便當70元,2025年已經來到90-120元。
咖啡價格:
2014年星巴克大杯拿鐵約110元,如今要150元。連超商咖啡也從40元漲到60元。
這些數字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錢乖乖躺在銀行裡,遠遠追不上生活開銷的成長速度。
■存錢重要,但不是理財
但我想說的是,存錢不是錯,存錢是理財基礎,如同蓋房子要把地基做好一樣。但如果只停留在存錢,那麼錢會隨著時間「默默縮水」。
要想真正保護購買力,甚至讓資產成長,就得必須跨出下一步,「投資」。不管是股票、ETF、債券、房地產,都是能夠抵抗通膨的工具。
■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放著睡覺
當你意識到「銀行利率<通膨率」,你就會明白,光存錢是不夠的。錢如果只是躺在帳戶裡,它就像在慢慢消失。真正的財富增長,關鍵在於把錢放到能夠增值的資產上。
所以,當你還在跑銀行存款時,可以問問自己?這些錢,如果放在銀行10年,10年後還能買回現在同樣的東西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是時候開始學習投資了。
1 month ago | [YT] | 20
View 2 replies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