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Fellowship" is more than just an organization; it represents a new paradigm for contemporary Christian professionals. We've brought together Christians from diverse sectors, united by a mission: following God's guidance, supporting each other, and embedding love and the Gospel into our daily routines.
Our objective extends beyond traditional faith groups. We aim to highlight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Christians in the modern workplace. On our YouTube channel, witness how faith merges with professional expertise, spanning fields like business, arts, and science.
At "Love Fellowship", we see every member as God's light, illuminating workplaces and conveying hope. We emphasize spiritual growth and believe that every shared moment can transform lives.
Whether you're seeking spiritual insights, curious about Christian professionals, or exploring faith's role in various fields, "Love Fellowship" on YouTube is your resource. Join us to experience God's wonders in the workplace.
美河熱力
跳出自我,信入基督
經文:馬太福音 5:38-42
「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
1. 我們最怕的,其實不是環境,而是「被碰到自我」
想一想,生活中那些讓你最抓狂的時刻,是不是這些:
別人輕視你,讓你覺得「被看不起」。
老闆明明誤會你,卻不聽解釋。
好朋友一句話,刺痛你最深的自尊。
你會氣得睡不著、反覆想著怎麼回應、怎麼扳回顏面。
但深層的原因,常常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的自我被碰到了」。
耶穌在登山寶訓裡,談的不是行為守則(例如:真的要被打就把另一邊臉伸出去嗎?),而是挑戰我們對「自我」的執著。
2. 自我,才是我們最大的牢籠
英國佈道家鐘馬田說過:
人生大部分的痛苦,都來自於「自我」。
仔細想想真的如此:
我難過,不是因為別人隨口一句話,而是因為那句話「刺到我的自尊」。
我焦慮,不是因為別人成功,而是因為「我覺得自己被比下去」。
我憤怒,不是因為公義受損,而是因為「我的權益受損」。
我們常以為要快樂,就得拼命保護自我。
但事實剛好相反:
自我越大,痛苦越深;自我越小,生命越自由。
3. 基督徒的自由,是「對自己死」
喬治·穆勒(信心偉人)曾說:
「有一天,我對自己、對自己的意見、喜好、願望都死了;
我不再在意世人的稱許或批評,也不在意朋友的讚美或責怪;
我唯一在意的,是神的稱許。」
這就是耶穌要我們活出的生命:
別人打你的臉,不是因為你「懦弱」,而是因為你已不需靠報復證明自己。
別人要你的衣服,不是因為你「糊塗」,而是因為你知道你的價值,不在衣服,而在基督。
別人逼你走一里,你願意走兩里,不是因為「好欺負」,而是因為你裡面有一個自由的人,不再被自我捆住。
4. 耶穌:最徹底的「無我」
耶穌本有神的形象,卻「不堅持自己的權利」,反倒虛己成了奴僕,為我們釘在十字架上(腓 2:6-8)。
祂受辱罵時不還口,被羞辱時不報復。因為祂不是來「證明自己」,而是來完成父的旨意。
祂的十字架,釘死的不只是祂的身體,更是釘死了我們的「自我」。
保羅說:
「我們這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是為替我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後 5:15)
5. 深層的提醒
弟兄姊妹,你最近的不快樂,是否也和「自我」有關?
你是真的為真理憤怒?還是因為「面子掛不住」?
你是真的為公義難過?還是因為「自己沒有被看見」?
你是真的被神的旨意攪動?還是因為「計畫被打亂」?
若我們誠實面對,多數時候,其實都是「自我」作祟。
6. 結語:信入基督,跳出自我
耶穌呼召我們,不是要我們更努力「保護自我」,而是要我們「在基督裡死」——死於那個愛比較、愛爭競、愛防衛的自我。
當我們向自己死了,就會發現一種全新的自由:
不再被情緒左右,因為我們的價值在神那裡。
不再被讚美或批評牽動,因為我們只渴望神的笑臉。
不再為自己而活,而是為榮耀神而活。
這就是「跳出自我,信入基督」的生命。
這樣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真正喜樂的人。
3 weeks ago | [YT] | 19
View 1 reply
美河熱力
不要給人虛假的確據
在教會裡,有時候我們會碰到這樣的情況:
有人雖然口裡承認自己是基督徒,但生命卻沒有任何改變。
聚會中,他們或許很熱心;嘴巴上,也能把一些基督教詞彙掛在口裡;甚至一開口就是「感謝主」。可是,他們的心仍然被世界抓住,對罪沒有敏感,也沒有悔改。
聖經早已提醒我們:這樣的人,不是「軟弱一點的基督徒」,而是根本沒有真實得著基督。耶穌在比喻裡說過,那個沒穿禮服就坐在筵席裡的人,最後是被丟到黑暗裡去的(太22:11-13)。那不是信徒暫時的狀況,而是沒有生命的證據。
為什麼要彼此省察?
有人可能會問:「那我們不斷叫人去省察自己,不會讓人更懷疑嗎?」
聖經的答案是:省察是必須的。
「你們總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沒有。」(林後13:5)
真正的信徒,當他省察時,他會更喜樂,因為發現自己雖然軟弱,卻真的在基督裡,腳下有穩固的根基。
而沒有真信心的人,當他省察時,就會被提醒靈魂有危險,這反而是神給他悔改的機會。
基督徒一定會結出果子
聖經說得很清楚:只要有聖靈的生命,就一定會有聖靈的果子(加5:22)。
就像一棵健康的樹必然會開花結果,真正的信心一定會帶來改變。
這不是說基督徒永遠不會軟弱或跌倒。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也曾經軟弱、屬肉體。但當保羅嚴厲指出他們的罪,他們就痛悔,願意回轉(林後7:8-11)。這才是真信心的證據。
因此,沒有人能夠說:「我雖然一直體貼肉體,但我還是基督徒。」因為聖經清楚地說: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最後的路就是死亡(羅8:6-8)。
當我們給人虛假的確據
今天許多教會的一個危機,是太快、太輕易地給人「你已經得救」的確據。
可能有人只是情緒感動、或者在一場聚會裡舉了手,牧者或同工就立刻安慰他:「感謝主,你已經是基督徒了!」
可是,如果那人根本沒有悔改,也沒有把生命交託給基督,這樣的確據只會成為他日後最大的絆腳石。
因為他會以為自己已經得著永生,不需要再改變。
良心一旦受攪擾,他就用一句「我已經信了耶穌」來堵住心裡的警告。結果,他既沒有新生命,也不再尋求神。
更可怕的是,教會裡充斥著這樣的「名義信徒」,使人越來越分不清什麼叫「得救」、什麼叫「失喪」。外人看見這些人的生命沒有任何見證,便以為基督徒的信仰也不過如此。於是,福音的見證被攔阻了。
半個基督不能救人
有些人以為,若把悔改、順服放在一邊,只強調「耶穌是救主」,會更容易讓人接受。
但事實上,一半的基督根本不能滿足一顆沉重的良心。
只有當一個人真正把基督當作救主和主宰,他才會經歷到真正的釋放和豐盛。
如果沒有基督的能力在裡面動工,所謂的「基督徒生活」就會變成壓迫性的律法,讓人灰心、厭倦,甚至遠離。難怪許多人會覺得基督信仰枯燥乏味,因為他們其實從未得著基督。
結語
真正的福音,不是給人虛假的安慰,而是叫人悔改、信靠基督,得著新生命。
所以,我們不要輕易地給人確據,而是要幫助人省察自己是否真的在基督裡。
這樣,得救的人會更堅固;未得救的人會被提醒,還有機會回轉。
禱告
主啊,求祢讓我們不被表面的敬虔欺騙,
也不輕易給人虛假的確據。
幫助我們自己省察,也幫助我們周圍的人,
不滿足於半個基督,而是單單得著祢完全的救恩。
Amen
4 weeks ago | [YT] | 17
View 1 reply
美河熱力
「主日」的意義,與週六晚上聚會的心意
你是否曾這樣想過:「既然教會有週六晚上的崇拜,那主日(禮拜天)還特別在哪裡?」或是,你正在服事、帶小孩、生活忙碌,週六晚上聚會對你來說方便得多——那麼,這樣的聚會是不是已經「取代」了主日敬拜?
我們的信仰傳統一直強調「主日」的重要,因為這不僅是基督復活的記念日,更是我們每週一次的屬靈節奏,一種從疲憊中轉向神的生活調整。
那麼,週六晚上的聚會到底怎麼看?這就讓我們回到聖經與早期教會的實踐,看看主日與週六晚上的關係。
主日,是為了記念神的「新創造」
舊約時代的安息日是在每週第七天(即我們今天的週六),是為了記念神創造世界後第七天安息。但在耶穌復活之後,祂的門徒開始在七日的第一日(即禮拜日)聚會擘餅、敬拜神(參徒20:7,林前16:2),這被稱為「主的日子」。
為什麼呢?因為耶穌的復活代表了一個新創造的開始。
神不只創造了這個世界,祂也透過基督的死與復活,重新創造了我們。
所以,我們守主日,不只是休息,也不只是「做禮拜」,而是用這一天來記念耶穌的救恩——祂使我們從罪與死亡中被釋放,進入永恆的安息。
那麼,週六晚上的聚會是什麼?
幾個關鍵點,值得我們細細體會:
1. 週六晚上敬拜,不是理想的安排,但可能是現實的需要。
從復活節的象徵來看,清晨敬拜最能對應主耶穌在清晨復活。但實際上,早期教會可能常常是在週日傍晚聚會,因為信徒多半白天還要工作,甚至是奴僕、勞工。形式上的完美,不一定比心靈的誠實更重要。
2. 週六敬拜不是「主日的替代品」,而是「主日敬拜的延伸與預備」。
我們不是提前一天完成「宗教義務」,然後禮拜天就可以去忙自己的事。相反地,週六敬拜是讓我們的心提前安靜下來,預備進入主日的聖潔。主日依然是那「被分別為聖」的一天,我們可以用這一天做家庭敬拜、靈修、探訪、閱讀、關懷他人……讓整天都屬於神。
3. 主日的本質,不是某一天的時間點,而是我們是否高舉基督、專心敬拜祂。
耶穌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可2:27)
意思是,我們守主日,不是為了達成一種宗教規條,而是為了與神相遇、在祂裡面得安息。
如果週六晚上是你能聚會的時段,而你也真誠地來敬拜神,這樣的聚會不是被否定的。只要你不因此「取消」主日、不讓主日淪為平常的一天,週六晚上的敬拜就仍然是神所悅納的。
那麼,我們要怎麼分辨心態?
問問自己:
我參加週六敬拜,是因為愛神,想要提前與祂相會?還是只為省時間、讓主日能安排自己的行程?
我是否仍願意把主日這一天「分別為聖」,來親近神、服事人,而不是只當作「休假日」?
我是否在這個週末,用敬拜、感恩、禱告、關懷他人,活出「主的日子」的節奏?
若我們的心是愛神、尊主為大,那麼不論聚會時間在哪個時段,主都看見,也悅納。
在靈裡持守主日的精神
主日不是律法的重擔,而是福音的記號。是我們每週重新轉向耶穌的機會,是生命節奏的調整,也是我們進入永恆安息的預嚐。
週六晚上的聚會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是否還保有一顆願意為主分別時間、尊主為聖的心。
讓我們不僅守主日,更活出主日的核心:記念基督,享受安息,傳揚福音,與主同行。
2 months ago | [YT] | 13
View 0 replies
美河熱力
《并肩同行:走過軟弱,走向盼望》
在人生的低谷裡,我們多麼渴望,有人能理解我們、陪伴我們;而在別人跌倒時,我們也常懷著一點真心,想伸出手來幫助。但不知你是否發現——無論是尋求幫助還是幫助別人,其實都不容易。
我們擔心暴露自己的軟弱、不敢求救;也害怕介入別人的痛苦,深怕幫不上忙反而傷害更深。
那麼,怎麼辦呢?我們怎麼才能在現實的脆弱裡,活出真正的愛與同行?
聖經與信仰為我們指出一條不一樣的路,而這條路的起點,是正確地認識上帝。
我們都希望有人幫助我們擺脫困境,減輕壓力,但更深的需要,其實是靈魂的醫治。表面上看,苦難讓人難以承受,但在上帝眼中,比苦難更可怕的是罪。罪不是單單指我們犯下的錯,而是那種「不願信靠神、只靠自己管理人生」的心態。
我們以為,只要生活順利、事情如願,就是平安。其實真正的平安,來自認識那位慈愛而公義的神,來自我們誠實地承認自己的不足與失敗,把隱藏在心中的傷與罪,帶到祂面前。
我們需要悔改,也需要恩典。當我們在神面前承認自己的罪,不是為了被責備,而是為了領受祂的赦免。這會帶來一種安靜的、越來越深的平安。
這樣的信仰,不只改變我們自己,也翻轉我們與人的關係。
在陪伴他人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只指出問題,也不能只給建議。我們要先看見他身上值得被尊重與肯定的地方——讓對方知道:「你不是一個被定義為問題的人,你是上帝眼中的寶貝。」
唯有這樣的眼光,才能使關係深入;而真正有愛的陪伴,也才得以開始。
上帝常常在我們的痛苦中動工。祂不總是馬上解決問題,但祂總是在引導我們,從靠自己,轉向依靠祂。對於願意相信的人,痛苦反而成為生命轉向的轉捩點。
而當我們為別人禱告時,也要警醒:不要太快地放棄。也許你曾為某人流淚禱告好多次,卻遲遲看不到改變。但神的作為從不憑我們的感覺來衡量。有時,神正在靜靜地工作,只是我們還沒察覺。
持續的代禱,是信心的表現,也讓我們參與在聖靈的作工中。不要中斷;也不要忘記感恩。
當然,我們仍然會跌倒。仍然會在掙扎中想:「我可不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過生活就好?」
我們的心,總是想走自己的路,總愛自己的渴望,勝過愛耶穌。
這時候,我們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自我反省,而是重新被提醒——上帝是誰,祂為我們做了什麼,我們是誰,我們應該怎麼活在祂的光中。
這些提醒,讓我們不再靠自己努力成為「好基督徒」,而是學習在神的話語裡,被愛、被引導、被更新。
盼望,就是這樣慢慢地長出來的。
即使長期的痛苦告訴你:「什麼都不會改變。」
但盼望卻溫柔地說:「耶穌還在這裡。祂愛你,並會讓萬事互相效力,為你最大的益處。」
那不是一種樂觀,而是一種深刻的信任:在耶穌裡,神的一切應許,都是實在的。
親愛的你,
不論你現在是在尋求幫助,還是想要幫助別人,都請記得:我們不靠自己走這條路。
我們有一位曾經受苦、也曾被棄絕的救主,祂知道我們的軟弱,也明白我們的渴望。
讓我們學習與祂並肩同行,也學習與彼此並肩同行。
因為在祂的愛裡,沒有一個人,是孤單的。
2 months ago | [YT] | 10
View 0 replies
美河熱力
你最害怕什麼?——談地獄裡最大的痛苦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
明明身邊有人,卻覺得孤單;
明明燈光明亮,心裡卻像掉進一個黑洞。
那種空虛、被拒絕、被遺忘的感覺,有時比身體的疼痛還要難受。
因為我們的靈魂,是為了「被愛、被接納、被同行」而生的。
那麼,如果有一個地方,裡面沒有任何愛、沒有任何接納,
甚至連神自己都遠離,那會是什麼樣的地方呢?
聖經稱那樣的地方為「被棄絕」(castaway)——
那不是一個單純被罰的處所,而是一個完全失去神的地方。
使徒保羅曾說:「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9:27)
你沒有看錯,他不是擔心神不愛他,也不是懷疑自己的救恩。
他是認真看待一個極大的危機:如果我讓自己放縱、與神越走越遠,會不會有一天,我自己把自己關在了神的愛門外?
這不是神變心,而是我們自己選擇了遠離。
不是神不願意救,而是我們一次次拒絕了那位在門外等我們的耶穌。
被棄絕,是最深的靈魂痛苦
地獄裡最大的痛苦,不是火焰的灼燒,不是鬼怪的折磨,
而是——「沒有神」的真空。
那是一種徹底的孤單。
你呼喊,卻沒有人回應;
你後悔,卻再也沒有機會;
你記得過去的恩典、勸勉、機會,但這一切都成了絕望的回聲。
地獄,不只是審判,更是「完全與神隔絕」的選擇
有些人說:「如果地獄真的存在,神怎麼會那麼殘忍?」
但聖經卻讓我們看見,地獄不是神原本的心意,而是人堅決不要神的結果。
神一次又一次敲門,我們卻說:「等一下」「我還沒準備好」「我不想那麼認真信」。
地獄不是神推開我們,而是我們把自己鎖在外面太久,以至於最終,門真的關上了。
然而,這篇信息的重點不是嚇你,而是喚醒你
你願意讓神的愛再次走進來嗎?
不是要你成為完美的人,也不是叫你馬上擺脫一切掙扎。
而是願意你現在就說:「主啊,我不想被你棄絕。請救我。」
耶穌在十字架上,曾經自己經歷了那份「被棄絕」的痛:
「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馬太福音27:46)
祂替我們承擔了我們本該承受的刑罰,
好讓我們永遠不需要面對那可怕的孤單。
親愛的朋友,請不要讓這樣的警告成為你的將來。
你現在還能聽見神的聲音,說明你還有機會。
聖經說:「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10:13)
如果你願意,你可以跟我一起做一個簡單的禱告:
「親愛的耶穌,我不想被你棄絕。請赦免我過去冷淡、拒絕你。我要回到你裡面,不再逃避你。你是唯一能救我的主。我要接受你,成為我一生的救主與主宰。阿們。」
也許你今天沒有馬上做這個決定,但我邀請你,不要輕易忽略你內心的那個微小感動。
因為那是神,輕輕地在對你說:「我愛你,不想失去你。」
2 months ago | [YT] | 9
View 0 replies
美河熱力
你心裡,最重要的是什麼?——給心懷二意的我們
我們生活在一個什麼都想抓、什麼都想要的時代。
我們渴望工作順利,也想有自己的時間;
我們追求愛情、婚姻的甜蜜,也不想失去自由;
我們想要內心平安,但也不想放棄世界的安全感。
我們什麼都想要——只是不確定,到底哪一個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我們大多不是不想要神。
我們會說:「有空我會去教會」、「我也會禱告啊」、「我也相信有一位神」。
但同時,我們又很怕——怕這位神會讓我們放下我們已經抓住的東西。
放下控制感、放下自己的安排、放下那個我早就習慣的生活方式。
這就是聖經裡說的「心懷二意」。
神透過先知何西阿這樣說:
「他們心懷二意,現今要定為有罪。」(何西阿書 10:2)
聽起來很嚴厲,對吧?但其實,這不是一句審判的咒語,而是一句令人心疼的揭露。
神在說:「你們的心,一直都分開的。你們說愛我,但眼睛卻一直望向別的東西。」
就像一段關係中,一方明明說「我愛你」,卻總是三心二意,心不在焉;你會相信嗎?你會心碎吧?那種感覺,就是神的感受。
聖經裡還有另一句話,耶穌說的,也很直白:
「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路加福音 9:62)
你可能覺得這句話有點重,但你知道嗎?愛情、信任、跟隨,本來就無法一心二用。一個人若說要和你走一輩子,但他總是回頭看前任、還放不下過去的關係,那你會怎麼想?
其實,我們跟神之間,也常是這樣。
我們一邊說:「主啊,我要跟隨你」,
一邊又說:「可是我還想靠自己,想照我自己的路走。」
我們希望有神的祝福,但不要祂的主權。
我們希望祂保護我們,但不要祂來帶領我們。
我們要祂為我們付出全部,但我們卻遲遲不願給祂我們的全部。
神看見了這一切,不是憤怒地撕裂我們,而是心痛地呼喚我們:「你願不願意,成為一個心裡只有一件事的人?」
一件事——不是做更多宗教的事,不是表現更好。
而是像詩人那樣說:
「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就是一生一世住在祂的殿中,瞻仰祂的榮美。」(詩篇 27:4)
或者像那位富有卻空虛的少年人一樣,聽見耶穌溫柔地對他說:
「你還缺少一件……你還要來跟從我。」(馬可福音 10:21)
神從來沒有強迫我們做選擇。祂只是輕輕地問:「你願意讓我成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件事嗎?」
你可能會說:「但我還做不到那麼專心。」
沒關係。誠實是一個開始。
承認我們的心是分裂的,承認我們總想兩邊都顧,承認我們也想要神,但其實我們也很怕失去這個世界。
但就在你誠實面對這一切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神不是要你完美才來,而是你願意真心尋求祂的時候,祂早已站在原地等你,願意給你一個全新的心。
親愛的你,
如果今天你發現自己「心懷二意」,請不要自責。
神沒有丟棄你,只是提醒你:
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件事,是不是搞錯了?
願今天,你可以對祂說一句簡單卻真誠的禱告:
「主啊,我的心常常分散,我想要的東西太多,結果反而更迷惘。請幫助我,把你放在我生命的第一位,教我一心一意地跟隨你。因為我相信,你才是那真正值得我獻上全部的那一位。阿們。」
2 months ago | [YT] | 16
View 2 replies
美河熱力
【《壓傷的蘆葦》:在破碎中經歷真實的恩典】
有些書是為了激勵強者,有些書是為了鼓舞前進者,但《壓傷的蘆葦》這本書,是寫給心中感到軟弱、掙扎、覺得自己離神很遠的人。它不是要告訴你如何變強,而是要告訴你:即使你已經壓傷、熄滅,神仍不放棄你。
一、仰望基督,是試探中最穩妥的路
我們每個人都會在不同的時候經歷試探、困惑、焦慮和信心的搖動。《壓傷的蘆葦》提醒我們,在這些時候,不是靠自己想辦法脫離掙扎,而是轉眼仰望基督。這就像是當一個人落水時,越掙扎越下沉,反而需要放鬆、讓救生者來托住你。
當我們越專注自己的軟弱,就越容易陷在自責與無力感裡。相反地,仰望基督讓我們看見有一位既了解我們掙扎,又有能力扶持我們的救主。
二、壓傷提醒我們:「你不是橡樹,是蘆葦」
人的本性總希望自己堅強、有用、值得依靠。但神常常透過「壓傷」——不順利的環境、內在的軟弱、屬靈的低谷——讓我們認識自己其實不是橡樹那般堅固,而是蘆葦般需要扶持。
這樣的認識並不是貶低,而是一種真實的屬靈覺醒。知道自己脆弱,反而更懂得依靠神。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靈命成熟的人,常常更敏銳於自己的不足,因他們認識恩典的深度。
三、教會是醫院,不是展覽館
《壓傷的蘆葦》一再強調,教會不是讓完美的人表現自己聖潔的地方,而是讓破碎的人一起得醫治的地方。這提醒我們,不該用苛刻的標準要求自己或別人,而要以溫柔與智慧彼此對待。
用更清楚的說法,教會如同一間醫院,每個人都在治療過程中。有人病情較輕,有人則嚴重一些,但彼此的身份相同——都是需要恩典的病人。這樣的理解能帶來更深的包容與彼此的扶持。
四、恩典不讓我們放縱,而讓我們更清醒
《壓傷的蘆葦》指出,真正的恩典並不會讓人變得鬆懈,反而會激發內心更強烈地遠離罪惡。這是因為恩典揭示了我們生命的光與暗,使我們看見內在敗壞的根源,從而產生悔改與更新的渴望。
這裡的重點是:恩典不是讓我們逃避責任的藉口,而是推動我們往聖潔前進的動力。當我們被神的赦免與愛包圍時,我們就更願意活出討祂喜悅的樣式。
五、主樂意使用卑微的人
神不是在尋找完美、強壯、聰明的人來完成祂的工作。祂反而樂意揀選看似無用、缺乏能力、被人忽略的人,來顯出祂的恩典。
換句話說,神不是挑選已經完成的作品,而是親手塑造軟弱的器皿,成為祂榮耀的見證。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安慰,因為我們不用等到「夠好」才配得被神使用。
六、軟弱不是失敗,而是更新的契機
當我們情感疲乏、信心低落、無法履行屬靈責任時,這不一定意味著我們失敗了。《壓傷的蘆葦》教導我們,這些時候往往正是神邀請我們靠近祂、重新得力的時刻。
這就像寒冬中冷到發抖的人,唯一能做的不是怪自己沒本事禦寒,而是走向爐火,讓自己被溫暖。屬靈的恢復,從來不是靠自我意志硬撐,而是靠近那位有憐憫的主。
總結:在破碎中,遇見真神
《壓傷的蘆葦》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為屬靈偉人的書,而是一封寫給軟弱靈魂的情書。它不誇張、不勸說,而是溫柔地指出一條路——那條從自我努力轉向恩典依靠的路。
若你此刻覺得疲憊、沮喪、掙扎,這本書的信息正是為你而寫。因為在神眼中,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參以賽亞書42:3)。祂不要求你馬上強壯,而是邀請你來被祂扶持。
你越是覺得軟弱,越能體會什麼是恩典。你越願意承認破碎,就越能看見復原的力量。真正的信仰,不是從高處俯瞰人間,而是從低谷中望見十字架的光。願你在壓傷中,發現神的醫治不曾離開。
2 months ago | [YT] | 21
View 1 reply
美河熱力
【聖經通讀:讓你從心被造,從靈被餵】
你是否曾站在書架前,望著那整整一套的聖經,內心既激動又膽怯?想要通讀一遍,但卻不知道要怎麼開始?又怕自己堅持不了?其實,你不是一個人在掙扎。這一路上,也許你會經歷掙扎、震顫、迷惘,但如果你能跨出第一步,讀經的旅程,將打開你心裡一扇又一扇的窗。
或許你會遇到的挑戰
首先,會有聲音告訴你:「等一下再讀好了。」當你打開聖經,腦海突然被其他想法佔據──看手機、想吃點東西、想先休息一下,這些阻力不是巧合。很可能是撒但暗暗阻擋你,怕你讀到神的話。
接著,翻開經文,你可能會看到一些驚人的記載──上帝如何處理罪惡、怎樣的審判才夠嚴厲……你會感到顛覆,甚至反胃。但這種警醒,是神要你看見祂的公義與榮耀。
再來,你可能也會常常疑惑:這句話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這個比喻我怎麼讀不懂?怎麼明明今天的課題是「喜樂」,我卻愈看愈沉重?遇到這樣的時候,別著急,先讀其他段落,記下你的困惑,等有機會時一起來查經。
但如果你堅持下去,讀經會帶給你什麼?
信心加強
聖經告訴我們:「信心是聽了神的話而來的」(羅馬書 10:17),當你一天又一天聽、讀、順服,你會發現自己對神的信任越來越深。
心被真理釋放
耶穌說:「你們若持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 8:31-32)。當你逐字讀下去,你的心會被真理淨化,從那些高壓、害怕、自卑中掙脫出來。
屬靈的大能裝備你
你讀到某一句經文,用來回應逼近的試探,突然間,你的信靠變得堅固,你像戰士一樣站立。這是神透過祂話語的大能。
生命被塑造得更像基督
「用真理使他們成聖」(約翰福音 17:17),當你讀經越久,你會發現自己在愛、忍耐、謙卑方面改變,越來越能反映基督的樣式。
愛心穩步成長
詩篇和保羅書信中,愛與真理是緊密結合的。當你讀到「在各樣知識見識上多而又多」(腓立比書 1:9),你的愛也一點點地擴張,願意關懷周遭的人。
對自己與他人的拯救都更有力量
你學著靠聖言自省,也在周圍的弟兄姊妹需要時,能以話語支持他們,因為你活出來了。
真正無法被奪走的喜樂
耶穌說:「我將我的喜樂賜給你們」(約翰福音 15:11),這種喜樂,不受環境影響,不因困難消逝,你的根深植在神話裡。
你會與上帝有真實的相遇
撒母耳在示羅,透過神的話語得見主的聲音(撒上 3:21)。當你持守讀經,你也會在字句之外遇見一位真實的天父。
你會看見基督榮耀的輪廓
「眾人鏡子裏對主榮光的映照」(林後 3:18)——當你讀完整本聖經,從創世記的創造到啟示錄的新天新地,整本聖經就是一本描繪基督榮耀生命的故事。
如何開始,又怎麼堅持?
你不需要先把自己整裝完再出發,只要每天花幾分鐘讀幾章。可以跟教會一起:
「1189 讀經計畫」──用一年時間,按照1189章來走,平均每天讀 10 章。教會為完成全程的弟兄姊妹準備了勳章、獎狀,還有餐券!但這些都只是鼓勵方式,真正的獎賞,就是在這條路上,你與神同行,你的心一點一點轉向祂。
讀聖經不是為了考試,也不是為了累積知識,更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別人靈命更好。它是神在預備我們,讓我們被祂的話語塑造,讓我們的生命有力量回應世界的各種試探、失落與問號。
這一路上或許有掙扎、有淚水、有迷惘,但如果你願意持守,你會發現:神的話不僅在你「有空時」揀提你,更在你「一無所有時」撫慰你;不只是當你得勝時給你禮物,更是當你失敗時不離不棄地扶你起來。
今天,就從起床那一刻的十幾分鐘開始。打開聖經,讓神的話對你說話,讓你也藉著話語回應神的眼光。一步一步走下去,你會發現,閱讀聖經,並不只是「讀」,更是「生命與主同行的一條路」。
2 months ago | [YT] | 10
View 2 replies
美河熱力
【為誰而做:重塑工作與生命的意義】
我們每天早起上班、加班熬夜,總有個聲音在心底問著:「我這麼努力,到底是為了誰?」
有些人為了薪水、有些人為了升職,有些人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也有些人只是為了能讓生活過下去。這些理由都不奇怪,卻常常讓人感到疲累,甚至迷失。特別是對我們這些信主的人來說,若只是像世人一樣奔波,心中是否也隱隱覺得空虛?
聖經提醒我們:「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歌羅西書3:23)
工作的重點,不在於你做什麼、在哪裡做,而在於你是「為誰而做」。
一、上班不是信仰的間隔,而是信仰的延伸
許多基督徒把信仰與工作分開:主日去教會是屬靈的,週一到週五是為生活打拼。但這種劃分,其實不是聖經的教導。我們的信仰不是只存在於禮拜堂,而是要活在每一個日常裡。
你是一個老師,你的認真教學可以成為孩子成長的祝福;你是一個客服人員,你的溫柔與耐心可以反映神的恩慈;你是一個工程師,你的專業與誠實就是在職場上為主發光。
每一份誠懇的付出,若是為主而做,就成為榮耀神的服事。
二、不是職稱決定你是否「在服事」
有時我們誤以為:「只有在教會裡服事,才是為主工作;只有當牧師傳道人,才算是侍奉神。」
但神的眼光不同。祂看重的不是你工作的名稱,而是你工作的態度與心意。
一位全職在教會的傳道人,如果他只是為了升職加薪、為了被看重、為了成就感而工作,其實早已失去服事的初衷;反之,一位在公司默默努力的基督徒,若把工作當作對主的回應,凡事誠實、盡責、愛人,這樣的人正是神所喜悅的「全職傳道者」。
三、工作是神量給你的一塊工場
我們常問:「我現在做的工作有意義嗎?是不是應該轉職、辭職,去做一些『更屬靈』的事?」
但神的計劃超越我們的判斷。祂早已安排我們要在哪裡出生、經歷什麼樣的人生、進入什麼樣的工作場所。不是每一個人都被呼召進教會全職事奉,但每一個人都被呼召在自己的位置上為主發光。
你現在的公司、學校、工地、診所、工作室……就是神量給你的工場。那裡也許有困難、有壓力、有誤解,但也有機會、有價值、有神的心意。
四、職場,是你活出福音的第一線
當你用愛心待人,別人就能看見基督的溫柔;當你在不公義中堅持正直,別人就能看見神的公義;當你願意為團隊多付出、在繁忙中保持感恩,那麼福音就透過你發出光來。
神國的建立,不只是靠著講台上的講道,更是靠著每天在職場中忠心工作的你我。你不是「只是個工程師」、「只是個業務」、「只是個司機」——你是神派到這個世上的宣教士,透過工作見證福音。
五、用心對神,凡事就有永恆價值
我們常為工作感到挫折,覺得忙碌而無果、辛苦而無意義。可是,如果我們知道這一切是為主而做,那就不一樣了。
一杯冷水,若是奉主的名給人喝,也有賞賜;一個溫柔的回答、一份誠實的報告、一段安靜的禱告……若是出於愛主的心,都有永恆的價值。
六、為主而活,壓力變為動力
當我們的眼光轉向主,心中就會得著釋放。工作不再只是賺錢的工具,也不再是自我實現的舞台,而是神與我們同行、同工的地方。
你不用再靠努力證明自己價值,也不用在比較中沮喪。只要你忠心,你的勞苦在主裡就不是徒然的。你不是一個人在努力,神看見,也同行。
結語:把工作變成敬拜,把平凡變為神蹟
親愛的弟兄姊妹,無論你現在的工作是你夢寐以求的,還是讓你心力交瘁的,都請記得:你是為誰而做。
把你的一天獻給主,把你的一份薪水、一段對話、一個計畫都奉獻給祂。你會發現,在你以為平凡無奇的工作中,神正成就奇妙的事。
因為,工作本身不是屬靈與否的關鍵,
是我們的心──決定了這份工作的榮耀與價值。
願你在每個清晨踏上工作的路上,
不是為了人、不是為了自己,
而是帶著一顆敬畏神的心,
踏實地說:「主啊,我今天是為你而做。」
2 months ago | [YT] | 14
View 2 replies
美河熱力
【真正的飢渴,不是沒有麵包,而是靈裡乾涸】
有一陣子,我每天起床都像是一場戰鬥。
不是沒有睡飽,也不是生活中出了什麼大問題,但心裡就是說不上來的累。洗臉、穿衣、搭車、上班,照樣過日子,但像是在一個空殼裡行走。明明一切都還不錯——生活還過得去,身體還健康,家人也沒事——可心裡就是有個洞,空空的,涼涼的,讓人無法忽視。
你有過這樣的時候嗎?不是餓,但總想吃點什麼;不是渴,卻想一直喝水。不是寂寞,但覺得很孤單。那不是身體的飢渴,是靈魂在呻吟。
有次在手機上滑到一句話,整個人停了下來:“人饑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阿摩司書 8:11)
這句話像是一把鑰匙,把我心裡的空洞打開了。我突然明白,那段時間不是我太累、太忙、壓力太大,而是我太久沒有真正「聽見神」了。
空虛,不是因為什麼都沒有,而是什麼都有,卻沒有神的話
我們活在一個過度充斥的時代。資訊多到你沒時間喘息,娛樂多到你根本不需要面對自己。滑手機、看劇、吃喝玩樂、網購、健身、打卡、曬貓……每天可以有無限的事情填滿我們的時間,可奇怪的是,這些填滿時間的事,卻填不滿心。
我們的身體吃得很好,但靈魂餓得要命。
我們的手機信號滿格,但跟神的連線卻斷了。
我們的生活過得精緻,可心裡的信仰卻越來越粗糙。
不是不愛主了,而是太久沒坐下來,聽祂說話。
《阿摩司書》說,那地有一種饑荒,不是物資短缺,而是「聽不見神的話語」的乾旱。
當神的聲音不再進入我們的心,我們就會像沙漠裡的旅人,看似行走,實則迷失。
宗教活動不等於與神連結
我認識一些很敬虔的朋友,每週聚會不落,事奉也很積極,甚至帶領查經、敬拜、禱告會。但他們仍然會在某些時候坦承,自己的靈命好像「卡住了」。
他們會說:「我在教會很忙,可我很久沒有被神的話感動了。」
這讓我明白,原來忙碌的事奉,仍然可以掩蓋靈命的枯乾。
有時候,我們以為參加很多聚會、看很多屬靈影片、聽很多講道就等於與神親近。但其實,這些都只是途徑,不是源頭。
真正能滋養我們心靈的,是我們在神話語中「安靜、聆聽、對話、回應」的過程。
什麼時候,我們才會渴望神的話?
往往,是在我們真的撐不下去的時候。
我曾經歷過一段極度失落的日子——工作出了狀況,人際冷冷淡淡,禱告也像是在講空話。有天夜裡,我隨手翻開聖經,眼淚竟不自覺地掉下來。那段經文不是特別觸動人心的什麼詩篇,只是《以賽亞書》裡一句話:「我必親自與你同在。」
就是這麼一句話,我知道那晚神看見了我。
那是很久以來,我第一次「真實地」感覺到神。不是道理,不是知識,是那個時刻,祂的話語成為我靈裡的雨水,滴進我乾涸的心田。
如何讓神的話重新進入我們的生命?
不是要你馬上讀經一小時,也不是要你立刻把手機封起來戒掉娛樂。
我們可以從小小的開始:
每天早上,留五分鐘不看手機,而是讀一段經文。
在上下班的捷運上,戴上耳機,聽一篇簡短的講道。
睡前,不只是滑社群,而是閉上眼,默默想一句聖經話語。
把你覺得很有感動的經文,寫在便條紙上貼在電腦邊、冰箱上。
學會問自己:「神今天對我說了什麼?」
這些看似微小的動作,其實就是打開我們屬靈耳朵的鑰匙。
回到話語裡,就能重新得力
很多時候我們對信仰失去熱情,不是因為我們信錯了,而是我們太久沒有聽到神的心跳。
神不是在怪我們,而是在輕聲呼喚我們:「孩子,回來聽我說話吧。」
祂的話語,是活水,是光,是方向,是安慰,是我們心靈真正的糧。
如果你心裡空空的,不要急著找人聊天,也不要再繞去便利店買甜食安慰自己。
坐下來,翻開那本你許久沒碰的聖經,哪怕只讀一節,也讓神有機會重新對你說話。
你會發現——
真正讓你重新活過來的,不是環境變好了,而是你重新聽見了祂的聲音。
結語
「人饑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
這不只是一句古老的先知之語,而是今時今日我們每一個人心裡最真實的寫照。
願你我每天都能在繁忙與疲憊中,聽見那微小卻有力的聲音——
祂說:「孩子,我的話是你腳前的燈,是你心裡的滿足。別再飢渴地活著了,回來吃真正的糧吧。」
2 months ago | [YT] | 11
View 4 replies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