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羽武術學院

詠春、太極、綜合格鬥應用。以現代化觀點分析、實證傳統武術,推動傳統武術進化。

武館班:週二、週四晚間八十至十時,新店區三民路 11 號 5 樓
公園班:週日晨十時至時二十,二八和平公園紀念碑旁樹林



王兆羽武術學院

《真假順逆》2024/12/8

「不對!不對!你還是沒抓到重點。」

學生臉上露出疑惑。

「我不是說了嗎,我要你真的做出來,不是做樣子,真的攻擊我!」

「可是…」學生顯得為難。

「可是什麼?因為我是老師嗎?」

很顯然的,學生覺得基於尊師重道,動作不能做得太猛太大力。

「做出來!」我再次加重了口氣,「你這樣假來假去的,要怎麼練出真功夫?」

「……」

「喔,好~」學生似乎下了個決心,由他的眼神,我知道他真的要出手了。

雙方搭手,開始!

瞬間,一股衝勢帶著學生的動作襲來,學生時機抓得很好、結構體勢也在水準之中,我們雙方勁力對接、形成了一座「力橋」,由橋上湧過來的壓力既強又重,有那麼一瞬間,我真的覺得他有機會了。

然而,他的壓力始終沒有突破我設的張力邊界,由於接觸的力點已被鎖定,學生在試圖穿過邊界的同時,被我直接引落,跌了個狗吃屎。

「老師,你……」學生爬了起來,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

「我什麼我?很厲害嗎?」

「不是,老師,我輕輕做你說不行,照你說的全力做,又剛好讓你逮個正著,這劇本全是你寫的,那我豈不怎麼做都繞不出去!」

「所以你是說我在匡你?」

「也不是啦……只是你知道我要全力攻擊,自然能做好準備。」

「哦?那要不,我們換一下,我來演你、你來扮我?」我向學生提議道。

「可以嗎?」學生看來很是興奮、躍躍欲試。

「當然可以,不然老師怎麼是老師。」

雙方再次搭手,開始!

第一時間,我輸出了一道猛力攻擊。

隨著我的攻擊進入學生領地、雙方再次對峙,我刻意加重,讓力橋貫滿張力,學生知道他可以操作變化的臨界閥門就要失控,當機立斷做了一個引帶的動作。

這是我們練了千百遍的引落,按理講,受者將隨著一道漂亮的弧線往下墜落,重心因收不住勢而傾跌。

不過,這個漂亮的引帶並沒有產生效果,我順勢沉落化解下扯力道,同一時間發動反撲,學生再次往後翻跌而倒。

「為什麼?」學生滾了一圈後狐疑的問道。

「什麼為什麼?」

「為什麼老師你全力推我卻還鬆得開?」

「那為什麼全力推就要鬆不開?」

「呃……」

顯然,學生從來沒思考過這個問題。

「你是不是覺得用盡全力、全身就會僵硬?」

「或者說,你不敢用力攻擊,是怕被借到力?」

「難道不是這樣嗎?」學生點頭後問道。

「你玩過打地鼠的遊戲嗎?」

「當然玩過。」學生聳聳肩。

「地鼠越快、越亂時,你是不是覺得越緊張?」

「是啊,很焦躁,但這跟武術有什麼關係?」學生不解的道。

「你焦躁是因為觸碰到反應極限了,物極必反不自然。」

「那你作弊過嗎?找好幾個人、把手放在洞口等著?」我繼續道。

「哈,當然有啦,但這跟武術又有什麼關係?」

「這就是秘訣了!我對付你突發動作時,就是這樣的策略。」

學生一臉黑人問號。我補充說明:「你的問題在於,你全力攻擊時,重心壓在前腿,力道難以平衡。而我在全力推你的時候,前腳其實是虛的。」

「我問你,你全力往前攻擊時,前腿吃不吃力?」

「當然,我總覺得我的股四頭肌還不夠強壯,難道不是嗎?」

「然後,就在你覺得腿力快不夠的時候,我又突然間放空,害你更撐不住,一下就失去平衡了,對不對?」

學生點頭如搗蒜。

「其實,我在全力推你的時候,前腳是虛放著的。嚴格說起來,你可以說它根本沒著地。」

「虛的?那你怎麼可能維持平衡?」

「因為是你幫我平衡的。」

在定步推手這種遊戲規則中,由於先動者輸,每個人都想把自己定住,所以,我們可以儘管將前腳放空,把「壓力『全』放到對方身上」。被推的人碰到來力,會本能的想撐住,而這個「不想動的念頭」,就讓「被推者的身體成為了施放壓力的『支撐腳』」。

「但你是如何做到那麼精準的鬆落的?按理講這麼大力你應該會倒出來才對啊?」學生燒腦問道。

「那更簡單了,正因為我的前腳是虛的、是完全不吃重的,所以在你引帶我的那一瞬間,它只不過是『再次踏下去』做好支撐的任務而已。」

「而你呢,在推我的時候,你的腳還在撐著身體的重量,還在『用力的收縮著』,遇到我突然的拉力,怎麼來得及放鬆落下?」

「我的準是順勢而來的,而你想做到的準是憋著來的。你像打地鼠一樣,肌肉緊張不自然;而我灌滿壓力後就保持放鬆,只在必要時用力。」

「呃……」學生似懂非懂,陷入一種很奇怪的表情中。

「也就是說,我用了些特殊技巧,讓我在放出這股『持續且綿密』的攻擊張力時,前腳完全不須承重。那自然,它該鬆落吸收拉力的時候,就能『那麼準』的鬆落了。」

「還記得我跟你說過的嗎?一個技術如果在操作的時候,讓你覺得有點不自然、不舒服,那麼,請相信你的直覺,這件事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一個好的狀態,它應該是『渾然天成的、水到渠成的』,而我們要做的『僅是造勢』,接著,讓那股勢能自然釋放就好。」

「畢竟,滿河的水你是舀不完的,我們應開個河道,讓它流往我們想要它流去的方向,不是嗎?」

好吧,功夫從來不是聽道理能聽懂的,功夫一向都是不斷實踐後做到的。觀念建立後,我開始帶著學生調整姿態、用力、及最重要的「反應」。

學生又持續被唸了好幾回,大抵都是在於重心如何調整、手腳如何擺放的這些技術細節上。然後,在他終於克服不敢打老師的心魔、說服自己完全把重心放到對方身上後,逐漸的進入了「那個狀態」中。

「咦?真的有效欸。」

「可是我並沒有用很大的力啊?」

「老師你該不是配合一下安慰我的吧?」

學生在幾次操作成功後,狐疑的問道。

「就是這樣啊!不然你以為要多用力。」

我完全知道學生的疑惑,那是一種不敢置信的感覺。長久以來,我們總被體系灌輸著一些思維框架,像是「要拼才會贏,要贏就該更用力」之類的,不論讀書、工作、打架拼鬥。突然,你發現原來還有另一條路,還有另一套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有效!那是一種進入了全新世界的感覺,那是跳到另一個維度的感覺。

「原來還可以這樣玩……」學生感嘆著。

「很難形容這種感覺,那並不是你跟對方在對抗,反而有點像是一起合作完成一件事……」學生繼續說道。

「是的,你摸到它了。」

「但……它還不是很穩定,我很怕過不久又會忘掉這個感覺……」學生憂心的說道。

「相信我,你還會再忘掉的。」

倒不是又要打擊學生信心,只是因為當初我也是這樣掙扎過來的,這是必經的過程。

「不過,總有一天它會穩定下來的。」我補充道。

「我現在做的,是幫你們開一扇窗,讓你們瞥見這個風景。」

「然後,因為你看過這個美麗風景,自然會自己持續去找。」

「可以說這是讓我們更有信心嗎?對於這個前進的方向……」學生問道。

「是的,因為,眼界決定了格局,格局則決定了你最後的成就空間。」

「好吧,我繼續努力。」

我很高興這次的教學起了點作用,它並不是學生真的學會了什麼高深技術,而是在他眼中那燃起的一點光芒,雖然光芒現在還有點小,但我知道早晚會大。

回到開文,訓練不能存在虛假配合的雙方,因為虛假的配合只能練出虛假的反應,然而,真實的對抗卻也需要一個經過設計的、巧妙可控的真實。透過「可控的假、局域的真」,我們在這個世上借假修真。

在有基礎的前提下,這個訓練的過程要能帶出真功夫,我說的是「真功夫」,通常至少半小時以上。有時,你還會花費更久的時間,卻得不到預期想要的質量。但有時,你又會碰到學生不知道哪根筋對了的狀態,一瞬間,他就對了。一旦對了,就什麼都對了。為什麼這種技術這麼難懂,為什麼練成這種技術這麼難得,這就是它的原因了。

所以我們會說,與其說在進行一項運動,不如說像在挑戰自己的認知邊界,而更多時候,又像在進行一種體驗的傳遞。所謂的當頭棒喝、所謂的拈花一笑,不過如此。

這天,學生不太快也不太慢的,總算在一個時間均值中做到了我設定的標準。我照例給予他一些肯定與鼓勵,期勉他能越來越穩定,靠著自己複現出這些狀態。學生嘆了口氣,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持續做到,對他來說,這真的有難度,那個準就那一線之間,少了太少,過了太過。而我,也不會給予虛假的安慰,因為它確實就是這麼的難,但這個難,恰恰是它的美與價值。

練功夫貴在真實,真幹間切忌逆行,二元對立中,我們尋找那份統一與和諧,由此,武術邁入了道理之中。

王兆羽

9 months ago (edited) | [YT] | 13

王兆羽武術學院

表象與實相

如果不是我常常打著傳武的名號宣傳,如果大家不知道我極為精熟太極,光看我亂秀的這一身肌肉,一般群眾可能以為我又是哪個迷信健身的肌肉棒子了。

在我拍攝、宇飛製作的詠春 vs MMA 影片下的留言,大抵都朝著兩個方向的極端發展,不是說這個老師太厲害了,就是說這個老師花拳繡腿、真打不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7II...

對於身在其中的、當事人的我而言,這真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對我來說這些留言描述的狀態,都是偏向浮面的、片段的。你不能說它不對,因為換作是我來看,可能也是這樣的感覺,可對於影中人的我而言,它又確實不是事實。

比如有說我們的切磋在演戲,某種程度這樣講並沒錯,這畢竟不是盃賽,並沒有要真正開幹搶奪獎盃,純粹就是個交流切磋,再將實驗過程紀錄下來。但也不能說我們全在演戲,如果要套招,應該可以套個更漂亮的過程,套出個電影質感般的動作戲來。

比如有說主持人不夠認真,要換成任何一位專業拳擊手,大概都能親鬆放倒這位老師。是的我沒打錯字,他就是用「親」鬆。面對現代人打字留言不慎選字、隨意而過的習慣,我已經從不能忍受、到麻木、到只能接受了。

這個論點提到「真正的搏鬥,出拳速度沒有這麼慢,不可能讓你接到,還用出借力打力的技巧」。這段話前半段是對的,真的出拳速度絕對更快,後半段一般來說也是對的,不過我們的系統,已針對這種高速對應做了適應性的訓練,也確實達成了某種對應能力的特化。然而,這些藏在板凳底下的、拉哩拉雜的技術核心,我們真沒有義務說給每一個人知道。

又如其中提到「拳擊手的反應很多時候都是用猜的」,這也是一個真實的現象,因為,我們系統也是這麼幹的!真打時,沒有人在計較一兩顆拳頭的,抓的都是一組一組的反應節奏。但我比較奇怪的是,他們如何認定我們一定不會這麼用?一定是像邵氏電影一般,招來招往的、表演一個個的靜態姿勢給你看?

這真的是一種很有趣的現象!它基本上就是現在這個世界的一個縮影,各個不同立場的說法,都來自於一定程度的真實,和夾雜著的、那一絲絲的、個人主觀的情緒認定。然後,不同的受眾,在不同的時空機緣下接收了這些訊息,若沒有足夠的判別能力,很容易就這麼被訊息的方向給牽著走了。

但在這些被加工過後的觀點方向之外,那純粹的、真實的、屬於本來的樣貌還剩下了多少?真的是一件會令人感到惋惜的事。

上回跟學生聊天聊到「老師你可能說太多大道理了」,我當然知道現在這個時代大家都沒有耐心,凡事有梗有趣才重要,但由於這樣類型的影片,呈現與說明的機會只有那麼一次,基本上影片釋出了,結果就底定了,你很難在後面再做什麼追加修改,所以我才會選擇講述時寧可臭長也要把它講完。

影片時代,短片甚至中長片,都很容易變成一種去脈絡化的情緒植入,如何在片段的脈絡與全局觀中取得平衡,真是一門必修的課題與得要拿捏的藝術。而世事,在簡單的善惡、對錯、好壞之間,恐怕還有更多的模糊地帶,需要我們學會再慢一些下結論。

事緩能圓,子彈,就該多飛一會~

王兆羽

1 year ago | [YT] | 30

王兆羽武術學院

做得到與做不到之間,到底差了什麼?

【為什麼就是不同?】

你有沒有過一種經驗,給某個整骨師喬就是有用,但一換人就沒效?或是,明明那個魔術手法你也懂,但為什麼表演起來,就是沒專業魔術師的熟練與神奇?

同樣的,在武術的領域裡,為什麼學生就是做不到?或者,換個角度再問一次,為什麼老師你做,就是有效果?

這個現象,在我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是一個反覆出現的現象。然而,它雖然看來尋常,背後卻有著深刻的意涵,這兩天,隨著宇飛製作的影片的熱烈迴響,讓我不禁再一次思索了這個問題。

【詠春拳 VS 綜合格鬥】挑戰葉問外甥的詠春拳👊|實戰型詠春拳 王兆羽老師🔥🔥異種格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7II...

這個問題的背後,不僅僅是老師怎麼那麼厲害的問題,老師當然要厲害,否則學生跟你學什麼。但是若有一種技術,老師怎麼做都有效果,學生怎麼練就是練不會,那就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了。

【這是一個騙局嗎?】

在我的系統裡,面對同樣的這個現象,學習的人卻出現了兩種完全截然相反的立場及評斷這個現象的說法。

還在學習的學生,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老師這個怎麼這麼難!這個難不是抱怨,而是一種漸漸能夠做到之後的感嘆,在心底,他們是認同且喜歡這個技術的。

另外一些離開的學生,常跟在我的影片後留下評論(是的,我的影片到哪,他們就跟到哪),不是抱怨這些技術難練難用,就是這位老師道貌岸然,滿口大道理卻不教真功夫。對他們來說,這些難以做到的功夫,若不是假的,就是老師在玩弄什麼把戲,卻不把真正的秘訣給說出來。

你可以感到,這些文字的背後蘊藏著多大的負面情緒。

但究竟,這個負面情緒是怎麼來的?這就要說說,我是用什麼原則管理我的教學體系的。

【教與學的相互篩選】

曾經求學的學生中,大約可以分幾種類型:

有些人想跳級直接練後段進度,很抱歉,我們有明確的審核機制,請你用實力證明。有些人讚美吹捧想要拉近關係,很抱歉,我對馬屁絕緣,聊得很高興,不代表會得到教學上的差別待遇。有些人打著打著,野性就出來了,很抱歉,我這不是鬥陣俱樂部,要打架請另尋高明。

看到這麼多框框條條,你可能會想,不過是練個拳而已,有必要搞得這麼麻煩嗎?但還真要!回到一開始說的,這個技術深具哲學性與實用性,我在它身上投注了多年心血,對我來說它是無價珍寶,我會極力避免將它傳給不該傳的人。

你可以說我古板,也可以說我古怪,不過這麼多年,就是這些原則保護著我,讓我在一次一次的試煉與危機中全身而退。

回到一開頭說的,這個技術的會與不會,之所以這麼難複現,在於它就像一個冶煉成鋼的過程,你需要有足夠的決心毅力,才能頂住我設的框條與不斷給予的壓力。

【秘訣一直都在眼前】

這些覺得我在裝大師、在刻意留一手的學生可能很難想像,要成為一位高手的真正秘訣就在那,它一直都在那,而我也一直都在講,它從來都不是秘密。「再慢一些、再輕一點,放掉你心中的緊張恐懼,放下你那絲毫不讓、拼命想贏的念頭」,這些就是秘訣了,只是你聽起來像嘮叨,像大道理罷了。

除了心性層面,如同我在影片裡面說的,近幾年來,我開始將門派技術拆解至底層邏輯與能力,並且用這些最底層的原則來訓練學生,很快的,效果便產生了出來,學生們紛紛可以做到原本認為極難練出的技術。

如果你看過動漫鬼滅之刃,就知道當第一個人出現這種能力之後,群體中的其他人也會陸續受到感染而出現,我為了這個現象感到欣慰與興奮,如果說原本這麼難養成的一種技術,能被我們找到一種更有效率的方式傳遞,那麼,我們就能更快且穩定的培養出一批批的高手來。

【路,是自己走出來的】

我常與學生們聊到,你老師我厲害的其實不是功夫,而是習慣打破自己既有框架的反思能力。我從來沒有要背詠春拳與太極拳的包袱,我追求的是更深一層、能夠統整這一切的底層能力。

所以當有人質疑我不是詠春又或不是太極的時候,你就知道我的態度了:「那又與我何干?」。相反的,如果看過的人說不出來這是詠春還是太極,但覺得它就是不一樣、就是有味道,那麼,就表示我們真正做到了「走出自己的一條路」的創舉。

隨著學生們越來越勇於質疑我的說法、並提出他們自己的論點,我知道我終於將他們推到了一條正確的路徑上。

引述克里希那穆提 Jiddu Krishnamurti:「我不是任何權威,否則人們就仍然在模仿、順從與接受、在自己的內心樹立起另一個權威。只有擺脫權威,才能從恐懼中解脫出來。」

終有一天,當王兆羽武術系統也被拆解掉、而這個系統的學生們紛紛建立起他們自己的體系時,那就代表,我所存在過的這段時空,終於有一件真正有意義的事,被我保留了下來。

以下,送給關心我們的、所有的朋友們。

對於肯定我們技術的朋友們,謝謝你們,你們的肯定是鼓勵我們繼續向前的、最大的動力。

對於看熱鬧的吃瓜群眾們,希望我們為你們帶來了一場全新的視聽體驗。

對於心有不甘仍放不下的學生們,放下吧,同時祝福你們找到屬於自己的武術與人生。

對於就是喜愛這股韻味的有心人們,歡迎加入,我們負責把你變成高手。

王兆羽

1 year ago (edited) | [YT] | 16

王兆羽武術學院

宇飛的年紀雖輕,做事卻成熟穩重,尤其對各種武術都抱持著開放的態度,使得他製作的影片總能維持著一貫的客觀視角,這也是我們很樂意與他合作的原因。


不論是他被我的黐腿抓到,還是我被他抓腿拖入地板,一律客觀如實呈現,在一堆充滿著大師擺拍形象的拍攝風格裡,這樣真實不囉嗦的精神更顯得可貴。


我們希望能帶起一股風氣,價值不在最終簡單的輸或贏,價值應在你用什麼態度面對,應在你用什麼精神詮釋。

當每一個人都能在要做出優劣的評斷之前,懂得純粹就欣賞那漂亮的一下,我們,就能朝向那更好的世界更近一些。

王兆羽

完整影片
https://youtu.be/NL7II15E5rs?si=maW0R...

1 year ago | [YT] | 3

王兆羽武術學院

所有的傳統,都是曾經的現代;所有的現代,唯有持續保持開放、面向進化,才能在時間的長河中,找到自己的座標。

1 year ago (edited) | [YT] | 2

王兆羽武術學院

感謝宇飛用心製作的影片,他對事物保持的開放態度,將使得他擁有足夠寬廣的視野,及未來可期的成就。

感謝片中認真較量的每一位成員,在傳武備受質疑的時局,我們的如實表現,將有機會還給它一個真實該有的面貌與定位。

這個世界,有人搖旗吶喊、有人冷嘲熱諷,雖紛亂卻也同時多彩,而身為舞台上的演者的我們,除了賣力演出外,更希望有天,


換你,成為主角。

1 year ago | [YT] | 2

王兆羽武術學院

武術的價值在於,它將腦袋理解的知識,轉化為身體親身的感受,而真理,從來都只能在、行動中被感受。

1 year ago | [YT] | 17

王兆羽武術學院

第17屆志堅盃推手比賽參賽記

【人生成就解鎖 - 太極推手生涯的第一個裁判日】

今年是疫情之後的第一次志堅盃推手比賽,我們採用了新的推手規則,也就是「攻守方完全區隔」的賽制,希望能為推手比賽帶來一些新氣象。

然而這次我不當選手、改行做裁判。^^

原本我想,既然有新的規則,當然是要親自下去玩一玩了,但隨後接到老師通知,要我這次擔任裁判的角色,於是,便踏上了我的第一個裁判處女秀了。

先來談談何謂「攻守方完全區隔」的概念,首先我們要知道,在過往的定步推手比賽裡,攻守雙方是可以在裁判喊開始的時候一起出手的。這有點像是跑百米賽跑,槍聲一響、大家就拼命往前衝;也有點像是腕力比賽,裁判一喊開始、雙方就拼命用力。

這樣的機制造成了一個問題,選手們為了爭取第一手的優勢,往往要比賽誰的聽力好,或是誰的瞬間爆發力更好,更有甚者,乾脆直接猜測裁判喊開始的時機,來個節奏感大考驗,反正偷跑了也不會有什麼影響,頂多道個歉,然後繼續抓不準時間。

然而這種形式下呈現出來的比賽模樣,充滿了速度衝撞與強力扭鬥,很難讓人與太極中正安舒、陰陽協調的印象結合起來,許多人更稱呼這樣的比賽叫做鬥牛比賽。

為了改善這個情況,老師規劃出了一攻一守、分開執行的規則。裁判喊開始後,選手必須先保持沾粘、以平圓繞行一圈,隨後由攻方發動攻擊,在這個攻擊產生後,雙方始能進行後續變化。

在比賽局數上,也由原先的三回合改為兩回合計分制,雙方分別在兩局中負責不同的攻方與守方,如此既能改善選手抓開始時間衝撞的問題,又在相互負責攻守的情況下,契合了太極陰陽互生互剋的關係。

【作為選手與裁判的不同視角】

當選手時,總對裁判有著一些刻板的印象,比方說、覺得裁判們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又或者、覺得裁判們為什麼偏袒對手、判決總是對我不利。

然而作為一個菜鳥裁判,才發現裁判要顧及的面相真的挺多,需要全神貫注,也會擔心自己分神判錯,畢竟裁判無心的一個失誤,影響的、可是選手們最終的、重要的勝負。

作為選手,只要想著展現技術並贏得比賽,任何規則內、甚至規則邊界的手段都是可考慮、可操作的。說實在的,除非已是高手等級,否則打得漂不漂亮、好不好看,對選手來說一點也不重要,反正最後能贏的比賽就算數。

然而身為一位裁判,我們更希望的、是選手們能夠遵守比賽規則,在規則要求的範圍內展現出足夠吸引人的技術,畢竟,只有足夠多的、優質的比賽內容,才能形塑出一整個推手界給予一般人的正面印象,最終推動這個領域的正向發展。

【新規則的觀察與感想】

採用新規則後,最明顯的改變,就是開始瞬間的衝撞比例確實大幅減少了。這使得比賽少了一些火爆味、多了一些技術味,就這一點而言,與我們預期的目標相符。

另一方面,不僅選手、包含裁判也都在適應這樣的新模式,最有趣的現象,是負責攻方的選手反而在一開始的時候、手往後撤(攻方應往前按),而對手往往因為太極沾粘的習慣跟著圈繞起來,於是原本繞行一圈後發動的攻勢變成了一圈半甚至兩三圈。

有些裁判很在意這些細節(包含我),總想立即喊停請他們再走一次,但有些裁判覺得既然已經順了,就讓他們繼續進行吧。這真的很有趣,我認為這是太極拳練習者長期認為要「捨己從人」所造成的下意識反應,所以在第一時間總往後收(但規則明明要你往前按啊!^^)。

或許一個可能的、符合自然的修正,是改由功方決定一開始要往前按、還是往後收,不論是前是後,另一方總要保持沾黏跟上,如此繞行一圈後、由攻方發動下一波動作。這樣除了可以符合當事人練習的慣性外,也可以使得比賽有著更多的策略操作可能性。

【每個人都是重要的一份子】

作為選手與作為裁判的不同角色,同樣一天的時間,對於比賽其實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選手由於要面對高張的比賽壓力,精神是極度耗損的,裁判則是專注在使比賽公證客觀,並引導選手發揮出最好的表現,在精神上其實相對舒緩與輕鬆。

然而如同我跟老婆聊到的,我似乎天生就是個該在戰場上作戰的戰士,對我來說,還是在壓力下展現出心理與技術能力,來得更有吸引力與成就感。

很感謝老師給予我這次難得的機會擔任裁判,透過這樣角色的切換,我們能夠了解到團體乃至領域中,每個人都是重要的角色,不論裁判、選手、教練、工作人員、觀眾,各司其職、各安其份,最終,集合眾人之力,一起為這個領域的推進盡上一小份力。

然而,就是有了這麼多足夠的一小份力,使得我們最後能夠一起走得更遠、站得更高。

謝謝大家,我們下次再見~

王兆羽

註:

太極授業恩師:吳榮輝老師(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副理事長、裁判長)

志堅盃:為吳榮輝老師紀念易簡太極創辦人宋志堅老師所設,至今已歷十七屆

1 year ago | [YT] | 22

王兆羽武術學院

1991 ~ 2024。

前幾天跟學生聊到,與我同期練習的師兄弟幾乎全都不見蛋了。猛一回頭,三十多個年頭,就這麼埋首在傳武領域裡晃眼而過。與其說是一股傻勁,不如說是我的不放棄救贖了我自己。

那個年代,師父權威、師兄厲害,但就是沒人能用你聽得懂的方式,告訴你為什麼你做不到。傳武的門檻過高,猶如一張極大的網、一個極大的圓,學生往往還沒兜完一圈,就在弧線上陣亡。

給與成就和磨練心性,不能說哪種方式一定好或不好,但以一個撐過來、活下來的人而言,我能完全理解學習者所會遇到的挫折阻礙,同時也能信手解構、精準重組出適合學習者的一帖藥方。

常跟學生說,與其說我功夫厲害,不如說我的分析與實證精神厲害。客觀分析,表示不怕打破框架;實際驗證,必將持續進化。

傳武有沒有用?得誠實的說,大多數不太有用。傳武能不能用?能自豪的說,絕對能用!至少,我們說得出的,都是能兌現的。

如果你對傳武的韻味就是有那麼一股說不出的喜愛,如果你對傳武的不爭氣就是有那麼一點的不甘心,歡迎你來這裡。

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作為屬於我的時代的一股中堅存在,傳承這份智慧是終身不變職志,希望,能看見更多的新人,接棒上來。

王兆羽

1 year ago (edited) | [YT] | 22

王兆羽武術學院

各位朋友,如前導片所提,我們將製作一片「太極推手以小搏大可能嗎?」的賽後分析檢討影片。

不過,在正式製作之前,我們非常需要您提供的寶貴意見。

朋友們可於這篇文章留下您的想法,包含體重影響、賽制規則、策略戰術、技術適用等各個面向。

您只管提出,我們負責回覆。

希望,藉此能使推手運動更具觀賞性、技術性,以及深度內涵的傳承性。

謝謝大家

補上推手規則細節說明,以利朋友們觀看,同時我們未來也將在正式檢討影片詳細說明,朋友們敬請期待。

【定步推手比賽規則重點】
- 得分判定:使對方移動、己方不動者、得 1 分
- 得分判定:使對方倒地、己方不動者、得 2 分
- 得分判定:雙方同時或先後移動者(約 1 秒)、均不算分
- 重心分配上、需後坐挺直脊椎、不可前傾前壓
- 手掌置於雙方接觸中點、不可前壓越界
- 手肘需揚起使對方手掌接觸、不可內扣隱藏
- 裁判喊開始後始能進攻、不可搶快偷跑
- 裁判喊停止後需停止動作、不可繼續攻擊對手

本次決賽比賽中場轉換裁判,主要目的是為針對上述規則要求進行更為嚴格與即時的判決。
(轉換之裁判為擁有多年豐富比賽經驗的前選手)

以上說明,希望能解朋友們的疑惑。

1 year ago (edited) | [YT] | 17