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Eric的區塊鏈日記,希望頻道能跟著自己一起成長,也多多歡迎跟我一起討論進步。
Eric的區塊鏈小圈圈
為什麼我不看好目前 GameFi 的發展 我對目前 GameFi 的發展持悲觀態度,因為它的核心設計與玩家動機存在根本性矛盾,導致它難以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一)玩家動機與傳統模式的差異GameFi 的玩家參與動機與傳統 Web2 遊戲截然不同: 1. Web2 遊戲的成功模式:遊戲需具備娛樂性,才能吸引玩家自願消費。例如《英雄聯盟》或《堡壘之夜》,玩家因享受遊戲而購買皮膚或道具,這些消費支撐了遊戲運營,形成正向循環。 2. GameFi 的本末倒置:大多數玩家進入 GameFi 是為了賺錢,而非娛樂。「玩賺模式」(Play-to-Earn)將遊戲變為投機工具,玩家專注於回本與套利,而非遊戲體驗。一旦收益下降,他們迅速離場,這種短期行為使 GameFi 難以建立穩定用戶基礎。 (二)代幣經濟模型的死結 更關鍵的是,GameFi 無法設計出正循環的代幣經濟模型,因為 Play-to-Earn 機制本質上是零和遊戲,有人賺就有人賠: 1. 零和機制的本質:在 Play-to-Earn 中,玩家的收益來自其他玩家的投入,若無外部資金注入,有人賺錢就必然有人賠錢。難道這種「你賺我賠」的模式能創造自我循環的經濟嗎? 2. 依賴新玩家的證明:早期玩家的收益靠後來者購買 NFT 或代幣支撐,一旦新人減少,代幣價值崩潰,整個系統瓦解。難道這種結構不正是零和遊戲的典型結局嗎? 3. 無解的矛盾:只要玩家以賺錢為目標,資金最終流出系統(提現),無法內部增值。難道在零和機制下,還能設計出讓所有人都持續受益的模型嗎?我認為這根本不可能。 在我看來,GameFi 的 Play-to-Earn 機制因其零和性質,註定無法設計出正循環的代幣經濟模型,這是其核心死結。與其說它是遊戲生態,不如說是披著遊戲外皮的金融實驗。Web2 遊戲靠娛樂性征服數億玩家,而 GameFi 試圖以短期利益吸引投機者,這條路難以走遠。因此,我不看好其目前發展前景,除非它徹底轉型,回歸遊戲本質——讓玩家因喜歡而留下,而非僅為賺錢而來。
7 months ago | [YT] | 2
View 0 replies
Eric的區塊鏈小圈圈
為什麼我不看好目前 GameFi 的發展
我對目前 GameFi 的發展持悲觀態度,因為它的核心設計與玩家動機存在根本性矛盾,導致它難以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一)玩家動機與傳統模式的差異
GameFi 的玩家參與動機與傳統 Web2 遊戲截然不同:
1. Web2 遊戲的成功模式:遊戲需具備娛樂性,才能吸引玩家自願消費。例如《英雄聯盟》或《堡壘之夜》,玩家因享受遊戲而購買皮膚或道具,這些消費支撐了遊戲運營,形成正向循環。
2. GameFi 的本末倒置:大多數玩家進入 GameFi 是為了賺錢,而非娛樂。「玩賺模式」(Play-to-Earn)將遊戲變為投機工具,玩家專注於回本與套利,而非遊戲體驗。一旦收益下降,他們迅速離場,這種短期行為使 GameFi 難以建立穩定用戶基礎。
(二)代幣經濟模型的死結
更關鍵的是,GameFi 無法設計出正循環的代幣經濟模型,因為 Play-to-Earn 機制本質上是零和遊戲,有人賺就有人賠:
1. 零和機制的本質:在 Play-to-Earn 中,玩家的收益來自其他玩家的投入,若無外部資金注入,有人賺錢就必然有人賠錢。難道這種「你賺我賠」的模式能創造自我循環的經濟嗎?
2. 依賴新玩家的證明:早期玩家的收益靠後來者購買 NFT 或代幣支撐,一旦新人減少,代幣價值崩潰,整個系統瓦解。難道這種結構不正是零和遊戲的典型結局嗎?
3. 無解的矛盾:只要玩家以賺錢為目標,資金最終流出系統(提現),無法內部增值。難道在零和機制下,還能設計出讓所有人都持續受益的模型嗎?我認為這根本不可能。
在我看來,GameFi 的 Play-to-Earn 機制因其零和性質,註定無法設計出正循環的代幣經濟模型,這是其核心死結。與其說它是遊戲生態,不如說是披著遊戲外皮的金融實驗。Web2 遊戲靠娛樂性征服數億玩家,而 GameFi 試圖以短期利益吸引投機者,這條路難以走遠。因此,我不看好其目前發展前景,除非它徹底轉型,回歸遊戲本質——讓玩家因喜歡而留下,而非僅為賺錢而來。
7 months ago | [YT] | 2
View 0 repl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