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痴的木头屋



医痴的木头屋

舍弃都市的喧哗与繁复,留下自然的真实与安静。在最不起眼地方,在光影交错之间,映出了一个人内心的澄明。

世界很大,人生很忙。若能在一枚朴素的吊坠、一段木纹的柔光中,感到心安,那便是生活最美的奢侈。

4 days ago | [YT] | 142

医痴的木头屋

刚才我发了一篇短文,谈了一下我对郑智化先生深圳机场事情的看法。下面有不同的评论,其中有一位提到郑先生和机场工作人员,到底哪位才是“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指那些在社会生活中缺乏足够力量去自我保护的人——包括贫困者、老人、病者、残障者、儿童及少数群体等。你我在特定环境中也会成为“弱势群体”。他们和我们都需要社会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给予更多支持与保障,这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最近的事件中,我认为郑先生由于身体原因,表达方式较为激烈,可能引发了一些误解。但如果机场工作人员在过程中没有使用侮辱性语言或故意刁难,那么他们本身并无大错。真正的问题在于机场与航空公司的服务体系是否完善。



有人担心郑先生的投诉可能让一线员工受罚,甚至失去工作。实际上,这些基层工作人员本身也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往往在资源不足、压力过大的环境下工作。一个制度完善的机场,不应该让普通员工去承担本该由管理层和系统保障的问题。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视频,也是关于机场对待残疾人的措施。由于升降设备被占用,机场人员不得不用体力将一名残疾乘客抬下飞机。家属拍下视频并投诉这一做法存在安全风险。许多人替工作人员鸣不平——他们明明尽力,却依然被指责。



但换个角度看,这样的局面本不该发生。为什么机场设备不够?为什么没有备用方案?如果是操作员技术不足,机场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培训?这些才是问题的根源。



同样地,郑先生的遭遇也暴露出同样的结构性问题——机场和航空公司是否真正为残疾旅客准备了充足的设备与人员? 如果其他残疾人士也遇到过类似的困难,只是选择沉默,那并不意味着问题不存在,而是他们已经习惯于被忽视。



因此,社会的矛头不应指向任何弱势群体。他们的投诉并非“挑剔”,而是社会改进的信号。每一次发声,都是让制度变得更完善的一次努力。真正值得被反思和改进的,是那些有资源、有责任,却没有把服务做到应有水准的机构。



批评的目的,不是打击谁,而是推动进步。弱势群体的声音,理应被倾听——因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正是体现在它如何对待最需要帮助的人。

5 days ago | [YT] | 374

医痴的木头屋

关于郑智化先生深圳机场事件,我的一些看法。

很多网友让我不要讨论政治,谢谢大家的关心。但是我不认为这是政治,而是人性。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就在于它如何对待弱势群体。

很多人看到这句话时,第一反应可能是——这是甘地说的。他曾说过:“A nation's greatness is measured by how it treats its weakest members.” 常见中文译作:“衡量一个国家伟大的标准,是看它如何对待最弱小的成员。”

但实际上,这句话的源头,早在中国古籍中就有明确体现。

《孟子·梁惠王上》里写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社会文明应当将关怀扩展到每一个弱势群体。

《礼记·礼运》中更直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几乎就是现代文明社会衡量标准的古典原型。

然而现实却让人心寒。郑先生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作为残疾人士,他在深圳机场没有得到应有照顾而表达不满,使用了激烈言辞。机场和他本人事后都作了道歉和解释,但微博上的骂战依然汹涌。而且现在发展到多人发出欧美航班上,残疾人士爬行过道的视频频频出现,以显示深圳机场做的比国外好多了。郑先生是无理取闹。

让我们看看美国这方面的数据:美国机场每年接待约 2700 万残疾旅客,其中约 70 万人需要轮椅。每年因服务问题产生的投诉大约 3 万起,也就是说,每接待 1000 位残疾旅客,就会有 1 起投诉。这到底算高还是低,大家可以自己判断。但是数字背后反映的是美国航空公司以及机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不足。

具体投诉内容如下:

未能提供适当协助:登机下机协助不及时或存在安全隐患,占投诉总量 40% 以上。

轮椅/助行设备误运或损坏:约 13% 以上。

座位安排、机上服务与机舱设施可及性问题:残疾旅客要求特殊座位未被满足,机舱助行通道不畅,卫生间设施不友好等。

服务动物管理问题:航空公司管理流程不透明,旅客不满。

请求协助未被满足:设备不足、机场繁忙、小机场资源有限,致使残疾旅客要求无法被满足。

看到这些欧美航班残疾人士爬行的场景,很多人可能会轻描淡写地说“有理由”,甚至替航空公司开脱。事实是——有的视频显示旅客等待轮椅超过 30 分钟,机场无法及时提供协助,他们只好自己爬行;机组人员不允许触碰旅客,因为他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短途小飞机上根本没有机上轮椅服务可用,虽然事先声明了,但是还是对残疾人士带来不便。

也许有些人会说:让别人服务你,等等有什么了不起?

但是从我眼里,这些都是制度和管理的现实问题,而不是旅客自愿“作秀”。

当然,也有航空公司会抱怨旅客“滥用服务”。Frontier Airlines CEO Barry Biffle 直言不讳:“有些旅客根本不需要轮椅,却为了跳过安检和登机队列使用轮椅。”他举例称某航班 20 位旅客申请轮椅,但抵达后仅 3 人实际使用,其余 17 人只是为了方便。这种说法在舆论上引起争议,但我认为任何所谓“滥用理由”都不能成为残疾旅客被忽视的借口。

事实很清楚:残疾人士是社会的一部分,不是累赘。弱势群体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照,不只是为了镜头前的展示,而是制度、流程和文化上真正的尊重。

美国大众的态度也很明确:

88% 成年人认为航空公司应改善对残疾旅客的服务;

76% 支持政府规定轮椅损坏时航空公司承担责任;

81% 支持航空公司员工接受残疾人相关培训;

70% 支持设立监督机构审查轮椅损坏投诉。

我们必须认识到,文明社会的标志,不是航空公司是否犯错,而是他们在犯错后的态度,更是整个社会如何看待弱势群体。多给残疾人士关心和照顾,不只是法律要求,更是衡量文明社会的标尺。

6 days ago | [YT] | 502

医痴的木头屋

在光影之间,一只狐狸静静栖息于胸前。
无声无息,却拥有森林的灵气与木纹的温度。

1 week ago | [YT] | 325

医痴的木头屋

几天前我做了一对木耳环,朋友们都说太大了。其实并不大,只是那天忘了放参照物。于是我又做了一对新的。

有朋友希望我在上面多雕一些图案。但我之所以喜欢木工,是因为那种未经修饰的自然之美——木纹本身就像时间的年轮,静静诉说着生命的故事。

我想把这份宁静和温度分享给每一个看到它的人。在我看来,过度的雕琢反而会掩盖木头原本的神韵。

每个人的审美都不同,而我,只想让木头保留它最本真的样子。

1 week ago | [YT] | 176

医痴的木头屋

做了一对橡木瘿木耳环,估计还可以做几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我。电子邮箱:TOPROL25@gmail.com

1 week ago | [YT] | 83

医痴的木头屋

早就出视频说过:中药注射是害人的东西。https://youtu.be/Oj7tgmiuIfQ?si=RRdzP...

2 weeks ago | [YT] | 330

医痴的木头屋

这是不是中国人特有的心理问题?

2 weeks ago | [YT] | 292

医痴的木头屋

中国不是反思传统过头,而是把传统文化“神化”了

这几年,国风复兴、国学热、汉服潮,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可惜的是,很多人以为中国的问题在于“反思传统太多”,其实恰恰相反——我们不是反思过头,而是神化过度。

当传统变成“万能药”,理性就没了。

如今的网络上,似乎一切问题都能在“老祖宗的智慧”里找到答案:养生看《黄帝内经》,教育靠《论语》,管理学背《孙子兵法》。

有人说“老祖宗早就知道了”,仿佛只要加上“国学”二字,就能包治百病。可我们忘了,古人也有局限——他们没有抗生素、没有显微镜、也没有现代科学。

传统不是真理,只是经验。经验需要被验证、需要随着时代的变更去不断更新,而不是被神化。

从“打倒孔家店”到“拜孔圣人”。

五四那一代人反思传统,是为了让思想解放、让理性生长。而今天,我们却在另一种极端中摇摆:从“批判传统”,走向“膜拜传统”。

学校里教《弟子规》,但不教独立思考;企业讲“国学”,却把“忠孝”当做压榨员工的工具;有些人穿汉服、吟古诗,但只是摆拍好看,对文化精神一无所知。

形式的复古,不等于文化的复兴。当传统只剩下符号,它就成了被供奉的神像,而不是能启发人的思想。

文化复兴不是“复刻”,而是“再创造”。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古人说什么都对”,而是能让古人的智慧在今天重新发光。

比如:
中医药在现代循证体系下继续被研究与改进;
“仁爱”“中庸”这些儒家理念,在当代社会被赋予新的伦理意义;
书法、国画的审美,影响了现代设计与建筑语言。

这才是文化的生命力——根在过去,花开在当下,果实属于未来。

尊重,不等于迷信;传承,不等于复制。

一个民族要强大,离不开文化的根,但也不能让根缠住脚。我们尊重传统,是因为它能让我们看清自己从哪里来;我们反思传统,是为了知道我们该往哪里去。

文化不是神迹,而是生命体。它需要呼吸、需要生长、也需要被修剪。

今天,我们最该有的不是“文化自豪”,而是“文化清醒”。因为真正的自信,不是跪拜过去,而是敢于和过去对话。

传统不是用来膜拜的,而是用来超越的。

3 weeks ago | [YT] | 589

医痴的木头屋

科学,不该被立场绑架

昨天发了一篇关于中国有哪些研究成果可能在未来获得诺贝尔奖。在文中我已经说了“每一年,世界各地都有各种“原创”,但是获奖的真正挑战不是有没有好成果,而是这些成果是否足够基础、够原创、能持续影响全世界的科学和生活方式。而中国的一些原创还没有达到影响全世界的程度,还需要时间来沉淀。”但是下面还是骂声一片。

每年世界各地都会有很多“原创”研究,但真正能拿到诺贝尔奖的成果,往往不是因为它新奇,而是因为它足够基础、足够原创、并能长久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有时候,一项发现需要几十年,甚至一整代科学家的努力,才能被世界真正理解。

很多人喜欢问:“为什么中国还没有拿到更多诺贝尔奖?”
其实,这个问题不能只看成果有没有出来,更要看这些成果能不能经得起时间、验证和全球科学界的认可。
毕竟,诺贝尔奖奖励的不是速度,而是深度。

有人提到,那些研究是造假的。如果一项研究是造假的,那根本不配被谈论;
如果它没有真正的价值,自然也不会被推广。
但如果一项研究确实能造福人类,那它来自哪个国家、哪个科学家,又有什么关系呢?
科学的价值不在于旗帜,而在于它是否能让人类走得更远。

我们可以在政治上有立场、有情绪,但在科学面前,我们需要保持尊重。
科学不是情绪的延伸,而是理性的追求;
它依靠的是数据、实验和可重复的结果,而不是谁喊得更响。

尊重科学,也意味着尊重那些默默做研究的人。
他们不一定能拿奖,也不一定能上热搜,但正是他们的坚持,让人类一点点向前。
我们应该给科学一个安静生长的空间,让它被讨论、被质疑,也被理解。

诺贝尔奖不是科研的终点,它只是世界对一些伟大成果的一个注脚。
真正重要的,是科学带来的改变——
让生命更长,让疾病更少,让人类更清醒地理解自己。

所以,与其争论“谁能得奖”,不如一起去关注:
哪些研究,正在默默让世界变得更好。

3 weeks ago | [YT] | 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