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著心一起感動
如果信仰是連結天上與人間的天線,那「法鼓山網路電視台」就是串連心與心之間的因緣線。而從2010年元旦開始,「法鼓山網路電視台」要為心預留一個線上蒲團,24小時全天候將正信佛法與大眾分享,成為修學佛法的共修平台。
「法鼓山網路電視台」是一處提供法喜與禪悅的電視台,以聖嚴法師珍貴的身教、言教為主軸,結合時代脈動、社會關懷和現代科技,製作知性與感性兼具的優質節目,讓繁忙的現代人,在不安中止息煩惱,開啟自心中的無盡寶藏,自利利人,達到世界淨化與和平的理想。
透過「法鼓山網路電視台」的節目,不管身在何處,讓我們 連著心一起感動佛法的智慧與慈悲。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人生505期專題】茶中有禪
「喫茶去!」
一句機鋒,流傳千年。
茶,不只在杯裡,
更在日常起居,在五感覺知裡。
茶中自有禪味,您喝出來了嗎?
■ 編輯室
還記得,上一次好好喝一杯茶,是什麼時候嗎?也許是早晨趕著上班前,隨手丟進馬克杯的一包茶包;也許是午後昏沉時,隨手一瓶冰茶來提神;又或者是假日午後,靜靜泡上一壺熱茶,享受茶香氤氳。
茶,在現代人的生活裡幾乎無所不在:超商的瓶裝茶、街角的手搖飲、文人雅集的一盞清茶……這片看似尋常的葉子,其實走過千年旅程:從藥材到餐桌,從文人案頭到寺院清規,最終在禪門裡綻放另一種風采。
閱讀更多◆《人生》雜誌505期9月號◆喫茶去
www.ddc.com.tw/ec/event/2025/09/9humanity01/index.…
#tea #chan #生活 禪
3 days ago (edited) | [YT] | 158
View 0 replies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輕鬆學佛》系列(五)拜懺好好,好好拜懺,讓我們隨著法鼓山禪堂監院常正法師的引導,一步步理解「拜懺法門」的精妙法義,於懺悔中生起清明與柔軟,讓生命踏實前行。
~*~*~*~*~*~*~*~*~*~*~*~*~*~*~*~*~*~*
【延伸閱讀】
(一)「念佛好好,好好念佛」👉 https://youtu.be/DTa_fIPjWfo
(二)「拜佛好好,好好拜佛」👉 https://youtu.be/pRo-mi6LUU0
(三)「鈔經好好,好好鈔經」👉 https://youtu.be/aViIKmDXiKQ
(四)「誦經好好,好好誦經」👉 https://youtu.be/OkL-_QxTosc
~*~*~*~*~*~*~*~*~*~*~*~*~*~*~*~*~*~*
#學佛 #心靈 #生命 #懺悔
5 days ago | [YT] | 83
View 0 replies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許多人認為「我」是真實不變的,但從佛法的眼光來看,這個被稱為「我」的身心現象,其實只是十八個生命要素的暫時組合 —— 六根、六塵、六識,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十八界」。
在本集中,聖嚴法師指出:從菩薩智慧的眼光來看,這樣的「我」,只是因緣流轉中的一段幻影。那麼,若一切都是變動的,我們所執著的「我」,又在哪裡呢?
讓我們隨著法師的慈悲引導,回到對「我」的真實觀照。在生活中多一分覺照,少一分抓取,練習一點一滴地放下,也就能更走向安定、清明的智慧人生。
#佛法 #生命 #五蘊皆空
5 days ago | [YT] | 57
View 0 replies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在法會期間,會準備供菜、供飯跟水果來供佛或者是超薦亡者。究竟供菜具有什麽樣的意義呢?是不是供得越多越感應呢?佛教又是如何看待供品呢?
~*~*~*~*~*~*~ 實體‧直播 同步舉行 ~*~*~*~*~*~*~
【推薦活動】農禪寺梁皇寶懺法會
時間:即日起至8/30
活動詳情:ncmlh.ddm.org.tw/
~*~*~*~*~*~*~*~*~*~*~*~*~*~*
#法會 #佛前大供 #超薦
6 days ago | [YT] | 43
View 0 replies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 感恩開山 10/19啟動萬行初心 ❤️
迎接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落成開山20週年
邀請海內外信眾回家尋根 接續開山願力
日期:2025/10/19(日)
時間:下午2:00~4:00
地點:(主現場)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各分支道場視訊連線)
相關報導:法鼓雜誌428期( www.ddm.org.tw/maze/428/page1.html )
~*~*~*~*~*~*~*~*~*~*~*~*~*~*
【推薦影音】「法鼓山落成開山20週年暨大學院聯展」四場特展攜手說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LOQj...
~*~*~*~*~*~*~*~*~*~*~*~*~*~*
#心靈環保 #聖嚴法師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6 days ago (edited) | [YT] | 265
View 0 replies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法會結束前的「放焰口 」儀式,到底是什麼意思?它有什麼來源與根據呢?
這項 #佛教 儀式常需準備大量供品普施眾生。但供過的物品不易保存,該如何兼顧 #環保 與原則?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議題。
【推薦閱讀】
🔸 大法鼓0530 「放焰口」的儀式合理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f80W...
🔸 放焰口做什麼?
#焰口 ,是指鬼道之中的餓鬼。鬼道眾生分為三等:1.在生之時,做了很多善事,若投為鬼,便成福德大力的多財鬼,一般人所信的城隍及土地等神祇,即屬於此類的鬼神。2.在生時做的善事不多,若投為鬼,便成薄福少力的少財鬼,一般所信的鬼,多半就是此類。3.在生時慳貪吝嗇,一毛不拔,專占他人的便宜,若投為鬼,便成無福無力的餓鬼,一般人所說的孤魂野鬼之中,即有餓鬼。這一類鬼的食量極大,喉管卻極細,有了食物也難以果腹,何況由於業報的關係,他們很難見到食物,縱然得到了可口的食物,進口之時,卻又變成了臭穢的膿血,所以他們常受餓火中燒,烈焰從口而出,故名「焰口」。
佛陀慈悲,說了好多種神咒,例如〈淨業障真言〉、〈變食真言〉、〈開咽喉真言〉等。凡是依法誦持這些真言神咒之時,被召請前來的餓鬼們,就可仗佛的神通願力而飽餐一頓,飽餐之後,再為他們宣揚佛法,勸他們皈依佛法僧三寶,為他們傳授三昧耶密戒,永脫鬼道的苦惱,這就是放焰口的作用和目的。
因此,放焰口對於鬼道來說,等於是無限制的放賑,所以又叫作「 #施食 」。如果你的亡者親友,並未墮落於餓鬼道中,放焰口就相同於代他們做了放賑濟苦的功德,所以也是有用。
......摘錄自《學佛知津》ddc.shengyen.org/?doc=05-04-006&tree_id=j1_1982
~*~*~*~*~*~*~*~*~*~*~*~*~*~*~*~*~*~*~*~*~*~*~*~*
【推薦活動】法鼓山中元孝親報恩法會
各地法會查詢 filial.ddm.org.tw/
~*~*~*~*~*~*~*~*~*~*~*~*~*~*~*~*~*~*~*~*~*~*~*~*
#梁皇寶懺 #地藏法會 #慈悲三昧水懺
1 week ago | [YT] | 105
View 0 replies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許多人都會背誦《心經》,卻又對其中種種的佛學名相感到莫測高深、遙不可及。其實,短短260字的《心經》,蘊含著深刻的生命智慧,更是引導我們在日常中觀察、覺照,以及修證、轉變的修行指南。
在本集影片中,聖嚴法師以日常生活為例,深入淺出地解說六根、六塵與六識,告訴大眾,原來《心經》所揭示的,正是我們的生理、心理,與環境互動的日常現象,是在探索「我」從何而來,人為何會受苦?又該如何從苦中解脫。
讓我們一起走進《心經》的智慧寶藏,從每天的感受與經驗出發,逐漸看見自己的慣性與執著,也領悟「無我」後的輕鬆、清朗與自在。
#佛法 #生命 #智慧
1 week ago | [YT] | 99
View 0 replies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如何不怕鬼 — 超度功德大無邊》
每逢農曆七月,民眾內心總有許多的忌諱與不安,於是中元前後,許多的普度及超度法會, 總會紛紛舉辦,希望祈求眾人平安。究竟,佛法是如何看待鬼月?而佛教中提及的「超度」 法會,又具有何種意義呢?就讓聖嚴法師帶領我們,以佛法的慈悲、智慧,化解「鬼月」迷思, 使農曆七月成為自利利他、福慧平安的大好月!...詳全文 ddmtv.ddm.org.tw/HistoryVedioDetail.aspx?t=100
#超度 #鬼月 #教孝月 #佛法
~*~*~*~*~*~*~*~*~*~*~*~*~*~*~*~*~*~*
【延伸閱讀】話說鬼月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也就是所謂鬼門開的日子。這其實是民間的信仰,要追溯其思想源頭,大約是在上古的商周時期。當時,每到了七月,天子便會祭祀祖廟,以表達對祖先的敬意,而大家也相信人死之後,會回到祖先的身邊。這種對祖先的崇敬是一種美德,《禮記》中也特別強調這種孝道的精神,這種思想到了漢代,便慢慢轉變成為民間的習俗。
漢文化的民間信仰認為,人死後就是要回歸來處,而「鬼」與「歸」恰好又是諧音,因此到了陰間的人類就變成了鬼,一年之中的中元節則是敬鬼的日子。因為陽間的人只有在中元節才能與陰間互動,亡者也只有此時能回到陽間探視親人、享用供養,所以人們都在此時祭祀祖先,表示對祖先的感恩,而中元便成為清明以外的另一次祭祖大節日。但因為人們害怕無主的孤魂會來騷擾,所以也會舉行各式祭儀,來普度遊散的孤魂野鬼。
在印度的佛教恰巧也有類似的信仰,根據《盂蘭盆經》1所述,佛陀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因為擔憂生前慳吝的母親過世之後的下落,便以神通觀看,結果發現母親墮落在餓鬼道,受盡飢餓的痛苦。於是運用神通力想幫助母親脫離苦痛,無奈即使是神通第一的他也使不上力,只有向釋迦牟尼佛請示解救的方法。
由於在當時的印度,從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是長達三個月的雨季,所以釋迦牟尼佛制定在此期間,出家人必須結夏安居,於定點禁足修行,不能到外面行腳托缽,一直到七月十六日解夏為止。而七月十五日這天稱為「僧自恣日」,散居於同一區域內的僧眾必須集合在一起,做一次坦誠的檢討和報告。由於經過三個月的密集修行,有很多人得到很大的進步,甚至證果成為聖者,而供養初成道的聖者或剛修行完成的行者的功德很大。所以佛陀告訴目犍連,可以選在這一天,藉著大眾聚集在佛前的機會,以飲食供養這些出家眾,以此功德超度母親的罪業,這樣母親便能脫離飢餓的痛苦。
因此,以後每到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便會供僧以救度餓鬼道的眾生,這就是盂蘭盆節的由來。而梵語的盂蘭盆(Ullambana),原意為「救倒懸」,也就是解除地獄之苦的意思。這部《盂蘭盆經》傳到中國之後,正好與漢文化的「鬼月」傳說相應。
當然,所謂的鬼門開,並非真有一道鬼門會被打開,鬼道的眾生便跑了出來;必須是人們為陰間眾生做功德的心念與之相應,他們才會來接受祭祀;若是沒有人為他們超度或祭祀,他們也不會出來。因此,認為鬼月諸事不宜的想法,其實是心理因素;其他非漢民族的地區,既然沒有鬼月的傳說,也就沒有這些禁忌了。
若從精神層面來看,漢民族在中元節祭祀祖先,是對祖先感恩的表現,而佛教的盂蘭盆節也是孝順的表徵,所以現代佛教徒稱農曆七月為「教孝月」。但是,孝順父母最好是在父母生前的時候,做子女的平常就該多關心父母,勸請父母要有宗教信仰,不要等到父母百年之後,才想到要來供養超度,那便是輕重顛倒了。
......摘錄自《人間世》ddc.shengyen.org/?doc=08-06-004&tree_id=j1_4087
1 week ago (edited) | [YT] | 56
View 0 replies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放下身心,老後不苦—活出老年心光彩》
歲月無情,身體的變老與退化是自然法則,無人能抗拒。然而,真正影響我們心靈的,不是老去的身體,而是我們對衰老的看法與心境。如何才能坦然面對老去的過程,活出光彩的晚年?
聖嚴法師曾說,任何物質必定會衰老,在衰老的過程中,變得不靈活甚至疼痛,都是正常的。執著於年輕的容貌、過往的成就,或是對老化的恐懼,往往會讓我們陷入苦惱之中;我們能做的,是接受「老」,練習著與「老」、「病」共處,放下對身心的執念,轉而欣賞當下的自己,充分善用此刻生命的價值。
衰老是一條必經的道路,但它不應成為痛苦的來源,而應是智慧與安然的體現。以佛法作為心靈的依靠,可以活得自在而喜悅。讓我們透過聖嚴法師的教示,學習「老後不苦」,活出光彩的晚年,成為心境開闊、智慧圓滿的快樂長者!...詳全文 ddmtv.ddm.org.tw/HistoryVedioDetail.aspx?t=115
~*~*~*~*~*~*~*~*~*~*~*~*~*~*~*~*~*~*~*~*~*~*~*~*~*~*~
【推薦閱讀】老是進行式
我們不要被「老」字的表面意思所欺騙,也許可以用英文字aging來解釋。aging的字根是age(年齡),age當動詞用,是年齡增加的意思。age加上ing,就變成aging,意思是年齡不斷在增加。也就是說,我們一出生就已經開始在老了。老不應該用年齡來界定它,我們要用佛法的真實義來詮釋,才能珍惜人生、善用人身,自利利他。
人為什麼會老?因為萬事萬物都只是進行式的存在,並非永恆不變的存在。老如何表現出來?透過時間,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於剎那中在老。
對於時間的說明,有日常經驗與物理學二種視角。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感受到時間正在不斷流動,也能感受到時間由過去趨向未來的變化。然而,這些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時間現象,並不真的符合當代物理學理論,特別是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相對論。從物理學的視角來看,時間是相對性、而非絕對性的存在。
一切事物遷流不息,假立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間。離事物,別無三世的實體。以人而言,時間的感受因人而異,時間是人構想出來的概念,有人才有時間。《大佛頂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說:「觀其(識陰)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心意識是眾緣所生的,而眾緣也是眾緣所生的,所以心意識執著萬事萬物為實有,其根本是顛倒妄想。
既然心意識是由顛倒妄想生起的,那麼心意識生起的物質和精神概念,也是顛倒妄想的產物,此即《楞嚴經》所說:色陰(五官和種種物質概念),堅固妄想以為其本;受陰(種種感受),虛明妄想以為其本;想陰(種種概念),融通妄想以為其本;行陰(種種意志概念),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楞嚴經》告訴我們:因為我們的心意識顛倒妄想,所以妄想實有堅固的物質,妄想實有苦樂不定的感受,妄想實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想像,妄想實有未來我要如何如何的志願。
時間是在精神和物質變化上假立的概念,並不真實存在。《雜阿含經.八六三經》說:「人間千六百歲是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歲,他化自在天壽一萬六千歲。」他化自在天(欲界最高的天神及其所居住地)的一年,等於人間的五十五萬六千年,而他化自在天的壽命是一萬六千歲,等於人間的八十八億九千六百歲。因此,人如果想要長壽不老,前往他化自在天就可以了。
所謂老,所謂壽命,都是相對的概念,都是顛倒妄想的產物。
透過戒、定、慧的修持,可以證得寂靜涅槃,沒有時間的妄想,沒有空間的妄想,即使身體有生、老、病、死的相續變異,真心是永遠不生不滅的,這是修持佛法的目標,超越實有時間、空間的顛倒妄想就得到寂靜涅槃。
......詳全文 《老古錐:從心看老學老悟老》www.ddc.com.tw/product/book/prod.php?id=10372&type…
#老古錐 #佛法 #心靈
2 weeks ago | [YT] | 193
View 0 replies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他的身影二》第八集,攝製團隊造訪老子製作所,與鑄鐘師一同回憶當年鑄鐘的過程。另拜訪師父昔日的立大學友,分享他們所認識的聖嚴師父,以及彼此相處的真摯情誼。系列影片共14集,精采內容將於每週日上午 7:00 準時在法鼓山網路電視台與您相見。別忘了訂閱、開啟小鈴鐺,第一時間收看最新集數,一同見證聖嚴師父的弘法足跡!
👉 youtube.com/shorts/a22M5ClKZS...
2 weeks ago | [YT] | 78
View 0 replies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