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分享大佬的投资经验,投资干货和超实用投资技巧。
其一投资分享
股神巴菲特的「Work-outs」:中短期套利策略 1957 年,美股跌 8.4%,大部分基金虧錢!但 27 歲的巴菲特,卻賺 25%!他怎麼做到的? 實際是股神巴菲特早年的套利策略「Work-outs」 在巴菲特的投資體系中,「Work-outs」(可譯為「事件驅動型套利」或「確定性套利」)是一種聚焦「可預見、可兌現事件」的中短期套利策略,核心不是依賴市場整體漲跌,而是透過捕捉特定事件帶來的「價格差」實現穩健盈利 —— 這也是它能在下跌市場中依然奏效的關鍵。 一、「Work-outs」的核心定義:抓「確定性事件」的套利機會 「Work-outs」的本質是: 投資於因特定事件(如併購、分拆、清算、重組、股息政策調整等)而存在「價格缺口」的資產,且該事件的結果具有高度確定性,能在可預期的時間內兌現。 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曾明確解釋: 這類投資的盈利來源,不是資產本身的長期價值增長,而是「事件完成後,市場價格向『事件確定價值』靠攏的過程」。 簡單說,就是「捡『確定發生的事』帶來的便宜」。 二、「Work-outs」的核心邏輯(為什麼能在下跌市場盈利?) 下跌市場的核心問題是「不確定性」,而「Work-outs」的關鍵是「排除不確定性」—— 它的盈利不依賴市場整體走勢,只依賴「事件是否兌現」,因此和市場漲跌弱相關: · 事件具有「硬約束」:結果可預期 巴菲特選擇的「Work-outs」標的,都是「大概率能完成」的事件(比如:一家優質公司明確宣佈以某一價格收購另一家公司,且收購方資金充足、監管審批無懸念;或公司明確計劃清算資產,清算價值可精確計算)。 · 價格存在「安全邊際」:有明確的套利空間 市場可能因恐慌、流動性不足等原因,導致標的資產價格低於「事件完成後的確定價值」。比如:A 公司宣佈以 100 元 / 股收購 B 公司,而 B 公司股價因市場下跌僅為 85 元 / 股,這 15 元的差價就是套利空間。 · 時間週期短:快速兌現,規避市場波動 「Work-outs」不是長期持有,而是中短期(通常數月到 1-2 年)等待事件完成,價格回歸合理後就賣出,避免了長期持有面臨的市場下跌風險。 三、「Work-outs」的關鍵特徵(巴菲特的篩選標準) 巴菲特的「Work-outs」從不碰「模糊的機會」,必須滿足 3 個核心條件: · 事件確定性極高 優先選擇「有法律約束、資金到位、無重大監管障礙」的事件(比如:現金併購>股票併購,因為現金支付的兌現風險更低); · 價值可精確計算 能準確算出「事件完成後,資產的合理價格」(比如清算套利中,可透過資產負債表算出清算後每股能分多少錢); · 時間可預期 明確知道事件會在多久內完成(避免長期佔用資金,降低「黑天鵝」風險)。 四、經典案例:巴菲特的「Work-outs」實操 最典型的例子是併購套利: 假設 X 公司宣佈以 60 美元 / 股現金收購 Y 公司,收購協議已簽署,且 X 公司現金流充足、監管審批通過率極高; 此時市場處於下跌行情,Y 公司股價因整體恐慌跌至 50 美元 / 股(低於收購價 10 美元); 巴菲特買入 Y 公司股票,等待收購完成:一旦 X 公司按 60 美元 / 股支付現金,巴菲特就能賺 10 美元 / 股的差價(扣除少量交易成本); 這個過程和市場整體是漲是跌無關,只要收購事件兌現,就能盈利。 其他常見的「Work-outs」場景還包括: · 公司清算套利:公司宣佈清算資產,清算後每股淨資產 15 元,當前股價 12 元,買入等待清算分錢; · 分拆套利:母公司宣佈分拆子公司獨立上市,子公司的估值被低估,買入母公司股票,等待分拆後價值重估; · 股息套利:公司宣佈大額特別股息,當前股價未反映這部分股息價值,買入後領取股息並賣出。 五、「Work-outs」與巴菲特其他策略的區別 很多人誤以為巴菲特只做「長期價值投資」,但「Work-outs」是他早期(尤其是 1960 年代合夥基金時期)的重要盈利來源,且和長期價值投資有明顯區別: 總結 「Work-outs」的核心是「確定性」:不賭市場方向,只賭「確定會發生的事件」;不賺長期成長的錢,只賺「價格向確定價值回歸」的短期差價。正因為它脫離了對市場整體走勢的依賴,所以即使在下跌市場中,只要能找到「高確定性事件 + 價格缺口」,就能實現穩健盈利 —— 這也是巴菲特在市場波動中「攻守兼備」的重要工具。
2 weeks ago | [YT] | 0
View 0 replies
其一投资分享
股神巴菲特的「Work-outs」:中短期套利策略
1957 年,美股跌 8.4%,大部分基金虧錢!但 27 歲的巴菲特,卻賺 25%!他怎麼做到的?
實際是股神巴菲特早年的套利策略「Work-outs」
在巴菲特的投資體系中,「Work-outs」(可譯為「事件驅動型套利」或「確定性套利」)是一種聚焦「可預見、可兌現事件」的中短期套利策略,核心不是依賴市場整體漲跌,而是透過捕捉特定事件帶來的「價格差」實現穩健盈利 —— 這也是它能在下跌市場中依然奏效的關鍵。
一、「Work-outs」的核心定義:抓「確定性事件」的套利機會
「Work-outs」的本質是:
投資於因特定事件(如併購、分拆、清算、重組、股息政策調整等)而存在「價格缺口」的資產,且該事件的結果具有高度確定性,能在可預期的時間內兌現。
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曾明確解釋:
這類投資的盈利來源,不是資產本身的長期價值增長,而是「事件完成後,市場價格向『事件確定價值』靠攏的過程」。
簡單說,就是「捡『確定發生的事』帶來的便宜」。
二、「Work-outs」的核心邏輯(為什麼能在下跌市場盈利?)
下跌市場的核心問題是「不確定性」,而「Work-outs」的關鍵是「排除不確定性」—— 它的盈利不依賴市場整體走勢,只依賴「事件是否兌現」,因此和市場漲跌弱相關:
· 事件具有「硬約束」:結果可預期
巴菲特選擇的「Work-outs」標的,都是「大概率能完成」的事件(比如:一家優質公司明確宣佈以某一價格收購另一家公司,且收購方資金充足、監管審批無懸念;或公司明確計劃清算資產,清算價值可精確計算)。
· 價格存在「安全邊際」:有明確的套利空間
市場可能因恐慌、流動性不足等原因,導致標的資產價格低於「事件完成後的確定價值」。比如:A 公司宣佈以 100 元 / 股收購 B 公司,而 B 公司股價因市場下跌僅為 85 元 / 股,這 15 元的差價就是套利空間。
· 時間週期短:快速兌現,規避市場波動
「Work-outs」不是長期持有,而是中短期(通常數月到 1-2 年)等待事件完成,價格回歸合理後就賣出,避免了長期持有面臨的市場下跌風險。
三、「Work-outs」的關鍵特徵(巴菲特的篩選標準)
巴菲特的「Work-outs」從不碰「模糊的機會」,必須滿足 3 個核心條件:
· 事件確定性極高
優先選擇「有法律約束、資金到位、無重大監管障礙」的事件(比如:現金併購>股票併購,因為現金支付的兌現風險更低);
· 價值可精確計算
能準確算出「事件完成後,資產的合理價格」(比如清算套利中,可透過資產負債表算出清算後每股能分多少錢);
· 時間可預期
明確知道事件會在多久內完成(避免長期佔用資金,降低「黑天鵝」風險)。
四、經典案例:巴菲特的「Work-outs」實操
最典型的例子是併購套利:
假設 X 公司宣佈以 60 美元 / 股現金收購 Y 公司,收購協議已簽署,且 X 公司現金流充足、監管審批通過率極高;
此時市場處於下跌行情,Y 公司股價因整體恐慌跌至 50 美元 / 股(低於收購價 10 美元);
巴菲特買入 Y 公司股票,等待收購完成:一旦 X 公司按 60 美元 / 股支付現金,巴菲特就能賺 10 美元 / 股的差價(扣除少量交易成本);
這個過程和市場整體是漲是跌無關,只要收購事件兌現,就能盈利。
其他常見的「Work-outs」場景還包括:
· 公司清算套利:公司宣佈清算資產,清算後每股淨資產 15 元,當前股價 12 元,買入等待清算分錢;
· 分拆套利:母公司宣佈分拆子公司獨立上市,子公司的估值被低估,買入母公司股票,等待分拆後價值重估;
· 股息套利:公司宣佈大額特別股息,當前股價未反映這部分股息價值,買入後領取股息並賣出。
五、「Work-outs」與巴菲特其他策略的區別
很多人誤以為巴菲特只做「長期價值投資」,但「Work-outs」是他早期(尤其是 1960 年代合夥基金時期)的重要盈利來源,且和長期價值投資有明顯區別:
總結
「Work-outs」的核心是「確定性」:不賭市場方向,只賭「確定會發生的事件」;不賺長期成長的錢,只賺「價格向確定價值回歸」的短期差價。正因為它脫離了對市場整體走勢的依賴,所以即使在下跌市場中,只要能找到「高確定性事件 + 價格缺口」,就能實現穩健盈利 —— 這也是巴菲特在市場波動中「攻守兼備」的重要工具。
2 weeks ago | [YT] | 0
View 0 repl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